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天台宗>>正文内容

成观法师:天台小止观讲解 第四十六集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23日
来源:   作者:成观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成观法师:天台小止观讲解 第四十六集

  【天台小止观】讲解

  第四十六集

  释成观法师

  讲于 台北大毘卢寺

  2011年1月10日

  我们继续讲小止观。[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佛菩萨修行的功德,最终一个就是不空过。什么叫不空过呢?用白话讲就是白过了。这个我有一个很深的体会,因为我从初中一年级开始就写日记,有事情就写,没事情就没写。后来有时候偶尔翻一翻以前的日记,等到中间空掉的那一部分,就一直想想不起来,那个时候作了一些什么事情。譬如说我1月2号写,结果经过十几天都没有写,到1月12号才写,这十天就再也想不起来。就觉得这十天好像是空白。就好像没有过过这十天一样。你如果有记录的话想一想,还可以想得起来当时做什么。即使是几十年以后你再看,也可以想得起来。不过有时候没有记得很详细,还是想不起来。所以想不起来的时候,就觉得那一段时间就白过了。这叫空过。一般人过了一辈子以后,几十年回忆的时候就是一些片段。所以大部分时候都流逝了,都没有好像做什么事。就这样过去了。佛菩萨就是念念不空过。什么叫念念不空过呢?也就说念念他都在修行,念念都在念佛、念法、念僧、调心、明心、观心、见性,做这些工作。所以都没有白过。这个不空过是指在佛法上修智慧、修福德,叫不空过。你如果在世间上做了很多的善事,也能算作不空过,但是不是佛所说的不空过。因为那个是无常败坏的,也不要说等到你要死的时候,光是你每一天不管你在世间上做多大的善事,不能减少你的烦恼,也不能令你更有智慧。更何况你要死的时候,不管你在生的时候作了多大的善事,但是回头一看那些好像都是象过眼尘烟一样。就了不可得。而且你就会觉得无力恐慌,无力就是没有力量。而且无依你没有依靠。你不知道你下一刻要走的时候,你要到那里去。谁能够帮助你,就无依无靠的。只有在佛法边修行,然后佛菩萨的威力能够让你依靠,能够有恃无恐,要死的时候不会起恐慌。我们不是说一般人怕死,为什么怕死?就是因为他要到不可知的境界去,所以怕死。但是一个真正学佛的人,他知道他不会堕恶道,而且他要到佛菩萨那里去,所以他不会恐惧、他不会害怕。所以他也不会怕死。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你如果一生都是空过的话,你就无所依无所靠,那当然也无所得,你什么都没有得到。所以心里面就很恐惧。

  [又复当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所谓三界不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急须早求出离而度脱之,不可贪著睡眠,又所谓:‘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所以你如果真正发心修行佛法、修行菩提的话,你必须要有大誓愿,要有大作为。而且要发心我今生必须要有一点成绩才行。你不要一天过一天,拖拖拉拉一天过一天,今生一定要有点成绩、有点消息才行。即使不能得到毕业证书,也要有一张结业证书。如果连一张结业证书都没有的话,至少要有一个同等学力。同等学力你们知道吗?这是我们比较老一辈的大概就知道。同等学力是一张证明书。也就是有的人读到高三,但是没有毕业。但是他要考大学,可是他高三下学期已经读完了,但是没有毕业,因为有很多科目当掉了。可是他真正读完了三年要报考大学,没有毕业证书可不可以报考大学?可以。这个联合招生委员会,就要求你跟你的高中学校申请一张同等学力证明。也就是说等同你是高中毕业的学力,那是一个证明书。但是不等是毕业证书,因为你没有毕业。同等学力还有另外一个意思,譬如说我们大学有二专、三专、五专,五专的话相对于高中毕业。三专相对于大学毕业。你如果要报考高普考的时候,你三专的学力就等于大学的同等学力。我是说我们修行人就要有那个意愿有、有那个觉心,今生在怎么样要拿到一张,等于是文凭一样,那个文凭即使不是真正的文凭,只是同等学力也好。表示你有那个力量,有那个修行。所以你要拿一个文凭你必须要努力,要有志气、要有魄力。我觉得一般的人,最缺的就是志气跟魄力。一来没志气、二来没魄力。所以你看看吧这个很好笑,因为没有志气又没有魄力,所以结果修行的时候就有气无力这样的。甚至不是有气无力是没气没力的,就懒懒散散晃晃荡荡的,多少修一点潜藏则止。好像你到大卖场人家有产品,在外面割一点给你尝一尝,你尝了以后就觉得可以了可以了,就不用买。学佛人也常常是这样子,只尝了一点样本就觉得可以了可以了。我不用买一盒尝了一点点就行了。还有你到艾麦去的时候,他们常常会用一个小小的纸杯泡茶,说师父、先生尝一尝。你一喝说不错不错,他请你买的时候可以够了。所以有气没力得少为足这样的。世俗人在世间法上都是驱驰营求,而且都很有魄力勇猛精进,利字所在满身是劲。所以的文件数据都记得清清楚楚。可是等到修行佛法的时候,经书都记不起来。然后那个劲也没有,都变成皮软。皮软就好像气胎没有气了,就软趴趴这样的。为什么?那说他在世间上这么的有劲、这么的有魄力,用那个劲跟魄力来学佛,不是很好嘛。常常就是这样相反,你知道吗?因为在世间上太有魄力、太精进、太勇猛,那就是太贪着世间了。所以到了佛法以后,就那一些世间上的魄力,都把学佛的管道都塞住了。就是世间业造的太重。就是这样子令人很无可奈何,所以到学佛以后就皮软提不起劲,精进不起来。为什么?以前在世俗造的业障住了。这个就是所谓的业障之一。譬如说在商场上奔波的人,你学佛以后你很难静得下来。一静下来以后就想打瞌睡。为什么?因为你在奔波的时候,那个尘劳就噼里啪啦尘土飞扬你没有感觉,等一静下来的时候,第一个现象就开始昏沉。而且你在商场上奔波几十年,那个灰尘漫天盖地。所以一下子也沉淀不下来。表面上是沉淀了,但是沉淀一点点沉淀一点点,所以要经过很长的一段时期的昏沉。这就是往昔所造诸恶业。相对的譬如说你从事公教人员的话,昏沉的部分就会好一点。因为他那个人际关系比较不那么复杂,勾心斗角、争名夺利这种心也少。所以尘劳就比较不会那么重,比较上了。当然也不一定,因为有的人一边教书,一边也去卖什么东西,或是推销、或是直销什么的。那个就不一样了。所以那个就是业障所产生的尘劳烦恼,一下不能止息下来。你一止息他就好像凝固了一样,就让你昏沉所谓的剪不断理还乱。你要把它剪断都剪不断,因为太硬了跟皮革一样。

  所以往昔如果还没有出家之前,在世间上太有作为的人,官做得越大、学问越大、做生意做得越成功,等到出家学佛以后,他的障难反而就大。多半是这样子。如果说在世俗的时间很短,很快就出家了,这种人心就比较清静一点,就比较好修行一点。不过话说回来事在人为。总而言之你看你有没有志气、有没有魄力。你有志气、有魄力就有所作为。要晓得我们佛法是有所为的。不像道家是无所为的,是无为的。我们虽然是追求无为法,但是那个无为法跟道家的无为法不一样。我们这个无为法是从有为法来的。乃至于四正谛、八正道都是有为法。所以是要有所为而为,而且有所为。有所为就是为了菩提,是有目的的。所以佛法是目的论,当然也是方法论都有了。不是迷迷糊糊这样的,而且要清清楚楚,而且要把手段、目的都要很确定,都是有的。‘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所以你不要只是不好好努力,然后死赖着佛菩萨,就说要依靠佛菩萨。然后就找一个合理化借口说易行道、难行道。佛道没有什么易行道,佛道是绝对难行。你要易行道、又要速求快捡便宜,那个绝对成不了。偷工减料到后来是一事无成。你很精进修行都不见得能够得到什么好成绩,更何况你还找种种的借口拖拖拉拉。然后说要到那里去才要努力。虽然佛菩萨有加持力,但是你也要配合。你知道吗?你不是死赖在那里,然后佛菩萨就加持你。不会这样子的。就好像董事长要提拔一个人,也要看他肯努力、有善根、有才干这样才行。你要不努力董事长怎么提拔你。我们佛法的董事长就是我们的老板佛嘛。所以我们做伙计的人,要老板拉拔当然要拼命的努力,而且是不计成败或是功德。所以这一句话一定要好好的记着,今生应该要有一点点成绩,要好好的努力。顺便讲严格的讲我是一个急性子的人,就是我等不到来世,我今生就要有一点点东西。等到来世那渺不可及。你不要说死掉以后怎么样,你光是睡一觉就不能把握睡觉起来会怎么样。所以你学佛必须要在这一方面,有一点点急性子才行。慢慢吞吞搞得学佛就拉里邋遢的。[此诚明训,行者当猛省之。]

  正文[三调身,四调息,五调心。此三应合用,不得别说;但有初中后方法不同,是则入住出相有异也。]这个就是高潮重点。接着开始真正的进入修行的状况。第三个是讲调身,第四个是讲调息,第五个是讲调心。[此三应合用,]但是调身、调息、调心这三个应该合起来用。[不得别说;]也就是说不是分开做的。就好像你打太极拳是连续动作,虽然你可以分解动作说一怎么样、二怎么样、三怎么样,但是打起来的时候是连续动作。所以调身、调息、调心也是一样要合在一起,不是分开的东西。你不要把它当做分开的东西,他是一体的。[但有初中后方法不同,] 不过他有初、中、后这三个,调身、调息、调心他有最初、中间跟后面的方法是有不同的。开始正要入定的时候是初,中间就在定中,后就是要出定的时候。[是则入、住、出相有异也。]入就是入定,住就是住定,出就是出定。入定、住定、出定这三种相。你要调的时候不一样。入定、住定、出定都有调身、调息、调心。就是要入定的时候要调身、调息、调心。注定的时候在定中也要调身、调息、调心。出定的时候也要调身、调息、调心。不过出定的时候调正好是反方向调。入定的时候是把粗糙的调为细腻的,入于定中的细境,身也细,细就是微妙微细,不是很粗糙、躁动。习也是很寂静很微细,心当然是不躁动很寂静。调好了入定以后就住在,调好的状况里面,但是随时还要在调。还是要在觉知而且微调。然后出定的时候就要反过来,把细调成粗的以便回到平常的生活。

  释文[上来外调之眠食二重已竟,]上面讲外面调睡眠跟饮食,这两重已经讲过了。[于内尤须调身息心之三种。]在对内要调身、息、心这三件事情。[然此三须合调,]但是这三个要合起来调的。[以其不离,]不离就是不互相分离。[故其要在调身不宽不急,]所以他主要的要项调身要调的不松不紧。[调息不涩不滑,]涩就是凝滞。滑就是不能太截至这样太滑动。[调心不沈不浮,]心要不高不低叫不沈不浮。[最为要紧耳。]最为要紧就是这样。[但有初中后,方法不同。]初中后这三个阶段,他的方法就都不一样。[初须调身,]最初要调身。[次当调息,后则调心,]所以先调身、再调息、再调心。[有入住出相之异。谓入定则由粗至细,]要入定的时候先把粗的调成细的。[出定则从细至粗,]出定的时候就必须要从细的调到粗的。[无论调身、调息、调心,一一皆有入住出之三相,故有异也。]所以有差别。你看这个静坐不是噼里啪啦把腿一盘起来,然后就开始坐了。这是很具体而且很有次第,一步一步的做好准备工作。所以不要噼里啪啦一上来就盘起腿,然后什么都不懂,就称为我在打坐、修定、修道。我觉得我们这个中文很奇怪!这个静坐就打坐、禅七叫打禅七、供斋叫打斋,都是用打的。然后佛七叫打佛七。讲到这个有次第,然后有准备工作。

  我想到有一本书叫《禅门三柱》,这个是非常代表性的一本书。这是一个老美外国人写的,然后老中把他翻成中文称为《禅门三柱》。里面作者是一个年轻的美国人,他忽然就产生这个意念要学佛,而我讲过老美一谈学佛就是打坐,于是他就把在美国的职业辞掉,然后就拎着包裹。老美就是有这样的气魄,因为他们从英国横渡大西洋,接着又有西部开拓,这种垦荒的精神。所以他们是很有冒险精神。你看我们地球村不是有很多老美教书,他们也都是这样子。这个人生地不熟,也不会讲这里的话,然后就冲过来了。那个人他就把职业辞掉到了日本,因为那个早期很早了四五十几年前,台湾的佛法也不是说很昌盛,但是日本他们的佛法一直都是很平均,更加上有一个叫铃木大佐,他写了很多文章介绍日本禅。所以以禅来讲的话西洋人都比较知道(?),而不知道禅,都是因为铃木大佐的关系。铃木大佐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他是一个日本人,他娶了一个老美太太,他对佛法有兴趣就写了一些书,他和老美太太两个人一起合作,把它翻译成英文就很畅销。我想总共大概有四五本吧。

  所以那个人因为要习禅就到了日本,他描述他到日本习禅的经过,一进了那个佛寺大概也是习禅的禅院吧,他的师父就教他只管打坐。他本来佛法什么也不懂,也没有看过什么佛经,就去打坐。结果打坐坐了一阵子以后,他也是按老师讲的,本来打坐是双盘,坐了一下下以后受不了变单盘,本来是右单盘后来又变成左单盘,就盘来盘去的,到后来就盘出一些现象出来。有一天忽然他就上吐下泻,然后在地上打滚,滚了一阵子以后滚不动了,那个寺里的人就把他放在床上休息休息。他就说他打滚、上吐下泻的现象,因此他就开悟了。这是他讲他开悟的经过。那个日本书里面有一个标题,就是篇章的标题说:‘几个西洋人开悟的例子’,都是类似这样子。其实是业障现前,要不然就是魔障现前,他把它称为开悟。所以你看看,我跟你讲这就是对佛法不懂、对佛理不懂,然后修行也没有次第,所以就出来这些状况,他把它称为开悟。太可怜了吧!乃至于这个是很明显,可是你要晓得真正能看出来的,我想不会很多人。因为大家对这个东西都不太确定,应该说不太懂。乃至于有些人讲了一些光怪陆离的事情,大家听了都耳朵疼,听了就都很信,耳朵都跟孙悟空一样这样子。所以实在是很可怜,就是不懂佛理、不懂佛法,就这样子乱修一阵。你看这个所谓的无上佛道,哪那么简单呀!你一个世俗人什么都不懂,盘起腿来你就修佛道了,什么是佛?什么是佛道?还没有搞清楚。

  正文[夫初欲入禅调身者:行人欲入三昧调身之宜,若在定外,行住进止,动静运为,悉须详审。若所作粗犷,则气息随粗,以气粗故,则心散难录,兼复坐时烦愦,心不恬怡。身虽在定外,亦须用意逆作方便。后入禅时,须善安身得所。]夫发语词没有意思。最初想要入禅定而调身,是指什么呢?[行人欲入三昧调身之宜,]调身要把他调的得宜。[若在定外,]还没有入定,尚未入定。[行、住、进、止,]一切的行、住、进、止,行住就是四威仪的行、住、坐、卧。行就是走路。住就是站立。进就是前进。止就是停止。行、住、进、止简而言之就是身体的动作。[动静运为,]运就是运作。为是作为。所有的动静还有你种种思作什么事情。[悉须详审。]详就是仔细。审是审查。就是说你的一举一动,都要很仔细的审查自己。没有一举一动是妄动的。[若所作粗犷,]如果你所做的行为很粗犷多话。[则气息随粗,]那么就会令你的气息变成很粗。也就说你行动要缓和,不要急躁这样子。即使在关房里面也是一样。[以气粗故,]因为气息粗。[则心散难录,]心就散乱而且难收。录就说收录。[兼复坐时烦愦,]而且坐的时候心很愦闹。这个很有意思说心很烦躁,而且很愦闹。好像心里面在敲锣打鼓一样很吵,心不寂静。[心不恬怡。] 恬的意思是平、或是平静。怡的意思是适或是悦欢喜。你在坐的时候心里面很烦躁,心里面很热闹,心不平静也不安适。[身虽在定外,]因此身虽然在定外,就说还没有入定。即使不是入定的时候。

  [亦须用意逆作方便。]也必须要要用意。用意就是用心。用心就是作意。你注意这个用心很有意思的。我们中文讲用心、在意,我们众生都有心,但是都不用它,就随着它自然这样乱跑。就好像你在河里面划船,有桨你不用,不用的话这个船就乱飘乱转。我们也是一样,我们那个心也都是不用的。我们整个生活就随着世俗的水流乱飘乱转,所以一塌糊涂这样的。这生活就一塌糊涂。也没有什么航道、也没有什么方向,然后就说船到桥头自然直。我们在高中的时候就说:‘船到桥头自然直’,那如果直不了怎么办呢?直不了就撞上去了。撞上去怎么样?要不然就船坏了,要不然就说翻了。所以这个世俗的话,很多都是不可靠的就都乱讲。船到桥头是不一定会直的,如果要直的话也是要撞到桥墩以后,然后渐渐直起来。不会说很顺的不会撞到,也不会摩擦,就很直的过去。大概很少。刚刚讲用心,还有这个在意,意是意根意识。你那个意识是要在意上,你这个心要在意上,也就是说你要住在意里面,然后要觉知他、要掌控他就在意。这个很有意思你要懂唯识的话,再来看这些话就很有意思。虽然是在定外,但是也要用意,逆作方便的逆有两个意思:①预先的意思。就说事情还没有发生,但是你有意的先做个方便。②是反的意思。意思是反生死门,反习气而行。所以人一定有习气,如果因为往昔的习气,譬如说昏沉盖比较重,那就不要让他随时昏沉。譬如说你听课的时候昏沉,前面不是讲说:‘不要因为睡眠因缘,而令一生空过也。’这个就是说不要因为睡眠因缘,而令这一堂课空过也。等于你坐在那边是白坐了。所以你要反习气而行,你一定要跟习气作战。我曾经讲过说修行就是打仗,跟自己的业力、跟自己的业障、跟自己的习气打仗。不过多半都是输的,但是有时候也要赢一两场。你要全输的话就没用嘛。所以众生皆有心,但是都不用心,所以随业力而飘。众生虽然都有习气,但是很少有大愿力的人能够反习气而行。能反习气而行才能改变习气,才能够转变业力。否则你修学佛法修了几十年,常常讲说我学佛三十年、我学佛四十年,那有什么用?接着下面一句说:‘那还是大凡夫一个。’那不是白搞吗?就是因为你从来没做过反习气的动作。所以学佛就有点象,你住在下游然后要划船到上游去一样,逆流而上。那不是省力的事。顺流而下是很快的,一下就到地狱去了。但是逆流而上要到人天,乃至于三乘贤圣是很辛苦的事。所以没有说不用努力,乃至于说不用自力只是要他力修行。他力修行是他的事,是他在修行。自力修行是自己的事自己成就。所以修行主力是你自力,他力只是稍微辅助一下而已。不能他变成主力,那变成他来修行了。有的人说念佛用念佛机,念佛机很好,但是所念的功德都是那个机器的。你如果助念的话助念的人有功德,可是念佛机助念的话念佛机有功德。所以这个道理要搞清楚。你知道吗?但是念佛机谁来受那个功德,里面也没有神识。所以要用意用心作意的意思。逆作方便反方向的去做方便,不是随顺习气、不要随顺业力。

  [后入禅时,]入禅就是得定。[须善安身得所。]还要好好的安身令他得所。顺便讲到打坐的时候,一定要念着佛最好。而且你能够的话就要穿法衣,这样子能够免于魔事。因为魔看到你有袈裟、或是海青缦衣,它心里面就会有所顾忌。还有一定要清净的地方,还有不要面对污秽的地方,或是厕所。房间里面如果是套房有厕所,一定要弄干净。因为厕所的味道就会有屎秽,简单讲就是屎粪鬼。

  释文[此正释初入定调身之相。] 入定调身是怎么样的形象。[行者,初入定先须调身体之所宜,方能入定。即于未入定前,在定外时,此身于行、住、进、止、动运,作为咳吐掉臂,] 咳就是打哈气。吐是吐气或是吐痰。掉就是摆动的意思,手臂摆动等等。[动静往还,迎宾送客,]这个注意你在修定应该没有迎宾送客这个事,应该排除一切万缘。如果有的话当然你的善知识指导的老师,或是师父。[穿衣吃饭,四威仪间,悉须详审,调身所宜。]行、住、坐、卧等等,这些动作都必须要刻刻都在意。身体都要调的适当。[若所作为,一切皆是粗犷之事,]假如你的动作很粗犷,噼里啪啦撞了撞去的。 [则所出之气息,亦随之而粗犷,] 你的气息就会跟着也粗。[则心散难录,]因为你气息粗,因此你的心就容易散掉。容易散而且不容易收摄。录就是收摄。[心乱则难以专一,]心乱就没有办法令他专一。[后于坐时,亦心生烦愦,]因为身体粗犷气息也粗,心也散乱难收,接着在打坐的时候,你的心就会很烦很愦闹。[不能安恬悦怡,是则定心为之妨碍矣!]这就是定心所做,就会变成定心的妨碍。所以就会妨碍定心。[故行者须了知身虽在定外时,亦须用意逆作方便。逆字作预先义,]逆字是作预先的意思。[亦可当早字讲,]也可以当做早的意思。[谓须预先早作方便之法,调身所宜,令不粗犷。所谓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行亦禅你行的时候要有禅心,坐禅观。坐的时候也要有禅心、坐禅观。语默动静身体都要安然安祥。

  以上讲调身,但是有一个调身下面会讲到,就是怎么样盘腿。打坐的方法所谓的毗卢七支坐我们下次再讲

返回目录

 

-----------------------------------------------------------------------------------------------------------------

更多成观法师佛学内容

-----------------------------------------------------------------------------------------------------------------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