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法相宗>>正文内容

唯识简介:唯识论善恶(上)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24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唯识简介:唯识论善恶(上)

  唯识简介(净常)

  28.唯识论善恶

  如上所说,唯识学说到善恶法计有:

  一、善的心里有十一种,所谓:信、精进、惭、愧、无贪、无瞋、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二、根本烦恼有十种,所谓:贪、瞋、痴、慢、疑、身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邪见。

  三、小随烦恼有十种,所谓: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悭。

  四、中随烦恼有二种,所谓:无惭、无愧。

  五、大随烦恼有八种,所谓: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

  以上四十一条,分二大类:一类是善法,也就是道德的心理,有十一条。另一类是恶法,也就是不道德的心理,有三十条之多。如果,我们把这二大类的心理,代表当今世界的二大集团:民主自由与极权专制。假若这两大集团,同在一圆桌上开会,讨论人类的前途,何去何从。我们试闭目以思:究竟是善的,道德的一方力量雄厚呢?还是恶的、野蛮的一方力量雄厚呢?十一对三十,当然是恶势力的烦恼集团占绝对的优势,这就是今日世界社会动荡不安之所由来,以及人类痛苦煎熬之所自出。

  但是唯识学告诉我们:当我们对这些善、恶心理,有了彻底的认识,当我们起心动念之时,就可以马上警觉:我现在起的是什么心念?那一类的心念是可以让它发展的?那一类的心念是应该予以遏止的?当知:我们一切的行为活动,皆听命于心的指挥,心是万事万物的主宰。所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只要我们能够时时警觉而维持正常的、善良的、道德的心理,我们的德行一定会一天一天的增进!

  我们要知道:佛法是重视德行的宗教,过着德行的生活,是作为一个佛弟子最起码的条件。德行的深、浅、广、狭,就是佛法大小阶位的标帜。德行的修养,不是一蹴可及的,必须循序修持,才能渐入佳境的。而佛法八万四千法门,每一法门都各有其修行方法,在此难以叙述。可是一切佛法,在德行的进修上,却都有其共同的基础,一切佛法,只有在这共同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来,假若离开这个基础而高谈阔论一切佛法,这种佛法,就成了虚无飘渺的空中楼阁,与我们毫不相关了。所以学佛要想进修佛法,对于此一共同基础,必须特别注意,使它具备起来,然后在这基础上面,去进修一切佛法,才容易成办。那么,这个基础是什么呢?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其实,这两句话就是「奉持戒法」的意思。因为戒有止持、作持。「诸恶莫作」是止持,「众善奉行」是作持。

  可是,「诸恶莫作」的恶是什么?「众善奉行」的善有那些?如果不分辨清楚,善恶不明,即使我们有心要过着德行的生活,却也无从下手。如今唯识学以条分缕析,剥茧取丝的方式,为我们做了最简明,也最详尽的介绍,研读了唯识学之后,使我们今后在起心动念或语默动静之时,言行皆有分寸,皆有准则可循:存正去邪,取善去恶。譬如在汪洋大海之中,南针在握,不致茫然迷惘,误入歧途,研读唯识学之功德可谓大矣哉!

  最后,我们再以因果律,来探讨德行生活的重要性。我们可以全称肯定的说:没有一个人不愿意离苦得乐的。而离苦得乐的关键处,却操之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道德行为。道德的、善良的行为,在当前虽不免要忍受一些痛苦或牺牲,但是其结果却是快乐的、满足的。反之,不道德的、罪恶的行为,或许可获致眼前的享受与快乐,但是其结果却是痛苦的、缺陷的。所以为了自己的快乐与幸福,必须「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因为唯有这样,才是真正的爱护自己和保护自己!所以从前波斯匿王曾经对佛说:「若能于身口意行善,是名爱己;若身口意行不善业,名不爱己」!佛回答他说:「实在是这样子!若人身口意行恶,是名不受己。为什么呢?因为彼为恶者,虽有怨雠,不必速能有所伤害,但若自造恶业,则毁害甚深,由是能令作恶者,堕于地狱、饿鬼、畜生,若生人中,则短命、多病、贫穷、下贱、家室不和,常遭毁谤等。是以自作恶业,名为不爱己」。

  波斯匿王又对佛说:「若修善行,名为护己;若行不善,名不护己。」佛回答他说:「实在是这样子!人虽以象兵、马兵、车兵,步兵,围绕自身,不名护己!为什么呢?非内护故。若人身口意行善,虽无四兵,名为护己,有内护故。此内护者,胜于外护,名真护己」。由此可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虽是利益他人,实际上则是利益自己。反之,不止恶行善,虽事在利益自己,实际上则是损害自己。因此,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结论:利他即是自利,害他即是自害。学佛而必须「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实有其因果上的理论根据。这两句话,听起来虽然平淡无奇,但是真理也往往寄托在平淡无奇之中。真正说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要做到圆满,却还不容易呢!勉之勉之。

返回目录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