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法相宗>>正文内容

唯识简介:唯识简介 三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24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唯识简介:唯识简介 三

  唯识简介(净常)

  3.唯识简介(三)

  ┌—无极————┐

  |—太极    |

  ┌周易│—两仪    |

  |  └—四象    |—性

  |          |

  「法性如是」世说—解性|  ┌—太易—无所见┘

  |  |—太初—气之始

  └列子|—太始—形之始

  └—太素—质之始

  上一期我们说到「识变万法」之道理,述及第八识含藏诸法之种子,遇缘则起现行,所谓缘者,非有别法,乃指由第八识现行之诸法也。即以现行之诸法为缘而鼓动种子,起惑造业招果,由此可知:第八识乃宇宙之根源,万有之本体。

  像这种推求宇宙万法由来的说法,早在佛法传来中国之前,我们中国的儒、道二家学说中,即有类似佛家之说法,今仅提出两部书:

  一部是周易,它是我中华文化最重要的宝典之一,相传是文王、周公、孔子等圣人之著作,其内容是用卦爻推演宇宙间万事万物循环变化的道理。「周易是讲变化之道的经书,但变化是事相,是作用,事必有理,用必有体,理体则不变,所以易经有变动的事用,有不变的理体。」系辞传说:「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又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的道、无思、无为、寂然不动,这是解释不变的理体。形而下的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这是解释变化的事用。理体是事用的根源,事用是理体的显现,两者不可分离。系辞传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此即是说:周易以太极为天地万物之根本(太极指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清浊搀和,括囊万有)。在太极未生两仪(阴阳)之前,不见森罗万象、无声无臭,无形无象,无可指名,故曰「无极」,此即指浑然不动之理体。太极既生两仪之后,阴阳互相变化,便有四象(太阳、太阴、少阳、少阴),八卦(干、兑、离、震、巽、坎、艮、坤),八卦相错,而后万物生焉!此中所讲的,则是变动不居的事用!

  「八卦每一卦由三爻构成,再由八卦重之,而为六十四卦,每一卦由六爻构成,这些都是符号,代表天地人动植矿等万有事物……人世间与自然界,一切现象瞬息万变,每一变化都有吉凶祸福之几,而一切变化尽摄在一卦的六爻之中……」(以上参考明伦147期社论「卜筮之道」)。周易的宇宙论,虽与老子道德经所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些相似,可是周易之宇宙论比道德经之宇宙论,更为详细与透辟。

  推求宇宙万法由来的另一部书是列子,凡八卷,旧题周列御寇撰,刘向序录谓其学本于黄老。列子天瑞篇:「……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无形埒,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者究也,乃复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冲气和者为人,故天地含精,万物化生。」以上即列子一书论及万物所以成之道理,与前述之唯识,周易之观点,大致相同。可见东西方的圣哲,在追求宇宙万有之根源时,见解上是一致的。因此之故,我们唯有多念中国书,并大力弘扬中华文化,才能对佛法的真实义,有更深入的理解,与更亲切的体会!

  如前所述,唯识学以为「万法唯识」,而「识又原于性」谓:能变万法之识,乃由本性而来,故今应略述「性」。「性」很重要,学佛即为了见「性」,可是「性」是什么?却很难懂。因为口所讲之言语,手所写之文字,或心所思维之影像,皆不是「性」。所以古德说:「开口便错,动念即乖」,又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此即是说,言语、文字与本性,毫不相干。譬如问:「电扇为何物?」曰:「通以电流,叶片转动,鼓动空气而成风,即是电扇」。若说:言语文字即是电扇,则当我们口说电扇,或手写电扇时,应该就有风吹来,其实并不如此!即使我们说到口干舌燥,或写到筋疲力尽,也毫无动静!此即比喻:文字言语,与本性毫不相干!若欲了解电扇为何物,只有以实际之行动,站到电扇跟前,直接去领受其滋味。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传心法要说:「……此灵觉性,无始已来,与虚空同寿,未曾生、未曾灭、末曾有、未曾无、未曾秽、未曾净、未曾喧、未曾寂、未曾少、未曾老,无方所、无内外、无数量、无形相、无色相、无音声,不可觅、不可求、不可以智慧识、不可以言语取、不可以境物会、不可以功用到。诸佛菩萨与一切蠢动含灵同此大涅槃性……。」

  如上所述可知:周易上之「无极」,列子上之「太易」,皆与佛法上之「本性」是一个东西,只不过各家所说有深浅之别而已!

  既然说:「法性离言,本不可说。」那么我们要如何去会见我们的本来面目呢?曰:「唯识之教,即用显体」,「用」指能变识及所变万法,「体」则指真如本性。唯识之教理,即要我们在日用平常之中,所谓「行住坐卧时,穿衣吃饭时,迎宾送客时,搬柴运水时」,常将「万法唯识变」之义趣,存养心中,优游涵咏,勿令间断,务将「识变万法」之义趣,与我此心,融成一片,如此用功,便能使无明烦恼渐减渐薄,遇境逢缘时,如此观照:一切有为法,唯识所变现,如梦幻泡影,即有遣执破我之能,增长般若正智之功,此是最亲切,最有味之修行方法,毫不费力,也毫不费事,而能得大受用,愿我唯识学者,千万勿忽。

返回目录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