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慧祥法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解说 第七讲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07日
来源:   作者:慧祥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慧祥法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解说 第七讲

 

  信解行愿对【智慧吉祥】说:恭请师父上课!

  【智慧吉祥】对信解行愿说:好!

  上课了!

  众佛友!

  请大家“复打”。

  题目:《心经》解说

  讲次:第七讲

  日期:2007年11月12日

  初校日:2007年11月21日

  主讲:释慧祥

  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祈愿“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回向:佛弟子(自己名)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回向之福,发愿令佛弟子(自己名),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三称

  “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三称

  “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三称

  称念并回向毕者,请放掌!

  众佛友!

  在第六讲中,我们讨论了!《心经》的度一切苦厄的四个重点:“五蕴不异空,空不异五蕴;五蕴即是空,空即是五蕴。”

  【经文】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释经一】舍利弗!这五蕴诸法,当我们能空掉其苦厄时的现象是:再也不会因五蕴的产生而引起苦厄了。再也不会因五蕴的消失而引起苦厄。再也不会因五蕴的垢秽而引起苦厄了。再也不会因为五蕴的清净而引起苦厄。再也不会因为五蕴的增加而引起苦厄。也再也不会因为五蕴的减少而引起苦厄了。

  【释经二】

  舍利弗!当我们有能力空掉五蕴的一切苦厄之时,就能照见五蕴的实相是:我们的自性,根本不随五蕴的苦厄的生灭,而生灭。我们的自性,根本不随五蕴的垢净而垢净。我们的自性,根本不随五蕴的增减而增减。换句话说:当五蕴在生灭时,我们的自性还是不生不灭。当五蕴在垢净之时,我们的自性还是不垢不净。当五蕴在增减时,我们的自性还是不增不减。

  【说明】

  众佛友!

  有关“是诸法空相……不增不减。”这一句经文,为什么会有二种解释呢?

  那是因为“相”这个字有二种解释。所以才会如此的。

  “相”字,有哪两种解释呢?

  一、现象:指随因缘变化的种种现象。

  二、实相:永恒的真理,或因缘果报的真理。

  如今,如果要将“相”字,同时含着“现象”及“实相”二义来解释“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话,则可以如此来理解:

  当我们对五蕴诸法,都能空掉其苦厄的现象而照见其实相时,则能觉悟到:不再因为五蕴的生灭而引发苦厄,所以五蕴生灭了,自性并不生灭。

  也不再因为五蕴的垢净而引发苦厄,所以五蕴有垢净时,自性是不垢不净。

  也不再因为五蕴的增减而引发苦厄了,所以当五蕴增减时,自性是不增不减。

  众佛友!

  我如此的理释,因为是第一次如此合并理释。用词,还有点生疏,希望大家能“依义不依语”,深入观照五蕴的现象及实相。

  又众佛友!

  有关“自性”一词,如果大家还不是很明白,请大家去看看“什么是自性?”一文:http://www.hx1965.org/articles/news_view.asp?newsid=389

  现在我来深入分析,为什么“当不再因为五蕴的生灭而引发苦厄时”,这时虽然五蕴生灭了,而同时能觉悟到“自性不生不灭”。

  众佛友!

  当五蕴因缘,生起苦厄时,众生因为不知道如何去除五蕴的苦厄,就以为五蕴就是我,我就是五蕴。

  又当五蕴因缘生起苦厄的因缘消失时,众生因为不知道五蕴的苦厄为什么会消失,所以就误以为五蕴的苦厄消失,我就不会感受到苦。所以还是以为五蕴就是我,也就是以为五蕴性相就是自己的性相(自性)。

  因此,当众生误以为五蕴的性相,就是自己的性相时。这时,一旦五蕴败坏,就会担忧、悲哀、痛苦、烦恼。

  又因为众生误以为五蕴的性相就是自己的性相时,这时,当五蕴产生时,就会贪爱、执着、保护、争夺。

  因此,这时,不论五蕴是产生或败坏,都会引发种种的苦厄。

  这都是因为对五蕴与自性没有充分了解,误以为“五蕴是自性(我)”所引起的。

  这也都是因为没有能力去除五蕴生灭的因缘所引起的误解。

  但是,当我们有能力,不论五蕴的生起或消失(败坏)之时,都能空掉其苦厄。

  这时,我们会觉悟到,当五蕴在生灭时,苦厄并没有随之生灭。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能度五蕴的一切苦厄了。

  这时,我们就会发觉自性是自性,五蕴是五蕴。五蕴生时,自性还是在。五蕴灭时,自性还是在。

  又进一步就会发觉:

  五蕴只不过是自性的一个小部份的“现象”而已。不是自性本身,但又不离自性。

  如果用譬喻来说明:

  自性如大海,五蕴身只是大海中的一个水泡。

  如《首楞严经》佛说:众生“不知色身外泊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CBETA, T19, no. 945, p. 110, c28~p. 111, a1)

  又如《首楞严经》载,当阿难及大众悟到五蕴身如一浮沤时:

  “是诸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见十方空,如观掌中所持叶物。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圆含裹十方。反观父母所生之身,犹彼十方虚空之中吹一微尘,若存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沤,起灭无从。了然自知,获本妙心,常住不灭。礼佛合掌,得未曾有。”

  众佛友!

  当我们真能空掉五蕴的一个苦厄之时,自然就能体会到这一点。

  为什么呢?

  为什么只要空掉五蕴的一个苦厄,就能体会到“自性如大海,五蕴身只是大海中的一浮沤”呢?

  众佛友!

  譬如有人想要知道大海水的味道,这时他并不需要饮尽全部的海水,只要尝一滴海水,也就能知道海水的味道了。

  同样的!

  如果想要照见自性解脱味,只要能度五蕴的一个苦厄,就能体会。

  如果能度尽五蕴的一切苦厄,则是圣人了。

  听我一偈:

  一心向往于法味,法海游遍不曾尝,一朝停歇尝一口,从此至今味无穷。

  众佛友!

  一切众生无不向往解脱味。

  然而一切众生身口意业种种造做,随其选择,都不选择安全有效无后患的解脱味来尝尝。

  从无始生死以来,众生一直都是选择危险、无效、有后患的在造作。所以从来就不曾品尝到“解脱的滋味”。

  一旦,有一天,狂心一歇,愿将一件事,只要愿意将一件事,往安全有效无后患来发展。这时他就能品尝到“解脱的滋味”。

  当众生一旦品尝到解脱味,就永远会回味无穷。再也不会想要去造作那危险、无效、后患的苦楚滋味了。

  这时,就应于一切的一切都是选择在空掉苦厄之下来运作。所以就能遍法海,尝法味,皆自在。

  众佛友!

  佛陀一生说法四十九年。

  佛陀所说的一切法,都有共同的味道,那就是“解脱味”。

  众佛友!

  当您们在听法、学法、修法、证法之时,如果没有品尝到佛法的解脱味。则肯定您一定是吃错了!

  《大方等大集经》“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喻如大海中水,同一咸味。佛法海中,亦复如是,同一法味。所谓解脱味、离欲味。若菩萨善解一味法者,是为菩萨能过魔界。”(CBETA, T13, no. 397, p. 123, b14~17)

  众佛友!

  同样的!不论我跟您们说什么方法,请您们一定要在安全、有效、无后患之下来运用。

  简言之,请您们都要在“空其苦厄”之下来运用。

  又众佛友!

  苦厄,不是来自别人。而是指来自自己的行为习惯所引发的苦厄。

  众佛友!

  如果有人不停止自己的行为习惯所引发的苦厄,而以为只要停止别人的行为习惯就能令自己不要有苦厄。那是邪见。

  众佛友!

  自己,只有一个人。容易处理。

  所以只要将自己的行为习惯中,会引发苦厄的部份停止下来,则于一切境界来时,自己都能以不再引发新的苦厄的行为习惯来应对。则一切苦厄就自然停歇。

  又众佛友!

  如果有人用错了。

  不将自己的行为习惯中会引苦厄的部份停止下来。则于一切境界来时,自己还是以创造苦厄的方式来创造。这时,又只想要别人改变他们的行为习惯,希望别人的改变所以就可以让自己不会有苦厄。这种做法,是根本行不通的。为什么呢?因为众生有无量。

  众佛友!

  所以,有智慧的人,是将自己的行为习惯修正,空掉苦厄。

  愚痴的人,则是自己的行为不改,要别人修正。

  众佛友!我相信,您们都是有智慧的人,所以希望大家从今以后,遇到任何苦厄,请“反求诸己,而自得之”。也就是请反省自己,您就会找出真正的原因,就能停止苦厄了。

  又如果自己找不出原因。请您以诚心,愿意如实表白的心,跟诸佛菩萨发露,祈请诸佛菩萨加持,令您能自悟,或遇到善知识开解。

  如此,您就能觉悟到自己的哪一个行为习惯不圆满,所以才会引发苦厄来的!

  作业:

  一、请将今天所教的运用在生活中的一件事上来度苦厄。并详述之。

  祈愿健康、平安、吉祥、如意、解脱、自在、度一切苦厄

  下课!

  (注:学生赖宏德整理,已经释慧祥法师初次校阅。)

返回目录

----------------------------------------------------------------------------------------------------------------

更多慧祥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