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净土宗>>正文内容

慈法法师:安乐集讲记 第十四集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16日
来源:   作者:慈法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慈法法师:安乐集讲记 第十四集

   录音记录:慧炬

  《安乐集》的学习我们继续进行。

  净土教言的条理,我们如果依止一个著作就比较容易观察。有文字、教言可依,比较容易深入。我们来依着道绰禅师的思路,看看是如何深入的。

  我们看下面的文字。

  又依天亲《净土论》(论注卷下意)云:「凡欲发心会无上菩提者,有其二义:一者先须离三种与菩提门相违法。二者须知三种顺菩提门法,何等为三?

  一者依智慧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著自身故。

  二者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

  三者依方便门,怜愍一切众生心,远离恭敬供养自身心故。是名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

  顺菩提门者:菩萨远离如是三种菩提门相违法,即得三种随顺菩提门法。何等为三?

  一者无染清净心,不为自身求诸乐故。菩提是无染清净处,若为自身求乐,即违菩提门。是故无染清净心,是顺菩提门。

  二者安清净心,为拔一切众生苦故。菩提安稳一切众生清净处,若不作心拔一切众生离生死苦,即便违菩提。是故拔一切众生苦,是顺菩提门。

  三者乐清净心,欲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故,摄取众生生彼国土故。菩提是毕竟常乐处,若不令一切众生得毕竟常乐者,则违菩提门。此毕竟常乐,依何而得?要依大义门。大义门者,谓彼安乐佛国是也。故令一心专至,愿生彼国,欲使早会无上菩提也。」

  又依天亲《净土论》(论注卷下意)云:「凡欲发心会无上菩提者,有其二义:一者先须离三种与菩提门相违法。二者须知三种顺菩提门法。

  为什么提出来先须离开三种违菩提门法呢?因为我们若以违菩提门的心来行持诸法,虽似有修持,多不与佛法相应,适得其反。这样的因缘是很普遍的。为了避免这种与法不相应的过失,道绰禅师给我们提出来先须离三种违菩提门,顺应着天亲菩萨的教言来审视自己的行为。

  何等为三?一者依智慧门

  智慧门能令我们远离违菩提。

  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著自身故。

  我们现在可以对比对比我们的发心,我们学佛是不是这样以智慧门来修持的。这个地方容不得丝毫的自欺,自欺会给自己修持带来种种违背菩提的障缘。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著自心故。我们应该如实的看,我们在修持过程中是不是这样来实践的呢?没有这样实践,我们就违背智慧门,就是在违菩提门中行持法则。这实在是一个很清晰、很直接的提示。

  现在社会上许许多多念佛人都是为了自己,因为自己痛苦了,为自身求。求什么呢?反正我不苦就对了。我遇到很多念佛人,闹的很厉害,六七十岁了闹离婚,这么大年纪怎么闹离婚呢?以前做饭现在不做了;以前照顾家庭现在不照顾了;以前没念佛的时候大家还很和睦,现在像冤家一样。因为什么呢?(嫌照顾家庭)耽误念佛了嘛,别人要伺候他,什么也不能干了,就要自己念佛,念佛干什么呢?自己要离苦,自己要得乐。——这样的行法行不行呢?这样的行法跟佛法没关系,不过是改变一个方式活在世间。过去可能是一个好的家庭成员,(现在)因为学佛的名字,而没有学佛的实质的发心,用佛法伪装自己的私心,膨胀自己的私欲。啥也不干了,可有理由了,因为我在念佛啊,你得给我做饭啊,要伺候我、照顾我啊。

  现在社会上这种风很大很大,刮的很周遍。不过慢慢的有点转化,这个转化是世间所不许。这是打着佛教的旗号做跟佛法没关系的事情,膨胀自己的私欲罢了,把这个私欲改头换面,很厉害的。为了自己身心的安乐根本不顾别人,就是我要了生死,我要怎么样……。现在这种现象在佛教徒中很普遍的。我经常遇到外来参学的出家师父,来到这儿就这样说“我来到这儿,我什么也不能干,我想闭关,能不能提供闭关的条件?”这个话是很好的,但是第一个概念——他不管别人,自己的私欲膨胀,不管是修法不修法,这个发心是惟我独尊的心,那么下面的道义法则怎么能成立呢?我们遇到过这样的菩萨,以前一个居士来到这儿出家,跟我说:“我一出家就要闭十年关。”我说:“行,你出吧。”出家后说要个房子住,我说:“行,给你个房子你住吧。”然后呢,不要说闭关了,住了一个多月就受不了了。怎么受不了了?自己受不了。实际为了自己并不是一个好做法,完全可以满足你这个要求,但你作不下去。因为我们已经把佛法改头换面,虽然打着佛法的旗号,实质上还是自私自利的心,膨胀自己的心,你是得不到佛法的利益的。

  所以过去的人学佛,感觉自己资粮不足就去修福报,坐不下来念佛怎么办呢?没有这个福德,那就去为常住勤苦(服务)。在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太多了,近代稍有成就的人都是走这个路子。什么路子呢?培植福德资粮。培植的越厚,道德越厚;越浅浮,果报也就越浅浮,没有啥说的。

  有些人急于功成名就,结果适得其反。因为什么呢?违背智慧。很多人学佛都是觉得世间的东西得不到了,没有完成,佛法中可能还有机会吧,得不到了就起嗔恨恼,这种种心就是所谓的愚痴心。因为无我中求我,无乐中求乐,这是远离智慧。这是第一个,顺应智慧门来观察这种违菩提的心,所谓的为自身求安乐的心。不要小看这一点,小看这一点,你就没有办法深入佛法。

  在世间,常人说:“谁不为己呢?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我修法不为自己为谁呀?不为自己修什么呀?”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提问。佛法本来就是无我之教,本来就是破除我、我所之修行,走出“我”之轮回根本,本是这样的教言。若悖失这些,虽然你说我在念佛、我在干什么、我要闭关,甚至我要出家什么的,但是你还是为自己的心,虽然冠着佛法的名,可还是世俗的心。虽然口上“阿弥陀佛”,但是心里没有阿弥陀佛的愿,没有阿弥陀佛的功德,不能与阿弥陀佛的菩提心相应,念佛没有味道,失甘露味。

  二者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

  许多善知识修法就是为了利益众生,为了令众生离苦得乐而修法。众生无边誓愿度故!用什么度?就是用善巧法则来令众生得以度脱。怎么度脱?信顺圣教。“二者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现在很多学佛人,第一个(概念)就是我不贪图自身乐,我要学佛,自己要了生死,但别人的事我先不管。——这样行不行呢?那你没有慈悲。没有慈悲你修法也不会有动力,不会有功德成就的。四弘誓愿(编注:一﹑众生无边誓愿度;二﹑烦恼无尽誓愿断;三﹑法门无尽誓愿学;四﹑佛道无上誓愿成。)我们很容易忽略它。诸佛如来皆仗此因缘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们学佛之人不依佛法去行持,而是依自己感知行持的时候,纵是修持,修持来修持去,反生愚见。虽然挂着佛法的名字,但是没有用处,没有实质的利益。

  三者依方便门,怜愍一切众生心,远离恭敬供养自身心故。

  这是天亲菩萨在《往生论》中的原文,三种违菩提门法, “供养恭敬自身心”就是违菩提心所现,“远离”的当然是法则。这三个远离,我心贪著自身心,是违菩提门,无安众生心是违菩提门,恭敬供养自身心是违菩提门。“贪著自身心”与“恭敬供养自身心”有什么差异呢?前者(贪著自身心)表现的是为自求;后者(恭敬供养自身心)是不怜悯众生,则众生多无有依从。假如你没有什么条件,我就不来给你交流,不来给你回施佛法的利益,这样就会供养守护自身心的安乐,令众生无以依靠,不产生诸方便。为怜悯一切众生,会产生诸方便善巧,利益世间。

  如是行者,“是名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

  我们一旦远离这三种违菩提门法,就会顺菩提门成就,那就是道业呀。此处我们念念文字比较容易,若是在此处产生抉择,真需要长时间的观察与审视。凡者,不为自己他不做事情。我们身在凡位,若不为自己,心中没有依托。为别人我做什么呢?过去有人为守护三宝,为道场故而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以成就道业。就是他一心扑在守护三宝,守护道场,勤苦守护而忘弃了自我。他没有专门去破“自我”而成就。有人装的样子很像不为自我,但心中归结的还是自我,多年勤苦不能成就。为什么不能成就呢?因为心中的种子是自求的。

  像近代的虚云和尚在云南的一个徒弟,就是守护一个小庙子,念念佛,做做事情,最后自己打着磬,一把火一点,就结束了,火烧完了,人还拿着磬坐着。大家让虚云和尚去看,一看就碎了,他就得自在力。平时给大家种菜,勤苦,给大家做做事情,看看庙子,也没有什么。(编注:指具行法师念佛证得火光三昧而自焚。)现在很多人在这根本的地方不在意,在虚假的名声上可在意了,在意越多,那虚名越害人;被人赞叹供养越多,你埋没的越深。

  菩萨远离如是三种菩提门相违法,即得三种随顺菩提门法。

  你远离了菩提门相违法,你就有智慧、慈悲、方便的现前,也就是菩提心现前,菩提路现前,你就真正的作一个为佛法的修行人。在这个地方,一定要有一个转折,没有这个转折,不要提佛法。佛法的名字挂得再好,总是没用。我们就是天天诵经、念佛、磕头、拜忏,心不相应故,是没有实利的。所以发心第一重要!

  何等为三?

  远离了这三种违菩提的法则,会产生三种清净心。

  一者无染清净心,不为自身求诸乐故。菩提是无染清净处,若为自身求乐,即违菩提门。是故无染清净心,是顺菩提门。

  一者无染清净心

  这是天亲菩萨对清净心的最清晰的评判。现在世间的“什么也不想是清净心”,诸如此类的说法是不相应的。

  不为自身求诸乐故。

  为自己求诸乐就是染着心,没有什么可说的。你可以观察,在得失上用功的心,必然有染着,必然有畏惧,必然有得失,必然有计较。计较,你怎么能修习佛法呢?我们再改身份,再换形象,心不换没有用。很多人问我:“某某学佛这么多年,安居这么多年,怎么还会做这样的事情呢?某某法师怎么会这个样那个样呢?”是呀,发心有问题,其它都是包装,它不相干,我们换一千身衣服,这个身体没有变,还是你这个人没有改变;要是你心智改变了,你就是不换装,你这个人都变了。

  我们要不依这个智慧心来修持,那就是染着。无染清净心就是智慧心。上无诸佛可成,下无众生可度,中无诸法可修——那你染着什么呀?这个地方应该思维,还是应该跟自己联系。不联系,我们现在念佛、学习这些文字都没有意义,实际每个人都要跟自己联系,要不然没有什么意义,学这些话也是没有意义,就是把三藏十二部学完了,像善星比丘一样,能讲三藏十二部,生堕地狱;像提婆达多一样,讲着佛的法,还是要杀害佛,要作新佛,他有神通,最后还是堕入地狱。

  菩提是无染清净处

  我们本心清净,不假以染法,不假以得失。

  若为自身求乐,即违菩提门。是故无染清净心,是顺菩提门。

  顺菩提门就是入菩提道。这样的修持就能令我们得真正的无染的安乐,远离取舍的热恼,远离为自身贪图安乐的热恼。你贪图安乐就得不到呀。无始以来,无量劫以来,众生都在染着于安乐,就想找一个安乐窝,但是有一个人找到了吗?六道轮回中真有安乐吗?要有安乐,释迦牟尼佛就不讲三界火宅了。我们要真正的正面的面对它。

  二者安清净心,为拔一切众生苦故。菩提安稳一切众生清净处,若不作心拔一切众生离生死苦,即便违菩提。是故拔一切众生苦,是顺菩提门。

  二者安清净心

  天亲菩萨把清净心从三个方面来评判。昨天一个出家师父给我打电话说:“念佛念的什么也不想了,这不可能,想法这么乱,压服不了乱心,怎么办呢?”那么这个地方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方便,就是(如果)无染你做不到,那怎么办呢?下面有一个安清净心。怎么来安清净心呢?

  为拔一切众生苦故。

  好比我们这个脑袋瓜子闲不下来,那你就念一句阿弥陀佛,想一下,我这一句阿弥陀佛拔一切众生苦。可以想呀,这不污染,这是菩提道业的修持。念阿弥陀佛,一打妄想,那就拔一切众生苦,令一切众生成就菩提。因为是念佛功德令他们成就菩提,离苦得乐。你就想呗,想着念着,想着念着,必然有不可思议的功德,这是愿啊,可以发这样的愿,作这样的观察。这就是依安清净心,什么安清净心?不为自求,拔众生苦。这个安是大安心,因为它走出了自我,安心!不为自求了,得到了安心。为自求就有取舍的忙叨、造业。不为自求了,为众生得安乐,这是多广大的利益呀。这样可以念佛呀,也不需要压抑自己的想法,什么也不想是很痛苦的。你看木头什么也不想,我们不是木头、石头,有思维,那么怎么办呢?正思维就对了,顺应慈悲方便心来思维,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虽然是意识还在造作,但此造作已经脱离了造作之根,就是我执、我贪、我取、我舍,已经脱离了这个根本了。即使有因果报应,也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所以海会菩萨,入菩萨位,行菩萨事,尚未具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真实果德,已经回施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真实利益了,真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菩提安稳一切众生清净处

  菩提就是安稳一切众生清净处,是一切众生的依祜处。我们一肚子私心,想要搞个什么。以前到一个地方了,一个出家师父说:“到我弟子家去”,我说行呀,我们就去吧。去干什么呢?去坐一坐。这个居士就说能不能给我们讲点什么呢?我说我什么也不会讲。后来,大家问多了,就讲讲吧。我说我只会讲法,可不会做法。讲了以后,这个出家师父就生烦恼了。因为什么呢?给他的弟子讲法了。我说以后我可不敢再说佛法了。因为什么呢?没有智慧呗,跟人家的弟子说起佛法来了,那还行啊?!以后我就很小心了,因为这样你没有智慧。佛法要捡地方说的,对不对?需要佛法的那个地方才能讲,不需要佛法那不能讲。你一讲就会违背智慧门了,实际就是非时讲法了,还是没有智慧,是应该忏悔的。你自身没有佛法,没有智慧,没有令众生得安乐。菩提心令一切众生得安乐,的确能令众生得安乐,这就是智慧呀。

  若不作心拔一切众生离生死苦,即便违菩提。是故拔一切众生苦,是顺菩提门。

  作心就是作意啊,就是要思维、观察。拔一切众生苦,拔一切众生离生死苦,那必然是菩提心,你不生这样的心是不行的。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这个人我们关系很好,给他讲讲法;这个人看着不顺眼,不给他讲佛法。——这不是佛法,这叫亲情。所以拔一切众生苦的心,拔一切众生离生死苦的心是很重要的。有人说:这个人跟我是冤家,他堕落才好哩。——这不是佛法,这也是违菩提心;有的人看见自己的仇人堕落了,心生欢喜,这是很糟糕的事情,这跟佛法还是没关系。拔一切众生苦,一切众生得清净处,一切众生得真正的安乐,这“一切”众生就包括我们的怨亲——如意者、不如意者,就是害你的人,你也要令他成菩提、得安乐呀;成就你的人你也要令他得安乐。要不这样做,那不要谈菩提心。有人说这也太难了吧?实际上还真不难。我们的清净心、平等心一旦现前,就不难了;不现前的时候,太难了。这个难还是在我们的取舍上,还是有我的亲疏关系,这样学佛很难。

  这三种顺菩提心与三种违菩提门,明天我们继续学习。这段文字很重要,若有人想广泛地了解,去看一看《往生论》。谢谢大家。

返回目录

----------------------------------------------------------------------------------------------------------------

更多慈法法师佛学内容

----------------------------------------------------------------------------------------------------------------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