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净土宗>>正文内容

慈法法师:安乐集讲记 第十三集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16日
来源:   作者:慈法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慈法法师:安乐集讲记 第十三集

   录音记录:慧炬

  我们依止着道绰禅师《安乐集》的文理来观察、深入了解净土一法,以方便我们念佛得以成就,得以佛法的相应。

  第四问答解释者:

  问曰:若备修万行,能感菩提,得成佛者,何故《诸法无行经》(卷上)云:「若人求菩提,即无有菩提,是人远菩提,犹如天与地?」

  答曰:菩提正体,理求无相。今作相求,不当理实,故名人远也。是故《经》(维摩经卷上)言:「菩提者,不可以心得,不可以身得也。」今谓行者,虽知修行往求,了了识知理体无求,仍不坏假名。是故备修万行,故能感也,是故《大智度论》(卷一八意)云:「若人见般若,是则为被缚;若不见般若,是亦为被缚。若人见般若,是则为解脱;若不见般若,是亦为解脱。」龙树菩萨《释》曰:「是中不离四句者为缚,离四句者为解。」今祈菩提,但能如此修行,即是不行而行。不行而行者,不违二谛大道理也。

  第四问答解释者:

  问曰:若备修万行,能感菩提,得成佛者,何故《诸法无行经》云:「若人求菩提,即无有菩提,是人远菩提,犹如天与地?」

  “备修万行,能感菩提,得成佛道。”——这是从修德归入性德的路子。“若人求菩提,即无有菩提,是人远菩提,犹如天与地?”——此处依止的经典(《诸法无行经》)是从性德回归于利益世间的一个无得无失的法则中。这本来是两个问题,设问到一起,以使我们辩识真俗二谛,也就是性德与修德所实践的教言。虽然看似对立,实是一个问题,只是一出一入。一个是以万行入得法性,消归于法性寂灭,成就本净光明。“《经》云:求菩提者无菩提”。——这是一切法从自性中流出之相,实无得失,无有一法有实质,皆是名字,这样从真谛中演化出来。所以一入一出二法中所现。

  答曰:菩提正体,理求无相。今作相求,不当理实,故名人远也。是故《经》(维摩经卷上)言:「菩提者,不可以心得,不可以身得也。」今谓行者,虽知修行往求,了了识知理体无求

  性德无有得失,无有增减。修德必须假行以趋于菩提。(若)不假以行,佛法何以显现于世?何以普利于世间?所谓此行无行,了达本体,即为修行。

  仍不坏假名。是故备修万行,故能感也

  假以修持,消归于自性,自性彰显于世间。不假以修持,不假以种种法则,法性虽广,虽是周遍,何以显立于世间?无由以显。显露世间万事万物中,虽说修与不修实无实质,但得消归自性而获真实安乐。

  是故《大智度论》云:

  诸位善知识若有机缘可以读一读。《大智度论》,龙树菩萨所著,一千卷,罗什大师翻译精减为一百卷。我们现在看到的《大智度论》是一百卷的。在梵文本中,是一千卷。拿过来十分之一的内容,但纲领性的文字和教言没有减损。我们知道罗什大师意译善巧极为纯熟,炉火纯青,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其意译的经典十分契合秦人的心智,就是好简。称为意译大师。他对喜简者简译,喜繁者繁译,就是直译。意译、直译——是古来已久的两种译经的方法,但都不离梵本,就是不能妄自发明。罗什大师在翻译《大智度论》的过程中,把一千卷用一百卷翻译过来。我们现在看到的五部《大智度论》,就是一百卷的译本。有因缘者,可以读一读,可以对龙树菩萨——八宗祖师(有所了解),他作为一个八宗祖师是何以安立的,不读其《大智度论》,是很难了解的。他的种种心智,对佛法种种方面的了解,乃至对大般若智的真正守护和传达,要是不读,是很难了解的。

  有人说《大智度论》是一本真正的佛学大词典,有因缘的情况下看一看。许许多多的人注经、讲经,都离不开《大智度论》,过去教下的人,《大智度论》是必读的经典。还是推荐大家能读一读。一百卷,要是人心智畅快些,七八天就能读完;要是壅塞一点,一个月也能看下来,只要有这种愿望。

  若人见般若,是则为被缚;若不见般若,是亦为被缚。

  昨天我们解释到这个地方,实际解释是无意义的,但是能帮助我们趣入除疑、生信,是为方便。一切经教,皆为方便现。它是了义根本。了义根本在什么地方守护呢?就是令众生的疑根断除,真正生起正信,无污染正信,这是目的。对众生疑虑之病,下以正信之药,令众生疑虑消除,得益于正信修持,正信爱乐、正信无染,正信之利易得,那正信之果必然成就。

  若人见般若,是则为般若缚。执着于智慧,在南传佛教中讲,就是执慧苦,智慧囚。就是被智慧所缚。缚者,执着于智慧。所谓我执易破,法执难除。这个缚,就是被法所缚。

  若不见般若,是亦为被缚。不见智慧决定被无明所缚,被烦恼所缚,被我见所缚。

  这二种缚:一个是法缚,一个是我缚。二种缚皆应解脱,是为般若智。见无见见之般若智是为空净之智,真正般若守护,无染无住。

  若人见般若,是则为解脱;若不见般若,是亦为解脱。

  这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给我们剖析。若人见般若,见般若者,知般若无染,知般若无得失,知般若无取舍,是为解脱,自然归入所谓空、无相、无愿法门。何以故?一切法本空故,一切相、一切法则本无相故,所以空、无相、无愿,此处无取舍故。一切无得失法则中,何以取舍呢?一切无修自然净圆明中,何以有愿安立呢?这就是般若门,如是般若门是解脱门,空、无相、无愿自然标立。

  若不见般若,是亦为解脱。何以故呢?在般若智解脱之刹那,本净圆明,无假于见与不见,自然安乐,此自然非是外道之自然,而是本性之袒露,非是造作。本性袒露之刹那,无智慧之说,无无智慧之说,所以是则为解脱。这解脱乃至于不见般若,何以故?无得失故,无智愚故。《心经》中所讲,“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这就是所谓的本净畅明。此自然非外道之自然,本净畅明之自然。

  龙树菩萨《释》曰:「是中不离四句者为缚,离四句者为解。」

  龙树菩萨在前面说了四句:“若人见般若,是则为被缚,若人不见般若,是亦为被缚。若人见般若,是则为解脱,若人不见般若,是亦为解脱。”这四句中,不离四句者为缚;浊染于四句,死于句下,是为被名句所缚,文字所缚。死于句下,不得解脱,不得智慧,不得般若之智。离四句者为解脱。这个“解”就是无挂无碍。四句如筏,但令度脱。法如筏喻,如指指月,见月则不需指,但是指是方便,无指则无以见月。何以故?指示故,令迷失众生得见故。这个见实无见见,但是法则所引导。因为对取相有情来说,先假以相取,消融于无得失之中,所以有修法之说。

  今祈菩提,但能如此修行,即是不行而行。

  一切造作法中,若取必被缚。一切造作法中,若无取必得解脱。一切法生起之时,本是无生。一切法生起之时,必归寂灭。

  不行而行者,不违二谛大道理也。

  二谛是真谛与俗谛。这段文字最主要是谈真谛与俗谛二谛融通这种法则。若不能融通修德与性德,那么二谛难以融通,难以了晓。像净土法门中所讲往返二种功德——出功德与入功德。入得功德,方能出功德;出得功德,方能真正入功德。何以故?二法不相抵对,二法是一法则故,皆无自性故。皆是为利益众生,设此方便故。此方便即是究竟方便。所以是为了义法门,是为大般若善巧。所以不违二谛大道理也。

  这个法则的辨识要经常的去思维观察,在无用功心智中去观察。若是以识心推导,就十分痛苦。何以故?因为识心推导为现量所困(缚),很难逾越现量的缠缚。假以善知识,假以经教,或者假以自己止观二法的修持也好,皆作因缘能融通于二谛,得以执着的破碎,或者说分别的消融。于一切无分别法中善于了辨而得自在。了辨之中不失其理体,无染无住,了辨即能产生善巧,能消归于无作无行之本源心智而得以安住。既有方便的运用又不沉沦于枝叶问题,在枝叶问题上得到本心之畅明,那么在事相上自然得以方便力、解脱力、智慧力、慈悲力。遇到每一个境、每一个事,在世法之中得以安住。

  我们每天都遇到很多事情,但是能不能发起正修行呢?若能二谛融通,在一切思想生起的刹那就会发起正修行。思想的得与失、造作与无造作、善与恶的本质问题能清晰的了辨,真实的运用;外境亦复如是,外境无心,了不相隔。其本质一如,在一如心智中就会证得不二善巧,此不二善巧就会得究竟安住,究竟安住远离惑乱。

  现在我们就苦在对待与惑乱上、对待与取舍上。外为八风所侵害,在一直浪费着我们的生命,浪费着我们的心智。使本来是佛之心流转于虚妄业流之中,被虚妄之境所逼迫,不得不去打妄想,不得不随着妄想而流转,不能从妄想中走出。本质虽如佛无异,但是在妄想中,妄妄相增之中流失自己的生命,有一种被迫的强制,这就是痛苦。

  又依天亲《净土论》(论注卷下意)云:「凡欲发心会无上菩提者,有其二义:一者先须离三种与菩提门相违法。二者须知三种顺菩提门法,何等为三?一者依智慧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著自身故。二者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三者依方便门,怜愍一切众生心,远离恭敬供养自身心故。是名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顺菩提门者:菩萨远离如是三种菩提门相违法,即得三种随顺菩提门法。何等为三?一者无染清净心,不为自身求诸乐故。菩提是无染清净处,若为自身求乐,即违菩提门。是故无染清净心,是顺菩提门。二者安清净心,为拔一切众生苦故。菩提安稳一切众生清净处,若不作心拔一切众生离生死苦,即便违菩提。是故拔一切众生苦,是顺菩提门。三者乐清净心,欲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故,摄取众生生彼国土故。菩提是毕竟常乐处,若不令一切众生得毕竟常乐者,则违菩提门。此毕竟常乐,依何而得?要依大义门。大义门者,谓彼安乐佛国是也。故令一心专至,愿生彼国,欲使早会无上菩提也。」

  这一段文字引用天亲菩萨《无量寿优婆提舍愿生偈》的文字,他称为《净土论》。古来以久净土法门所依止的三经一论是净土法门的根本教典。三经若不假一论来阐述,众生无以依靠。何以故?不知经之所说,不知经之所用,不知经之法则,不知经之点眼,无从下手。

  菩萨以慈悲心造论设置方便,令众生以五念门:因门得入果门得住,出入功德,于诸善巧得以清晰的运用,乃至说于二十九种庄严中令众生照见自心,愿心庄严而知自心。何以故?以情世间、器世间表达诸佛之甚深不可思议的成就功德,以使众生圆满心地。此心地以佛愿安立,与众生心愿相契,皆是法性光明,实不相隔一念,我们妄自评判,不会相应;若一念随顺,就会信顺得入。以佛功德为自功德,以佛庄严为自庄严,以佛国土为自国土,以佛宫殿为自受用,以佛善巧作歇心之处。

  天亲菩萨在《往生论》这一段文字中,令我们识得三种违菩提心修法的伪劣与伤害,让我们识得顺应菩提心、顺应菩提法而契入的无上大利,得毕竟安乐。这一段文字是认识净土法门菩提心的一个决定性的法则。也就是说,发菩提心在此处若实能清晰的串习,解悟方便,自然现前。若有解悟,何愁修行,何愁安心呢?若能安心,起行作业,现下方便。何以故?一切众生在业处,在情处。你的心在何处安立呢?所以安得心,识得菩提心,一切起行作业莫不是菩提正用,莫不是趋向无上菩提的法则与功德,莫不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现前生起妙用,此妙用唯佛与佛能知,唯佛与佛亲证。我们就在运用它,感知它,逐渐消融于此法之中,得以毕竟解脱。

  时间又到了,我们明天接着学习。

返回目录

----------------------------------------------------------------------------------------------------------------

更多慈法法师佛学内容

----------------------------------------------------------------------------------------------------------------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