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净土宗>>正文内容

慈法法师:安乐集讲记 第三集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16日
来源:   作者:慈法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慈法法师:安乐集讲记 第三集

   第二、据诸部大乘,明说听方轨者,于中有六:

  第一、《大集经》(卷一一意)云:「于说法者,作医王想,作拔苦想。所说之法,作甘露想,作醍醐想。其听法者,作增长胜解想,作愈病想。若能如是,说者听者,皆堪绍隆佛法,常生佛前。」

  第二、《大智度论》(卷一)云:「听者端视如渴饮,一心入于语义中,闻法踊跃心悲喜,如是之人应为说。」

  第三、彼《论》(智度论卷二八意)又云:「有二种人,得福无量无边。何等为二?一者乐说法人,二者乐听法人。是故阿难白佛言:『舍利弗、目连,何以所得智慧神通,于圣弟子中最为殊胜?』佛告阿难:『此之二人,于因中时,为法因缘,千里不难,是故今日最为殊胜。』」

  第四、《无量寿大经》(卷下)云:「若人无善本,不得闻此经;清净有戒者,乃获闻正法。」

  第五、(大经卷下意)云:「曾更见世尊,则能信此事;奉事亿如来,乐闻如是教。」

  第六、《无量清净觉经》(卷四意)云:「善男子、善女人,闻说净土法门,心生悲喜,身毛为竖,如拔出者,当知此人,过去宿命,已作佛道也。若复有人,闻开净土法门,都不生信者,当知此人,始从三恶道来,殃咎未尽,为此无信向耳。我说此人,未可得解脱也。」

  是故《无量寿大经》(卷下)云:「憍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

  第二料简的文字比较直接。“说听方轨”从六个方面来赞叹说法与听法的福德因缘。举出了这种说法与听法的福德因缘的成熟,欲令说法者、听法者都能如法的说与听,得到不可思议的利益。

  “于说法者作医王想作拔苦想。所说之法作甘露想作醍醐想。”这个“想”是一个有意义的种子来引导我们大家。“作”是作意之作。在凡夫地的心智中,“作”——作意还是比较方便的。

  “其听法者作增长胜解想作愈病想。”对说法者作医王想、拔苦想。那么说法者必然有拔苦之愿望,所说法则必然有甘露之效应,才能有愈病之功德。

  “若能如是。说者听者皆堪绍隆佛法常生佛前。”若是无人说法,一切世俗法则、出世法则、声闻法则、菩萨法则乃至诸佛法则是无以传表的。说法与听法都是学佛很重要的一环。

  “第二大智度论云。听者端视如渴饮。一心入于语议中。闻法踊跃心悲喜。如是之人应为说。”摒弃杂念。我们有些人以弊慢心学习佛法,很多人读过《妙法莲华经》,说有五千退席,这个退席不见得就是此人舍离这个地方,我们心中不爱法、不乐法,坐在这里也可以退席。所以封闭自心,无有交流,一样可以退席。这是对学法闻法的一个提示。

  “第三彼论又云。有二种人。得福无量无边。何等为二。一者乐说法人。二者乐听法人。”说法与听法的功德实无差别。何以故?只是机遇不同,或者表达不同。说法、听法,同一法则故,所以福德一如,此处没有高下。

  “是故阿难白佛言。舍利弗目连。何以所得智慧神通。于圣弟子中最为殊胜。”舍利弗是佛声闻弟子中智慧第一,目犍连为佛弟子中神通第一。

  “佛告阿难。此之二人于因中时。为法因缘千里不难。”不于自己心中发难,但欲求法正因,勤求不舍。“是故今日最为殊胜。”这是举例,喜法、好法、乐于闻法。

  “第四无量寿大经云。”过去学习净土法门把《无量寿经》称为大经,《阿弥陀经》一般称为小《无量寿经》。

  “若人无善本。不得闻此经。清净有戒者。乃获闻正法。”因为诸佛如来是真实语、不异语者。那么我们听闻净土教言,是不是清净有戒者呢?实际上如果戒德不成熟,业障蔽覆心智,实在是难闻。

  “第五云。曾更见世尊。则能信此事。”以前要是没有遇过诸佛世尊的教诲,对净土一法是决定难信。要是过去世对无量诸佛广修供养,今世闻此法则生喜乐。

  “奉事亿如来。乐闻如是教。”这是对我们信心的鼓励,也是佛陀对我们的安慰,也是真实之言。因为这样的善根我们自己不能发显,所以佛遗经典,遗教来安慰我们,这也是如实之知见、如实之功德。

  “第六无量清净觉经云。善男子善女人。闻说净土法门。心生悲喜。身毛为竖如拔出者。当知此人过去宿命已作佛道也。”这是一种授记的说法。第一次我读《无量寿经》,读到这句话时流泪了,认为自己没有善根,没有生喜,身毛也没有竖起来,可能是从地狱里来吧,自己就很悲伤。以后读得久了,有时也会毛骨悚然!何以故?甚深教诲殊胜功德的加持能令人心开意解。

  “若复有人。闻开净土法门。都不生信者。当知此人始从三恶道来。殃咎未尽。为此无信向耳。”为什么不信净土呢?过去宿世未奉养过师尊,未生起菩提心,未于戒律有清净守护。所以,“憍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

  文字是个提示,是依诚实言来提示我们的,非是虚假的安慰,是诚实言的加持。

  在这篇文字中我们可以得到自己善根的折照,照见我们宿世的善根。因为佛陀是我们所皈依者,也是我们所信仰者,他的言语可依可从。为什么此处偏赞净信净土、爱乐净土之人呢?因为这是依《无量寿经》而发明,以畅明一法来依从,来鼓励大家。

  第三、据大乘圣教,明众生发心久近,供佛多少者。如《涅槃经》(北本卷六、南本卷六意)云:「佛告迦叶菩萨:若有众生,于熙连半恒河沙等,诸佛所发菩提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闻是大乘经典不生诽谤。若有于一恒河沙等佛所发菩提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闻经不起诽谤,深生爱乐。若有于二恒河沙等佛所发菩提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不谤是法,正解信乐,受持读诵。若有于三恒河沙等佛所发菩提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不谤是法,书写经卷;虽为人说,未解深义。」

  何以故须如此校量者?为彰今日坐下闻经者,曾已发心供养多佛也。又显大乘经之威力不可思议,是故《经》(北本涅槃经卷六、南本涅槃经卷六意)云:「若有众生,闻是经典,亿百千劫,不堕恶道。何以故?是妙经典所流布处,当知其地即是金刚,是中诸人亦如金刚。」故知闻经生信者,皆获不可思议利益也。

  第三料简给我们提示发心的久远。发菩提心看似容易,要是没有经典的广大遥远的对照,我们怎么能知道呢。

  “若有众生。于熙连半恒河沙等诸佛所。发菩提心。”恒河的沙极为细密。半恒河沙有多少个佛,这个数量我们能不能来计算呢?这是凡夫心力所不能及的。如果我们没有于诸佛面前发过菩提心,于恶世中闻到大乘经典,决定是要诽谤的。我们可以看一看我们的善根,也就是发菩提心的久远。

  “若有于一恒河沙等佛所。发菩提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闻经不起诽谤。深生爱乐。)”可能会有菩萨对这个地方提出疑问:我们过去遇到过这么多佛吗?关键是你现前是不是真正于佛法闻到大乘经典不生诽谤,非常爱乐呢?若是这样,那你于一恒河沙诸佛面前发过菩提心。因为我们要是宿世没有常在诸佛面前发菩提心乃至修法供养,在这个浊恶的世间是没有闻法之份的,所以不能轻视自己的善根。

  “若有于二恒河沙等佛所。发菩提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不谤是法。正解信乐受持读诵。”我们可以对照自己的心智状态。我们现在正是恶世——五恶五痛五烧之时。闻到佛的遗教,不谤又能正信正解信乐受持读诵,那么我们过去一定在二恒河沙诸佛面前发过菩提心。这样细细观察一下,这是诸佛给我们的一个印契,提示我们过去宿世的善根,可能我们早已忘失。那么以佛的清净不可思议的威德提示,令我等回忆起来,照见我们宿世发菩提心的殊胜因缘。

  “若有于三恒河沙等佛所。发菩提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不谤是法。书写经卷。虽为人说。未解深义。”因为这样的因缘,我们有书写经卷的心智,为人演说的心智,当然前世就不曾诽谤。因为谤法,就有舍法谤坏法之罪,再遇法深入是无有机缘的。我们这样来审思一下,我们遇到大乘经典或是净土法门,到底有多大殊胜的过去世的福德、发菩提心的因缘。

  关于大乘经典的功德,作这样一个提示。我们能闻到这样的经典,百亿千劫不堕恶道。因为经典的流通之处、流布之处能使有情得不退转的加持。所以“其地即是金刚。是中诸人亦如金刚。”皆获不可思议的利益。此处引发我们对宿世发菩提心的因缘的观察,引起我们自我观察之利,生起对法不可思议利益的守护。

  我们今天对第二、第三料简作了一个提示性的学习,为了鼓励大家念佛,或者说引发我们自心乐于念佛,或者说引发我们自身于阿弥陀佛殊胜名号的共鸣。主要还是念佛,提示只是一个启迪。

返回目录

----------------------------------------------------------------------------------------------------------------

更多慈法法师佛学内容

----------------------------------------------------------------------------------------------------------------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