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净土宗>>正文内容

慈法法师:安乐集讲记 第一集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16日
来源:   作者:慈法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慈法法师:安乐集讲记 第一集

  上慈下法法师零五年结夏讲于华首放光寺

  第一集

  今天是我们安居的第一天。安居是我们学佛修法的一个特别的时机和因缘。大家都比较珍惜爱乐这个机遇,提出用念佛前的几十分钟时间来提示一下念佛法门的一些教义。

  在我们中国汉地的大乘教言中,一般分为八大宗。而净土宗是一个很特定的体系,这个体系摄机最广,是大家公认的一个摄机最广的法门,它很容易下手,获得的利益非一切凡圣有情所能测知。这个以不思议智的诸佛大功德回施令有情现世成就阿鞞跋致,直至菩提,无有退转。这是一个极为难得、极为难得的殊胜法门,历代祖师称它为特别法门,其不共之处就在于摄凡夫以令入佛智,摄凡夫以成菩提。有人说其它的教言也都是摄凡夫成菩提呀?我们都知道在一切圣教中,若未断除见思二惑,则无一能了生死。而在净土一法中,不断除见思惑、具足烦恼痴惑之有情亦能现生于无上菩提得不退转。这是最不可思议、超常的一个法则。那么这个超常的法则,我们称为净土宗。

  这里有篇文字,是对净土宗的一个评判,我念一下,给大家一个概念性的东西。这篇文字是历来佛教徒都这么认为的,他总结了一下。是杨仁山居士撰的,把各宗主要的思想与体系法则作了一个提示。

  《佛教宗派》(杨仁山著)

  十、净土宗

  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此念佛往生一门,为圆顿教中之捷径也。四生六道,蒙佛接引,与上位菩萨同登不退。非佛口亲宣,谁能信之?既信他力,复尽自力,万修万人去矣。《华严经》末,普贤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故净土宗应以普贤为初祖也。厥后马鸣大士造《起信论》,亦以极乐为归。龙树菩萨作《十住》、《智度》等论,指归净土者,不一而足。东土则以远公为初祖,其昙鸾、道绰、善导三师,次第相承。宋之永明、明之莲池其尤著者也。以念佛明心地,与他宗无异;以念佛生净土,惟此宗独别。古德云: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者,一往之辞,夺境不夺人也。应作四句料拣,如云:去则决定去,生则实不生者,夺人不夺境也。去则实不去,生亦实不生者,人境俱夺也。去则决定去,生亦决定生者,人境俱不夺也。依净土三经,及《天亲论》,应以人境俱不夺为宗,方合往生二字之义。后人喜提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之说,拨置西方弥陀,以谓心外取法,欲玄妙而反浅陋矣。岂知心外无境,境外无心,应现无方,自他不二?现娑婆而颠倒轮回,汩没于四生六道之中;现极乐而清凉自在,解脱于三贤十圣之表。彼修唯心净土者,直须证法性身,方能住法性土,非入正定聚,登初住位不可。其或未然,仍不免隔阴之迷、随业轮转耳。

  此宗以观想、持名兼修为上,否则专主持名,但须信愿切至,亦得往生也。

  “净土宗以果地觉为因地心”,

  这是评判净土宗的第一句话——以果地觉为因地心。这是一种很简单的说法,但是我们要细细地品味它。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是一个很大份量的说法。

  “此念佛往生一门为圆顿教中之捷径也”。

  因为在我们中国汉地大家学教或是说学佛有渐顿二门。

  “四生六道蒙佛接引即与上位菩萨同登不退”

  这是对教的一个评判。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念佛一门是为圆顿之教。四生(胎生、湿生、卵生、化生)六道(地狱、饿鬼、畜生、人、天、阿修罗。唐以前讲五道,后来渐渐延续讲成六道,过去修罗与天是一道)蒙佛接引与上位菩萨同登不退。八地以上的菩萨为不退转(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于不退的法则中得到真实的利益,即阿鞞跋致。四生六道有情在这种佛力不可思议的接引下、加被下,于现生住不退转。这真是不可思议的说法。下面有解释。

  “非佛亲宣,谁能信之。即信他力,复尽自力,万修万人去矣。”

  古来以久,大家对净土法门的评价亦复如是。这个法门是果地觉为因地心,仰仗佛力的接引,六道众生与上位菩萨同登不退。非佛亲宣,孰能生信!非佛亲宣,谁能宣化!依他力复尽自力,万修万人去。何以故?不在于凡圣,不在于修道之早晚,不在于六道之哪一类,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万修万人去之教言,其它任何法门无有此说。这并不是我们过分的宣化、极力的夸耀,它如实是这样。

  “《华严经》末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故净土宗应以普贤为初祖,后马鸣大士造《起信论》,亦以极乐为归。龙树菩萨,作《十住》、《智度》等论,指归净土者,不一而足。中土则以远公为初祖。”

  这是杨仁山居士在评判过程中的一个说法。华严为经中之王,末后一篇,即《普贤行愿品》以十大愿王劝请有情导归极乐,劝请法身大士导归极乐,以期一生成就无上菩提。下至凡夫,上至等觉妙觉菩萨导归极乐同样是一生成就无上菩提。这是不可思议的一个提示,净土一法直接的教言是很震撼人,主要是我们没有观察对比过其它法门修持的繁琐,或者说是历经的艰辛。

  “其昙鸾、道绰、善导三师次第相承。宋之永明,明之莲池,其尤著者。以念佛明心地。”

  像昙鸾、道绰、善导是一种修法。像永明延寿,莲池以念佛得明心地。

  “与它宗无异。以念佛生净土,惟此宗独别。”

  很多修法都是以明心见性,断伏烦恼为善巧,为了生死的法则。唯净土一法以往生为了生死成菩提的方法法则。所以“此宗独别”。教下的很多善知识末后也要导归极乐,因为极乐是一切法之所归,是成佛之所归。所以极乐世界的教言又称为如来会教言。

  “生者决定生,去者实不去,一往之辞,夺境不夺人也。”

  这是临济祖师的四料简。生者决定生,去者实不去——实际诸佛如来无来无去,一切众生亦无来无去,但以幻缘差别,但以愿力差别,但以顺性与违性之差别而显现种种浊土与净土、四生九有之类,或者说十法界炳然现前,各有所依从。无有一法有实质,无有一土不是如梦如幻。所以“去者实不去”。

  “应作四句料拣,如云:去则决定去,生者实不生,是夺人不夺境。”

  这是依宗下临济四料简来判。四料简就是分四个科,“料简”像我们现在分章分段是一样的意思。去则决定去,生者实不生——一切有情本住无生。涅槃与生死本皆是无生,但众生心智浊染妄想故、浊染分别故、浊染业习故,妄生生死相,妄执生死相。所以“去则决定去”,去什么呢?去如幻之染着,去五盖之染着,去颠倒业习之染着,如此而已,所以“生者实不生”,因为自归本心故,本性坦露故,无需造作故。这是夺人不夺境之说。

  “去则实不去,生者实不生,人境俱夺。”

  本无来去之法中,妄生来去,是谓众生见。本无来去之法中,诸佛安住于大寂灭海中得以善巧。

  “去则决定去,生者决定生,人境俱不夺。”

  在无量幻化境界中,以自在力安住种种业报,若浊土、若净土、若十法界,各各安立,不相杂乱。也即所谓的“诸法住法位”,世间相如实常住,这个常住不是分别住,只是业缘化现。

  “净土三经,以及天亲菩萨应以人境俱不夺为宗。”

  它是这样评判的。因为机摄凡夫,如果对凡夫说“去则实不去,生者实不生”,则当下迷闷,顿失所依。所以人境俱不夺,生则实生,去者实去,是为众生开方便。何以故?就是以分别执着心亦得度脱。这是净土一法最不可思议、最不可思议彻底的慈悲回施。

  “方合往生二字之义。后人喜提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之说,拔置西方弥陀。以谓心外取法。欲玄妙而反浅陋矣。岂知心外无境。境外无心。应现无方。自他不二。现娑婆而颠倒轮回。汩没于四生六道之中。现极乐而清凉自在。解脱于三贤十圣之表。彼修唯心净土者。直须证法性身。方能住法性土”

  宗下讲下手处即为法性,要从顺性处下手,或者说悟后起修,别无它途。若证不得法性,不能顺性起修,安能了生脱死?!在禅宗是无以了生死的。所以说要证得法性,方能说唯心净土、自心净土。若不如是,实为颠倒说,非净土说。

  “非入正定聚。登初住位不可。其或未然。仍不免隔阴之迷。”

  实际像圣者、智者,包括一些阿罗汉多有隔阴之迷。我不知道我们这里面有没有圣者、智者,你的宿命智、宿命念能不能清净的守护住,守护不住多有隔阴之迷。

  “随业轮转耳。此宗以观想持名兼修为上。否则专主持名。但须信愿切至。亦得往生也。”

  这是历代祖师对净土法门的一个解释。果地觉为因地心为开章,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凡圣同修是其教法所摄,是这个法门的利益。就是若凡若圣在这一生遇到念佛一法,若能信顺修持,决定得不退转。所以说万修万人去,为极顿极圆横出之法门。非佛亲宣,无人生信。佛所亲宣,若我们以思维之智、思维之意亦不能生信。所以说为不可思议之法。因为佛的果地觉非一切凡圣思维所能成就。诸佛的果地觉非一切凡圣所能测度,若能测度是为佛。

  大家希望能学习《安乐集》,实在是很殊胜的福德因缘的成熟,也是大家的机遇,也是我们念佛十方诸佛对我们的圣功德的回施与加持,成熟这样的善缘。要是没有我们的念佛的机遇,欲学《安乐集》是不可得的。《安乐集》这篇文字的来源实在是不可思议。道绰禅师为唐朝人,一生精研于《大般若》、《大涅槃》,于经通达,一生通讲《大般涅槃经》二十几次。不知现在人看过《大般涅槃经》没有?这个时代真正能通达这样经典的人还是不多的。后来道绰禅师至玄中寺看到昙鸾法师的碑文后,舍讲席专攻净土。此书是应大众之需求摄取的教言。

  至宋末,因战乱以及时代的更迭,这篇文字在我们中国就已经丢失了。《安乐集》只在记载中存其名,而无其书了。而日本在唐朝时曾派大量的学者和僧人来我们大唐学习取经,并带回去了大量的著作经典,很好的收藏起来。但我们中国很多著作像道宣律师的南山三大部都丢失了。象蕅益大师为什么要作一个《重治毘尼集要》呢?就是因为到明朝时候已经没有一个很好的律宗著作了,要有南山三大部就不用作了,就是可依可遵循的法则没有了。《安乐集》亦复如是。在清末,大量的经典又从日本包括韩国回到我们中国,《安乐集》这本书也是这样回来的。我们读莲池大师的全集就会知道,莲池大师特别推崇《安乐集》,但也只是推崇这个书名,没有文字。所以说,我们比宋末以来一直到清末这七百多年很多很多菩萨的福德因缘都要更具了。不具,《安乐集》我们也只能仅听其名,而不见其文。以上是对《安乐集》的来源以及净土一法按照传统的说法作一个提示。

  净土一法容易被人小视,小视即是人被慢心所欺。我走过的地方比较多,什么样的人都见过,学教的,学密的,像藏密、唐密、东密、台密,都接触过。就现在的现状来说,没有净土一法极致的摄化,或说普摄的教言,现在人想成就实在是大难!不是没有成就的,佛的授记这个时代成就的人是极为稀少的。有证悟者,自利之利尚有,利他之利难生。我们见到一些有证悟的善知识,所谓的利他之分是很少有机会的。然而在净土一法的教言中,我们以念佛的功德即果地觉来回施,现生即了生死,现生成就菩提,现生度众生。念佛可以度众生,念佛可以成就无上菩提,念佛可以了生死。不离念佛这个果地因缘可以于现生得以成就。这个法门实在难遇,要不是末世有情的因缘,或者说我们的圣缘感召,我们也遇不到净土法门。

  净土法门之广大普摄面实在是令人震撼,包括蜎飞蠕动之类皆以佛的万德名号摄化令其成就菩提。记载中像鹦鹉、鸭、鸡等烧出舍利,闻佛念佛的皆有。蜎飞蠕动我们怎么能知道呢?你没有智慧考察它,你在念佛中能令它度脱吗?但在佛的愿力中,蜎飞蠕动皆以此法而得度脱。佛的果德名号犹如如意摩尼宝能生一切法,能度一切众生,能成就一切菩提法则,能消除一切烦恼,能成就一切甚深不可思议法则的大功德相,就在名号的传达中,愿力的加持中,令有情成就菩提。

  许多人都读过《无量寿经》的五种原译本,12种译本中尚有五种留下来。许多本上的译法都是“设我作佛,令十方众生……令……令……”。为什么说“令”呢?依佛大功德力故!依佛无碍功德力故!依佛究竟愿力故!能令众生得以成就。这次《安乐集》的学习也是在阿弥陀佛的大愿力的加持之下,在大家念佛的相应感召下的一个机遇,这个机遇我感到是很难得。

  我一直期盼着有情来学习或是接触净土法门,因为很少有人能有真正的接触净土法门的机遇,真正的接触净土法门实在是不易的。何以故?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经》上反复的讲“我于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此法世尊说法尚难,我等说法易还是不易呢?大家可以思维。果地觉为因地心,凡夫何以讲果地觉呢?像我们在凡位怎么来宣化诸佛的果地觉呢?这实在是一个特别大的问题!就是圣位菩萨怎么能知道佛的果地觉究竟安立于何处呢?知道佛的果德究竟何以圆满、何以殊胜、何以真实、何以不可思议呢?若彻知者是名为佛,不名凡圣。实在是难知!

  所以真正遇到净土法门的教言而修持实在是不可思议。十方诸佛威神功德的加被令我等得闻、得知、得见、得行、得证,非我们自身的业力与心力所能涉足的,但以念佛圣功德之甚深加持而得以成就。所以净土一法修持的善巧与其它法有决定不共之处。《安乐集》就是把这些不共之处作了一个提示。我们在古代智者先贤祖师这些清净教言的提示下,可以引导我们这些薄地凡夫仰仗佛的愿力、功德力的加持出离现前烦恼,出离无始以来业障的缠缚,在清净的安乐法则中,如法的在我们现世修持,迅速成就无上菩提。这个修持是远离造作的随顺,因信顺而得以安住,乘佛愿力故而住于正定之聚得不退转。因为乘佛愿力,无须我等造作,无须我等择取凡圣,择取迷与悟,择取烦恼与不烦恼,择取断除烦恼伏烦恼。这些都不需要择取,但以信顺安住,远离造作,即出生死,住于正定之聚得不退转。这实在是不可思议!

  他方有情闻我名号皆得二种忍,这二种忍就有信忍与顺忍的加持。若不如是,我等信忍的如来种子是很难生起的,在顺忍的如来行业中是很难安住的。因为顺忍是不假造作的,是远离善恶的,远离对待的,所以直趋顺性修法。虽不讲顺性,但以顺性善巧得以决定。

  我们在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因缘中,实是无得无失。在无用力处得到了自性的彰显,在佛的愿力中彻显了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的根本,它离不开这个根本。
 

返回目录

----------------------------------------------------------------------------------------------------------------

更多慈法法师佛学内容

----------------------------------------------------------------------------------------------------------------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