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果煜法师:禅林风雨 10.心力无限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10日
来源:   作者:果煜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果煜法师:禅林风雨 10.心力无限

 

  今天来与大家讨论:心力有无限度这个问题!相信大家在禅训班或于看佛书时,都会提到心力是无限的。心力是什么回事,为何它又是无限的呢?现在我们就先从一个问题讨论起,就是心力能不能集中,或者应如何集中?

  对打坐者的观念而言,心力虽是无限的;但还要透过集中的方式才能达于无限。因此,我们现在先讨论「心力集中的定义」。

  一、某一定点

  一般人所了解的集中,都是集中在某一定点上。譬如说共有五十个人,其中有的住台北,有的住台中,有的住高雄、嘉义、花莲等;如此各住各处便是分散。而集中就是把他们集中在一个点上,这是一般人最容易想到的集中。但如是这样子的集中,便不可能成为无限了。既只集中在某一个点上,那当然是有限的啰!故打坐的集中心力,绝非集中在某一个点上。

  二、同一动作

  其次,集中的定义又可说:虽有很多不同的人,也在不同的地方,可是却同时在做相同的动作。此不是集中在一点,而是集中在同一动作里。以这种集中的定义,就不会因集中于一点,反而使其他点,挂一漏万而无作用。因此,这种定义,确比第一种高明得多;但就无限而言,集中在同一动作上,这动作本身却又是另一种局限。

  三、统一协调

  所以我们再做第三种定义:集中虽未必是同时、同地,但观念行为却是互相统一协调的。因此,真正无限的心力,也必是从统一协调而有的。师父常说:「不集中就是集中。」如认定集中,只限于某一定点上;那一定是凑合,才是集中。但若就统一协调、广大圆满而言,则不集中在一个点上,反而才有无限的力量。

  因此,就这三个集中的定义来看,有的人打坐,只把注意力安于身体的某一部位,如丹田或眉心。用这种方法来打坐,形似集中;但事实上,因气之偏导,反将造成身心的失调。

  如就第二种集中的方式,我想数息法,是偏向于集中在同一动作上,就是专心的看呼吸、数呼吸;这虽也能减少妄念,但只能集中于一点。故事实上真要开展无限的心力,必得从无限的范畴里去统一协调的。所以,我们今天要讲的心力无限,也是从这个观点来谈的。

  这也就是说力量的大小,决定于两个因素:第一是量的多少,譬如五十个人、五百个人,或五千个人,量多力量就大了,这很好理解。第二是协调的程度,如果量虽很多,但彼此不协调,那还是没力量的;这就像我们平常所讲的乌合之众。反过来说,如果协调程度很好,但量不够,那力量也是有限的。所以心力的大小,就看能统摄的量有多大?以及你能协调到什么地步!如量既大,协调又很好,则心力便能趋向于无限了。

  心为何物

  然而这里又牵涉到一个更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心到底是什么?以及它如何统摄协调?我们常听到「心力」这个名词,便以为自己已了解什么是心力?但仔细想想,大部分的人还是不懂「心」为何物?在原始佛教里所谓的心,常曰有四蕴──受、想、行、识,以表明心的作用,心的现象。

  受,是指对外境的觉照。我们眼睛能够看,耳朵能够听,舌头能够尝,以及身体能够知道外界的冷、热变化,都属于觉照的作用。前五根,眼、耳、鼻、舌、身的作用,都称为「受」。

  想,是对现象的认知。觉照只是观察到表面的现象,而认知却需要更进一步去了解它里面的道理。于前五根所看到的世界,只是当下的映象。但现象,从过去、现在、到未来都有它的相续性,而此相续性必须透过第六意识,才能将它连贯起来。故前五识只是像幻灯片一样,一片又一片;而由第六识的想蕴,将之连接起来后,才能看到那现象所通贯的理。同样现象间的互动关系,也是靠想蕴去认知的。

  行,就是指抉择。我们对外境了解后,就会产生爱、恶、取、舍的行为。最后的「识」,是产生一种惯性的思考力量。以上,「受」虽是指觉照的作用,但还得通过眼、耳、鼻、舌、身这五根来完成。所以,受蕴的心,事实上必包括能助成觉照作用的身体和感官。因此,不能说在身体之外,在感官之外,别有个心存在。同样,想蕴的认知作用;行蕴的取舍行为,当然都牵涉到作用的对象──即外在的环境。

  所以,从受、想、行、识去分析,真正的心,除包括我们的意识外,还包括身体感官、包括取舍行为,以及包括行为的对象──即外在的环境。因此,心力是否能达于无限,就要看我们对这几个因素,能统合到什么地步!以下就刚才所提到的因素,做分别的讨论:

  妄念的调伏

  首先,心包括第六识的念头。我们时时刻刻都会产生很多念头,这就是打坐者,常说的「妄念」或「散心」。念头东一个,西一个,且在彼此间,未有很好的协调关系。所以散心、妄心、乱心,妄念纷飞,心猿意马,是没有力量的。因此,打坐者运用「制之一处」的方法,便能调伏我们散乱的心,而使之集中专注。这时心力自然会比以前大,但是如单用修定的方法,则心力即使增加;但到某种地步以后,就必临于极限。

  因此,下面要讨论的是:观念的厘清。有些人不需要打坐,他的心力便很强。这是源于他的观念很清楚。如果我们对人、对事、对世间的种种事相不清楚,便不可能有很强的心力。碰到境界就模糊一片的人,会有很强的心力吗?所以观念先要清楚,次要深刻,再其次要能细微精致。有的人大体的观念是有,可是在大原则下的一些细节却不清楚;于是讲归讲,用归用,等真正碰到境界时,便用不上了!

  因此,一个打坐者,除了期于使妄念沉淀外;还要求我们的观念有所突破。故如在打坐用功一段时间后,对人、对事、对境界,还是保持原来的成见;则即使正打坐时稍有心力,但下坐后便将消逝无余。因此要在打坐的过程中,使我们本来不清楚的观念,变得比较清楚;本来还肤浅的观念,变得比较深刻。若能如此,心力才会比禅坐之前,更强、更有力量。

  我们曾说过:打坐有沉淀作用,能把妄想、杂念沉淀下来;有过滤作用,能把一些错误的观念检查出来;有统合作用,能把一些零散支节的观念,统合成一个更大的系统。于是经过打坐之后,必将产生更清楚、更深刻的理念。这样的心力,不只是定的修为,更是慧的淘炼。

  上次说过,如打坐者只是打坐而不闻法,则在观念整理到某个阶段后,便将到达极限,而不可能再突破。所以除了打坐外,还要听闻佛法;也要去涉猎种种世间法。刚才讲到深刻跟细腻是不一样的,我们虽可透过佛法,以得到较深刻的观念;但于细腻的部分,还必须透过世间法才得以圆满。以上修定跟理念,都是以「意识的淘炼」而成就心力的。

  根身的安康

  其次,再讨论我们的感官跟身体。一个人如果身体有病,他的心力一定会受到局限。病重的人就没有精神,劳累的人意志也会萎缩。经常有病的人,不一定就比没病的人心力弱,但至少会比他健康时心力少些。所以身体的健康跟感官的敏锐,也是影响心力的重要因素。

  在打坐的过程中,有很多人本来身体不太好;但因打坐的功效,而使病慢慢减轻,甚至消除。有些人虽没病,但身体很粗重;其经打坐之后,身体也能变得比较轻安。甚至本来不顺、淤塞的脉,也能因而畅通;于是身体就变得更柔软了。所谓「柔软」,是指有较大的弹性,能顺着心意的指挥而行事。生病的人,身体当然是不听指挥的,你叫他爬楼梯,他爬不上去;你叫他睡觉,他失眠了。然而经过打坐之后,这个身体较能听从指挥;也因能听从指挥,所以心力才得以完成其作用。

  行为的纯熟

  下面我们再讲到行为,有些事情不只是靠观念清楚就能够完成的,而是要靠身体不断地去练习,待练久纯熟了,才能产生力量。譬如说篮球,投篮的观念很简单,对不对?就一个框框,拿球往里面投,投进去就行了。可是事实上,要经过多少苦心训练,才能成为一个好射手。同样的,书画技巧也都要经过一而再、再而三的训练之后,才能创造出理想的作品来。又如佛法常讲的布施,布施的观念,我们接受了;但在最初行持时,还是要相当勉强,才做得出来。但等做一段时间后,就习惯了。持戒、忍辱等亦然。

  心力的熏习讲到这里,事实上已包括戒、定、慧三学。用守一的方法,来调伏妄想杂念,这是定。观念的启发、突破、清楚、深刻,这是慧。至于身体、感官与行为的增上,这属于戒。这也就说,一个人能够透过三学去修持,那心力自然能够增强,这称为小我的完成。

  环境的调适

  然而,我们用心的对象,一定跟外界环境大有关系;如果环境跟我们不相应,那还是会心力不足的。所以,进一步的心力,还要通过对环境的改造,才能够圆满。这环境,我们可把它分成人、事、物三方面来讨论:

  一、人:如果一种观念我清楚了,同时又有很多人也接受这样的观念,那你的信心一定会增强的。因此就人而言,要使我们本来已清楚、已深刻的观念,推展出去,以让其他的人也接受这样的观念。如接受的人愈多,接受的人愈深入,那你的心力同时也就伸展了。同样的,行为等亦然,做相同动作的人愈多,我们对这动作的认同就会增强。

  前既谓:我们用以增强自己心力的方法,是戒、定、慧三学。那要去推展别人,也是一样;透过观念的启发,行为的指导,以及修定的法门,都能增加彼此的心力。

  但是如弘法,都是用个人的方式去处理,那个人与团体之间,还将不统一协调,因此,力量还是有限的。所以进一步,要把所有的人,从个人变成组织人。军队的指挥官通常会有很大的心力,这是因为他所指挥的人不只是多,而且是一个有组织的团体;他一个口令,下面几百个人,甚至上万的人同时受影响。同样的,一个企业家,即使不打坐,他的心力也必够强的。指挥的心力,与有组织的团体,是相辅相成的。能有一个很大的机构让你来指挥,那你的心力必将会增强。反过来说,也必心力增强,才有办法去指挥一个大团体。刚才讲到,心力的大小,除了跟所能调伏量的多寡,还跟协调的程度有关。即组织的人愈多,且组织又严密,那心力一定更增强。这是讲到人的部分。

  二、事:我们都知道,如果一个人能够完成某种事业,或成就某种事功,则他的心力自然会增强。反过来说,做什么事都失败了,或者说还没有失败,因只是把它放在脑子里想一想而己,没有付诸实现,那心力终究还是有限的。因此,要通过事功的表现与发挥,才能够完成更强、更大的心力。

  三、物:乃指外在的环境。今天的环境有种种的噪音、种种的污染、种种的不协调的现象,这都会使心力不济,无可奈何。因此,进一步的修心,更要完成整个环境的改造,或者说是净化。

  开拓无限的菩萨道

  这样,从内调伏我们的妄想、杂念,到建立正确的观念,到行持严谨的行为;一直到对外的组织人,有宏伟的事功,及改造净化外在的大环境。这样加起来,才能使我们的心力,慢慢增强到无限。这也就是说,很多学佛的人,对我们的心有相当程度的迷信。他们常说:「一切唯心造。」以为我自有一颗心,这心能随心所欲,变现出一切你所希望的境界。很多人都用这样的观念来打坐修行,结果似乎也有一些改变;但那顶多是自我暗示的幻象。因为观念既错误,如何能有正果呢?

  因此,心力的培养,不出戒、定、慧的修为。定是调伏我们的妄想,慧是建立正知正见,戒是庄重而有效的行为。如三学成就后,那剩下的便可水道渠成了,像我们丢一块石头到水中央一样,那涟漪就会慢慢向外扩展出去。因此,从身体感官的轻安,到对人、对事、对物的种种改造净化,都能自然扩散而完成于无限。

  因此,心力的无限,就整个佛法来讲,便是菩萨道的完成。对内用定慧的方法,以完成自觉。对外包括弘法度众,包括庄严佛净土。必将这整个加起来,才能开展出无限的心力。这无限的心力,也就是福德跟智慧的圆满。

返回目录

----------------------------------------------------------------------------------------------------------------

更多果煜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