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果煜法师:《天台小止观》讲记 善根发相第七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09日
来源:   作者:果煜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果煜法师:《天台小止观》讲记 善根发相第七

 

  81年 1月 4日

  我讲的次第跟课本的不太一样,课本是先讲善根发相,然后再讲着魔,再讲治病;而我的讲法:病是魔的一种,要降魔才能善根发,我们现在先解释何谓善根?

  ¨            何谓善根?

  学佛人,很容易把所有的善根,都归咎于过去的宿世因缘,也就说这辈子修行之后有些善根发相,那是过去修出来的成就;而这辈子因为打坐修行而重新现行,这当然是一种善根没有错,但有另外一部份善根是这辈子努力修行所得有的成就,不一定要把所有的成就,完全推之于过去。如果过去没善根,那这辈子再怎么修也发不出来嘛!不是这样子!所以善根有过去所修而现行的,也有这辈子所修出来的;而且过去所修的善根现行时,境界好象很好,但有大部份时间不长久,一下子就过去了。很可能这辈子,不会再碰到第二次;如果是这辈子修出来的,境界不会太高,但这是比较稳当而能够持久的。

  我们很多人初学打坐,刚坐不久都有很好的境界,这境界甚至很多打坐坐很久者都没有的,但那境界大部份都是很快就没了;我们可以说,那是他过去世的善根,所现行出来的境界。但因过去修的也不如何,所以根还是很浮浅的,所以一发过去就没有了。这辈子再重新开始,再慢慢地修行上去。所以很多人在谈到他们的打坐经验时,往往是最初打坐的情况最好,后来就是愈来愈不好,其实那是过去的善根。

  第二种我要说明是:尤其是这辈子的善根发相,经常是跟降伏魔障之后才有的,很多人打坐,坐到一种状况觉得不错,身心轻松,心很静,很高兴!但高兴还没来得及时,就不见了。好的境界相,经常是一念之间,你一发觉到,就不见了,再找也找不回来。有人就很气,怎么一个念头就不见了,那当然是一种善根发;但那种善根不是因为降伏魔障而有的,所以他不长久,如果经过降伏一种业障,这过程当然辛苦,然后才得到一种善相,成就相。这种善相、成就相就可以维持比较久。可能几支香,可能半天一天。也就说所谓善相:降伏业障的过程愈辛苦,而善根所发的也就愈殊胜!也就说,我认为一过要降伏魔障,然后才有真正的善根能够成就。过去生的宿世因缘的善根不可靠,因为一下子就没有了!这辈子,偶尔瞎猫碰到死老鼠,碰一下子就消逝了!那境界也不可靠。只有经过一种努力地修行,尤其经过很辛苦的降伏身心的障碍,得到一种提升,这才是真正的善根,才能可靠,也才能掌握。现在还是从魔障的次第讲下来!

  ¨            善根发大概有几种相:

  (1)由苦变乐:本来很辛苦的,甚至很痛苦的变成喜乐。这由苦转乐,很容易做得到!当然一般人是觉得善的,没有错!

  (2)由矛盾到变成和谐:这是指我们观念上的,矛盾的观念能够变得比较和谐。

  (3)由执着而能够出离:我们人都是执着很多东西,执着自己的身体 、意识、感受等等,很多执着,慢慢地修行到某种境界,可以从执着中跳脱出来,称为出离,这是善根发相。

  (4)由对立到圆融:何谓对立?我们人时时刻刻,除了睡觉以外,都知道这是我!那是他!心跟境界都是在相对的境界。这是我的心,能看能听,那是境界被看被听!心跟境都是互相对立的,要到心境完全统一圆融,才是真正的善根发相。这四个层次,愈后面的愈高!

  第一个由苦转乐:很容易做得到;第二个由矛盾到和谐:初禅、二禅、三禅以上做得到;然后由执着到出离;由对立到和谐:就要有佛法的智慧才有办法成就的。这四种相,我们都可以称为善根相,而且才是跟真正的修行与佛法能够相应。

  现在首先讲身体部份的善根发相:我们用五蕴的次第讲下来!

  ¨            色蕴

  (1)一般人在打坐的时候,就觉得身体很辛苦,在打坐时,跏趺坐的姿势,很多人很辛苦!很用力、很用心,才能把这个姿势坐好!把腰伸直、把腿放好,经常会觉得酸痛,闷胀、刺热等等,这我们说是业障。我们继续用功之后业障会消,由苦转乐,就是变成通畅,变成轻安,变成清凉的感受,这是一种善根;就是本来是闷胀而变成通畅,本来酸痛变成轻安,本来刺热变成清凉;或者说本来身体的坐姿很辛苦,后来就可以不需要刻意去作意,就能够把腰挺直,把头摆正,坐得身心非常安稳,这也是一种善根发相,这主要是指身体方面的。详细的等一下看论文就知道。

  (2)昏沈到清楚─很多人在打坐必然要经过昏沉的阶段,我们已经一再提到,昏沉不一定是太劳累的关系,不是生病,不是劳累,而是身心尤其是身体碰到气脉的障碍,我们也是要很辛苦的继续坐,把障碍捱过去之后,头脑就会由昏沉的现象而变成很清楚。清楚当然是善根相!同样心散乱,跟气脉也有一些关系。我曾经在一次打坐的经验,在一剎那之间,所有的妄想像蜜蜂一样,一下子全部砰!跑出来!为什么会有这种状况,当然也是一种身体的变化。所以散乱是业障,而慢慢心能够定,这是善根。所以身体的酸痛,心里的昏沉散乱,这是业障,而能够通畅、清楚、安定,这就是善根。

  ¨            受蕴:

  (1)苦多乐少:一般人的受,是苦多乐少,尤其是打坐,最初一定是苦多乐少,一般身体不是很健康者,身体对他来讲也是苦多于乐,慢慢打坐,能够由苦转乐,就变成善。

  (2)由乐而舍─不苦不乐:很多人有一种错觉,认为愈打坐,应该会愈快乐才是,事实上不是!打坐最初会由苦而变成乐,到最后连这个乐都消失了,为什么?如果你心在定中,根本不会有苦乐的感受,那是舍不是乐。

  所以我常说:快乐是比较粗浅的;比较深刻一点的是喜悦,是指我们心宁上的喜悦。然后由喜悦更进一步是轻安,然后是寂静,心很定的时候,其实比一般的快乐,深沉而自在!如果大家在打坐坐到心很定时,就会想到一般世间的快乐,其实是微不足道的。所以最初由苦而乐到舍念清净是善根,也就说我们情绪,会慢慢稳定。

  ¨            想蕴:

  打坐是不能想的,如果念佛就专心地念佛,数息就专心地数息,没什么好想的。但很多人坐了一段时间之后,会觉得他的理解力比以前好。有些居士参加过禅三、禅五、禅七。虽然坐的时候,只是专心地去坐而已,但回去之后发觉,他们对佛法的理解增加很多,本来不太清楚的观念,变得比较清楚;同样我们对世间种种的事,也能看得更清楚,理解也能更清楚;心里不想,但头脑比平常还清楚,这也是一种善根。

  或者我们一般人直觉能力能增加,大部份人都是用分析的方法,用思考的方法,来了解事物;但透过打坐,我们能够用直觉的方法,如果直觉的能力增加,当然灵感就会比以前多,这是讲想。

  ¨            行蕴

  佛法里的受、想、行、识,这行主要是指自我的意思。每个人都有我执、我慢、我见等等;如果打坐坐得好的人,这小我至少可以减少、减小;或者本来很闭塞、很忧郁的心胸就会开放;甚至很自私自利的习气也可以减少,就是小我的消失,而相对的就是所谓的大我,对万事、万物、对所有的众生,会变得比较慈悲、宽厚,会比较替人设身着想,心胸变得比较开朗,不会像以前那样郁郁寡欢,不会像以前那样钻牛角尖,这是行。

  ¨            识蕴:

  主要是讲出离的意思。我们一般人都是执着很多东西,从外界的名闻利养,到身体的健康,到心识的变化,色、受、想、行、识等等,我们都有很深重的执着,打坐之后,能够使执着慢慢减少,而能够以出离的心,来看着境界的存在;虽然境界还是存在,但对我们来讲好象不相干一样。心像明月一样,高挂天空。

  这一次我在精进禅修里讲到,第三个比喻是心像明月一样!我们前面讲到心像秋天的树─慢慢落叶;心像透明的玻璃─不惹尘埃;心像天空的月亮─高高在上,所以地上地震、天灾台风,对它毫无影响,他可以看到地面上这些境界的变化,但他知道他不受影响的,地上有很多灰尘,这边飘来飘去,地上的灰尘,飘不到月亮上去。

  当我们的心能从五蕴的境界里,慢慢跳出来时,烦恼当然减少,也就说色、受、想、行、识,在我们打坐一段时间之后,这些都会变化的,这些变化的原则就是由苦而乐,由矛盾而能够和谐,由执着而能够出离。因此,在佛法常讲善根:所谓五根─信、精进、念、定、慧。一个人如果打坐有这些变化之后,对佛法当然有更深的信心,也会更精进的努力去修行,能念念在修行佛法。心愈来愈定,烦恼愈来愈少,也就是最后的善根,信、进、念、定、慧的成就。也就说所谓的善根发相,是在我们打坐一段时间之后,身心的改变,能够跟佛法相应的,这都称为善根发相。

  不一定要把它讲成过去世的一种现行,也不一定要像书上所讲的五种善根来分别,事实上不止这些,只要在打坐之中,身心得到一些改变;这改变,对我们是有帮助的,对佛法的修行是相应的,都可以称为善根发相。我们就顺着《小止观》的次第看一下!

  今明善根发相,则有二种不同:

  一者、外善根发相:所谓布施持戒,孝顺父母尊长,供养三宝,及读诵听学等,诸善根发相。此是外事,与魔相滥,今不分别。

  一个人打坐一段时间之后,会起要布施、持戒,要孝顺父母,供养三宝等等这些,也是他过去生的的善根;那为什么与魔相滥,今不分别呢?有人打坐之后,甚至发心学佛,发心持戒,布施功德,有时自己并不是很清楚,不是自己很清楚你要学什么?要干什么,就来做;而是好象有一种力量,冥冥之中叫你做这个,做那个。这样就是与魔相滥,今不分别,很容易就是跟魔相混,鬼神做主。因此,要如何跟魔分别呢?最重要的是,你自己的发心是不是很清楚?有人学佛人家做什么?我就做什么!人家朝山我跟着朝山,人家诵经,我跟着诵经!也不知为什么就觉得这个好,觉得那个不错。如果你是用这样的方法去修行,是佛还是魔?分不清楚。

  常讲说业力跟愿力有什么差别?你布施就不见得你有这愿力,持戒不见得就代表愿力。而是说你到底是清不清楚?不清楚者,所做的一切都是业力,就算打坐,参加佛七、禅七都一样,如果不清楚都是业力;如果清楚知道他是什么因,什么缘,会形成什么的果,自己都考虑过了再来做,这是愿力。

  所以『此是外事,与魔相滥。』如果自己不是很清楚,没有正确的知见作基础,那所做的一切则与魔相滥。因此不在于去问是布施、是持戒,是孝顺父母供养三宝,而是我们真正发的是什么心而做了这些?

  经典上讲:『不与菩提心相应者,所做的一切,都是魔。』为什么呢?因为发心不正确!如果要用发人天增上心,去布施持戒、孝顺父母、供养三宝,这些与真正的佛法还是不相应的,所以还是魔;而要真正的发起道心、发起菩提心、出离心,才能真正跟佛法相应。所以问题在于发心,不在于现象!

  二者、内善根发相:所谓诸禅法门,善根开发也。即为三意:一正明善根发相、二分别真伪、三明用止观长养善根。

  云何名内善根发相?有五种善根,发相不同:

  一、息道善根发相

  二、不净观善根发相

  三、慈心善根发相

  四、观因缘善根发相

  五、念佛善根发相

  天台一向用五停心观归纳一切佛法,把所有的善根归为五类:

  我们首先看第一息道善根发相:息道就是指呼吸的意思,这也就是用呼吸的方法,包括数息法跟随息法。

  一、云何息道善根发相?行者善修止观故,身心调适,妄念不起,因是自觉其心,渐渐入定,发于欲界,及未到地等定,身心泯然空寂,定心安稳。

  这里有一个字眼『因是自觉其心,渐渐入定』事实上,如果我们一个人真正好好用方法时,心会愈来愈定;但不会觉得自己心愈来愈定,这是一点;心会慢慢地妄念减少。下面『发于欲界,及未到地等定』,所谓: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色有定。色界定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每个人都有定也有乱,事实上,定跟乱只是比较而言,没有绝对的定,也没有绝对的乱。像我们现在还能够看书、思考,表示心还有某种的定。如果你心真的乱,像精神病一样,根本不可能做思考,不可能做任何事情,所以欲界也是有一些的定,只是没有那么深定而已。

  未到地等定:欲界到色界之间,有另外一种定,叫做未到地定。未到色界的定,也就是过度阶段,详细的何谓欲界定、未到地定,其实有这种名词,但每个人修行的体验不一样,所以每个人对它的诠释、定义,也会有很大的差异。但我觉得这并不重要,因为你心愈来愈定就好了,管它什么现在是叫欲界定还是未到地定。如果还要去详细分别,那才是妄想。

  于此定中,都不见身心相貌,于后或径,一坐二坐,乃至一日二日,一月二月,将息得所,不退不失,即于定中,忽觉身心运动,八触而发,身心安定,虚微悦豫,快乐清净,不行为喻!是为数息根本禅定善根发相。

  打坐坐得慢慢身心都能安稳,身心安稳之后,反而不见身心的存在;身动了─所以才知道身体的存在,心动了─所以知道心的存在;如果身心都很安稳,反而不觉得身心的存在;所以于此定中,都不见身心相貌,当然是一心一意在方法。

  下面所讲的,『乃至一日二日,一月二月』,我想这离我们太远了!『将息得所,不退不失』这种呼吸调适得很好,调身、调息、调心都调得很好。我们上次说到一般人打坐,坐了一段时间之后,如果心能够定,心能够静,气会慢慢归于小腹,所谓的丹田;归于丹田之后,就会开始打通任督二脉。

  那么『即于定中,忽觉身心运动,八触而发』这八触而发,依据我的了解,当然是心比较定之后,才有办法使气入丹田,也才有打通任督二脉,或者其它的经脉。这样在打通的过程之中,有所谓的八触现象的产生。

  八触首先是讲痛跟痒。痛,我们一再说到,痛是因为气碰到障碍,痒也是;然后一般来讲,都是先暖热的现象,然后会慢慢转成清凉,身体有时重,有时觉得轻,轻─是轻安,重─是稳重;气脉有时通,有时涩;有时身体会感觉在摇动、振动等等,这些现象我们说过了,都是气脉通调的过程,所产生的现象,这些现象大致而言,都是好的。为什么呢?表示心要稍微定一点,用得到方法,才有这些现象产生,我们讲到养气调脉,一定是气养足了,才有可能调脉,脉调了,才有这些现象产生;甚至这些只是生理上的反应;说是善根,当然可以慢慢由苦而转乐,但跟真正的佛法,还是不相应,还很远的。

  『当触发时,身心安定,虚微悦豫,快乐清净,不行为喻!是为数息根本禅定善根发相』事实上,在八触产生的时候,身心不可能很安定的,也不可能很快乐的;因为八触是气脉由塞而通的过程,要等到这过程过去之后,气脉完全舒畅了!这时才可能身心安定,快乐清净。还在动、痒、冷、暖,不可能太清净的;因为触觉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妄念。妄念就叫我们心不能很安定,但这过程过了之后,气脉会变得比较通调,气通了身体能定,心也能够安稳,方法也能够用得很好;当然就能进一步的安定、清净,不可为喻!

  这是说:在八触之后,还是要继续用方法,数息的继续数,念佛的继续念,才可能身心安定;有些人就可能在八触发动时,心就跟着乱走,随着境界去打转;你只要不放腿,生理的变化还是有的,但是身心就不容易有更深的安定。

  复次行者,或于欲界,未到地中,忽然觉息,出入长短,遍身毛孔,皆悉虚疏,即以心眼,见身内三十六物,犹如开仓,见麻麦壳豆等,心大惊喜,寂静安快,是为随息特胜善根发相。

  随息我们说过了:主要说他不数,只是注意呼吸!随息有两种:一种是随鼻息─把注意力放在鼻端,看着呼吸进出,而不数它;第二种是随身息─气从鼻子吸进去之后,就随着气所经过的路线而转。如果你的息道很通畅,这身体可以转过来,转过去,跟着转,这样就可以转到全身各处,转到手、转到脚,转到头。这样慢慢地气会愈来愈舒畅,气脉会愈来愈通。

  这里讲到『即以心眼,见身内三十六物,犹如开仓』的讲法是说:能够看到我们身体三十六种物,包括内外十二,就是头发、皮肤等等;内就是心、肝、脾、胆等等,我们的五脏六腑等等,『犹如开仓』,像开仓库一样,见到里面有种种不同的器官。

  事实上,据我们所听到的经验里面,好象没有人坐到这样子,说自己看到自己的心脏在跳,肺脏在呼吸。倒是有一些人会有另外一种经验:就说能够慢慢把自己当作客观的对象来看,我们坐时都知道,我在这里坐对不对?那时,好象会看到另外一个人在坐的样子,把你当作另外一个人来看,这境界本来是可能的,很多人就想说我的灵魂出窍了,不然怎么看得到,因为我们一般人的一种观念,就是认为我心在身体里面嘛,现在怎么跑到外面来看你的身体了?想说灵魂出窍了!很多人都有这种观念就是打坐坐得好,灵魂会出窍,上次还有一个人问我,灵魂会不会出窍,我说佛法的讲法:一向讲说,心遍太虚对不对?我们的心像太虚一样,包容一切,不在内也不在外,既然不在内,也不在外,哪有出不出窍的问题!打坐坐得好,心量会增大,会变得比较大。

  因为一般人,都会被臭皮囊包住了!不是真正的心被包住了,而是我们的心量被他包住了,我们太执着这身体,你的所思所想,不出这身体之外。当我们打坐之后,使心量转大,心遍虚空,包容法界,这样能够慢慢把我们自己当作客观存在来看。这境界是有的,跟佛法也相应,但绝对不是灵魂出窍。那么『心大惊喜,寂静安快』如果有这样的境界时,有人害怕以为灵魂出窍,当然是惊吓!万一跑不回来,怎么办?死翘翘!其实不会有事的!

  而如果我们有佛法的知见时,我们会觉得说,原来我这身体并不是我们想象的样子,我们一直把这身体当作主人,而在那境界里,就能慢慢把这身体客观化,把它当作一种客,你心就能够慢慢做主。本来心是主人,身体是客,但很多人倒过来,这心反被身体牵着走,心变成身体的奴隶。在数息、随息慢慢能够做到,以心为主;这样就能够使我们的心态、观念有很大的改变,这是一种随息特胜善根发。

  二、不净观善根发相:行者若于欲界,未到定中,身心虚寂,忽然见他男女身死,死已膨胀烂坏,虫脓流出,见白骨狼籍,其心悲喜,耐患所爱,此为九想善根发相。

  或于初禅定中,忽然见内身外身不净,膨胀狼籍,自身白骨,从头至足,节节相拄,见是事已,定心安稳,惊悟无常,厌患五欲,不着我人,此是背舍善根发相。

  或于定心中,见于身内及外身,一切飞禽走兽,衣服饮食,屋舍山林,皆悉不净,此为大不净善根发相。

  二、在讲到不净观善根发相的观念时,有两个观念不一样:

  (1)厌离跟出离:厌─讨厌。譬如:有一个人,我们觉得他不聪明,不诚实,或者如何,有些人很讨厌,要嘛你滚!不嘛我走!这叫做厌离,如果发的是厌离心,有烦恼;为什么?如果你希望他滚,他不滚,看了烦恼,或者自己要跑,没地方可跑,跑来跑去,还是碰在一起,这是厌离心也!

  (2)出离心:是说那人讨厌,好!我不管他!他死了,活着,都跟我无关!如果你是用厌离心,不管你厌的是什么东西,都是烦恼;我们要发的是出离心,不是厌离心。出离心,是叫我们能很快从境界中跳出来,跟我们无关!如果是厌离,还是有关的,因为他在跟不在,对我们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所以这是要讲到不净观,很多人本来很喜欢这身体,哪一天变成讨厌,一样是烦恼对不对?生病很讨厌,这身体怎么这么糟糕!生病又痛!讨厌他还是烦恼。

  ¨            不净观

  我想不净观,各位看一些佛学书都知道修法,有些人在打坐时,能够见到不净的相,看到死人流血、流脓、变成白骨;很多人看了自己吓坏了!过去可能修过不净观。这过去的善根现行了。但修不净观,我常说:主要不在于观不净,如果只是观不净,那没有用!就像我常说:很多人在殡仪馆做事情,对不对?整天在殡仪馆,看这人没头,那人身体被剖开了,整天观不净,但他却不能得道。为什么?因为他不能从不净里,产生出离的心;别人虽死掉,而我这身体还活着,还是很重要的,还是要喝,要怎样!不能从不净相里产生出离心,则不能与道相应;所以不在于把不净相观得很清楚,而在于能够很快在不净相中,产生出离心;出离心如果能够明确清楚,就跟道相应!

  很多人在做白骨观时,要把每一根骨头,看得很清楚,其实这不是最重要的;而是从知道他是不净,而产生出离心。因此就是有些人在打坐时,因为过去的善根,而见白骨相,一种是心里产生很厌恶!厌恶那不净相,不是厌恶这身体!很讨厌,为什么我打坐,坐到变成白骨出来了!这样心反而不能安稳。因为一般人,我们不说不净相,就是一般人想到死,就觉得倒霉,不吉祥!见到人身上流脓、流血,心里上都不舒服的,见到白骨更是不舒服。如果我们不能从不净相里产生出离心,单单见到不净相,反而让人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这也是最后所讲的背舍善根发相。

  何谓背舍?就是不管它的意思。单单观不净,不是最重要的,而是要产生背舍─就是出离。我们看四十九页─『见此事已,定心安稳,惊悟无常,厌患五欲,不着我人』。为什么能够产生定心安稳?因为我们从这种不净相里,而产生出离心,出离心就是不管它!身体的存在不管它,身体的变化不管它,一切的变化不管它,我们不受它影响,心当然就能够定。

  过去我们以这身体做主,每天要服侍他睡觉如何的?很辛苦,一旦觉得身体是不净,从不净里出离,就好象得到解脱一样,不需要再去服侍他了!反而能够安稳;所以我还是再三强调不净观:主要还是要从不净观里产生出离心,真正的不净观,主要是从观自身不净,才能断除对身见的执着。

  三、慈心善根发相:行者因修止观故,若得欲界未到地定,于此定中,忽然发心,慈念众生,或缘亲人,得乐之相故,即发深禅定,得内心清净,悦乐不可为喻!中人(非亲)怨人,乃至十方,五道众生,亦复如是!从禅定起,其心悦乐,随所见人,颜色常和,是为慈心善根发相。悲、喜、舍等善根发相,类此可知。

  三、慈心善根发相:很多人不管你是用什么方法,数息、持咒、念佛都可以,只要我们心能用修定的方法,修到心比较定时,多少都会产生一些慈悲心。为什么?我说过,我们在打坐之后,有两种效果,第一种是身心内敛,然后就能够产生外延。我们打坐时,身心在不断内敛的过程之中,能够降伏很多的妄想杂念跟矛盾冲突;一般人在生活之中,在内心之中都是紧张矛盾的,都有很多妄想;而用修定的方法,慢慢地能够从内在把这些的矛盾紧张冲突化解。虽然只是单纯的念佛,但是念到一段时间,这内在的矛盾去除之后,身心就能够慢慢由苦转乐,由紧张变成轻安,身心变成轻安后,他所见到的外界世界就跟着不一样了!

  最初我在学打坐时,那时还在大学念书,坐时也从来未曾坐过一支好香,都在那边打妄想;但很奇怪就说,在下坐之后感觉到的世界就不一样,好象雨过天晴,所看到的人事物,跟上坐之前不一样!也就说我们内心变得和悦时,他的外在世界就跟着和谐起来!这时心量,就会变得比较宽广;因此打坐之后,就通常会有比较好的慈心、善心,这是另外一种。

  另外一种人刚好相反:打坐时觉得很苦!不是自己苦,而是所有的人,所有的众生都苦。慈跟悲不一样!慈是与乐,自己得到快乐,所以希望一切人快乐;悲是拔苦,觉得所有的人都一样苦。如果觉得所有的人都苦,为什么能够使我们的心转深定呢?也是跟不净观一样,因为一切都苦,到处都苦,结果我们反而能够产生出离心。如果有苦有乐,就可能要舍苦找乐;如果到处都是苦,你反而不用找,就是不管它!反而自己能够出离自在;因此修止观,有时反而会觉得人生很苦,会觉得修行很快乐、很和谐;因为众生苦,而想到要度众生,因为自己的乐,而想到要去给一切人快乐;这样心量就能够打开。

  我们常说:一个人心量愈小,他的矛盾就一定也跟着多;心量打开之后,自然能跟更多的人、事、物产生和谐的现象,这样当然就能得到安定,也能得到快乐跟喜悦。所以我们看:『于此定中,忽然发心,慈念众生,或缘亲人,得乐之相故,即发生禅定』其实我刚才说过,不一定要刻意去修慈悲喜舍,才能有慈心善根发相;而是说你只要用修止的方法,很专心地去修,修到内心的烦恼冲突慢慢减少,而变成轻安寂静的状态,慈心跟悲心就自然会流露出来!

  但这种慈悲心的流露,最好是下坐以后的事,你在上坐之中,最好还是继续用方法,不要随着慈心、悲心去打妄想了,自己的功夫反而会退转;内敛的功夫愈严谨,外延得就愈广延,我们修定修得心愈定,你这种慈悲心就愈能够流露;不要因为慈悲心一生,就退失了功夫,这善根就是善发,也就很有限了。

  四、因缘观善根发相:行者因修止观故,若得欲界未到地定,身心静定,忽然觉悟心生,推寻三世,无明行等,诸因缘中,不见人我,即离断常,破诸邪执,得定安稳,解慧开发,心生法喜,不念世事,乃至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中,分别亦如是!是因缘观善根发相。

  四、因缘观善根发相:这里讲到推行三世,无明行等,诸因缘中,这里主要是讲到十二因缘,在心很定的时候,忽然解悟心生,想到十二因缘,种种过去、现在、未来,种种因缘交错变化产生身心的现象;而不觉得有我,不觉得有人,当然这还是比较特殊的例子。一般人在静坐之中,因为心比较定,这跟智慧现行有关系。

  ¨            慧有两种状态

  第一种就是过去所听到的佛法或世间的智慧:我们的心,因为平常都是在散乱的状态所听的,因此听到的只是一些片断;现在因为打坐的关系,心慢慢静,甚至使这些片断统合起来;这我在讲到《小品般若经》时,有一种比喻:讲到初坏。坏跟瓶不一样!我们泥土做的罐子,只是泥土和水,叫做坏,还不够坚固,如果碰到水就散掉,没有力量;如果把坏放在火里面去烤、去烧,烧到最后变成瓶子,这瓶子就能够很坚固,不会碎掉。

  虽然材料还是那些瓷土,但是因为经过火烧的关系;火烧了之后,能够把坏里面,所有的细沙跟细沙之间的界限,能够销熔而结为一体;本来是一粒一粒的沙形成的这个坏,经过火烧之后,所有沙粒的界限,结合在一起而变成瓶。这就像一般人用思虑的方法去整合一些观念,这种观念即使整合出来,像坏一样,没有力量;但是如果经过用打坐的方法,就像火一样,然后把这些观念,燃烧之后,他就从内在里面产生统合。这样所产生的力量,就像瓶一样很坚固。

  所以经过一段打坐之后,我们很多观念,不但清楚,而且有力量,跟我们用第六意识去分别、思维所产生的结果不一样!我们常说:很多人都会讲佛法,讲的跟祖师讲的一样有道理,但并不能有深切的体验。为什么?因为不是经过定的修习,那些东西虽然是有,但琐碎没有力量。所以定能够使我们的知识统合,在心很定时,所听到的佛法跟我们平时所听到的不一样;我们的意识有深有浅,在平常散心所听到的是比较粗浅的,因为是用比较浅的意识所听到的;而在定中所听到的是比较深,力量就比较大!就像我们在打禅七时,所听的佛法也不出平常之外;但在打禅七之中所听到的佛法,感受会不一样。为什么呢?感受比较深!也是因为统合的力量比较大。

  第二种就是说心很定了!我们的妄想杂念,甚至执着都慢慢沉淀了!心像明镜一样;心像水面一样,如果水面愈平,当然是能如实照耀万物,而显现在水面;如果心像波浪一样,七上八下的,当然所看到的影子,一定也是变形的。所以很多人在修定一段时间之后,他自然所感受到的世界就跟以前不一样,因为心定!所以,这时并不一定需要像这边书上所写的『推寻三世,无明行等』不是像用思维的方法去思考的;因为思维的方法,我刚才讲还是比较琐碎,没有力量;而是说用定的方法,让他自然成形后,就能够对现在我们的意识之中,而会产生很大的力量,这有时就是所谓的顿悟,证!

  很多人在打坐时,甚至说有一种境界,暂时的有一个偈颂出来!不知各位有没有听过?这偈颂当然是跟他当下的心境是完全相应的:譬如像《金刚经》上所讲的:『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你坐到一段时间,那句话,突然冒出来!然后就会觉得这世界就变成那个样子,当时的心,就能够变得很定。也有人那句话是自己发明出来的,但也不是用思维方法去思考出来的,而是自己迸出来!这就是解慧心生。在这境界里『不见人我,即离断常,破诸邪执,得定安稳,解慧开发,心生法喜』,也就说因缘观善根发相,不一定把它定的那么狭隘,只是十二因缘法,而是一切跟佛法相应的观念跟知见甚至是体验,这样就能够使我们的烦恼减少。

  五、念佛善根发相:行者因修止观故,若得欲界未到地定,身心空寂,忽然忆念,诸佛功德相好,不可思议,所有十方、无畏、不共、三昧、解脱等法,不可思议,神通变化,无碍说法,广利众生不可思议,如是等无量功德不可思议。作是念时,即敬爱心生,三昧开发,身心快乐,清净安稳,无诸恶想,从禅定起,身体轻利,自觉功德巍巍,人所敬爱,是为念佛三昧善根发相。

  五、念佛善根发相:我们平时看经、打坐、闻法,就是为了学佛,学佛是为了成佛。所以这念佛,不是净土宗所讲的念佛法门,更不只是念佛的名字,主要是念佛的智慧,念佛的功德圆满,念佛的智慧神通,念佛的一切庄严殊胜的,称为念佛。事实上我们念佛、学佛,然后成佛。

  ¨            由外在净为内在佛:

  这些经常的念,一而再,再而三的念,也是在一剎那之间,形成我们自己的一种特质,我们最初念佛是把佛的功德相好,当作外在的佛去念,但不管怎么念,还是念在我们心中,所以打坐坐一段时间之后,会突然觉得这念,其实跟我本身是相应的,佛不在外面,佛不在西天,佛是在我们当下心念的变化。所以当我们慢慢地从念外在的佛,而变成念我们内在的佛,念我们自心中的佛,这样称为念佛善根发相;如果想到我本身就是佛,不是已经成佛了,而是说佛种,就是将来可以成佛的众生,这时我们对自己的期待,对自己的所做所为就会不一样,人都是这样子;如果你自认为自己是丫头,表现就是丫头的样子;如果认为自己是天鹅,表现出就是天鹅的样子。如果我们慢慢肯定,佛不在那儿,就在我们当下的努力,我们的身心行为观念,就跟着调整过来;我们会认为凡夫贪瞋痴,那是凡夫!我是未来佛,我不能够贪瞋痴,这不是压抑。我们时时刻刻会想到要学佛、要成佛,应该怎么做?应该怎么想?这时我们对自己的做法不一样。『作是念时,即敬爱心生,三昧开发』这敬爱心生,不是敬爱外在的佛,是尊重自己、自重,这样我们身心能够安定落实!

  在密宗有一种修行方法称为:观佛慢!观想自己就是佛!佛慢意思也是一样,想说我现在是佛,所以我应该如何?什么事情不能做!什么事情不能想!什么事情应该去努力!当我们把这道心提起来时,自己所做所为就会不一样;有人虽然不断地在学佛,但从来很少想到,我哪天真的想成佛,还真的有希望成佛,事实上还很遥远!还不知道哪一天?但念佛善根发相发时,我们会觉得说,喔!佛就在当下!就在你现在的努力,这些都称为善根发相。

  ¨            归纳五种善根发相的主要重点:

  1. 息道善根发相:主要指身体方面,由苦得乐!

  2. 慈心善根发相:就是从矛盾而变成和谐。我们大部分人,对所有的众生都有矛盾的,有的是起贪心,有的是起瞋心,有的我们在他面前会觉得自卑,有的我们会对他起慢心,就是矛盾的;但如果你是起慈心或悲心,对一切众生起慈心,对一切众生起悲心,这反而是和谐。

  3. 不净观善根发相:就说能够由执着而出离。不净观最初我们对身体是执着的,而经过不净观,经过背舍善根,慢慢能够出离到对身体的执着。

  4. 因缘观善根发相:也是一样!本来执着,执着什么?可能执着身体,可能执着受、想、行、识,可能执着一些自以为是的观念,一些道理,但在因缘观善根发时,执着便消失了!而产生出离的现象。

  5. 念佛善根发相:最后讲到是说由对立而产生圆融。最初我们认为佛,是外在的佛,我是我!佛是佛!是对立的;我们虽然不断地在努力学佛,但还是觉得佛跟我不一样!而在念佛善根发相时,会觉得说我跟佛是一样。当然最好的不只是跟佛一样,跟一切众生,跟一切法界的因缘,都能够一样!才是圆满的善根发相,那是真正的三昧开发。

  也就说刚才所讲的几个大原则,可以作为我们是否为善根发相的凭断。刚才说到这种善根发有两种:一种是过去生所修的,如果你现在是修数息,而你过去是修过慈悲观,也可能发;第二种是刚才讲到内敛跟外延的这种现象,就是只是修数息,也可能产生慈悲心,也是可以的;但如果修数息,而要产生不净观就比较难,除非过去生中有修。

  至于说你这辈子要从那里修起?我想不用去考虑到过去修什么善根,我想过去生修的善根,即使有也不会很殊胜。现在就是好好选定一个法门去修比较实在!我们下面继续看!

  复次:行者因修止观故,若得身心澄静,或得发无常、苦、无我、不净、世间可厌患、食不净、死、断、离、尽想、念佛、法、僧、戒、舍、天、念处、正勤、如意、根、力、觉、道、空、无相、无作、六度诸波罗蜜,神通变化等,一切法门发相,是中应广分别。故经云:『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我想这里所讲的,不管是三十七道品、六念等等这些,如果用刚才所讲的几个大原则去了解,都会很容易。所以这些我们也不需要详细的分别。下面我们看分别真伪者:

  第二、分别真伪者,即有二意:一明邪伪相、二辨真正相。

  一、云何名邪伪相?行者!若发如上诸禅时,随因所发之法,或身手纷动,或时身重,如物镇压,或时身轻欲飞,或身如被缚,或时逶迤垂熟,或时煎寒,或时壮热,或时见种种诸异境界,或时其心暗蔽,或时起诸恶觉,或时念外,散乱诸杂善事,或时欢喜躁作,或时忧愁悲思,或时恶觉触,身毛皆惊竖,或时太乐惛醉,如是等种种邪法,与禅俱发,名为邪伪。

  这里讲到邪伪相,在八触里有讲到动、痒、冷、暖。如果身手纷动─身手不断地在动,我常说过:动是一种过程,如果正常,动一阵子之后就应该停止,如果不断反复的动,那是问题。『或时身重,如物镇压』打坐时,可能身体会如物镇压,为什么?因为气下沉。『或时身轻欲飞』也有可能身轻欲飞,前面也讲到轻重的现象。『或身如被缚』有时候,身体好象被绑住了,用心太紧!方法太紧,会觉得身体像被绑住一样;甚至会僵住一样,你根本不能动,手想动也不能动,脚想动也不能动。怎么办?最重要是把身心先放松就好了!『或时逶迤垂熟』垂熟─就是指一个人头部气不通,所以身体就垂下来,头脑不清楚,昏沉!『或时煎寒,或时壮热』这些。前面所讲的这几个状况,在打坐的过程之中都可能发生的,也不见得就是什么邪伪,那是过程,轻、重、冷、热这些都是过程,如果是过程一个阶段就应该过去了,不能老是这样子!

  『或时见种种诸异境界』我们有可能幻听,有可能幻视,见到种种的境界,或者是我们气脉通过眼神经,通过耳神经所产生的幻觉;或者是第八意识种子变形的。『或时其心暗蔽,或时起诸恶觉』等等这些,『或时欢喜,或时忧愁』这些现象,发生的时候,最重要的,你把他当作一种过程,继续用功,不要去问为什么?很多人喜欢问人家为什么会这样子?为什么会那样子?你问东问西,问不清楚的,只是把自己的心搞得更混乱了!我敢保证你问十个人都不一样!包括我的解释可能也跟别人不一样。

  我上次说过,在有这种现象时,我们第一个要检查就说,我们在方法上面有没有问题?就是坐姿有没有问题?一般坐姿大概不会有什么太大的问题,或者是在方法上是否有控制呼吸的现象?是否有导引气脉的现象?是否用心太紧?求好心切!方法没有问题,心态没有问题,那一切现象都把他视为过程!

  如果方法有问题,当然要调方法;如果心态有问题,要调心态!所以『如是等种种邪法,与禅俱发,名为邪伪。』如果方法、心态没有问题,只要把他当作过程就好了,没有所谓邪不邪这问题;如果我们认为他是邪,我现在身体好象不见了,好象发冷了,你把他当作邪,那你完蛋了,你不敢坐了,这才是中邪!这反而严重了!最重要的是,我们在知见上知道那是过程,然后不管它,继续坐!

  『此之邪定,如果人爱着此,即与九十五种鬼神之法相应』前面所讲这种境界,大概不会有人喜欢,什么身体煎寒、壮热、如物镇压,这些坐不好的觉受,不会有人喜欢;但如果有好的觉受呢?譬如:身体很温暖,很清凉!身心很舒畅,那些好的感觉,好的觉受,如果有人爱着,那也是跟九十五种鬼神之法相应。

  刚才讲到真正的善根是在最后由执着而到出离,坏的我们当然不会执着,好的执着,那也是跟鬼神相应,或变成聪明,变成灵感不断,心有所求就是跟鬼神相应。我们上次说,何谓着魔?心有所着,就是魔!不管着的是什么?着的是世间的名闻利养,着的是色声香味,这当然是魔;执着佛法上一种境界,心很定,辩才无碍等等,也是魔,心有执着都是魔!

  云何分别真伪?其实最重要的不在于相里面去分,而在我们的心;问我们的心,现在是用什么心?用染着的心就是跟鬼神相应,用出离心,菩提心,才是跟佛法相应。所以我们看:

  此之邪定,若人爱着此,即与九十五种鬼神之法相应,多好失心癫狂,或时诸鬼等,知人念着其法,即加势力,令发诸染,邪定邪智,辩才神通,感动世人,见者谓得道果,皆悉信伏,而其内心颠倒,专行鬼法,是人命终,永不值佛,还堕鬼神道中,若坐时多行恶法,即堕地狱。

  因此重要的是:我们能够有正知见,不求也不着!不求是境界还没有来时,我们不去求境界,如果境界不求自来,心里也不起执着,真正的佛法是讲出离。要从境界里出离,这才是跟解脱相应。不管什么境界,只要心有染着,都是烦恼!所以有些人,心有所染着,就会被鬼神所利用,鬼神知道他喜欢什么境界,就给他什么境界,最后就自己不能够做主,变成鬼神的傀儡,奴隶。

  『是人命终,永不值佛』这些人既然是跟鬼神在一起,死后还是变成鬼子、鬼孙。也许他们不见得做坏事,但跟鬼神在一起,还是鬼子鬼孙,也许成为一个有福德的鬼,有福德的神,但不可能往生净土的,更不可能跟佛相应。

  『若坐时多行恶法,既堕地狱』这不是坐时,而是说有些人坐时,有那些境界,在生活之中,就起贪心,就起瞋心,就起慢心,就会做很多的恶法,随着贪、瞋、痴、慢,而做种种的颠倒行为,就会堕地狱。

  行者修止观时,若证如是等禅,有此诸邪伪相,当即却之。云何却之?若知虚诳,正心不受不着即当谢灭,若不谢灭,应用正观破之,即当灭矣。

  如果知道那些是邪伪之相,如何能够去除它呢?最重要的就是知道他是虚妄,而不管它!即当谢灭!『若不谢灭,应用正观破之』其实如果你心不管它,谢不谢灭,就已不是问题了!因为问题不是他在或不在?而是我们用不用心?受不受他影响?不受他影响当然就不是问题!

  『若不谢灭,应用正观破之』正观:主要就是观我们这能看之心,本来是虚妄的。能观之心是虚妄的,境界在不在就无所谓了!所以应用正观破之,既当灭之,这灭主要是灭心,不是灭境界!

  二、次明正禅发相者:若于坐中,发诸禅时,无有如上所说诸邪法等,随正禅发时,即觉与定相应,空明清净,内心喜悦,淡然快乐,无有覆盖,善心开发,修敬增长,智鉴分明,身心柔软,微妙虚寂,厌患世间,无为无欲,出入自在,是为正禅发相。

  譬如:与恶人共事,恒相触恼,若与善人共事,久久逾见其美,分别邪正二种禅发之相,亦复如是!

  事实上正禅发相,刚才已讲到第一点特质:是由苦而乐,但最重要的是出离!如果真正的善根发相,心会变得更定,而不会变成乱,有些人在打坐时,见到一种好的境界,心就执着,心就乱了,这就不是好的境界;真正好的境界,是会叫我们的心更定的,那么心定,是要从出离而能够定。

  所以我常讲:如果今天不管是打坐,还是念佛看到佛菩萨了,你怎么知道他是真佛?还是假佛?很简单!如果你在当下,心更定了,而更能够出离,那大概是真佛!如果看了你很喜欢,就起了很多的妄想杂念,贪心也有,慢心也有!这绝对不是真佛!真佛一定是叫我们能够入更深的定,起更深的慧,不会因此而起散乱心、起慢心。所以一般信众,很喜欢感应,见佛!见菩萨!但我们问他说:你见的时候,是不是定心增长?没有啦!是不是你的出离心能够增长?大概也没有!所以那种感应事实上,是不可靠的。如果再三的谈感应,就是前面的这句话,『此之邪定,若人爱着此,即与九十五种鬼神之法相应』很多时候,我们根本不能辨别,这到底是真佛还是假佛?所以事实上你求了半天,跟鬼神相应不是跟佛相应,而是要从出离心,从菩提心去见到真佛。

  第三、明修止观长养诸善根者:若于坐中,诸善根发时,应用止观二法,修令增进。云何修令增进?若宜用止,则以止止之!若宜用观,则以观修之!略示大意如此。

  这主要是说:如果善根现行了,最重要的还是要继续用方法,我们上次说过,何谓佛?何谓魔?如果你离开当下的方法就是魔!境界一来,心被境界所转了,这都是魔。还能够继续用方法,才能善根增长,才能跟佛道相应。今天我们就讲完这一章,下一次剩下最后一章,《第十章证果》其实不用详细讲,我可能如果时间够,会讲参话头的方法。

返回目录

----------------------------------------------------------------------------------------------------------------

更多果煜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