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南传>>正文内容

日本净土宗·法然上人文钞:法然上人文钞 法语篇 一一、三部经释 二、《观无量寿经》释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22日
来源:   作者:慧净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日本净土宗·法然上人文钞:法然上人文钞 法语篇 一一、三部经释 二、《观无量寿经》释

  二、《观无量寿经》释

  《观经》者,说定善散善,而以念佛付嘱阿难尊者,言「汝好持是语」者是也。

  第九之「真身观」言: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救度众生之愿,虽平等无差别,然无缘众生,不能利益,是故阿弥陀佛被平等之慈悲所催,为使光明普照十方世界,与一切众生悉皆结缘故,乃立「光明无量愿」,第十二愿是也。

  又以名号为因,引接众生,为使一切众生普皆得闻故,于第十七愿誓言:

  十方世界  无量诸佛  不悉咨嗟  称我名者  不取正觉

  其次,于第十八愿誓言:

  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  不取正觉

  犹如释迦如来于此土宣说此愿,十方恒沙诸佛如来,皆同说之。

  然则光明之缘者,遍照十方世界,无有不照之处;又十方世界无量诸佛,悉皆称赞名号,无有不闻之处。

  我至成佛道  名声超十方  究竟有不闻  誓不成正觉

  之誓者,此之故也。

  然则光明之缘与名号之因和合,蒙摄取不舍之益,不可有疑。是故《往生礼赞》之序言:

  诸佛所证,平等是一;若以愿行来收,非无因缘。

  然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

  又,欲使此愿永久救度众生故,立「寿命无量愿」,第十三之愿者是也。

  总而言之,「光明无量愿」者,横为弘广摄取一切众生故也;「寿命无量愿」者,竖为永远利益一切众生故也。

  如是因缘和合,摄取光明之中,又有化佛菩萨,常摄护此人,百重千重围绕;信心益加增长,众苦悉皆消灭。

  又,临终之时,佛自来迎,诸邪业系,无能碍者。因众生临命终时,百苦交煎,身心不安,恶缘外引,妄念内催,境界、自体、当生之三爱竞起,第六天之魔王,正当此时,显现威势,成为阻碍;如是种种障碍窥伺之故,是故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必定亲与菩萨圣众围绕,现其人前,第十九之愿者是也。

  因此,至临终时,佛自来迎,行者见之,心中欢喜,如入禅定,当下乘坐莲台,直至安养宝土。有此益故,言「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也。

  又此《经》言:「具三心者,必生彼国。」「三心」者: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

  三心虽区,取要而言,摄于「深心」。

  善导和尚于《观经疏》释此而言:

  至者真,诚者实。欲明一切众生,身口意业,所修解行,

  必须真实心中作;不得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

  其「解行」者:「罪恶生死凡夫,依弥陀本愿,十声一声,决定往生。」如是解行,是真实之解而行。外现信本愿之相,内怀疑心,是不真实之心。

  「深心」者,深信之心也。善导和尚释言:

  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

  无有出离之缘。

  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

  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始言「信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无有出离之缘」者,此即如同断善阐提之人也。如斯众生,一念十念,则出无始以来未出之生死轮回,往生彼极乐世界不退之净土,故应起信心也。佛之别愿不可思议者,非凡心所测,唯佛与佛知之。依称念阿弥陀佛名号,五逆十恶皆生,有别愿不思议之力故,谁可疑之!善导和尚之《观经疏》「深心释」言:

  或有人云:汝等众生,旷劫以来,及以今生,身口意业,于一切凡圣身上,具造十恶、五逆、四重、谤法、阐提、破戒、破见等罪,未能除尽;然此等之罪,系属三界恶道,云何一生修福念佛,即入彼无漏无生之国,永得证悟不退位也?

  答曰:诸佛教行,数越尘沙;禀识机缘,随情非一。譬如世间人,眼可见可信者,如明能破暗,空能含有,地能载养,水能生润,火能成坏,如此等事,悉名待对之法。即目可见,千差万别;何况佛法不思议之力,岂无种种益也。

  极乐世界中,水鸟树林,皆啭微妙之法,虽不思议,既信此等皆是弥陀愿力;何故独疑第十八「乃至十念」之愿乎?若总信佛说者,此亦佛说也。彼华严之三无差别,般若之尽净虚融,法华之诸法实相,涅槃之悉有佛性,谁不信哉!彼佛说也,此亦佛说也,何信彼而疑此乎?夫三字之名号虽少,如来所有内证外用之功德,万德恒沙甚深之法门,皆悉摄在其中,谁可测量之乎?《观经疏》之<玄义分>释此名号言:

  阿弥陀佛者,是西国正音,此翻无量寿觉。

  无量寿者是法,觉者是人,人法并彰,故名阿弥陀佛。

  人法者,所观之境,即有其二:一者正报,二者依报。

  然则,始从弥陀如来,万德无漏所证之法门,直至观音、势至、文殊、地藏、龙树,乃至彼土菩萨、声闻等,所具事理观行、定慧功力、内证智慧、外用功德,悉皆摄于三字之中。然则极乐界中,所有法门,有漏其一乎?然而,此三字名号,诸宗各以其宗之理而释之:真言者,释阿字本不生之义,出生四十二字,一切法不离阿字之故,谓之功德甚深之名号。天台宗者,以空假中三谛、正了缘三义、法报化三身,如来所有功德,皆不出于名号故,谓之功德莫大之名号。如是,诸宗各就其本宗所存之法,解释阿弥陀三字。今此宗之意者,真言之阿字本不生之义,或天台之三谛一理之法,或三论之八不中道之旨,法相之五重唯识之意,森罗万法,悉皆广摄其中。极乐世界,一法不漏;然而非云必须如是体悟弥陀本愿之意,唯深信而称念者,必得往生也。

  耆婆、扁鹊能治万病之药者,以诸草木和合而成药,病人虽不知此药以几分草几两木合成,然而服之,万病皆愈。所憾者,不信此药,唯思我病之重,何故此药能治?因疑而不服者,则耆婆之医术,扁鹊之秘方,皆徒然无益矣。弥陀名号,亦复如是;若疑自己烦恼恶业之病极重,何故但称名号,即得往生?疑而不信,则弥陀之誓愿,释尊之所说,亦成徒然,无其效验。唯应仰而信之,莫得良药,不服而死。往昆仑山,不取玉而回;入栴檀林,不折枝而出者,必贻后悔,宜自思量。

  抑!我等旷劫以来,当遇佛之出世,亦遇菩萨之化道;过去诸佛,现在如来,皆是宿世父母也,多生朋友也。然而彼等已证菩提,而我等将依何远离生死乎?可惭可耻!可悲可叹!

  本师释迦如来入众生大罪之山,隐邪见之林,誓愿摄取三业放逸、六情纵荡之人于我国中,教化令其度脱。若寻其如何发起度脱众生之誓愿者,乃于阿弥陀佛因位时,名「无诤念王」,发菩提心,誓愿使众生过度生死,即弃国捐王,而发摄取众生之愿。释迦如来于其时名「宝海梵志」,是无诤念王之大臣,亦同发菩提心,誓言「我必于秽土成正觉,以引导恶业众生。」此是其愿也。旷劫以来,诸佛出世,随缘鉴机,各度众生,数过尘沙。或说大乘,或说小乘;或弘实教,或弘权教。有缘之机,皆得其益。

  今释尊于五浊恶世,八相成道,怜愍放逸邪见之众生,无出离之期,开示我等而言:「从是西方,有极乐世界,有佛号阿弥陀,此佛誓言:﹃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今已成佛,应当速念。出离生死,其道虽多,恶业烦恼之众生,能速离生死者,无过此法门也。」殷懃劝言:「切莫致疑,六方恒沙诸佛,亦皆证诚也。」

  释尊思惟:「我若久在秽土者,邪见放逸之众生,诽谤我故,反堕恶道。出现浊世之本怀,唯为众生说此一事,今已愿满,宜取灭度。」于是殷懃付嘱阿难尊者:「好持此法,流通遐代。」即于跋提河之边,沙罗林之处,寿年八十之春天,二月十五之夜半,头北面西,而入涅槃。其时日月失光,草木变色;天龙八部,禽兽鸟类,仰天而哭,伏地而嚎。

  阿难目连,诸大弟子等,噙悲泣之泪,相议而言:「蒙释尊之恩,已过若干春秋,化缘已尽,黄金之身,顿然远离。或有世尊答我等之问,或有世尊无问而自说;如今济度众生之方便,今向谁问?须结集如来之语,以传未来,并作遗物。」乃展多罗之贝叶,悉记一代之金言。三藏法师等翻译之,弘于汉土,传来本朝,诸宗所学之一代圣教是也。

  然而,阿弥陀佛示现善导和尚,出生于唐土,而言:

  如来出现于五浊  随宜方便化群萌

  或说多闻而得度  或说少解证三明

  或教福慧双除障  或教禅念坐思量

  种种法门皆解脱  无过念佛往西方

  上尽一形至十念  三念五念佛来迎

  直为弥陀弘誓重  致使凡夫念即生

  可谓释尊出世之本怀,唯在此事。若以「自信教人信,难中转更难;大悲传普化,真成报佛恩」而言者,亦可谓欲报释尊之恩,唯在此念佛一事也。若此生空过者,出离何时可期乎?应速发信心,过度生死。

  「回向发愿心」者,各人应具之事也。闻国土之安乐,谁不欣慕乎!善导和尚之意者:「极乐是报土,弥陀是报佛;然则未断惑之凡夫,以自力虽不能往生,以弥陀别愿之不思议力,罪恶生死之凡夫,一念十念,即得往生。」

  然而虽愿生净土,而疑难得往生者,虑罪业之重故也。若依罪业者,一切众生皆不能往生也,若能往生者,皆依愿力也;既依愿力,何故以往生为难事乎?

  夫弥陀建设净土者,愿力之成就故也,弥陀立誓言:「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依此愿所感得之国土,故此国土即是念佛众生当生之净土也。今依此《观经》而言,五逆十恶之罪人,临命终时,始依善知识之劝,或十声、或一声之称念而得往生。然而我等,罪业虽重,不造五逆;行业虽疏,超过十声;临终之前,得闻弥陀誓愿,深生信心,即是已得往生之人也。

  又,菩提心者,诸宗其意各别,净土宗之意者,愿生净土之心,名为菩提心也。

  又,念佛即是大乘之行也,无上功德也。

  又,愿往生者,非为我身,生彼国之后,还来秽土,速度众生故也,此岂不契佛意乎!

返回目录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