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天台宗>>正文内容

成观法师:地藏法门系列 二、地藏本尊十观法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22日
来源:   作者:成观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成观法师:地藏法门系列 二、地藏本尊十观法

 

  弟子甲:请问师父,在地藏法门中如何修心地法门?

  师父:在同一个法门中,往往可以包涵各种不同等第的修持,甚至看似平常的地藏法门,其中亦有最高的法门在里面,乃至在此法门中即得具足无量功德之修行。就以布施葡萄而言,有人布施一串葡萄,来世便只得一串葡萄之果报,为什么?因为“如是因,如是果”:施葡萄得葡萄,施财得财,施土地就得土地。然而,这是最笨的修法,因为若善修者,应能一本万利(舍一得万报)若只是一本一利,则非善修。而这两者也都是符合如是因,如是果的原理。为何会有这样的差别呢?完全是由于心的运用的关系。

  弟子甲:师父,地藏法门应怎么修?以前所讲的几个法门与心地法门有什么关系?甚至密法与禅法跟它又有什么关系?

  师父:我常说:对善修之人而言,任何一个法都可具足无量法,而且每一法也都可以是心地法门。然而对于不善修的人来讲,即使无相的心地法门也会变成有相法,而且他修一个法就只是一个法,甚至有时修一个法时,连一法也不像。现在因缘渐渐成熟,我在说法堂跟你讲佛法中的一切修行都是在求智慧,但麻烦的是:要有智慧才能修行!这也就是为什么要有善知识的缘故,因为初学者智慧并未开发,所以要有善知识的指导才能随智能而修行,依智而修。地藏法门或任何法门,既然称为法门,就是法之门,此处的“法”指的是菩萨法或菩提法,所以称为菩提法之门。

  弟子甲:师父,那样的话,是否能以一法即能进入菩提?

  师父:但是菩提有很多重门,至少有四重门,而这四重门,通常须一重一重地深入,所以不是一步就能登堂入室的。修法都必须要有智慧,要用慧观。所谓“慧观”,就是以智慧来观察,能用慧观来修行,成就的功德会大得多,乃至能成就无量功德。若不以慧观,则是呆呆地修:修一点点,便只能成就一点点。有智慧的修行人,每修一点,都能成就无量。例如手电筒,因为灯后有反射镜,因此就如有慧观,以一个小小的灯炮,便能照亮十倍以上。修地藏法门要能慧观,而此慧观若和禅法及密法结合在一起,便成了“地藏本尊观”。“地藏本尊观”共有十种观法,叙述如下:

  第一、现相观修本尊观法的时候必须要有地藏菩萨的圣像。地藏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有戴宝冠的,一种是不戴宝冠的。观地藏本尊像,可先观不戴宝冠的那尊,这一尊所现是沙门相,也就是声闻(比丘相)相;其次再观戴宝冠的,这是地藏菩萨现菩萨的庄严相。所有的菩萨,除了地藏菩萨以外,没有一尊菩萨是现沙门相的—光头、披袈裟:其它的菩萨都是现菩萨庄严相,不是光头的比丘相。而且地藏菩萨手中还持着锡杖,这是地藏菩萨法门里最为特殊的一点。地藏菩萨如是现相,就代表了地藏菩萨的根本精神:他是绝对有能力现大菩萨相的,然而他却现声闻相。在地藏十轮经里面,佛也一再赞叹地藏以大菩萨的果位而现声闻身。地藏菩萨现此相的用意何在?他是在教化末法时期的众生——这是身体力行、无言的教化,他有如在说:你们只要看我所现之相,便可知道我所要教你们的是什么。末法时期的众生!你们莫以为你学禅就可以潇洒得无所顾忌;也莫以为你学密很高、很厉害,就什么都可以做得;或以为学唯识很有学问,因此就只重文字言说不重实修等等,甚至有人听说有禅师不拘小节,便非常欢喜地说那是不着相!哪有这回事?所谓沙门者,须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威仪即是庄严的行止之义)。地藏菩萨便是以现声闻相,来密示末法时期的众生,须遵循如来的最后教诫:佛灭以后以戒为师。这也可说是更进一步的无言说法:你们若要修行,须与我一样,要循规蹈矩地修,不要好高骛远,要脚踏实地好好地修行。连我已是十地菩萨都这么顺守如来教戒,你们也要这样随顺如来才好。菩萨的天衣、锦衣我不是穿不起,而我只着比丘的『制服』——袈裟,以示于汝等修行必须『务本』。

  再者,地藏菩萨所现的两种相,各代表其因地与果地之相:因地的声闻相,及果地的菩萨庄严相。果地相是戴五佛宝冠的那一尊。除了首戴宝冠的差别外,身上还是披着袈裟。而其它菩萨则都没有披袈裟的,都是身着华丽的天衣,并以璎珞、珠宝等严身,很是庄严。唯有地藏王菩萨不论是现因地或果地相,都是披着袈裟、手持锡杖、宝珠。

  弟子甲:师父,修行地藏法门若没认清楚这些,就失掉整个意义了!

  师父:对呀,他就不知道自己在修什么了,未获其义,擦身而过——虽然菩萨像供在那里,天天都在看,但从未看出来!

  弟子甲:现在再去看,就不一样了——真没想到!

  师父:对!这便是地藏菩萨的大慈悲。末法时期魔强法弱,你们要好好修行,要老老实实地修,不要虚张声势,以为自己颇有修行,因而便不遵守佛门规矩。地藏菩萨如同一直在告诫我们:你看!我至今已为十地菩萨,但仍身着一般比丘法服,并且手持锡杖。(锡杖也是律中规定比丘应随身的道具之一。)

  弟子甲:要规规矩矩拿着道具。

  师父:对!这是地藏菩萨的沙门相观,地藏菩萨最慈悲的地方就在这里,密示我们在菩提道上要踏实地修行。这是地藏本尊十观的第一观,称为“现相观”;亦即,以大菩萨身而现声闻相——离于我相贪着。

  第二、宝冠观

  师父:地藏本尊观的第二观法是宝冠观。宝冠是什么意思?此宝冠是五佛宝冠,因为地藏菩萨的法冠上有五尊佛,亦即是一般的五方佛,或亦可是代表因地接引他的五尊佛,这五佛都是他的本尊。宝冠上有佛,即是顶戴如来之义。顶戴如来是什么意思?那是表示:念念不忘本师(本尊)推仰如来。若有五佛坐于行者顶上,随时随地都顶戴着如来而行,怎敢放逸、懈怠?这就是宝冠观之用意。修习地藏法门须作此观:时时观想地藏菩萨顶戴五佛如来,我学地藏,也要时时顶戴如来。

  弟子甲:那我修行时要顶戴哪一尊如来?

  师父:那看你修什么法门而定。本师释迦牟尼佛一定要,或是顶戴地藏菩萨亦可;因为你现在念地藏经,亦可顶戴地藏菩萨及他冠上的五尊佛。

  弟子甲:师父,要坐着修观吗?这是密法吗?

  师父:你要说它是密也可以。但这个法门并无显密的分别,不必刻意去分什么是显、什么是密。以最究竟之意义而言,密即是显、显即是密。什么是密呢?如果没告诉你的,那就是秘密!所以禅宗六祖大师说: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每一个人都看地藏像,但有人就是再怎么看,也看不出来这些诸佛密义、菩萨密义,这便是所谓的密。不过依通途而言,观想本尊确是密法的一部分。

  弟子甲:师父,从这张画像上看不出有五尊佛。

  师父:若如法,则一定要把佛像清楚地画出来才对。

  弟子甲:一般好像都看不太出来是五尊的样子。

  师父:没仔细看就看不出来,因为很小——是有的!

  师父:还有,连观世音菩萨像,不论是刻的或画的,若如法作,冠上都应有一尊佛。但有的乱画,画得有点像月亮上的猴子一般,那是不对的!观世音菩萨顶戴的是阿弥陀佛——他的本师——不是顶戴月亮。顶戴如来,也就是顶戴本尊之义,这是显还是密呢?

  弟子甲:是显。

  师父:不对,是密。因为本尊是密法的名词。再者,你若看不出来,或看不懂,那就是密了!众生种种妄想分别而说这是显法、这是密法,事实上是,显中有密;而当密被表显出来时(画出来或刻出来)就成为显了:故称此密为显密(显中之密)。你若通达的话,显或密对你就不会有太大差别;故所谓显、密,实是一种分别所生。而分别亦有善恶二种:若分别得好,便是善分别;若分别得不好,则成妄分别。虚妄分别即是依于我见而有高下、爱憎、取舍之分别。显密之体本来是一,只是其相有别,故其用亦殊。

  第三、锡杖观

  这当然指的是地藏菩萨所持的锡杖。要作此观,先须知道锡杖的来由。锡杖本来只是手杖,是用来当走路的柱杖。因为以前的出家人都要行脚,修行人要去参学或乞食,都要走很久的路,尤其是山路。因印度大部分属于热带或亚热带气候,夏天季候风时常多雨,因此比丘们就拿着手杖以助行走,这是很实际、也很方便的小器具。后来,有一位比丘于黄昏天快黑时去乞食,他端着一个钵,谨依佛制,默默地站在一个人家门口,却把那人家的女主人吓到了,所以如来便制定须在锡杖上加些小环环,有了小环环的声音,就不会冷不防地吓到施主家,而且也更增加了它的实用性:因为锡杖声也会使山林里的野兽吓跑,昆虫在路上也会走避,不会被误踩而死。因具有这些作用,而这些作用都是表现了如来与僧众的慈悲与智慧。再者,因为修行人是持锡杖以作修行之事(如行脚、乞食、弘化等),所以便成为日常道具之一,因此,若持用之,久而久之就会有法力在其中(这就是为什么经典中记载:地藏菩萨以其锡杖顿地,震开地狱之门。)。这锡杖因为是如来所制,所以手持锡杖便也代表了如法修行及“如实修行”之义——修行是要真正照着去做的,不是言说戏论境界。这是锡杖观的第一观:如法、如实修行。

  锡杖观的第二观是:精勤不懈。因为手持锡杖即代表到处参学、到处度化众生。参学是为了自利,而度众生则是利他;古时沙门做这两件事时都少不了要用到锡杖,因此手持锡杖即表精进不懈、自修化他。

  锡杖观的第三观是“住持佛法”,因为比丘僧出外都须带着锡杖,到了挂搭之处,安单之后,便把它竖立在佛殿中,所以后世便称比丘在此驻锡,即是此法师住在此处,主持弘法利生之义。因此锡杖观的第三观是住持佛法。

  锡杖观的第四观是起于大悲,广度众生。如前所说,大家都知道,地藏菩萨手持锡杖为众生震开地狱之门(这一点也须从深入的象征意义(表法)来看——意即,此亦深含如来密意在内:地狱之门何在?在众生六识门上,或以禅语言之:在六根门头。所以这锡杖本身又代表着以大慈悲,不辞劳苦、不畏艰险,普度众生(——连地狱都要去了,还有何处不去?)。

  第四、宝珠观

  宝珠就是指摩尼宝珠,此观又称满愿观。因为地藏菩萨在因地修行时,就发愿要满一切众生愿,有如摩尼宝珠能满足一切众生愿一样,这就是如意宝珠的意义(是要命他人如意,不是要求自己一切如意)。这在默示我们什么呢?地藏菩萨手持宝珠,愿满一切众生愿,我讲地藏法,亦应如是,如是发心,愿满一切众生愿。这不都是心地法门吗?因此,作本尊观时,不只是观想他外表那个样子,还要观想他的发心、作意,更进而令自己也与菩萨一样发心,发一样的利他心:这才是本尊观的本意——若不如是,徒有其表相观,而非本尊观,以不得实义故——有实义名观;若无实义,只名虚想。(附及,这即是如来密教正法的观想法,富含正实义理,是名正观:非同于凡夫及诸外道、邪密之着相、取相、表相都无实义之邪观。)

  第五、坐骑观

  地藏菩萨骑着麒麟,坐骑代表降伏与利用之义,而且麒麟是异兽,降伏异兽,即是降伏心中贪瞋痴等烦恼——贪瞋痴烦恼是异兽,且亦如野兽一样必须加以降伏;不但要降伏,而且还要进一步转而善用之。是故坐骑观的深秘义即是转烦恼为菩提;转即是能善加利用,使之作善。譬如驯伏野马使牠听人使用;野马驯服之后,你要到那儿,牠就会很快地载你到那儿:菩萨所降伏及骑乘的常常是狮子、老虎、或麒麟等猛兽,甚至还有镇伏恶人的,例如降三世明王即是左右脚各踏大自在天王及天后。观世音菩萨不也骑着龙而现“赘头观音”像吗?那条龙也是他所降伏的,也是表示转烦恼毒龙为菩提之用的意义。所以坐骑观里包括了两个法门:一是降伏,二是转。因此,观地藏菩萨如是,我修地藏法门亦当如是:如是降伏自心烦恼,如是转化自心烦恼异兽趋向菩提:这样才能说是修地藏法门,真正归依地藏菩萨。

  第六、大愿观

  大愿地藏菩萨,其愿即是:众生度尽方成菩提。地藏菩萨发如是大愿,我修学地藏法门,亦当发如是大愿,如是修学,发尽未来际度尽一切有情众生之愿,而且也不求自己要先作佛。这就很难——完全去除我相执着,但求利益众生,无有尽处:犹如普贤菩萨之境界——尽虚空、遍法界,无有止境。是故连佛也一再赞叹地藏菩萨不可思议:其发心不可思议,其愿力不可思议。

  附及,最近有人会问:为何地藏菩萨不先成佛再度众生?如果他先成佛,不但不会影响他度众生,反而因为他已成佛,而能度更多的众生,不是吗?关于这问题,其回答是:一、并非成佛救度的众生更多。因为每一尊佛的因缘不一样,其所度众生数也不一样。例如弥勒佛将来龙华三会,所度声闻僧众弟子共二百八十二亿(见增壹阿含经:若依大智度论则为二百八十八亿)。其它佛有只说法一会的,例如:拘留孙佛说法一会,度四万人得阿罗汉果;拘那含牟尼佛说法一会,度三万人得阿罗汉果;迦叶佛说法一会,度二万人得阿罗汉果。释迦牟尼佛说法一会,度一千二百五十人得阿罗汉果(以上见长阿含经、佛说七佛经、大智度论等);甚至有佛一成佛即示现涅槃。例如燃灯佛“成佛已十二年但放光明,人无识者,而不说法。”(燃灯佛成佛后,十二年间,每天只是放光,而没有因缘说法;众生没有知道他的人——没人知道他是佛,也没人知道有佛出世。)多宝佛成佛后,无人请转*轮故,即便入涅槃;又如须扇多佛,朝成佛道、暮入涅槃,以弟子未熟故(以上见法华经、大智度论、法华义疏、华严经随疏演义钞)。所以诸佛的因缘都不同,但不可以此而论其高低优劣(因为佛佛道同)。乃至历代各宗祖师也是一样:有的祖师能广度,有的则只将法传给一位法子而已。再说,也并非佛就可以度任何众生,例如释迦佛时,须达长者家有一老婢昆低罗,佛要度他,他不接受,而他却受罗睺罗度。所以,即使佛度众生,还要看彼人与佛有没有缘;若无缘,即使彼人多么优秀,佛还是度他不得。再者,关于这问题,有人又以另一个(好像比较有程度的)方式,提出类似的质疑:关于教理中说:菩萨由于慈悲而保持最后一分无明不断尽,以便成为『润生无明』而再来度众生。问题是:若以断惑证真而言.怎么有人能断了九分,到了第十分却能突然停止,不再断下去,而保留它?就好像有人生病,病快好了,他却能阻止它全部痊愈,而保留一些;好像不太可能。并且,菩萨即使完全断惑证真成佛,也应不会有妨碍他度众生,应该更有帮助才对。他为什么还要『留惑润生』呢?关于此疑,首先,能作到留惑润生的菩萨,基本上都是十地或十地以上大菩萨,早就能生死自在,随愿受生,且能化身千百亿(如地藏经中所说)。又依各经论等,即使是四地菩萨,亦能于一念顷化百亿身,见百亿佛,照百亿世界,教化百亿世界众生,(见华严经十地品)更何况是十地菩萨。故知十地大菩萨早就生死自在,能化身千百亿,对于肉身的示现留惑润生,应是不足为难的小事,故不应与具缚凡夫病愈与否相提并论。再者,佛在涅槃前,由于魔王波旬一再来催促佛依前对他所作的承诺,众弟子已成就,赶快入涅槃。佛便于阿难静坐入定时,以神力告诉阿难:如来住世,若住一劫,若减一劫(若少于一劫),不足为难。佛是在暗示阿难令他请佛住世(因诸法因缘生,必须如是)。但阿难因为魔所障,听不到佛的声音。佛如是说了三次,见阿难毫无动静,便知因缘如是;随后于阿难出定时即向阿难宣示说:如来却后三月,当般涅槃。因此,佛便只住世八十年。这就表示,诸佛及诸大菩萨住世长短,以其已达生死自在,故欲住世凡几,皆可成办。是故为佛弟子,莫以凡夫俗眼,妄断佛菩萨之境界。法华经云:假使满世间,皆如舍利弗,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佛智如是,菩萨境界亦复如是,非凡所测。其第二问题与前者所提一样。在此,诸位须知,佛法中有善分别与妄想分别。善分别来自如理思惟,其思惟完全没有我执、我见、我相取着,亦不依言取义,见相取实,或依世学,或攀缘世间无常之法,例如科学、哲学、外道之学等,故其思正,与理相应、不悖,行者如是正思惟、正观察,远离我见、凡夫见、外道见,故易契入正理,正智开展,入佛知见、见佛实地。而愚痴障重之人,以凡夫有限的知见,去思量测度佛菩萨的境界,妄自生解,于无疑处而妄自起疑,犹自以为有思想、有见地,而于诸佛法却无法信受、契入;徒事文字言说,都无实义利处,亳无受用。如是修学、摸索经载,常常还是于佛法大海不得其门而入;何以故,以其徒自放逸于妄想分别,信根浅藐故——佛弟子应有以鉴焉。最后,关于地藏菩萨,其最难得、最主要的精神,即是在于其累劫度生不休,及众生度尽方成菩提的无尽大愿,这也就是十方诸佛及大菩萨以及诸天护法最为赞叹的地方;而且更是令我们一般凡夫佛弟子最为感动之处。但那些于此大愿有疑的人,不但于此无知无觉、不受感动,不但不能欣赏,也不能认同,更反而指摘、非难菩萨如是行之不当、不必要、不合理——唉,众生根器竟有如是大的差别,而业障亦有如是大者,令人感慨不置。(附及,什么是业障重?——这就是业障重!——①于无可疑处而见疑;②于应赞叹、随喜功德处反计其过;⑧于应效学、随学处,依于我见而不能信受、不生欢喜。此即众生业障重之大者也。业障若重如是,有什么后果?其后果来世不说,于现世即障他在佛法中之信、解、行。)

  第七、名字观

  此观是要观地藏两字。地的浅略义是指土地,或是地基,表示修学要把地基打好。深密的地指的是心地。一切众生都有心地,此心地有如大地,能生发一切善恶的种子。藏是宝藏,依无上法来讲,这宝藏就是指心地法门而言。真正最高的宝藏是一切众生的本源心地;这个心地之所以是众生最大的宝藏,因它能含藏无量的宝藏。以地藏菩萨证到一切众生的心地皆有无量宝藏的境界,所以才得名为地藏。也就是说:地藏二字是他的德号,他所修的功德之总称。地藏菩萨之所以愿负担起一切的困难,累劫度生不辞辛劳,无有疲厌,是因为他知道一切众生都是可造之材,不是不可雕的朽木,因为你们都是可堪造就的,所以我愿担负起一切的困难,一再救拔你们。你们若不能得度,岂不是太可惜了吗?而且这样流浪生死,也太可怜了。一切众生究竟的心地宝藏即名如来藏,连最愚痴的人,及业障最重的地狱众生,其心也都具足了如来藏。(楞伽经中说:一切有情转如来藏,入众生身中)地藏菩萨因得如是如来知见,故不轻视任何众生,乃至地狱众生,也都要度脱。地藏菩萨如是知、如是见、如是行,而我学地藏菩萨法门,亦应如地藏菩萨如是知、如是见、如是行。如是知见者,是指知见我及众生皆有心地宝藏,名如来藏,累劫以来虽为六尘烦恼所覆,其相不显,然而宝藏不失。所以我亦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修行,自度及度尽无量众生,这才是真正在学习地藏菩萨心地法门。

  地藏菩萨的法门最主要的精义是什么呢?就是地藏这两个字。现在把前面讲的大愿观中的大愿,与名字观中的地藏两个字合起来看:为何会有大愿呢?大愿是根据地藏而来,如果没有地藏就不会有大愿。因为一切众生若没有心地如来藏,则大愿是空的,无从附属;亦即,若无心地如来藏,如何得发大愿?将以何为基?又,即使自己发了大愿,若其它众生皆无此心地如来藏,则此大愿又能如何?因此地藏乃为,大愿之地藏,根本以及其所依。

  弟子甲:师父,那是因为他已证了十地才能这样的吗?

  师父:据实而言,他初发心时就是这样了。这也就是地藏菩萨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并非他证了十地才这样:他在最初发心时就是这么好,他在初发心时就已把目标订在最好、最高的地方,而且一直努力在做——例如,在他因地当婆罗门女的时候,他的发心就已是可贵:他的孝心就已那么令人感动,那么难能可贵到甚至令佛都感动!所以经中云:发心毕竟不二不别,如是二心先心难。初发心的菩萨和毕竟成佛的佛应是平等的;平等之处何在呢?就是因为初发心时所设定的目标,与成佛时所达到的目标是一致的。这也就是所谓如是因,如是果。他并非到了十地才忽然变成那么好,身价那么高。这一点很重要。释迦牟尼佛也不是到成佛时才那么令人尊敬,而是他在发心舍王位时,他就已是大菩萨了。因为他舍王位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利益众生而欲求菩提,因此他的初发心就已经达到很高的境界了,所以华严经上面讲:菩萨初发心即成佛道,这是依究竟的意义来讲,也是从性上来讲,非以相而言:相上还是要历经种种阶段的修习。所以这名字观本身就在告诉我们地藏法门最深密的精要:奥!心地如来藏——你看这有多深。

  弟子甲:师父,地藏这两字就是心地如来藏,意思就是地藏菩萨在初发心时,就已经确切认为地狱的众生皆具如来藏吗?

  师父:对,没错。依理而言,地藏菩萨在初发心的时候,就已有此善根而信知一切众生皆具如来藏,虽然那时还未证到地藏这个名号——这个名号就好比博士学位的头衔一样,你有这个心愿与资质,努力去修取学位,但也要等到你修满学分,写好论文,通过考试,你才能取到学位,而冠以博士的头衔。地藏二字同样也是荣衔,他也须依菩萨阶位、次第修到菩萨果位时,才能赢得此圣名而称为地藏菩萨。在这之前,仍在因位,还不能称为地藏,虽然早已是菩萨。

  弟子甲:师父,菩萨果位时,这地藏的头衔,意义就是心地如来藏?

  师父:对。

  弟子甲:师父,一般解释地藏二字就没解释得很完全,只不过是谈到,如地以及宝藏之意。师父所说,即很明显地解释了地藏二字,而地藏这个果位的层次,其确切意义何在?是不是说因为知道众生皆具如来藏,所以才发菩萨的大悲心?

  师父:不只是才发大悲心,而是应说:所以才能具足究竟大悲,接着才能发起菩提正智。

  弟子甲:师父,是否因为知道众生皆具如来藏,所以发起大悲心,度尽众生,方成佛道?

  师父:对!发起平等大悲,要加上平等两个字。

  第八、孝顺观

  师父:地藏菩萨一开始修行时,他的初发心就是因为孝顺。他原是个孝女,在凡夫位时孝顺父母:而当佛弟子修菩萨道时,即能孝顺诸佛,所以他是乖孩子,剃光头、披袈裟——他最乖。

  弟子甲:剃光头就是孝顺的意思吗?

  师父:这是譬喻的,剃光头,如前所说,表随顺佛教,顺诸佛所教,所以是孝顺,继承如来家业,佛在地藏经中,一再叮咛地藏菩萨说:我涅槃后,一直到弥勒出世之前的众生都交给你。这是能继承如来的家业,度化众生,故是佛之孝子——孝顺的佛子克绍箕裘,继承佛志、荷担如来家业;不舍众生,众生旋出旋入,他一个都不舍:菩萨度化众生而不疲厌,即是孝顺如来。以上即是孝顺观。

  第九、诸圣赞叹观

  师父:没有其它任何一部经中有佛这样赞叹菩萨的——通常只是菩萨赞佛,罕有佛赞叹菩萨的;因此地藏菩萨是最特殊的一尊。地藏菩萨本愿经中从头到尾都是佛在赞叹菩萨——用长行一再赞叹;如此之不足,再用偈子赞叹——你看,地藏菩萨是不是功德十分殊胜,才能得如来如是赞叹?而且诸方的大菩萨也都来欢喜赞叹。重要的大菩萨差不多全都到了——文殊、普贤、观音、弥勒、虚空藏等,连天龙鬼神也都赞叹,所以这尊菩萨是唯一最特殊的。这是为什么呢!心地宝藏!心地如来藏!所以此地,既是最高的,也是最底层的,因此最难、最苦的他都捡来做;所以地藏菩萨才能赢得诸圣共同赞叹。

  第十、具足四法观

  修地藏法门有如下四种威神功德:消灭业障,因为地藏菩萨之本愿为灭业障,度脱众生;增福,修地藏法门可以增益福德,与药师法门相同,只是药师法更加专门于此;地藏菩萨具足大悲,因此修此法能增长悲心,与观音菩萨修行法门同;菩提心,欲得发菩提心便要发菩提大愿。地藏菩萨尽未来际度脱众生,这即是菩提心,与普贤法门同。因此,地藏法门这一法即具足四大法:灭罪、增福、具悲、发菩提心。并且具足四大菩萨法门境界:地藏、观音、文殊、普贤。这也就是为什么地藏法门是菩萨道第一重门的原因,同时也是为何地藏菩萨是大乘四大菩萨中的第一尊的原因——因为须先修此尊之法,于他尊才能得入。

  弟子甲:师父,那么,在修的时候,也就是正在念地藏经时,就必须要有这十个观智随时全都在吗?

  师父:最好是这样。不过在实际修行时,可在念经前先静坐一下作观想,或在念完经后再修这本尊十观。当然,在念经的过程中,则必须有此十观的总概念。

  弟子甲:因此,随时都在修此十观?

  师父:对。善思惟、善思念。你先长跪诵经,之后再盘腿静坐观地藏像,作本尊十观。附及,谈到思惟,就想到禅。什么是禅?禅就是思惟修:以思惟修行。禅又叫静虑:静静地思虑。所以作本尊观也属于一种禅观:而你作禅观时,是在观本尊,所以这同时也是密法。因此,若如此修行,则禅密尽在其中:心地法门亦在其中,是故此法门极其殊胜。所以真正要修密者,若无心地法门做基础,(毫无禅的基础)  ,如何能修?是修不来的!即使勉强而修,也不知在修些什么,只觉得很热闹而已。

  弟子甲:谢谢师父。又,能不能请师父慈悲,把这十观写成偈颂,弟子们比较好持修?

  师父:好。允汝所请,吾偈如下:

  「地藏本尊十观」修行法要偈颂

  一、现相观,颂曰:

  十地菩萨现声闻、十方菩萨唯此尊

  地藏法门总在此、默默示我如是行

  自证果位不贪爱、即是经云「不受福」

  地藏具足是德相、我学地藏愿如是

  二、宝冠观,颂曰:

  顶戴因地五如来、不忘初心诸本师

  虽现果地庄严相、犹以慈悲着袈裟

  三、锡杖观,颂曰:

  因位果地持锡杖、菩萨驻锡五浊世

  如法勇进利自他、地藏如是密示我

  四、宝珠观,颂曰:

  菩萨发心大慈悲、欲满一切众生愿

  地藏具足是德能、我愿如是学地藏

  五、坐骑观,颂曰:

  降伏异兽贪瞋痴、转染为净成大用

  地藏具足是德相、我学地藏愿如是

  六、大愿观,颂曰:

  一切菩萨得成佛、皆是因地发大愿

  地藏大愿尽未来、我愿如是学地藏

  七、名字观,颂曰:

  一切众生之心「地」、咸具大宝如来「藏」

  地藏亲证得此名、我学地藏愿如是

  八、孝顺观,颂曰:

  在凡夫地孝父母、入菩提位顺佛教

  地藏菩萨如是行、我学地藏愿如是

  九、诸圣赞叹观,颂曰:

  自来唯菩萨赞佛、佛赞菩萨甚稀有

  十方贤圣与众生、众口同声赞地藏

  如是圣德实难觅、故知地藏极殊胜

  十、一法具足四法观,颂曰:

  地藏菩萨一法门、具足菩提四要门

  灭罪增福长大悲、大愿成就菩提心

  禅密律净皆圆备、不思议中成道心

  乃知此法极殊胜、故为菩提道初门

  末世修行菩提者、修行此法必人道

  —— 一九九一年七月十三日讲于纽约·昆卢精舍

  一九九九年八月二十日三校于密西根,遍照寺

返回目录

-----------------------------------------------------------------------------------------------------------------

更多成观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