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果煜法师:《天台小止观》讲记 呵欲第二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09日
来源:   作者:果煜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果煜法师:《天台小止观》讲记 呵欲第二

 

  所言呵欲者,即是呵责五欲也。夫欲坐禅,修习止观,必须呵责。五欲者:即是世间色声香味触,常能狂惑一切凡夫,令生爱着。若能深知过罪,即不亲近之,是名呵欲。

  ¨            对欲望的态度

  我们从字面上面来看:欲就是欲望。既然是欲望要去呵责它,表示是一个问题;或者欲望就是我们喜欢的,才会是欲望,那为什么要去呵责呢?所以重点不在于我们有这些欲望之后,用种种压抑的方法去逃避欲望,而是用佛法用智慧去观察。本来我们认为是好的,经过我们比较仔细的观察之后,发觉他没有那么好,所以问题不在于,怎么去压抑这些,已经有的欲望,而是说要以智慧、以经验去勘破欲望的虚幻。如果已经看到它是虚幻,就不会再产生欲望执着,这时候就不需要,用很大的辛苦去克制、压抑。

  如果我们只是用克制的方法,是用压抑的方法来压抑这个欲望,这样的生活,这样的修行相当的苦,而且情绪会相当的不稳定,因为今天压下去了,明天它又反弹了,后天又再把它压下去,很辛苦!自己很辛苦,别人看你就觉得这个人怪怪的,整天绷得很紧。真正的修行人,在我们常看到《阿含经》讲到─阿罗汉的威仪是什么?六根闲静!六根闲静的意思是说,他的身心常常放在很轻松,很和谐的状态。并不是像我们一般人所讲的,有板有眼,然后一副很紧张的状态,不是这个意思!这是因为能够从内在消除我们种种的欲望,我们就能够减少这些压力,时时刻刻就可以在很轻松、很安祥的状态。所以讲呵欲之前,首先要讲的是说,这个呵不是压抑,而是用智慧去观照,它是虚妄不实的;从内在去化除欲望,而不是从外用压抑的方法。详细的下一节再继续讲。

  一、呵色欲者:所谓男女,形貌端严,修目高眉朱唇素齿,及世间宝物,青黄赤白,红紫缥绿,种种妙色,能令愚人见即生爱,作诸恶业。如频婆娑罗王,以色染故身入敌国独在淫女阿梵婆罗房中。优填王,以色染故,截五百仙人手足。如是等种种因缘,知色过罪,如摩诃衍中广说。

  首先讲色是什么?眼根所对的对象,通称为色。一般人虽然有所谓的五官─眼、耳、鼻、舌、身;但是就人而言:我们从外界所得到的讯息,大部份是通过眼睛而去得到的,通过耳朵的部份就比较少,通过鼻舌的部份就更少,所以眼根能不能收摄?眼根起不起烦恼?这对我们的知见和烦恼有很大的影响。所以色欲者,我们不要把它只是很狭隘的想象成男女,事实上色欲的范围非常广泛,从眼睛所看到的一切,都是跟色有关。现在先就我个人的整理作说明:

  ¨            色包括那些?

  天地:首先我们眼睛张开,范围最大的是天地、大自然,天上有云,地下有水,然后中间有山川大地。所以很多人喜欢山水,喜欢游山玩水,范围最大的是大自然,大自然之中有山有水。山水很广,有很多地方是人不能住的。像:很高的山或很冷的地方沙漠等等这些,人无法去住;因为人不能去住,所以对它的执着就比较少。所以除了有些人喜欢看风景的以外,人对其密切较少。

  田园:如果我们把山水截出一部份,第二类是属于田园,山水很广,田园是表示人可以住的,人可以在那边生活的,所以田园是代表我们所经营的,可以种植的,花草树木果树等等这些,都包括在田园里面,或者不是人种的,但是可以为人所利用的,这范围比山水狭隘,但是对人而言比较密切。所以有的人,不会很喜欢山水,但是喜欢田园,因为对我们的生活有直接的相关。在田园之中,除去这些所生长的植物,甚至动物,动物就是我们一般而言,是眷养的这些家禽等等。

  房子:每个人都会住在房子里,有些人的房子非常讲究的,像西腊的建筑,建得很好,中国有中国的建筑,西洋有西洋的建筑,有的人对房舍很注重的。

  器物:在房舍里面就有我们所用的东西,桌子、椅子还有种种的器物,在我们这个时代各式各样的器物又更多了,什么电视,电冰箱,音响一大堆,包括汽车等等,为我们所用的器物,这些器物之中有一种比较特别的,称为古董。器物如果经过几百年之后,这价值就跟最初的不太一样,最初只是一个碗而已,过了三百年之后,就变成宝了。

  画相、书画:在器物里面又包括人所做的画相、书画等等,有些人对于书画 ,非常着迷的。

  人:最后当然是包括人本身,也是一种我们眼睛所看到的一种形色。

  ¨            若就经典来看,色可以分做三大类:

  (1)颜色:嘴唇是红的,牙齿是白的,头发是黑的,这个不同的颜色。

  (2)形色:是指它的形状。

  (3)表色:是指人所做的动作,有些人长得不好看,但是他的动作很优雅。

  这也就说所谓呵色欲者,事实上人从眼官所看到的世界相当的广,从很大的大自然的山水、田园到很小的,可能只是你画出来的东西,一个很小雕刻出来的东西,虽然很小都一样能够令很多人着迷。这些东西有些是大自然本身就存在,有些是经过人制作出来的;但是会让很多人着迷,花很多的时间在上面。事实上问题不在于东西存不存在?有没有田园?有没有山水?有没有这些器具?也不在这些东西好不好?而在于我们对它执着、爱恋的程度到什么范围?

  释迦牟尼佛,人家送他最好的衣服他也穿,送他最好的精舍他也住;但是他不会起烦恼;但是我们一般人就不一样,一般人你没有送他好东西的时候,他也可以过得很好,送他好东西的时候,他过不好,为什么?怕丢掉了!所以欲望,不在于问题本身,在于我们着它执着的程度,如果一个东西有也很好,没有也无所谓!这东西对我们所言,就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

  所以,人为了这个欲,最严重的是造业,造业比较一般就是,打了很多的妄想执着,结果都是一样自找烦恼。人在对外界需求的程度有很大的弹性,譬如:住房子。你宫殿也可以住,随便一间工寮也可以住,甚至有时候到野外搭帐棚也可住,而且住得好不好呢?仔细想一想,是没有很大的差别。最初我们会觉得,这房子这边不好,那边要改,其实你改好了住进去,又好到那里去呢?也没有好到那里去;或者有些比较简陃的地方,我们最初觉得这地方不能住,你住了一段时间,还是可以适应的。这也就说我们对外界的需求,这种弹性非常的大,吃东西也是一样,可以吃的很好,也可以简单吃一顿就好!我的意思也就说:如果知道我们的弹性度很大,就不需要做太大的苛求,因为多对你来讲,不会造成多大的帮助,有汽车的人自己开车也蛮辛苦的,没有汽车让人家载也蛮舒服的。这就是这样子,所以我们了解到人的生活,对于物质的欲望,我不要说:我们不需要有,因为这种顿现代人来讲,是没有意义的,听不进去,而是说这个弹性度很大,所以在我们目前的状态之中,你其实已经可能过得很好了;而不要为了苛求更好的东西,反而制造出更多的烦恼,甚至造了更多的恶业,而得不偿失,这是首先讲到呵色欲。

  正文P.9

  二、呵声欲者:所谓:空篌筝笛,丝竹金石,音乐之声,及男女歌咏,赞诵等声,能令凡夫,闻即染着,起诸恶业,如五百仙人,雪山中住,闻甄陀罗女歌声,即失禅定,心醉狂乱。如是等种种因缘,知声过罪。

  声音也是一样,声音可以从最广泛的来讲:

  (一)大自然的声音:包括风声、雨声、水声等等,比较狭隘的有虫声、鸟声,虫鸟、禽兽的声音,猫、狗都一样,这是指比较外在,大自然的声音。

  (二)人声:跟人有关的声音。

  (1)像这里面所讲的箜篌筝笛,丝竹金石,这是指我们所做的乐器,这乐器如果照现代人的做法,当然就很多很多,什么电子琴、钢琴都包括在里面,就是人所做出来的乐器。

  (2)其次是包括从人的身体所发出的声音:鼓掌,踱脚的从身体发出来的声音。

  (3)一般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喉咙发出来的声音:从喉咙发出来的声音又分做两大类:第一类没有特别意义的:像伸吟、有声音;也有意义,但是不是很明显,譬如:一个人太累了,伸吟或打盹的声音。第二类一般人最容易受影响的声音:就是言语或者歌咏。我们前面说到,外界风雨的声音,虫鸟的声音,不会很严重影响到人身心的安定,最大影响者主要是人的声音。

  人的声音里面更有影响力的是:有意义的声音。我们可以从言语中,分别出他现在是讲什么话,是什么意思;这里面更有影响力的就是讲到涉及人我是非的。我们平常讲话,如果讲一大堆跟我们不相干,跟人我是非不相干,有些人可以听,有些人不可以听;但是讲到人我是非时,很多人就很有兴趣听,听了以后又很烦恼;所以声音最能够影响到的,是人我的声音,是这些毁誉的声音,所谓的谤毁或赞励,我们自己少讲,也少听。

  (4)乐器声:

  (5)在另外一种声音,虽然没有什么意义,但是也会强烈的影响到人,那个是有节奏的声音,有比较强烈节奏,或反复像所谓的丝竹金石,或者人类的歌咏唱颂,这是有节奏的。

  ¨            共振原理─

  有节奏的声音,为什么会比较容易影响到人?我从一些印度瑜伽的讲法来说明:在物理学上讲到万物都有它共振的频率,如果像这一个杯子也有它共振的频率,这本子也有它共振的频率,如果外面有个声音,频率跟它相同,他们这两个共振就会加强;或者一般讲到的共呜,就是频率一样,这两个音差的频率一样,甲本来不动的,乙动的,把甲移过来就会跟着动,这称为共振或共鸣。也就说如果一个本来不动的,但是找到跟它相同的共振频率,它就会跟着动起来,我们身体也会有它共振的频率,甚至我们的的器官,我们的气脉,气脉里面有很多不同的穴,不同的穴位有不同共振频率,所以据说印度最初的五十个梵音,就是由身体的共振频率里去找出来的。

  何谓有节奏呢?如果共振的频率是东一个音,西一个音,则影响力不大;而是说沿着一个脉,把它共振的频率连贯起来,就成为一个节奏,这个节奏因为振动的是一个连续的一种脉,对我们的影响力就比较大。如果一个比较好的音乐,都会有它比较明显的节奏主题,这个主题所在,就是能够影响到共振;这个共振因为能够振动到我们身体的气脉,就会产生情绪的变化,有些会产生忧伤的感受,有些会产生喜悦的感受,有些会产生各式各样的不同感受。所以因为它是一种有节奏的共振,所以这种影响能力,就会比单音或比很多散乱的音,影响力就会大很多;因此就一个身心很安定的人来言,这种有节奏的声音,对他是一种刺激,这种刺激不是经过你思惟的的影响,不是像刚才所讲的,有意义的语言的影响,而是本身,就是一种生理上的反应。这节奏,不管是由乐器发出来的,或是人的唱颂发出来的,都一样会产生这样共振的作用;这样对我们身心安定的,会有不好的影响。所以就修禅定者而言,总是避免这些声音,不管是外界的声音,人的声音,或者有节奏的声音,都应该避免。

  所以这里所讲的音乐,丝竹之声,还有男女歌咏,赞颂之声,这些都是有节奏的,都会影响到人;这又牵涉到一种问题,世间人常说:音乐可以陶冶性情,音乐能不能陶冶性情?如果就刚才所讲的,能够产生共振,会有某种程度的作用,为什么?因为一般人身心都会有一些情绪,这情绪在人间不可能完全表现出来,都会有某种程度的压抑,譬如:你太高兴了的,不能够表现得很完全;太悲伤了也要作某程度的克制,所以在我们的内心里面,都会有一些情绪,没办法完全松散出来、发泄出来,就会在身体上造成一些紧张。

  好的音乐,能够产生身心的共振,共振之后,就能够把这些紧张的情绪发散出来,因此能够得到松懈,得到轻安调伏;如果就这一点来讲,音乐能够陶冶性情是没有错的;我们刚才讲到音乐能够陶冶性情,是因为一般人情绪,都有压抑,所以身心在紧张的状况之下,好的音乐能够放松;但是如果身心已经放松,用音乐反而是一种干扰。所以对于世间人来讲,音乐可以陶冶性情,那还要看什么音乐,音乐还是分很多种的。

  像古典音乐跟现代的音乐,又差很多了。我们刚才讲到说,音乐可以振动气脉,气脉有比较外表的脉─皮肤肌肉的脉,也有比较内在的脉─筋骨的脉,愈好的音乐,能够振动愈深处的脉,愈深处的脉,必需深沈宁静,才有办法去感受,如果一个人心浮气躁,对那些比较宁静,深沉的音乐还不能接受。所以古代的人,可以听古典音乐,因为他还是比较内在的,现代的人心太乱了,只能听那些吵死人的音乐,因为现代人心比较浮躁。所以,听音乐能陶冶性情,那还是就我们心能够静下来,听那种比较内敛的音乐,佛教的梵呗就是比较上属于内敛的音,所以能够听的进去,对于我们内在的气会比较顺,会产生身心的一种宁静;但是如果对于一个身心已经很宁静的人而言,这个也是障碍。

  就一个在修禅定的人而言,不管什么音乐,都有可能产生障碍;因为都可能干扰到本来已经放松,已经宁静的身心!因此佛教最初是反对音乐的,不只反对世间的音乐,也反对一切梵呗、歌咏这一类的;因为最初的修行法门是以禅观为主的,禅观是非常忌讳有节奏的音乐。但是因为后来有些人,在修行上,可能在禅定上,不能修得很好;所以藉助各式各样的法门,令他们也能够接触佛法,因此梵呗、歌诵、唱颂,就慢慢为大乘佛法所接受;但是我们要了解这只是前方便,不是真正的修行。真正的修行,一定是透过禅观,而才能达到究竟的。这是讲到诃声欲者,我想这样的讲法,对于世间音乐、佛教音乐的作用,以及对于要修禅定所应避免的一种观念,我想这样应该可以蛮清楚的。

  引文P.10─

  三、呵香欲者:所谓男女身香,世间饮食馨香,及一切熏香等愚人不了香相,闻即爱着,开(发动)结使门。如一比丘,在莲花池边,闻华香气,心生爱着,池神即大诃责,何故偷我香气,以着香故,令诸结使,卧者皆起。如是等种种因缘,知香过罪。

  对于香也是一样,世间有种种的香,香味也会让人产生贪爱,也会让人产生烦恼,所以呵责香欲。但是我们又知道在佛教,尤其供佛常常用檀香,用花香;甚至在打坐的时候,我们常说打坐,坐一支香,那一支香是真的点香,并不是像我们现在,看三十分钟打一个板,算一支香,以前真的是点一支香,这一支香的长度,就是一支香。打坐或者有些人看经,点香对我们有帮助,好的香吸进鼻孔里面,能够通到全身的气脉,能够帮助我们通气、调脉,所以有助于身心的安定,这是指好的香,就是一般所讲的檀香、沉香等等这些比较纯净的香,自然的香,能帮助通气调脉,使身心安定。不好的香,就没这种效果,像目前为止所用的香,都是化学所制的香,一闻到了就身心不舒服,那种香点多,对我们打坐绝对没有好的帮助,因此如果要供佛点香,要就是用比较纯净的香,纯净的香,不用点多,你不用点一大把,点多作用不会更大的,就是点一根,这样就有用;而且最重要的是,刚才已经讲香味点了之后,你只要鼻孔闻到了,就有通气调脉的作用,不需要你刻意说这个香,好棒喔!多闻几下!

  因此我们一方面知道,好的香有这个作用,但是你只是随着因缘去点它,没有也不用太勉强,没有也不会说,不能用功;能点就点,不能点就不用点;这样我们就不会产生很大的烦恼,你们不要一听我讲,到处去找纯正的香,这个纯不纯?不太纯!那个也不太纯!那你就开始起烦恼了。有好香就点,没有不用勉强,不好的香就不用点了。

  引文P.10─

  四、呵味欲者:所谓:苦,酸,甘,辛,咸,淡等,种种饮食,肴膳美味,能令凡夫,心生染着,起不善业。如一沙弥,染着酪味,于命终后,即生酪中,受于虫身。如是等种种因缘,知味过罪。

  知味前面已经讲到,在佛法对于饮食的观念是把饮食当药,而不把它当作一种享受。中国人讲饮食,必然讲到要色香味俱全,这前面已经讲到,我们不要把它当作享受,另外西方人讲到要营养卫生,这是另外一个问题。

  营养:有些菜单会写这维他命多少?什么脂肪多少?蛋白质多少?一天一个人要摄取多少,要吃多少蛋,要吃多少的东西;其实这里面有一个很大的错误,他把人当作完全一样的人,因此吃不吃食物都一样吸收,其实不一样。人有很多不一样,人的体质不一样、肠胃不一样,所以人所能吸收的绝对不一样,你不要看那些标准的食谱,就一定很健康,不一定!有很多人,看那些标准食谱,没有更健康,反而更烦恼。一天到晚就说这个有维他命C,这个有什么?就有很多烦恼;事实上如果我们不执着口味,人可以因为你身体的需要,而去调整我们的饮食。有些人现在身体缺钙,他就会找到到钙比较多的食物去吃,或者有些人身体上,不能吃什么东西,他就知道那种东西少吃。如果我们不要以先入为主的这些观念产生爱欲,在生理的反应我们可以得到更好的选择。所以营养,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刻板;因为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一个比较敏感的人,尤其是经过打坐,他对身体的分辨能力比较好,会了解到每一种饮食对他适不适合?这是讲到营养的问题。

  卫生:现在人也都怕死,这个有细菌,这个吃了会得癌症,那个吃了会如何?以佛法而言:因缘所生法,会生病的原因,绝对不是那么单纯的;当然不卫生是一种因素,但是不是唯一的因素,有些身体健康的人,不卫生的食物,对他来讲还是很卫生的,吃下去还是一样青春,一样长得白白胖胖的。所以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我们是需要去注重营养与卫生,但是不要过份强调、过份执着。太过份就会变成为烦恼的根源。不管是有些人挑味道,挑色香味是烦恼,你太讲究营养卫生,也是烦恼,这是对于所谓的味欲饮食。

  引文P.10-11

  五、呵触欲者:男女身份,柔软细滑,寒时体温,热时体凉,及诸好触,愚人无智,为之沉没,起障道业。如独角仙人,因触欲故,遂失神通,为淫女骑颈。如是等种种因缘,知触过罪。

  触广义:是指我们身体上面的感觉。感觉天气的冷热是触。譬如:夏天吹到凉风,我们就觉得很舒服,冬天晒到太阳,也是觉得很舒服,这也是触。冷热是触,软硬是触,有些东西摸起来很硬,硬梆梆的,有些东西摸起来软软的,好象比较舒服,有的是滑,有的是涩,有的轻,有的重等等,这些都称为外触;经过跟外界的接触,所产生的觉受,外触包括天气的冷热、衣服、我们手上去摸的东西,这些都称为外触。

  ¨            内触

  另外有一种称为内触:内是内在的触,有些人在打坐的时候,外界好象还是一样,但是身体会产生冷热,会产生轻、重、滑、涩,会产生有酸、痛、麻等等种种不同的感受,会有一些好的感受,坏的感受。

  呵触欲者,如果一个人已经开始打坐了,对外界的触欲,当然就会慢慢地放掉,但是有的时候反而会引起我们内在的触,就是因为打坐产生种种的觉受,有的人会觉得这个气一下子到头部,一下子到身体的哪个部位,一下子很舒服,一下子如何?那么外触会产生烦恼,内触也会产生烦恼,外触会产生很多妄想,内触会产生更多的妄想。太多人,打坐就是在触的里面打转,很多人问的问题,为什么头会痛?为什么胸会闷?为什么眼睛觉得热热的?耳朵觉得痒痒?问来问去,就是这些问题,这是内触放不下,烦恼就一大堆,妄想就一大堆。所以要诃欲:主要是我们对这些能够清楚、了解,就不会有很大的问题。

  问曰:云何呵五欲?答曰:呵欲之法,如摩诃衍中说。哀哉众生,常为五欲所恼,而犹求之不已!

  我们刚才已经讲到要去呵欲望,最重要的是:首先,要知道它是不真实的,我们人所追求的东西,一定是真实的东西才会去追求,不真实人就对它没有兴趣;第二种不只不真实,而且对我们有害,会产生更多的烦恼,如果能够很清楚的了解到他不真实,也会产生害处跟烦恼,当然人就会自动去避免了。为什么说不真实或有害,我们下面会讲到。

  此五欲者,得之无厌,恶心转剧,如火益薪,其炎转炽,五欲无益,如狗啮枯骨。五欲增诤,如鸟竞肉。五欲烧人,如逆风执炬。五欲害人,如践毒蛇。五欲无实,如梦所得。五欲不久,亦如假借须臾。世人愚惑,贪着五欲,至死不舍,为此后世,受无量苦。此五欲法,与畜生同有,一切众生常为五欲所使,名为五欲奴仆。坐此弊欲,堕有三途。

  我今修禅,复为障蔽,此为大贼,当急远之!如禅经中偈说:

  生死不断绝 贪欲嗜味故 养兔入丘冢 唐受诸辛苦 身臭如死尸

  九孔流不净 如厕虫乐粪 愚贪身无异 智者应观身 不贪染世间

  无累无所欲 是名真涅槃 如诸佛所说 一心一意行 数息在禅定

  是名行头陀

  首先讲五欲不真实:为什么说它不真实?我们的感受是变化无常的,吃一个好的东西,吃的时候好象很好吃,但是到了肚子里的时候,那个好吃的印象,就忘了一大半了!这个时间太短。同样我们说触欲,手摸到一种很柔软很舒服,你手拿起来印象就模糊了!种种由外界而来的这些感受;因为外界,总是变化不定的,所以这感受很容易就消失了,因此说它不真实。

  第二种有时候这个不真实,还是因为人自己去自我催眠的,世间人常常去追求一些东西,为什么去追求呢?你不见得喜欢它;但是因为很多人都说那个好,就一大堆人拚命去拿、去抢,抢到最后自己也觉得很得意、很满意;可是你心里上并不喜欢它。我们常常有些人中秋节,要去买什么月饼,排队一大群,好远喔!你真的喜欢吃它吗?不见得!买到了再送给别人,喔!我买到了,你没有买到了而已。这世间上有很多我们拚命追求的东西,你自己其实不见得喜欢它,就像有很多人穿得名牌的衣服一样!这名牌的衣服穿起来就比较舒服吗?就比较如何吗?自己也不清楚,为什么这种衣服可以叫做名牌,而且还那么贵,但是你还是会去买。为什么呢?这里讲如狗啮枯骨,这枯骨其实是干骨头,没有什么特别的味道;在很多人抢的时候,大家也拚命去抢。很多时候不是经过大众暗示,不是经过自我催眠,认为那个东西就是好;好的东西,我必需去追求它,其实你真的得到它的时候,会觉得说,原来就是这样子,没有那么真实,这是第二种。

  第三种愈挑愈精致:我们对于这些色、声、香、味、触、法,如果你去挑剔,往往会形成一种现象,就是愈挑愈精致,像我以前是蛮会挑食的,这东西拿过来,什么地方没有煮好,一下子就知道了,是昨天煮的,还是今天煮的,一下就分辨出来了,我常说:这个人很有善根,舌根不错;结果就是因为太挑剔了!太会挑了,结果挑到最后,挑不到好吃的,总是还有缺点。后来我想:我本来最初是想要挑一些好东西吃,结果挑来挑去,都变成挑缺点,结果烦恼愈来愈多,因为根本吃不到好东西,本来我们认为还不错的,但是愈挑标准一定愈高的,这不管是饮食、衣服也是一样、各式各样东西都一样,品味很高!不错啊!烦恼也不少。所以这里所讲的是,如火益薪,其炎转炽也是一样;我们愈挑,品味一定愈高;品味愈高,能满足的可能性就愈少,或者说有一种情形就像喝酒、抽烟,你愈抽,烟瘾愈大,酒瘾愈重,最后就愈不能够满足。

  欲望会愈来愈多,愈来愈不能满足;或者有些人吃东西,吃的口味愈吃愈重,为什么?因为他的舌根愈来愈钝,有些人是因为吃很酸的,到最后那很酸的东西,他不觉得酸,必需更酸一点,甜的东西也是一样;所以用多了,我们的六根变钝了;因为六根变钝了,所以需要更强烈的刺激,才能满足他的需求。我常说:现代人听音乐就是这样,耳根已经很钝了,所以必需很重的声音,才觉得有声音,这才有味道。我们吃素的就会知道,就说吃素的人口味一般而言,都会比较淡,吃荤的口味很重,给他吃素的东西,那东西就跟喝白开水一样,都没有味道,因为他们等口味变得很重,变得很钝。所以欲望,经常都是这样,愈用就愈重;愈重就愈难满足,如果为了要勉强满足,就会产生很多的烦恼。这里主要一句话:『五欲奴仆』在目前这个社会,大家经济都比较富裕。所以吃的也好,穿的也好;我不认为说,呵欲望就是要恢复到以前那种吃得很简单,穿得破破脏脏的,觉得没有必要。最重要的是我们要作为主人,不要作为奴隶。

  ¨            做主不为奴

  要做主,不要做奴。何谓做主呢?如果要我煮菜,我也可以煮出一顿很好吃的菜,没问题;如果要我们去挑,要去挑一些好的,有品味的东西也可以挑得出来。但是如果挑不到,你不要起烦恼。有一次我跟几位居士在一起用餐,其中有一对是夫妇,男众见一道菜觉得好,就说你好好学会回去煮;女居士说:我不要!不要!我不要起这么大的烦恼,随随便便吃就好了!就满足了!他们两个在那边讲半天,最后问我:师父!您的看法如何?如果一般人会说,这个男众比较没有道心,女的比较会有道心,女生说随随便便吃就好了。但我不是这么讲的,我跟男众讲说:好吃!没有关系,但是吃不到好吃的,你不要起烦恼,我们要把能够吃到好吃的,当作是捡来的,不能天天捡到好东西,偶尔捡一次就不错了,你吃到好东西,你很高兴没有错;但是不要想说,今天要吃好吃的,明天没有就烦恼了;跟女众讲说:既然你要花同样的时间,花同样的心血,为什么不把它煮得好吃一点呢?

  这也就说我们要做主,不要做奴,有些人不要因为修学佛法,变成得消极说:这个也不要,那个也不要!什么事情都随随便便!世间的东西,还是有世间的标准,好吃不好吃?好看不好看?那种分别心还是有的,不可能没有。但我说我们好的东西,不要到非要不可的地步!我还是知道,这个茶泡得好不好?怎么会不知道呢?这种东西,好不好?还是知道的。不要学佛,什么都变成呆呆都不知道,那会给人家笑的;但是好,不要到非要不可的地步,这样我们没有烦恼;不好,不要到不能够忍受,有些人说,这种东西太差了,我不能忍受,不能忍受又必需面对的时候,就会起很大的烦恼。

  所以问题不在有或没有?而是在我们的情绪是不是很强烈,很强烈的一定要或不要!就会起很大的烦恼;反之,要也可以,不要也可以,则这种心比较平淡、中道。这欲望在人间使我们生活的水准慢慢能够提高;而心中的这个欲望不会提高,生活水准是提高了;但是我们这种欲望,这种苛求,不会很强烈,我们可以生活得很好。这样一种观念,尤其在我们现在的社会是比较实用的,如果一定说要把这些色、声、香、味、触、法,从根抹灭不存在去逃避它;对大部份人而言,是理论,在现实上是做不到的,反而有些人是为了要逃避,反而起更多的烦恼。我还是说:在五欲之中,要做主不要做奴。赚钱也是一样,我也很喜欢赚钱,如果不要花很多心血,就能够赚到很多钱,我还是会去赚的;那就要看你,有没有这种智慧,有没有这种福报,如果没有就不用太勉强。对种种的欲望也是一样。我们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

返回目录

----------------------------------------------------------------------------------------------------------------

更多果煜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