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你未经历过的出家生活(33)--亲眼目睹高僧大德的风范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23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你未经历过的出家生活(33)--亲眼目睹高僧大德的风范

 

  刚进僧团的时候,会对有着多年修行经验的法师有神秘感,偶尔会问一些不着四六的问题,有修为的法师都会耐心的解答,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态度。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很不好意思。

  经常也会想起我的另一位师长,一位禅师,以前,我也是见面就追着问那些很不靠谱的问题,他就那样耐心地解答,耐心地等待我的成长。

  想起来,非常惭愧,更是非常感激。

  现在不会再追着问那些稀奇古怪的问题,而是观察他们的行仪、作风。这个是我总结出来的学习方法,当然是一个沙弥的个人的观点,作为阶段性的感受记录下来。

  在一个道场,肯定会有很多有经验的修行人,如何把他们的经验、成就搞成自己身心的一部分,只是通过教理的学习,我觉得不太靠得住,我观察了一下,觉得缺乏警觉性的人很容易就跑偏,跑到认死理上去了,任别人怎么拽,也跳不出来,因为,他已经有了一个天大的资本、理由、借口。

  佛法。

  那就没办法了。

  我觉得通过做事入门比较相应,因为教理摆在书本里,随时可以去学习,但有些内心上感受、体验肯定要靠在事项上获得的。做事情在寺院里叫承担,你要担负起一个责任,没有报酬,没有任何激励你的物质东西,就靠你的发心。

  因为会开车,刚进僧团的时候,就发心,要为大家开车,想法很简单,事情都是要有人做,没人做,再大的法师也不能喝西北风过日子。吃喝拉撒睡的事情总要有人去打理。

  没人去买卫生纸,总不能用土坷垃蹭吧。

  卫生纸就代表着素质,这个不是我的发明,是民政部的一个主管慈善的领导在寺里搞讲座时讲的,他说他评价和判断一所大学水平高低不是看建筑和教学,而是看洗手间里的有没有卫生纸。

  发心有好处,有一段时间,几乎天天出车,当然,也是有心计的,所承事的每一位法师都会耐心地利用坐车这样的机会讲一些东西,往往,这个时候,所获得的体会、教授更为深刻。

  有一位学戒很厉害的法师曾就承担做事、善护他意亲口讲过一句我一生都会谨记的话,他说,拒绝别人就是对自己最大的伤害。

  这句话,当时听不懂,但是很相应,现在也不是很理解,但是,我信任他,相信这句话是从他的平静、智慧的佛法气质中流露出来的,值得我去揣摩、实践。

  这句话不仅仅在寺院里可以用,在生活中,一切都可以用,面对需要帮助的人,能帮即帮,不仅是学佛的态度,更是做人的态度。

  即便是我们暂时提供不了具体的帮助,但哪怕是一句安慰,至少有一个要帮助他的态度都会给予对方温暖。

  我个人认为,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能给予对方冷漠、僵硬的回应,哪怕这个理由是,佛法。

  如果你需要我的帮助,此时我正在学习佛法,那么,我就放下我手里的佛法,从教室里出去,帮助你,因为我相信,佛陀的弟子们把佛陀让众生放下我执的思想集结、整理在经本里,就是为了指导我们获得解脱,我相信,拥有一颗温和的心,理解和观照他人的心相对于掌握更多的教理,解脱起来会更容易一些。

  这个不是我的发明,是我从前面的法师的行仪中观察出来的,只是用语言自组织了一下。

  当然,这段话也不能成为破坏学修秩序的理论,而是表达了一种态度。而且也是因人而异的。不能当做一个定论去读。因时因地会有变通。

  这是只是探讨一个为人、学佛的态度,倘使我们失去了这个积极、热情、温和、随缘的态度的话,我觉得就会出现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情况下,一口生硬地拒绝别人,然后闷头学习师父的开示,题目叫:“安住道场,广结善缘”。学到尽兴处,会感慨地说,师父的这个开示讲的真好啊,真好啊。

  我的师父一直在讲,成就他人就是成就自己,前面有很多优秀的法师也常这样讲。

  这句话,我一直很困惑,如果成就了他人,那“我”学习了什么?成就了什么呢?

  有一个未经验证的公案,做居士的时候,一个师兄告诉我,师父在讲《百法明门论》的时候,他在工地看材料,师父后来去工地,问他,你有没有听法。那个师兄很遗憾地说,没有,我在看工地。师父讲,你的功德比他们都大。

  这个公案是听那个师兄讲的,其实,现在也不理解。毕竟,出家是要有所学习的。

  但是,有一些感受是可以表述出来的。比如,在道场,都不愿意外出,一外出的话,六根会接触种种境界,所谓“六为贼媒,自劫家宝。”,

  道理都明白,但是,过过日子的人都知道,都不去承担做事,那日子就没法过下去了。就得有人豁出去。这个也是很矛盾的事情,每次平静了一段时间,外出一趟,对内心确实会有影响。对专注力有影响。从诵经的质量上可以感觉的出来。

  凡事都是相对的,这方面有亏损,另一方面就有收获,随份随力,不执著,总是会有好结果的,因为开车外出承担,反正都是为佛门办事,不是去佛协就是去别的寺院,最多外出买点东西,把六根看好就是了。

  去佛协,有幸见到过一诚长老,他在小院里剃头,一起同去的还有两位居士,见到老和尚,我先顶礼,然后两位居士顶礼。

  一诚老和尚庄重地双手合十,两位居士告别,这时候我看到了会影响我一生的一幕,两位居士回头走的时候,老和尚一直在合掌,目送他们俩远去,一直到出了院落的门看不到背影了,为止。

  老和尚才放下掌。

  这一幕,让我非常震惊,因为那两为居士与老和尚素不相识。只是偶尔见到。当下,我就发愿,一定要做老和尚这样的人。

  我相信,任何人都会被当时的那个情景所震慑的,一个佛教界的领袖,一代高僧,如此谦下,对两位素昧平生的居士竟然如此殷重。

  我们,还有什么慢心放不下的呢,还有什么资本心生傲气呢?

  想想自己,在家时、出家后的那些慢心,简直是臭不可闻,和这些高僧大德相比,简直就是天地之别,简直就没有可比性。简直就是一坨屎。

  所谓见贤思齐,可以直接地纳法入心。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