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宋智明:六妙门修证全书 第二章 六妙门讲义 第八讲 旋转启用的六妙门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17日
来源:   作者:宋智明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宋智明:六妙门修证全书 第二章 六妙门讲义 第八讲 旋转启用的六妙门

   此讲阐释圣道渐修菩萨在初见佛性之後,从空出假,起旋陀罗尼,广观即相无相的世出世间的一切妙境,开发无尽妙智,成就利乐一切众生的慈悲化导之法。

  要起旋转之行,菩萨先须悟证真空理性,即根尘迥脱的离知真境(奢摩他),然後方可在绝待法性上起旋转出假的广观诸法的妙用(毗婆舍那)。证悟真空理体是根本智,但不同於二乘的偏空。启开出假妙观的是差别智,如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即是广开差别智的法门。

  次释第七旋转六妙门。

  接下来再闱释旋转六妙门的观修方法。旋转是形容菩萨以中道正智为中轴,以空中起旋转为妙用,以从小旋转到广大无际之旋转为成就,无论大圈或小圈的旋,都不离中轴,同时也是自成圆融的整体,因此,又称为旋陀罗尼,因为旋转妙假能总一切法,持无量义故。

  上来所说六妙门,悉是共行,与凡夫二乘共故。今此旋转六妙门者,唯独菩萨所行,不与声闻缘觉共,况诸凡夫。

  以上所述的六妙门是共行法,无论何种根性之人均可依之修学。而现在所阐释的六妙门是纯粹的菩萨法,所以又称「不共」之法。

  所以者何?前六通别六妙门观中说,名从假入空观,得慧眼一切智。

  慧眼一切智,是二乘菩萨共法。今明从空出假旋转六妙门,即是法眼道种智。法眼道种智,不与声闻、辟支佛共。

  为甚么说旋转门不与二乘与凡夫共呢?在前一讲中的通别妙门中,是从因缘假有之法体入真空之观,证得慧眼一切智,即悟证人生宇宙性空之智,此智是二乘菩萨的共般若法。不过,二乘证智後便沈空滞寂,不起妙假;菩萨则不住此空,而出妙观,成就法眼道种智。所以,菩萨从体起用的观智与灭身灭的滞体无用的二乘就完全不同了。

  云何菩萨於数息道中,修从空出假观,起旋转出一切诸行功德相?所谓菩萨行者当数息时,当发大誓愿怜愍众生,虽知条生毕竟空,而欲成就众生,净佛国土,尽未来际。

  怎样是菩萨在「空」的体悟中起妙假之行?菩萨在发心修数息之前,先应立大誓愿,效法普贤、观音、地藏、文殊诸大菩萨的大行、大智、大悲、大愿,虽知众生毕竟空,但於空中建立一切利乐众生、庄严国土的度生事业,因此弘誓大愿,尽未来际而无尽,引导行者深人种智,开悟迷情。

  作是愿已,即当了所数息,不生不灭,其性空寂,即息是空,非息灭空,息性自空。息即是空,空即是息,离空无息,离息无空,一切诸法亦复如是。

  愿为诸行之王,故发愿之後即导入正行。菩萨起数息行时,即以所体悟的真空为妙观之智,去照了息相的不生灭性,因息性空寂故,所以息空不二,不必离息外,寻觅一个空性。因此,是当体即空的般若妙观,观息如此,观一切诸法也是如此。正如《心经》所云:「空不异色,色不异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那么,这个「色」,不但可以代表「息」,也可以概指一切的万法。因此,以空假不二的观智去照了万法,则处处即呈现中道的现量之境。

  息空故,非真非假;非世间非出世间。求息不得息与非息,而亦成就息念。其所成就息念,如梦如幻,如响如化。虽无实事可得,而亦分别幻化所作事。菩萨了息亦复如是,虽无息性可得,而亦成就息念,从一至十,了了分明,深心分别,如幻息相。以有无性如幻息故,即有无性世间出世间法。

  菩萨了悟息性本空之故,所以其中无真无假,也非世出世法,也没有息与非息的两边分别。虽然悟假相而即空,但不妨从即空中出於妙假,成就如幻如化的息念乃至世出世一切诸法。

  这显示了见性之人,并不是住在体上,而应随缘起用。在随缘中,体悟幻化之相,而假而空,见相而即见性,如此性相不离,空有不二,时时即用而空,即空则用,菩萨的旋转妙用,就可以得到开发。

  所以者何?无明颠倒,不知息性空故,妄计有息,即生人、法执著爱见诸行,故名世间。因有息故,即有阴、界、入等世间苦乐之果。当知息虽空,亦能成办一切世间善恶因果,二十五有诸生死事。

  这一段阐释空中出生世间妄业因果相的原理。众生迷了本空之理,而成无明颠倒的惑障,所以有人执法执及爱见的种种行为,这世间造作之因力。执著有息的实在性,即受惑於阴、界、入的苦报。这是世间的果上之受。因此,可知息性虽空,但迷此本空之性,也能形成世间的善恶因果与三界的二十五有的生死轮迥之事。

  复次,息相空中,虽无出世间相,而非不因息分别出世间法。所以者何?不知息相空故,即无明不了,造世间业。知息空无所有故,即无无明妄执,一切诸结烦恼无所从生,是名出世间因。因灭故,得离後世世间二十五有等果,名出世间果。能出世间颠倒因果法故,是名出世间法。

  再就出世间而言,在息相本空之中,虽然没有出世间相,但并非不能在息上分别出世间法。分别出世间的因果之法,即:

  一、悟知息空不二的正慧,能了无明妄执,不再造世间妄业,就是出世间因。

  二、因灭故果灭,本具的自性庄严妙德自然呈现,这即是出世间果。

  总之,所谓出世间法,就是离世间的颠倒而已!

  於出世间真正法中,亦有因果。因者,知息空正智慧,为出世间因,妄计息中人我无明颠倒及苦果灭故,名为出世间果。故知菩萨观息非息,虽不得世间出世间,亦能分别世间及出世间。

  世间与出世间只是一念之差——迷与悟,正如手掌的正与反一样,其本质并非两样东西。所以菩萨行者,以息空不二的正智慧去照了世间,既不被假幻的相所迷,同时也能分别世间出世间法。如此才真正体现了世出世法不二的中道精神。

  复次,菩萨观息性空时,不得四谛,而亦通达四谛。所以者何?如上所说,世间果者,即是苦谛;世间因者,即是集谛:出世间果者,即是灭谛;出世间因者,即是道谛。故观於息相(旧木刻本作"想"),不见四谛,而能了了分别四谛,为声闻众生广演分别。

  菩萨为了度声闻乘人,虽然不落小乘知见,也能在息空不二的正慧中,通达四谛之理,广演世出世法的因因果果。

  复次,菩萨了息空中,不见十二因缘,而亦通达十二因缘。所以者何?过去息性空无所有,妄见有息,而生种种颠倒分别,起诸烦恼,故名无明。无明因缘,则有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忧悲苦恼等,轮转不息,皆由不了息如虚空无所有故。若知息空寂,即破无明。无明灭故,则十二因缘皆灭。菩萨如是了息非息,虽不得十二因缘,亦能了了通达十二因缘,为求缘觉乘人广演分别。

  菩萨在了息非息中,虽不落缘觉乘的知见,但也能随其正慧,旋转起十二因缘的观照,了达无明空一切皆灭的原理,以此来为求缘觉乘的行者,广演分别缘觉之复次,菩萨了息无性,尔时,尚不见有息,何况於息道中见有六蔽及六度法?虽於息性中不见六蔽及六度法,而亦了了通达六蔽、六度。

  菩萨不但度声闻观四谛,度缘觉观十二因缘,而且为度菩萨及转化自身的蔽障而观六度之法。六度与六蔽法数如下:

  一、以布施度怪贪蔽。

  二、以持戒度毁犯蔽。

  三、以忍辱度嗔恚蔽。

  四、以精进度懈怠蔽。

  五、以禅定度散乱蔽。

  六、以般若度愚痴蔽。

  所以者何?行者当数息时,即自了知若於非息之中,而见息者,是必定成就悭贪蔽法。

  初述悭念的生起原因。

  悭有四种:一者悭惜财物,见息中有我,为我生悭故。二者悭身,於息中起身见故,三者悭命,於息中不了,计有命故。四者悭法,於息中不了,即起见执法心生故。

  因为以息为实有故,於是就引生出悭财、悭身、悭命、怪法四种悭贪心理。便障碍施财、身、命、法的人生美德。

  行者为破坏如是悭蔽恶法故,修四种檀波罗蜜:一者知息空非我,离息亦无我,既不得我,聚诸财物,何所资给?尔时,贪财之心即便自息。

  舍诸珍宝,如弃涕唾。当知了达息性,即是财施檀波罗蜜。

  隆既有四种,菩萨破悭的方便也有四种观法来作对治。第一是观息空无我来破悭财主,完成财施檀波罗蜜。

  复次,菩萨知无身性,息等诸法不名为身,离息等法亦无别身。尔时,知身非身,即破悭身之执。既不悭於身,即能以身为奴仆给使,如法施与前人。当知了知息非息,即能具足成就舍身檀波罗蜜。

  第二以知身非息,了息非息来对治悭贪身体的执著,成就舍身波罗蜜。

  复次,行者若能了息性空,不见即息是命,离息有命。既不得命,破悭命心。尔时,即能舍命,给施众生,心无惊畏。当知了达息空,即能具足舍命檀波罗蜜。

  第三以息性空而不见息与离息有命来对治悭贪生命,成就舍命波罗蜜。

  复次,行者若达息空,即不见阴、入、界等诸法,亦不见世间出世间种种法相,为破众生种种横计,迷执诸*轮回六趣,故有所说,而实无说无示,以听者无闻无得故。是时虽行法施,不执法施,於恩於彼,而利一切。譬如大地,虚空日月,利益世间,而无心於物,不求恩报。菩萨达息性空,行平等法施檀波罗蜜,利益众生,亦复如是。

  第四种以能说之人,所受之人以及中间所说之法,一皆空来对治种种法执,成就法施檀波罗蜜。

  当知菩萨知息性空,不得悭度,而能了了分别悭度,以不可得故,知息陆空,具足尸罗、孱提、毗黎耶、禅那、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

  菩萨虽了知蔽度之法本来性空,但在空中也能了了分别蔽度;以方便利他自利,成就波罗蜜故。其余五度也是如此,在息性空中具足旋转法用。

  是中应一一广旋转诸波罗蜜相,为求佛道善男子、善女人,开示分别。是即略说,於数息门中,修旋转陀罗尼菩萨所行无碍方便。

  菩萨在妙假观中,应当一一广泛地旋转一切波罗蜜的行相,不但自己成就大行,同时也是替一切求佛道的因地菩萨,开示分别种种行相,使之方便悟入。

  以上是菩萨在数息门中修旋转法的无碍方便之旨。

  菩萨若入是门,直说数息调心,穷劫不尽、况复於随、止、观、还、净等,种种诸禅、智慧、神通、四辩、力无所畏、诸地行愿、一切种智、无尽一切功德,旋转分别,而可尽乎!

  菩萨的旋转无尽法门,一是要悟证性空之理,念念与此理相应,使法法不离目前。二是要广研菩萨渐次法门,如《华严经》、《楞严经》、《胜鬉经》、《维摩诘经》、《大智度论》、《大乘菩提道次第论》等,以广开差别道种智。三是要在随众生随中,方便教化众生,识众生机,施相应法,并於其中不取不舍,处处体现不二的中道正慧。菩萨要在一切处如此历练,不舍众生,方能成就无上佛道

返回目录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