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宋智明:六妙门修证全书 第一章 六妙门修法 第二节 中善的修法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17日
来源:   作者:宋智明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宋智明:六妙门修证全书 第一章 六妙门修法 第二节 中善的修法

   中善是修法中最重要的部分,这里因以坐中为主,故先围绕数随二门作为入手功夫,其中亦贯摄止观等意。至于其余四门,另在后文中述之。

  一、数息法

  当气息已调至深长细匀后,息相绵绵虚微,此时心念便随呼吸出入,不可太着意,要若有若无地无心观察,入内至于脐下,出外则至虚空。心念随着一出一入,开始安祥地徐数,从一至十,不使间断,要一句接着一句地数下去,心摄在数的内音上,不令弛散,同时要注意控制内音的响度,不可太响而乱心,也不可太轻而失照,要根据昏散与心的明暗情况,调至恰到好处,使安静清晰为佳,此为入静关键。若数至中间妄念干扰,忘记所数的数字,则应从一开始再数,不能寻找自己刚忘的数字。体虚者可单数入息,可补元神;体实者可单数出息,可泄实火。不可出入都数,否则紧迫成病。

  在数息的时候,除了略觉有呼吸及数字音响外,没有我能数的思想,没有呼吸被我所数的念头,没有用功想,没有功德想,一切均无想。因此,此刻没有我、世界及身心的一切,只是随着呼吸的自然惯性,不断地数着从一至十,反复如斯,则渐入忘身忘心的佳境。

  假如从一至十的顺数法用久之后,因太熟而与妄心相杂,此时应反过来用逆数法,从十至一,或内数至三,外退为一等方法调转,以增加觉察心。

  如果数至中途出现各种干扰,气息重新出现不调,应立即放弃数息,用第一节中的调息法调匀后,方可再数,否则会因气闷不适,久久成病。数息法的功能可以归纳以下几点:

  一、能证圣道:《六妙门》中说:“一者依数为妙门。行者因数息故,即能出生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若于最后非非想定,能觉知非是涅,是人必定得三乘道。”(《六妙门》第二页)

  二、能治报障:《六妙门》对治门中说:“云何坐中知业障起相?云何对治等”分别觉观心散动攀缘诸境无暂停住故,名业障起,浮动明利,攀缘诸境,心散纵横,如猿猴得树,难可制录。尔时行者应用数门,调心数息,当知即是真对治也。佛言:‘觉观多者,教令数息。’”

  三、自体相摄:《六妙门》相摄门说:“如行者善调心数息之时,即体是数门,心依随息而数故,即摄随门。息诸攀缘,制心在数故,即摄止门。分别知心数法及息,了了分明故,即摄观门。若心动散,攀缘五欲,悉是虚诳,心不受着,缘心还归数息故,即摄还门。摄数息时,无有五盖(贪、嗔、睡眠、掉悔、疑)及诸粗烦恼垢,身心寂然,即摄净门。”

  四、胜进相摄:《六妙门》相摄门中说:“行者初调心数息,从一至十,心不分散,是名数门。当数息时,静心善巧;既知息初入、中间经游至处,乃至入已还出,亦如是,心悉觉知,依随不乱,亦成就数法从一至十,是则数中成就随门。复次行者当数息时,细心善巧,制心缘数法及息,不令细微觉观得起,刹那异念分别不生,是则于数中成就止门。复次行者当数息时,成就息念巧慧方便,用静鉴之心,照息生灭,兼知身分刹那思想,阴入界法,如云如影,空无自性,不得人法,是时于数息中成就息念巧慧观门。复次行者当数息时,非但成就观智,识前法虚假,亦复善巧觉了观照之心,无有自性,虚诳不实,离知觉想,是则于数息中成就还门。复次行者当数息时,非但不得所观能观,以慧方便,亦不得无能观所观,以本净法性如虚空,不可分别故。尔时行者心同法性,寂然不动,是则于数息中成就净门。”

  五、数息念佛门:数息如与念佛法门结合,即是数息念佛门,修法如下:数息进入常规后,在呼出时念“阿弥”,吸入时念“陀佛”;反过亦可。念佛时的速度应随顺呼吸,不可与呼吸逆。总以不急不缓,听其自然为宜。

  以上五种功能修数息,如果进入一门,即可深入,不必再转修。如果是次第依数至随门进入,则应具如下方便:

  修数息法至纯熟后,觉得心念能任运不作意地从一至十自然而数,完全处于无心的状态。此时心住息缘,觉息虚微,心相渐细,觉得有一个数息的字音在,仍是粗动,心中有轻微的负担感,因此心数不相再数。至此,已完成数息的功夫,即所谓证得数息法。这时应放弃数息法,很自然地转入第二阶段的随息法,以求进一步的深入(如果已证入禅定诸境,则应放弃一切法)。

  得了证数法后,应注意平时的保护,注意息道的缓和,不令粗急,以免又会失去。

  二、随息法

  数息法入下手,心念便更为轻安自然,此时一心依着出入的虚微呼吸,呼出是虚空不可得,吸入是虚空也不可得,内外一体,无身心世界,无能所对待,无动静取舍,只是无心地将微细的心系在息缘里,不生分散等意。这样一直随息出入,觉得心息相依,渐至微细虚豁,身体如同浮在虚空或呈高大之身感,内心异常轻快愉悦。此时可能会出现种子影尘及诸变化,不管是何种境况,只是一切不住,不取不舍,仍然随息下去,直到心息双亡之际,豁然证入真空心体,此时湛然一片,灵知了了。如未证入,则应续修止观等法。

  随息法如与念佛结合,即是随息念佛法门。以四字洪名随息出入,可以速证一心不乱。

  随息功夫纯熟后,心念已至微细,内静不乱,此时觉知气息或长或短,在虚微之身中,遍身出入,没有质碍的阻隔。心息能够任运相依,意虑恬然凝静。此刻觉得随息仍是粗动,无心再随,像是一个人在疲劳时只想睡觉休息而不乐众务一样。当然,这时不是疲劳或昏味,而是融融熙和,全身心沉浸在轻安之中,就像坐在三月的花园里,百花盛开,清新的空气,温煦的阳光,浸透了每一个毛孔,这时什么也不愿想,什么事也不愿去做,只是沉浸在暖洋洋的欢喜与恰悦之中,昏昏欲睡,又明白如斯!随息成就的觉相就是这般恬然凝静。在此时,不可再起分别心,不可回顾前境,更不可有意追求定境,应一切放下,把随息的心也放下,把放下的心也放下,一切无住,内心湛然,自然地证成随息而入于禅定之境。

  最后略说随息门中的观意。虚溪大师说:“境为妙假观为空,境观双亡即是中;忘境何曾有先后,一心融绝了无踪。”随息的息相即是妙假之境,故有而非有,而随息之心一切不住,不起分别执着,虚灵妙应,故观为空。当随息至能随所随顿时脱落时,一念不生,了了分明,此时即证入中道实相。而修者不能有期待想,也不要以后总有一个先忘一个后忘,其实此时来到自己也不觉知,所谓因缘时节成熟,自然得个消息。而此中道实相现前之际,一心灵知融摄一切而又超越对待,故无踪迹可寻。

  《六妙门》旋转门中说:“即息是空,非息灭空,息性自空。息即是空,空即是息,离空无息,离息无空,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息空故,非真非假,非世间非出世间。求息不得息与非息,而亦成息念。其所成就息念,如梦如幻,如响如化,虽无实事可得,而亦分别幻化所作事。菩萨亦复如是。虽无息性可得,而亦成就息念。”

  这段观法即是空假不二观,可作随息中参考。

返回目录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