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法界法师:从修行的角度讲老子的《道经》 第十六章 虚极静笃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24日
来源:   作者:法界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法界法师:从修行的角度讲老子的《道经》 第十六章 虚极静笃

 

  致虚极,守静笃(dǔ)。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yún),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致虚极,守静笃】这句话就告诉了我们,要守住清静的微妙的大道虚无的感觉,守到极致的时候也就是大智慧了。释迦佛涅磐就是守到极致,把这种虚无的心量与智慧光明一直守住,时时在入定。守静笃,守着自己的心静到极点的时候,我们才能感觉到那种踏实和厚重。这两句告诉我们,以前所有的话都在表明,你只有把自己的心虚无到最极致的时候,你的智慧也达到了极致了,这个时候你自己才能静下来,慢慢的把自己的清静心守的踏踏实实。

  很多人是守不住自己的心,就连那些开了悟的人很多都没有守住。我给大家顺口讲一下,先天智为根本智,后天智叫后得智,他把根本智修了出来,后天智,他没有明白,他没有明白没有经历过,没经历过的时候未必能守得住,度人度几年之后,他被别人度了。说我们去喝去,去桑拿去,他守不住。他刚开始修的时候致虚极心量打开了,先天的根本智出来了,后天的后得智没有,也就是说人道上的五明他没有去学,没有去经历,然后从“小隐隐于山”出来了,“大隐隐于世”没守住。那个静他没有明白,这个时候他掉下来了,落了道了。

  这两句话很简单,文学讲起来也非常简单,拿到修行上这就是最关键的一个词汇,六个字把修行的人讲的明明白白,释迦佛用一本经来讲,释迦佛累呀!老子用六个字多简单。“致虚极”,你的心量像宇宙虚空一样达到极致,虚空有多大你的心量就有多大,这个时候你才能守得住。明白根本智后得智,也就是世间法你要完全通达,出世法你要完全掌握,你才是真正的大隐隐于世。

  很多人在我这里就吹了,说自己喝酒吃肉都不在乎,搬出来“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坐”。我说你坐个鬼头去,后来不敢吹了。你没有达到那种层次的时候,就别说“佛祖心中坐,酒肉穿肠过。”骗人的话骗谁?骗不了别人只能骗你自个,你只不过用这句话来搪塞别人,不就是为了自己的口欲嘛。想吃就大大方方的吃就完了,说馋了,还没有修到那种地步,修到的时候自然断。又不敢说又不想说又不好意思说,守不住这个静也别装。

  通过这么个小故事,大家会反推出来很多东西的。大家一定要潇洒的做人,快快乐乐的修行,只有这样你才会真正的明白大道无形,大道无痕。

  这六个字是整个修行道上的心法,释迦佛说心量和心静,都得用一本经一问一答的来说,所以说释迦佛最辛苦,我们要念念不忘释迦佛才能对得起佛,才是报佛恩。一说报佛恩,我这心一下子就酸起来了就想哭,大家要真正明白,当你的慈悲心出来的时候,你完全是为了别人的时候,你的心就会刺痛,一种悲凉的情感就会出来,一下子会回到远古时候。这个时候就说明你的心在打开,你的身体会柔。你感应不到的时候,就说明你还没有悟到。等你慢慢悟到的时候,读一个句子或某一段话你会有针扎的感觉,一种悲凉的感觉。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从字面上讲就是万物可以普遍的自由生长发展,我们只是观察它们的周而复始就行了。比如庄家不收年年种,就是这句话的表现,就是我们观察事物的过程,一个生命一个轮轮回回。

  从心性上讲,我们的自性(心灵、灵性、我们的原本)一旦达到了虚静至极的时候,就可以观察到宇宙当中万事万物的成住坏灭的过程。

  修行的眼光和文学的眼光就不一样,文学是以人和物来作为一个参照物参照点来讲,修行是拿自己的自性自心做参照物来看,所以角度不一样讲出来的东西也不一样。

  只有你自己达到了最高点的时候,吾以观复,这个“吾”就是小我,一旦大我出来了,小我是陪同大我来观察一切万事万物成住坏灭的变化过程,也就同时知道了宇宙的奥秘。《心经》里说:观自在,《金刚经》里也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天下的物种繁多,我们现在不知道的东西还是很多,前两天看动物世界很多动物还没有给它们按名字,那植物就更多,海底我们只探出来百分之三十的东西,还有百分之七十都是奥秘。一旦你清静的智慧达到了最高点的时候,这时候你就要观宇宙、观身边、一切一切的事情轮回的起落,也就是观察它的起落它的原本。也只有这个时候我们才真正达到了心性的开通,清静无为本性的复苏。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归根曰静,就是返本归元,就是回归于它最原始的状态叫静。我们修行的心一定要达到清静。静就是返本归元,归根到底就是讲我们凡夫的这颗心和先天的那颗心要加起来叫灵性。很多人说一学佛之后就把先天和后天的分割开来,这又落于两边见。因为我们修佛法和修大道法必须身心合一,身体是后天的心,也就是后天的思维精神即性,加上先天的灵,灵性合二为一的时候叫自性本来,本来面目是清静无为的。

  静曰复命,清静一旦达到最原始的清静的时候,我们也就找到了自己生命的本来面目或者说我们原本就是那个样子。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只有我们回归到生命起点的时候,才能知道这个常是恒常不变,不是我们现在人间的无常,宇宙当中永远不会变的、不生不灭的叫常。有生有灭不叫常。所以说大家通过返本归元达到静,由静又证得了自己真实的本来面目,这个时候我们也就明白了复命曰常。只有这个时候我们才知道了自己生命本来或者说自性本来,这个时候就完全体悟到了宇宙的那种永恒的法则、永恒的规律就为常。

  知常曰明。我们体验到了宇宙永恒的那个规律之后,我们才是真正明白了佛经讲的性光圆坨坨、亮晶晶。佛家曰:摩尼宝,道家曰:西天月,巫家曰:法眼,都是表明了一个名字:叫日月合明、乾坤合明。乾与坤合为一体的时候就叫明。因为《道德经》里很多都是《易经》里的术语,所以也想把《易经》的很多道理给你们往这里加,又怕你们不懂又不敢加。有人想听,但是为了照顾大多数,只能加个只言片语。将来有机缘,大家喜欢学《易经》我就用《易经》的方式在解这部经,不喜欢的话就用佛法的形式来解,因为用《易经》来解有《易经》的味道,从中你能明白这个八卦是怎么来的,如何运用,我在里面都能用《易经》把《道德经》来解开。

  当自己明白了恒常不变的宇宙法则的时候,我们的智慧就完全显光明,也就是《心经》里讲的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生不灭,这个时候西天月就叫明,也就知道了什么是大我,什么是小我,或者什么是真我,什么是假我。

  从字面上讲,是人道上一些事情或者是心态,从修行上《道德经》没有离开心性讲,《佛法》也没有离开心性讲,这就说明老子和释迦佛是一个人,真正大觉悟的人说的都是一样的,要出来两个样子就不是真正彻底觉悟的。

  【不知常,妄作凶】你不知道不明白宇宙恒常的规律,这个时候不要轻举妄动,你轻举妄动会招来飞灾横祸,所以叫凶。比如说打个人间的比喻,冬天到了还穿夏天的衣服,寒冬腊月大雪纷飞的时候,杨白劳给喜儿买头绳,非要穿单衣拖鞋上街去买,你说杨白劳能回得来嘛,那喜儿还能看见红头绳嘛,那红头绳不就随雪飘走了。所以说你要明白恒常的东西,就是要明白法则规律。宇宙的规律,佛家叫佛法,道家叫道法,老子叫常,道就是自然的东西,法就是宇宙的自然规律,佛法和道法就是语言运用的方式不一样,一个用常,一个用法,完全是一个内涵呀,这确实很简单,但不去深入钻研就很难通达,不通达就不能叫明。只有通达无碍了叫心明眼亮,就是心中的太阳出来了,眼睛也亮了,看到了宇宙,看到了所有的变化,你也掌握了所有的变化,你就为活佛了,活着的修行人。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这几句也是在讲我们心性的东西。

  知常容,当我们明白了宇宙规律的时候,心的容量也如同虚空了。

  容乃公,具有虚空的容量,也就能包容一切了,这个时候做任何一个事情的时候都会坦然处之,而且做到公正无私,

  公乃全,只有大公无私的人,才能成为人中之王。只有具有大的心量公正无私的人,才能具有王者的风范,就像释迦佛一样才会真正的去挽救芸芸众生,老子唯一的缺点是没有传法,后来我知道了他岁数太高了。全是人中之王,也是指我们的大灵。

  全乃天,王者或者我们的大灵会顺应天理顺应天道做事。

  天乃道,顺应天理就符合道,天和道也是指我们的心。

  道乃久,符合道的就会长久,也是指我们的心与宇宙融合了,自性就不生不灭了。

  没身不殆,只有你不生不灭的时候,你才能不会遭受到灾难。只有你顺天行事合乎真常之道的时候,才是真正的做到了真我,我们的灵性精神或者说本体本来将在宇宙当中永久不会衰落,不会消失了,就恒存了。

  这些道理好讲,但真正修行的时候,的确是遇到困难,这困难大家都有。想当初我没明白这些道理之前也是困惑的,也曾经发脾气说过不修了,修了半天什么也没明白,反而增加了许多的知见,跟谁说话都叫板,后来明白了叫板无礼,也就不叫板了,明白了就包容一点了。明白别人想说什么了,虽然他是错的,我们可以在他说话当中来分析他的心态为什么是这样的,可以从他的心态当中来回想自己想当初是怎么样子,这样来精进自己。只有这样不断的去学习不断的去摩擦的时候,才会让自己精进。

  所以说我们大家一定要从平时的说话聊天当中来反推自己,不要去推理别人。只有你反推自己的时候,才知道别人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来,这也叫开发自己的智慧。不要只从一个角度,要在不同的角度去开发智慧,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大道清静无为的原始根本,这样我们才能明白自然而然的东西,也就能自然而然的把我们身体上的、心灵上的包袱统统的甩掉!就能达到清爽的境界。

返回目录

-----------------------------------------------------------------------------------------------------------------

更多法界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