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南传>>正文内容

恰宓禅师:开发直觉智慧 第十讲 四圣谛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22日
来源:   作者:恰宓禅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恰宓禅师:开发直觉智慧 第十讲 四圣谛

 

  我们将继续讲解五根:信、精进、念、定和慧。首先讲慧,慧指观智、觉悟、智慧或知识。在讲慧之前,我想我应解释一下佛教中的四圣谛。

  第一谛需要被认识,第二谛需要被去除,第三谛需要被体验,第四谛需要被发展。第一谛是禅修者必须要认识的法。第二谛是禅修者必须要放弃或去除的法。第三谛是禅修者必须要体验的法。第四谛是禅修者必须要发展的法。

  当禅修者充分认识第一谛时,就能够去除第二谛。当他们能够去除第二谛时,就能够体验第三谛。为了体验第三谛,禅修者必须去除第二谛。为了去除第二谛,禅修者必须认识第一谛。要认识第一谛,禅修者必须发展第四谛。

  换句话说,如果禅修者完全发展第四谛,他们肯定能够认识第一谛。如果他们认识第一谛,肯定能够去除第二谛。当他们能够去除第二谛时,肯定能够体验第三谛。

  因此,重点是禅修者必须充分认识第一谛,第一谛不是别的,只是名和色—身心现象。必须要去除的第二谛是贪爱。必须被体验的第三谛是苦的止息或解脱。必须被充分发展的第四谛是八圣道。

  为什么我们需要认识第一谛—名色或身心过程呢?因为名色—身心过程,是苦的真谛。对于想要离苦的禅修者来说,所有的心理状态和身体现象都是苦。

  佛陀说:“五取蕴都是苦”。五蕴指色蕴、受蕴、想蕴、行蕴和识蕴。

  当佛陀初转法轮时,在《转法轮经》里,他这样描述苦谛:

  “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忧愁、悲泣、身苦、忧伤、失望是苦。怨憎会是苦。爱别离是苦。求不得是苦。”

  然后,佛陀将所有的苦总结为一句话:“总之,五取蕴都是苦。”生、老、病、忧愁、悲泣、身苦、忧伤都包括在五蕴里面。这就是为什么佛陀说:“五取蕴都是苦”。世间所有的苦都可归纳为五蕴。换句话说,世间所有的苦都可分为两种:一是心苦,另一个是身苦。就这些!当心苦和身苦被分成五种类型时,就是五取蕴,即色蕴、受蕴、想蕴、行蕴和识蕴。

  名有四种蕴组成,色只有一种蕴组成。其他四种蕴包含在名蕴里面。受是心,想是心,行是心,识是心,这四种蕴是心理现象。

  在前面的开示中,我简单解释了心和心所。心具有认知目标的性质,它只是认知目标,不再干别的。缘于目标,有52个心所与心同时生起。并不是所有的心所都与心同时生起,只是一部分心所与心同时生起,这取决于目标或当事人的心理态度。受和想也包括在这52个心所中。在这52个心所中,佛陀把受列为单独的一个蕴,受蕴;同样,想也形成单独的一个蕴,想蕴。

  其余的50个心所称为行蕴。在这些行蕴中,包括:触、意志、注意力、贪爱、渴望、贪婪、仇恨、生气、厌恶、无明、傲慢、嫉妒、骄傲、昏沉、掉举、忧虑、无惭和无愧。实际上,为了你们在禅修中取得进步,我没必要详细解释这些,我只是想让你们了解一些这方面的知识。归纳为名和色的五蕴是苦的真谛,禅修者必须要充分地认识它们。

  我们可以直接说:身心的这些五蕴就是苦的真谛,我们必须要充分地认识它们。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客观地观察任何心理状态或身体过程,目的就是要透视它们的真实本质。尽管我们还没有意识到,但是构成所谓的人、众生或我的这些心理状态和身体过程实际上都是苦。因此,我们也许不能接受想发财、想出名或想当官的欲望是苦;但实际上这些欲望确实是苦。为什么?这种欲望生起,又灭去。当欲望太多或很强时,身心就感到不安。这就是苦。因为有想要发财的欲望,我们必须日夜努力地工作,挣很多的钱,这也是苦,身和心都苦。

  佛教既不是乐观主义,也不是悲观主义,而是现实主义。我们必须客观地看现实。换句话说,我们必须客观地看苦,或我们必须观苦是苦。只有当我们充分地认识任何身心现象都是苦,我们才想要去除苦,并寻找去除苦的方法和手段。当我们寻找去苦的方法和手段时,我们找到了,因为佛陀基于他亲身的体验,教导我们如何从痛苦中解脱出来。

  如果我们没有认识到苦是苦,我们就不会想要去除苦。那么,我们就在苦海中挣扎。有时,术语“苦海”也用于经文中。整个世界就是心苦和身苦的海洋。这就是为什么佛陀说:需要充分地认识第一谛—苦谛。当充分地认识苦谛时,我们就能从苦中解脱出来。但是要从苦中解脱出来,我们必须找到造成苦的原因。于是,我们开始明白造成身心之苦的原因是贪。

  贪(TANHA)包括所有的欲望、贪婪、渴望、贪爱、执著、执取、爱,等等。当我们说贪,其包括所有这些词的意思。因此,贪是苦的原因。我们正确地理解了为什么佛陀教导说贪造成所有的痛苦。贪是苦的直接原因。贪为什么会生起?对身心的执著为什么会生起?执著的原因是什么?执著的原因是无明,对苦圣谛的无知。对身心现象的无知导致执著的生起。贪是苦的直接原因,无明是苦的根本原因。如果我们不想受苦,必须去除苦的原因。苦的原因是什么?直接原因是贪,根本原因是无明。只有当我们能够去除根本原因时,直接原因贪才不会生起。当直接原因被去除时,就不会有任何痛苦产生,我们就不会受苦。

  如何去除苦的根本原因无明呢?无明在巴利文中叫AVIJJA或MOHA。对苦圣谛—身心现象的无知,是苦的根本原因。当我们能够以明,即“认识”或“正确了解”,来替代无明,就能够去除苦的根本原因。因此,我们需要认识名和色,或正确了解身心这两个过程。这样,就能去除无明,苦的根本原因就不会再生起。

  当我们认识名和色—身心现象,我们从两个方面来正确了解它们,我将简要地作些说明。一是自性,另一个是共性。禅修者认识这两个方面的法非常重要。可以通过深度的定来认识这两个方面的法,持续稳定的正念和勇猛的精进可以证得深度的定。在前面的开示中,我解释了四大—地、水、火、风的自性。我也解释了每个心理状态和身体过程都有其自性。

  共性指属于所有身心过程的性质。它们是无常、苦(或不满意)和无我或无灵魂,这三种性质被称为身心现象的共性。每个心理状态,如瞋、无明、贪、昏沉、掉举和忧愁都有这些性质。同样,任何心所或心理状态,包括心识,都有其自性。当禅修者认识或正确了解身心现象时,首先体验自性。当认识到第一方面的法,即自性之后,就能正确了解无常、苦和无我这三共性。但是,只有当禅修者清楚地了解或体验无常、苦和无我这三共性时,他/她的禅修体验才算在进步。

  威巴萨那或观禅是认识或正确了解这三共性。因此,只有在第三层的观智,禅修者才开始正确了解无常、苦和无我这三共性。不过,从第一层观智开始,就已经看到了身心现象的自性,但不清晰或不完全。

  当你观察疼痛时,表示你正在觉知受蕴。必须充分地、客观地观察受蕴。因此,当禅修者感到痛时,他/她是幸运的!因为禅修者有一个好机会来认识受蕴的真实本质,他/她被赋予一个很好的机会来正确了解痛的自性和共性,即理解受蕴,看到其无常、苦和无我性。因此,不应害怕痛,而应去爱痛。禅修者必须去爱痛。因为痛是他/她的好朋友,所以需要去爱它。

  大约在公元九世纪,佛教在斯里兰卡很盛行,因此,评论家说当时的斯里兰卡被袈裟的颜色所覆盖,没有一个地方没有阿罗汉。那时候,一位资深的修习威巴萨那的比库,由于恶风和胃绞痛,生病了。他观察痛的感受,但痛逐渐变得越来越剧烈。他尽最大的努力观察痛是“痛、痛、痛”,但最终他不能再忍受痛。他躺在床上呻吟,毫无正念地左右翻动身体。

  他的一位弟子,我想他肯定已经是阿罗汉,对这位资深比库说:“尊者,您是一位好的禅修者。你不需向这个痛投降。你应努力去爱它。通过观察痛并透视痛的真实本质,你会在禅修中取得进步。”这位资深比库对徒弟告诉它继续禅修感到羞愧,于是,他继续观察痛的感受,耐心地对待痛,观痛为“痛、痛、痛”。因为他很有力地观察痛,心变得越来越专注,心穿透痛。由于深度的定力,观智生起,认识到痛是苦受,一波接一波地生起、灭去。

  这样,他认识到了痛的共性,即受的生灭。在那个时刻,由于他认识到痛只是一种苦受,其不断变化或生灭,他不再把那痛当成我或我的、人或众生。痛和他分开了,他感觉不到痛的位置。他在那时所看到的只是苦受的生灭,或苦受波浪式地生灭。他看到受一层又一层的生起、灭去。当他认识到痛的性质,他正确了解了痛的自性,即痛是苦受。在经文中说:“痛的性质是对不喜欢的、可触东西的体验”。因此,禅修者首先看到痛的自性。然后继续努力观察痛,看到痛只是受的自然现象,于是他看到了痛的共性:痛的生灭,即痛是无常的,痛是苦的,痛是无我的。

  在短时间内,他的禅修体验向前进展了很多观智,最终证得阿罗汉果,证得了觉悟。于是,痛消失了。他成为了一位阿罗汉,体验到了第三谛—苦的止息,第三谛是必须要体验的。

  为什么他能体验到第三谛—苦的止息?因为他完全发展了四圣谛,八圣道。大家知道,八圣道包括正见,即正确了解。他正确了解了痛。他通过发展正思维、正语、正业和正命,远离邪语、邪行和邪命。他尽最大努力,并付出足够的精进观察。该精进就叫正精进。于是心非常锐利地观察痛,这就是正念。心很好地专注在痛上,该专注就是正定。

  在他观察痛时就包括这八个圣道。因为他最终发展了八圣道,他认识到第一圣谛—苦谛的两个方面,首先看到自性,然后看到共性。他充分认识了关于苦受的苦谛。

  他不再把这个痛当成是我或我的、人或众生。他只是看它是身心的自然现象,其不断变化和生灭。执著不再生起,因为他没有把痛当成是人或众生。对痛的自性或共性的认识去除了贪爱,即第二圣谛,这是必须要去除的。由于没有执著,苦就不会生起。他体验到了苦的止息,即第三圣谛。第二圣谛是苦的原因,第三圣谛是苦的止息。这位资深比库有一把很好的开启涅槃大门的钥匙,涅槃即苦的止息,是第三圣谛。这把钥匙是什么?就是痛!这就是为什么我说如果禅修者有痛,他/她非常幸运拥有最好的开启涅槃大门的钥匙。但禅修者需要有很大的耐心,这样才能够观察痛。

  你们也可以成为这样的人或禅修者,用痛这把钥匙证得苦的止息或解脱痛苦。我再问你们一个问题,应该去爱痛还是害怕痛?要去爱痛,你必须爱痛,这样在每一次的静坐中你都会有一位爱人相伴。

  愿你们能正确了解痛如何帮你们证得苦的止息,愿你们尽最大努力修行,证得涅槃!

返回目录

-----------------------------------------------------------------------------------------------------------------

更多恰宓禅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