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厚观法师:成佛之道 12 大乘不共法 大乘三系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12日
来源:   作者:厚观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厚观法师:成佛之道 12 大乘不共法 大乘三系

 

  《成佛之道》〈大乘不共法〉

  柒、大乘三系(p.369~p.396)

  释厚观(2003.4.2)

  一、(p.369)法性无二,随机巧说 [法性本无二,随机说成异。]

  (一)法性:一切法的真实相。解脱生死,成佛,都是依现证「法性」而成就的。

  (二)法性本来是无二无别,二乘、菩萨、佛,都是证入这同样的法性。

  (三)经说:「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其实无为法说不上差别,只是依智证浅深而说差别。如虚空本无差别,因方器、圆器,而说为方空、圆空一样。(p.370)

  1、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大正8,749b17-18)

  2、真谛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一切圣人皆以无为真如所显现故。(大正8,762c21-22)

  3、玄奘译《大般若经》卷577〈第九能断金刚分〉:

  以诸贤圣补特伽罗,皆是无为之所显故。(大正7,981a7-8)

  4、《金刚经》梵文本 VajracchedikAPrajJApAramitA

  asaMskRtaprabhAvitAhyAryapudgalAH

  5、世亲《金刚般若经论》(大正25,784c5-7)

  一切圣人皆以无为法得名。此句明何义,彼法是说因故。何以故?一切圣人依真如法清净得名。

  6、印顺法师《般若经讲记》p.55- p.56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大圣佛陀,二乘圣者,大乘菩萨,或还在修证的进程中,或已达究竟极果,这都因体悟无为法而成。无为,即离一切戏论而都无所取的平等空性。无为离一切言说,平等一味,怎么会有圣贤的差别?这如广大的虚空──空间,虽可依事物而说身内的空,屋中的空,方空、圆空,但虚空性那里有此彼差别!虚空虽没差别,而方圆等空,还是要因虚空而后可说。这样,无为法离一切戏论,在证觉中都无可取可说,而三乘圣者的差别,却依无为法而施设。

  7、《大智度论》卷33(大正25,302c19-23)

  【经】菩萨摩诃萨欲到有为、无为法彼岸,当学般若波罗蜜!

  【论】彼岸者,于有为、无为法尽到其边。云何是彼岸?以大智慧悉知悉尽有为法总相、别相种种悉解;无为法中,从须陀洹至佛,悉皆了知。

  8、《中论》卷3〈青目释〉(大正30,25b23-29)

  佛说实相有三种:若得诸法实相,灭诸烦恼,名为声闻法。

  若生大悲发无上心,名为大乘。

  若佛不出世,无有佛法时,辟支佛因远离生智。若佛度众生已,入无余涅槃,遗法灭尽,先世若有应得道者,少观厌离因缘,独入山林,远离愦闹得道,名辟支佛。

  9、《大智度论》卷99(大正25,747a26-28)

  得诸法实相名为佛,得诸法实相差别故,有须陀洹乃至辟支佛、大菩萨。

  10、《大智度论》卷60(大正25,485c7-10)

  般若波罗蜜是诸法实相,正遍知名为佛;小不如是大菩萨、辟支佛、阿罗汉,转不如是阿那含、斯陀含、须陀洹。

  (四)佛是依缘起而觉证法性的,也就依缘起而开示法性。这虽本无差别,但在随机巧说时,不能不成为别异的教说。(p.370)

  (五)(p.370)大乘三系之名称

  贤首宗

  太虚大师

  印顺法师

  破相宗

  法性空慧

  性空唯名

  法相宗

  法相唯识

  虚妄唯识

  法性宗

  法界圆觉

  真常唯心

  ※印顺法师:《以佛法研究佛法》p.302

  贤首宗判五教(小、始、终、顿、圆),也可以分作三类:

  1、破相宗:始教一分空教。

  2、法相宗:小教及始教一分有教。

  3、法性宗:终教1、顿教2、圆教。

  二、(p.370)抉择了义、不了义 [了义不了义,智者善抉择。]

  (一)各宗派对大乘三系之立场

  1、贤首宗:立宗于第三系(法性宗),以破相、法相为权教,以自宗为实教。

  2、瑜伽宗:立宗于第二系(虚妄唯识),自称「应理宗」;而称第一系(性空唯名)为「恶取空者」;称第三系(真常唯心)为「此方分别论者」(中国的佛教)。

  3、三论宗:立宗于第一系(性空唯名),自称「无所得大乘」。

  (二)到底什么是了义不了义?到底谁是了义,谁是不了义?「智者」应「善」巧「抉择」,才能彻见佛法的真实宗旨,也明了佛说的方便大用。(p.371)

  (壹)性空唯名系(p.371- p.374)

  一、(p.371)一切法之安立

  (一)印度的大乘教学(小乘也一样),都是要安立一切法的。

  (二)流转门之安立:善恶业果,生死流转的迷倒,是怎样而有的。这是极根本的理论,依着而开示人天善法。这实在就是苦、集的说明。(p.371)

  (三)还灭门之安立:怎样的彻悟法性,断惑证真,成立三乘圣法。要从怎样的修习过程,达到涅槃与菩提的圆成。这实在就是灭、道的说明。(p.372)

  (四)从经论的教证看来,大乘佛法的三系不同,主要在成立一切法的见地不同;最根本的是,业果怎样安立。(p.372)

  二、(p.372)中观家对「了义」与「不了义」之看法

  (一)《无尽意经》、《三摩地王经》说:

  1、了义:显示胜义,显示甚深难见,显示无我、空、无生。

  2、不了义:显示世俗,显示名句施设,显示有我。

  ※宗喀巴大师造《辨了不了义善说藏论》卷3引经:(法尊法师译)

  龙猛父子虽未明说依《辨了不了义经》而辨了不了义,然由解释经义之理义已显其说。其《显句论》,《般若灯疏》、《中观光明论》等,说依《无尽慧经》如是安立了不了义,故今此中依据彼经。

  如彼经云:「何等名为了义契经?何等名为不了义契经?

  若有安立显示世俗,此等即名不了义经。

  若有安立显示胜义,此等即名了义契经。

  若有显示种种字句,此等即名不了义经。

  若有显示甚深难见难可通达,此等是名了义契经。

  若有由其种种名言宣说有我、有情、命者、养者、士夫、补特伽罗、意生、儒童、作者、受者、无主宰中显似主宰,此等名为不了义经。

  若有显示空性、无相、无愿、无作、无生、不生、无有情、无命者、无补特伽罗、无主宰等诸解脱门,此等是名了义契经。」

  此即说名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三摩地王经》亦云:「当知善逝宣说空,是为了义经差别;若说有情数取士,其法皆是不了义。」《显句论》说此经分了不了与前经义同。……

  (《佛教大藏经》第48册(论部14),佛教出版社,民国67年3月,p.127- p.128)

  ※有关「了义、不了义」,参见:《望月佛教大辞典》(五)p.5009上- p.5010中。

  (二)(p.372)《般若经》、《中观论》等,深广宣说无自性、空、不生灭等,是了义教,是义理决了、究竟,最彻底的教说。

  三、(p.372)世俗如幻有,胜义毕竟空。

  (一)一切如幻如化,唯是世俗假名施设;如从胜义观察,一切是无自性而不能安立的。

  1、中观依于这一了义的立场,一切我、法,都是世俗的,假施设的。从生死业果,到三乘道果,就是涅槃,凡是安立为有的,都是『唯名,唯假』的,名言识所成立的世俗有。

  2、如从胜义观察起来,一切是无自性而不能安立的。这就是『于无住本,立一切法』,而非从真如实相中去成立一切。

  ※《维摩经》卷中(大正14,547c16-22)

  问:善不善,孰为本?答曰:身为本。

  又问:身孰为本?答曰:欲贪为本。

  又问:欲贪孰为本?答曰:虚妄分别为本。

  又问:虚妄分别孰为本?答曰:颠倒想为本。

  又问:颠倒想孰为本?答曰:无住为本。

  又问:无住孰为本?答曰:无住则无本。文殊师利!从无住本,立一切法。

  ※印顺法师《印度佛教思想史》p.100:

  凡夫的生死流转,根源在无明,这是「佛法」所说的。依《般若经》说,无明不能了知一切无所有性,由于不知而起执着,不能出离生死。所以菩萨以般若而不起执着,不执着而能得解脱。这不外迷真如而有生死,悟真如而得解脱的意思。「初期大乘」经说,大抵如此。

  如《维摩诘经》说:「问:善不善孰为本?答曰:身为本。又问:身孰为本?……颠倒想孰为本?答曰:无住为本。又问:无住孰为本?答曰:无住则无本。文殊师利!从无住本立一切法」。从心行的善与不善,层层推求,到达「依无住本立一切法」,而「无住则无本」。无住,古德或解说为无明住地。然无住的原语为aniketa,无明住地为avidya^-va^sa-bhu^mi,梵文不同,古人是望文取义而误解了!无住应是一切法都无住处,如虚空一样,一切色法依此而有,而虚空却更无依处。所以「依无住本立一切法」,就是「不动真际建立诸法」。依胜义超越境地,立一切法,说明一切法,真是甚深甚深,众生是很难理解的!

  (二)《大品般若经》卷7〈无生品第26〉(大正8,271c10-17)

  世间名字故有须陀洹,乃至阿罗汉、辟支佛、诸佛;第一实义中无知无得,无须陀洹乃至无佛。

  须菩提!若世间名字故有知有得,六道别异亦世间名字故有。非以第一实义耶?须菩提言:如是如是。舍利弗!如世间名字故有知有得,六道别异,亦世间名字故有,非以第一实义。何以故?舍利弗!第一实义中无业无报,无生无灭,无净无垢。

  (三)《大品般若经》卷8〈幻听品第28〉(大正8,276a25-b9)

  我如幻如梦,众生乃至知者、见者亦如幻如梦。诸天子!色如幻如梦,受想行识如幻如梦。眼乃至意触因缘生受如幻如梦。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檀那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如幻如梦。诸天子!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如幻如梦。须陀洹果如幻如梦,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如幻如梦。诸天子!佛道如幻如梦。

  尔时诸天子问须菩提:汝说佛道如幻如梦,汝说涅槃亦复如幻如梦耶?须菩提语诸天子:我说佛道如幻如梦,我说涅槃亦如幻如梦,若当有法胜于涅槃者,我说亦复如幻如梦。何以故?诸天子!是幻、梦、涅槃不二不别。

  四、(p.373)幻现不碍性空,性空不碍幻现。

  「诸法从缘起,缘起无性空;空故从缘起,一切法成立。现空中道义,如上之所说。」

  (一)「诸法从缘起,缘起无性空。」

  1、中观者贯彻了这性空唯名的深见,说色心,染净,世间法出世间法,都是世俗假施设的(『亦为是假名』),是从缘而起的。这本是佛在《胜义空经》所说的根本立场。(p.373)

  2、凡是「缘起」的,就是假名有,以胜义观察,一切是「无自性」而「空」的,没有一法可以安立的。(p.373)

  ☆《胜义空经》(《杂阿含经》卷13(335经),大正2,92c12-26)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拘留搜调牛聚落。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为汝等说法,初、中、后善,善义、善味,纯一满净,梵行清白,所谓第一义空经。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云何为第一义空经?诸比丘!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如是眼,不实而生,生已尽灭,有业报而无作者,此阴灭已,异阴相续,除俗数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除俗数法。俗数法者,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无明缘行,行缘识,广说乃至纯大苦聚集起。又复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如是广说乃至纯大苦聚灭。比丘!是名第一义空法经」。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参见印顺法师《杂阿含经论会编》(上)p.414)

  ☆另参见《增一阿含》卷30〈六重品第37之2(7)〉(大正2,713c-714a)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第一最空法,汝等善思念之。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尔时诸比丘从佛受教。世尊告曰:彼云何为名第一最空之法?若眼起时则起,亦不见来处,灭时则灭,亦不见灭处,除假号法因缘法。云何假号因缘?所谓是有则有,此生则生。无明缘行……生缘死,死缘愁忧苦恼,不可称计。如是苦阴成此因缘。

  无是则无,此灭则灭。无明灭则行灭……生灭则死灭,死灭则愁忧苦恼皆悉灭尽,除假号之法。耳鼻舌身意法亦复如是,起时则起,亦不知来处,灭时则灭,亦不知灭处,除其假号之法。彼假号法者,此起则起,此灭则灭。此六入亦无人造作,亦名色、六入法,六入亦无人造作,由父母而有胎者亦无,因缘而有,此亦假号,要前有对,然后乃有。犹如钻木求火,以前有对,然后火生;火亦不从木出,亦不离木。若复音人劈木求火亦不能得,皆由因缘合会然后有火。此六情起病亦复如是,皆由缘会于中起病。此六入起时则起,亦不见来,灭时则灭,亦不见灭,除其假号之法,因由父母合会而有。……是谓比丘!此名第一最空之法。与汝等说如来之所说行之法,我今以为起慈哀心,我今以办,言当念修行其法,在闲居之处坐禅思惟,勿有懈怠。今不修行,后悔无益。此是我之教训。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尔于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二)(p.373~p.374)「空故从缘起,一切法成立。」

  1、不是说无性空破坏了一切,不能成立一切法,反而如不是无性空的,有自性的,那就是实有法。实有、自性有法,就不用从缘而起。这就未生的不能生,未灭的不能灭,凡夫决定是凡夫,不能成佛了!好在由于「空故」,是极无自性的,所以要「从缘」而「起」;依于因缘,「一切法」都可以「成立」。

  2、依于因缘,一切法都可以成立,行善得善报,作恶的得恶报。迷着了流转生死,悟证了就得解脱。

  而且,以性空的缘起观一切法,所以不着生死,也不住涅槃,广行菩萨行而成佛。

  3、《中论》卷4〈观四谛品第24〉(大正30,33a22-25)

  以有空义故 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 一切则不成

  以有空义故,一切世间、出世间法皆悉成就。

  4、《回诤论》云:「若谁有此空,彼有一切义,若谁无空性,彼一切非有。诸说空缘起,中道为一义,无等第一语,敬礼如是佛。」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17引《回诤论》,福智之声出版社,p.414)

  (三)(p.374)「现空中道义,如上之所说。」

  1、依无自性空相应的缘起义立一切法。所以约世俗假施设说,是如幻而「现」的;约胜义无自性说,是「空」的。

  2、幻现不碍性空,性空不碍幻现。空假无碍,二谛无碍的「中道义」,为性空宗的了义说。这就是「如上」般若波罗蜜多中「所说」的。

  空假无碍:幻现不碍性空,性空不碍幻现。

  A.约世俗假施设说:是如幻而现。

  B.约胜义无自性说:是毕竟空寂。

  3、(p.350)[诸法因缘生,缘生无性空。]

  佛开示缘起法,说明了「诸法」──外而器界,内而身心;大至宇宙,小到微尘,都从「因缘生」的。也就是,一切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的。……

  一切从因缘生的,无论是前后关系的因缘生,或同时关系的因缘生,就可知诸法是无自性的。……无自性的,佛就称之为「空」。「空」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说自性不可得,是无自性,无自性故称之为空。

  自性不可得的一切法,只是世俗的施设有──假名有,空是不碍于假名有的:空的,所以是假名有的,因缘生的;因缘生的假名有,所以知道是无性空的。

  缘起观,无性观,空观,假名观,是同一的不同观察,其实是一样的。所以说:「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中论》卷4〈观四谛品第24〉,大正30,33b)

  (贰)虚妄唯识系(p.374- p.383)

  [一切法无性,善入者能入,或五事不具,佛复解深密。]

  一、(p.374)虚妄唯识系所宗依的主要经论:

  1.《解深密经》

  2.《瑜伽师地论》(弥勒菩萨说;亦有传为无着造)

  3.《摄大乘论》(无着)

  4.《显扬圣教论》(无着)

  5.《大乘庄严经论》(本颂是无着造,亦有说是弥勒造;长行为世亲释)

  6.《二十唯识论》(世亲)

  7.《三十唯识论颂》(世亲)

  8.《成唯识论》(护法等造)

  9.《辩中边论》(本颂弥勒造,世亲释)

  ※参见印顺法师《印度佛教思想史》p.247- p.250

  二、(p.374)三时教:

  第一时教:唯为发趣声闻乘者,以四谛相转正*轮。

  第二时教:唯为发趣修大乘者,以隐密相转正*轮。

  第三时教:普为发趣一切乘者,以显了相转正*轮。

  ※《解深密经》卷2〈无自性相品第五〉,大正16,697a23-b9

  尔时胜义生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初于一时在婆罗豇斯仙人堕处,施鹿林中,惟为发趣声闻乘者,以四谛相转正*轮,虽是甚奇甚,为希有,一切世间诸天人等,先无有能如法转者。而于彼时所转*轮,有上、有容,是未了义,是诸诤论安足处所。

  世尊!在昔第二时中,惟为发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以隐密相转正*轮。虽更甚奇、甚为希有,而于彼时所转*轮,亦是有上、有所容受,犹未了义,是诸诤论安足处所。

  世尊!于今第三时中普为发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无自性性,以显了相转正*轮。第一甚奇、最为希有。于今世尊所转*轮无上、无容、是真了义,非诸诤论安足处所。

  三、(p.375)「胜义」与「了义」:

  (一)中观论者:承《般若经》,《无尽意经》而确立的见地,「胜义」是「了义」。

  (二)《解深密经》:胜义谛中,有「深密」与「了义」的分别。说得深隐微密的,是不了义;说得显明易了的,是了义。

  四、(p.375)五事具足者,善入一切法性,五事不具者,佛复解深密。

  (一)(p.375)「五事具足」

  1、已种上品善根。 2、已清净诸障。

  3、已成熟相续。 4、已多修胜解。

  5、已能积集上品福德、智慧资粮。

  (二)(p.375- p.376)是否能如实通达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

  1、五事完全具足者:能以无倒慧如实通达。

  2、五事不完全具足者:A、有的信而不解。

  B、有的信而误解。

  3、五事完全不具足者:不信不解一切法无性空的教说。

  ※《解深密经》卷2〈无自性相品第5〉(大正16,695b11-696a29)

  如来但依如是三种无自性性,由深密意,于所宣说不了义经,以隐密相说诸法要:谓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于是经中,若诸有情已种上品善根,已清净诸障,已成熟相续,已多修胜解,已能积集上品福德智慧资粮。彼若听闻如是法已,于我甚深密意言说,如实解了,于如是法,深生信解,于如是义,以无倒慧,如实通达。依此通达善修习故,速疾能证最极究竟;亦于我所深生净信,知是如来应正等觉,于一切法现正等觉。【1、能信能解人】

  若诸有情,已种上品善根,已清净诸障,已成熟相续,已多修胜解;未能积集上品福德智慧资粮。其性质直,是质直类,虽无力能思择废立,而不安住自见取中。彼若听闻如是法已,于我甚深秘密言说,虽无力能如实解了,然于此法能生胜解,发清净信,信此经典,是如来说,是其甚深,显现甚深,空性相应,难见难悟,不可寻思,非诸寻思所行境界。微细详审,聪明智者之所解了,于此经典所说义中,自轻而住。作如是言:诸佛菩提为最甚深,诸法法性亦最甚深,唯佛如来能善了达,非是我等所能解了,诸佛如来,为彼种种胜解有情,转正法教;诸佛如来无边智见,我等智见犹如牛迹。于此经典,虽能恭敬,为他宣说,书写护持,披阅,流布,殷重供养,受诵温习;然犹未能以其修相发起加行,是故于我甚深密意所说言辞,不能通达。由此因缘,彼诸有情,亦能增长福德智慧二种资粮,于彼相续未成熟者,亦能成熟。【2、能信不解人---A、劣慧】

  若诸有情,广说乃至未能积集上品福德智慧资粮,性非质直,非质直类,虽有力能思择废立,而复安住自见取中。彼若听闻如是法已,于我甚深密意言说不能如实解了。于如是法虽生信解,然于其义随言执着:谓一切法决定皆无自性,决定不生不灭,决定本来寂静,决定自性涅槃。由此因缘,于一切法获得无见及无相见,由得无见无相见故,拨一切相皆是无相:诽拨诸法遍计所执相、依他起相、圆成实相。何以故?由有依他起相及圆成实相故,遍计所执相方可施设,若于依他起相及圆成实相见为无相,彼亦诽拨遍计所执相;是故说彼诽拨三相。虽于我法起于法想,而非义中起于义想,由于我法起法想故,及非义中起义想故,于是法中持为是法,于非义中持为是义。彼虽于法起信解故,福德增长;然于非义起执着故,退失智慧。智慧退故,退失广大无量善法。

  复有有情,从他听闻,谓法为法,非义为义,若随其见,彼即于法起于法想,于非义中起于义想,执法为法,非义为义。由此因缘,当知同彼退失善法。

  若有有情不随其见,从彼欻闻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便生恐怖。生恐怖已,作如是言:此非佛语,是魔所说。作此解已,于是经典,诽谤毁骂。由此因缘,获大衰损,触大业障。

  由是缘故,我说若有于一切相起无相见,于非义中宣说为义,是起广大业障方便。由彼陷坠无量众生,令其获得大业障故。【2、能信不解人---B、恶慧】

  善男子!若诸有情,未种善根,未清净障,未熟相续,无多胜解,未集福德智慧资粮。性非质直,非质直类,虽有力能思择废立,而常安住自见取中。彼若听闻如是法已,不能如实解我甚深密意言说,亦于此法不生信解,于是法中起非法想,于是义中起非义想,于是法中执为非法,于是义中执为非义。唱如是言:此非佛语,是魔所说。作此解已,于是经典,诽谤毁骂,拨为虚伪,以无量门,毁灭摧伏如是经典,于诸信解此经典者,起怨家想。彼先为诸业障所障,由此因缘,复为如是业障所障,如是业障,初易施设,乃至齐于百千俱胝那庾多劫,无有出期。【3、不信不解人】

  善男子!如是于我善说、善制法、毗奈耶,最极清净意乐所说善教法中。有如是等诸有情类意解种种差别可得。

  (参见:演培法师《解深密经语体释》,《谛观全集》3(经释三),p.241- p.263;p.218- p.220)

  五、(p.376)「声闻五百部,......闻说般若诸法毕竟空,如刀伤心。」

  ※《大智度论》卷63,大正25,503c1-5

  是声闻人,着声闻法。佛法过五百岁后,各各分别有五百部。从是以来,以求诸法决定相故,自执其法,不知佛为解脱故说法,而坚着语言故,闻说般若诸法毕竟空,如刀伤心!

  六、(p.376)「我依三种无自性性,密意说言一切诸法皆无自性。」

  ※《解深密经》卷2,大正16,694a13-15

  我依三种无自性性密意,说言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所谓:相无自性性、生无自性性、胜义无自性性。

  ※依三无性,遣除遍计所执性,说一切法无自性。其实,缘起法──依他起性,寂灭法性──圆成实性,是有自性的。并非一切都没有,有的是非有,有的是实有。(《成佛之道》p.376)

  七、(p.377)《大智度论》卷31,大正25,290b8-11

  如七尺之身,以大海为深;罗亩罗阿修罗王立大海中,膝出水上;以两手隐须弥顶,下向观忉利天普见城,此则以海水为浅。

  八、(p.377)《大智度论》卷18,大正25,194a18-24

  譬如田舍人初不识盐,见人以盐着种种肉菜中而食。问言:何以故尔?语言:此盐能令诸物味美故。此人便念此盐能令诸物美,自味必多,便空抄盐,满口食之,咸苦伤口。而问言:汝何以言盐能作美?人言:痴人!此当筹量多少,和之令美,云何纯食盐?

  [或是无自性,或是自相有。]

  九、(p.377)依实立假:

  ※《瑜伽师地论》卷36,大正30,488b22-27

  譬如要有色等诸蕴,方有假立补特伽罗;非无实事而有假立补特伽罗。如是,要有色等诸法实有唯事,方可得有色等诸法假说所表;非无唯事而有色等假说所表。若唯有假,无有实事,既无依处,假亦无有,是则名为坏诸法者。

  十、(p.378)遍计所执相、依他起相、圆成实相:

  ※《解深密经》卷2〈一切法相品第4〉(大正16,693a15-25)

  谓诸法相略有三种:何等为三?一者、遍计所执相;二者、依他起相;三者、圆成实相。

  云何诸法遍计所执相?谓一切法名假安立自性差别,乃至为令随起言说。

  云何诸法依他起相?谓一切法缘生自性。则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无明缘行,乃至招集纯大苦蕴。

  云何诸法圆成实相?谓一切法平等真如。于此真如,诸菩萨众勇猛精进为因缘故,如理作意,无倒思惟为因缘故,乃能通达。于此通达,渐渐修集,乃至无上正等菩提方证圆满。

  十一、(p.378)三种无自性性:

  (一)1.相无自性性:诸法遍计所执相 - 此由假名安立为相,非由自相安立为相,是故说名相无自性性。

  2.生无自性性:诸法依他起相 - 此由依他缘力故有,非自然有,是故

  说名生无自性性。

  3.胜义无自性性:(1)清净所缘境界,没有依他起。

  (2)一切诸法无我性(法空性),圆成实相本身就是无我性。

  (二)《解深密经》卷2〈无自性相品第五〉(大正16,694a13-b24)

  胜义生!当知我依三种无自性性,密意说言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所谓:相无自性性、生无自性性、胜义无自性性。

  善男子!云何诸法相无自性性?谓诸法遍计所执相。何以故?此由假名安立为相,非由自相安立为相,是故说名相无自性性。

  云何诸法生无自性性?谓诸法依他起相。何以故?此由依他缘力故有,非自然有,是故说名生无自性性。

  云何诸法胜义无自性性?谓诸法由生无自性性故,说名无自性性;即缘生法,亦名胜义无自性性。何以故?于诸法中,若是清净所缘境界,我显示彼以为胜义无自性性。依他起相,非是清净所缘境界。是故亦说名为胜义无自性性。

  复有诸法圆成实相,亦名胜义无自性性。何以故?一切诸法法无我性名为胜义,亦得名为无自性性,是一切法胜义谛故,无自性性之所显故。由此因缘,名为胜义无自性性。

  善男子!譬如空花,相无自性性,当知亦尔。譬如幻像,生无自性性,当知亦尔。一分胜义无自性性,当知亦尔。譬如虚空,惟是众色无性所显,遍一切处,一分胜义无自性性,当知亦尔,法无我性之所显故,遍一切故。善男子!我依如是三种无自性性密意说言:一切诸法皆无自性。

  胜义生!当知我依相无自性性,密意说言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何以故?若法自相都无所有,则无有生。若无有生,则无有灭,若无生无灭,则本来寂静。若本来寂静,则自性涅槃。于中都无少分所有,更可令其般涅槃故。是故我依相无自性性,密意说言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

  善男子!我亦依法无我性所显胜义无自性性,密意说言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何以故?法无我性所显胜义无自性性,于常常时,于恒恒时,诸法法性,安住无为,一切杂染不相应故,于常常时,于恒恒时,诸法法性安住故无为。由无为故,无生无灭。一切杂染不相应故,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是故我依法无我性所显胜义无自性性,密意说言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

  (三)(p.378)无自性的假有────假说自性,遍计所执相。

  自相有的实有唯事─离言自性,依他起性。

  (四)(p.378)中观系与唯识系对「因缘生」的看法

  1.中观系:认为一切法因缘和合,无自性,皆是假名安立。

  2.唯识系:因缘生法是自相有的,是一切法的缘生自性。或说为十八界性,界也就是自性不失的意义。这不是执着而实有性的,从因缘生时,就是这样自性有的。

  十二、(p.378)「三无自性性」依「三相(三自性)」而立。

  1、相无自性性:依遍计所执相说。

  2、生无自性性:依依他起相说。

  3、胜义无自性性:通于依他起与圆成实相。

  ※参见:印顺法师《印度佛教思想史》p.253- p.254

  [缘起自相有,即虚妄分别,依识立缘起,因果善成立。]

  十三、(p.380)依他缘起:

  (一)(p.380)阿赖耶识:

  1.所知依:为一切法的依止。(依阿赖耶根本识为依,而立缘起所生的一切法。)

  2.种子性:含藏无量种子,依种子生起现行──七识及相应心所、根、尘、器世界;一切法生起时,又熏成种,藏在阿赖耶识里。

  ※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

  (二)(p.380)「分别自性缘起」与「分别爱非爱缘起」:

  1.分别自性缘起:依止阿赖耶识而诸法生起,以能分别种种自性为缘性故。

  2.分别爱非爱缘起:十二支缘起。

  ※《摄大乘论》卷上,大正31,134c28-135a5

  诸法显现如是缘起,于大乘中极细甚深。又若略说有二缘起:一者、分别自性缘起,二者、分别爱非爱缘起。

  此中依止阿赖耶识诸法生起,是名分别自性缘起,以能分别种种自性为缘性故。

  复有十二支缘起,是名分别爱非爱缘起,以于善趣恶趣能分别爱非爱种种自体为缘性故。

  ※参见:印顺法师《摄大乘论讲记》p.86- p.88

  (三)(p.380)「亲生自果功能差别」(viZeSa)=亲生自果殊胜功能。

  功能差别:不是说种子与种子或本识间的不同,而是说能生彼法的功能性

  有殊胜的作用。

  (四)(p.381)「无自性空的因果观」与「自性生自性的因果观」。

  A.中观:无自性空的因果观。

  B.唯识:自性生自性的因果观:依自相有种子,生自相有现行的唯识因果观。

  [心外法非有,心识理非无。达无境唯识,能入于真实。]

  十四、(p.381)无境唯识:

  (一)(p.381)识是虚妄的,但是自相有的。

  (二)(p.381)性境──三境:性境、带质境、独影境。

  (三)(p.382)「达无境唯识,能入于真实」。

  ※依唯识而立迷悟:

  A.迷:众生不了解外境是唯识的,是颠倒错乱,为执我执法的根源。因妄执,起烦恼,造业,这都熏习在阿赖耶识里。业种成熟时,随业受报,阿赖耶识就名为异熟识,成为生死轮回的主体了。

  B.悟:如依观而通达实无外境,是无自性的,是唯识所现而立的,这就能于依他起而知遍计所执空。如境相空不可得,虚妄分别识也就因失去对象而不生。境无所得,识也就无所得,就能悟入于唯识实性──空相,真相。

  ※无境唯识→境无所得,识亦无所得→悟入唯识实性(空相、真相)。

  (四)(p.382)圆成实性是依他起自性离执所显的,所以也不能说是空的。

  ※无境唯识→境无所得,识亦无所得→悟入唯识实性(空相、真相)。

  (五)(p.382)「唯所执依他 及圆成实性 境故分别故 及二空故说」

  《辩中边论颂》〈辨相品第1〉(大正31,477c17-18)

  1.唯所执--境

  2.依他---分别

  3.圆成实性-二空

  ※玄奘译《辩中边论》卷上(大正31,464c27-465a2)

  颂曰:唯所执依他 及圆成实性 境故分别故 及二空故说

  论曰:依止虚妄分别境故,说有遍计所执自性。

  依止虚妄分别性故,说有依他起自性。

  依止所取能取空故,说有圆成实自性。

  ※参见:印顺法师《印度佛教思想史》p.255- p.256

  (六)(p.382)「依识有所得,境无所得生;依境无所得,识无所得生。

  由识有得性,亦成无所得;故知二有得,无得性平等。」

  《辩中边论颂》〈辨相品第1〉,大正31,477c19-22

  ※《辩中边论》卷上(大正31,465a2-15)

  已显虚妄分别摄相。当说即于虚妄分别,入无相方便相。颂曰:

  依识有所得 境无所得生 依境无所得 识无所得生

  论曰:依止唯识有所得故,先有于境无所得生。复依于境无所得故,后有于识无所得生。由是方便,得入所取能取无相。复次颂曰:

  由识有得性 亦成无所得 故知二有得 无得性平等

  论曰:唯识生时现似种种虚妄境故,名有所得。以所得境无实性故,能得实性亦不得成。由能得识无所得故,所取能取二有所得,平等俱成无所得性。

  A.依识有所得→境无所得生(唯识无境)。

  B.依境无所得→识无所得生(境识俱无所得)。

  ※参见:印顺法师《印度佛教思想史》p.269- p.270

  (参)真常唯心系(p.383- p.392)

  [或以生灭法,缚脱难可立,畏于无我句,佛又方便摄。]

  一、(p.383)真常唯心系所宗依的经论:

  1.《如来藏经》 2.《大般涅槃经》 3.《大法鼓经》4.《央掘魔罗经》

  5.《胜鬘经》6.《楞伽经》7.《不增不减经》 8.《究竟一乘宝性论》

  9.《佛性论》10.《大乘起信论》......等

  ※参见印顺法师《如来藏之研究》p.3- p.8

  二、(p.383)如来界、众生界:

  ※印顺法师《以佛法研究佛法》p.315- p.316

  《无上依经》说明如来藏,而建立众生界、菩萨界、如来界三名,界即是藏义。众生本具的如来德性,在众生位名众生界;如经修行到菩萨位,即名菩萨界;由菩萨将它圆满显发出来,即名如来界──三界是完全平等的。《华严经》也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不特说明了众生与佛平等,而且说明众生心与佛心也是平等的,众生心即是佛心,众生也即是佛。

  三、(p.383)种子六义:

  ※《成唯识论》卷2,(大正31,9b7-29)

  种子义略有六种:

  一、剎那灭:谓体纔生无间必灭,有胜功力方成种子;此遮常法,常无转变不可说有能生用故。

  二、果俱有:谓与所生现行果法俱现和合方成种子,此遮前后及定相离,现种异类互不相违,一身俱时有能生用,非如种子自类相生,前后相违必不俱有。虽因与果有俱不俱,而现在时可有因用,未生已灭无自体故,依生现果立种子名,不依引生自类名种,故但应说与果俱有。

  三、恒随转:谓要长时一类相续至究竟位方成种子;此遮转识,转易间断与种子法不相应故,此显种子自类相生。

  四、性决定:谓随因力生善恶等功能决定方成种子;此遮余部执异性因生异性果有因缘义。

  五、待众缘:谓此要待自众缘合功能殊胜方成种子;此遮外道执自然因,不待众缘恒顿生果;或遮余部缘恒非无,显所待缘非恒有性,故种于果非恒顿生。

  六、引自果:谓于别别色心等果,各各引生方成种子;此遮外道执唯一因生一切果;或遮余部执色心等互为因缘。

  唯本识中功能差别,具斯六义成种非余。

  (参见演培法师《成唯识论讲记》,收入《谛观全集》第14册(论释7)p.551- p.565)

  ※印顺法师《摄大乘论讲记》p.95- p.98

  四、(p.383)无常、无我而业果相续。

  (一)中观:中观者依彻底的我法无自性(无我)说,缘起是如幻的生灭,与无常无我的法印相合。

  (二)唯识:唯识者依自相有的立场,说一切法是生灭无常的;种子六义中,第一就是『剎那灭』。对于没有补特伽罗我,也是彻底的。

  (三)如来藏:一般愚夫──觉得无常无我,不能成立轮回,也不能成立解脱。

  佛对此畏于无我之众生,以「如来藏法门」来摄化之。

  五、(p.384)西藏的觉囊巴派,依十部大乘经(如来藏说教典)成立神我体系的大乘佛教。※印顺法师《如来藏之研究》p.148~ p.149

  接近初期如来藏说的,如西藏所传的觉曩巴派,克主所着《密宗道次第论》说:

  「如来藏经,陀罗尼自在王请问经,大般涅槃经,利益指鬘经,胜鬘师子吼经,智光庄严经,无增减经,大法鼓经,入无分别陀罗尼经,解深密经。觉曩巴说此十经为如来藏十经,为后*轮,为了义经。许彼诸经所说如来藏,与佛自性身,同是谛实有,常恒坚固,无为相好而自庄严。一切有情,从无始生死(以来),于烦恼网[缠]沌[辊](中),本来具足,以九喻、九义而为宣说」。

  《利益指鬘经》,即汉译的《央掘魔罗经》。觉曩巴以为:如来藏与佛的自性身,是同样的相好庄严。自性身是转依所显的佛自体;众生本来如是,只是还在烦恼中,没有显出而已。这与初期的如来藏说,是符合的。然觉囊巴派以《解深密经》为如来藏经类,显然是不妥当的!凡如来藏部类,都是说一乘的,与《解深密经》的「普为发趣一切乘者」不同。

  [甚深如来藏,是善不善因。]

  六、(p.385)生死轮回的主体,本有涅槃佛体。

  ※《楞伽经》卷4(大正16,510b4-10)

  如来之藏是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儿,变现诸趣,离我我所,不觉彼故,三缘和合方便而生。外道不觉,计著作者,为无始虚伪恶习所熏,名为识藏,生无明住地,与七识俱,如海浪身,常生不断。离无常过,离于我论,自性无垢,毕竟清净。

  ※「伎儿」:

  1.《杂阿含经》卷32(907经),大正2,227a13-14

  伎儿于大众坐中,种种歌舞伎乐嬉戏,令彼众人欢乐喜笑。

  (《杂阿含经论会编》(下)p.589)

  2.《华雨集》(三)p.173

  如伎儿从后台到前台,不断的变换形相。

  七、(p.385)如来藏:含摄如来一切功德,而主要是为杂染法所覆藏。

  八、(p.386)『众生界即法身,法身即众生界』。

  ※《不增不减经》(大正16,467b6-19。)

  即此法身,过于恒沙无边烦恼所缠,从无始世来随顺世间,波浪漂流,往来生死,名为众生。

  舍利弗!即此法身,厌离世间生死苦恼,弃舍一切诸有欲求,行十波罗蜜,摄八万四千法门,修菩提行,名为菩萨。

  复次,舍利弗!即此法身,离一切世间烦恼使缠,过一切苦,离一切烦恼垢,得净得清净,住于彼岸清净法中,到一切众生所愿之地,于一切境界中究竟通达,更无胜者,离一切障,离一切碍,于一切法中得自在力,名为如来、应、正遍知。

  是故舍利弗!不离众生界有法身,不离法身有众生界,众生界即法身,法身即众生界。舍利弗!此二法者,义一名异。

  九、(p.386)依如来藏,成立生死与涅槃,众生与佛。

  1.如来藏是不善的生死杂染因。

  2.如来藏也是善的清净佛果因。

  十、(p.386)说一切有部立「六因」(《大毗婆沙论》卷16,大正27,79a-82b;

  《俱舍论》卷6,大正29,30a-33c;

  《大智度论》卷32,大正25,296b-c)

  (四缘)(六因)(五果)

  1因缘───────┬─1俱有因─┬───1士用果

  2等无间缘┐│3相应因─┘

  3所缘缘─┤ │2同类因─┬───2等流果

  ││4遍行因─┘

  └┬与力┐└─5异熟因─────3异熟果

  4增上缘──┴不障┴──6能作因─────4增上果

  5离系果(涅槃果)

  十一、(p.386)唯识学立「十因」(《成唯识论》卷8,大正31,41b-c)

  如是四缘,依十五处义差别故,立为十因。云何此依十五处立?

  一语依处。谓法名想所起语性。即依此处立随说因。谓依此语随见闻等说诸义故。此即能说为所说因。有论说此是名想见。由如名字取相执着随起说故。若依彼说便显此因是语依处。

  二领受依处。谓所观待能所受性。即依此处立观待因。谓观待此令彼诸事或生或住或成或得。此是彼观待因。

  三习气依处。谓内外种未成熟位。即依此处立牵引因。谓能牵引远自果故。

  四有润种子依处。谓内外种已成熟位。即依此处立生起因。谓能生起近自果故。

  五无间灭依处。谓心心所等无间缘。

  六境界依处。谓心心所所缘缘。

  七根依处。谓心心所所依六根。

  八作用依处。谓于所作业作具作用即除种子余助现缘。

  九士用依处。谓于所作业作者作用即除种子余作现缘。

  十真实见依处。谓无漏见除引自种于无漏法能助引证。总依此六立摄受因。谓摄受五办有漏法具摄受六办无漏故。

  十一随顺依处。谓无记染善现种诸行能随顺同类胜品诸法。即依此处立引发因。谓能引起同类胜行及能引得无为法故。

  十二差别功能依处。谓有为法各于自果有能起证差别势力。即依此处立定异因谓各能生自界等果。及各能得自乘果故。

  十三和合依处。谓从领受乃至差别功能依处于所生住成得果中有和合力。即依此处立同事因。谓从观待乃至定异皆同生等一事业故。

  十四障碍依处。谓于生住成得事中能障碍法。即依此处立相违因。谓彼能违生等事故。

  十五不障碍依处。谓于生住成得事中不障碍法。即依此处立不相违因。谓彼不违生等事故。

  ※参阅《瑜伽师地论》卷5,大正30,301b-302a

  十二、(p.387)五因:1生因、2依因、3立因、4持因、5养因。

  ※《俱舍论》卷7,大正29,38b:

  大为大二因 为所造五种 造为造三种 为大唯一因

  论曰:

  (A)初言大为大二因者,是诸大种更互相望,但为俱有、同类因义。

  (B)大于所造能为五因。何等为五?谓生、依、立、持、养别故。如是五因,但是能作因之差别。

  从彼起故说为生因。

  生已随逐大种转故,如依师等说为依因。

  能任持故,如壁持画说为立因。

  不断因故,说为持因。

  增长因故,说为养因。

  如是则显大与所造为起、变、持、住、长因性。

  (C)诸所造色自互相望容有三因:所谓俱有、同类、异熟。其能作因无差别转故不恒数。

  俱有因者,谓随心转身语二业,非余造色。

  同类因者,一切前生于后同类。

  异熟因者,谓身语业能招异熟眼根等果。

  (D)所造于大但为一因,谓异熟因。

  ※《大乘阿毘达磨杂集论》卷1,大正31,696a4-12

  云何建立色蕴?谓诸所有色,若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所造者,谓以四大种为生、依、立、持、养因义。即依五因说名为造。

  生因者,即是起因,谓离大种,色不起故。

  依因者,即是转因,谓舍大种诸所造色无有功能,据别处故。

  立因者即随转因,由大变异,能依造色随变异故。

  持因者即是住因,谓由大种诸所造色相似相续生,持令不绝故。

  养因者即是长因,谓由大种,养彼造色,令增长故。

  十三、(p.387- p.388)如来藏是善不善因。

  (一)《如来藏之研究》p.246- p.247

  《楞伽经》说:「如来之藏是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五)趣(四)生」;所说的因(hetu),是「为依、为住、为建立」的意义。依(niZraya),持(AdhAra),建立(pratiSThA),不是种子生现行那样,是「依止因」。如大种造色,约「生、依、立、持、养」说,依、持、建立,就是这类的因──能作因(kAraNa-hetu)。「如来之藏是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儿变现诸趣」,近于外道的神我说。这是「开引计我外道」的方便,如来藏只是真如的异名。如来藏是善不善因,为生死依止,决不是如来藏──真如能生起善恶,流转生死,只是善恶、生死依如来藏而成立,如云雾依于虚空一样。云雾依于虚空,虚空自性还是那样的明净,虽然似乎虚空晦昧而失去明净,其实是不见而不是虚空有任何变化。所以《经》上接着说:「离无常过,离于我论,自性无垢,毕竟清净」。为了化导没有常住法就不能成立生死流转的凡夫见,所以说如来藏为因为依。

  (二)A.依如来藏故有生死:无始以来,就有那些与如来藏不相应的,相离的有为法──阴界入,贪瞋痴等无边烦恼,都依如来藏而有;如灰尘的依明镜而有一样。有了这些,生死杂染就流转不息了。

  B.依如来藏故有不思议佛法:无始以来,就有那些与如来藏相应的,不可说异,不可分离的不思议佛法,也依如来藏而有,这就是佛性了。

  十四、(p.386- p.387)如来藏是依、持、建立。

  1.依(niZraya):依止,如来藏是无边功德所依止。

  2.持(AdhAra):摄持,如来藏能摄持一切功德而不失。

  3.建立(pratiSThA):建立,一切佛法是因如来藏而得建立。

  ※参见:印顺法师《胜鬘经讲记》p.241- p.243

  印顺法师《如来藏之研究》p.176- p.177

  [无始习所熏,名为阿赖耶,由此有生死,及涅槃证得。]

  十五、(p.388)如来藏→阿赖耶识→一切法

  (一)佛说如来藏,主要是以常住不变,自性清净的法体,作为生死与涅槃的

  所依。

  (二)如来藏在阴界入中,也就是在众生身心中,所以如来藏说,不一定与唯

  识的阿赖耶识相结合。

  (三)众生是一切由心的;阿赖耶识是所知依的根本识,所以自然地形成:依

  如来藏而有阿赖耶识,依阿赖耶识而有一切法的思想体系。

  十六、(p.389)如来藏→自性清净心

  自性清净的如来藏,在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一切法的根本或中心)深处,所以到了《胜鬘经》,如来藏也就被称做「自性清净心」,与心性本净说相合,展开了真心论的思想系。

  ※参见:印顺法师《印度佛教思想史》p.297- p.299

  十七、(p.389)《阿毗达磨大乘经》说:「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

  及涅槃证得。」(《摄大乘论本》卷上〈所知依分第2〉大正31,133b13-16)

  ※参见:

  1.世亲释,真谛译《摄大乘论释》卷1〈众名章第3〉(大正31,156c9-157a16)

  2.世亲释,玄奘译《摄大乘论释》卷1〈释所知依分第2之1〉(大正31,324a16-b5)

  3.印顺法师《摄大乘论讲记》p.33- p.35

  4.印顺法师〈《起信论》与扶南大乘〉(收于《中华佛学学报》第8期,民国84年7月,p.8- p.11)

  十八、(p.389-p.390)依如来藏而有的阿赖耶识:有真相(如来藏)─「法界」所摄。

  有业相(戏论熏习)。

  (一)由于阿赖耶识真相(如来藏)有不离不异的清净性→能厌生死,欣涅槃;

  能发心修行,破烦恼,证涅槃。

  (二)由阿赖耶识的杂染种子(不离如来藏真相的业相)→有生死流转的诸趣。

  十九、(p.390)「如来藏」与「阿赖耶识」的关系:

  ※参见:印顺法师《如来藏之研究》p.239- p.249;

  印顺法师《印度佛教思想史》p.303- p.308。

  二十、(p.390)「虚妄唯识」与「真常唯心」对心识之看法:

  (一)虚妄唯识:以依他起为依,万法为识,识是虚妄的。

  (二)真常唯心:以如来藏为依,一切唯心造,心是真常的。

  [佛说法空性,以为如来藏,真如无差别,勿滥外道见。]

  二一、(p.390- p.391)如来藏即甚深法空性,是直指众生身心的当体-本性空寂性。

  ※《楞伽经》卷2,〈一切佛语心品之2〉(大正16,489b3-20)

  佛告大慧:我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大慧!有时说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槃、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说如来藏已。如来应供等正觉,为断愚夫畏无我句故,说离妄想无所有境界如来藏门。

  大慧!未来现在菩萨摩诃萨,不应作我见计着。譬如陶家于一泥聚,以人工水木轮绳方便作种种器。如来亦复如是,于法无我离一切妄想相,以种种智慧善巧方便,或说如来藏,或说无我,以是因缘故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是名说如来藏。开引计我诸外道故说如来藏,令离不实我见妄想,入三解脱门境界,悕望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作如是说如来之藏。若不如是,则同外道所说之我。是故大慧!为离外道见故,当依无我如来之藏。

  二二、(p.392)《宝性论》说:「法身遍无差,真如无差别,皆实有佛性;是故说众生,常有如来藏。」

  《宝性论》卷3(大正31,828a28-b6)

  佛法身遍满 真如无差别 皆实有佛性 是故说常有

  此偈明何义?有三种义,是故如来说一切时、一切众生有如来藏。何等为三?

  一者、如来法身遍在一切诸众生身。偈言:佛法身遍满故。

  二者、如来真如无差别。偈言:真如无差别故。

  三者、一切众生皆悉实有真如佛性。偈言:皆实有佛性故。

  ※宋、元、明三本及宫本:

  「法身遍无差,皆实有佛性,是故说众生,常有如来藏。」

  (大正31,828d注4、5、6)

  ※参见:印顺法师《如来藏之研究》p.167- p.168

  二三、(p.392)《宝性论》说:如来为使众生远离「五种过失」,所以说「佛性」。

  《宝性论》卷4,〈为何义说品第7〉大正31,840b-c

  问曰:真如、佛性、如来藏义,住无障阂究竟菩萨地,菩萨第一圣人亦非境界,以是一切智者境界故。若如是者,何故乃为愚痴颠倒凡夫人说?答曰:以是义故略说四偈:

  处处经中说 内外一切空 有为法如云 及如梦幻等

  此中何故说 一切诸众生 皆有如来性 而不说空寂

  以有怯弱心 轻慢诸众生 执着虚妄法 谤真如佛性

  计身有神我 为令如是等 远离五种过 故说有佛性

  此四行偈以十一偈略释应知。偈言:

  诸修多罗中 说有为诸法 谓烦恼业等 如云等虚妄

  烦恼犹如云 所作业如梦 如幻阴亦尔 烦恼业生故

  先已如是说 此究竟论中 为离五种过 说有真如性

  以众生不闻 不发菩提心 或有怯弱心 欺自身诸过

  未发菩提心 生起欺慢意 见发菩提心 我胜彼菩萨

  如是憍慢人 不起正智心 是故虚妄取 不知如实法

  妄取众生过 不知客染心 实无彼诸过 自性净功德

  以取虚妄过 不知实功德 是故不得生 自他平等慈

  闻彼真如性 起大勇猛力 及恭敬世尊 智慧及大悲

  生增长五法 不退转平等 无一切诸过 唯有诸功德

  取一切众生 如我身无异 速疾得成就 无上佛菩提

  ※参见:《佛性论》卷1〈缘起分第1〉,大正31,787a8-b28

  (肆)大乘三系之会通(p.392- p.396)

  [方便转转胜,法空性无二,智者善贯摄,一道一清净。]

  一、(p.392)大乘三系皆归宗于法空性的现证

  (一)性空唯名系:诸法从缘起,缘起无性空,现观法性空。

  (二)虚妄唯识系:先以识有遣境无,然后以境无而识也不起,到达心境都无所得。

  (三)真常唯心系:先观外境非实有性(观察义禅);进达二无我而不生妄想(攀缘如禅);等到般若现前,就是于法无我离一切妄想(如来禅)。

  二、(p.393)四种禅

  1.愚夫所行禅

  2.观察义禅──观外境非实有性。

  3.攀缘如禅──于二无我而不生妄想。

  4.如来禅-──般若现前,于法无我离一切妄想。

  ※《楞伽经》卷2,大正16,492a

  复次大慧!有四种禅,云何为四?谓愚夫所行禅、观察义禅、攀缘如禅、如来禅。

  云何愚夫所行禅?谓声闻、缘觉、外道修行者,观人无我性自相共相骨锁,无常、苦、不净相,计着为首。如是相不异观,前后转进,想不除灭,是名愚夫所行禅。

  云何观察义禅?谓人无我自相共相,外道自他俱无性已。观法无我彼地相义,渐次增进,是名观察义禅。

  云何攀缘如禅?谓妄想二无我妄想,如实处不生妄想,是名攀缘如禅。

  云何如来禅?谓入如来地,行自觉圣智相三种乐住,成办众生不思议事,是名如来禅。

  三、(p.393-p.394)大乘三系与摄化众生的根机:

  (一)性空唯名系──五事具足的众生。

  (二)虚妄唯识系──五事不具足的小乘等。

  (三)真常唯心系──一般凡夫外道、怖畏空无我者。

  四、(p.394)《大乘密严经》卷下(大正16,747a15-20)

  如来清净藏 亦名无垢智 常住无始终 离四句言说

  佛说如来藏 以为阿赖耶 恶慧不能知 藏即赖耶识

  如来清净藏 世间阿赖耶 如金与指环 展转无差别

  ※《成佛之道》p.394:

  原来阿赖耶,还是如来藏。依如来藏而有无始虚妄熏习,名阿赖耶识,为杂染(清净)法所依。不知其实是依法空性──如来藏;可惜有些学者,不能自觉吧了!

  如约有漏的阿赖耶识,这只能说是生死杂染法的中心。阿赖耶识也还是依转识,要依转识的熏习,与转识有互为因果的关系。所以,阿赖耶识只是相对的依止。

  1 印顺法师:《以佛法研究佛法》p.302:「终教,如《起信论》的如来藏缘起说。」

  2 印顺法师:《以佛法研究佛法》p.302:「贤首宗的顿教,即是禅宗。」

返回目录

----------------------------------------------------------------------------------------------------------------

更多厚观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