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法相宗>>正文内容

如本法师:见性成佛 第二十九天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17日
来源:   作者:如本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如本法师:见性成佛 第二十九天

 

  诸位观众、诸位菩萨大家好:

  今天已经进入了第三十天,这段时间以来听众非常热烈,要求如本法师继续下去,可见在当今的时代,大家对禅宗「见性成佛」是非常非常热络。所说的「热」是非常喜爱。在此工商时代大家都很忙,如果可以听到一句解脱的法语,听一句见性的法语,听一句涅槃的法语,能够让你这一辈子终身受用,何况长篇大论的经文,要受用是不容易啊!因为你没有那种美国时间,看那些长篇大论,我们这些见性成佛的法语,都是四句为一首,让我们听起来容易记、容易明白、容易得手、容易入门。所以这段时间以来听众非常踊跃、非常热络,这是为诸位高兴之处。

  我们说「见性成佛」是站在果地来说,有时候会站在因地来说,中下层听众的领受各有一片天,对中上阶层的人而言,就会悟到全方位的、立体性的。譬如,同样是月亮,我们在初八、初九所看到的和十一、十二所看的就有差别。那么十一、十二和十三、十四所看到的月亮也有差别,十三、十四所看到的和十五、十六的月亮又有差别。换一句话说,见性还有高低,但是在果地而言是平等、圆满没有高低。演变成大乘佛法,有初地、二地、三地菩萨,就如小乘有初果、二果、三果阿罗汉一样。所以「见性」大家要努力。因为你见性以后才好修行,见性以后修行才不会修冤枉行,才不会修错了,错用心,诸位明白了吗?

  其实历代禅宗祖师教我们见性成佛,只是唤醒我们,你我大家有一个「性」,「性」不分众生、不分圣人、不分佛、菩萨人人具足。只是众生迷惘迷了他的佛性,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如果你自觉了、见性了,那么你和诸佛菩萨的性,没有两样了。

  凡夫每天生活在「性」的作用里,自己不能自觉因此迷惘,又每天为你做那么多事情,佛性为你劳碌,在你的行住坐卧来来去去,为你服务贡献,但你不能自觉,迷啊!天下第一悲哀,天下第一伤心的,最大的可惜和遗憾不过于每天和佛性在一起,擦身而过不能契会,不能见你的「性」。所以一位开悟圣僧悟性以后感慨说出几句话,惊天动地:

  「诸般迷人,犹如饭箩边坐饿死人,临河渴死汉。若起见性观照,一念即至佛地。」

  这句话非常了义啊!很广?又相当有启发性的话。「诸般迷人」就是一般迷惘的人,没有见性的人,凡夫之辈,就好象你在饭锅旁边,只要将盖子掀开来,添饭起来就有得吃了。但是,明明坐在饭锅旁边,他就没有机缘、没有因缘。说到因缘,这就难说了,没有添饭出来吃,却在饭锅旁边饿死了。这是一种暗示、启示,让你回光返照的意思。又如同你走到河边竟然在河边渴死了,渴死了会让人笑死。代表你自己有一个佛性,你在这里讲话、吃饭、走路和人家问答只对,和别人吵架口角,对人家随喜赞叹,佛性为你做这么多事,但是你始终没有见性不能自觉。就如同你在饭锅旁边饿死、在河边渴死,这种人很悲哀啰!真的吗?真的。你说天下那有这么笨的?我们人就是笨。有一个佛性不承认,不去契会它不去见它,和在饭锅旁边饿死有什么两样呢?也好比你走得口很渴,来到河边却不喝水而被渴死,你看悲不悲哀?

  我已经对你讲那么多次了,演讲「见性成佛」这个法门以来,告诉你,你能讲话那个就是你的佛性。你现在骂人家、咒人家的那个就是你的佛性。你高兴、称心如意,是佛性的作用,你死都不肯相信,你否认佛性不相信有灵魂的存在,以为人死后土归土、尘归尘,死去后如灯灭,死去后如枯木,和在溪边渴死有什么两样?和在饭锅旁边饿死有什么两样!所以我看开悟圣僧这两个譬喻,让我猛然有一八0度的感慨。在潜意识里面说不出来的点点滴滴,都教我们要「回光返照」,教我们要快快「见性」,教我们人要快快回归我们的「如来藏性」,不要在饭锅旁饿死。

  怎么说?因为没见性的人始终用妄想意识做事情,污染你的自性、耍个性、耍无明迷了你的自性,因此流浪生死、沉沦六道,就好比你饿死渴死一样。接下来两句,若起见性观照,一念当下就入如来地入佛地了。要如何见性呢?你眼睛闭起来,不思善、不思恶,你的心不要攀缘过去、未来、现在,万物不思当下无心,无心进入我们的自性本体,会自己会、见自己见,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到此时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种要如何形容?会自己会、见自己见,见到你本来的主人,见到你的心地风光,见到你应该见到的如来藏性。所以佛性在你的身边你又没有契会到,每天为你劳碌来来去去、去去来来,你又和他错身没见到它,哎哟,若论悲哀没有比这个还要悲哀了。每天有佛性又不承认,每天在一起又不认识,真的有够悲哀。众生迷了佛性,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一念之间而已你都没有见到它。我问你,你没有「佛性」能够看吗?有人说眼睛看,你心不动眼睛有作用吗?我在这边讲话已经有十分钟了,你听到了,谁在听?如果没有佛性只是一个耳朵,耳朵只是一个器官而已,它如何听?如果能听的话,为何它死去后,昏过去后完全没有知觉没有反应?所以要有一个佛性的存在,它才能有分别、知觉的作用。悟的人讲到这里,当下就悟了。迷的人还有得大辩特辩的了。所以这和多生累?的善根、慧根有非常密切不可分离的关系,有的一讲马上躜进去了、挤进去了,为何躜不进去、挤不进去?善根没有成熟,要生大忏悔心啊!

  所以,我常说你我大家就不用互相嘲笑,在还未见性以前,我们都和外在的人做朋友,但是你未曾和你的「自性」做朋友,外在的朋友有生生灭灭、有好有坏,有互相怀疑、利害关系,为一件是非、一件善恶、为了一个价值,最后一个最好的朋友变成仇人互相攻击,最少在脸上留下二三公分的伤痕。所以,外在的好朋友好是好,生生灭灭无常变化,瞬息万变啊!到最后感叹有朋友不如没朋友,外在的朋友我们不否认他的价值性和意义。但是,就算你拥有百千万亿的朋友,你没有见性的话,那些和你的生死一丁点关系都没有。多生累?以来你有多少朋友?如今何在?变成泡沫了,不常在了。所以外在的朋友有生灭瞬息万变,不了时不了义。你如果和自己的心做朋友就不一样了,你的心不会远离你,你的心不会违背你对你最忠心的,但是你从来就不曾和自己的心做朋友。要如何和你的心做朋友呢?要回光返照当下会到了,有契合了,错身时握手了,见到了,这才是一劳永固,这才是我们修道人的诉求!「明心见性」。所以和自己的心做朋友,叫做一劳永固,这才是转凡入圣的关键所在。

  禅宗处处教我们明心见性,就是和我们的心做朋友,如此达到不生不灭、成圣作佛的时候,我们那有生死可言呢?凡夫就是不曾和他的心作朋友,所以永远有生死轮回。诸佛菩萨也好,凡夫众生也好,人人全都有一个心,诸佛菩萨悟心性来成佛,凡夫之所以为凡夫,就是迷惘他的心性,因此不能自觉而作凡夫众生。你我人人有,为何你没有勇气来承认这个事实呢?因此,你再怎么样都要做凡夫众生。一位开悟圣僧讲话了:

  「佛与众生,唯只一心,更无差别,此心无始以来,无形无相,不曾生不曾灭,当下便是,动念即乖,犹如虚空,无有边际。」

  他说,佛与众生全都有一个心「唯只一心」,佛有心,众生就没有心吗?佛有性,众生就没有性?性无差别,只是它的功用、它的动机、它的作为、它的价值观的差别而已。用的差别,所以性在众生用,变成众生性,性在佛用变成佛性,性在畜牲用变成畜牲性,性无差别,看你如何用,起因不相同果报就感召不相同啊!叫做公平、公平。既然是公平那我们就不要众生用啊!不要畜牲用啊!不要六道用,要佛用。佛用是如何用?要六度波罗密用、要卅七道品用、要空有不二用、要不二法门用、要实相中道用、要见性来用,最后你老人家成佛了。你之所以成佛,是因为你因地悟性,因地正确,因此最后你成就佛道了。

  所以众生和佛,唯只一心,更无差别。我们这颗心多生累劫以来,全都是无形无相,如果有形有相就好说了,我们的「性」黑、红、青、白这好说。我们的「性」是长方形、椭圆形、四方形的那样好说。但是你的性无形无相,所以许多人不能善根成熟,多少人无法信入,多少人永远奉祀铁齿钢牙,永远是「你信什么?」「我信孙中山的,我信自己的,我信三餐的,我什么都不信的,我信三民主义的。」对你讲这些听起来哭笑不得的话,这种人就是因为心无形无相,他无法信入抓不到重点,正因为信入不易,又不肯相信,所以永远都没办法向「明心见性」这个目标来迈进,难怪老是做凡夫众生。他告诉你,你的心无始劫以来,无形无相,不曾生,不曾灭,凡夫在不生不灭当中,让他看,让他用,却变成生灭。诸佛在生生灭灭当中,知道生灭就是无生灭,所以见了他的佛性。嗯,当下便是啊!并未离开这一念啊!叫做「当下便是,动念即乖。」既然佛性是不生不灭,无来无去,不垢不净。如来藏性是不动的,见到法身的时候,在体一念不生,动念即乖,乖就是违背他的本体了,这是要转凡入圣的关键所在。先无念、无住,先见到本体再说。等见到本体以后,你动任何念头都是清净的妙用,所以这些话是教你如何转凡入圣,见到你的「体」,叫做「动念即乖」。

  「犹如虚空」虚空不能说它是黑、红、青、白,不能说它是有颜色的,不能说它有形相的,但是虚空总是虚空无有边际,佛性也如同虚空,这样的比喻当中,你就容易入手了。你说它没有,但是他现在会讲话呀!说它没有,他又会吃饭呀,说它没有又会生气呀。你称许他,赞叹他,他会欢天喜地呀!好在没有长尾巴,如果有,会把尾巴摇断,为什么?它存在。如果不存在,如本今天演讲见性成佛已经快二十五分钟了,这二十五分钟谁在演讲呢?演讲的人是谁?嗯,有智慧的人,当下听到这句话以后就悟进去了。再念一遍:

  「佛与众生,唯只一心,更无差别,此心无始以来,无形无相,不曾生不曾灭,当下便是,动念即乖,犹如虚空,无有边际。」

  这是教我们,佛性你我大家都有,平等平等,大家都有机会见性,大家都有机会成佛作祖,你没有被矮化,你没被看轻,只怕你自己看轻自己,只怕你自己没有勇气、没有善根、没有智慧来承认你的心就是佛。若承认你的心是佛,这种人也是多生累劫修来的,善根非常雄厚。所以【金刚经】有一句话:

  「如果一个人听到一句佛法起了清净的信心,此人不只一位佛祖,二位佛祖,三位佛祖乃至百千万亿佛的面前就种善根了。」

  所以这一生遇到佛法,听到佛法,听到见性成佛那么殊胜,当下建立信心,此人不只一佛二佛前种善根而已,已在无量诸佛的面前种善根。所以听到了义的正法,他对佛法立刻建立深信不动摇!所以我们台湾有很多已经见性,已经善根成熟的人,这种人是多生累劫有修,过去在诸佛面前种很多善根了,一听之下当下法喜充满信受奉行。我们千万不要像祖师所讲的,诸般迷人犹如在饭锅旁边饿死,在河边而渴死,这种人难怪多生累劫没有修行,如果能当下起见性观照者,一念就到佛地,向你恭喜了。

  有一位居士来找我,因为我很喜欢见性这个法门,他是无神论者,是唯物论者。什么是「唯物论」?是说我们人之所以会动,是物质的功能反射而已,物质大于精神界的存在,没有物质就没有灵性功能,所以物质若死,这神识知觉也同时消失。他不相信有佛性的存在,不相信有来世有轮回,以为人死如灯灭,叫做无神论或唯物论者。说了半天他听不进去,我也不想跟他辩,我说,我教你几句就好,你记住回去实践看看,将你的观念暂时拋开,将你先入为主的观念放诸流水,流到台湾海峡去。你先听我说说看,回去做做看,一个礼拜以后你再来找我,你的感受,我相信多少会改变。我教他回去以后坐在床头,你就这么想:「什么人在这里静坐?静坐的人是谁?如果别人讲话我听到,谁能听?听的人是谁?我看见前面的美女,天姿绝色婀娜多姿,谁能看?看的是谁?如果眼睛在看,眼睛是一个器官,人死后为何有眼睛,眼睛不能看?如果没有一个佛性的存在,眼睛只是一个工具器官而已,如同人死不能见。有佛性、有知觉、有分别,你吃东西有甜咸酸涩苦,谁能吃?谁能分别?分别的是谁?我称赞你,你心情愉快,若嫌恶你,你有恨,你我就对立,谁在对立?对立的是谁?你参这样就好,不用对你讲太多话。」说完回去后,他真的在睡前坐在床边,开始参这个问题。嗯::看,谁在看?如果没有性的分别,性的知觉,那有办法看?听,谁在听?听的人是谁?如果一个耳朵,耳朵只是一个器官而已啊!为何死了以后,你骂他、咒他、斥责他,他都没有听到。如果有听到的话,你到坟场去向那些千千万万的夜总会的那些人,骂他、咒他、斥责他,为何他们都不会爬起来讲话?为何如此?喔!他悟入了:原来我有一个佛性,我背离我的佛性已经四十几年了,背离我的佛性已经迷惘五十年了,如今的我,他当下生起惭愧心,让他悟入承认他有一个佛性了,承认他有一个灵魂。不到一个礼拜,第二天一大早就来找我,说:「师父你说的有道理,让我拜三拜。」我在他要拜下的那一剎那,问他谁在拜?拜的人是谁?又让他悟得更深,反而起来再拜了三倍之多,拜九拜,这九拜谁在拜?如果没有佛性,谁能拜?谁能支使?那个总司令是谁?如果没有发布命令起一个动念要拜下去,他自己能拜吗?每一句都要逼他见性。最后供养二十五万元,虽然我们没有意愿拿二十五万,互相推拖很久,推到后来他快翻脸了,我才收下来,用在讲经说法上。

  有许多企业家、富裕的人、很有善根的人、需要佛法的人,但是你没有权巧方便之法,让他悟入自性,他始终徘徊在三宝门外,在佛法外面,永远做一个门外汉。所以演讲的人要能演能讲,能使他以见性为宗旨,我们的出发点在此处,所以多一个人见性就少一个凡夫。

  【涅槃经】云:「见佛性不名凡夫,不见佛性是名凡夫。」

  所以凡夫和圣人的差别就问有没有见性而已,我们修道当中,不论如何要先见性再说,如果修道已经达到果地了,「道」实在就不用再修了,「道」如果还在修不名为「道」。要如何修呢?来,我们看开悟圣僧怎么说:

  「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为污染?但有生死,造作趣向,皆是污染。」

  「道」是大道,在这里是指「见性」而言。你若达到果地,修到圆满的时候,「道」那里需要修呢?「性」那里还需要修呢?那是在因地刚起步初发心的。若达到究竟圆满清净的时候,那里还需要修呢?譬如虚空,你用沙土向它洒过去沙土满天飞,虽然沙土满天飞,最后尘埃总有落地的时候,沾得到处是,但是等尘埃落地以后,虚空恢复它本来的光明清净。用油漆去涂也涂不住,用璎珞去挂也挂不住,用七宝琉璃去装饰,也装饰不住,它永远都那么清净解脱。所以站在果地来说,自性也是清净如同虚空一样。那么,修要如何修?不要污染你的自性就对了。什么是污染?有贪心就污染、有怨妒心就污染,有嫉妒心就污染,使性子、耍个性、任性、我行我素就是污染。说你两句话你就恨我一辈子,恨心重就是污染。人家有能力你就嫉妒,人家有才华,你心里就不舒服,人家的境界比你高,你就生嫉妒心,污染啊!所以不可污染你的自性,当下就是修道,道就是这么一回事。

  如果你仍然有生死的造作,做了三毒十恶的话,当然你就取向于六道轮回去了,这些都是污染的意思。所以修道只是达到最后「心如虚空」,这种意境你静静的去思考,说不定就悟进去了。「道」本来就无来无去,无生无灭,所谓「法尔如是」。实相本来就是如此,也说不得,但是没讲你又不了解,假藉说的语言,衬托真理的存在,衬托你佛性的存在,所以因地还要再修,果地就不用修了。

  五祖弘忍大师将衣钵传给第六代时,要道场选佛,选一个见性的人作为衣钵的传人。叫他的许多门人,大家各做一首偈颂来给五祖弘忍大师看,看那一位见性较为圆满,要将衣钵传给第六代。他说第六代以后就不可再传下去了,衣钵是一个争端,为抢衣钵大家互相砍杀闹人命,因此传到第六代就好,所以衣钵只传到第六代不再传下去。五祖告诉他的门人:「你们各人将多年来上山参学的过程悟的境界,写一个偈颂给我看看,如果见性圆满的人,我将衣钵传给第六代。」大家回去后都想:「神秀大师是我们的上座,是教我们佛法的,在行住坐卧上教我们规矩的,教我们内典佛法的东西,所以我们大家想一想,实在没有能力写这偈颂。」大家共同推举神秀大师,但神秀大师有没有悟入心地他冷暖自知。一来他客气,二来他自知悟得不够深入,所以迟迟不敢写,到后来众人鼓励他以后,才写出四句诗,就在走廊的地方写上去,他写: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依这个方法去修正确吗?百分之百正确,可是他还在修,还在大修特修,还在「有」的当中,尚未达到空的境界,还在生死此岸大修特修的阶段。他说「身是菩提树」他是假设身体就像菩提树一样,觉悟之树。「心如明镜台」用镜台来比喻,镜子有尘埃要把它洗干净才会照天照地,有普照的作用,要时常擦干净,明镜才能显露出它本来照人的功能,你不去擦拭久了以后有尘埃,脏了,没有普照的作用,不要让它惹尘埃哦!对不对?百分之百对,但他是因地,他还没达到彼岸的境界。还有人说,如果没有神秀大师这四句偈颂,无法衬托六祖惠能大师那四句庄严解脱的殊胜。

  他这诗句写上去以后,五祖弘忍大师看一看,脸就沉下去,唉!此人尚未达到果地,没有见性。叫他回去再继续写写看,因为弘忍大师也很疼惜神秀,可惜神秀还没达到这个境界啊!未到果地,所以无论怎么写都写不出来。后来六祖惠能大师,他自称没有读书,但是他心地已经见性了喔!就不一样了。一天,听到有人在念「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听入耳后惠能知道此人并未见性。强而有力的自性,心能生万法,万法不离心,他知道这首偈颂没有见性还在因地,虽然不识字,但是悟明心地的人,诸佛的妙理非关文字,诸佛的妙理不在文字,文字只是一种方便而已,你见性后一切妙理都在心里了。他说他也有偈颂要写,旁边的人就说:「惠能啊!你有能力吗?你说你不识字,怎么有办法写诗呢?」半讽刺的意味。他说:「上上人有下下智,下下人有上上智。」你不要小看初发心的人喔,一个人的境界是多生累?,不能以这一世人定乾坤,你单看这一世不准,说不定此人虽然不认识字,但多生累?读很多书的人啊!是没有好因缘出生在不好的环境中,因此没有机会受教育而已,但是没受教育并不代表他就是没有学识。他是有心地的人,说他也要写诗,对方听他这么说。「哦!有来历哦,说这些话都是惊天动地的啊!说出三世的道理出来。」他说你帮忙替我写,我念你写,此时惠能念,他就写。但是在写之前,他有一个条件:「以后你若大彻大悟得正果要度我哦!」人家叫他写还有条件。后来惠能大师就念了: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好庄严的四句偈,写在走廊的墙壁上以后,这四句偈惊天动地,三千大千世界都摇动起来,这些话传到了五祖耳边,五祖一看大惊,问这是谁写的?查出来后才知道是惠能所写,他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完全是达到开悟证果、涅槃彼岸的人是过来人的话,是果地的话,和神秀的偈颂有天地之别,一个凡一个圣,一个是生死此岸,一个是证果涅槃彼岸。他知道此人已悟性了,知道惠能大师本身已觉悟自性,知道佛性之物本来万法不立、一尘不染。如来藏性里面一真法界、大圆镜智。「本来无一物」既然这个镜子清清净净没有污染了,何必每天去擦呢?擦的当中是净上安净、头上安头,既然没什么好擦的,就代表已经究竟的时候、果地的时候了。他说时时勤拂拭,每天要擦就是有污染,有污染就是有烦恼,有生死、有痛苦、有无明所以要修呀,既然没烦恼没痛苦,没这些尘埃了无一物,什么地方惹尘埃呢?没有惹尘埃就是果地的话、涅槃的话。

  五祖弘忍大师要怎么做他心里清楚。半夜拿着他的木杖走到惠能的房间,在门上敲三下,意思是今晚三更来找我。惠能不是普通人物,过来人,他听这三下就知道今晚三更,五祖弘忍大师要会见我惠能,心知肚明不敢言说出来。所以当晚就偷偷跑到五祖弘忍大师的房间,六祖说:「我惠能自性常生智慧,自性能生万法。」这悟境很深的。五祖弘忍大师说:「正因为如此,这衣钵是一个象征性,一种信物而已,诸佛的妙理不是在信物里,只是取信于天下间而已。诸佛妙理在我们的自性里,你今天悟明心地,我就将此衣钵传给你,你就是第六祖知道吗?」衣钵传给他以后,同时为他说了心地法门讲【金刚经】的道理,让他彻底圆满自性,在此状况之下衣钵传给他。所以两个偈颂,有很大的差别,一个因地、一个果地,一个还要修、一个不用修,已经到达果地「道」不用修。如果仍要修那就还在因地,我常说上到十楼,想要到十楼,那么一楼、二楼、三楼一直到九楼,你还要爬啊!既然还在爬,就不能说不用,要再爬就是因地。

  六祖正式领到衣钵以后,五祖告诉他:「你不用急,现在大家知道我衣钵传给你,衣钵是一个争端,你暂时避开这段时间过几年后,因缘成熟你才东山再起弘法布教。这段时间避开衣钵相争,大家要抢你的衣钵弄得性命都会没有,所以大家虽然出家修行,还没达到开悟证果,凡夫之心,这衣钵大家都会争、要抢。」所以他暂时就避开这个环境,混入打猎的行列里十几年,等到他出来弘法布教的时候已是中年人了,宣扬他见性成佛的法门。所以在修道过程中,我们无论如何先要见性,见性以后一切都好说。最后再将神秀大师的偈颂和六祖惠能大师的偈颂两个对比一下,一个因地、一个果地,一个是生死的此岸,一个是涅槃的彼岸,对照下去功夫输赢就出来了。

  神秀大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六祖惠能大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由此可知,确实境界有高低有输赢,到最后真正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时候,告诉你啰,「道」不用修!

返回目录

----------------------------------------------------------------------------------------------------------------

更多如本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