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天台宗>>正文内容

天台宗文集:略论天台佛学的“叁一”实相观(胡春业)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17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天台宗文集:略论天台佛学的“叁一”实相观(胡春业)

   天台佛学理论的来源,上可追溯到印度.龙树的“中观实相”说,它主张“不落两边,直悟实相。”北齐.慧文禅师,开龙树之道,创“一心叁观”大乘观法,认为空、假、中叁观,可破时间、空间次第,一心俱得。门人慧思把慧文的“一心叁观”与《法华经》圆融思想相结合,立“定慧双开”的圆顿之旨。智者大师在前人的思想基础上,创立天台佛学。

  天台宗的佛学思想集中他体现在“一心叁观”、“叁谛圆融”、“一念叁千”等典型的命题之中。如果我们对这些命题加以分析综合,会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思维观修模式,即“叁一”实相观。

  (一)一心叁观

  “一心叁观”不仅总搅《摩诃止观》一书,而且统贯整个天台佛学体系。《大品般若经》言说的叁智是指“道种智”、“一切智”、“一切种智”。将大品叁智能为叁观的是天台二祖慧文禅师。慧文认为《中论》的叁谛依次相当於叁种智的境界。既然作为“果”的叁智一心中得,作为“因”的观岂会分前後?因此,他恍然大悟,悟出了“一心叁观”。这一悟既开龙树之道(源於龙树的《大智度论》、《中论》),又使天台“法门转改”(一心叁观统摄天台教观)。

  智者大师又进一步将叁观扩张为叁谛,把双遗中翻转为圆融的中道,把空、假、中同时论为“因缘所生法”的谓语,并通过“即”字的运用,把叁者贯通起来,“即空、即假、即中,虽叁而一,不相妨碍。叁种皆空者,言思道断故;叁种皆假者,但有名字故;叁者皆中者,即是实相故。”是叁智一心中得,叁观一心中发,叁谛一心中照,是不可分割的,是同时存在於一心中的,一心叁观的叁观是指次第叁观:

  第一:从假入空观又名二谛观。天台宗认为,名言概念并韭真实之体,要求人们破除世俗迷见,意识到世界一切性本空,所以此观叫“从假入空观”。

  第二:从空人假观,又名平等观。既应看到世界万物本性空的一面,亦应看到这个假有的世界万有,否则会堕入“空病”’,执迷於空。

  第叁:观名中道第一义观。天台宗认为,“初照用空,後观用假,是为双存方便。入中道时能双照二谛”。此观要求人们把世界万象的性空和假有圆融起来看,这样,认识才不落二边,走向片面。

  若用一图示剖析一心叁观的空、假、中叁观,如下:

  从假入空

  从空入假观

  中道第一义观(实相)(不思议境)

  一心[不次第观(“一”) ] 言语道断

  主客融一

  含摄周遍

  这种思维观修模式,先开方便之次第叁观,再会归直达实相之一观(不次第观),这就是“叁、一”思维观修模式。若用上图来剖析其中的含义,更是直观明了。

  次第叁观(“叁”)的特点是可思议的。即把主客体放在对立的位置上,并用名言要领加以描迷的。是认识的初级,是权且施设的方便说法,是为进入不次第叁观作铺垫的。要把握世界的实相,必须进入不思议境。进入不思议境

  有通过不次第观(“一”)才能达到。不次第观的特点是不必借助名言概念(言语道断)主客融一(浑沦圆具)、全部绝对(含摄圆遍)的一种证悟。

  (二)叁谛圆融

  “叁谛圆融”也是典型的“叁一”实相观。

  智者大师从龙树的二谛发展到天台的叁谛说,是受了叁论师兴皇法朗所传的类河旧说的影响,特别是吸收了借肇《不寞空论》中的“立处即寞”思想。认为一切法都有其在认识上所执着的别相(自性),比方色以质碍为自性,色空就是空去这种自性;受以领纳为自性。同时以假(资成)为契机,而认识法的本质(真性)就是中。智者大师在一与叁的关系上,遵循《法华经》“会叁归一”的圆顿之旨。无论叁观、叁智的“叁”都是方便权说,开权的目的是显实。因此叁谛归於“一实谛”,叁观归於“不次第观”,叁智归於一切种智。这是第一个层次的“叁归一”。

  第二层次的“叁归一”是“一实谛”、“一心叁观”、“一切种智”都归於一心,一念心中,叁谛、叁观、叁智同时具足。天台宗认为,空谛、假谛、中谛的叁谛次第修、次第证,那是方便权说。叁谛的关系是虽叁而一,虽一而叁。叁种皆空者,言思道断故;叁种皆假者,但有名故;叁种皆中者,即是实相故。这便是所谓“叁谛圆融”。圆融的叁谛,天台宗称之为“一实谛”。叁谛(“叁”)是次第的可思议境,“一实谛”(“一”)是圆融的不思议境,是直连实相的绝对寞理。天台示认为“叁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虽为次第证,次第修,这是方便权说。叁智实为一心中得。把次第的叁智会归於直悟於实相的一心,同样是“叁、一”思维观修模式。

  (叁)一念叁千

  “一念叁千”说是天台佛学的最高成就,也是天台特色之所在。它被湛然在《止观辅行传弘》中(卷五之叁》赞为“终究究竟极说”。一念叁千,从天台思想展开的逻辑上说,是观为“一心叁观”、境为“叁谛圆融”的“境观圆融”的必然结论。智者大师“一念叁千”的本意要解决的亦并非心、法的前後、根源问题,而是企图用“一念叁千”来打消心法的距离及对立,使这一关系摆脱语言分析的、可思议的理性途径,而成为圆融状态。我们不妨看《摩诃止观》卷五中释一念叁千的一段原文:

  “此叁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巳,介尔有心,即具叁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後;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後......若从一心生一切法者,此则是纵;若心一时念一切法者,此即是横。纵亦不可,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故。”

  这一段话,很清楚地表明不可把一切法归结为心,亦不可把心归结为一切法。“介尔有心,即具叁千”这“具”字的意义:把心化为一切法,倒过来看,可以说一切法也就是心。这样,心即是法,法即是心,心法对立消失,而处於圆融状态的同一。

  “一念叁千”的一念,是非理性的整体主义的直悟,它表明主体把握无限客体的能力。在介尔的细心中,一念动处,就是宇宙整体,一刹那心中就有叁千性相,叁千世界,系於一念心。这一念心,是遍在一切的佛心、真如、法性。“叁千”分叁步构成:第一步,依《华严经》所说的十界,即六凡(地狱、饿鬼、畜牲、阿修罗、人、天)加四圣(声闻、缘觉、菩萨、佛),共成十界。由於十界互具,即成百界。第二步,百界再配以《法华经》的“十如是”(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万百界千如。第叁步,百界千如再配以《大智度论》所说的“叁世界”(众生世界、国土世界、五阴世界),即成“叁千”在智者大师看来,把大千世界作叁步划分、从叁个角度认识,把主体的“一念”和客体的“叁千”放在对立的集团上,这都是分次第的权且施设,是方便说法。作为实相的不思议境是不分次第、不分主客的圆融整体。像前面的叁观归於一心(不次第观)、叁谛归於一实谛、叁智一心中得一样,叁千也归於体悟不思议境的一念心。显然,这同样没有跳出“叁、一”思维观修的模式。

  【录自澳门佛教第叁十八期】

返回目录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