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厚观法师:成佛之道 3 闻法趣入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12日
来源:   作者:厚观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厚观法师:成佛之道 3 闻法趣入

 

  《成佛之道》第二章〈闻法趣入〉

  (释厚观,2004.10.4)

  一、(p.37)听闻佛法从三处闻:

  (一)从佛闻法。

  (二)从佛弟子闻法。

  (三)从经典闻法。

  ※ 参见《大智度论》卷18,大正25,196a14-15。

  二、(p.37)多闻正法之利益:

  [由闻知诸法,由闻遮众恶,由闻断无义,由闻得涅槃]

  (一)能分别善法、恶法;无漏法、有漏法→积集善法,舍弃恶法;得无漏法,舍有漏法。

  (二)能遮止众恶 →舍身语之恶行,进而舍内心之恶念,已生者令速灭,未生者令不生。

  (三)能断种种无意义事 →离戒禁取见、苦行。

  (四)能得涅槃解脱 →进而成佛道。

  三、(p.39)听法时应离去三种过失:

  [如器受于水,如地植于种,应离三种失,谛听善思念]

  (一)水器喻:

  1、水器倒覆:不注意、不专心,即使听了也等于没听。

  2、有秽汁毒素:心有成见,有怀疑,有邪执。

  3、有裂缝:内心散乱,健忘。

  (二)种植喻:

  1、如种子落在砂石上:不注意领受,无法发解脱心芽、菩提心芽。

  2、种子落在荆蔓丛生的土内:虽领受,而与杂染心相杂,易枯萎。

  3、种子没有深藏在土内:心虽清净,但健忘,不易结果。

  ※ 因此闻法而求有利益,必须离去三种过失,好好的听闻、思惟、忆念才得。

  四、(p.40)闻法之正确态度:

  [病想医药想,殷重疗治想,随闻如说行,佛说法如镜]

  (一)病喻:

  1、病想:确认自己从无始以来就有严重的身病(老、病、死)与心病(贪、瞋、痴)缠绕。

  2、医想:确信佛或佛弟子(说法师)为能治重病的良医。

  3、药想:佛及佛弟子所开示的法药。

  4、殷重疗治想:精进修行,久服法药。

  《大智度论》卷22:「佛如医王,法如良药,僧如瞻病人,戒如服药禁忌。」

  (大正25,225c20-21)

  (二)镜喻:反省自己有无种种过失、种种功德?「如人自照镜,好丑生欣戚。」

  1、过失:如有过失,应惭愧忏悔,远离过失。

  2、功德:如无功德,应努力去修习。

  五、(p.43)预入圣流所必备的四大条件1:

  (一)亲近善士。

  (二)听闻正法。

  (三)如理作意。

  (四)法随法行2。

  六、(p.42)善知识之条件

  [趣入正法者,应亲近善士,证教达实性,悲愍巧为说]

  (一)善知识之条件:

  1、有证德:戒、定、慧三学成就。

  2、有教德:深入经藏,成就多闻,能开示引导学众。

  3、达实性(正法):由闻思教理通达正法,或由现证慧通达正法。

  4、具悲愍心:不为名闻利养,能清净为利益众生说法。

  5、巧为说:成就辩才,能契理契机方便善巧为众说法。

  (二)《涅槃经》3说:四种可以为人依止的师长:

  1、凡夫未离烦恼出于世间,多所度脱,多所饶益。

  2、得须陀洹、斯陀含果。

  3、得阿那含。

  4、得阿罗汉。

  七、(p.44)亲近善知识的态度:[观德莫观失,随顺莫违逆]

  (一)观德莫观失:不是为了寻求师长的过失,而是想学习师长的长处。

  (二)随顺莫违逆:

  1、要尊师重道,随顺师长的意旨,使师长欢喜。

  (1)要随力供养种种财物。

  (2)为师长服劳务。

  (3)依师长开导教授去修行。

  (如师长要你作种种非法事,那是不应该随顺的,但应该婉转的说明不能奉行的意思。)

  2、莫违逆师命,即使师长有所呵责,也不可生嫌恨心、恚恼心。

  ※「视师如佛,不求师长过失」,参见《大智度论》卷96,大正25,733 a26~c19:

  如药师为病者说服药法,汝能如法服,病则得瘥。……于师生佛想,以能教佛道因缘故。世间小人,因缘事讫,则忘其恩义。作是念:如人乘船度水,既到彼岸,何用船为?是故说:汝当知恩!

  应作是念:所从闻般若者,即是我善知识。一切诸利中,般若利最胜,行是般若,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又复行般若因缘故,亲近诸佛,常生有佛国中,离于八难,值佛在世。

  菩萨应作是念:我得如是等诸功德,皆从般若得;般若波罗蜜从师而得,是故视师如佛想。有人能说般若波罗蜜者,有大福德,多知识,多得供养;弟子初为般若故随逐,后渐渐为供养利,是故说:莫以世利故逐法师。

  问曰:何以不但说亲近善知识,而说是种种因缘?

  答曰:有人既得善知识,不得其意,反成雠隙而堕地狱,更相谤毁故。唯佛一人无有过失,余人谁能无者?弟子见师之过,若实、若虚,其心自坏,不复能得法利。是故空中声教:若见师过,莫起嫌恨!

  汝应作是念:我先世福德不具足故,不得值佛,今值是杂行师;我不应念其过失,而自妨失般若!师之过失,不着于我,我但从师受般若波罗蜜法。譬如狗皮囊盛好宝物,不应以囊故而弃其宝;如罪人执烛照道,不可以人罪故,不受其明,自坠沟壑;又如行遣小人导道,不可以人小故,不随其语。如是等因缘,不应远离于师。师若实有罪,尚不应离,何况此中魔作因缘,令说法者有深妙五欲!令弟子不染着法,说法者以方便故现受。方便者,所谓欲令众生种福德因缘,亦为同事摄众生故。

  复有诸菩萨通达诸法实相故,无所障碍,无有过罪;虽有过罪,亦无所妨。如人壮年力盛,腹中火热,虽食不适饮食,不能生病;又如有好药,虽被恶毒,不能为害。如是等因缘故,汝于师所,莫起嫌恨而自失般若!如经中说。

  复有说法者持戒清净,离于五欲,多知多识,有好名闻,威德尊重,弟子受法而不顾录,汝于是中莫生怨恨!当作是念:我宿世罪故,今为小人,师不轻我,我自无福,不能得近;又我于师所,应破憍慢以求法利。有如是等种种诸师,菩萨为求般若波罗蜜故,但一心恭敬,不念其长短。若能如是忍辱,于师一心不起增减者,汝于师所尽得妙法;如完牢之器,所受不漏。

  八、(p.45)亲近善知识的功德:善知识者即是满梵行之人,由善知识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佛说满梵行,学者应尊敬]

  (一)《增一阿含》卷40〈九众生居品44〉(10),大正2,768 c5~769a4: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阿难白世尊言:「所谓善知识者,即是半梵行之人也,将引善道以至无为。」

  佛告阿难:「勿作是言,言:『善知识者即是半梵行之人。』所以然者,夫善知识之人,即是全梵行之人,与共从事将视好道;我亦由善知识,成无上正真等正觉,以成道果度脱众生不可称计,皆悉免生老病死。以此方便,知夫善知识之人,全梵行之人也。

  复次,阿难!若善男子善女人,与善知识共从事者信根增益,闻施慧德皆悉备具,犹如月欲盛满光明渐增倍于常时。此亦如是,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亲近善知识,信闻念施慧皆悉增益,以此方便,知其善知识者即是全梵行之人也。若我昔日不与善知识从事,终不为灯光佛所见授决也。以与善知识从事故,得为与提和竭罗佛所见授决。以此方便,知其善知识者,即是全梵行之人也。若当阿难世间无善知识者,则无有尊卑之叙父母师长兄弟宗亲,则与彼猪犬之属与共一类,造诸恶缘种地狱罪缘。有善知识故便别有父母师长兄弟宗亲。」

  是时世尊便说此偈:「善知识非恶,亲法非为食,将导于善路,此亲最尊说。是故阿难!勿复更说言善知识者是半梵行之人也。」

  尔时阿难从佛受教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二)《华严经》卷64〈入法界品39之5〉,大正10,345b9-21

  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门,令我得入真实道故。

  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乘,令我得至如来地故。

  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船,令我得至智宝洲故。

  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炬,令我得生十力光故。

  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道,令我得入涅槃城故。

  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灯,令我得见夷险道故。

  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桥,令我得度险恶处故。

  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盖,令我得生大慈凉故。

  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眼,令我得见法性门故。

  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潮,令我满足大悲水故。

  ※有关「善知识是满梵行或半梵行」的问题,民国83年4月25日释心行法师发表了一篇文章「论善知识是满梵行或半梵行」,登载于《谛观》杂志第77期(民国83年4月25日,p.25~ p.31),认为导师误解了经文的原义。其实相关经律说法不同,兹分述于后。

  (壹)「善知识是满梵行或半梵行」之相关文献:

  1、《杂阿含》卷27(726经),大正2,195b。

  2、《相应部》45.2(巴利文PTS本:SN.vol. V.p.2~p.3;日译本:《南传大藏经》十六上,p.140~p.142)。

  3、《相应部》3.18(巴利文PTS本:SN.vol. I.p.87~p.89;日译本:《南传大藏经》十二,p.147~ p.149)。(佛告波斯匿王):「大王应如是学:“我(大王)将来是善知识,善友,善伴。”」〔佛勉励大王:如果能不放逸,将来大王也是善知识〕。

  4、《杂阿含》卷46(1238经),大正2,339a-b。

  5、《别译杂阿含》卷4(65经),大正2,396a-b。

  6、《增一阿含》卷40「九众生居品第44」(10),大正2,768c~769a。

  7、《杂事》(『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38,大正24,398b~c。

  (贰)内容比对:

  这些经、律一致的说到「善知识是满梵行」,但如果仔细比对这些经典,会发现各经典所说并非完全一致。就以「到底谁是善知识」来说,就有以下不同的看法:

  A、释尊本身就是善知识:

  《杂阿含》卷46(1238经),大正2,339a~b:

  阿难云:「半梵行者,是善知识…」

  佛云:「……莫作是语,……我为善知识,……我常为诸众生作善知识。……」

  ★此经中说:佛令众生脱离老病死,佛本身就是善知识。

  B、释尊因善知识而脱离生死:

  《别译杂阿含》卷4(65经),大正2,396a~b:

  阿难比丘…言:「善知识者,梵行半体。…」

  我(释尊)告阿难:「止,止,莫作是语,…我(释尊)以善知识故,脱于生死,是故当知,善知识者梵行全体。」

  ★此经中,释尊说他本人也是由于善知识之开导,才能脱离生死,所以不应说「善知识只是梵行半体」,而应说「善知识者,梵行全体。」

  C、释尊因善知识而脱离生死,而释尊本身也是善知识:

  1、《增一阿含》卷40,大正2,768c:

  佛告阿难:「勿作是言!言:『善知识者即是半梵行之人』。所以然者,夫善知识之人,即是全梵行之人,与共从事将视好道。我亦由善知识,成无上正真等正觉,以成道果,度脱众生不可称计,皆悉免生老病死。以此方便,知夫善知识之人,全梵行之人也。

  复次,阿难!若善男子善女人,与善知识共从事者,信根增益,闻施慧德皆悉备具,犹如月欲盛满光明渐增倍于常时。此亦如是,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亲近善知识,信、闻、念、施、慧皆悉增益,以此方便,知其善知识者即是全梵行之人也。若我昔日不与善知识从事,终不为灯光佛所见授决也。以与善知识从事故,得为与提和竭罗佛(DIpaMkara=燃灯佛)所见授决。以此方便知其善知识者,即是全梵行之人也。」

  ★此经说的很明白,并不是说「善知识一定要全梵行、信、闻、念、施、慧皆悉具足的人,才可以当作我们的善知识」; 而是说「亲近了善知识,能引导众生走向正确的道路,信、闻、念、施、慧皆得以增长,就此意义而言:善知识者即是全梵行之人也。」释尊本人也是因善知识故,才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并度化众生,令其脱离生死。如果释尊往昔没有亲近善知识的话,也终必无法得到燃灯佛授记。

  2、《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38,大正24,398b29~c11:

  时阿难陀白佛言:「世尊!我于静处作如是念:『善知识者是半梵行』,诸修行者由善友力方能成办,得善友故远离恶友,以是义故方知善友是半梵行。」

  佛言:「阿难陀!勿作是语:『善知识者是半梵行。』何以故,善知识者是全梵行,由此便能离恶知识,不造诸恶、常修众善,纯一清白具足圆满梵行之相。由是因缘,若得善伴与其同住,乃至涅槃事无不办,故名全梵行。何以故?阿难陀!我由善知识故,令诸有情于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皆得解脱。若离善友无如是事。阿难陀!于我所说应勤修学。」

  ★在此律典中,阿难陀对于「善知识为何是半梵行之理由」作了说明。修行者是透过善知识,而得以走上正确的修行道路。而佛则说:「善知识者是全梵行。」其理由是:亲近了善知识,在善知识的熏陶之下,便能不再造作诸恶,进而常修众善,而具足圆满纯一清白梵行之相。(此处说:具足圆满纯一清白「梵行之相」,不是说:已具足圆满纯一清白「梵行」)若得与善知识同住,不断的接受善知识的引导,乃至究竟涅槃,亦能无事不办。在这个意义下,故说「善知识是全梵行。」

  接着佛说他本人也是因善知识故,才脱离生死 ; 而佛不是自己了脱生死就好,更令弟子们同得解脱。这样子辗转相传,就能法身长在,如果没有善知识的话,就一切功德皆无法成办了。

  ★《增一阿含》与《杂事》所述,包含了上述 A与B两个层面,释尊本身就是善知识,然而释尊也还是因善知识而了脱生死的。

  (参)综上所述,可归纳以下几点:

  1、「善知识」不必限于功行圆满的佛,「善知识」有可能是佛,也有可能是其他人。或许可以进一步说:从发心到了脱生死,善知识不必限于同一个人。有的人虽然未功德圆满,却能让我们发心修学佛法 ; 有的人自己有修证,又能指导修行者断惑证真,这些都不妨称之为「善知识」。

  2、「为什么善知识是满梵行?」从经、律的解说是:由于亲近善知识,不再造恶,进修众善,乃至脱离生死,从这个意义来说「善知识是满梵行」。并非「满梵行的才可以称为善知识」。

  (肆)1998年8月3日,厚观于南投拜见了导师,请教《成佛之道》(增注本)45页中有关「亲近善知识,清净梵行是否已经完成」的问题。导师的解说,要点如下:

  1、 一般说的「梵行」,就是「清净行」,特别是「不染爱欲」的行为。出家人持不淫戒,虽然有的尚未得禅定,未完全断欲,只要不犯淫戒,也是修梵行。

  2、 《杂事》是属于戒律,重在「行为」,强调与善知识共住 ; 而《经》是重在从善知识「听闻法义」,二者稍稍不同。有些经从「善知识」这边来谈,我(导师)的重点则是从「亲近善知识」这边来谈。

  3、 善知识不应该局限于佛,凡能引导我们走上正道,能帮助我们增长戒、定、慧的,都可以称之为「善知识」。

  4、 我(导师)在《成佛之道》中说「亲近善知识,可说圆满清净梵行,已经完成」,其意思当然不是说「一亲近善知识,所有的清净梵行就通通已经完成了」。我的意思是说:「亲近了善知识,一直在善知识的熏陶、引导之下,不再造恶,不再有染污,就可说是清净啰!这样一直修下去,虽然还没有成就,也可说早晚会圆满成就的。就像一个人从高楼摔下来,虽然在半空中还没死,但我们可以说他已经死定了。所以我在《成佛之道》中加了『可说』这两个字,并非说『亲近善知识的当下,圆满清净梵行就通通已经完成了』。」

  九、(p.46)得闻正法之条件:

  (一)(p.46~p.47)离八难(八无暇)4

  [离彼三途苦,不生长寿天,佛世生中国,根具离邪见]

  1、离地狱道。

  2、离饿鬼道。

  3、离畜生道。

  4、不生长寿天5。

  5、要生逢佛世:时间(佛出世与佛法住世的时代)。

  6、要生中国:空间(有佛或僧众弘扬佛法的地方,不生边地)。

  7、要六根具足:生理、心理健全。

  8、离诸邪见:知见正确,不生邪见家,不起颠倒邪见。

  (二)得人身(p.47~p.49)

  1、(p.47)人身难得:[生死流转中,人身最难得]

  (1) 生恶趣者多,生善趣者少。6

  (2) 人身难得,如盲龟浮木。7

  2、(p.49)人有三事胜诸天8 [忆梵行勤勇,三事胜诸天]

  (1) 忆念胜。

  (2) 梵行胜。

  (3) 勤勇胜。

  3、(p.49)勉励勤学:[难得今已得,精勤修法行,莫使入宝山,垂手叹空归]

  ※ (p.49)人间是诸天所仰望的乐土

  《增壹阿含经》卷26〈等见品第34〉(3),大正2,693c9~694a8: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天子欲命终时,有五未曾有瑞应而现在前。云何为五?一者华萎;二者衣裳垢坋;三者身体污臭;四者不乐本座;五者天女星散。是谓天子当命终时有此五瑞应。

  尔时,天子极怀愁忧,椎胸唤叫。尔时,诸天子来至此天子所,语此天子言:汝今尔来可生善处,快得善处,快得善利。以得善利,当念安处善业。尔时,诸天而教授之。

  尔时,有一比丘白世尊言:三十三天云何得生善处?云何快得善利?云何安处善业?

  世尊告曰:人间于天则是善处。得善处.得善利者,生正见家,与善知识从事,于如来法中得信根,是谓名为快得善利。彼云何名为安处善业?于如来法中而得信根,剃除须发,以信坚固,出家学道。彼以学道,戒性具足,诸根不缺,饭食知足,恒念经行,得三达明,是谓名为安处善业。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人为天善处,良友为善利,出家为善业,有漏尽无漏。」

  比丘当知,三十三天着于五欲,彼以人间为善趣。于如来得出家,为善利而得三达。所以然者?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也。是故,比丘,于此命终当生天上。

  尔时,彼比丘白世尊:云何比丘当生善趣?

  世尊告曰:涅槃者,即是比丘善趣。汝今比丘!当求方便,得至涅槃。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十、(p.49~p.54)发心不同,随根机不同而有种种差别:

  [闻法而发心,随机成差别。下求增上生,现乐后亦乐。

  中发出离心,涅槃解脱乐。最上菩提心,悲智究竟乐。]

  (一)下品人:增上生心——愿生人间,愿生天上,以人天福乐为目标。

  1、凡发此增上生心,那纵然修持出世法,也不过人天福报。

  2、发增上生心,却造作种种恶行,业力强大,堕三恶道。

  (二)中品人:出离心——声闻乘、缘觉乘,出离三界,得涅槃解脱乐。

  1、发出离心,虽修大乘胜法,充其量也不过证得小果。

  2、如发出离心而不修出离行,或是造作非法恶行,那是业力胜过愿力,连人天善报也不可能!

  (三)上品人:菩提心——菩萨为因,成佛为果,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就无上正

  等正觉(有大悲、大智,能得最极究竟的大涅槃乐)。

  十一、(p.57)五乘、三乘、一乘(大乘)

  (一)五乘: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

  (二)三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

  (三)一乘:菩萨乘(因位)或佛乘(果德)。

  十二、(p.64、p.98)五乘共法(下士法)

  (一)在理解方面:世间正见。

  (二)在行为方面:正命。

  (三)主要修持法门:三福行(布施、持戒、禅定)。

  十三、(p.143)三乘共法(中士法)

  修出世间解脱道:四谛、缘起。

  十四、(p.272、p.279)大乘不共法(上士法)

  (一)三心相应:1、菩提心相应;2、大悲为上首;3、无所得为方便。

  (二)修六度:1、布施波罗蜜;2、持戒波罗蜜;3、忍辱波罗蜜;4、精进波罗蜜;

  5、禅定波罗蜜;6、般若波罗蜜。

  十五、(p.54~p.58)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间的关系。

  [依下能起上,依上能摄下,随机五三异,归极唯一大]

  (一)相依相摄

  1、相依:[依下能起上]9

  依下士法(五乘共法)能起中士法(三乘共法);

  依中士法(三乘共法)能起上士法(大乘不共法)。

  2、 相摄:[依上能摄下]

  依上士法,能摄得中士法与下士法;

  依中士法能摄得下士法。

  (二)随机差别:[随机五三异]

  从适应众生根性来说,方便说有五乘、三乘。

  (三)归极一乘:[归极唯一大]

  从如来出世本怀来说,一切法门都是成佛的法门。

  从佛法归于究极的立场说,一切(上中下)佛法,都是成佛的一乘──大乘法。10

  1、中士法→同归大乘:例如声闻乘(中士)的修出离行,得涅槃果,而佛在法华     会上说:『汝等所行,是菩萨道』。

  《大智度论》也说:『二乘智断,即是菩萨无生(法)忍』。

  2、下士法→同归大乘:如《法华经》说:『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等。一香一华的供养,一举手一低头的敬礼,一称佛名,这些人天善法(下士),在同归大乘的立场,都是成佛的一乘法。

  十六、(p.58)「大乘」、「一乘」、「佛乘」之用语

  (一) 大乘:多用在与二乘对论。

  (二) 一乘:多用在一切都要成佛的说明上。

  (三) 佛乘:如着重因位,就称为菩萨乘;如着重果德,就名为佛乘。

  十七、(p.58~p.59)对于上士法、中士法、下士法应有的态度:

  [不滞于中下,亦不弃中下,圆摄向佛乘,不谤于正法]

  (一)不滞于中下:修学佛道,不应滞留于小乘道、人天道上就感到满足。

  (二)不弃舍中下:一切都是成佛的法门,不忘舍中士法、下士法。

  (三)圆摄向佛乘:圆满贯摄一切中下法,而向于佛乘。

  (四)勿毁谤正法:

  毁谤正法有以下几种人:

  1、以为某经某法,不是佛法。

  2、(1)以为我是大根机,不需要中下法。

  (2)以为因果善恶等法门,都是为下愚人说,与我无关。

  (3)以为学了大乘法中的某经就等于得到一切佛法,再不用其他了。

  (4)以为只要真实修行就好,不要闻思经教。

  十八、(p.59)「无慧之信,增长愚痴」

  (一)《大般涅槃经》卷36,大正12,580b18~20:

  若人信心无有智慧,是人则能增长无明。

  若有智慧无有信心,是人则能增长邪见。

  (二)《大毗婆沙论》卷6,大正27,26c17~21:

  为止谄曲及愚痴故。谓波罗衍拿是婆罗门种,虽有智慧而阙净信,无信之慧增长谄曲。为止彼谄曲故说信为顶。

  新学苾刍是释迦种,虽有净信而阙智慧,无慧之信增长愚痴。为止彼愚痴故说慧为顶。

  1 (1)《杂阿含经》卷30〈843经〉:「尔时,世尊告尊者舍利弗:所谓流者,何等为流?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所说流者,谓八圣道。复问舍利弗:谓入流分,何等为入流分?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有四种入流分,何等为四?谓亲近善男子、听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复问舍利弗:入流者成就几法?舍利弗白佛言:有四分成就入流者,何等为四?谓于佛不坏净、于法不坏净、于僧不坏净、圣戒成就。佛告舍利弗:如汝所说。流者。谓八圣道。入流分者有四种,谓亲近善男子、听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入流者成就四法,谓于佛不坏净、于法不坏净、于僧不坏净、圣戒成就。」(大正2,215b16-28)。

  (2)印顺法师《华雨集》(二)p.41~p.42:「预流支是证入预流果的支分。先要亲近善士:佛及圣弟子是善士;佛弟子而有正见、正行的,也是善士。从善士──佛及弟子听闻正法,不外乎四谛(一切法门可统摄于四谛中)。这是古代情形,等到有了书写(印刷)的圣典,也可以从经典中了知佛法,与听闻一样,所以龙树说:「佛法从三处闻:从佛闻,从弟子闻,从经典闻」。无倒的听闻正法,能成就「闻慧」。如所闻的正法而审正思惟,如理作意能成就「思慧」。如法随顺法义而精勤修习,法随法行能成就「修慧」。闻、思、修──三慧的进修,能见谛而得预流果。」

  (3)印顺法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309:「修学而趣入预流果的方便,经说有二类:一、「亲近善友,多闻正法,如理思惟,法随法行」为四预流支,约四谛说证入,是重于智   证的方便。

  二、「于佛不坏净,于法不坏净,于僧不坏净,成就圣戒」为四预流支,是以信戒为基,引入定慧的方便;证入名得「四证净」。

  这二者,一是重慧的,是随法行人,是利根。一是重信的,是随信行人,是钝根。这是适应根机不同,方便不同,如证入圣果,都是有信与智慧,而且是以智慧而悟入的。」

  (4)关于「四预流支」,另参见印顺法师《学佛三要》p.182~p.188。

  2 《大毗婆沙论》卷181:「云何法?答:寂灭涅槃。云何随法?答:八支圣道。云何法随法行?答:若于此中随义而行,所谓为求涅槃故,修习八支圣道故名法随法行。能安住此,名法随法行者。」(大正27,910c12-16)

  3《佛说大般泥洹经》卷4,大正12,875c29~876a10:

  佛复告迦叶:有四种人,于此大般泥洹经,能趣正法,护持正法,能为四依,多所度脱,多所饶益,出于世间。何等为四?一者凡夫,未离烦恼出于世间,多所度脱多所饶益;二者得须陀洹、斯陀含果;三者得阿那含;四者得阿罗汉。是四种人为真实依,多所度脱,多所饶益。

  彼凡夫人者,自持戒德,威仪具足,为护法城,于如来所听受正法,诵持义味,广为人说,能自少欲。复为人说大人八念,化诸犯戒,悉令悔过;善知众生种种语言,习行菩萨护法功德,是名第一凡夫菩萨。……

  4 「八难」(八无暇、八非时、八不闲),参见:

  (1)《中阿含经》卷29,第124经《八难经》,大正1,613a29~614a11。

  (2)《长阿含经》卷9,10《十上经》,大正1,55c5~21(「八难解法」、「八不闲」)。

  (3)《增一阿含》卷36〈八难品第42之1〉,大正2,747a~c。

  (4)《望月佛教大辞典》(五),页4221下~页4222中(「八难」条)。

  5 《大智度论》卷38,大正25,339a6~11:

  长寿天者,非有想非无想处,寿八万大劫。

  或有人言:一切无色定,通名长寿天;以无形不可化故,不任得道,常是凡夫处故。

  或说无想天,名为长寿,亦不任得道故。

  或说从初禅至四禅,除净居天,皆名长寿,以着味邪见,不能受道者。

  6 《杂阿含经》卷16,(442经)大正2,114a22~c19:

  世尊以爪甲擎土已,告诸比丘:「于意云何?我爪甲上土为多,此大地土多」?

  诸比丘白佛言:「世尊!甲上土甚少少耳,此大地土甚多无量,乃至算数譬类不可为比」。

  佛告比丘:「……如甲上土,如是众生人道者,亦复如是。

  如大地土,如是非人亦尔。

  如甲上土,如是生中国者亦尔。

  如大地土,如是生边地者亦尔。……

  如甲上土,如是众生从地狱命终生人中者,亦如是。

  如大地土,如是众生从地狱命终还生地狱者,亦如是。如地狱,如是畜生,饿鬼亦尔。

  如甲上土,如是众生从地狱命终生天上者亦如是。

  如大地土,如是众生从地狱命终还生地狱者亦如是。如地狱,如是畜生,饿鬼亦尔。

  如甲上土,如是众生人道中没还生人道中者,亦如是。

  如大地土,其诸众生从人道中没生地狱中者亦如是。如地狱,如是畜生,饿鬼亦尔。

  如甲上土,其诸众生从天命终还生天上者,亦如是。

  如大地土,其诸众生天上没生地狱中者,亦如是。如地狱,畜生,饿鬼亦如是。

  7《杂阿含经》卷15,(406经),大正2,108c6~20: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猕猴池侧重阁讲堂。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大地,悉成大海。有一盲龟,寿无量劫,百年一出其头。海中有浮木,止有一孔,漂流海浪,随风东西。盲龟百年一出其头,当得遇此孔不」?

  阿难白佛:「不能,世尊!所以者何?此盲龟若至海东,浮木随风或至海西,南、北、四维,团繞亦尔,不必相得」。

  佛告阿难:「盲龟浮木,虽复差违,或复相得;愚痴凡夫漂流五趣,暂复人身,甚难于彼。所以者何?彼诸众生不行其义,不行法,不行善,不行真实,展转杀害,强者陵弱,造无量恶故。是故比丘!于四圣谛未无间等者,当勤方便,起增上欲,学无间等」。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8(1)《长阿含》卷20,(30经)〈世记经?忉利天品〉,大正1,135c5-25:

  阎浮提有三事胜 [爵-(采-木)+(樊-大)]欝单 [*]曰。何等为三?一者勇猛强记,能造业行。二者勇猛强记,能修梵行。三者勇猛强记,佛出其土。以此三事胜 [爵-(采-木)+(樊-大)]欝</gaiji>单[*]曰。[爵-(采-木)+(樊-大)] ..............................

  .........阎浮提人以此三事胜四天王。

  .........阎浮提人亦以上三事胜忉利天、焰摩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

  (2)《起世经》卷8,大正1,348a7-b5:

  阎浮提洲有五种事胜瞿陀尼。何等为五?一者勇健;二者正念;三者佛出世处;四者是修业地;五者行梵行处。.........阎浮

  提洲有五种事胜诸天龙,如上所说。

  (3)《起世经》CBETA电子版(T01, no. 24, p. 348a07-348b06)《大毗婆沙论》卷172,大正27,867c19-25:契经说:人有三事胜于诸天:一勇猛;二忆念;三梵行。

  勇猛者,谓不见当果而能修诸苦行。

  忆念者,谓能忆念久时所作,所说等事分明了了。

  梵行者,谓能初种顺解脱分、顺决择分

  等殊胜善根,及能受持别解脱戒。

  由此因

  缘故名人趣。

  (4)《大智度论》卷65,大正25,516a6-9:

  如经说:阎浮提人以三因缘胜诸天及 [爵-(采-木)+(樊-大)]'欝单曰人。一

  者能断淫欲;二者强识念力;三者能精勤

  勇猛。

  (5) 参见《成佛之道》(增注本)p.274。

  9 提婆菩萨说:『先遮止非福,中间破除我,后断一切见,若知为善巧』。

  (1)遮非福:是离恶行善的下士法。

  (2)破我:是无我解脱的中士法。

  (3)断一切见:是尽一切戏论的上士法。

  能知这一先后次第,才能于一切佛法而得善巧。

  10《成佛之道》(增注本)p.428:「从一佛乘的立场来说,一切诸善法,都是同归于佛道的。不但是出世的三乘善法,归于佛道,就是人乘,天乘善法,世间的一切──一念善心,一毫善行,都是会归于佛道的。」

返回目录

----------------------------------------------------------------------------------------------------------------

更多厚观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