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法相宗>>正文内容

如本法师:见性成佛 第二十天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17日
来源:   作者:如本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如本法师:见性成佛 第二十天

 

  诸位观众、诸位菩萨大家好:

  一个人如果见性以后,处处都是以「性」之起用作为大前题,同时,他「性」的作用又是一个「禅」的世界,那么「禅」的世界到底是如何呢?前已向诸位作了详细的报告。现在要向诸位说明「禅,也是一个万法归一的世界。」什么叫做禅是万法归一的世界呢?诸位听好,当你的心清净、一心的时候,就是所谓「禅」的世界,就是心不动、不乱、归一的世界。当你的心达到「不二心」的时候,就是禅的世界。你的心如果乱糟糟,生出一切妄想心、心猿意马,就不能堪称为禅的世界。因为禅是一个清净、万法归一的世界。那么有人会问,什么叫做「万法归一」呢?也就是在你心里所起的念头,哪怕是善的心、恶的心、有对立的心都叫做万法,因为心能生万法啊!痛苦也是心、烦恼也是心、起无明也是心、欢喜也是心、称心如意也是心、快乐也是心,心只有一个,却能演化那么多心。你想想看,到了最后这些心要完全归一,所以一心就是禅的世界。

  再讲详细一点,心能生万法,这万法又归一是什么意思?先讲「心能生万法。」你看,当你高兴时没有离开心,当你痛苦时没离开心,当你忧愁、闷闷不乐时也没有离开心。当你看到别人好、别人有才华、别人有一片天,当别人比你能干比你行时,你心里难过嫉妒,嫉妒也没离开心。当你不愿低声下气、生出贡高我慢,我慢也没离开心。你学佛之后,你的心渐渐有慈悲喜舍了,慈悲喜舍没离开心。你还没开悟证果,仍在六道轮回时的那种凡夫心,也没离开这个心。当你有一天修到福慧圆满见性成佛时,佛心也没离开这颗心,叫做「心能生万法」。

  以上说了那么多心,其实只有一颗心而已,但是这颗心能演化那么多心。你想想看,凡夫众生自古以来轮回生死,他的心一直无法收敛、无法将它统一起来、无法将它归于一心,因此当你的心能万法归一的时候,向你恭喜了,是个禅的世界、解脱的世界,自性与空相应的世界,自由自在的世界了。

  所以,「一心」就是禅的世界,道理在此,但是「万法归一」有人解释错误,甚至外行充当内行人说话,是「万法归一」不是「万教归一」。你若说万教归一会被人「笑破屁股补蕃薯」严重了。诸位听好,万法归一是对,万教归一是百分之百不对。什么理由?每一种宗教的教义不相同,要如何归一呢?说万教归一的人,我相信这只是他肤浅的见地而已,摸不到它的精髓,说不到核心,或是太牵强、强词夺理的说词而已。万教如何归一呢?我常说一句话,基督教、天主教是创造论,我们佛教是缘起论、业感论,这是根本的问题,哪里能统一呢?万教要如何归一呢?没办法。道教有道教的思想,基督教有基督教的思想,儒家有儒家的思想,哪里可以说万教归一呢?这么说是百分之百不对了。

  所以从今以后,你要调整你的思想观念,不要人云亦云,以讹传讹,自误又误人,自己不了解,那是你个人的事,你不知道又随着人家这么说,也是帮凶哦,将真理传错了。所以是「万法归一」,不是「万教归一」,因为各宗教的教义、教理、历史都不相同,尤其教理不相同如何来归一呢?这是勉强的说法。一贯道都会讲万教归一,儒、释、道归一,要如何归呢?所以如本也常说一句话,不如你拿一支麦克风,我也拿一支麦克风,我们好好坐下来讲,低声下气互相把真理讲清楚。好,是万法归一,不是万教归一哦!

  一个人如果修到见性的时候,处在禅定的当中。「禅,是万法归一的世界」,也就是禅已经达到清净一心的时候,向他恭喜了,也就是见到「体」的时候,见到他「如来藏性」的时候了。因为一切凡夫众生都生活在心猿意马、烦恼丛生的日子当中,所以不是禅的世界,不是见性的世界。

  万法由心所生,这是正确的。但是心又能生万法啊!在凡夫来讲,他心能生万法,所生出来的万法都是污染、不清净的东西,若是开悟证果的圣者呢?他的心能生万法,这个万法都是清净解脱,禅的世界伸缩自如,要缩要伸、要宽要广、要深要浅他都能自在,无所染着、无滞无碍这就是禅的世界。凡夫心若动起来,污染外面的境界无法收拾;而圣人的心一动起来却有无量的妙用,出出入入、自由自在无所障碍,叫做无滞无碍。如果是凡夫呢?那就不同了,不然你为何常常在六道轮回、始终在六道中周旋不出呢?难怪要做三界的苦命儿,六道的流浪汉,道理在此。

  所以说凡夫同样心能生万法,但这是污染的、不清净的,若是开悟见性的人,心所动的万法是自性的妙用,差别在此。有人问,圣人若达到解脱的时候会动念头吗?会,他动出来的念头是光明、清净、解脱、禅的世界,是慈悲喜舍、普度众生的念头,关怀需要帮忙的人,他动就动这个心,不但自利又利人,利益社会、利益国家、利益世界的心。凡夫动起来的念头就不一样了,都是要占人便宜、自私的、烦恼的、痛苦的甚至以心生心,都是污染、不清净的,罕有利益他人的。也有,不是没有,但是他还未见性之前,哪怕能利益多少苍生,都是生灭有为之法。所以无论如何,仍以见性为第一,道理在此。所以见性之后,你生活在禅的世界,禅,是万法归一的世界,也就是清净一心的世界,是不二心的世界。

  诸位,有一位弟子,我为他剃度以后,为他取了一个法号叫做「性一」。这位弟子就讲话了:「师父,你为何替我取名做『性一』?为何不叫性二、性三、性五、性六、性七、性八、性九、性十取多一点啊?越多不是越好吗?一个怎么算多呢?」我听了很烦恼。他说:「师父能不能帮我取多一点的性,或是性九、性十。」我说:「哦!你知道『性一』的意思吗?」他说:「我不知道。」我说:「就是你不知道我才要为你解释。『性一』是什么意思呢?」我为他解释:「一个不算少,一万个不算多。」他说:「如何说呢?您说来听听。」还会跟我论道理哦。我说:「很简单,一个不算少一万不算多,不然我干脆替你取一个『性万』就好了,不要『性一』了,何况由一算到万麻烦了。」我就解释:「你看,我们大台南市有八十多万将近九十万人口算不算多?也算不少了,但是多吗?也不算多,因为九十万的人口,有没有离开台南市?台南市只有一个,所以一个『一』代表九十万,这样听懂吗?一个不算少,台南市一个不算少,九十万不算多啊!再来,以我们台湾来说就好了,台湾目前有二千三百五十九万人左右,二千三百五十几万的人口,有没有离开台湾?没有离开。综观十六县市所有的人口,有二千三百多万再怎么跑都没有离开这个范围—一个台湾岛,一个台湾不算少,二千三百多万人口不算多,因为他们并未离开台湾,台湾只有一个而已。就整个地球来说,有五十三亿左右的人口,五十三亿算不算多?不算多。为什么不算多?因为他们并未离开地球啊!地球只有一个,一个地球等于五十三亿的人口。所以一不算少,五十三亿不算多,道理在此。这是由外面的象征、外面的形相,外面的物质来做比方。

  以心来说,你的妄想、痛苦、烦恼、会嫉妒、怨妒别人,甚至慈悲喜舍,有修行的心、随喜的心,这些心真多对不对?但是也没有离开你这一颗心,心只有一个,但是能演化那么多的心,那么多的心也不算多啊,为何不算多?因为没有离开你这颗心。所以,一不算少,一万不算多,道理在此。所以,我们修行修到万法归一的时候,是禅的世界,是见性的世界,清净一心的世界,这样取名『性一』有没有道理?」喔!毕竟是知识份子啊!知识份子头脑聪明,一点破就知道了,当下五体投地拜三拜,我说不用拜啦问讯就好了。以后对他的法号非常喜爱。任何一个字眼任何一个数目,都无法胜过一,他的法号叫做「性一」。所以师长为弟子取法号,有深深的用意和涵义,不是随便取一取。不然我为你取一个「性万」就好了,何必取一个「性一」呢?从外在的形容和譬喻,一直到无形无相的心地,万法归一,见性就要如此。

  我的师父当初为我取名叫做「如本」,当时我听到「如本」也觉得不太好,尤其这个「本」我特别没有好感,为何没好感?因为我还没出家以前,我的隔壁邻居,有一个叫做「憨本」的,他在开客运,三更半夜回来,太太如果嫌他两句:「你为何那么晚回来?是不是外面有女人呢?」喔!这下糟了,用布袋把她盖起来打得半死,哀叫得非常凄凉,存心要打死她似的,还拿球棒去打,不怕打破头颅很残忍。所以有一个外号叫「憨本」︵台语,意指不知轻重。︶

  当我师父帮我取名为「如本」时,我一时之间就闷闷不乐了,心情很沉重,连续几个星期无法快乐起来,我师父就靠近我,也许师父有他心通,我是不知道啦!他靠过来就说:「如本啊!我看你出家前非常快乐,为何出家后一星期,连连看你面有难色,看你不快乐啊!是不是后悔出家了?」我说:「师父,后悔出家是没有啦,不过,你为我取的法号叫做『如本』,这个『本』字我就很不喜爱,听到这个『本』字就反感,看到这个『本』字就烦躁起来,中国字一万五千多字将近二万字,任何一字都好,只有这个『本』字,我不中意,再换一个法号,好不好?」我师父说:「喔!师父深深的用意你不能领会,剖开心肝给你吃,你还嫌腥呢!我来解释给你听。」我就洗耳恭听请师父道来。师父说:「如本,这个『本』字是代表如来本性本自具足、不可忘本、不可舍本逐末,人人有一个本性,本性具足。」我一听非常感动,我被先入为主的观念钉住了。现在将它拆开来,听得我大快人心,就马上回师父一句话:「师父,中国字一万五千多个字,每一个字都不好,只有这一个『本』字最好。」这个「本」最好,因为不可能有第二字、第三字比这个「本」还要好,不可忘本,如来本性︱佛性本来具足,难道你要舍本逐末吗?难道你要忘本吗?忘本的涵义是很广的。比如说你今天出家修行,也要追溯到过去三千年前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不可忘本。你今天剃度要感恩师长,不可忘本。你喝水要拜水井,不可忘本。吃水果要拜树头,不可忘本。本,就代表有个根源的意思,我们有一个清净的佛性,不可以忘本。本性本来具足不是外求的,不可忘本啊!哇,解释下去,我们台湾人讲的,叫做「奇摩子很好」感觉很棒就对了,我就非常珍惜「如本」这个本字。

  总之,这个本就是一,不可以忘本哪!本,就是一个根源,由根源所产生,演化出无量无边就是多,多是妙用,一心能生万法,一虽然不算多,但是也不能说它少。如果你说少的话,从自性生那么多心出来,欢喜心、痛苦心、嫉妒心、我慢心、慈悲喜舍的心,讲不尽说不完啊!演化出来的心太多了。所以一不算少,道理在此。以上就是将「禅」简单解释它的意境,代表万法归一的世界。

  你若见性,就向你恭喜了,具足这么光明解脱的意境了。「禅,它是没有对立的世界。」为什么说禅是没有对立的世界呢?意思是说「禅」是经过见性以后,产生自性解脱的一个意境。当中存在一个「无对立」,因为只要有对立,就落入生死网中,有对立就有烦恼,有对立就会互相障碍,有对立就有利害关系。修道就是要修到没有对立、达到绝待、进入绝待当中,见到他清净的如来藏性而解脱。

  那么,什么叫做「对待」呢?比如说,黑是对白而言,高是对低来说,低是对高而言,大是对小而言,小是对大而言,男是对女而言,女是对男而言,天是对地而言,地是对天而言,清净和污秽两者是对立的,这都是对立法。但是修道要达到「法无有比」,法如果还有比的话还有对立者,不名为法。法者是解脱法啊!既然还有对立就有生死、有轮回、有痛苦。譬如你现在为何烦恼?因为你有对立呀!因为你有执着,所以有烦恼痛苦就有黑暗,你若通通无对立,一切都是光明、解脱、自在清凉的世界。

  所以「修道」是修一个没有对立的。例如你我二人,大家彼此意见不同、有利害关系就对立了,修道就是修一个没有对立,彼此可以沟通、流通、自在出入,观念纠正过来。所以没有对立就是禅的世界,是解脱的世界,道理在此,叫做「法无有比」。在【维摩诘经】说:「法无有二」有二就有对立,有比就有对立。如果修道人不能远离一切法的对立者,永远处在对立、有二,这对你的见性都没有帮助,也就是说你没有见性,当你见性的时候,就恭喜你已达到绝待了,你跟佛菩萨没什么两样。

  所以我们修道就是要达到对立的净化「能所双亡」。所以说「禅」是没有对立的世界。既然禅的世界也就是生活在自性中,需要远离一切对立、远离二法。以修道的过程为例,你说观世音菩萨到底是男性还是女性呢?常常有人问我这个问题。我说,观世音菩萨不能说他是男性或是女性,你若落入男女相,那么此人并未见性。因为「性」非男非女、可男可女,说是男性就等于不是女性。但是观世音菩萨不但能示现男性,也能示现女性,不但能示现女众,也能示现男众。不要说有能力示现男女众,哪怕是六道的众生,他都有办法示现。不但六道众生能示现,他也能够示现菩萨、缘觉乃至阿罗汉,千变万化,哪里能局限在男众或女众当中呢?

  观世音菩萨不能以男身或女身来论长短,如此你并未见性,为何而言?因为「性」非男非女,可男可女。因为观世音菩萨愿力已经自在,随着度众生的方便而能千百亿化身,所以还未开悟证果的凡夫众生的你我,都是业力所感召的,你出世为男生,你身不由己,你不能当女生。你出世为女生,也是身不由己,你不可能当男生,是业力感召的,业力是不能自主的,不能控制的。就像世间人讲的,你无法作主。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啊!凡夫众生由业力所感召的男女相,说他男是男、女是女,但是观世音菩萨已经修到见性成佛了,所以要做男人做女人,可以随心所欲。

  过去,唐朝以前的观世音菩萨,所雕塑的佛像有的有胡须,观自在大丈夫啊!观自在就是观世音,他是有画胡须的。唐朝以后,宋、元、明、清时观世音菩萨度众生,就示现女人身较多了。所以在一般人潜意识的观念里,认为观世音菩萨是女性,因此圣像都画成女人身,其实这样也不标准,画菩萨相的人,会画的不会画出来一看就像男生或像女生,他是大丈夫相,是脱俗超凡的意境,用女人身来安立,这样就不对了。所以观世音菩萨的「性」非男非女、可男可女。但是你不可说那不就是「阴阳人了吗?」这样就误会了,造口业了,他是愿力自在,出世男生或女生,要变化男或女,随心所欲自由自在。

  所以我们修道当中,有一天,你修到见性,开悟证果了,你就像观世音菩萨一样,可男可女非男非女,非男非女的意思是说没有被束缚住、控制住,非如此不可,没有局限就对了,叫做非男非女,可男可女,称为自性妙用无穷。不但可男可女,也可四生、六道、四圣如此叫做自性妙用无穷,变化多端,化身无量,观世音菩萨就有这个本事。

  总之,观世音菩萨有能力达到这种可男可女,非男非女的境界,就是他见性以后,生活在禅的世界,没有对立性的情形,没有对立一切都好说。例如圆形,圆形就没有对立,三百六十度都可以让你自由自在来旋转选择。若只是九十度,九十度就有限了,二十度有限,十五度有限,一度更加不用说了。所以三百六十度的选择是变化无穷的,代表见性圆满的人,你的「性」就生活在没有对立的状态。因此变化多端示现无量啊!佛菩萨是如此,凡夫众生先听如本法师说一些见性的道理,成佛的道理,以后你修到与法相应,信解行证已经相应,你就没问题了,生活在没有对立的世界,化身无量的世界了。你若见性以后,生活在禅的世界,是没有对立的世界。

  有一次释迦牟尼佛特别去看他的弟子,他的出家众好几千人,好几万人,佛陀抱持着欢喜心去巡视、看看,关心他的出家弟子。阿那律尊者正要穿针缝衣服,但他的眼睛因为用功过度而失明,针穿不过去,释迦佛陀看了以后生起大慈悲心,就在他旁边讲话了,佛说:「阿那律呀!阿那律,我佛陀帮你穿一下针吧!」此时阿那律尊者非常感动,贵为一位王子出家,贵为一位佛陀,一位人天的导师、四生的慈父,要替他穿针,内心有无比的温暖,无比的感激。他说:「佛陀,岂敢岂敢我不敢当啊!您贵为佛陀为我一个小小的阿罗汉穿针,我承受不起啊!」佛陀说:「因为你是我的弟子,佛性平等,今天你有小小的困难,我帮你穿个针与你结个善缘吧!」让人听起来是何等快活、何等温暖啊!

  「我要和你结个善缘」这就是佛陀和弟子之间没有对立性、没有高低的对立,你想想看,所以在高能自在,在低也能自在,这才是真正的自在。如果你眼睛永远是看上面,都是生活在高阶层里,不知道低阶层的痛苦烦恼,这种人无法得到人心。所以,我们现在的官员都很有智慧,很疼惜百姓,会深入民间了解人民百姓生活的状况,如此才有办法处理百姓的困境。佛陀在三千年前早就这样做了,他不以为成佛以后高高在上,看底下的弟子爱理不理。这样不能堪称为佛,因为佛是生活在「禅」解脱的世界,是没有对立的世界,没有高低的世界,这点非常重要!

  还有一次,阿那律尊者的眼睛失明,行动不便做事比较迟钝,眼睛看不见怕跌倒、碰撞,有一次在洗衣服,释迦牟尼佛就靠过去说:「阿那律尊者,佛陀来帮你洗濯。」阿那律尊者非常感动,佛陀用水帮他擦背、洗澡、洗衣服。于是有人讲话了:「释迦牟尼佛是王子出家的,阿那律尊者也是王子出家的,可能比较有优待喔?可能有特权,对其他的弟子也这样吗?」同样也是这样,我只是拿阿那律尊者的例子,向各位报告而已。虽然佛陀是王子来出家,阿那律尊者也是王子来出家,国王的儿子出家是否就对他特别优待?有特权吗?绝对没有。阿那律尊者受到佛陀的帮忙,对佛陀就更加尊敬,缘份结得更深了。所以生生世世阿那律尊者都做释迦牟尼佛很得意的门生,一佛出世千佛护持,所以阿那律尊者也是过来人,是来世间帮忙释迦牟尼佛行化度众生的。所以说一佛出世,千佛护持,道理在此。

  一位佛陀来人间就有几千尊的佛随之而来,示现不同的身份和角色、背景来护持、支持、赞助、支援这位佛陀,推动*轮度化无量众生,阿那律尊者也是其中的一尊。所以,诸位!你我大家如果成佛以后,自然会来世界度众生,不一定来娑婆世界,去十方世界度众生,自然也会感召你有缘的一千尊的佛,来帮你推动*轮。这叫做什么?一佛出世千佛护持。

  我们的课题是讲「见性成佛」的道理,见性以后才起修,修到与法相应,最后成佛。所以我们修道是以见性为先,已经见性之人,他自然就会修行了。如果没有见性的人,都是用他的妄想、意识在为人处事、修行,这是有为生灭法,如何来成就佛道呢?所以修道是以「见性」为先,那么「性」是什么东西呢?

  诸位!佛性是无好无坏、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东西。但是凡夫始终未见性,什么垢、净、增、减,他根本都不知道啊!所以佛性到底如何呢?我们不要讲得太玄,其实,佛性是无好无坏,看你如何去运用而已,叫做「性无二别,随用立名。」性若众生用变成众生性,佛来用变佛性,畜牲用变成畜牲性了。所以性无好无坏,看你如何运用。那么我们就要拿来用在好的方面,拿来修行成佛啊!嗯,这句话说得很对;你若用到杀、盗、淫、妄堕落之因,堕落之因必然感召三恶道,那是用到坏处去,变成三恶道之用了。所以,开悟圣僧教我们如何用性,来看他如何教。

  开悟圣僧云:「自性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如是十八界,皆从自性起用,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自性若恶用即众生用,若善用即佛用。」

  好庄严,三两句话就讲完了。我们说见性成佛,诸位,这就是如何见性如何用功的法门了。心,只有一个,演化为六识、七识、八识,这些问题慢点说。以小乘而言,一心能生六识,大乘佛法说一心能生八识,我们现在不要讨论这个问题,先以小乘而言。「自性能生六识,叫做眼耳鼻舌身加上意识正好六识,一心能生六识,在耳称耳识,在眼称眼识,在舌为舌识,身体就叫身识,你的起心动念叫做意识,叫做自性能生六识。」你六识出六门,见到外面六尘的世界,我们称为「三乘六等于十八界」六识有六界,六尘有六界,六根有六界,加起来正好十八界。其实十八界若净化解脱,就出离三界,自性解脱了。他说:你的六识在六根当中,出出入入无障无碍没有污染,看到六尘的世界,心清净自在解脱,皆从自性所起的妙用。如果你的六识也就是你的自性,有染污有偏邪,这样会起十八邪,十八界当下就变成十八邪。

  如果你的自性端正解脱没有污染,十八界当下就变成十八正。为什么?关键在你心的问题,你六识的问题,六识若没有污染,一正一切正,心若邪若偏有污染,一邪一切邪,道理在此。最后开悟圣僧告诉你,你的自性若作恶,叫做恶用,这样就变成众生用,变成六道众生用了。你的自性如果用到端正,用到善的地方去叫做善用,就变成佛用了。所以说众生也在用,佛也在用,两个用都是用,可是他们两个动机、作法就有高低的差别,在高低差别中,就演变出个人的果报不相同。否则你做众生是做什么意思的?你用到不法落入因果,恶用了,所以变成四生六道去了。你若用到端正,行持八正道、三十七道品、六度万行,最后的成功者、胜利者,成佛也非你莫属。各位清楚了吗?如果清楚,将开悟圣僧的话再念一遍:

  开悟圣僧云:「自性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如是十八界,皆从自性起用,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自性若恶用即众生用,若善用即佛用。」

  诸位清楚了吗?好庄严的结论啊!恶用就变成众生用,善用就变成佛用,所以性无二别,随用立名,看你怎么做,做恶得恶,做善得善,你所做的是污染不清净的,就变成魔的境界。你若清净解脱,没有对立,没有纷乱,到最后万法归一,就是佛用。所以用有差别,果报当然有差别,修道就要用到好的地方,一切都好说,最后成佛也是你呀!

返回目录

----------------------------------------------------------------------------------------------------------------

更多如本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