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法相宗>>正文内容

唯识学研究:唯识小史(铂净)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25日
来源:   作者:铂净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唯识学研究:唯识小史(铂净)

  唯识小史

  铂净

  佛教是印度传入中国以后传播开来的宗教。印度佛教经历了四个时期,这就是原始佛教时期、部派佛教时期、大乘佛教时期和密教时期。释迦牟尼创教以后,即开始传教,建立僧团。到释迦圆寂时,统一的僧团已经初具规模,弟子遍布印度各地。释迦牟尼灭后约一百年,统一的佛教开始发生分裂。一些僧人不满意僧团内部一些人的保守思想,要求在教义和戒律方面实行改革,于是双方发生争论,最后发生分裂,形成佛教史上持保守思想上座部和要改革主张大众部之二大根本派别。又过了约一百年,上座部和大众部内部再发生分裂,出现属于上座部的化地部、犊子部、说一切有部、法藏部、法上部、正量部、经部、贤胄部、密林山部等,属于大众部的说部、鸡胤部、制多山部、多闻部、说假部、西山部、北山部等。对此,南传佛教说有1 8部,北传佛教说有20部。每个派别都有自己的三藏,而且充满地方特点和本部的思想主张。公元一世纪,部派佛教各个派别之间经过融汇,斗争,重新整合,一批佛教徒不满意佛教僧伽的腐化堕落,提倡修行菩萨乘,掀起了新佛教运动。他们自诩为走在大道的大乘佛教,而将以前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贬为小乘佛教。印度大乘佛教开始出现的是讲真空假有般若思想的空宗,继之而现的是讲万法唯识的有宗。空宗和有宗的出现,使印度的佛教达到鼎盛时期,不管在佛教理论,还是在佛教实践都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佛教哲学的发展与佛教史的发展是同步的,每一个阶段都有自己的哲学特点。大乘佛教的空宗派认为,世界的本质是以空性来显现的,由于人们认识的虚妄,执假为实。有宗则认为,世界万物皆是由人的精神活动的种子“识”所决定的,万物由“识”显现,是故“万法唯识”。在认识论上,佛教把“识”作为认识的媒介,认为人之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与外物所缘,其中由“识”来决定根与物之间的联系,即根与识,识再与物发生直接的联系。有的派别将一个识作为认识的媒介。有的派别则把六识作为认识媒介。

  印度佛教的有宗,经过唐玄奘的传入,在中国长安建立了唯识宗,因擅长于从分析法相入手,来表达佛法而得名法相宗。该宗自称基本经典有“六经十一论”,即是《华严经》、《解深密经》、《如来出现功德庄严经》、《阿毗达磨经》、《楞伽经》、《厚严经》之六经。十一部论是《瑜伽》 《显扬》、《庄严》《集量》、《摄论》、《十地》、《分别瑜伽》、《观所缘缘》、《二十唯识论》、《辨中边》、《集论》等。但以《成唯识论》、《瑜珈师地论》、《解深密经》为根本经典。

  唯识宗主张“万法唯识”的思想。认为世界上各种事物和现象都是由人的主观之识而得到的。识有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八种识,以阿赖耶识最重要,是一切现象的根源,它能变现世界,是“种子识”。它还主张成佛之人有声闻、缘觉、菩萨、不定、无性五种种姓,这也是由阿赖耶识所决定的,不可更改,而且有的人根本不可能成佛。在佛学理论上,唯识宗为了辨争的需要,对佛教因明学的发展做了贡献,玄奘系统地将因明学传入中国。 “因”是推理的根据或理由,“明”是知识和智慧, 因此有人认为,“因明就是逻辑”。古因明学中,宗、因、喻、合、结五支作法是最基本的基础,并围绕此五支及其相互关系做了一些规定,主要是对一些逻辑规则和逻辑错误作了说明。在新因明学里,五支被改为宗、因、喻三支作法,把或然性的推理改造为必然性的推理,使之更具演绎性。因明学的另一部分内容是认识论,主要以量论组成, “量”是尺度、标准的意思,用以检验知识的真伪标准。古因明学曾经提出过各种不同形式的量论。新因明学则简别量论,只分为现量和比量二个部分。认识个别事物的知识是现量,认识普遍事物的知识是比量,澄清了古因明学在知识论上的混乱状态。

  在所有的中国民族化的佛教宗派中,法相宗可谓是忠于印度佛教的一个派别,它的理论在思维上有很深的层次,同时又十分烦琐,因之难于普及。玄奘在世时因受到唐朝帝王有力支持,法相宗得以兴盛。其弟子窥基对唯识宗的发展有很大贡献,被认为是完成唯识宗大业之人。窥基常住长安慈恩寺,后人尊称他为“慈恩大师”,故法相宗也被称作“慈恩宗”。与窥基对立的另一派是新罗僧圆测的西明派。有人认为前者属于贵族派,后者属于平民派。窥基撰写的《成唯识论述记》,弟子慧沼著的《成唯识论了义灯》,智周写的《成唯识论演秘钞》是著名的“唯识三大部”,为理解唯识学说的基础读物。智周之后,法相宗进入衰微,到宋代已经不显,是唐代诸宗派中存世时间最短的一个。近代唯识学曾经一度复兴,建立了研究机构,培养了弘法人材,从日本找回一些已佚的古籍,出版了一些研究著作。一些人认为在唯识思想里包含有许多积极的因素,因此,都以法相之学为必修课,所谓“教宗法相”。

  七世纪时法相宗由日本僧人道昭传入日本,为元兴寺南传;八世纪玄昉再传入日本,为兴福寺北传。唯识学成为日本奈良时代的佛教主流。法相宗建立后曾有不少朝鲜僧人来华学习唯识理论,为中国法相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后经回国的僧人来请藏,法相宗传入朝鲜。在新罗,早期流行的是西明一系,后来慈恩系传人,取代了西明,到高丽王朝时达到了高潮。

  摘自《弘法》2011年第3期

返回目录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