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法相宗>>正文内容

厚观法师: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四节 空之发展与类集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12日
来源:   作者:厚观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厚观法师: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四节 空之发展与类集

 

  第三章_《般若经》──甚深之一切法空

  第四节 空之发展与类集(p.155〜p.167)

  一、大乘《般若经》的特色(p.155〜p.156)

  (一)《般若经》以超越名、相、分别的涅槃,也就是释迦如来的自证为根本立场。依此来观一切法,有为与无为不二,生死与涅槃不二,一切是无二无别,「绝诸戏论」。以此来化导,就不如释尊那样的教化,不从无常、苦入手,而直从空、无相、无愿等入门,这是「大乘佛法」──《般若经》的特色。

  (二)表示这一内容的,如上文引述1,有空、无相、无愿、不起、不生、无所有、远离、寂静、如、法界、实际等种种异名,而《般若经》所独到发扬的,是空──一切法空。

  (三)本来,《般若经》不是非说「空」不可的,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经但说「无相」,竟没有一个「空」字。2

  (四)被推定为「原始般若」的,《道行般若经》的〈道行品〉,也没有说到「空」,只说「离」、「无所有」、「无生」、「无性」、「不可得」等。

  二、「空」义在「下本般若」中的发展(p.156~p.157)

  (一)「下本般若」说到了「空」,起初说:「以空法住般若波罗蜜」3。

  什么是「安住空法」?经4上说:不住一切法;不住一切法的常与无常,乐与苦,净与不净,我与无我,空与不空(「中本般若」5更不住寂灭与不寂灭,远离与不远离)。

  (二)须菩提说:甚深法是随顺一切法的;是(甚深)法无障碍处,是法无生,是法无处[足迹]。诸天子听了,赞叹说:「长老须菩提为随佛生;有所说法,皆为空故。」6 「皆为空故」7,玄奘译为「一切皆与空相应故」8。

  这可见经文所说的无障碍处,无生,无处,都与空相应,可说都是空义。

  (三)释提桓因说:「须菩提!如(汝)所说者,皆因于空」9。

  「皆因于空」,是说须菩提安住空法,本着空的体悟而说法,所以一切(境)法,所行法,所得(果)法,得法者,都无所得。

  (四)依据这几则经文,及上所引法空性的种种异名10,可知「下本般若」所说的,是在般若的实践中,明甚深空性。甚深空性,经听闻、思惟、观察,而到达无生法忍的彻悟。

  三、「空」义在「中本般若」中的发展与类集(p.157〜p.160)

  到了「中本般若」,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将种种空类集起来。「中本般若」是应该分为三分的。

  〔依《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来说,全经九十品,可以分为三分:前分、中分、后分〕

  【(一)「中本般若」〈前分〉中「空」之类集】

  经中虽并举三解脱门,却更重视「空」

  〈前分〉:经上说:「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相应,所谓空、无相、无作」。虽并举三解脱门,却更重视「空」,所以说:「是空相应,名为第一相应」。「于诸相应中为最第一相应,所谓空相应」11。

  「七空」之类集:

  A、《大品般若经》: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习应品第3〉(大正8,222c28~223a1)说:

  「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习应七空,所谓:性空、自相空、诸法空、无所得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

  「七空」,是「中本般若」所共说的,但《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12、〈第三分〉13,都没有列举七空的名目。

  B、《光赞般若波罗蜜经》:

  《光赞般若波罗蜜经》列举了七空的名目:「内空、外空、有空、无空、近空、远空、真空」(即胜义空)14,又与《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所说的不同。

  C、《放光般若经》:

  《放光》等没有列举名目,而列出名目的又彼此不同,那「七空」到底是那七种空呢?依经文来观察,「七空」是总结上文的,如《放光般若经》说:「何谓七?上七事是也」15。上文说习应空,是别观(1)五蕴空,(2)十二处空,(3)十八界空,(4)四谛空,(5)十二缘起空,(6)一切法(若有为、若无为)空,(7)本性空。

  这就是〈前分〉所说的七空吧!

  【(二)「中本般若」〈后分〉中「空」之类集】

  十四空(以「一切法空」为最末):

  「中本般若」的〈后分〉,有十四种空的类集,如《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三分〉卷523,大正7,682b)说:

  「菩萨摩诃萨安住般若波罗蜜多,观〔1〕内空内空性不可得,观〔2〕外空外空性不可得,观〔3〕内外空内外空性不可得,观〔4〕大空大空性不可得,观〔5〕空空空空性不可得,观〔6〕胜义空胜义空性不可得,观〔7〕有为空有为空性不可得,观〔8〕无为空无为空性不可得,观〔9〕毕竟空毕竟空性不可得,观〔10〕无际空无际空性不可得,观〔11〕无散空无散空性不可得,观〔12〕本性空本性空性不可得,观〔13〕相空相空性不可得,观〔14〕一切法空一切法空性不可得;是菩萨摩诃萨安住如是十四空中」。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二分本〉,《放光般若经》,《摩诃般若经》,与〈三分本〉相当的经文,都明确的说到了「十四空」,这是以「一切法空」为最后的16。

  另一种十四空的分类(以「自相空」为最末)

  此外,《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说到:「一切法以〔1〕内空故空,〔2〕外空故空,〔3〕内外空故空,〔4〕空空、(〔5〕大空、〔6〕第一义空)、〔7〕有为空、〔8〕无为空、〔9〕毕竟空、〔10〕无始空、〔11〕散空、〔12〕性空、〔13〕一切法空、〔14〕自相空故空」17。

  这也是十四空,但脱落了「大空」与「第一义空」。这是以「一切法空」在前,「自相空」在后的十四空。

  《大般若经》的〈第二分〉、〈第三分〉,也都是这样的,只是简略的说:「由内空故空,如是乃至(由自)相空故空」18。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叹净品第42〉(属于〈中分〉),也有以「自相空」为后的十四空;《大般若经》〈第二分〉相同19。但〈第三分〉与《放光般若经》都没有。所以十四空是〈后分〉的类集,这是后来被移写到〈中分〉去的。

  十四空的组集成立,为以后十六空,十八空,二十空的基础。

  【(三)「中本般若」〈中分〉中「空」之类集】

  「十六空」

  十六空,是《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三分〉。在〈中分〉说明「大乘相」时,立十六空(〈三分〉处处说十六空)。十六空是:在十四空的最后「一切法空」下,加「无性空」与「无性自性空」20。

  但在〈缘起品〉的「劝学般若」中,十六空以下,又说「及所缘空、增上空等,无空等」21,这是值得注意的。

  「十八空」

  〈中分〉「大乘相」所说的空

  十八空,是《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在〈中分〉「大乘相」中,立十八空;这是在十六空中,插入了「不可得空」 与「自性空」。同属于「中本般若」的《摩诃般若经》,《放光般若经》,《光赞般若经》,也同样的立十八空22。 [Table]

  「劝学般若」处所说的空

  在「劝学般若」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立二十空23(与〈上本般若〉同)。

  《摩诃般若经》,也是十八空24。

  《放光般若经》中,脱落了「内外空」,「自相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仅有十四种空25。

  《光赞般若波罗蜜经》在〈劝学〉中,却提到了「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究竟之空」(毕竟空)、「所有空」、「无有空」、「有为空」、「无为空」、「真空」(胜义空)、「无祠祀空」、「无因缘空」、「因缘空」、「自然 相空」(自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所有空」(无性空)、「自然空」(自性空)、「无形自然空」(无性自性空)、「因缘威神空」──二十一种空26。

  与十八空相比对,少了「无际空」、「散空」与「本性空」,却又多出了「所有空」、「无有空」、「无祠祀空」、「无因缘空」、「因缘空」、「因缘威神空」。

  [Table]

  《光赞般若波罗蜜经》出现「二十一空」的原因:

  《光赞般若波罗蜜经》这一非常不同,可与〈第三分〉比较的,如《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479(大正7,430c)说:

  「通达内空、外空……无性自性空,及所缘空、增上空等,无空等」。

  〈第三分〉所说的「所缘空」、「增上(缘)空」,与《光赞般若》的「因缘空」、「无因缘空」、「因缘威神空」,不是有类似的意义吗!

  原来,在劝学般若中,这部分经文的次第,各种经本是这样的27: [Table]

  依此可见,在十八空下,应该是四缘,而《光赞般若》及〈第三分〉,却把「因缘」、「所缘缘」、「增上缘」等,也误作空的一项了。这一定是梵本传写的错失,是不足为据的。

  至于〈第三分〉所说的「无空等」,那是十八空以外的,「有性空」、「无性空」、「自性空」、「他性空」的略举。

  四、「空」义在「上本般若」中的发展与类集(p.161~p.162)

  【(一)「空」义在「上本般若」中,从「十八空」演化为「二十空」的过程】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的〈初分〉(「上本般若」),对原有的「自相空」(或作「相空」或「自共相空」),分立为「自相空」与「共相空」──二空。原有的「散空」(或作「无散空」或「散无散空」),分立为「散空」与「无变异空」──二空。这样,十八空就演化为二十空28。

  「中本般若」所有的七空,十四空,十六空,十八空,「上本般若」一律改写为二十空,于是空性类集的演进过程,不再能明白了。

  【(二)十四空、十六空、十八空、二十空的名目比对】

  现在,依玄奘所译,将十四空,十六空,十八空,二十空的名目,对比如下:

  [Table]

  五、空类集之次第增广(p.162)

  (一)种种空的类集,部分从《阿含经》29与阿毗昙论中来。如《舍利弗阿毗昙论》立「六空」,《施设论》立「十种空」30。

  (二)「六空」与「十空」的内容,就是「十四空」31的前十二空,只少一「毕竟空」。

  (三)所以,《般若经》是在一般的种种空以上,依般若法门,扩大类集而成种种空的。

  六、在「中本般若」中一再提到的「空」类(p.162~p.164)

  【(一)】

  「中本般若」列举了十六空,十八空(「上本般若」举二十空),这是从不同事义的观察,以显示一切皆空的。虽处处列举种种空,但寻检「中本般若」,一再提到的:

  前分(「序品」……「舌相品):

  (本)「性空」,如说:「习应性空」。

  (自)「性空」,如说:「菩萨字性空」。

  「不可得空」,如说:「不可得空故,但以名字说」。

  「自相空」,如说:「入诸法自相空」。

  「一切法空」,如说:「习应一切诸法空」。

  「毕竟空」,如说:「毕竟空,不生悭心故,……不生痴心故」。32

  「中分」(「三假品」……「无尽品」):

  (本)「性空」,如说:「用性空智入诸法相」。

  「自相空」,如说:「自相空法中不应着」。

  「自性空」,如说:「一切法自性空故」。

  「毕竟空」,

  「无始空」,如说:「毕竟空、无始空故」。

  「无法有法空」(即无性自性空),如说:「般若波罗蜜,不为转、不为还故出,无法有法空故」。

  「无法空」(即无性空),如说:「示佛世间无法空」。33

  「后分」(「摄五(度)品」以下):

  「自性空」,如说:「自性空,虚诳如野马」。

  「自相空」,如说:「应行诸法自相空」。

  「毕竟空」,

  「无始空」,如说:「住二空中──毕竟空、无始空,为众生说法」。

  (本)「性空」,如说:「观一切法性空」。

  「不可得空」,如说:「空中空相不可得,须菩提!是名不可得空」。

  「一切法空」,如说:「得无所有法已,见一切法空」。34

  【(二)】

  统观「中本般若」全经,从不同事义以显示空性,以「本性空」、「毕竟空」、「自性空」、「自相空」,特别是自性空与自相空,应用得最为广泛。

  【(三)别明「自性空」与「自相空」】

  「自性」,是一一法的自体,相是一一法的特相。所以知道有什么法,一定是以「相」而知;从认识到的各各相,推定有不同的法,这就是以相知法。

  自性与自相,正是阿毗达磨的根本论题。

  「中本般若」说「自性空」与「自相空」(或作「相空」),又以自性与(自)相,作相互的观察,而明自性与相的不可得。如《经》说35:

  「色离色性,……亦离色相。……相亦离相,性亦离性」。

  「色离色自性,……亦离色相。……自性亦离自性,相亦离相;自性亦离相,相亦离自性」。

  七、小结(p.164)

  从列举的种种空(有「离」、「净」等异名),知道《般若经》所说,是依种种法,种种问题,而归于超越名、相、分别的。36

  注解

  ^1参见《空之探究》第三章第二节〈法空性是涅槃异名〉,p.143~p.145。

  ^2 印顺法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753:《金刚般若》着重在「无相」(离相)法门,如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于一切相,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无相」,与「原始般若」的「无受三昧」,「是三昧不可以相得」(「唐译五分本」),称之为「离相门」一样。般若与「空」,本没有必然的关系,「空」是在般若发展中重要起来的。《金刚般若》说「无相」而没有说「空」,可说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

  ^3 参阅《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1〈初品第1〉:「菩萨发大庄严乘,于大乘以空法住般若波罗蜜。不应住色,不应住受、想、行、识。」(大正8,540a29~b2)

  ^4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1〈初品第1〉:「于大乘以空法住般若波罗蜜,不应住色,不应住受、想、行、识。不应住色若常,若无常。不应住受、想、行、识若常,若无常。不应住色若苦,若乐。不应住受、想、行、识若苦,若乐。不应住色若净,若不净。不应住受、想、行、识若净,若不净。不应住色若我,若无我。不应住受、想、行、识若我,若无我。不应住色若空,若不空。不应住受、想、行、识若空,若不空。」(大正8,540b1~8)

  ^5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7:「菩萨摩诃萨色是常不应住,色是无常不应住,受想行识亦如是。色若乐若苦,若净若不净,若我若无我,若空若不空,若寂灭若不寂灭,若离若不离不应住。」(大正8,274b26~ c1)

  ^6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6〈大如品第15〉:「尔时欲色界诸天子白佛言:世尊!是长老须菩提,为随佛生,有所说法皆为空故。须菩提语欲色界诸天子言:汝等所说,长老须菩提为随佛生,随何法生故,名随佛生?诸天子!随如行故,须菩提随如来生!」(大正8,562b18~22)

  ^7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716:「皆为空故」,「宋译本」作「皆悉空故」;「大品本」作「皆与空合」;「唐译本」作「一切皆与空相应故」。

  ^8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548:「大德善现诸所说法,一切皆与空相应故。」(大正7,823b2~3)

  ^9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9〈嘱累品第24〉:「释提桓因语须菩提:如所说者,皆因于空而无所碍,譬如仰射虚空箭去无碍。」(大正8,577a29~b1)

  ^10 参见《空之探究》第三章第二节〈法空性是涅槃异名〉,p.143~p.145。

  ^11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序品第1〉,大正8,224c23~25:「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相应,所谓空、无相、无作故,当知是菩萨如受记无异,若近受记。」;《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序品第1〉:「菩萨摩诃萨于诸相应中为最第一相应,所谓空相应,是空相应胜余相应。菩萨摩诃萨如是习空,能生大慈大悲。菩萨摩诃萨,如是习相应,不生悭心,不生犯戒心,不生瞋心,不生懈怠心,不生乱心,不生无智心。」(大正8,225a12~17)

  ^12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403(大正7,13c)

  ^13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480(大正7,435a~b)

  ^14

  《光赞般若波罗蜜经》卷8〈摩诃般若波罗蜜所因出衍品第19〉:「六波罗蜜者则为自然,其自然者故曰为空。其有欲令无相法生者,则为欲令内空、外空、有空、无空、近空、远空、真空出生。所以者何?须菩提!其七空者则为自然。」;「世间所知内空、外空、近空、远空、真空、所有空、无所有空,亦无所有,七空以无有。」(大正8,199b22~25;203a10~12)

  又卷9〈摩诃般若波罗蜜分曼陀尼弗品第22〉:「欲界色界无色界,内空、外空、近空、远空、真空、所有空、无所有空,一切平等。」(大正8,204c1~3)

  ^15 《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1〈摩诃般若波罗蜜放光品第1〉:「菩萨云何与般若波罗蜜相应?佛告舍利弗:(1)菩萨当知色与空合,是为应般若波罗蜜。当知痛、想、行、识与空合,是为应般若波罗蜜。(2)当知眼、耳、鼻、舌、身、意与空合。当知色、声、香、味、细滑识、法与空合。(3)眼色识、耳声识、鼻香识、舌味识、身细滑识、法性识亦尔,是为应〔般若波罗蜜〕。(4)当知苦习尽道四谛之法亦与空合。(5)当知十二因缘。何等十二?一者、痴;二者、所作行;三者、识;四者、名色;五者、六入;六者、栽;七者、痛;八者、爱;九者、受;十者、有;十一者、生;十二者、死。此十二因缘亦与空合。(6)当知一切诸法有为法、无为法亦与空合。(7)当知本性亦与空合,是为应般若波罗蜜。如是舍利弗!菩萨摩诃萨知七空合。何谓七?上七事是也,知此七事与般若波罗蜜相应者。」(大正8,5c13~27)

  ^16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 卷459:「善现!诸菩萨摩诃萨安住般若波罗蜜多,观〔1〕内空、内空性不可得;〔2〕外空、外空性不可得;〔3〕内外空、内外空性不可得;〔4〕空空、空空性不可得;〔5〕大空、大空性不可得;〔6〕胜义空、胜义空性不可得;〔7〕有为空、有为空性不可得;〔8〕无为空、无为空性不可得;〔9〕毕竟空、毕竟空性不可得;〔10〕无际空、无际空性不可得;〔11〕散无散空、散无散空性不可得;〔12〕本性空、本性空性不可得;〔13〕自共相空、自共相空性不可得;〔14〕一切法空、一切法空性不可得。是菩萨性空性不可得、自共相空自共相空性不可得、一切法空一切法空性不可得,是菩萨摩诃萨安住如是十四空中。」(大正7,320b20~c1)

  《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15:「世尊!云何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摄取檀波罗蜜?佛告须菩提:菩萨行般若波罗蜜,〔1〕自于内空不有内空,〔2〕于外空亦不有外空,〔3〕自于内外空亦不有内外空,〔4〕空空、〔5〕大空、〔6〕第一、〔7〕最空、〔8〕有为空、〔9〕无为空、〔10〕亦不有空,〔11〕亦不见至竟、〔12〕无底空、〔13〕行性空,〔14〕一切诸法自空,菩萨摩诃萨住此十四空已,亦不见五阴空,以不空亦不知亦不有,亦不见三十七品空。以不空亦不知亦不有,乃至于道亦不见空,以不空亦不见有为、无为之性空,以不空亦不知亦不见,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所作布施。」(大正8,108b7~18)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0:「佛言:菩萨住般若波罗蜜,内空、内空不可得;外空、外空不可得;内外空、内外空不可得;空空、空空不可得;乃至一切法空、一切法空不可得。菩萨住是十四空中,不得色相若空、若不空,不得受想行识相若空、若不空;不得四念处若空、若不空;乃至不得阿耨多若不空。」(大正8,367b24~29)

  ^17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3:「所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相皆不可见。何以故?一切法以〔1〕内空故空,〔2〕外空故空,〔3〕内外空故空,〔4〕空空、〔5〕大空、〔6〕第一义空〕〔7〕有为空、〔8〕无为空、〔9〕毕竟空、〔10〕无始空、〔11〕散空、〔12〕性空、〔13〕一切法空、〔14〕自相空故空。」(大正8,387b19~23)

  ^18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卷466:「如是诸法无不皆由内空故空,如是乃至由自相空故空,是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无不空已。」(大正7,360a23~25)

  又(「第三分」)卷529:「如是诸法无不皆由内空故空,如是乃至相空故空,是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无不空已。」(大正7,713c19~21)

  ^19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2〈叹净品第42〉:「须菩提!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方便力故无诸忆想分别。〔1〕内空、〔2〕外空、〔3〕内外空、〔4〕空空、〔5〕大空、〔6〕第一义空、〔7〕有为空、〔8〕无为空、〔9〕毕竟空、〔10〕无始空、〔11〕散空、〔12〕性空、〔13〕诸法空、〔14〕自相空故。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方便力故无所碍。」(大正8,307c13~19)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卷436:「布施波罗蜜多不知布施波罗蜜多,乃至般若波罗蜜多不知般若波罗蜜多。内空不知内空,乃至无性自性空不知无性自性空。……起般若想起般若波罗蜜多想,起内空想,起外空乃至无性自性空想。」(大正7,195b6~c14)

  ^20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三分」)卷488:「诸菩萨摩诃萨大乘相者,所谓〔1〕内空、〔2〕外空、〔3〕内外空、〔4〕大空、〔5〕空空、〔6〕胜义空、〔7〕有为空、〔8〕无为空、〔9〕毕竟空、〔10〕无际空、〔11〕无散空、〔12〕本性空、〔13〕相空、〔14〕一切法空、〔15〕无性空、〔16〕无性自性空。」(大正7,480b3~6)

  ^21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三分」)卷479:「若菩萨摩诃萨欲通达〔1〕内空、〔2〕外空、〔3〕内外空、〔4〕大空、〔5〕空空、〔6〕胜义空、〔7〕有为空、〔8〕无为空、〔9〕毕竟空、〔10〕无际空、〔11〕散无散空、〔12〕本性空、〔13〕自共相空、〔14〕一切法空、〔15〕无性空、〔16〕无性自性空、及〔17〕所缘空、〔18〕增上空等、〔19〕无空等,应学般若波罗蜜多。」(大正7,430c4~8)

  ^22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卷413:

  「菩萨摩诃萨大乘相者,谓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无散空、本性空、自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大正7,73a15~18)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5〈问乘品第18〉:

  「菩萨摩诃萨复有摩诃衍,所谓: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始空、散空、性空、自相空、诸法空、不可得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大正8,250b3~7)

  《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4:

  「复有摩诃衍,内空、外空乃至有无空是也。

  何等为内空?内法是,谓眼、耳、鼻、舌、身、意。眼本空不着垢亦不坏,何以故?本性尔。耳耳本空,鼻鼻本空,舌舌本空,身身本空,意意本空,亦不着垢亦不坏,何以故?本性尔,是为内空。

  何等为外空,谓色、声、香、味、细滑、法,色本空亦不着垢亦不坏,何以故?色本性尔。声、香、味、细滑、法皆尔,何以故?本性空故,是为外空。

  何等为内外空?内六衰、外六衰,是为内外法。以外法故内法空,以内法故外法空,亦不着亦不坏,何以故?本性尔,是为内外空。

  何等为空空?诸法之空持诸法空空于空,是为空空。

  何等为大空?八方上下皆空,是为大空。

  何等为最空?泥洹是不着不坏,是为最空。

  何等为有为空?从不着不坏本至三界空,是为有为空。

  何等为无为空?不生不灭住于不异,从不着不坏皆空,何以故?本空故,是为无为空。

  何等为至竟空?所可不得边际者,是为至竟空。

  何等为不可得原空?诸可来者不知所从来无有处故,是为无有原空。

  何等为无作空?于诸法无所弃,是为无作空。

  何等为性空?诸法所有性及有为无为性,非罗汉、辟支佛、诸佛世尊所不作,是为性空。

  何等为诸法空?诸法者谓五阴、十二衰、十八性、有为法、无为法,是为诸法,从不着不坏至诸法之性,是为诸法空。

  何等为自相空?色相所受相,是所持相为想,所有相便有所觉相是为识,乃至有为无为相,从有为无为相至诸法皆悉空,是为自相空。

  何等为无所得空?从无着无坏至无所得法,亦无所得,是为无所得空。

  何等为无空?于中无所见,是为无空。

  何等为有空?诸法无有偶者,于诸合会中皆无有实,是为有空。

  何等为有无空?于诸聚会中亦无有实,是为有无空。」(大正8,23a4~b8)

  《光赞般若波罗蜜经》卷6(大正8,189b2~190a17)

  ^23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卷402:「若菩萨摩诃萨欲安住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当学般若波罗蜜多。」(大正7,8c2~6)

  ^24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菩萨摩诃萨欲住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始空、散空、性空、自相空、诸法空、不可得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当学般若波罗蜜。」(大正8,219c8~12)

  ^25 《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1:「菩萨摩诃萨欲住内空、外空、大空、最空、空空、有为空、无为空、至竟空、无限空、所有空、自性空、一切诸法空、无所猗空、无所有空,欲知是空事法者,当学般若波罗蜜。」(大正8,3a27~b1)经中的「自性空」,是「本性空」的异译。

  ^26 《光赞般若波罗蜜经》卷1:「若菩萨摩诃萨欲建立诸佛国土令不断绝,欲住内空、若处外空、若内外空、若于空空、若于大空、究竟之空、所有空、无有空、有为空、无为空、若真空者、无祠祀空、无因缘空、因缘空、自然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所有空、若自然空、无形自然空、因缘威神空,诸行相欲至此者,当学般若波罗蜜。」(大正8,149c25~150a3)

  ^27

  A.《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

  「菩萨摩诃萨欲住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始空、散空、性空、自相空、诸法空、不可得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当学般若波罗蜜。菩萨摩诃萨欲知诸法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当学般若波罗蜜。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欲知诸法如、法性、实际,当学般若波罗蜜。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应如是住般若波罗蜜。」(大正8,219c8~16)

  B.《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卷402:

  「若菩萨摩诃萨欲安住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当学般若波罗蜜多。若菩萨摩诃萨欲安住一切法真如、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当学般若波罗蜜多。若菩萨摩诃萨欲觉知一切法尽所有性、如所有性、无颠倒无分别,当学般若波罗蜜多。若菩萨摩诃萨欲觉知一切法,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性无所有不可得,当学般若波罗蜜多。」(大正7,8c2~13)

  C.《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1(大正8,3a27~b6)。

  D.《光赞般若波罗蜜经》卷1(大正8,149c25~150a7)。

  E.《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三分」)卷479:

  「若菩萨摩诃萨欲通达内空、外空、内外空、大空、空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无散空、本性空、自共相空、一切法空、无性空、无性自性空、及所缘空、增上空等、无空等,应学般若波罗蜜多。若菩萨摩诃萨欲通达一切法真如、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应学般若波罗蜜多。」(大正7,430c4~11)

  ^28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初分」)卷51:「菩萨摩诃萨大乘相者,谓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是菩萨摩诃萨大乘相。」(大正5,290c17~21)

  ^29

  参见《空之探究》第二章第七节〈空之类集〉,p.110~p.116。

  《阿含经》五空:《中阿含》《大空经》立内空、外空、内外空;《杂阿含经》卷12,(297经)《大空法经》有「大空」;《杂阿含经》卷13,(335经)《第一义空经》有「第一义空」。

  ^30

  1.《舍利弗阿毗昙论》卷16:「如是不放逸观,得定心住正住,是名空定。复次,空定六空: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大正28,633a10~12)

  2.《施设论》,见《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8:「萨迦耶见是十种空近所对治,所以偏说。十种空者,谓内空、外空、内外空、有为空、无为空、散坏空、本性空、无际空、胜义空、空空。」(大正27,37a12~15)

  3.《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又卷104:「《施设论》说空有多种,谓内空、外空、内外空、有为空、无为空、无边际空、本性空、无所行空、胜义空、空空,如是十种空如余处分别。」(大正27,540a20~23)

  ^31 十四空:〔1〕内空、〔2〕外空、〔3〕内外空、〔4〕空空、〔5〕大空、〔6〕胜义空〔7〕有为空、〔8〕无为空、〔9〕毕竟空、〔10〕无际空(无始空)、〔11〕散空、〔12〕本性空、〔13〕自共相空、〔14〕一切法空。

  ^32

  1.《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菩萨摩诃萨习应性空,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如是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习应七空。所谓性空、自相空、诸法空、无所得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大正8,222c26~223a2)

  2.《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见菩萨,不见菩萨字,不见般若波罗蜜,亦不见我行般若波罗蜜,亦不见我不行般若波罗蜜。何以故?菩萨、菩萨字性空。」(大正8,221b25~29)

  3.《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舍利弗!如我但有字,一切我常不可得。众生、寿者、命者、生者、养育众数人者、作者、使作者、起者、使起者、受者、使受者、知者、见者,是一切皆不可得,不可得空故,但以名字说。」(大正8,221c15~19)

  4.《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入诸法自相空。入已色,不作合,不作不合。受、想、行、识不作合,不作不合,色不与前际合。」(大正8,223b11~14)

  5.《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习应一切诸法空,若有为、若无为,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大正8,222c25~26)

  6.《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有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住檀那波罗蜜净萨婆若道毕竟空,不生悭心故。……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住般若波罗蜜净萨婆若道毕竟空,不生痴心故。」(大正8,229a11~24)

  以上并举一为例;下二则也如此。

  ^33

  1.《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3:「如是先尼梵志,不取相住信行中,用性空智入诸法相中,不受色,不受受、想、行、识。」(大正8,236a14~16)

  2.《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4:「菩萨摩诃萨于是自相空法中不应着,不动故;菩萨亦应知一切法不二相,不动故,是名菩萨义。」(大正8,243b6~8)

  3.《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1:「若菩萨如是知无有法能回向法。何以故?一切法自性空故,若如是回向,是名正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正8,299a10~13)

  4.5.《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2:「须菩提言:何因缘故,我无边故色净,受想行识净?佛言:毕竟空、无始空故。」(大正8,307b26~28)

  6.《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2:「佛告须菩提:是*轮转,非第一转,非第二转,是般若波罗蜜不为转、不为还故出,无法有法空故。」(大正8,311b17~19)

  7.《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4:「复次,须菩提!般若波罗蜜示佛世间无法空。云何示世间无法空?示五阴世间无法空,乃至示一切种智世间无法空。」(大正8,326c18~20)

  ^34

  1.《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1:「诸波罗蜜,性无所能作,自性空,虚诳如野马。」(大正8,369b1~2)

  2.《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1:「世尊!云何应观诸法自相空?佛言:应观色,色相空;应观受、想、行、识,识相空;应观眼,眼相空,乃至意;色乃至法,眼识界乃至意识界,意识界相空;应观内空,内空相空;乃至应观自相空,自相空相空;应观四禅,四禅相空;乃至灭受想定,灭受想定相空;应观四念处,四念处相空;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相空。如是,须菩提!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应行诸法自相空。」(大正8,373c2~11)

  3.《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3:「菩萨应修二种忍:一者、一切众生恶口骂詈,若加刀杖瓦石,瞋心不起;二者、一切法无生,无生法忍。菩萨若人来恶口骂詈,或以瓦石刀杖加之,尔时菩萨应如是思惟:骂我者谁?讥诃者谁?谁打掷者?谁有受者?即时菩萨应思惟诸法实性。所谓毕竟空,无法无众生,诸法尚不可得,何况有众生!如是观诸法相时,不见骂者、不见割截者,是菩萨如是观诸法相时,即得无生法忍。」(大正8,388a15~24)

  4.《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4:「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住二空中--毕竟空、无始空,为众生说法。」(大正8,392b22~23)

  5.《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5:「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住性空,以方便力故利益众生,作是言:汝等诸善男子,观一切法性空。」(大正8,402a25~27)

  6.《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6:「著者、着法、着处,是三法皆不可得,自性空故。空不着空,空中无著者,亦无着处。何以故?空中空相不可得。」(大正8,410a14~16)

  7.《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6:「若菩萨摩诃萨如实见诸法,见已得无所有法。得无所有法已,见一切法空。」(大正8,412a27~28)

  ^35

  1.《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3(大正8,236c13~17)。

  2.《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卷409(大正7,49b17~22)。

  ^36 《空之探究》p.175:原则的说,《般若经》是以般若为主导的菩萨行,般若圆满了,就是佛的萨婆若,一切智(或「一切智智」)。这是般若修证的开示,不是义理的说明。般若所悟的法相[性],称为如、法界、实际等,这种种异名,也只是方便安立。如《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说:众生但住名、相、虚妄忆想分别[虚妄分别]中」(《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4,大正8,398b)。可见一切名义,一切分别,都不能表达法性的。但方便说法,不可能没有表示这不落名相分别的方便。

返回目录

----------------------------------------------------------------------------------------------------------------

更多厚观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