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半路出家见闻录(31)——一场僧人和居士间的疑情问答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23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半路出家见闻录(31)——一场僧人和居士间的疑情问答

 

  有时候我会下山,处理一些事情。

  山上山下往返就会有心理上的波动,我觉得自己是个很坚定的人,做事情知道坚持,细数自己三、四十年有形和无形的收获,大多来自坚持。

  但是,偶尔有疑惑,对自己的思想,生活方式乃至自己的一切。

  小时候我想过这样的问题,是不是我感受的世界和别人感受的世界是一样的呢?也许世界不是我所感受的这样的,也许是另外一个样子的。那么别人感知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呢?

  这个问题到此为止,因为想的比较困惑,迷茫。想不想去了。就打住。

  现在看来,疑惑是人人都有的。其实,“疑惑”这个词不准确,我还是更喜欢“疑情”这个词,因为“疑情”还带有一点情绪的味道在里面,有心力波动的意思。

  有的时候做事情心力很旺盛,有的时候会比较低沉。

  低沉的时候就会有疑情。

  我在山上目睹过一场疑情对答,很有意思,基本上问出了我也想问的问题,不过,我想问的不是问题本身,因为问题本身是整个人类的问题,绝不是通过一场问答就能解决的了的。这个疑情可能是一生的问题。我最感兴趣的是一个对佛教有着极大怀疑的人当众询问一个僧侣时,这个僧侣做何回答。

  那天是上《菩提道次第广论》这堂课。上百人在一起集体学习这部“论”。

  忽然一位法师带着几个朋友进来来参观大家的学习,这位法师出家前学哲学,教书,很年轻,很有修为。以前一直就给大家讲这部论。

  我听过他的不少课,他对儒家的东西很在行,也很通。很多佛教课在讲之前,是先讲儒家的经典和思想。

  他对现代社会民主思想有个新鲜的说法,很让我惊讶,他说,民主就是很多无明的人想做主。

  当然,这个说法不太容易理解,因为这句话真正理解起来是需要一些宗教知识和经验的,否则,就掉进了对抗民主,鼓励专制的套路里了。况且,“无明”这个词大多数人都搞不懂。

  法师带着朋友一进来,学员们强烈要求他给讲几句。

  法师把带来的朋友安排在座位上,然后升座,讲了些《菩提道次第广论》中的一些问题。

  光讲比较枯燥,法师希望大家提问。

  一位刚上山不久的女居士站起来提问,问题很猛。

  她问(非原话,但意思大致如此):在座的都是信佛的,可是我有个疑问,比如,我在单位里,我们单位生产的那个产品根本就不是个好产品,可以说是假的,但是很多人在一起,天天讲这个产品好,天天讲,天天讲,这么多年过去了,我现在就觉得那个产品就是好的,那么,我们这么多人在山上,天天讲佛教思想好,天天讲,天天讲,大家就认为是好的,是对的,这是不是就根搞传销的一样,假的东西说多了就成了真的。

  法师(非原话,但意思大致如此):佛教不是我们天天在这里讲他好他就好的,而是传承了二千多年,他要不是对的。不是真的,怎么传承两千多年呢?

  她问:我注意到很多学佛的都没什么文化。那没文化怎么就能说明这是真理呢?

  法师:弘一大师就很有文化,他不光是有文化,而且文化很高,文字、音律无一不精,他选择了佛教,可以从文化的这个角度证明佛陀的教诲是真理。

  她问:很多人讲学佛对身体好,可是学佛的人也有身体不好的。

  法师:学佛确实有身体好的,像本焕法师已经一百多岁了。

  她问:那日常法师为什么不活到一百多岁?

  (注:日常法师,高僧,龙泉寺僧俗大众学习〈菩提道次第广论〉主要是听他的讲座录音,共一百六十个小时,深入浅出,极其精彩,把深妙的佛学理论、思想和修行的次第方法讲的令人叹为观止)

  法师叹息:那是众生的福报不够,所以他没能长久住世。如果他还在世的话,还能利益更多的人,现在只能听他的录音。

  她问,我实在无法相信有极乐世界。你怎么才能证明给我看呢?

  法师说,你可以存疑。先存疑。

  这段对话的提问没有毛病,是所有人都会提出的问题,僧侣的回答有很多毛病和漏洞,但是这些毛病和漏洞是建立在提问者的知见上的。

  在这个前提下,那么能确立一个观点,佛教思想,相信能深入,不信就没法深入。

  这是我的体会。

  我身边的人应该都会有类似上面那位女居士的那样的疑问。这些疑问有种种解答。

  我也有这样的疑问,但是我对疑问的解决方式不是一定要追着僧侣获得一个答案,因为我确信语言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无论他如何回答,都无法真正地去排遣我心里的疑情。

  要靠感受,感受,感受一会儿,也许就有答案了。

  我观察那位回答居士提问的僧侣,回答什么不重要,而是他的心态,作为僧侣,他没有对这种否定他毕生追求的信仰的问题起烦恼,所以也没有反击式的回答,他很平静。我觉得答案本身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回答者的包容,世界上最可贵的不是谁能说服谁,而是谁能包容谁。谁能够放弃对立,选择包容。

  这就够了。

  这位僧侣好象外出参访去了,后来一直就很少再看见他。如果有机会,我会问问他是否也有过疑情。

  有了疑情会怎样。

  我在一本书上读过,也在一些高僧的讲座录影中听到过这样的说法,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

  话是听明白了,但意思我想我肯定是不明白的。

  没有那个境界,只能欣赏一点点语言、文字的意趣,而已,没办法。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