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法相宗>>正文内容

体方法师:解脱之道讲记 c4 道谛 八正道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29日
来源:   作者:体方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体方法师:解脱之道讲记 c4 道谛 八正道

 

  “※道 谛※    ﹝八正道﹞

  涅槃──苦的熄灭,是由修道而证得的。在三十七道品中,最能代表佛教的实践法门,就是八正道。”

  四圣谛的内容是“苦集灭道”:苦是现实的一切,集是苦集起的原因,灭是苦的灭除即寂静涅槃,道是体证的方法,道谛是达到究竟涅槃的方法即八正道。

  佛陀悟道时形容自己发现了古仙人道,即过去觉悟的圣者走过的路。八正道是解脱灭苦的八个正确的条件及方向,佛陀将八正道形容为古仙人道即真正的解脱之道,依据他们走过的路,我们也可以达到究竟解脱。

  “释尊的时代,印度社会风气走上极端。有的以纵欲的享乐为人生目的,在物欲的追求中,被无穷的欲望所奴役;有的以禁欲的方式,专修无意义的苦行,自讨苦吃。极端的乐行与苦行,都不能使自己的身心正常,对解脱毫无益处,故佛陀开示八正道的中道──离苦、乐二边,以智化情的生活。约束自己,而不虐待自己;受用维持生存所必需的享受,而不放纵,才能引上解脱的正道。”

  佛陀时代的社会风气,有的在物欲情欲的追求中满足自己,但欲望只能使我们越来越执着越苦,以至于被欲望所束缚,像奴隶一样而身不由己。有的反向思考认为这些欲望是祸害,我们应禁欲远离一切的欲望,修苦行来折磨自己。一天吃一餐甚至禁食裸体,过不正常的生活,有的睡在冰上,有的在火边受苦,有的一脚独立等,修的都是难以忍受及想象的苦行。但以佛法来看,这样的苦行对生命的解脱毫无意义。

  佛法是以智化情,智就是智能,情是人间迷惑的感性的情感。我们心灵的思惟模式是错误的,因无明不了解真相,才会执着颠倒。所以真正要修正的是这个思惟模式,是观念心灵上的执着。否则即使外表行为再怎样克制压抑磨练,对于解脱都是无济于事的。我常用计算机程序来作比喻:电脑的程序不修正,功能是不会转变的。我们的执着如没有从内心的观念完全去净化,单单磨这个身体有何用?就像将一个犯人关上二三十年,不让他与外界接触,难道他会成圣人!因为内心的执着观念并没有消除。以智化情四个字是佛法的特质,情感部分的染着只有通过智能的开发明白真相后才能修正。佛陀开示的八正道是使我们超越解脱颠倒执着的八个正确的条件方向内容。约束自己而不是虐待折磨自己;受用维持生存所必需的享受而不放纵在情欲上,恰到好处来调整身心。当我们的身心处于平衡的状态时,才能开发智能而体悟真理,真正改变自己而走上解脱的正道。

  “「杂阿含经」说:「阿难,何等为正法律乘、天乘、婆罗门乘、大乘,能调伏烦恼军者?谓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因此,八正道可说为五乘共法。”

  八正道的内容从正见到最后的正定,是佛陀开示解脱的唯一道路,不管是人道、天道、声闻、辟支佛、菩萨都同样要走这一条路,所以叫五乘共法。

  “这看「八正道经」的一段经文,即可明了:「正见者,谓如信作布施,礼沙门道人,供养佛及孝顺父母之一切善法,后世得福。正思惟者,谓念道不瞋,守忍辱不相侵。正语者,谓不犯妄语、绮语、恶口、两舌之口四过。正业者,谓不盗、不杀、不淫。正命者,于饮食、床卧等不贪,离非法。正精进者,谓行精进。正念者,谓念念不妄。正定者,谓守意护意而不令犯也」。”

  正信而行布施,礼圣弟子,供养佛,孝顺父母等一切人间善法都是后世得福报的善行,是世间正见;正见以后才有正思惟,念念行道,不起瞋恨,要能忍辱而不相侵害;不能打妄语,不说绮语及不好听的话,不挑拨离间;不妄取不应该的财利,生活上必须要依正确的行为及财物来源;意念清净就是在定中……,这是八正道经简单的介绍,后面会将八正道的每一支作详细的解说。

  “有者说阿含是小乘经,甚至误解八正道是小乘法,这是不正确的。如大智度论说:「佛说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是摩诃衍(即大乘法),三藏中亦不说三十七品独是小乘法」。又如大乘的「佛说阿弥陀经」说:「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可见,八正道实是十方三世诸佛度化众生的基本法要。以下,参照经论说明八正道的内容。”

  八正道是大小乘都要共同遵守的。但往往很多人一听到八正道马上就会说:“唉呀,那是小乘的!”其实这个观念是不对的。大乘佛教认为三十七道品还是大乘法,八正道就是三十七道品中的,怎会是小乘法?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也谈到三十七道品是摩诃衍(即大乘法)。早晚课唱诵的大乘《阿弥陀经》里讲到极乐世界的鸟出和雅音,都在演唱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这就是三十七道品。所以千万不要把八正道当作小乘法。其实《阿弥陀经》应该是早期的作品,佛灭后约一百年就有了,经文的法义没有离开三十七道品。

返回目录

-----------------------------------------------------------------------------------------------------------------

更多体方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