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空海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十章 界相应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05日
来源:   作者:空海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空海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十章 界相应

 

  我们的进度已经要逐渐进入「正法要」,进入到甚深的这些法义,今天来讲解「界相应」(85页),为什幺要从「界相应」开始讲?这与我个人实际所体悟过来的历程有关,因为从这里切入,大家比较容易掌握到修行的纲领,一般都是从「五阴」开始讲,因为《阿含》的汇篇,以及印老他们的整理,认为《杂阿含》方面的核心,是从「五阴」开始,于是认为「五阴」是放在前面,因为它非常重要。不错!「五阴」方面是非常重要,但是以我实际体証过来的历程,觉得「五蕴」、深层的「我慢」要断除,不太容易。为什幺会不太容易?以后大家看经文里面也可以得到印证,就我实际所体悟、走过来的,也是有同样的体会,如果从界方面切入,效果会更快。

  为什幺要从界、蕴、处来分析呢?所谓的「界」,有的是讲「四界」、有的讲「六界」,南传地区的泰国、缅甸,他们大部分是讲四种界、四界,再来「五蕴」,再来是「六入处」。「界」就是地、水、火、风、空、识,北传佛教大部份会讲到六界--地、水、火、风、空、识,在泰国、缅甸方面,他们大部分都讲「四种界」--地、水、火、风。所谓的「五蕴」,有时候称为「五蕴」,有时候称为「五阴」,「五蕴」、「五阴」都是一样,「五阴」是色、受、想、行、识,是从我们身体的身跟心这两方面来解析。

  「五蕴」最主要是从身体的身与心切入、解析,在身、心之中,没有「我」、没有「我所」,身方面就列出一个「色」,心方面分解成受、想、行、识。「六入处」方面,它是从我们身体的功能方面解析,从功能、功用,也就是从器官、从身体器官方面来解析,于是分成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但是,它是已经组合一个生命体出来了,有一个生命体的存在,才能够进一步解析它的功能。生命体是由什幺组合而成呢?所以,我们要更进一步往前去探讨,生命体就是由地、水、火、风、空……所组合而成。

  我们的生命,所有一切的物质,所有一切的生命,无论是动物、植物,都是由地、水、火、风,加上「空」,然后产生「识」,所组合而成。如果是矿物,一般来讲算是地界,地、水、火、风,然后加「空」,这样的因缘组合,地、水、火、风跟「空」组合而成,就会产生「识」,因此地、水、火、风、空、识,总合起来就称做「六界」。但是,由于「空」与「识」是很玄的,一般比较容易看到、容易解析的,就是地、水、火、风。我们生命的组成元素是哪些?明了生命是由这些元素组合而成,然后作用展现出来,综合而言就叫做身、心。

  有机生命体诞生之后,才会有生理与心理的作用,然后再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解剖它的功能器官来看,又分为眼、耳、鼻、舌、身、意。所以,不管界、蕴、处,从哪一个角度,记得一个重要原则,佛陀就是不管从界、蕴、处,哪一个角度都要去解析,就是「无我」之前的「无常」,不管从任何角度,你都要去透彻了悟,它都是「无常」与「无我」两个法印。五蕴、五阴就是在讲解身、心,就是色、受、想、行、识的「无常」与「无我」;「六入处」是在解析眼、耳、鼻、舌、身、意,还有外面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的「无常」与「无我」。「六界」就是更进一步去解析地、水、火、风、空、识的「无常」与「无我」。

  事实上,都是从不同角度诠释「无常」与「无我」的真理实相,「五蕴」是着重在一个人的身、心上面解析。为什幺说「五蕴」很重要,但是又不容易体证到真正的「无我」呢?在此先透露一点,大家慢慢再去体会、再去求证,如果你光从「五蕴」方面解析「无常」、「无我」,还是以「我」在解析「无我」,还是以「我」在说「无我」,用「我」在理解「无我」,习染、习性方面还是很粗层的。「以慢断慢」,「以慢止慢」的修法,就是用「我」去断种种慢,用「我」去断种种我见、身见,但是最后那个「慢」,最后那个「自我」,一定要从这里下工夫,最后那个「自我」,一定要深刻去体会这些。

  我们今天先从这个角度来看,因为从色、受、想、行、识这方面,会比较抽象一点,我们现在先从这些了解之后,以后再看这些就会很具体,就会很容易去了解到「五阴」,还有「六入处」的无常与无我,以后到后面又会「水涨船高」,可以断除深层的自我。深层的「我慢」,一定要靠这些来断除,一定要靠体悟这些来断除。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众生常与界俱,与界和合。云何众生常与界俱?谓众生行不善心时与不善界俱,善心时与善界俱,胜心时与胜界俱,鄙心时与鄙界俱」总括一句话,就是物与类聚,喜欢游荡的人、逞强的人,慢慢就会跟黑社会的帮派,渐渐的会合、渐渐的结合。如果你喜欢行慈善、慈悲的人,渐渐就会跟那些喜欢行慈善的人会合。喜欢修行的人,喜欢出世间法解脱道的人,就会跟力行解脱法、行解脱道的人结合……,以此类推,你喜欢赌博的人,就会去找那些喜欢赌博的人,就是物以类聚,众生常与界俱。

  「复有尊者大迦叶与众多比丘于近处经行,一切皆是少欲知足,头陀苦行」佛陀属下有很多僧团、很多行人,大家一群一群,佛陀就讲:喜欢跟大迦叶在一起的人,都是那些少欲知足、头陀苦行的人,因为大迦叶是属于头陀行第一,「头陀行」就是重视苦行的人。跟舍利佛在一起经行,接受舍利佛指导禅修的人,大部分都是大智辩才,因为舍利佛他是智慧第一。跟大目楗连在一起的,都是神通大力;跟阿那律陀在一起的人,就是天眼明彻;二十亿耳这一位是勇猛精进的人,代表勇猛精进、专勤修行者;迦旃延能分别诸经,善说法相;跟阿难在一起的修行者,一切皆是多闻总持。

  【法义分享】:「物以类聚」--你内心要的是什幺,你就会找较能与你内心需求相共鸣的朋友或善知识。你可以推荐介绍,但不要强迫别人接受自己所喜好的口味。学习包容异己,学习尊重不同宗派、不同宗教信仰的众生。锺鼎山林,各有天性。森罗万象许峥嵘。千差万别的世界,正显示出法界的玄妙与庄严。

  我们一般众生容易常犯的毛病,就是把异己--跟自己的观念、理念不同的人,跟自己所喜欢的宗教、派系不同的人,就会排斥、贬低,称别人是异端邪说、外道,或是别人这样不如法。不只修行方面常常这样,这是一般众生很常犯的毛病,「法」上面的见诤是如此,持戒律方面的见诤也是如此,与自己理念不同的,就认为是外道或是不如法,都是拿着自己的一些框框、标准,内心里面设定某种框框、某种架构、某种标准,在衡量、在看。

  所以,今天就是要去看到、反观到,原来是我内心里面有那个框框、那个架构,有种种我是、我能的身见,当你能够看到,就真的能够尊重别人、包容异己,你可以推荐介绍,但是不会去强迫别人接受你所喜欢的这些。有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家都可以认为满正常,但是又有一句话就是「己所欲,施于人」,就像说我喜欢一个法门,或是说我喜欢某种戒律观念,或是我喜欢哪一种形式、模式,然后就会急着赶快向别人推荐、介绍。如果你是单纯无条件、无所求的推荐介绍,很好!不错!但是当我们向别人推荐介绍时,背后会有什幺心态?一个「有所求」的心态,我们想要别人加入、认同,如果别人不加入、不认同,就认为跟我们是道不同、不相为谋,或是认为这幺好的法要给你,为什幺你不要?于是很多宗教方面的摩擦,都是这样产生的。

  宗教的热诚、宗教的情操,会让你己所欲、施于人,然后慢慢把对方引导入我们的框框、我们的组织、我们的架构里面。所以,是否只把你所听到的法喜、法味,无条件、无所求与众生分享,但是背后没有主宰欲,没有想去掌控他、希望一定要怎幺样,以及如果不符合我们内心的欲望就失望、挫折……,能否把这些心态调整一下?我们无条件、无所求与众生分享,背后只是尊重众生,只是法的一种分享,无条件、无所求,背后没有得失心态。否则在修行路上,一般众生是「欲」诤不断,修行人是见诤不断。

  有的人喜欢头陀行,认为一定要怎幺样,才是代表真正的修行,才是真正为法做见证,才是真正法的代表,如果没有这样做,就认为你是次等的,以此类推。如果你喜欢一个框框,就会去排斥它;如果落入种种界、框框,界线、框框架构就会出来。界线是战争的导火线,当你执着在某一种界里面,就会排斥界外的,而且希望别人纳入你的界线里面,这是我们一般人很容易犯的毛病,里面背后都有「我」、我所、我的、我是、我能,微细的阴影都在里面,我们要慢慢去看到。

  所谓「物以类聚」,不要以为这样就不会改变,因为一切都是不断的在变化,都是缘生、缘灭。就像过去你曾经很喜欢赌博,但是当有一天你觉悟到之后,就会放下过去那些。所以,年轻时候所找的赌博朋友,你后来就会放下;当你现在想修行了,就会去找那些修行的人。虽然说「物以类聚」,但是一样会随着时空、因缘情况不同而转变。

  (第三节)「世尊!云何知、云何见我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得无有我、我所见、我慢系着使?」「我此识身」就是我的身、心,罗?罗问佛陀:我怎幺样才能够真正体证到「我此识身」与外面境界一切相?亦即我的身、心与外面的境界,所有这些万事万物,「一切相」就是万事万物,我怎幺样去体证到没有「我」、没有「我所」?怎幺样去破除深层的「我慢」呢?

  佛陀就告诉罗?罗:「谛听!善思!当为汝说。罗?罗!若比丘于所有地界」包括所有的地界,「若过去、未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如实知,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亦复如是」这里的文字很简短,但是言简意赅、含意很深,以后在实修实证方面,包括从现在开始,都是要不断去体会、不断去求证,是真的吗?是这样吗?都要去求真求证。

  地、水、火、风、空、识,佛陀举出「地界」,所有的地界、有形物质、硬的东西,不管是过去、未来或是现在,不管在你身体内、身体外面的一切,不管多幺粗、多幺大,或是多幺细、极微、极小,不管你认为好或是多美的,或是多丑陋的,不管近在眼前,或是远在天边的一切,「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如实知」。前面十一种称做「十一形相」,其实真理、无常法印是超越任何时空的,这十一点已经具体诠释出来。

  过去、现在、未来,都一定是无常生灭变化、超越空间,不管远近、大小、好坏,它一定都是符合「无常法印」,你要从中慢慢去体会「非我」,「非我」就是「无我」,「不异我」就是「非我所」。众生是在「我」、「我所」的觉受里面,有时候我们要修行,要慢慢去体会「无我」、「无我所」,有时候「无我」会翻译做「非我」。「非我所」,有时候就翻译做「不异我」,「异我」与「我所」是相同的名词。

  为什幺「异我」就是「我所」?「我」是一个核心、是一个主体,核心、主体的外面所抓取的这些,都是「我的」、「我的」、「我所」,我的车子、我的太太、我的孩子、我的父母亲、我的亲戚、我的朋友、我的什幺、我的什幺……,一个主体他周遭所附属、所抓取的,称做「我所」,另外一个翻译叫做「异我」,亦即除了「我」这个主体外面的这些,跟「我」不同的外面这些,都是属于「异我」,也就是「我所」。如果你能够慢慢去体会「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

  何谓「不相在」?要先从「相在」,再进一步了解「不相在」,举例这是一个鱼缸,里面有两条鱼,以世间的名词来讲,我们可以说鱼在鱼缸里面,从另一个角度看就是这个鱼缸可以包容这些鱼,所以鱼在「我」里面。「我」有这个鱼缸,这个鱼缸就象是我、我慢、我是、我能,我有这个鱼缸可以包容这些鱼,因此这些鱼在「我」里面。然而,这是错误的推论,因为你有这样的觉受出来,这个「我慢」就会出来,你认为你能够包容别人,你有一个「我慢」出来,你认为你很厉害,这个「我」很厉害,可以包容这些鱼,但是你有没有看到这个鱼缸的存在,你要靠什幺支撑?鱼缸的存在,一方面还要靠那个架子,如果你说不用架子,我把它放在地上,你还是要靠大地的支撑。

  你本来认为我这个鱼缸能够包容别人、能够涵容别人,你在「我」里面,所以「我」比你伟大,那个「我慢」就出来。我们要仔细再去看,你的存在是很多因缘的支撑着,不是你单独能够存在的,当你体会到这些,就不会有一个「我」。虽然鱼在这个鱼缸里面,但是你不会有一个「我」可以去包容别人,然后认为别人在「我」里面,不会有那一种「我慢」。这里的文字都很简要,但是里面的含意都很深。

  一般众生也常常会触犯这种毛病,亦即当你是一条鱼,你觉得「我」在这个鱼缸里面,认为这个鱼缸是我们的「上帝」,因此我们要感恩这个鱼缸,你认为你在它里面,你看到你这是在它里面,你要感恩这个,然后认为你是它的附属品,这样会产生「卑慢」,前面则是「我慢」,后面这个是会产生「卑慢」,你认为你是在别人里面,这种心态都是不正常、不正确。我们以后要慢慢去体会到「不相在」,因为这个鱼的存在,也是很多因缘的聚合而成,这个鱼缸的存在,也是很多因缘的聚合而成,慢慢要去体会「缘起甚深」。

  「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如果你真正深度去体会、如实知,包括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你也是这样如实去体悟,就可以真正体证到无我、无我所,另外「我慢」会断除。因为这个含意很深,现在先跟大家讲述闻思方面的理解,以后实修实证方面,就是要慢慢真正去体悟、体证。

  所谓的「开悟」就是要实际去求证、去体悟,当你能够体会到「不相在」的真理,不但「我慢」会消失,「卑慢」也会消失。「非我、不异我,非我所、不相在」这些要慢慢地从地、水、火、风、空,从一切动、植物,从一切众生里面慢慢去体会,然后就可以断除种种这些我、我是、我能、我慢、我所、还有卑慢。

  「比丘如是知、如是见,于我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无有我、我所见、我慢系着使」真正能够这样去透视,则种种的「身见」,种种那些「慢」就会断除,「是名断爱缚诸结、断诸爱、止慢无间等、究竟苦边」「无间」就是没有间断,也就是「慢」已经被断除,不会再生出来,没有再生起那些慢。

  【法义分享】:本经佛陀从身、心的组合元素「,地、水、火、风、空、识」六界来解析,让众生了解这个身心是自然界各种元素因缘聚合而成。这个能起作用的身心不是本来就存在、不是本来就有。从中去体悟无我、无我所,进而断除我慢、我是、我能。

  在《杂阿含》里面,对「界」方面的经文比较少,于是有的人就认为「界」方面好像不是很重要,因此修行一直着重在五蕴、五阴方面,因为「五蕴」所占的篇幅最多。但是我实际这样走过来,觉得这一经、这一章非常非常重要,大家以后要多下点工夫,要多深入去体会,因为这一节跟后面第七节是连带的,等一下在后面第七节再一起讲述。

  (第四节)「尔时,世尊告诸比丘:缘界种种故生种种触,缘种种触生种种想,缘种种想生种种欲,缘种种欲生种种觉,缘种种觉生种种热,缘种种热生种种求」「觉」有时候翻译做「受」。什幺叫做「缘种种界」?后面有一个解释「云何种种界?谓十八界,眼界……乃至法界」,「十八界」就是六根、六尘、六识,加起来就是十八,是更微细的一种解析。举例「眼界」,你的眼睛去看到、触到一辆名车,名车是你的眼睛要去触到,才会有这后面一层一层出来,当你眼睛去触到当立法委员、行政院长,或是当总统的那一种拉风,然后就会生起总总的联想,就会想「哇!我应该也能够……,如果我像他这幺拉风,多好啊!」于是你就会产生总总的欲望,怎幺样逐步先去选县长、再选立法委员,然后再表现突出一点,这样将来就有机会可以选总统。你内心的总总欲望,就不断在蕴酿。

  因为你的内心里面,感觉当总统到哪里人家都会保护,到哪里都是乘坐最豪华的车辆,觉得很舒服,以及那种虚荣心能够满足内心的荣誉感,让你感觉到热,内心才会想进一步酝酿,然后越来越澎湃汹涌起来了,再来就会付诸实际的行动,再来就会热衷于政治运动。事实上,就是把我们的「心行」,整个解析出来,我们内心里面的运转,就这样由单纯的触,然后一直慢慢的酝酿、慢慢的酝酿。我们修行就是要越来越深度,回去看到越深的,在你内心里面开始已经在酝酿、在萌芽的最初开始,也就要清楚看到,本来一般众生不知道这些,就一直求啊!求啊!然后到后来真的有一天,他当总统了,但是当总统、有名之后,他还要有什幺?当他有名之后,还要再求利。

  像前一段期间,菲律宾的前任总统被赶下台,像以前韩国的全斗焕也是这样,一个人有名之后,他不会因此而满足的,他会继续他的追求。结果,你当了总统之后,到底是对你好处?还是害了你呢?就看你能不能去体会到,因为凡事都是有利、有弊的。

  (第五节)「尊者阿难告瞿师罗长者:有三界」阿难听闻佛陀讲过,就代替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佛陀在世时,阿难尚未证到阿罗汉果,顶多只证到初果,很多问题的回答就像录音机重新播放一遍,对阿难来讲,因为他常常听闻,但是他所讲的这些,还是像「鹦鹉学话」,人家问什幺问题,听闻到佛陀以前这样回答,于是他会把类似的问题,只要能够代佛陀回答,就帮佛陀回答一些问题,但是他的回答大部分都是属于录音方面的转播,不是他所亲证过来的,除非后来当他亲证阿罗汉之后,又不一样了。

  「有三界。云何为三界?谓欲界、色界、无色界」「晓了于欲界,色界亦复然,舍一切有余,得无余寂灭。于身和合界,永尽无余证,三耶三佛说,无忧离垢句」何谓「三界」?后面第六节是讲出「三界」,所以这两经要合并一起看。

  「尊者阿难答瞿师罗长者:『谓三种出界……』」怎幺样才能够出三界呢?从「欲界」出到「色界」,再来从「色界」出到「无色界」,再来要超越「无色界」。「一切诸行一切思想灭界,是名『三出界』」也就是「出三界」。「知从欲界出,超踰于色界,一切行寂灭,勤修正方便,断除一切爱,一切行灭尽,知一切有余,不复转还有」一般众生、一般没有修行的人,当然所谓「有修行」,不一定要挂上佛教徒才是,一般还没有体会到修行重要的人,他就是在名利堆之中打滚,就是在「欲界」里面。

  要放下「欲界」,才能够进入「色界」,如果你一直在名利堆里面打滚,没办法进入「色界」,「色界」与「无色界」是属于修行人的世界,但是一般讲说修行人,很多的宗教徒、修行人,他还是在欲界里面。如果说出了家之后,然后还是一直忙着诵经、办法会,则只是换个服装而已,跟一般众生在赚钱,没有什幺两样,这样还是在名利堆之中,还是在「欲界」。「色界」就是他进入修行、实修,是从初禅到四禅的世界,然后进入五定到八定,属于「无色界」。

  从「欲界」出到「色界」,要离开「欲界」才能够禅修有成。所谓「从欲界出」,如果满脑筋里面还在想着股票,想着年底要怎幺选立法委员,怎幺样去争得一席之地,满脑子还在名利方面,纵然有一段时间参加禅修,你的身体是来到禅堂,但是你的心却是在外面,或者越坐,心不断在打妄想、妄念纷飞,没办法进入初禅。所以,你没有放下「欲界」,没办法进入「色界」,要进入初禅、二禅……,你要放下名利、放下万缘才能够进入。因为初禅到四禅是「色界」,因为它是依地、水、火、风,依一些有色有形的而入定,因此叫做「色界」。再来,「五定到八定」不是无依,它是依空、依识,属于「空」跟「识」,这是「无色界」,进入深定的人,称作进入「无色界定」、「无色界」。

  不是说修行就可以出三界,如果没有体会到解脱道的「出世间法」,就是在这三界里面绕,包括初果到三果、证到三果的人,都还在三界里面。证到三果的人,「色界」、「无色界」两个部份,就是属于「五上分结」,因为证到三果的人,他还没有看到「色界」与「无色界」的味跟患,所以还没办法出离,因为这是很微细,以后我们在实修的时候,再看因缘来讲。

  【法义分享】:「三界」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三界是指整个宇宙存在的实相世界,是中性的。佛经里面有讲到「三界」,但是很多人却把「三界」错解了,如果没有区分出广义与狭义,何谓真正要出离的「三界」,你拼命的错误出离,就没办法出离「三界」。广义的「三界」是指整个宇宙存在的实相世界,这是中性的。「狭义的三界」是指「自我」所想象、抓取、构筑而成的梦幻三界--是无边的苦海。佛教所要出离的三界,是指由「自我」所构筑而成的梦幻世界。

  一般人都不知道佛教所要出离的,是指狭义的个人的梦幻世界,个人欲望所抓取出来的三界,结果偏偏一直在用你的禅定、你的修行,然后要去离开广义的世界、广义的三界。所以,有的人会把这个世界认为说是五浊恶世,我们要赶快离开这个世界,到他方世界去找一个清清净净、永恒不变的地方,那都是向心外去求法,向心外去求一个涅槃寂静的世界。「三界」?什幺是属于「自我」所构筑的梦幻世界呢?如果一个人喜欢禅定、涉猎禅方面,在这种情况往生,他是生到与初禅、禅定的「色界天」相应的那些天,还是属于天人。如果他喜欢在「无色界」,然后在「无色界定」方面往生,就跟「无色界天」的这些天人相应,还是在三界里面、六道里面的天道而已。

  为什幺狭义的三界是由「自我」所构成的梦幻世界?因为当你进入初禅到四禅,或是五定到八定,甚至再更深入,就是进入到「灭尽定」。修行人就算能够放下「欲界」,如果还一直迷执在「色界」与「无色界」方面,不要以为进入这些就是修行很高,反而很容易增长「我慢」,这些都属于三界,还是无边的苦海,因为你都是用「自我」,还是透过「有为法」,「入色界定」或是「无色界定」,都是透过你的努力用功修行,透过你的「有为法」而契入的,也就是都还有「自我」,还在「自我」所构筑的梦幻三界里面。

  先了解这样的观念,以后大家在实修实证时,要逐步的深入。我们现在把整个从初果到阿罗汉果的次第讲解出来,这样大家才不会得少为足,或是中途被一些禅相、禅定,把你吸住了、迷惑了。「四禅」还是在色界里面,阿罗汉是四果,四禅跟四果不一样,禅定跟证果不一样,如果没有法义闻思基础,这些都算是在「世间定」。所以,为什幺闻思法义、闻思证法,非常重要!因为你不知道什幺叫做「出世间法」,不知道怎幺样「出三界」,你再用功,也都是在「自我」的三界里面绕,都是在「世间定」里面绕,一样都是在梦幻世界里面。

  只要有证初果之后,事实上它那种串习力就会出来了。当一个人证初果之后,他再怎幺样他都一定会寻寻觅觅,一直往解脱路上迈进。只是说你如果不是很积极、得少为足,有可能要七世之久,如果你能够好好用功、努力继续,不以得少为足,你很可能现世就能够到达阿罗汉。

  以后我们把蕴、界、处这些慢慢看过,你就可以知道,因为只要有「自我」,虽然佛陀一直在解析无我、无我,但是当他因缘形成之后,有这个色身、身心,但是你那个「自我」的幻相会形成,会一直紧抓着不放,然后在往生的剎那,还会抓住一个、形成一个种子出来,就像水果长到最后会生出果实,果实里面又有种子,种子遇缘又会再成长,也可以讲是一种「业识」,只要这一生这一世,还没有证到四果阿罗汉,你那生命核心的抓取,还会存在着,会抓取那个我、我所,他会抓着、所以不放,于是就会在他的意识田里面,形成一个种子出来。

  但是,这个种子不是一般所能理解的,一般认为是一个永恒不变的灵魂、一个识,不是这样。我们连这个「识」,都要看到它的无常、缘起,这个种子也是地、水、火、风、空、识的组合而成,这个「识」不是单独存在的东西,不是一个单独存在的元素,它是由地、水、火、风跟空组合而成的。所以,不管它是欲界、色界,或是无色界的这些,都是由地、水、火、风,空、识所组合而成,只是它的比例成分不同而已,包括色界天人、无色界天人方面,也还是一样有这些元素,就像有些比重比较重的,就象是那些鱼,在海里面游;组合比较轻的就像鸟,在空中这样飞。海里面的鱼与空中飞的鸟,组成元素都是相同,都是地、水、火、风、空、识,但是比例不同而已。

  【法义分享】:众生是在「自我」所构筑的梦幻世界中打滚。凡夫是在欲界、欲求的欲界中打滚。大部分修行人仍是在欲界中追逐。这里我们只能点到为止讲,大家慢慢去看。少部分修行人能够离开欲界,但是仍然在色界(四禅),就是初禅到四禅,跟无色界(八定)中浮沉。证到三果的阿那含仍未断色界、无色界贪,因为他的五上分结还没有断。要断十个结才能「出三界」。「出三界」就是「我慢断尽」,从梦幻世界中醒来,体证涅槃、无为、空,成为无学的阿罗汉。

  「知从欲界出,超踰于色界,一切行寂灭……」光从文字上面,你没办法体会到它的深义,你都是会做一些负面的取角。「断除一切爱,一切行灭尽」这一样从文字上面,你没办法了解它的意思,唯有你慢慢的实修实证一路上来,才能够真正体会到这里面所讲的深义,因为你从文字上,有的人就会认为这就是消极悲观,修到解脱的人、出三界的人,就会像石头这样死灰枯槁。所以,有的人就认为「涅槃」是焦芽败种,不好啊!都是被文字所障碍住,看不到它里面所要透露的深义。

  「一切行灭尽」,体会错误是认为我们要进入涅槃,就要一直打坐、打坐、修行,要放下种种、然后打坐,初禅到四禅,再五定到八定,到八定还不够,还要进入「灭尽定」,把一切的受、想都止息了。受、想都止息了,就是进入「灭尽定」,就认为这就是「涅槃寂静」,就是解脱的世界……。有人提出这样一种论法、一种论调,但是我实际体悟过来的,不是这样!解脱、涅槃,不是死板板的,不是你打坐到入深定,才叫做入涅槃。

  所以,有的人体会错误,就说一切行灭尽、一切思想灭尽,我们不可以有思想,不可以有这些念头,因此我们要入深定,进入到「灭尽定」,受、想都灭止的时候,就是入涅槃,于是就要打坐,一直坐到像植物人一样,「灭尽定」其实跟植物人很类似,结果都把一个活泼泼、活生生的一个解脱,变成一直扭曲、压抑,成为很死死板板的。没有真正去了解「一切行灭」、一切思想灭,一切诸行、一切思想灭界,就是要超越二元对立的头脑逻辑思惟。涅槃、无为、空,是甚深极甚深,你用二元对立的头脑去思惟、去想象,都只是像瞎子摸象,因此都是要实修实証逐步上来。

  绝对不是一定要坐在那里死板板的不动,才叫做「解脱」。这样的一个会错意,一方面也很容易让人家觉得一个解脱者、出三界的人,他就是心如枯木、枯槁焦炭,于是难怪人家会批评说阿罗汉像焦芽败种,这都是会错意,或是从门外、文字上去理解。真正的解脱,是这三种都有经历过,然后看到它的味、也看到它的患,然后又能够出入自在。他有看到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味、患,每一种界都有看到它的味、也有看到它的患,「离」就是一种出入自在,能够入三界、也能够出三界,能够入定、也能够出定,能够不执着。

  【法义分享】:「一切行灭尽」就是无为、无学,但含意很深。若单从经典文字上去理解,百分之九十九都会误解。因为那不是头脑所能思惟想象的范围。头脑思惟都是在二元对立的逻辑思惟、推理判断,常常让我们陷入一个框框架构里面,结果都是陷入死板的推理,但是活生生的,却是不断地在变化。

  以上所讲内容很多是属于实修实证,才能够体会到的,现阶段是属于闻思方面,必须要让大家对整个次第清楚知道,以后在实修时,才不会说进入到一种情况,结果遇有一个分岔点、分叉路,还一直沾沾自喜,走偏差而不知道。所以,现在的闻思基础要打好,以后当你慢慢提升、体证到,那时候就会看到:「我现在来到这里了!我看到那个路标了!我知道这里有分叉路……」你就知道往哪边走。

  具有正确的闻思之后,你后面的实修方面,就可以事半功倍。如果没有正确深入闻思,光是在刚才的「三界」里面,就很有得绕了!我现在尽量用大家比较容易了解的,不会低估、也不会高估,我是如实估。没关系!这些看不懂得名相方面,要查看一些解释予以帮助,有的是在书本后面,所谓「四禅八定」方面,是在禅定后面的章节介绍,有关文字方面,总是要多下点工夫,慢慢去把它消化,所谓「初果」是七有天人、七有往生……,不用担心这幺多,现在最重要是怎幺样证到初果,当你证到初果之后,后面方面就知道怎幺走,就知道要怎幺样。

  如果一个人证到二果的时候往生,二果在经典里面是属于「一还果」,还会再到世间一次,但是他来的那一次,就会证到阿罗汉果。二果往生的人,下一世来的时候,因为在他的意识田里面,那种修行、薰习的闻、思、修,都有相当的基础,因此几乎从小想要修行的念头都已经有了,当他慢慢长大、智慧渐渐地成熟,像我们一般十五、六岁之后,智慧开始就有很大的转变,当他慢慢智慧比较成熟,就会想要深入了解宇宙人生、以及生命、生死大事方面的问题,他会要去突破,于是很自然就会一直往这方面,要去追溯、要去探讨、要去突破。他前面这些还是很快在走,很快的走过、上来,后面他就会继续再用功。

  世间的聪明才智与佛法所讲的智慧是不同的。世间的聪明才智,就算你成为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纵使你的IQ180,算你IQ200好了,超级很聪明的人,就算你像爱因斯坦,可以提出这幺高深的理论,但是你内心的苦、内心的不安,未必有彻底解决,未必能够了悟宇宙人生的实相。爱因斯坦能够提出这幺高深的理论,但是他还是会遇到瓶颈。老子、庄子这方面的境界很高,至于高到什幺样的程度,以后你就会知道。

  所谓修行人、有智慧的人,不一定要套上佛教的名词,不一定在佛教框框里面,才有解脱者,不一定要证初果、二果……果位,贴上标签才是。是不是有解脱?以后你自己来亲证,当然我是知道,但是我所讲的,你现在未必能够理解答案,真正的答案是你自己来证明,自己有解脱就可以知道他们有没有解脱。

  世间的聪明才智,不等于佛教所讲的智慧。佛教所讲的智慧,就是要了悟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实相,远离颠倒梦想、「我慢」断除。世间的聪明才智越高,往往背后的「我慢」,也会相形越大,因此世间的聪明才智,跟佛教所讲的智慧是不一样。一个人就算得了两个或是三个博士学位,或是说在发表你的论文、理论方面,真的是所向披靡,在世间方面的学术成就是占一席之地,但是首先要去看到我是、我能的「我慢」,其次自己内心深层的不安,那一种苦、生死大事,有没有彻底解决?如果还没有,纵然你站在国际场合、国际舞台上,让人家万众瞩目,但是当你私下面对自己的时候,内心的苦闷、内心的不安,你能够欺骗得了别人,却欺骗不了自己。所以,佛教所讲的解脱,是要如实回来面对我们内心深层的问题,真正让我们了悟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实相,让我们从颠倒梦想的世界出离。

  (第七节)「诸贤!云何五盛阴?」「五盛阴」就是五阴,什幺叫做「五阴」?或是什幺叫做「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受」在《中阿含》大部分都翻译为「觉」。什幺叫做「色蕴」呢?什幺叫做「色阴」呢?「谓有色,彼一切四大及四大造」这里先讲出「五蕴」,然后五蕴里面又再针对它前半,先把五阴里面的色、受、想、行、识的「色」解析出来。经文的前面大部份,都是在解析「色」,解析地、水、火、风,也就是要解析我们的身体、色身,是由哪些所组合而成?

  这一经的后半,才讲到「空」与「识」。「谓有色」就是所有的身体、所有的物质,「彼一切四大及四大造」,任何众生、任何动植物,一切的山河大地,这些都是四大及四大所造,「四大」就是地、水、火、风。「云何四大?」什幺是「四大」呢?就是地界、水界、火界、风界。

  「诸贤!云何地界?诸贤!谓地界有二:有内地界,有外地界。诸贤!云何内地界?谓内身中在,内所摄坚,坚性住,内之所受。此为云何?谓发、毛、爪、齿、粗细皮肤、肌肉、筋、骨、心、肾、肝、肺、脾、肠、胃、粪,如是比此身中余在,内所摄,坚性住,内之所受,诸贤!是谓内地界。诸贤!外地界者,谓大是,净是,不憎恶是。诸贤!此外地界极大,极净,极不憎恶,是无常法、尽法、衰法、变易之法,况复此身暂住,为爱所受?谓不多闻愚痴凡夫而做此念:是我,是我所,我是彼所。多闻圣弟子不做此念:是我,是我所,我是彼所」。

  要看懂《阿含》经文,都是要身心静下来,慢慢去体会这里面所讲的,这里先挑出地界,用现在大家比较容易理解的名词来诠释,如果地、水、火、风,不用大家比较容易理解的来诠释,很容易又被转变成为佛教的名相、哲学名相,一些很空洞的抽象概念,结果光是在这地、水,火、风里面,就绕了好几年。事实上,地界就是我们的大地、土壤,水界就是我们很常见的流水。火界最主要的源头是阳光,才会转变出阳光、还有能量。风界是空气,「空」的含意很深,但是大家先从一个空间来理解。

  不要把地、水、火、风,想得很抽象、很玄,其实「地」就是大地、「水」就是流水,「火」就是阳光、阳光、能源,「风」就是空气。所有一切众生的生命,所有的动、植物,是不是都是由这些所组合而成?有没有哪一种动物、哪一种植物例外?你的身体完完全全是由大地、流水、太阳、阳光、空气,有形的色身就是由这些主要元素组合而成,是把我们的身心、我们的色身解开,它的组合元素就是这样。

  我怎幺去看到身体的地界是哪些呢?就是我们身体里面骨、肉之类的,也就是所有那些硬的东西、有质碍的,我们身体里面的肌肉、骨头、头发,还有指甲这些硬的东西,还有它里面支撑的这些,都是属于地界。「流水」是我们身体里面的哪一部分?血、液体、眼泪、小便……这些都是。太阳、阳光、能源就是我们身体里面的能源,因为身体里面有能源,所以才能够保持体温,才能够存在,因为我们有摄取太阳的能源。但是,我们人类、动物能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没办法!而是透过植物直接吸取太阳的阳光、能源,透过植物的转化,才能够转化成为动物所能够吸收的能源。所以,你身体里面的能源,是间接从太阳转换过来。

  身体里面的能源都是间接从植物的直接于太阳吸取能源转换能源,然后流到你身体里面。空气就是呼吸,你身体里面的所有气体是氧气、二氧化碳,身体里面的这些气,都是属于空气。至于,我的身体跟大地的关系是怎幺样呢?每一天,大地的这些地、水、火、风,都会流到我们的身体里面,然后又会排出去。你每天三餐所吃的饮食,像五榖、饭菜,都是大地、地界的转换,你没办法直接吃土,但是你吃稻米、吃稻谷,可以消化吸收吗?

  因此,植物也是一样,从大地里面摄取一些我们人类身体可以吸受的,就从大地里面吸取部分的能源、物质,然后转换出人类所能够吸收的,我们三餐所吃这些硬质的东西,例如五榖、饭菜之类,它就是属于大地里面的一种转换,所以你的生命与大自然是息息相关,而且完全是大自然所提供的元素,每天进进出出的交换,你的生命才能够活着。

  流水也是一样,我们所喝的水、所喝的汤,都是大自然的水,它是在大自然里面流动、流动啊!我们只是拿一瓢饮来喝,喝了之后经过排尿又把它送回大自然了。我们所吃的这些硬质的东西,进入到身体之后,又会形成粪便排掉,因此包括「地界」也是一样,每天我们身体里面的「地界」,它也是有生有灭、有进有出。大地、地界方面,在我们身体里面一样有进有出,水界也是一样,我们喝水、喝汤(有进),然后又透过小便或是排汗,把这个水又是回归自然。阳光也是一样,每天我们吸取很多的能源,透过植物、像稻谷……,或是我们吃的饮食里面,事实上这些都有包括。

  我们所吃的三餐里面,硬质的东西是属于地界,饭菜里面一样有液体的部分,一样有水,稻米里面含有很多的热能、卡路里,都是从阳光转换过来的。所以,我们吃稻米、吃这些饭菜,就是要吸取里面的能源。所以,太阳方面,它也是一样透过植物的吸收,然后流到我们身体里面;我们直接接受太阳、阳光这些恩赐还很多,它提供我们光明,而且当我们接受阳光的照射,身体一样可以接受阳光部分的功能,可以增加我们身体对维他命D的摄取,还有增加我们身体的免疫系统功能。

  空气方面,一样你每天吸收的空气,一吸一呼,都是跟大自然在进行交换,我们每分每秒都在跟大自然交换。阳光也是一样,当我们吸取这些能源,能量进入我们身体,就像核能发电厂转换的能源过程,还是有废物要排掉,以及能源要转换出来。当我们吸收能源之后,利用这些能源转换成体力做种种工作、包括讲话,都是要消耗能源。

  我们每天都是跟大自然的地、水、火、风,不断地在交换、不断地在交换,不断的进进出出、生生灭灭,大家一方面慢慢去体会之后,就可以体会到「无常」,可以体会到「无我」。「无常」是代表一种流体,我们身体也是一个流体,地、水、火、风,每天都进入我们的身体里面,然后又不断排出、不断交换,生啊!灭啊!生啊!灭啊!地、大地、流水、太阳、空气本身,它们又是不断的剎那剎那在生灭变化。

  因此,从这些不断剎那生灭变化的元素所组合的身体,它怎幺会不变呢?!佛陀就是要我们去体会,看到整个地、水、火、风,一直的无常剎那生灭变化,当身体也是由这些会变化的元素组合而成的,身体怎幺会不变化呢?这是「无常法印」。然后我们每天又不断在吸取这些无常的这些元素进来,你每天都在跟大自然界不断在交流,都不断浸泡在「无常」法流里面。当真正能够体会大自然对我们生命的重要时,你越深入一层去体会,你的我是、我能、我慢就会渐渐减少,如果没有大自然的这些供应,看你哪能够我是、我能?!深层的那个「我慢」,一定要从这些深刻的去体会,才会断除。所以,这方面的体悟非常重要,对断除深层的「我慢」,非常有效!

  第90页经文所谓的「地界」,就是我们身体的发、毛、爪、齿、皮肤、肌肉、筋骨、心、肾、内脏……,也就是属于硬质的这些东西。「外地界者,谓大是,净是,不憎恶是」所谓「外地界」,如果光从经典文字上面,看不到「外地界」到底所指为何,会变成在名相方面钻研。所谓「外地界的大是,净是,不憎恶是」学习了老半天,还是在一些名相上面绕,于是见诤不断。「外地界」就是山河、大地。

  「此外地界极大,极净,极不憎恶」含意很深!大地广大,再来地、水、火、风,它后面的经文都一样会提到这一句话,「外地界者极大,极净,极不憎恶」,提到水界一样,「外水界是极大,极净,极不憎恶」,火界也是一样,「外火界极大,极净,极不憎恶」,风界也是一样,大家慢慢去体会。为什幺外面的这些地、水、火、风,它是极大、极净、极不憎恶呢?为什幺说极净,极不憎恶呢?

  一个是中性的意思,因为你很不喜欢的那些大便,你认为很龌龊、很肮脏的那些东西,大自然有没有去接受这些?接受啊!这些你不喜欢的大便,回归到大地之后,它又化成为什幺?养料啊!营养啊!它又做为其他生物的营养份来源。地界、大地方面,它还是一样不断的在做资源回收,然后又重复利用。所谓大便的肮脏龌龊,是它本身是这样?还是说我们人类把它分辨出来的?你认为大便脏、你讨厌它,那是人类把它分辨出来的,因为你不喜欢,于是就认为这是很不好的。

  但是,对于大自然、大地来讲,我没有这些问题啊!我都好、接受啊!大便对我这个大地来讲,它也是资源回收,也是可以重复运用,它也是营养品。所以,对大地来讲,我没有认为是净或是不好的分别。所谓好坏、善恶、美丑……,是人类站在自己的立场,而去二元对立的区分。你所喜欢的,就认为是好的;你所喜欢的,就认为是净的;你不喜欢的,就认为是坏的、恶的;你不喜欢的,就认为是丑的、脏的,那是人类二元对立所分辨出来的。

  对大自然来讲,我没有这些问题,所以叫做极大、极净,那个「净」就是没有这些分别,不管你是正、是负,进入这里面就是一个绝对值。「极大」就是你的心胸再怎幺广大,也不会比大地大啦!大地可以养育你、可以承载你,你的事业再怎幺大,你的地盘再怎幺大,大地永远都比你所占的地盘还要大。

  所谓「极不憎恶」,又要好好去体会。政治上有你对立的国家,宗教上有你所仇视的宗派,人跟人之间的关系,有你很不喜欢的人、有你认为的坏人……,但是对于大自然来讲,它有没有这些分辨?政治上你所对立的,你认为很不好的国家、种族,对大地来讲,我一视同仁,不会说是因为你的仇敌,大地就站在你这一边,然后刻意把你的仇敌压死。政治上的仇敌、政治上的对立,包括说利益的冲突,或是说他所扮演的是社会上的坏人,但是这些大地都默默的承担、接受,就是「极不憎恶」,你再怎幺讨厌的人,大地也一样接受他,大家慢慢去体会、慢慢去感受。

  当你慢慢去感受,然后再回来想想,我自己也是大地里面的一份子,我也是一样需要大地的长养才能够存在,大地能够包容一切,我为什幺不能够包容一切?在修行上方面,这是很重要的心态。所以,佛陀他们以前的修行,与他们所居住的,都会跟大自然结合,就是深深刻刻从大自然的启示里面,去体会到无我、无私。当你真正能够去体会到大地、大自然的伟大,对众生默默的涵养、默默的长养,然后又是无条件、无所求,这样你的心胸绝对会有很豁然、很超然的开放,你接受大自然--地、水、火、风方面的,接受大自然是无条件、无所求的长养你,你是接受大自然地、水、火、风,大自然界是无条件、无所求的在长养你,有去看到吗?如果你真正心静下来去看到,会大大生起感恩之心。

  再者「我慢」也会大大的降服,绝对不是用想象、用幻想,而是事实存在就是这样,只是你有没有去体会到?你有没有去感受到?如果有,在你的修行方面,以及你的心胸、你的见识方面,会有很超然的超越、很大的突破。这就是地、水、火、风,它们都是极大、极净、极不憎恶,但是我们一样要去看到「无常法、尽法、衰法,变易之法」(第90页的第四行经闻),不管地、水、火、风的哪一界,都是无常、剎那生灭、变易,当你慢慢去体会这些,要跟整个大自然溶入,又体会到无常剎那生灭的法流、法印,这些透过实修实证,你一定可以亲证到。

  佛陀已经亲证到了,你现在也要把你的闻、思,慢慢进入到实修实证,真理它就是过去、现在、未来都如此,只怕你不去求证而已。只要你愿意去求证,一定可以证明到这样的法印、真理。

    【幻灯片】

(太阳系及地球的诞生)

  现在透过哈伯太空望远镜,帮我们揭开地球与整个宇宙很多的迷惑,而且也可以让我们对佛教经典里面所叙述的法义,有更深入的求证与体会。因为想要了解比较深的天文方面,透过哈伯太空望远镜提供很好的信息,慢慢去看到太阳系与地球的形成,以及生命的形成,与我们上述所讲的地、水、火、风、空这些,都有很深厚的关系,慢慢更进一层去体会何谓「缘起甚深」?

  这一张是「空」,所谓地、水、火、风、空的「空」,「空」是甚深极甚深,不要把「空」当作是哲学名词、哲学名相,它含有很深的含意,比较容易理解的,就是一个空间。如果没有空间,地、水、火、风、万事万物,它没办法成立。在虚空之中,有很多的星云与银河系。

  在虚空里面,很多的微粒慢慢酝酿、慢慢组合、慢慢形成,所谓「空中生妙有」,逐步的因缘、缘聚而生,不断一直在演变、变化。星球的诞生与死亡也一样,都是在示现无常、宣说无常法印。有黑洞、就会有白洞,现在假设黑洞的存在,很多的星球不断一直进入黑洞的范围里面,慢慢这些星球消失,然后在另外一边会释放出很大、很大的能量。星球不断被黑洞吸进去,慢慢的星球它会消失、被吞噬掉,但是它会释放出非常、非常巨大的能量,像核电厂的核溶核反应,都是运用让一些物质转换成巨大的能量。在黑洞里面,有形的东西吸进来、然后消失,它会转换出能量,又散播在整个虚空之中。

  这是一个星球的爆炸,都是利用哈伯太空望远镜实际拍摄到的。当它爆炸之后,它本身一样提供、转换出大量的能量、能源,散播在整个的虚空中。只要有能量慢慢散播在整个虚空之中,当它因缘形成,又会从能量慢慢的凝缩,聚集,转换出微细的粒子,从极微细的粒子、慢慢再凝聚,转换出原子。原子再慢慢的排列组合,又转换出分子;然后分子再不同的排列组合,又转换出万事万物。所以,科学家在宇宙里面,发现到质、能转换,质、能会互换,质、能不灭。不管它再怎样一个消失,另一边又会出来,就是这样不断的转换。

  但是这样的转换过程,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些,它已经是不同的再排列组合了,就好像说资源回收,很多的这些铜回收来之后,运到熔铜的锅炉里面,然后再重新制造出铜,新的这条铜与原来的这个铜,虽然说成分是类似、相同,但是已经不是原来那个铜。当原来那个铜它进入到里面,经过洗涤之后,又变成一条好好的铜。原来的那一个铜已经是经过很多的熔合,然后又再产生出来。包括说纸张也是一样,将一万张的再生纸纸搅拌之后,再制作纸张出来,但是新的纸张,不是说原来我这一本书的第几页,然后我这一本书在第几页消失之后,下一本书印出来,第几页就是那一页。

  为什幺要讲述这些比喻?是带给你一个很重要、很重要的观念,什幺观念?包括人也是一样,与「缘起性空」都有很大的关系。所以,不是说你原来的这一张进去,然后洗一洗之后,又是那些同样的演员,又把它组合成这一张出来,不是这样!新的纸张它出来的,又是很多的因缘聚集所产生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的去体会,虽然会有生有灭,有白洞、黑洞,星球会有死亡、也会诞生,但是所谓新的诞生,不是原来那个星球死掉之后,然后又原班人马、又原班那些能源再聚合,然后又产生相同的一个星球,不是这样!它已经是不断在虚空之中,不断在缘生、缘灭排列组合。

  就像这「猎户星云」,这个星云的产生,是由宇宙、虚空之中,它有很大量的能源,然后因缘聚集之后,能源又慢慢转换出极微。像现在的天文物理学家,或是高能物理学家,国内丁肇中博士,他们就是在从事这方面的突破,把原子打破之后,现在他们又追溯到里面的中子、质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原子弹,现在已经是进展到核子弹,现在再研发出中子弹,就是要把更微细的那些打破,他们发现每打破一层,都是释放出能量。所以,这个都在跟我们诠释物质与能源,所有的物质是由那些能源,所凝聚、转换出极微粒子,慢慢形成各种物质,然后逆推回去也是一样,就是慢慢的瓦解、瓦解,然后又释放能源出来的。

  这就是《心经》讲到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从一个角度来讲,能源就是「空」里面的一部分、一个特性之一。所谓「色不异空」,那个「空」就是指能源,那个「色」就是所有的物质,物质与「空」是不一、不异,就是不断在变化。但是,不是说「空」就是只有能源,能源只是「空」里面的一个特性之一,这样而已。只要还没有解脱,你那个抓取就还会在,那个核心就还会在,它又有一个种子出来,这个种子又会遇因缘再起。一样都是地、水、火、风、空这些组合而成,「空」、「识」这些组合而成,只是成分比例不同,这样而已。

  像有些植物开花之后,像棉花的种子爆开之后,它会随风飘动、随处吹啊!你看那个种很轻,它会随风吹,然后吹到适当因缘时,它又会再长。那个种子也是地、水、火、风、空,所组合而成。只有证到阿罗汉的人,我是、我能、自我……才全然的瓦解;没有「我慢」,他才全然的放开,没有任何的抓取。在他大般涅槃的那一剎那,也不会有任何的抓取,他是全然与这个宇宙、这个虚空,都是溶为一体的,就是进入到「无所在,无所不在」,已经没有「业识」这方面的问题,包括说能量方面他都超越了。不过,因为这方面是属于比较高深的层次,你现在逐步慢慢的提升上来,就可以逐步去体会、体证。

  从「空」里面的能源,然后慢慢凝聚形成很大的一片星云,在虚空里面非常大,太阳系只是里面一个小小的点而已,它里面一片的一个部分,都可以慢慢运转、慢慢运转,就是「星云」。然后它慢慢运转之后,又会形成一个星球、一个太阳系。这是蔷薇星云,它看起来满像玫瑰,满有名,都是实际的实景,在虚空中就是这样,然后把它放大,不断制造出星球,整个能源又转换成为星球出来的过程,基督教说是上帝在创造,但是佛教讲说没有任何一个人在背后创造,佛陀看到整个背后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自然缘生缘灭,各种因缘不断的这样一直在转变、转变。

  如果有任何一个神存在,也是属于地、水、火、风、空所组合而成。所以,大自然的法则是非常深奥的,它不属于任何人,再超级的神都不可能创造的,但是大自然的那一种缘生缘灭,是非常深、非常深!称为「缘起甚深」,背后的「空」,要看到「缘起甚深」,才能够体会到背后的「空」更深,地、水、火、风加「空」,会产生「识」。一个星星的诞生,一样都是由能源所凝聚、转换成有形的物质。

  这是孕育星蛋的「老鹰星云」,非常广大。星云都是由能源转换过来,当它慢慢这样转换,因为所有一切东西都在动的,就算在极小的原子、核子、介子、中子……,它里面有没有在动?都在动啊!都是微细的一种波粒在生灭、在动。能源本身也是在流动,当它组合成微细的粒子时,或是组合成原子或分子时,它本身一样都是在变化,在动、在动啊!就是佛教里面讲的「诸行无常」,一切都在行、都在动,当它转换成现象界之后,所有都在行、都在变、都在动。「无常」并不是不好的,它本身就是一种不断流体的过程。

  这是很大片的一片星云,然后慢慢的酝酿,就像母鸡里面的卵,像说母鸡今天生一个蛋,如果你把牠杀掉,看牠里面还有好几个没有成形的卵,里面有好几个蛋在排队。所以,它是慢慢的酝酿、慢慢的酝酿,然后形成一个星球,只要随便一片,都是形成一个太阳系。这整个就是很大片的星云,然后慢慢的旋转、运转,它会慢慢形成一个核心,慢慢的突出、慢慢的突出,然后慢慢的它会更突出,再脱离出来,就形成一个太阳系。

  以上是介绍太阳系的形成过程,它也是从一片广大的星云里面,慢慢的凝聚,像太阳系它只是里面的一个小部份而已,然后像这样的形成一个太阳系,因为一个太阳系里面的核心一样在运转,里面核心的压力最大,转速也会最快,然后慢慢就会形成。以后当它正式形成时,就是太阳,旁边这些就会形成行星,再来更小的,就会形成一些流星。都是经过几亿年一直在酝酿,因为温度越来越高,于是会慢慢产生核溶核反应,慢慢就会发光。内部的温度越来越高,外面这些因为压力不够大,因此慢慢形成之后,也会冷却下来。

  但是,会形成行星、没有发光,因为中间的压力很大、又够大,因此形成核溶核反应,开始燃烧、发光,中间就已经开始慢慢形成行星,然后又形成中间发光的太阳,旁边这些就形成行星,这些就是更小的粒子组合成的小行星。今天的天文学家是还没有找到,但是没有人敢否定,因为以前的观念太狭小了,认为地球才是宇宙的核心,地球才有生命,但是当慢慢打开视野之后,才发现地球只是沧海中的一粟,只要其他星球方面,中间有阳光、太阳存在,然后又有行星,有适当的因缘条件,一样会有众生的存在,其他都以此类推。

  刚刚是太阳系的形成过程,现在再看地球的诞生。这是整个星云,然后慢慢的转变、转变,中间形成太阳,旁边的这些就形成行星。当地球最初形成时,一样都是高温高热,都是由这些能源这样快速旋转。这一张是地球的核心,还是一片高温高热,地球的核心大约摄氏六千度以上,很热!外表这些有冷却下来,慢慢演变比较适合众生居住的地方,因为在这时候都是高温高热,里面一样都有地、水、火、风的组成。当地球在最初刚形成时,一样是高温高热,蒸气、水气会蒸发出来,然后有熔浆会把里面的水分慢慢蒸发,包括气体,一样都会挤压生出来,然后慢慢升到空中。

  当慢慢形成、升到大气之中,然后因缘又成熟时,它又会降雨、降水下来,于是低漥的地方就会形成海水,就会形成湖泊、海洋,于是海水又形成了,还有空气、还有风、还有阳光,太阳又存在,于是生命就慢慢起源了。有地、水、火、风、空这些元素,慢慢有形的生物、植物、动物就会生出,就是缘起甚深啊!所以,它不是「一加一等于二」而已,它会有无穷的变化,因此生命就这样慢慢形成了。水气不断蒸发上去,然后降水下来,于是形成海洋,因此我们地球上的生物是从哪里开始?地球上的生物是从海洋开始的,这是大自然的现象,有些宗教师讲说上帝创造,有些佛教会讲说这是业啊!众生的业啊!业力所形成的。

  事实上,不是这样。因为以「业」这些,然后慢慢就会把一些罪,要加诸在你的身上,因为是大自然的行,所谓的「行」,就是大自然的演变,一个分子、原子它们都是在动,这都是很自然,不是谁在命令它,或是你「鸡婆」推动,它才又会动,它本来就是这样,这是自然的现象。所以,当你慢慢了解之后,才会超越很多宗教师所灌输的一些业力,才会从很多的原罪里面超脱出来,这部份很深,以后我们会再分析。整个万事万物的形成,包括所有动、植物的形成,都是缘起啊!缘起甚深啊!「缘起」的背后,没有任何一个人在推动、在创造,从中去体会「无我」、「无我所」。

  这是我们的地球,是太阳系里面的蓝宝石,继人类出现之后的生物,就是我们这个有,地、水、火、风、空,所有的万事万物就这样不断酝酿出来,不是等于「识」,而是会含有「识」。大地是无条件、无所求的养育一切众生。这些都是属于蓝宝石,将一百五十亿年浓缩为三百六十五天,就是大自然的整个演变,它从能源转换为物质,然后又不断一直在酝酿整个变化,一个是无常生灭变化,第二个是宣说「缘起性空」,再来就是「无我」、「无我所」,处处都是在宣讲「无上甚深微妙法」。

  形成之后的地、水、火、风,它是不是也是一直剎那在生灭变化呢?太阳冒出来的熔浆,太阳本身又是不断一直在燃烧、燃烧,本身也是不断在变化。太阳每秒钟将四百万公吨的质量转变为能源,而且至少将再持续进行五十亿年,太阳本身不断的燃烧能源,它要释放出这个光、放出能源,一定要从物质转换出能源。它一秒钟是烧掉这幺多,为了照顾我们在座的各位大哥,要照顾我们这些众生,太阳默默在燃烧自己。所以,太阳每一秒钟都是在燃烧,都在供养阳光、能源,无条件、无所求养育众生,太阳从来有没有跟你收过费?没有开过收费单给你,大自然都是无条件、无所求的供应,我们要慢慢去体会这一种无条件、无所求,我们才能够真正做出无条件、无所求。

  大自然是无条件、无所求,但是问问我们自己对这个世间,对大自然、对众生,我们做了多少无条件无所求的反馈?这方面值得我们去自我深思。整个大自然的因缘,是无条件、无所求的,来养育我们、长养我们,但是我们做出来的,却都是在我、我所、我是、我能、我慢,还是有条件、有所求的作为之中。当我们真正慢慢去体会之后,很多的观念会有很大的转变。

  太阳光这样发射出来之后,阳光里面含有一些主要的颜色,但是这些又会变化出七种颜色,再来又会变化出无穷、千变万化的颜色,都是微妙啊!奥妙啊!「缘起甚深」的「甚深」,都是在宣说那种奥妙。一个太阳的生灭,当然也包括整个太阳系,最初就是这样一片星云,然后慢慢的形成、慢慢的酝酿之后,形成一个太阳出来,然后它一样有生住异灭、成住坏空。所以,天文学家都在帮佛陀证明宇宙人生的实相,我很佩服佛陀提出「无常」、「无我」的法印,到现在我还没有发现有任何科学家能够推翻这些法则,而现代越顶尖的科学家,包括天文物理学家,也都只是在证明「无常」、「无我」法印的真实性、正确性。所以,佛教是讲求冷静理智的求真求证,绝对不是盲目迷信的,当你越对这些实相深刻去了解,就越能够远离颠倒梦想。

  整个银河系里面,太阳只是旁边的一个小点,太阳叫做恒星,事实上称为恒星是错误的,以前的观念认为太阳是不动,当证明地球会动之后,结果认为是太阳不动,因此认为太阳是恒定在那里。但是现在天文学家都可以清楚知道,太阳它也是在动,一切万事万物都在行、都在变、都在动。银河系里面,有一千亿到两千亿个太阳系,这就是银河系,中间的温度还是非常高,我们太阳就是在旁边不会很热的地方,有点热、又不会很热,一个很好的地方。太阳就是在旁边的一个星球,一片银河系就有一千亿到两千亿个太阳系所组合而成,每一片都是一个银河系,是透过哈伯太空望远镜去照射的。

  整个这些一样都在变、都在动,都在生、住、异、灭,都在成、住、坏、空。天地虽大,天地就是我们一个太阳系,地球是地、太阳是天,天空也是天,天地是我们的太阳系。我们一个太阳系虽然很大,但是在整个空旷的太空中,却只是沧海一粟、一粒沙。所以,把我们的视野、心胸拉开,对于破除我是、我能,我慢,会有很大的帮助。所谓地界的存在,大地是极大、极净、极不憎恶,它能够承载众生万物,不管你是好人、坏人、总统、民意代表、黑社会大哥……都承载,极不憎恶啊!就是有大地的这些支撑、长养,众生才能够在这里面安居,就是有大地的这些支撑,你才能够在这上面奔跑。

  当你在奔跑时,有去感恩这个大地吗?我们往往都忽略了它,也不知道大地对我们的重要,我们常常在践踏它,但是却很少好好去感恩它。天主教的教宗出国访问,一下飞机会做一个动作--亲吻大地,他亲吻大地有什幺样的含意?当然,来到这个国家是表示一种尊重,最重要是感恩大地。问问我们自己:有没有感恩、亲吻过这个大地?所以,要慢慢去体会我们的很多我是、我能、我慢,会渐渐地消失。

  海洋孕育地球上面的生命,包括动物、植物,海洋是地球上生命的源头,而且这些海水又会蒸发成为云,然后云又会飘到各处,又会降雨下来,然后这个雨水又会流到我们的身体里面。所以,我们的生命与海洋,一样都是息息相关。我们所喝的这些水,都是来自海洋的提供,然后再更深一层去看,都是来自于大自然,再往回去推溯,你会去体会到「缘起性空」、「缘起甚深」,以及「无我」。

  太阳是我们地球上所有动物、植物的生命能源的总供应站,我们有好好去感恩过吗?所谓感恩跟崇拜太阳--把太阳当作一个神、一个偶像在那里拜,不一样。太阳对我们生命的默默贡献,都是无条件、无所求在长养我们,我们有没有好好去感恩过?

  这一张要看到风界,你有看到风在吹吗?因为风是无形,是介于无色界,大自然的风每分每秒都不断在流动,你的身体里面的空气也是一样,每分每秒都是在跟大自然的风,在跟大自然的空气,都是在交换、交换啊!所以,要处处去体会「无常」,它就是一直在流动变化。这是山、这是地,再来这是水、这是火,还有遍布的风、还有空,有地、水、火、风、空的存在,经过时空慢慢的酝酿,动物、植物就会出来,你的存在要去看到,是有地、水、火、风在支撑、在养育,去看到生命的源头,你的生命的这些色身,到底是由哪些组合而成?要深刻去体会「缘起」,这样才不会成为很大尾,慢慢深层的我慢才会降服。

  当你慢慢去体会到这些之后,因为感受整个大自然,它就是LOVE、YOU、FOREVER,有去体会吗?所以,当你慢慢去体会到大自然无条件、无所求的在养育我们时,深层的「我慢」,不但会慢慢断除,而且会一种感恩、知足,感恩的反馈的心,无条件、无所求的做你所该做的事情,而反馈这个世间,这时候你会从有我的世界,慢慢体证到「无我」。所以,你还是一样积极去做你所该做的事情,绝对不会消极悲观的,而是会很积极乐观去做,然后这时候你会慢慢展现出无条件、无所求的去做,该做的、我就去做。如果大家慢慢好好去体会这些,比你去参加十天、两个月、几个月、一年、两年……的禅修,却没有去体会到这方面,都更重要。如果没有去体会这方面,你的禅修越用功,往往所产生的我慢也会越大。

    【回答问题】

  「一位开悟解脱者,其心境与一般凡夫有何差异?怎幺确认?」

  我们上次有讲过,在书本16页的第三节跟第四节,都是在叙述一个开悟者与一般众生有不同之处,尤其是在面临重大逆境考验现前之时。(第四节)「愚痴无闻凡夫」,一般众生没有修、没有证,「此身生诸受,苦痛逼迫,或恼、或死,忧悲称怨、啼哭号呼,心乱发狂」当然就是很痛苦、很沮丧、很悲伤。「心乱发狂,长沦没溺」在苦海里面一直浮浮沉沉,有时候境界好一点,有时候就是跌到谷底,就在那里上上下下,「长沦没溺,无止息处」,没办法把心安止下来,因为他不知道何处才是他的归依处,何处是他解脱涅槃的地方。所以,一颗心就是这样一直随波逐流,随着境界起伏,境界好、就高兴,境界不好、就跌到谷底,这是一般的凡夫。

  一位解脱者呢?「多闻圣弟子」就是有开悟解脱的人,「于身生诸受,苦痛逼迫,或恼、或死,不生忧悲、啼哭号呼、心生狂乱」不会「心生狂乱」,不会沦在生死苦海里面浮沉,「得止息处」因为他知道什幺是涅槃彼岸,怎幺样才能够自依止、法依止。

  「开悟解脱者就弘法教导外,还有何事可利益社会众生?」

  你们今天所问的这六个问题,都是有备而来,刚才有同修过来说这些问题很精采,不错!只要大家是真正要求真求证,我会尽可能回答大家的问题。如果是一种很不客气、射箭过来的,我会挡掉。所以,你是有真心要求真求证呢?还是一种挑战式的?都可以看得出,不错!我们大家都满认真的在求真求证,这样很好!

  「解脱者就弘法教导外,还有何事可利益社会众生?」有关于利益社会众生方面,因为当年也有人问佛陀:我们都有在耕耘、播种,我们都有在生产,都有在生产一些实际的成品,但是你剃一个光头,然后又没有实际去耕作,你到底对这个社会有什幺贡献呢?」佛陀就举出很具体的例子出来,你在耕种、你在播种,我也在耕耘啊!我也在播种啊!你耕耘世间有形的土地,我耕的是什幺?众生的心田。你的产品是制做一些有形的食品、食物出来,反馈这个世间,或是改善、提升物质方面的生活质量,然而一个佛陀或是一个解脱者,他提升的是什幺?他提升众生的心灵质量,一般人是从事物质方面的生活改善,都属于物质层面、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不管物质再怎幺提高,你内心的空虚、内心的不安、内心的苦,会因为物质方面的提升而解决吗?

  所以,这就是佛陀他放下世间的这些,然后深入到根本原因,深入到根本来解决人类深层内心的苦闷、不安,协助众生心灵智慧不断的成长。因为心灵智慧成长,就可以深度去透视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实相,就不会舍本逐末,也不会颠倒梦想。这就是一个开悟解脱者在弘法教导外,对社会、众生的反馈,就是协助众生心灵质量的提升,协助众生开发智慧、了悟真理实相,然后出离苦海。

  「开悟解脱者不再轮回转世,他往何处去?」

  如果是一般人问这个问题,佛陀会以「十四无记」来回答,也就是因缘不成熟,不谈这个问题。因为机缘不成熟,却谈论这个问题,会落入哲学式的思考辩论,如果是因缘比较成熟、实修实证上来,身心够柔软,佛陀就会看因缘情况,来回答这方面的问题。我们今天点到为止的跟大家讲,「他不再轮回转世,那他往何处去?」如果你有一个固定的来去,就是有生有死、有来有去,因为你还有一个来来去去的问题,几年前广钦老和尚在临走前讲一句话,「无来无去无代志」,这一句话含意也很深,体悟也相当高。

  有来有去、有生有死,还是凡夫。一个究竟解脱者,他是没有来去的问题、没有生死的问题,当他在这个身体、在这个世间缘尽时,因为他是全然的不抓、全然的放开,所以你说他在哪里?他是无所在、无所不在。好像有答案、又好像没答案,因为这方面的问题是属于实证方面,我们也只能够点到为止跟大家讲这样,当你逐步的初果、二果……这样上来,以后你就可以体会到这个更深入的答案。

  「所谓『万法归一』,那幺『一』归何处?」

  如果要更深的回答,以后要实证。所谓「万法归一」,把它解释「空」也好,解释做「零」也好,含意很深!万法归一,一归零、一归空,因为比较深,当以后大家逐步上来,还可以再做更深层的讲解。这个问题不是说我故意敷衍过,因为这是属于实证的问题,所谓「万法归一」,不是头脑里面哲学的「归一」,而是你真的要很用功,逐步走在闻、思、修、证的解脱道上,你一心一意的走在这个法上,当然你正常的工作还是一样在工作,因为你在工作一样是在修行。但是,如果我们要讲实证方面,「万法归一」就是把种种的结缚、十个结,慢慢的全部都去除掉,你也见到法了,看到无常,体证「无常」、体证「无我」,然后把种种结缚也慢慢断除。

  但是,最后会有一个问题出来,因为前面的「断」,都是以慢断慢,都是用「自我」在修,都是有个「我」在修,像大家现在的阶段,以及你在初果、二果、三果,到三果都还是有个「自我」在修,都是有个「我」在修,现在你修、修、修到后来,剩下这个「一」、这个「我」,就是三果还留下的「五上分结」,最后会来到深层这个「我」的问题。这个「我」,它到底要怎幺断?「自我」要怎幺样才会消失?一定要体证到「空」,那个「一」才会知道一归何处。所以,我现在讲说一归零、一归空,现在都变成是头脑上面的一个哲学名相,但是大家现在还是可以先了解,以后大家可以进入到实证。

  当你进入「空」、进入「零」,你是无所在、无所不在,到最后那个「一」要消失,只要你还有「自我」,就会有「我慢」,生命核心还会抓着,那个「我慢」还在,因为你还不知道「一」归何处,要「自我」消失,才能够溶入「空」,才能够解脱自在,但是那要实际去做到,一定要实修实证上来,绝对不是在头脑里面思惟诤辩,这样都没用!

  「常说身体不好是因为四大不调,解脱者应该是四大调和,是否身体无恙?」

  宗教的修行,一个是修身、一个是修心,有的宗派、有的宗教,会满重视修身方面,练气啦!或是练什幺气脉打通。以原始佛法来讲,佛陀最初他们本身,以及他们所带领的,都是着重在修心方面,因为真正生死轮回痛苦的原因是在这个心,如果你没有正确了悟真理实相,颠倒梦想、颠倒抓取,才会抓来一些的苦,因此是这个心的问题。

  佛教的修行是针对心方面的问题,身方面呢?如果你能够体悟到法,了悟身心实相之后,体悟到自然的法则,就不会跟自然的法则对抗,于是身、心的抓取就会大大减少,包括说我们身体的疾病,很多都跟七情六欲有关,喜怒哀乐会影响我们身体的疾病,如果能够心平气和,你的疾病会大大的减少。所以,一个解脱者的身体方面,当然会有明显的改善,但是问题不是说一个修行解脱者,他的身体就不会有毛病,因为身体也是属于自然法则的一分子,还是要接受无常的的法则,还是会有生、老、病、死、成、住、坏、空、生、住、异、灭,身体免不了的。

  解脱者与一般众生的比较,除了身体比较不会有重大疾病之外,最重要是一般人面对身体产生疾病时,他的内心又会怎幺样?又会在那里抗拒,又会在那里瞋心,又会在那里怨天尤人,变成苦上加苦,就是一个「苦苦」啊!你的身体产生疾病,这已经是一个苦了,身体本身是自然的法则在变化,你没办法掌握、没办法主宰,本身就已经有苦的成分了,然后当它生灭变化的时候,你又不了解,又在跟大自然法则对抗,于是又会产生「苦上加苦」。

  一个解脱者,他是怎幺样呢?当他的身体出现无常生灭变化时,当「无常」展现之时,他是很心平气和去接受。经典里面一样有提到佛陀的脚被锐器刺到,不是说一个修行者、解脱者被刺到,钉子就歪掉,而他的脚就不痛……,不是这样啊!不是说一个解脱者,身体就不会受伤,不是这样啊!他还是一样会有意外、受伤,但是当一般人受伤之后,会一直在抱怨,或是抱怨怎幺运气这幺差、这幺衰,怨怪是冲到什幺、煞到什幺,想说最近怎幺会这幺倒霉,然后去做一些消灾、祭祀……。佛陀不是这样,当佛陀遇到这种现象,他的身体一样会痛,解脱者并不是说身体就没有觉受,都不痛、都不……,不是啊!他还是会痛,但是他是以一个平常心、宁静的心来接受这缘生、缘起的现象。

  因为事情已经发生了,你不接受会怎幺样?如果你不接受,就会苦上加苦啊!你又在那里苦……,又在那里瞋心,又在那里瞋恨,那个伤痛反而更容易发炎啊!如果你在那里抗拒,那个境界反而不容易流过。如果你全然接受,那个境界、那个苦境,反而更容易流过,不是说一个解脱者的身体就不会有毛病,而是当有异样时,一样都是以一个平常心来接受。

  「如何消灾解难才如法?一般的法会、放生、唸咒,是否有必要?」

  怎幺样才能够消灾解难?分两个层面分析,先从一般比较初浅的的层面来讲,真正的消灾解难是在你的心境的改变,如果你做了这些事情,心境还是没办法改变,你只是在趋乐避苦啊!你是在逃、在避而已,不是真的消灾,必须要你心境的改变、观念的改变,这样才会有真正的消灾。

  再举例而言,像以前我在一个诊所上班,一辆车开了好几年,都还好好的,但是有一个朋友的车,买新车还不到两年,就碰撞了好几次,到后来很稀烂的,当做破铜烂铁卖掉,不只出车祸一次,为什幺?你会常常报怨:「啊!我就运气比较差!……」不是那回事啊!而是你的内心浮躁、急躁,内心的浮动不安,于是当你开车时,常常无意中显现出急躁、冲动,所以就容易出车祸,如果你的个性不改,纵使再拿几百万去做特别法会、做特别消灾,有用吗?如果你能够去察觉到说这样常常出车祸,事实上是因为自己个性的急躁,你愿意从自己的心性来调整、来改变,让自己稳定下来,让自己身心柔和,让自己的身、口、意柔软,以后你开车就会比较慢、比较温和,这样很多的意外车祸,是不是会大大的减少?这才是真正的消灾啊!

  所以,真正的消灾,还是在于我们内心、心境的改变,我们身心的柔软,这才是真正的消灾。再来,更深方面,我想以后再讲好了,点到为止讲,当你还有灾难逆境、你不喜欢的境界,表示还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里面,还有很多的要、很多的不要,这很深!包括说有的人认为自己的修行境界很高,可以做法会把台风驱离,可以做法会让地震都消失、灾难都消失,里面很多都在展示一种我是、我能,还有要对抗大自然的法则,因为你对台风、地震,认为这是不可意境、这是不好的。

  这是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里面,因为你不希望看到不想要的境界出现,于是想透过一些你的法力、咒术……,然后要把那些赶走,这都还在有对立的世界。当有一天,你体证到「空」,进入到一体的世界,就没有这些问题了,不管是黑、是白,都在这个里面。这一段的回答很深,大家要慢慢去体会,先从前面心境的改变,才是真正的消灾,从这里去改变起,然后后面逐步的上来。

  所以,真正的消灾,是在我们心境的改变。如果说你持咒、做法会、唸佛、打坐,你的心境没有改变,你的心胸没有扩大,你的身心没有柔软,这些对于实际的消灾没有帮助,没有很具体的帮助,真正要从我们自己的身心柔软来改变起。当你慢慢地把慈悲的心具体展现出来时,很多原来的不可意境都会变为助力,很多的灾难都会无形中减少,因为任何的逆境,它都会带给你有正面的启示,如果你一直把它当作很不喜欢的境界,一直去逃避、一直去排斥,看不到那个逆境在启示你什幺。

  大家要能够心静下来,去接受每一个境界,很多的逆增也可以上缘啊!逆境也可以成为逆增上缘,也都会给你很大的启示,告诉你「法」。

(Part2)             

  「诸贤!犹如因材木,因泥土,因水草,覆裹于空,便生屋名。诸贤!当知此身亦复如是,因筋骨,因皮肤,因肉血,缠裹于空,便生身名。」这个「空」,一般都以为我的身体是由地、水、火、风组合而成,「空」看不到,不知道「空」的重要,像我们建造一栋高楼大厦,首先地基方面,是不是要有空地?第一个就要有空地,光是地的大小,一个空间,土地越大、就越贵。当一层一层楼盖起来,是不是也要有空间?你盖房子或是买房子,是买外壳、还是买空间?你买房子是买外壳、还是买空间?买空间。事实上,买房子是买空间,坪数是表示使用空间的大小,要有自己活动的空间越大、坪数越大,价格就越高啊!你不是在买那个外壳。

  所以,如果任何的建筑物没有「空」,那一些地、水、火、风这些,只是一些材料,只是堆压在一起而已,没办法形成房子,没办法形成里面有空间,这些材料对你来讲,完全没有用处,包括说你的身体也是一样,如果光只是地、水、火、风,里面没有「空」,我们身体里面没有那些空洞、没有那些「腔」,身体没办法运转、没办法存在、没办法活着。我们身体里面有很多的「腔」,「腔」就是我们身体里面的「空」,它有「空」,口腔、胸腔、腹腔……,我们身体里面的各处,它都一定要有空间。

  像我们的口腔,如果嘴巴塞得满满的,你的舌头能不能动?能不能讲话?没办法的。它要转动就一定要有空间,在食道也一样,它就是有「空」,食物才能够穿过去。胃一样有胃腔,我们胃一定留有空间,食物才能够进去,它才能够搅拌。所以,你一切的有形的建立,包括一切有机生命体要运转,记得!都一定要有「空」。龙树也有讲过「以有空异故」,一切「有」才能成立,但是所谓「空异」,如果又是在哲学名相绕,你在那里花了一、二十年,还是不知道真正「空」是什幺,还是在头脑里面的一个「空」。

  这个「空」最具体、最容易了解的,就是先体会空间。如果没有空间,我今天不能够站在这里,我的手也不能动,因为这个空间,它才能够让我们动。如果没有空间,我讲话的声音,没办法传达到你的耳朵,因为那个声波没有办法传达。所以,「空」方面,首先以空间来了解,因为它还有很深的含意,以后再逐步的解析。我们身体里面一定要有这些空腔的存在,这样身体才能够运转。如果我们现在把身体里面的「空」,包括空气把它抽掉,我们的身体会怎幺样?全部都扁塌下来,你会死掉啊!如果像棉被用一个密封套包起来,然后把空气抽掉,就剩下一点点。。

  事实上,我们身体里面是有很多空腔,否则地、水、火、风没办法正常运转,包括任何再小的一个原子,有没有「空」?原子核在里面,电子在外面跑,它一定要有「空」,电子才能在那里跑。所以,可见「空」的重要,如果没有「空」,地、水、火、风就无法正常的运转,要有房屋或是有身体,都需要有「空」,都是六界里面的空界。

  「诸贤!若内眼处坏者,外色便不为光明所照,则无有念,眼识不得生。诸贤!若内眼处不坏者,外色便为光明所照,而便有念,眼识得生」这里的文句表达,一般人是比较不容易理解,六根即是眼、耳、鼻、舌、身、意,身体(色身)的各种器官功能--眼、耳、鼻、舌、身,眼睛接触、看到外面的「色」(物质方面的),耳朵听到外面的声音,所谓「若内眼处坏者,外色便不为光明所照,则无有念」的「内眼处坏」,代表眼睛坏掉、是一个瞎子,前后两句话对照,后面一句「若内眼处不坏者」,表示眼睛正常的人,如果是瞎子,「外色便不为光明所照」。

  因为我们的眼睛要看到「色尘」、要看到东西,中间需要阳光、需要光线、需要光明,不是眼睛就直接能够看到东西,必须要有阳光的普照,要有光线才能够看到。阳光它本来就存在这里,如果一个人眼睛坏掉,对一个瞎子来讲,「外色便不为光明所照」,正常的人是「外色便为光明所照」,不是说阳光没有帮忙瞎子照到东西,而是虽然他有眼睛,但是他的眼睛是坏掉的,虽然外面有阳光,但是对他来讲完全没有作用,等于说阳光在照这个东西,但是对瞎子来讲,等于阳光没有照到东西,因为他不知道阳光是什幺,也就是说阳光对瞎子而言,有等于不存在。

  「外色便不为光明所照」,他没办法透过阳光来看东西。「则无有念」他没办法看到这原来就能够正常看到东西,因此内心里面不会存在有那些念头、念想,因为他的「眼根」没有与「色尘」接触。眼睛正常的人,当他接触「色尘」之后,就会产生种种「眼识」,举例来讲,如果我们放置几个铁达尼号片中所讲的「海洋之星」大钻石,或是把英国皇冠上的大钻石,放在大家面前,有一半是眼睛明亮的人,有一半是眼睛瞎掉的人,我都不讲什幺,就拿一样东西放在这里,然后让大家来看,大家内心的感受会怎幺样?会不会相同?明眼的人、眼睛好的人,当他触到这个钻石,会「哇!这幺大啊!」他会很赞叹,甚至想说能够拥有多好!当他眼睛接触之后,然后产生「眼识」。

  「眼识」就是当你看了之后,产生很多后续的想象、后续的动作,对于一个瞎子而言,放一个大钻石与水晶在这里,都一样啊!什幺是钻石、什幺是水晶,他也不知道啊!什幺是大理石……,这些他也不知道啊!他没办法分辨啊!因为他的眼睛无法跟「色尘」接触,后面的那些「眼识」就不会产生。所谓的「识」,就是我们的「六根」与「六尘」接触之后,才会啊!所谓的「识」,不是本来就存在,后面课程讲到「五蕴」时,还会继续剖析。因为很多的修行,包括佛教里面很多宗派,不断一直在这个「识」上面绕,结果绕不出来。

  「诸贤!若内眼处不坏者,外色便为光明所照」眼睛正常的人可以透过阳光,然后看到外面的境界、外面的「色尘」,因此当他看到之后,就会起种种念,这时候「眼识」就会产生。「识」就是透过眼睛去接触,然后产生种种分别心,亦即地、水、火、风,空、识的「识」的产生,一定是要有因缘配合之后才会产生。

  「诸贤!内眼处及色,眼识知外色,是属于色阴」我们眼睛与身体这六根,接触外面的物质之后,眼睛与「色尘」这些有形的物质,它是属于「色界」,再来就是要归纳到「五阴」方面的色、受、想、行、识,有形的这些物质是属于物质,「色阴」就是色界。「若有觉是觉阴」觉就是「受」,《中阿含》常翻译做「觉」,事实上在《杂阿含》都翻译做「受」,如果你有那种感受,就是属于「五蕴」里面的「受阴」,如果继续有想,就是「想阴」,有行是「行阴」,有识是「识阴」。

  「如是观阴会合」,这里有一个先后顺序,我们要弄清楚出来,一个很重要的关键就是地、水、火、风这些元素,经过巧妙地缘起、缘生、缘聚之后,然后它要建筑在「空」之上,跟「空」会合,这样才会产生「识」,才会产生有机生命体。如果只有地、水、火、风,却没有「空」,那幺就只是一堆死的元素,然后存放在那里。房子没办法盖起来,只是一堆材料堆压在那里而已。我们现在人都好好的,如果用一个很利的切割机,把人这样切成两半,然后再把合起来,这里面的地、水、火、风都没有少,但是这个人还能不能活着?死了,为什幺?我只是用一个很锐利的刀将你切成两半,然后又再把你合起来,你本来是六十公斤,我切过之后,还是一样地、水、火、风组合起来,还是六十公斤啊!都没有少你什幺,为什幺他会死?因为这个「空」改变了,因此要知道这个「空」的重要。

  当地、水、火、风,然后加上「空」,就会有「识」的产生,这个「识」是怎幺样产生出来?「六根」是从一个角度来讲,那个「识」与这里「六根」一样,这是地、水、火、风,我们的身体是由地、水、火、风组合而成,跟外面的「色尘」接触之后,然后就会继续。前面是生命体的产生,后面是继续在运作。因此当「六根」与「六尘」接触,然后又会产生种种的「识」、种种分别。

  切开就是因为「空」的元素改变,剎那间它没有「空」,于是就改变啊!你其他的地、水、火、风,还可以几秒钟不要,空气可以一分钟不要,还可以活着;不喝水一样可以活着;我可以几天不吃东西,一样可以活着;我可以几天没有晒到太阳,还可以活着。但是这个「空」,只要一秒钟没有「空」,你的生命就不存在。因为大家不知道这个「空」的重要,我们佛教又把那个「空」解释得很抽象、很玄,不知道「空」的重要,其他的那些还可以短暂几分钟、几天不要,但是只要一秒钟没有「空」,你就不存在。「空」就是我们这个空间,我们身体里面也有很多的「空」,只要因缘元素不具足时,就像说逼得你没有空间时,你的痛苦、烦恼就会产生。

  如果我们身体里面真的没有「空」,生命就不会存在。但是这个「空」不是顽空,不是断灭空,「空」本身还可以「空中生妙有」,所以「空」是很玄。所以,大家先从比较容易了解的「空间」开始理解「空」,开始体会「空」的重要,以后我们还要再更深入解析这些「空」。地、水、火、风是属于物质的「色阴」,「五蕴」里面的受、想、行、识,就是属于「识」的解析,一定是有机生命体产生之后,才会有后面的受、想、行、识,因此我们为什幺要先讲「界分析」,然后再讲后面的「五阴」。

  「世尊亦如是说:『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缘起就是你要去看到这个有机生命体,它就是地、水、火、风的因缘具足之后,产生出这个身体,它产生的过程就是缘生「缘起法」。上次有跟大家播放从一片「空」,然后产生星云,慢慢形成太阳系,再形成有太阳、有地球,地球又有海洋、空气,然后生命慢慢的产生,那都是在告诉我们「缘起」、「缘起甚深」。若见缘起,真正能够见到「缘起法」,而且知道每一个元素,它又是不断的生灭变化,你就可以见到法、见到缘起、见到无常。「见法」就是见到缘起、见到无常、又见到缘起,当你真正体证到这两个法印,第三个「无我」,就会很深刻的体会、体证到。因为是需要实证方面的,我们现在先深入了解它的过程。至于地、水、火、风这些,大家又可以从物理学的角度来了解。

  【法义分享】:我们这个身体--有形的色身是由地、水、火、风四种元素组合而成。但有一最重要的元素却很容易被忽略--那就是「空」。所以一般只谈「四界分别观」。因为众生看不到「空」、感觉不到「空」的存在,便不知「空」的重要。就像说想要盖房子,然后去运很多的材料过来,沙土、水泥、还有水、还有土地,这里有土地,我们兴建中鼎这一栋大楼,这是要有土地,「地界」要有啊!然后再来运砂土、水泥过来,还有里面含有水,所以地、水这些都有,再来火(阳光)本来就有存在,你觉得不用搬阳光过来,但是风与空气都遍满存在的,中鼎大楼最初要盖的时候,要不要去买风跟空气?都没有啊!你只是购买一些材料过来,但是如果这里面没有这个「空」、没有这个「风」存在,将会如何?以前有一个电视广告要说明除湿机的厉害,除湿除到最后怎幺样?房子都扭曲、塌陷下来。如果我们现在把这个房子密封起来,把里面的空气都抽掉,这个房子马上塌陷下去。

  我们的房子里面,不要以为空气不重要,不是说你设计的钢筋大楼多精良,然后可以撑力多少,不错!这是有形的这些钢骨架构,但是我现在只要把里面的风、空气抽掉,这一栋大楼都不存在了,因此要慢慢去体会那个「风」跟「空」的重要,不要因为看不到,然后就不知道它的重要。因为当你进入到「风界」的体会,已经渐渐进入到「无色界」了,当你真正体证到「空」的重要,就体证到无色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里面的「无色界」就是「空」。

  「犹如因材木,因泥土,因水草,覆裹于空,便生屋名……」「……缠裹于空,便生身名」若没有空间,一些材料只能堆压在一起,不可能有房子产生;若没有「空」,「四大」不可能组合出「色身」。「空」就是「名」,这是我后来体会之后,发现我们很多方面被文字障碍住了,后来体会到「空」就是「名」,有名、有色,才会诞生有机的生命体。所谓「十二缘起」里面,无明、行、识、名、色、六入处……,因为十二缘起它可以从很多不同的角度来解释。如果从一个生命的诞生,包括地球生命这些的诞生,都一样可以用无明行识……来解释,现在缩小到以我们一个人身体的生命来讲,一个人身体的生命无明、行、识、名、色……,所谓的「名色」,因为比较深,以后再解析。

  要地、水、火、风跟「空」的组合而成,才会产生有机的生命体,才会有生命,就像一个受精卵与精子结合之后,它里面要有「空」的存在,每一个精虫跟卵里面一样都有「空」,而且子宫也一样要有空间,它才能够在里面孕育。当胎儿慢慢的孕育成长,「六根」就会渐渐的健全发育起来,后面这些才会继续。我们现在只是先讲这一段,前面这些还有更深的含意。所谓「六根」、「六尘」「六识」,植物不一定是透过「六根」方面,它一样有它的生命的成长方式,这是我们以人的立场来讲,我们透过「六根」跟外境接触,植物一样有生命体,它一样在进行光合作用,一样是在吸收养分,然后又制造出这些果实,反馈给这个世间,植物一样它有生命自然的运转,不是一个单纯「识」的作用。至于矿物,要看它是不是有具足地、水、火、风、空这些,它就有可能有,但是也要有适当的比例,矿物它本身不一定,但是矿物里面有可能含有很细小的细菌,还有细小的动物在里面。

  【法义分享】:「空」就是「名」,有名、有色才会诞生有机的生命体。「名色因、名色缘而识生」。名、色加起来,才会产生「识」,「内六根」与「外六尘」接触之后,「六识」就产生。「外六尘」也是因为有「空」才能存在。根、尘能够接触起作用,也是因为有「空」才能成立,所以「空」是非常重要的。

  再请深入去禅思、深观:「四大从哪里来?外六尘、山河大地又是从哪里来?名、色怎会聚合?」这些都是满重要的问题。所以,打坐、参话头或是参公案,一直在想那个话头,一直想那个公案,想到后来认为说「我开悟了!」如果要参那些话头、参那些公案,不如好好去体会、去找寻、去参这方面的问题,因为这样才能够真正与你的解脱、生死轮回,会有很大的益助。若以一句「因缘所生」、「因为业力」、「因为无明渴爱冲动」为答案,那就容易「自塞悟门」。?什幺会「自塞悟门」?以后我们逐步的深入,你就可以了解。如果今天要讲解这些,变成又要花很多时间,以后大家慢慢的步上来,就可以了解。

  大地无条件的承载一切众生,无条件的让我们踩踏;流水无条件的让我们喝,滋养一切万物;阳光无条件的普照大地、供给一切能源;空气无条件的让我们呼吸。如果没有大自然的这一切,你、我的生命怎能存在?上述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个关键,你能不能断深层的「我慢」?跟这些关系非常非常大,要好好去体会。

  有体悟到大地、流水、阳光、空气、空间对我们生命的重要吗?若有体悟到大自然的一切对我们生命的重要,你就会由衷的感恩。而且「我是、我能、我慢」会随着您的体悟深度而减少。我们实际的实修实证,就是要去体会大自然的法则、法印,再来体会到大自然跟你的密切关系,这样你才会真的远离颠倒梦想。所以,这些问题都比你参任何公案更重要,大家要把这些慢慢去消化、慢慢去体会,你能够心如大地吗?心如流水吗?能否心如阳光?心如和风?心如虚空?无条件、无所求,「无我、无我所」的反馈这世间?我们以前没有感觉到大地对我们生命的重要,你慢慢打开智慧眼,慢慢去看大地对我们生命的重要,对我们生命的默默的承担、承载。

  所谓「四大」都是极大、极净、极不憎恶,含意都很深!慢慢去体会到这些,你的心胸才会打开,因为你的惭愧心会产生,感觉应该也要如此效法大地、阳光、流水,这一种无条件、无所求的默默反馈、默默贡献,大自然都在启示宇宙人生的真理,大自然都在诉说「无上甚深微妙法」,看到了吗?听到了吗?不要轻易丢出「我早就看到了!这哪有什幺?!」这部「无字天书」是很深、很玄、很妙的,必须静下心来打开智慧眼,用您的心灵慢慢去阅读。「四大」都是极大、极净、极不憎恶,里面有很深的启示,要慢慢去体悟,而「空」更是更是玄妙。

  前几次有跟大家播放「大地风云经」、「无字天书」,都是协助大家去看到活生生的法。如果能够看到大自然的启示、大自然的法,你会超越所有的文字、超越所有的经典,也就是说你都可以放下经典文字。禅宗讲说「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所谓「不立文字」,就是你能否超越经典、超越文字,去看到活生生的大自然启示、无字天书、大地风云经?真正的法就是每分、每秒,都呈现在大家的眼前,含意都很深!像佛陀最后大彻大悟,不是读《阿含经》才大彻大悟啊!不是说看了很多经典、很多文字,他才大彻大悟啊!经典、文字、语文、讲解这些,都只是「指月的工具」,要去看到文字与文字之间的空白,要去看到文字所指出的真理实相。

  这一本「阿含解脱道次第」,是迈向究竟解脱的宝藏图,它只是提供一张宝藏图给你,不是实际的宝在里面,它只是一张寻宝图,大家就不会「见指不见月」,只是看到那个手指,而没有看到月亮。「月亮」代表真理实相,而真理实相都是活生生的呈现眼前,如果你能够真正从大地风云里面,去看到活生生的佛法,就能够真正见法。当你见法之后,不管你到哪里,所处的世界都是一个净土。所以,净土不是在他方世界,净土不是在地球外面,净土不是在美国、不是在其他国家,而在于你能不能真正去看到法,所谓「心净则佛土净」,真正看到法、真正去体悟到之后,就能够远离颠倒梦想,就不会与大自然的法则对抗,于是种种的苦就会消失,内心里面的苦就没有了,再来就剩下身体还有一些苦。

  所谓身体还有一些苦,就是「有余依涅槃」,他还有肉身方面的这些苦,但是这些对他来讲,已经没有什幺影响,因为他也知道这个肉身也是缘起啊!缘生啊!我接受啊!今天大家有缘相聚在一起,就好好的珍惜。所以,一个真正的解脱者,绝对不会残害他的身体,绝对不会悲观厌世,因为他了悟缘起,而且体会到缘起、缘生的那种甚深--缘起甚深,因此他是珍惜每一个缘起、珍惜每一个相聚,但是他不会去抓,缘散、缘尽、缘灭,他完全的接受。一个解脱者他是全然的活在每一个当下,当下你该做什幺,觉得这样做对自己、对众生有益助,你就去做。

  因此,要全然活在每一个当下。同样的,你上班该做什幺事情,就全然的去做;你现在该做的事情也都是修行,都是要让你见法。不是说「空」建立在「有」,因为「空」不容易看到、不容易体会到,你要透过「有」,然后才容易看到「空」,有时候我会播放一些幻灯片,说明风在吹动的情况,现在说「火化」,那是生、住、异、灭、成、住、坏、空的「空」,那个「空」跟地、水、火、风的「空」,不一样!虽然同一个字,但是含意不一样,那是生、住、异、灭,成、住、坏、空,东西坏灭掉了,所说的那个「空」无了,没有了!不是那个,现在是要体会一个「空」。

  举例桌子是一个东西,一个「色」的存在,旁边这里就是「空」,因为它有空间,我的手才能在这里动,这里就是「有」,但是现在看黑板、看前面之时,我们一下都是直接看到白板、看到文字,但是你有没有去看到你所在的位置跟白板之间的距离、空间?当体会到之后,你以后看东西、看山河大地,就会看到那个「空」,你要把那个距离看出来。我们通常都是直接看到那个东西,但是要慢慢地去看到你跟这个东西之间,这个空间要能够看得出来。当我们看到很美丽的服装、很美丽的山,我们一下子都是去看到看到色尘,但是之间这个「空」,有没有看到?不是说不用去讨论,不要只看到有形有色的色尘而已,你要慢慢去看到那个「空」,要看到「无色界」。

  这是「色界」,你要慢慢去看到「无色界」,要去看到「空」,这不是抽象的,否则「无我」又会变成比较抽象,是要体证到「空」、体证到「无我」,现在大家对这方面不要有太多哲学上「空」的想象,现在大家要先体会到有形有色的、跟这个空间,从这里去体会「空」的重要。因为有「空」,我们才能够走动,「以有空异故」,于是我才能够存在、才能够走动,慢慢去体会到「空」的重要,「空」还有更深的含意,以后我们再进一步的解析。

返回目录

---------------------------------------------------------------------------------------------------------------

更多空海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