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法界法师:《金刚经》释义 第十八品、一体同观分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24日
来源:   作者:法界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法界法师:《金刚经》释义 第十八品、一体同观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从题目“一体同观”不难明白,一体同观就是让我们的心对待任何一件事情,都要一视同仁,冤亲平等。比如在布施的时候,一定要冤亲平等,憎爱平等。如果没仇的多布施一点,有仇的就少布施一点,这种分别心已经使功德减半了。一体同观,是让我们整体的去看待一个事情,用自己的智慧来分析,事情会处理得非常圆满。

  从密意上讲,就是我们的色身里有法身,要法身和色身不二,不要把法身和色身区分开。如果我们的心一分别,一切山河大地就会出来。如果没有分别心,一体同观的时候,山河大地等等在我们的心中都是平等的,不会有分别,所以说叫一体同观。

  恒河沙、沙等恒河多的佛国,我们都要一体同观。佛国有大有小,但都是佛国。好比美国很大,日本很小,但是总统都叫总统,都是国家,不能说美国大,就向美国靠拢,日本小,就脱离日本这样的朋友,这个不叫一体同观。

  一体同观是没有分别心的去对待,比如说有个恶人,你不能因为他恶就厌恶他,而是和他交流,慢慢的深入,帮助他从邪道上回归于正道,这需要你有一颗慈悲的心作为底蕴,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释迦佛问须菩提,佛是否有五眼?佛教给了我们很多的方法去除心中的疑团、愚痴,当心中的愚痴迷心消亡的时候,五眼就会开通。凡夫没有这五个眼。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我给大家讲完五眼是怎么开的,以后别人再说一些什么玄机的话,你就能分辨他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了。

  只要心清净了,没有四相,不再有妄想了,五眼自然就会打开。佛告诉我们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那么五眼神通是人人原本就俱足的。只不过因为我们的妄想心、执著心太强,把我们的光芒给覆盖上了,所以不能自见自己的本来面目。

  佛自己成道得道之后教给我们,如何除去我们珍珠上的污垢,也就是除去我们的妄想心、迷心。只要不断的修习般若波罗蜜法,心就会逐渐打开,五眼就会逐渐的展现出来的。

  肉眼。初次修行般若波罗蜜法的时候,除去了心中的谜团,即得肉眼,这是第一步。比如说刚看《金刚经》或者是其它的经典,除去了迷心,虽然还是凡夫,但肉眼已经看得很清楚了。什么人将要得什么样的果报,心里都非常清楚,自己下一步怎么走也很清楚。虽然天目没有开,但这个肉眼比凡夫眼要高得多。凡夫眼是迷心妄想心的眼。迷心妄想心除掉了,就得了肉眼。

  天眼。是起怜悯心,能看见众生都有佛性的时候就得天眼。这个天眼和那些大巫师的天目是不一样的。大巫师们是天目开了,但心目没开。我讲的天眼是以心为根本的,以心为眼目,天目是以后天的东西为根本,所以说天眼和天目区别不一样。心眼通,就是指的这个。

  慧眼。痴心不生,贪嗔痴的痴,不痴迷。只要不痴迷,就得慧眼。

  法眼。不执著经、不执著法义的时候就得法眼,闻法即开悟,是为法眼。

  佛眼。细惑永除,不再有烦恼,圆明遍照。什么叫圆明遍照?就是摩尼珠(性光团)像月亮一样,遍照十方法界,破一切黑暗,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佛眼。

  这五种眼并不是天目真的打开了,我给它一个名词叫心眼通。只要心眼完全打通、心法完全通达的时候,这五种眼也就都具备了。具备的时候看事情非常清楚,自己就可以把自己算得很清楚,也能算清别人,这个人下一步怎么走、如何走,心里非常清楚,根本不需要仙、巫来算命。只要你的心法通了,心眼通了,你的预言可以说百分之七八十都是非常准。

  眼目有几种说法,前面说了一种,还有一种:

  天眼。见色身中的法身是为天眼。虽然是凡夫身,但是我们明白了释迦佛经典里所说的修法,看到了自己色身中的法身,这个就是天眼。

  慧眼。看见一切众生都有般若性,也就是都有智慧性都有佛性,是为慧眼。

  法眼。明心见性、见性明心的时候,能所永除,我们本来的面目都是圆满具足的,是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的,这个时候得的是法眼。

  佛眼。证得三世一切诸佛都是从般若波罗蜜法生出来的,这个时候开的是佛眼。

  大家一听,五眼原来这么简单。虽然人人本来具有,但是不好做到,因为我们现在还在凡夫地,还没有开始真正的修行。等真正开始修行的时候,五种眼会逐渐的开显。

  我们平时说的第六感官,只能说是半个天目,叫预感功。只有大家用心去修行的时候,这五种眼才会得。如果不修行,不用心去琢磨佛法真实的道理,最多能得个肉眼,天眼都不能得。

  这里有个故事:小徒弟和师父出去云游,去帮助众生脱离苦海,在路上师父让小和尚背包袱。小和尚这个时候不知道哪儿来了灵感,就发了一个愿一定要学大乘,要度所有的众生,让众生都脱离苦海,不要再这样沉迷轮转了。

  他师父收到了这个信息,因为这个师父有心通,心通就是慧眼。说小徒弟有这么大的愿力心,包袱还是我来背吧,师父不如你呀!现在你是师父,包袱我来背。

  小和尚一听,自己一动念师父就知道了,看来师父神通大了。师父背着往前走,走着走着。小徒弟就在琢磨师父的功能功夫,看来还是小乘佛法好,最起码别人想什么能知道,我还是修小乘算了,像师父一样,神通大一点。

  这个时候师父又收到了,马上让徒弟来背包袱。徒弟一听,自己刚动完想法,就把包袱推给我,既然师父不背,就自己来背吧。背着背着向前走的时候,他看见缺胳膊少腿吃不上饭的、没有家的众生,又起了悲哀心慈悲心怜悯心,还是要好好学大乘佛法,发最大的愿力,去度脱一切众生。

  这时师父又收到了他的信息,说小徒弟真有慈悲心了。虽然我也看到众生,但我心里没有什么念头,徒弟有这种大的慈悲心,自己惭愧呀!师父又把包袱接过来自己背。

  小和尚就问师父,三番两次的一会让我背,一会你背,到底何意呀?师父就跟他讲了:第一次你发大愿的时候,我知道了你的心愿,是应该我来背,因为你发大乘心,将来要做大佛的。但是你走着走着,你的心性又退落了,又开始想小乘佛法自了汉,所以说我又把包推给你背,让你有一些负担。因为你在无始劫之前种下了很好的善根,第二次又发起大乘心愿,我又知道了,所以包我又来背。但是你能不能一直保持这种愿力心不再变动?

  徒弟这个时候非常惭愧,原来是自己的妄念太执著了,一会儿痴迷,一会儿清醒。痴迷的时候就为凡夫,就为徒弟。清醒觉悟的时候,师父就为徒弟。所以说这个包一会儿在他师父身上,一会儿在徒弟身上。

  从这个小故事我们就知道,五眼六神通是人人原本就具备的。只要用心去修行,把自己的执著心、妄想心、贪嗔痴慢慢的消除掉,让自己的心态慢慢的平静下来的时候,五眼就会自然而然的打开。并不是说真有一个什么天目,真有一个什么佛眼,不是的!那只是名相上给它的一个定义、一个名称而已。

  五眼人人都有,是因为自己的迷心、妄想心、执著心太多太重,覆盖了自己原本清净的佛眼、法眼、慧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以前是用恒河沙中所有沙数等恒河来比喻七宝,这个时候比喻的是佛的世界。

  佛问完五眼,接着问佛的世界,从小到大、从低到高,用层层比喻来形容恒河中的沙子已经数不清了,但是每一粒沙又变成恒河,每一恒河中又有沙,这样层层无尽的去比喻佛世界多不多。

  须菩提就说,非常多。因为恒河是在印度释迦佛讲经的祇园精舍旁边,佛说法的时候一般都是用恒河来比喻。他就问这个恒河中所有沙子变成恒河,恒河又有沙子,这样佛的世界多不多。须菩提就说,非常非常多。

  从我们自性来讲,我们的佛世界也是非常非常多。我们把每一个烦恼、每一个妄想之念都变成佛世界。佛世界是清净的、是无为的,把我们的三千烦恼(三千并不是一个死的数字,是三千大千世界这么多烦恼)都变成清净的佛世界的时候,这个人也就清净了,也就五眼六神通具备了。

  具备的前提是什么呢?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要四大皆空。只有四大皆空,不再执著人我,不再执著法我的时候,自性当中的清净的佛世界就会建立。不清净的世界就为魔的世界,因为魔是烦恼的,是障碍的。

  【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前面讲五眼,这里是讲心,这就可以证明眼就是心,心就是眼。

  老百姓有句话:这人心眼真多,就是指眼目多。眼目多并不是说额头上真的开了一个什么天目,像二郎神一样,那是不可能的!那只不过是神话当中安插了那么一段让人能知道什么叫天目。真正的眼目是在心里头,心中显现出五眼六神通,都是在我们自性当中,这个自性就是心。

  前面的五眼和现在的心完全合二为一了,眼不是眼,心不是心,眼和心结合在一起,才是一个完整的心眼。

  佛告诉须菩提,前面比喻的恒河沙等多的国土当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非常多的心态,所有的佛都能知道,而且都非常清楚众生的起心动念。或者说是自己的烦恼众生所起的妄念,自性都是非常清楚的。

  【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你知道因为什么吗?佛又接着破须菩提心中的疑团。不论是外在众生的各种心态,还是自性中的烦恼众生的心态,虽然表现形式各种各样,但都不是真心,都不是真如本性,我们只是起一个名字,叫心,但这个心是妄心。

  只有自己的心清净了,是一合相了,就不是诸心了,只有一念就是佛心,是真心,是常心,是般若波罗蜜心,是清净菩提涅槃心。这个时候自性会建立万法,表现出来的诸心,都是自性的表现,是自性的流露,是真心。这个时候的诸心,不是一个心字就能完全表达的,只能用一个假名来表述。

  【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佛解释完上面的,又回到了当下的现实中得出结论: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就是让大家要把握好当下的心态,而不是生活在过去时态或者将来的时态。

  有人说,佛教的思想,就寄托于死后,这是错误的认识。佛教的思想是积极的, 就是在当下的现实中要做好自己应该做好的一切。如果当下都把握不好,也就谈不上将来如何。

  很多故事中都用这三种心来比喻。过去心不可得,是前念的妄心已飘然过去,好比流水一样,水流无痕,如何能得呀!前念妄念没有了,是追不回来的,追不回来如何得呀!《心经》里讲“心无挂碍,无挂碍故”。以前的东西我已经没有什么挂碍了,过去了就过去了,不在心里有什么痕迹。

  现在心不可得,现在心是真心是佛心,无相无形,无虚无实,又得不到。因为我们觉悟了,觉悟了之后时时觉明了,时时在念我的佛陀,在念自性的佛陀,在念十方法界一切佛陀,所以说真心不动,如何得呀?不可得的时候就为真心。

  未来心不可得,前念没有了,真心不动,未来的妄念就不可能生起来了。前念已经让我消灭了、修没了、修平了,心已经平平稳稳了,现在是真心,真心没有妄念,那么未来的心肯定是没有妄念的。没有妄念就本无可得,了无可得。了无可得的时候,习气已经干干净净,业流已经没有了,不在六道当中轮回投胎了,已经跳出了三界外,不在五行当中。只要在三界内,在五行当中就会受到一种引力的控制,就会轮转不息。

  当自己明白了这个过程,也就明白三心为什么不可得。做到了三种心不可得的时候,就是在当下了,时时这样就是真正的佛,是真正的清净,是真正的菩提,是真正的涅槃。

  三种心不可得是指自性中的妄念干干净净、习气干干净净,末那识第七识完全干干净净了,回归于第八识阿赖耶识的时候,也就是回归于自性如来藏的时候,三心合为一心的时候是为佛心,也就是所有的脉都回归于中脉的时候,也就即身成佛了。并不是说自己的肉身如何,而是自己的心性已经达到了佛的果位。

  如果想肉身不烂,千年不死,可能还得修一些法术,才可以保持千年不死,万年不烂。如果不修法术,只明了心性的话,百年的时光已经够用了。很多的法师明了之后,能量俱足之后撒腿就跑啊,根本就不会管别人的,什么拉一把拽一把啊,先上去看一看老家在哪儿,先把家安顿安顿,然后再下来度众生。这都是罗汉自了汉,能量俱足了撒腿就跑。发大乘心愿的人就不能这么做,修大乘佛法要度脱一切众生,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个时候三心变成一心的时候,是真正的佛心,是一合相,是一真法界。

返回目录

-----------------------------------------------------------------------------------------------------------------

更多法界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