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慈法法师:圆觉经讲记(圆觉要义) 第二十五集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07日
来源:   作者:慈法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慈法法师:圆觉经讲记(圆觉要义) 第二十五集

 

  四者灭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断一切烦恼,身心毕竟空无所有,何况根尘虚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寂相故,说名为病。

  离四病者,则知清净,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四者灭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断一切烦恼,身心毕竟空无所有,何况根尘虚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寂相故,说名为病

  佛在《大涅槃经》上讲四种颠倒,讲解脱非佛法、涅槃非佛法、智慧非佛法,涅槃、解脱、智慧全体并现是为佛法,如是说亦为邪见。所以佛无有言说,但为引导众生故,作种种呵护提携,拔众生知见之因缘,使众生入清净觉海,无所住而生其心。但众生各个着,总要执一个东西,着一个东西,再好的东西,一着一染,已经非佛法究竟教化了,非利益真实所在了。

  净土法门直接得很,象密教所说的教化次第有相似之处,和禅宗大德所说也有相似之处:舍弃今生一切受觉、一切运作、一切理解,但作归命,但作出离。善导大师在他的五部九卷处把它写得更为直接,像那个白道喻,就是不可止步、不可住,住即亡,直接得很,极为直接。这样的话,非识得佛法究竟利益者不能言说。

  最近看了一篇记载有关冈波巴故事的小册子,看到密教大手印的加持因缘,与我们汉地禅宗和净土法门的这种说法都是同出一辙,虽然语言各有差异,但内容都是一样的。

  离四病者,则知清净。作是观者,名为正观

  我们能把这四病看清楚吗?现在的人多以病为法,虽也有佛法相似处,或者少份佛法。但这里是以究竟圆觉而发明的,所以呵斥这种病。

  密勒日巴尊者有呵斥四种空性的因缘,说若人妄执空,依空为消除烦恼因缘,是为一病;妄执有空,以为一切皆空不可得,是为一病。说四种病,但那都是除学佛的善巧处,但要一执着,亦称为病。这是以究竟觉来发明的。

  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这在我们末世众生心地来说,很难跳出这四种病,能不能?久习也可以有善巧。

  善男子,末世众生欲修行者,应当尽命供养善友,事善知识,彼善知识欲来亲近,应断骄慢,若复远离,应断嗔恨,现逆顺境,犹如虚空,了知身心毕竟平等,与诸众生同体无异,如是修行,方入圆觉。

  善男子!末世众生欲修行者,应当尽命供养善友,事善知识

  因为佛的戒律是没有人情的,佛的戒律是没有取舍的,但有随顺。所以戒律就是汝等大师!什么叫善友呢?能行持戒、宣化戒、护持戒者,都可以作善友,这是决定无疑的。不是自以为是,它是护持戒、赞叹于戒、归命于戒、供养于戒。这个地方跟炫耀自己、护持自己不一样,跟骄慢不一样,差距极大、极大。

  彼善知识,欲来亲近,应断骄慢

  我们于佛法欲得利益,不断骄慢,根本没法学习佛法。很多人以骄慢心、以染着心来学佛法,根本得不到利益,是浪费自己的生命。实际我们每时每刻的生命都在浪费之中,你不能运用就是浪费生命,没啥好说的。佛这样劝化,亦是为了使我们发起利益罢了。

  若复远离,应断嗔恨。现逆顺境,犹如虚空

  大家做念佛之人、或者行持之人,顾不得它了。好比让你每天念十万、或十五万南无阿弥陀佛,让你举心动念的因缘都没有,只有在念这个佛,就是逼你的时间,逆顺境界你连看的时间都没有。你就一个事,我要念佛,我要把这佛号念完,那这个逆顺境界,就不会随顺它了,久久地这种熏习,自然地就会超越。所以说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念佛的方法是最为简单的,在密教中以真言的行持比较多,或者以结手印作观想、念真言来相应比较多,其实是一样的。念佛法门但依大量的念诵为方便,特别方便!历代祖师都是这么教我们的,虽然这不是究竟教诲,但也是极方便的善巧教诲,极容易下手,极容易相应。现在人视之为小法,不知这是无上教诲,看似简单,甚为难闻,甚为难遇啊!

  了知身心毕竟平等,与诸众生同体无异

  阿弥陀佛在因地教导我们,视一切众生视若自己,视一切众生若父母,视一切众生视若一子。我们可以看自己的举心动念用在何处?许多不学佛的人跟我都这么讲的,他感到现在所谓学佛的人比不学佛的人要自私得多,我说也不能一概而论,但现在许多学佛的人是不明佛法,执着得比以前还要强烈一些,让人看到比一般人还要自私。

  许多人说不要耽误我这个、不要耽误我那个,排斥别人,其实这都不是佛法。你可以随顺他,但不妨碍自己修持的,一切处不作取舍,不妨随顺,没有什么,伤害不了利益的。

  如是修持,方入圆觉。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得成道,由有无始自他憎爱,一切种子,故未解脱,若复有人观彼怨家,如己父母,心无有二,即除诸病,于诸法中自他憎爱,亦复如是。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得成道,由有无始自他憎爱,一切种子

  说明不得成道的因由,我们阿赖耶识这些种子堆得满满的。

  故未解脱。若复有人,观彼怨家,如己父母,心无有二,即除诸病

  这简单得很,说这个四病也不需要用其它方法出离。你视怨家如父母一样,就可以出离!

  过去我听过一法师也讲过这个故事,我们汉地有一个大德,他嗔恨心特别地大,他有一个特别不能饶恕的人,就是出家了也不能饶恕这个人。遇到一个善知识就给他说,你要想修法成就只有一条路,就是把这个冤家的像放在那儿,每天去礼拜、诵经回施他、赞叹他,他说我看见他就起嗔心,听到他的名字我都咬牙,你还要我拜他?善知识说,你不妨试一试,他也就照做了。开始他一看见他就咬牙,慢慢到后来他这个牙咬不起来,三年以后,看见这像片就欢喜。后来真见到这个冤家了,从心里喜悦、赞叹,说我这几年特别想见见你。这冤家还记着仇呢!说你不要给我来这个虚假的。他说的确没有虚假,后来听别人说,你不知道,他这几年都对着你的相片在礼拜,如何如何,对方特别地感激,就去找他说你真是个善知识,说我们本来就没有仇,以前我们那么好,结个仇也是个虚假的,心里特别地畅快,以后再看一切人,最仇恨的人都解决了,一切人的仇恨也就不可得了。

  这个方法在藏地运用还是比较多的。实际许多方法并不复杂,一法入手,以一个小事情入手,能把它搞真,一真全真,法界全体;一假全假,亦复如是!

  观彼怨家,如己父母

  现在人不但不能视己怨家如己父母,唯恐不离怨家,许多学佛人都是这样,亲的亲到那样子,恨的恨到那样子。我经常听到人这么说,说这个人我可以饶恕,那个人不能饶恕!这根本都不是学佛的人,都是外道,混入佛法之中。佛法没有这样的教诲,佛法打脱亲疏,打脱差别,这样自然就消除种种病患、种种执着,拔生死之根。

  心无有二,即除诸病。于诸法中,自他憎爱,亦复如是。

  这个地方我们真是要反复地善思惟。佛已经说得非常清楚了,我们多解释一句话都是多馀的,佛讲的法是最直接的了。大家加持我们读一读罢了!

  善男子,末世众生欲求圆觉,应当发心作如是言,尽于虚空一切众生,我皆令入究竟圆觉,于圆觉中无取觉者,除彼我人一切诸相,如是发心,不堕邪见。

  善男子!末世众生欲求圆觉,应当发心作如是言

  不是让我们自己发的,还是佛引导我们发的,你信得及这个那你真知道什么叫佛教了。佛教不是你的教诲。

  尽于虚空一切众生,我皆令入究竟圆觉。于圆觉中,无取觉者,除彼我人一切诸相,如是发心,不堕邪见

  你把这句话拿得起,用得起,邪见永远不能与你相应,正见永远随身。《金刚经》说的是这个话,文殊师利菩萨发的愿是这个话。阿弥陀佛发的愿是这个话:设我成等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他不说,谁闻我的名号,哪个人闻我的名号,哪个人往生我的国土,没有这么说。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他的号就是光明遍照,就是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就是接度一切。跟这个愿言是等无差别的,十方诸佛种种宣化,根本无差别!

  尽于虚空一切众生,我皆令入究竟圆觉

  我能令吗?是依佛威德能令!何以故?佛是成就者故,佛是真实语者故。所以说,依顺佛语,能令众生入无馀涅槃,是为众生得度,何以故?

  于圆觉中,无取觉者。

  这就跟《金刚经》那两句话“云何安住、云何降服其心?我令无量众生入无余涅槃,而实无众生得度”相应,与这话是同出一辙。

  除彼我人一切诸相

  与《金刚经》若“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名菩萨,即见如来,若见诸相非相,即名见佛”,这样的话都是等无差别的。这不是话,这是法;这不是法,这是真实的利益;这不是利益,是我们的本性。这个地方是无作起的,这个地方是大海。

  如是发心,不堕邪见!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普觉汝当知,末世诸众生。

  欲求善知识,应当求正见。

  心远二乘者,法中除四病。

  谓作止任灭,亲近无骄慢。

  远离无嗔恨,见种种境界。

  心当生希有,还如佛出世。

  不犯非律仪,戒根永清净。

  度一切众生,究竟入圆觉。

  无彼我人相,当依正智慧。

  便得超邪见,证觉般涅槃。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普觉汝当知,末世诸众生。欲求善知识,应当求正见。心远二乘者,法中除四病,谓作止任灭

  佛在这个地方讲得很明确,要远离二乘,要消除这四病,这四种病是二乘说法。因为这是从大圆满的觉中说出来的法益光明,呵斥一切过失。

  亲近无骄慢,远离无嗔恨。见种种境界,心当生希有,还如佛出世

  遇这样的善知识,一切处、一切时作真心供养,常生稀有之心,如佛住世无疑。

  不犯非律仪,戒根永清净,度一切众生。究竟入圆觉,无彼我人相

  诸佛的戒律,尤其出家人的戒律,都是治有漏。有漏就是有人我相,无漏就是无人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何为持戒?清净心不取四相,是名持戒者,是为持律仪者。

  当依正智慧,便得超邪见,证觉般涅槃

  希望大家下去后,不要说闲杂之话,能在《圆觉经》上思惟、思惟,或者谈论一下,能迅速得增上的利益。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前面我们已经把十位菩萨于世尊前,与我们末世修行众生发起启问,释迦佛作种种回答的文字进行了读诵,我们这是一种读诵方法,不是什么讲经。读诵文字能不能启迪我们?一个人读诵与大家在一起读诵差别还是很大很大的,它有一种相互的语言的启迪,自己看和大众看还是有差别的,听别人读和自己读还是有差别的。大家有这个这么好的共同学习的机会,的确是很难得、很难得的!切莫把文字当作是一种机械的,或者说没有生命的教化。

  这个文字是描述十二圆觉菩萨与无量菩萨、十万大众,释迦佛宣化这个道场的全体的描述,这个描述不能作描述想,要作法会想,真实教化想,亲临世尊想,那这样的教化利益的的确确能迅速地得见。要是没有这样的发起,那么我们会失之交臂,与大的法益不能现前当下来启用它。

  我们现前这一念,不管是凡夫、不管是贤圣,最为尊贵,现前这一刻最为稀有绝待,现前这一念最易发生所谓地自在、无明、或者是颠倒。这一念可以说我们有掌握的因缘,有运用的因缘。

  过去已过去;未来尚未现前;现前一念,念念在流失,念念本来是无住的,若我们能发起利益,这一念的启发可以横断三世,圆用圆起;那么这一念真实,过去未来都可以全体真实;一念虚妄,也可能是流转于未来际,不能知晓。所以说这一念极为重要,是学佛下手最方便的地方。

  《圆觉经》,乃至一切了义教,基本上都是从我们现前之一念,这一念决定运作发起的给予。印祖反复地提示我们:佛法从恭敬中学,从恭敬中修,从恭敬中得!这恭敬就是现前一念的真实归依,现前一念的真实发起,现前一念的真实启用,现前一念的真实归命。现前一念往往归命不了,运用不了,在无明业流中,念念流失,念念若作无益的执着,念念若作无明的执着,善的执着、恶的执着。种种执着的差别,有意识、无意识都在这种无明业流中无有休止地丧失自己宝贵的生命。

  佛法要是没有觉受——所谓的现前利益,那大家还是不喜学佛的。现前觉受,是现前一念启发。你说那等以后再有利益,那是自欺之处,要先种个因,这个地方是对佛法的轻蔑之处,是不了义之教。

  你说我等以后再来解脱、方便,再来入大智海中,再生所谓地清净,再生所谓地虔诚,那你就会丧失现前的真实,未来也只是种个虚假的因。为什么呢?现在一念都是绝待的,丢失就不会再来。这么把它看得珍贵、绝待、稀有,那我们就能发起生命每一时刻的极珍贵的运用。

  过去的祖师启教我们,说念佛方法别无其它善巧,但把一个“死”字贴到额头,时时刻刻作临终想,那世间的一切贪欲、一切分别皆不能作追忆因缘,唯有发起最尊贵的珍惜与运用,真心归命,真心依靠于法,运用于所谓地南无这个归命之处。过去祖师所讲的的确都是肺腑之言。

  我们现在对自己生命的这种认识,往往认识不到这地方,多行放逸、懈怠。我们大家可以审视自己的作业,若不如是,我们学着圆觉,圆觉性不能启用,不动法性不能启用,光明平等的真正智慧不能现前,反而把它推到一个所谓地旋转流变中,真是太可惜了!

  十二、圆觉菩萨启教

  于是圆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净觉种种方便,令末世众生有大增益。

  于是圆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

  我们读诵这样的文字,也是启发我们自己的圆觉性,哪一个能自觉觉他、圆满地回施、圆满地运用、普通地运用、横断三际的运用,也就所谓的圆觉菩萨!是哪一人?是哪一士呢?他没有定说。

  佛法活活泼泼、广广大大的,的确是大大方方的,含摄一切,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份——都有圆觉之份、都有自觉觉他之份、都有成就之份,切莫把自己开除在这个圆觉菩萨之外。你能不能与圆觉菩萨相应,是不是能从大众中起来,站立起来,我们自己可以看自己的作业。

  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净觉种种方便,令末世众生有大增益

  令者,必定、决定、无疑的这种教化,一入耳根,永为道种,这是决定的!就佛本意来说,是启发我们当下的全体利益。

  世尊,我等今者已得开悟,若佛灭后,末世众生未得悟者,云何安居,修此圆觉清净境界,此圆觉中三种净观,以何为首,惟愿大悲,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施大饶益。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世尊!我等今者已得开悟

  因为圆觉菩萨就是所谓真正彻悟一切教化本源之勇猛者,所以“已得开悟”!那在会的我等今者是否已得开悟呢?能了晓这种教化利益并来运用它呢?自己可以审视自己。若不得利益应生惭愧想,切莫作其它因缘。若不如是,我们学佛的机会就会越来越少。

  我感觉到重法——就是学佛的机会逐渐地炽盛,运用法的因缘、机遇逐渐地多,乃至一直归到所谓圆满运用中。我们真的运用不起来应生惭愧想、羞愧想。末世众生多是无惭无愧,不得法益,认为自己生命还长还久,机遇很多,不是!学法的因缘都很薄,堕落的因缘都很足,是名末法!

  过去的老修行一到春节这一天晚上,或者是三十晚上,大家因为未了生死,相互见面会痛哭流涕。无始无明不能破除,不能心地广大,真正安住不动,惭愧得无地自容,不能见人。

  你审视你学佛是不是有这种紧迫感,若没有这种紧迫感,学法欲发生大利极难、极难,没有动力故。这种极端的自尊,意味着迅速能使我们成就,我们宝贵的生命太迅速了,一瞬间就过去了,我们的生命太短暂、太短暂了。的确,人命过于山水,这感受特别强烈。

  若佛灭后,末世众生未得悟者

  这可能是启发我们。

  云何安居,

  安居二字是在印度许多教门中都运用的名词,它不单是佛教,过去外道沙门也作安居因缘。佛在世之时,最初都是贤圣之僧,头十二年大家都无事相安,闻佛说法即证圣果,所谓地一钵之食,恬淡护命,没有什么多馀的事情,也没有其它的言辞。后来僧团扩大,出家的人渐渐地多了,凡夫僧也就多一些,到处游走、游动,乃至到雨季也到处走动,这令外道讥嫌说,释子沙门何以得正见、何以修正道?不爱惜种种生命,如是雨季三月,多有生草,多有生命遭遇涂炭,就招种种讥嫌。

  释迦佛依种种因缘就制定夏三月安居,敕令诸比丘或者说出家五众,于三月中精勤行持,以出离生死压迫,趣于所谓圣道之果。安居的利益是很多的,在家人也可以有个了解。到夏三月人心性浮躁,在这个时间人的智慧力、欲望力、作业力都达到一个顶峰。因为天地之间的这种气息特别地活泼、炽热,生机特别地强,都表现到一种极端,按我们中国传统的说法就是达到太阳之状态。许多作为很难自制,这是个过失最多的时候。

  释迦佛制定这三个月为安居的因缘,使我们在一个固定的环境之中安心办道,于一个方法或一个学习因缘能具体地、条理地来学习、修证、修行或者运用,或者享受这种法益。过去的出家人,现在南传佛教的出家人不安居还是白衣,不是出家人。安居就是沙门的生活,就是出家人的生活。不安居就不是出家人,讲得很简单,叫无岁。

  现在我们中国的佛教已经走到一个边缘地带了,我经常遇到许许多多这样的问法,大家包括居士不知道什么叫作佛教、什么叫作僧人、不知道什么叫如法、什么叫非法,大家以非法为法。认为放焰口、到处走动、建寺院这都是僧人的事情,当然这也是僧人的事情的一部分。

  但更重要的出家人的本份就是学习戒律、安居、自恣、布萨、诵戒、羯摩、传戒、说法、修持,这是更重要的。像建设寺院或者是一些其它的经忏之事,这都是一些方便的因缘。不是不可做,也可以随顺做一些,但最主要、最主要的本份不能丢。

  这个地方讲安居是给七众讲的,提醒一下。

  修此圆觉清净境界?此圆觉中三种净观,以何为首?

  三种净观就是所谓地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

  惟愿大悲!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施大饶益

  若佛不开显,不给予我们教化,一切众生包括菩萨、贤圣在此处如聋如盲。

返回目录

----------------------------------------------------------------------------------------------------------------

更多慈法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