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法相宗>>正文内容

唯识法相·参考资料:《无自性相品》述义(慈珍)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25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唯识法相·参考资料:《无自性相品》述义(慈珍)

  《无自性相品》述义

  慈珍

  闽南佛学

  我学习《解深密经》中《无自性相品》之後,受益良多,为了使同道们能够共参法味,现就个人对经文的领会,述其大意。

  一、依三无性释一切法无性:

  一切诸法不离遍计,依他、圆成之三性,在三性上建立三无性,依三无性释一切法皆无自性。而这—切无自性法,总摄为三无自性。即遍计所执的相无自性,依他起的生无自性,圆成实的胜义无自性。

  相无自性性:是依遍计所执相建立的。因为诸法的遍计所执相,是以名计义,以义计名的名义相应法,真实自性了不可得的。它仅仅是一种假名安立,在客观上是没有的,只是人们妄执为有罢了,就象翳眼人见空花一样。遍计所执相就如空花。空花是没有的,所以根据遍计所执相说相无性。

  生无自性性:是依诸法依他起相建立的,因为依他起相是缘起的现象,缘起说明了各种条件具备之後,才有某种事物的产生.依他起相的本身并不是自然有的,所以说明生无自性性。而此生无性所要否定的就是自然性.且生无性就象魔术师变现的东西,似有非有,虚妄不实的,所以根据依他起相建立生无性。

  胜义无自性性:或依依他起相建立,或依圆成实相显示。为什麽说诸法圆成实相是胜义无自性?因为一切诸法的法无我性,是诸法的胜义,是一切诸法的清净智所缘,所以是一切法的胜义谛性;又法无我性,是离去我法二执性,是无自性性之所显.由此因缘,故说是胜义无自性。胜义无性所要否定的就是我法性,而胜义无自性犹如虚空,遍一切处,并能显纳众色。如桌子置一处,其处虚空则无,桌子一移开,虚空则现,故虚空是由众色所显。胜义谛相亦复如是,它把遍计所执,依他起相空掉之後,就能显示出来。

  虚空与胜义谛皆遍一切处,为何胜义谛如虚空?因为胜义无性是由法无我所显的.即认识到二无我,就能证得胜义无性了。假若没有认识到我法皆空,而在人。法上执有实我,那就是遍计所执。有了遍计所执就不能证得胜义谛,故胜义无性由法无我性显示出来的道理,如同虚空是众色所显的道理是一样的。认识到三性中遍计执是空的,没有的,依他起与圆成实是有的,既不执空,亦不执有,即是中道。

  二、依相无性及胜义无性释无生等经句。

  佛陀依三无性显了说明一切法无性已,又以三无性中的相无性及胜义无性解释—切诸法无生无减,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因为相无自性是建立在遍计所执上的。而遍计所执不是依因果所安立的自相,其体如空花水月都无所有。若诸法自相是无所有。则不能说他有生,生是要有法才得生。没有何从生起?故说诸法无生。无生则无死-死是对生说的,生既不生,灭徒何灭7故说诸法无减。诸法既无生减,烦恼从何生起?烦恼不生。内心自是寂然安静的,故说诸法本来寂静。既无烦恼,则不造作一切行业。行业没有。那裹还有生死的流转,所以说诸法自性涅槃。诸法的遍计执中,若有少法可得,後来可说令其入般涅槃;若皆无有少法.试问能以何令其解脱般涅槃呢?所以如来依这相无自性性密意说诸法无生无减,本来寂静自性涅槃。

  同时佛陀又依胜义无自性性说—切诸法无生无减,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因为胜义谛不论在何时,何处都是安住在无生灭之中.因诸法法体就是如此,法尔如是,永无生灭,—切杂染诸法都不舆圆成实相应。以圆成实是清净故.诸法法性本来如此,非缘起造作而有,故是无为,无为法是无生灭;因为同一切杂染不相应,建立诸法的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所以佛陀说:我依法无我性所显胜义无自性性,密意说言—切诸法无生无减,本来寂静,自性涅槃。

  三,依三无性解—乘义

  佛教关於—乘,三乘之说,到底那—种究竟,逭一问题在佛教史上有讨论过:依《法華経》的思想,主要是会三归—,开权头实.说明三乘是不究竟的,一乘是究竟的。而唯识宗在《解深密经》裹则以三乘究竟,一乘方便的独特说法出现,舆《法华经》的观点截然相反。

  《解深密经》提出—乘方便。三乘真实。只因为声闻乘是依三无性的道理修证阿罗汉果的,同样的独觉及诸菩萨,如来种姓的有情,他们也是依三性三无性的道理修证涅槃果的。所以佛陀依据这种道理密意说是唯有—乘。佛陀虽说—乘,但并不是有情的根机没有差别,是有五种姓,有利根种姓差别。据此可知;所走的路虽同,能行的人有别。约所行的同道说唯有—乘,约能行的人异,就说有三乘。但无论什么种性的众生都不能离开唯识宗的三性三无性法门.唯议家把众生归纳为(五类种姓)声闻、缘觉。菩萨、不定、无种姓五类.欲成声闻阿罗汉。或缘觉、辟支佛,佛、菩萨都要具其种性.若不具备,无论如何她修行,都是徒劳无益的,所以在五种姓中的无种姓以及声闻种姓中的趣寂声闻,都是不能成佛的。

  四:依三无性教判摄如来—代时教

  如来一代时教,是随机施设的,机有千差万别,教有种种差殊;通常称为八万四千法门,大有令人望洋兴叹!为了人们学习的方便,这就有了判教,在中国佛教宗派中,如华严宗有五时教,天台宗有五时八教等,反映了中国古德对佛陀一代时教的理解.而唯识宗判教则根据《解深密经》中胜义生菩萨根据三性三无性的道理来判摄如来尸代时教为三时教。

  第一阿含时,谈有。是根据依他起性来建立的,说四谛法度小乘行者.即佛在鹿野苑讲四谛法。三转四谛*轮.当时有五比丘一闻佛说四谛法即悟道,证得阿罗汉果。但是,阿含教中只讲有,未讲空,即讲了一半,故不究竟,不彻底。因不圆满故有诤论。是为第—阿含有教。

  第二般若时,谈空。是根据遍计所执性建立的,说缘起性空,度发大乘心者.即世尊在第二时中为那些初发大乘心者说: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减,本来寂静,自性涅槃的道理.不过,在般若经中只是总说,没有象《解深密经》具体分别显了说明。般若教虽然也是很奇特,甚为稀有的,但也是有限的,不是最高层次的,不圆满,非究竟,故属隐密教。为第二时般若空教。

  第三深密时,并谈空有。是依据三性三无性建立的,普度三乘行者。即佛陀对三乘人具体以三性三无性的道理分别说诸法无自性,同时以相无性,胜义无生来说明不生不减本来寂静,自性涅槃,这种说教法在般若经中都没有,故般若教称为隐密教,而解深密教称为显了教,阿含偏重谈有,般若偏重谈空,《解深密》则既以三性谈有,又以三无性谀空,故本经较前二时说教更完整、彻底、究竟。

  本经把如来—代言教判为三时。并非按时间先後来判的,而是根据其义理来分别的。又所谓了不了义,并非说道理的深浅,而是说某一时的道理讲得全面与否,判为是否了义。如阿含教只强调有,而般若教则强调空。各说—半故都不了义。而唯识中道教讲三性三无性,既讲有,亦讲空,较前二时更为了义,所以唯识宗是根据三性三无性来判教的。

  由上可知,此品在唯识学上是比较重要的。唯识宗的核心理论是三性,在讲三性的同时又讲三无性.三无性的内容最早是出於此经,而本经对三无性说明最详细的就是无自性相品。若能把上面几个问题搞清楚。那么对三无性就有了一定的理解。

返回目录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