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三 闭关的条件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22日
来源:   作者:万行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三 闭关的条件

 

  不知不觉,能知能觉,能觉能照;能照能入,能入能出;能出入则无我,无我则自在;自在则无痕。

  通常大家都想闭关,试问大家,一个不能觉照的人如何闭关呢?“闭”者,闭身心;“关”者,关六根。闭关,并不是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名为闭关。通常大家要么不见,要么见而不照,也即见而即住。

  古人讲:“为道日损,为学日益”,也就是说修道要把自己的习气毛病天天对治、日日戒除。习气不除,纵然得定,也只是短暂的。因为有习气在,故会住;因为有习气在,有我执在,才会造业;因为有业力在,故会轮回。

  能不轮回吗?我看轮回者,最多的是修行人。都说“不执著”,而多数修行人是越修越会执著。因为许多修行人在见地上不清楚,所以,他所执著的自然是邪知邪见!一个真的在见地上清楚的人,除了对正见的执著以外,其余的皆可以任大家去“随缘自在”。

  如果一个人真的发心修道、想要闭关的时候,必须外忘世界、内忘身心。法、财、侣、地不仅都要具备,还必须能够得心应手。所谓“得心”,也即明心;所谓明心,也即明确方向。禅宗里面叫做“明白见地,确定方向”。

  明心为因,见性是果;见性为因,入道是果;入道为因,无我是果。到究竟的无我之前,要把世间上的利、禄、情、爱全都放下。这些放不下,无论你用功办道多少,都与“道”不相干!你“用功办道”得越多,实际上对世俗的功名、情爱,贪恋得越多。因为你对这一面投入得越多,你对另一方面索取得也会越多。即便有一天你入了道,见到了自己的本性,你没有持续不断地修炼下去,一不留神,觉照还是会被业力给拉出来。因为一个人的业力越大,越有力量,一旦降伏,入道的力量也就会越大。

  我们试看一个人,如果他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的话,一旦对某件事物感兴趣,他也没有多大的兴趣。如果一个人能够对一件事物特别厌恶、反感,当出现一件让他感兴趣的事物时,他比厌恶一件事物的力量还要大!有一个即将入道的和尚说过这样一句话:“凡夫是爱也爱不起来,恨也恨不起来。”这里所讲的“爱”、“恨”是指广义的爱恨,不单指男女之间的爱、恨。为什么会有这种人存在?实际上这种人遍地都是,大有人在!

  如果在外边做事情能够全心全意投入的话,一旦我们走进另一个环境——闭关的话,同样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相反,我们在外面做事情贪生怕死,不愿多做一点,不愿多付出一点,我们想闭关修炼,难道是一种享受吗?难道它不比在外面做事付出得更多、更艰辛吗?古人讲:智慧用了智慧在,力气用了力气在。一个不愿意布施智慧和力气的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修行人?

  抛开学佛的角度来讲,你用了智慧,用了力气,从某种意义上讲确实好了对方。那么我问一句:你自己究竟失去了什么?实际上人的智慧和力气,都是从布施当中、供养当中培养出来的,也可以说是被逼出来的、挖出来的。

  我们知道:一个人才的造就,与他先天的素质和后天的培养都有关系。实际上人的一半,上天已经给你定型了、给你安排好了,无论你怎么蹦、怎么跳、怎么挣扎,谁也没有能力帮你改变这一半了!所谓的改造命运,只能是改造另一半。可是就一个凡夫而言,这另外的一半,你也无法改变!惟有在世的明师可以帮你改变。就连过去已经往生了的明师,对你来说也是无济于事。就像现在的人有病,必须要找现在的医生,你去找古时候的扁鹊、华陀根本医治不了你现在的病。你们在座的人,谁有了病会去找过去的扁鹊、华陀去治呢?是不是都要找现在的医生呢?

  人的福报、功德、智慧、承受力等等,一切的一切,都是从给与当中、付出当中、奉献当中培养、训练出来的。为什么在六度万行当中,要把布施放在第一位呢?我们看问题不要只看到表面,要看到它的实质、看到核心。也许你们看到万行每天这么辛苦、这么操劳!实际上我这几年的成长,远远超过我前面闭关七年成长的速度。比前面闭关几年的收获还要大。承受力、心态、思想,都比前几年改变得大,尤其是最近一年。

  你们刚来的人恐怕不知道,如果按我以前做事的心态和方式来说,我不会用这种方式和你们交流。之所以我能够用这种方式,是因为万行深深地感受到是你们帮万行进步了,是你们成就了万行。学佛、乃至做人,都是一种经验、都是一种感受。只有当你有了经验、有了感受心态才会有改变。所谓的“超越”、“开悟”,不正是因为心态有了改变吗?

  当一个人的心态没有改变的时候,你所谓的学佛修道,就像一个齿轮每天按部就班地转动一样。你就是转一百年,也不会开悟。即使在修道,也未修道!因为你天天都是这一套,没有什么能让你的身心有巨大的震撼、能给你巨大的触动。

  你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是在实践佛法、是在实践人生,可是你根本就没有用心投入、没有用心去做。不错,就你们的水平而言,我也承认你们是在投入地做。可是就道而言,你们所谓的投入,力量真是太微弱、太微弱了。做任何一件事情,你达不到忘我的程度,对事物的深度、根本无法深入进去。你不能随时出入的话,对事物的广度更没办法达到。

  实际上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是一种习惯,也就是我们生生世世养成的习气。譬如说我二十年前是一个农村的孩子,大、小便之后从来都不用冲厕所。到了城市以后,大、小便完了,裤子一提就走掉了,根本就没有冲大、小便的习惯,让我冲厕所,我感到很不习惯。可是让我的朋友看到,会非常地痛恨、厌恶!等我改变了这个习惯以后,如果大、小便完了以后没有冲水,我会觉得身心都不自在。看到别人如是,自己也会痛恨、厌恶。

  习惯一旦形成,叫你改变,就一个凡夫而言,几乎是不可能的。所谓的改变,那是因为环境所迫,你不得不改!一旦环境允许,你仍然还是大、小便完了,提起裤子就走。这也就是明师“心狠手辣”的原因所在!他不会给你环境、给你机会,你适应得了,就生存下去;你适应不了,就地死亡!自古道:“适者生存”,环境永远不会适应人,适应生物;只有人、生物去适应环境,才能够与环境共存。

  前几天我去看了山上闭关的印平师,他用功用得很猛,因为他这个年龄正是血气方刚的时候,所以做任何事情都会非常投入。他在没有闭关之前,干寺庙里的事情也是全身心地投入。正因为他有一颗全身心地投入的心,也就是养成了这种习惯性,他做任何事情都是全身心忘我地投入。你们在座的,谁有个全身心投入的习惯性呢?谁有这颗心呢?既然没这颗心,你做任何事情要想上档次绝无可能!因为做任何一件事情,想把档次提上去,你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忘我地投入。可怜之人,也必然有其可恨之处!

  要想知道自己能否修行,是否已经在修行,或是说修行到哪个程度了,从日常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接触的每一个人,足以检验出我们修行的层次了,哪里还需要看经书、找明师印证呢?

  菩萨之所以有悲心,那是因为他有一个难以形容的心量。如果他没有这个心量,如何来的悲心?既然没有悲心,如何来的智慧?既然没有智慧,如何来的神通?所有的一切,全部是建立在“量”上。有了这个量的存在,接二连三的智慧、神通、福报、功德,都会具足。

  人生很短暂,转眼间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你得到它也是如是,你得不到它也是如是。既然世间上的一切都是如是,大家何不找一个超越如是的“如是”呢?

  我想在座的人没有一个会相信,人死了以后是没有灵魂的,都相信人死了以后有一个不生不灭的东西存在。惟独这个不生不灭的,是超越了三十、四十、五十、六十岁的。正因为我们想要得到这个东西,所以就要把世间的东西放下。

  所谓的“放下”,并不是要你什么都不去经历它,要想对一件事情放下和超越,只有你经历了一次大的突破,全身心地去尝试它、经验它,才能够超越它、放下它。试问,一个从来没有吃过波罗蜜的人,竟然说自己已经超越了对波罗蜜的贪恋,你们听起来难道不觉得可笑吗?

  我承认大家都有道心,然而与其说大家都有道心,不如说大家都有贪心!没错,现在都在贪“道”、“贪”修行。为什么不贪世俗的财、色、名、利呢?,那是因为我们对这些东西的机会不多。如果这些机会都具备、机缘都成熟的话,究竟要哪一样,恐怕我们真的很难选择了!

  为什么过去的祖师爷们一再肯定、反复强调:“罗汉修炼于深山老林,菩萨成就于红尘人群。”你也许会说:我不想做菩萨,证个罗汉果就够了。实际上罗汉在修得了根本智以后,还是要有一个阶段、有个过程要到红尘里面去弥补他“后得智”这一堂功课。因为根本智与后得智的关系,犹如一个人的左腿和右腿一样,单凭一条腿、一只脚是没办法迈步的!

  为什么过去的祖师爷们要“内外兼修”?也即是进关——出关,出关——又进关。因为过去的祖师爷们在面对红尘的时候,曾经有过全身心地投入,所以他们一旦把自己关闭起来修炼的时候,就会外忘世界、内忘身心!我们在座的谁曾经历过花花世界,全身心地投入过?谁全身心地尝试过?既然对外面没有切身地尝试过,一旦我们把自己封闭起来,他是不可能不向往外边的。

  我也曾经替大家考虑过,是否不需要经过外面,直接就在里面修?可以,完全可以!只是你这样经历以后,同样会像你当初没修炼以前的感受一模一样。因为当一个人对前面不知道的时候,他也不知道后面;对后面不知道的时候,他也不知道前面。只要对一面知道过,再去寻求另一面的时候,也就容易知道全面。

  可是,对凡夫而言,很容易停留在一面,因为凡夫他是以凡夫位为基础。既然如此,首先就应该把凡夫位上的功课有了一番饱尝之后,才能够弃位就升。所谓的“弃位就升”,就是说你本位站得稳、站得牢,才能够“升”。凡夫位就是成佛位、就是成佛的基础。

  基于我自己十几岁就出家的原因,基于我自己想成长、想成熟的原因,所以来建东华寺。想借助于建东华寺的机会把自己给历练出来。我过去曾经讲过,对东华寺的修建或者十年,或者二十年,一旦建成以后,我就会把它放弃掉,再以另外一种方式去修炼。

  一个人尝试得越多,放下得也就越多越快。这里所说的“尝试”,不是说你经历的很多,而是指你用心投入过。有许多人经历了很多,但都没有用心投入,当然也就不可能有很深的体验,因此他也就不可能完全地超越。可是有几个人敢把自己的身心完全地投入到某一件事情上去呢?

  因为他不知,所以就不觉;因为不觉,所以就不能够照;因为不能够照,所以就不能够入;既不能够入,所以就不能够出;既不能够出入,也就不能够自在,只有自在的人,才无痕迹。

返回目录

-----------------------------------------------------------------------------------------------------------------

更多万行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