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达观法师:六祖坛经讲记 第20集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16日
来源:   作者:达观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达观法师:六祖坛经讲记 第20集

   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瞋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剎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着空。第一莫着空!若空心静坐,即着无记空。

  【何名摩诃?摩诃是大。】石头比较大还是桌子比较大?我们一般人认为的「大」是对待的大,〔摩诃是大〕的〔大〕,是超越一切的对待,这个〔大〕就是佛性。我跟你谈佛性,你一定会吓一跳,我们感觉到「众生皆有佛性」,好像佛性就只在身体的范围内,如果是这样,当然不叫大。你可以看得到北极星,也可以看得到月亮,不是你的佛性到北极星、月亮那边,而是北极星、月亮都在你佛性里面。根据科学杂志的报导,你看到天上的星星闪一下,这一闪不是现在发生的,而是好几百、几千年前的事,佛性是突破时间跟空间限制的。佛说,开悟的人看这个世界,就好像他手中的一粒果实这么清楚,这叫见性,要好好去体悟一下。

  【心量广大,犹如虚空,】自性本空,我们今天心中就是不空,才没有能力跟「空」相应,才有障碍,若你心中真空了,就能产生妙有。我常跟同学讲:「你不要抓住任何一点概念。」你表面上听得懂,但要做到很难。从你跟别人谈话时最容易观察得到,你时时刻刻用你的概念在批判对方,甚至轻视他、对他不屑、认为他说错了,或时时刻刻在比高下,你既有的概念挥之不去。有同学看我在跟别人聊天,就问我:「师父,你那么有耐性陪他讲,如果是我早就走了。」他说「耐性」,好像是忍耐,要很有修养,我为什么坐在那边听呢?我就说:「你们不是想要修行吗?那何处不是修行?」你不需要刻意跑去树下盘腿、打坐、看自己的心;你跟人家说话,就很容易看到你的心的样子,你很想跟他辩、跟他讲,你这样是错的,你为什么不从这里修呢?你如果能不抓住任何概念,你的心就像虚空,他的话就像微风,不会对你造成干扰,你的心不空,就要忏悔。不要去抓住你的概念,纵使它是正确的,也不要去抓,因为自性离开善恶对待;这样子练习,渐渐的就跟「空」相应了,你就会有感触,会有轻安的感觉。

  【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无有边畔〕是没有界限。〔方圆大小、青黄赤白、上下长短〕都是形象的概念。我们就是被形象拘锁住,停留在色身,所以无法进入法身、佛性。《普门品》讲「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如果不空,如何做得到?!但是你现在也可以试着去做,比如你遇到小孩子,应以小孩身得度,你就要化成小孩子;应以老人身、知识份子得度,你就要化成他们,这当下你就是观世音菩萨,空就是这么妙不可言。

  【亦无瞋无喜,】喜欢的东西就想要取得,「取」和「贪」相应;如果得不到就生起瞋恨,「舍」跟「瞋」相应。六祖大师讲的修行重点是「面对一切法不取不舍」。

  【无是无非,】「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我们常讲:现在的政治人物怎么样,外面的情形怎么样…,我们不要把自己的命运交给任何一个人,你的生命要交给自己,也不要将你的快乐交给别人,这并不是叫你自私,而是将你的概念回归你的心,由自己决定你能不能快乐,由自己决定你要过怎样的生活,不要去讨论外面的是是非非。

  【无善无恶、无有头尾。】经典这样写,并不只有这些概念,只要是任何相对的名词,都是对待。《道德经》言:「名可名,非常名。」所有的人都是活在名词当中,你的概念都是由名词串连起来的,不然为什么我骂你,你会生气?如果你脑袋没有那些名词,我骂你,你不会生气;你为什么说:「你伤害我的自尊心。」又出现了「自尊心」这个名词。你讲任何一个字都是名词,讲佛就是众生,讲迷就是悟,讲正就是邪,讲修就是不修。那怎么修?你能够领悟到吗?你要见性,要离开一切的语言、文字,还有意识,它并不抽象,问题是,你要做到这样,需要下功夫;也许你觉得太难了,但是你也不要被「难」这个名相障碍住,把「难」跟「易」拿掉,佛性非难非易;那究竟是什么?不要多此一问,因为你又要创造另一个名词了。当你静下来的时候,你看到你的概念就是名词,都是名相,相续不断,你的心怎么会净?!但是名相并不是罪过,你要会用,只是你不要执着它。不要自从学完佛之后,就说:我从今之后不再说「我」这个字;你表达意思需要借助某些名词。你要在这里去悟到这个概念,真正究竟的法门你才会看得懂。

  【诸佛剎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诸佛剎土〕这个佛不是指其他的佛,是指你的心,你的佛性,佛土就是你的心地。我们一般人掉入一个陷阱,心中「有法可得」,你今天来听课,不要想得到什么,而是你什么概念被我打破,你有什么好得的?!所以这样的概念,你要时时刻刻把它建立在你的内在,变成你的正见,有时候要很久,不是那么容易的,你现在上课时清清楚楚,下课就迷迷糊糊。

  【自性真空,亦复如是。】我们现在讲的「空」是〔真空〕,不是顽空,顽空是不清不楚,真空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像镜子一尘不染。它若是不空,它就不能妙用,真空妙不可言。

  举个例子,如果我上课都是准备而来的,我一定很累很苦,上课不需要这样准备,你们就是最佳的教材,什么人来,发生什么事,从你们身上谈就好了,所以,你明白什么概念,你只要相应就对了。你可以去体会看看,只要你是准备而来的,就不是「本来」,它一定会用尽;从外面学习而来的,就不是「本来」,你一定学不完。我还没有出家前训练一些心灵教育的讲师,我常跟他们讲:「你们既然是心灵教育的讲师,你们要去体悟到那个『心』,而不要去准备什么。准备的东西不生动、不活泼、不感人,从心讲出来的最自然、最生动、最感动人。」但是这样的概念能懂的人很少,因为讲师如果什么都没有准备,上了台就讲不出来。我说:「那是因为你没有体悟到,在你没有体悟之前,我看你还是准备好了。但是你只要用心,不明白你问,然后再体会,你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懂。」怎么学会讲话呢?不会讲话的人就是想到什么讲什么,想一句讲一句,想两句讲两句。讲话要从内讲到外,从上讲到下,从左讲到右,从远讲到近,从下讲到上,从外讲到内…,把握住核心,就可以左右逢源,你要讲什么就讲什么。比如讲佛法,可以从凡夫一直讲到成佛的过程,或从自己讲出去,这叫一分钟顿悟讲话法门;不懂的话到卡耐基去渐修。

  【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着空。】这是很伤脑筋的部分,他说「空」,怕你执着「空」,说「有」,又怕你执着「有」。就像去年,大陆的网友问我一个问题,他说:「师父,你是禅师,为什么叫人家念佛?」我回答说:「什么叫禅?禅就是自在。念佛有碍到你吗?如果碍到你就是禅废啦!禅就是一切没有障碍,就是平等。」你明白这个概念,什么东西都不会障碍你。禅只能够讲禅话,那跟夏天那只蝉差不多。所以,你现在听我上课也一样,我现在跟你说禅很好,并不是叫你改净土为禅,反之亦然。我所讲的东西你们每个人自己去受用,你读佛经也是这个样子。为什么有的人抓着既有的概念不放?如果他第一次接触佛法,法师跟他讲你要持《大悲咒》,他就以为佛法就是《大悲咒》;如果叫他念佛,他以为念佛就是学佛;如果参加法会,他又以为法会是学佛…这就是先入为主的概念,大部分人都是这个样子。有因缘的我能讲多少就尽量讲,我只跟你讲平等,懂了你就受用;平等就要不执着,一执着就不平等,所以不要听六祖大师说什么你就执着什么。

  【第一莫着空,若空心静坐,即着无记空。】你的自性是本空的,但不要执着空,坐在那边什么都不想了,善恶都不分了,很多人〔着无记空〕,这样打坐是不对的。有些人觉得这样不错,蛮舒服的,这个不需要人家教,这叫休息,坐在那边休息,你的智慧没有办法生起来,有些人还会胡思乱想。你要让一个人静,最快的方式就是让他不断的动、快速的动,突然静下来,马上有入禅定的感受,但你被生理的感觉骗了,那种「静」是动静的「静」,它有生有灭,过一阵子这种感觉又变了。比如你有心事,找朋友或心理治疗师、催眠师倾诉之后,你觉得压力释放掉了,轻松多了,这是转换你的感觉,你不用太高兴,既然能够转,等一下就再转回来。

  我们绝大部分的人都被感受骗,当六根接触六尘,就会产生触受,当你生起这个「受」,那糟糕了,你会有乐受,跟贪相应;或者产生苦受,跟瞋相应;或者产生不苦不乐受,跟愚痴相应;你的感觉就是贪瞋痴的来源。当你快乐的感受生起之后,你观察它,它一定会消失;它消失之后,苦的感受就会生起;你再观察它,苦的感受也会消失;当它消失后,不苦不乐的感受就会生起;当你继续观察,不苦不乐的感受也会消失,然后再周而复始地出现乐、苦、不苦不乐。

  我们所有的人都掉入一个陷阱,都喜欢活在好的感受,实际上你是没有办法时时刻刻活在好的感受的,因为好的感受消失之后,苦的感受就会生起。为什么会有苦呢?这个「苦」是针对那个「乐」生起的,跟前面的感受比较才产生「苦」跟「乐」的对待。所以你就一直在 「色、受、想、行、识」当中转个不停,你什么时候能够察觉,你就能够跳开。不要活在感受,要活在作用,活在作用,就跳开五蕴,我们今天就是被五蕴所绑。

返回目录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