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印顺法师:华雨集第二册 中编「大乘佛法」第五章 往生极乐净土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11日
来源:   作者:印顺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印顺法师:华雨集第二册 中编「大乘佛法」第五章 往生极乐净土

 

  第一节 弥陀净土与三辈往生

  菩萨在发心修行的过程中,不退菩提心bodhi-citta是最重要的。于菩提心得不退转avivartika,才能不断进修,成就佛道。如退失了菩提心,那就是退转──退入二乘,或退在五趣生死,那就不能成佛了。可是菩萨道广大难行,容易退失,非怯劣众生所能成办,所以经说「往生净土」的易行道。中国佛教界,说到「净土」,似乎就是西方极乐世界;说到「往生」,就是往生西方:这表示了中国佛教界,对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信仰的普遍、深远。如依「大乘佛法」来说:十方的清净国土,是无量无数的。「往生」是死此往彼的一般用语,如往生天上,往生地狱。以「往生净土」来说,「十方净土,随愿往生」,所以也并不等 [P217] 于往生西方极乐国土。然往生西方极乐,在大乘经中,有他独到的意义,这才会形成中国净土宗那样的盛况。

  十方的净土虽多,然专说净土的经典,并不太多。主要是东方不动──阿!B粊Aks!obhya佛 Aks!obhya佛的妙喜Abhirati净土,西方阿弥陀Amita^bha佛的极乐Sukha^mati^,Sukha^vati^净土。大乘经中,说到这东西二佛与二净土的非常多,可说二净土是旗鼓相当。但说东方阿!B粊佛土的,仅有『阿!B粊佛国经』一部(二种译本),而说西方阿弥陀佛净土的,有三部经,更多的译本。差别的理由何在?阿!B粊佛净土是重智证的甚深行,阿弥陀佛净土是重信的易行道;在通俗普及的情况下,念阿弥陀佛,往生极乐净土的法门,当然要比阿!B粊佛净土法门盛行得多了。其实,在中国佛教界,阿!B粊净土法门,可说已经忘失了。

  专明阿弥陀佛净土的经典,汉译的有三部。一、大本『阿弥陀经』,共存五种译本,经考定为:1.『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二卷,(传为吴支谦译),后汉支娄迦谶Lokaraks!a译。2.『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四卷, [P218] (传为支娄迦谶译,或作曹魏白延译),吴支谦译。这二部,是二十四愿的古本。3.『无量寿经』,二卷,(传为曹魏康僧铠译),晋竺法护Dharmaraks!a译。4.编入『大宝积经』的『无量寿如来会』,二卷,唐菩提流志Bodhiruci译。这二部,是四十八愿本。『无量寿经』保存了「五大善」(五戒)及乞丐与国王的譬喻,可说是从二十四愿到四十八愿间的经本。5.『大乘无量寿庄严经』,三卷,赵宋法贤译,是三十六愿本(1)。二、小本『阿弥陀经』,有两种译本: 1.『佛说阿弥陀经』,一卷,姚秦鸠摩罗什Kuma^raji^va译。2.『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一卷,唐玄奘译。小本虽不说阿弥陀佛的本愿,也没有说到三辈(九品)往生,然叙述极乐国土的依正庄严,而劝人念佛往生,简要而容易持诵,所以最为流通。三、『佛说观无量寿经』,一卷,宋!7痳良耶舍Ka^layas/as译。立十六观,九品往生,是属于观相念佛的。

  在十方佛净土中,阿弥陀佛与极乐净土的特胜是:在弥陀净土法门集出时,表示了一项信念:一切佛中的阿弥陀佛,一切佛土中的极乐国土,是最殊胜的。 [P219] 阿弥陀佛初发心时,是世自在王Lokes/varara^ja门下的出家弟子──法藏Dharma^kara 。法藏菩萨愿求佛道,希望成佛时的国土,在一切佛国土中是最理想的。世自在王如来为他显示了二百一十亿佛国土(唐译作「二十一亿」;宋译作「八十四百千俱胝」)。在这么多的佛国土中,选取最理想的,综合为一,从菩萨大行中,成就圆满庄严的净土。换言之,这不是某一净土所可及的,这是集一切净土庄严的大成,所以「令我为世雄,国土最第一」了。依菩萨大行而庄严佛土,成佛也就胜过一切佛,如初发大心时说:「于八方上下诸无央数佛中最尊」 (2)。如来智慧光的殊胜,表示身光明第一,如说:「阿弥陀佛光明最尊,第一无比,诸佛光明皆所不及也」;「阿弥陀佛光明姝好,胜于日月之明,百千亿万倍。诸佛光明中之极明也!光明中之极好也!光明中之极雄杰也!光明中之快善也!诸佛中之王也」(3)!经中广说诸佛的光明差别;极力赞扬阿弥陀佛为「诸佛中之王」,表示了阿弥陀佛第一的意境。依「佛法」说:诸佛的法身是平等的,而年寿、身光、国土等,是有差别的。依「大乘佛法」说:佛与佛是平等的 [P220] ,但适应众生的示现方便,是可能不同的。这样,阿弥陀佛与极乐净土的最胜第一,虽不是究竟了义说,而适应世间(印度)──多神中最高神的世俗心境,在「为人生善」意趣中,引发众生的信向佛道,易行方便,是有其特殊作用的!这可以说到佛的名号:阿弥陀Amita^bha,是「无量」的意思。无数无量,「佛法」是形容涅槃nirva^n!a的。与阿弥陀音声相近的阿弥利哆amr!!ta,译义为甘露,也是表示涅槃的。涅槃──现实生死的「彼岸」,「佛法」是究竟寂灭;「大乘佛法」是毕竟寂灭中,起不思议的妙用。据大本的古译本,阿弥陀(在一切无量中,)特重于光明的无量,所以也名阿弥陀婆Amita^bha,也就是无量光佛。如『往生咒』作:「南无阿弥多婆耶,哆他伽多夜」(南无无量光如来)。『楞严咒』作:「南无阿弥多婆耶,跢他伽多耶,阿啰诃帝,三藐三菩陀耶」(南无无量光如来、应、正遍知)。『普贤行愿品』也说:「速见如来无量光」(4)。光明a^bha^与清净s/ubha的音相近,所以古译经名为『无量清净平等觉经』。这都可以看出,无量光是阿弥陀──无量佛的主要意义。这使我们想起了东西二 [P221] 大净土:东方阿!B粊佛土,如旭日东升,象征了菩萨的初发大心,广修六度万行,长劫在生死世间度众生,而归于成佛、入涅槃;是重智的。西方阿弥陀佛土,如落日潜晖,不是消失了,而是佛光辉耀于那边──彼土(彼岸,也就是涅槃异名);重于佛德的摄受,重于信行。这所以极乐世界在西方;佛告阿难A^nanda :「西向拜,当日所没处,为阿弥陀佛作礼」(5);十六观中,初观落日,「见日欲没,状如悬鼓」(6)。阿弥陀佛起初是重于无量光的,应有适应崇拜光明善神的世俗意义,但晋竺法护译本以下,都作无量寿Amita^^yus佛了。生命的永恒,是世间众生所仰望的,所以有「长生成仙」,「永生天国」的宗教。无量光明──慧光普照与慈光的摄受,对一般信众来说,不如无量寿,所以后代都改为「无量寿」了。小本『佛说阿弥陀经』(大正一二‧三四七上)说:

  「彼佛何故号阿弥陀?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又、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 [P222]

  鸠摩罗什的译本,以阿弥陀──无量佛为本,综合了无量光明与无量寿命,还是无量光在先。玄奘译本及现存梵本,以无量寿在先而无量光在后,这是适应世俗所起的转化。

  阿弥陀佛因地,发二十四大愿(或三十六愿,或四十八愿),建立清净庄严的佛土。生在这佛国中的,有种种功德,特别是:十方世界众生,发愿往生阿弥陀佛国的,一定能往生极乐,当然是有条件的,也是有高低的。经有三辈往生说,各本略有出入,如下(7):

  图片

  A    │      B        │     C      │      D

  │                │             │

  [上]去家作沙门.│[上]舍家作沙门‧│ 发菩提心‧ │  闻此经典受

  作菩萨道‧    │ 发菩提心‧   │ 专念无量寿 │  持读诵书写

  奉行六度‧    │ 修诸功德‧   │ 佛‧恒殖众 │  供养‧昼夜

  慈心精进‧    │ 一向专念无    │ 多善根‧发 │  相续求生彼

  不瞋不贪‧    │ 量寿佛      │ 心回向愿生 │  剎

  [P223]

  常念至心不    │          │ 彼国      │

  断绝          │                │             │

  [中]在家布施‧  │[中]发无上菩提  │ 发菩提心‧ │  发菩提心‧

  深信佛语‧    │ 心‧一向专    │ 不能专念‧ │  持戒不犯‧

  饭沙门‧起    │ 念‧多少修    │ 不种众多善 │  饶益有情‧

  寺塔供养‧    │ 善‧饭沙门    │ 根‧随己修 │  所作善根回

  慈心精进‧    │ ‧起塔像供    │ 行诸善功德 │  向‧忆念无

  斋戒清净‧    │ 养‧奉持斋    │ ‧回向愿欲 │  量寿佛及彼

  不瞋断爱‧    │ 戒‧       │ 往生    │  国土

  一日一夜不    │                │             │

  断绝          │                │             │

  [下]断爱欲‧不  │[下]发无上菩提  │ 住大乘‧清 │  发十种心─

  瞋怒‧慈心    │  心‧一向专    │ 净心向无量 │  ─十善‧昼

  [P224]

  精进‧斋戒    │  意乃至十念    │ 寿佛乃至十 │  夜思惟极乐

  清净‧念欲    │  ‧闻深法信    │ 念‧闻深法 │  国依正庄严

  往生‧昼夜    │  乐不疑‧乃    │ 信乐不疑‧ │  ‧志心归依

  十日不断绝    │  至一念念于    │ 乃至一念净 │  ‧顶礼供养

  │  彼佛       │ 心念无量寿 │

  │                │ 佛          │

  上表所列的,a.是汉、吴的古译──二十四愿本;b.是晋译,c.是唐译,都是四十八愿本;d.是赵宋译的三十六愿本。念阿弥陀佛而往生极乐世界的,a.b. 分上、中、下──三辈人;c.d. 没有说「三辈」,但显然也有高下的三类差别。依a.本说:上辈是出家的,修菩萨道的;中辈是在家的,广修供僧、建寺、起(佛)塔等供养功德,斋戒(五戒及八关斋戒)清净的;下辈也是(在家)斋戒清净的。三辈往生的,都是不贪不瞋,慈心精进的。所以分上中下三辈,在乎生前的智慧、福德不同,而戒行清净,却是一致的。b.本大致与a.本相同,但三辈都 [P225] 是发菩提心的。c.本没有说到出家与在家。三类人中,初是发菩提心而广殖众多善根的;中是多少修善根的;后是心住大乘,闻深法而信乐不疑的。依初后来说,中类也应是心住大乘,与b.本相同。三类的差别,是广殖善根,不广殖善根,少少殖善根的不同。d.本:初是对『阿弥陀经』的受持、读、诵、书写、供养,与「念法」的易行方便相同;中是发菩提心,持戒,饶益有情的;后是行十善的。晚出的经本,出入很大!但总之,三辈的高下,虽与念佛有关,而主要是由于生前的施、戒、慈、慧等德行的不同。小本『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8),可说是简化大本所说的金句!对于「念佛」(及极乐国土),a.本上辈是「常念至心不断绝」,中辈是「一日一夜不断绝」,下辈是「一心清净昼夜常念……十日十夜不断绝」。中辈一日一夜不断绝,下辈却是十日十夜不断绝,可能是译文的不善巧!b.本都是一向专念,而下辈说:「一向专念,乃至十念」。c. 本三类是:专念;不专念;「以清净心向无量寿如来,乃至十念」,与b.本相同。从三辈的次第来说,下辈的「十念乃至一念」,比a.本十 [P226] 昼夜说要合理些。d.本通泛的说:「昼夜相续」,「忆念」,「昼夜思惟」。事实上,往生净土品位的高下,由于生前的施、戒、慈、慧等功德的不同;而念佛多少能往生阿弥陀佛土,论理是不能限定时间的。如『佛说阿弥陀经』(大正一二‧ 三四七中)说:

  「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净土的依正庄严),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念佛而能往生极乐净土,是要「专念」、「系念」的,而时间不一定。「若」是不定词,也许一日(夜),或者二日、三日,能念到「一心不乱」avik-s!!iptacitta ──心不散乱的意思),就能临终往生。事实上,有的一日、半日就可以,有的一年、十年了,还是不能「心不散乱」。总之,以念得「心不散乱」,为往生西方极乐国土的主要条件;而往生品位的高下,以生前的德行而差别。念smr!ti 是忆念、系念,念为定sama^dhi所依;「心不散乱」,虽还不是达到禅 [P227] 定,但念到心无二用,净念相续,心中唯有阿弥陀佛极乐国土的一念了。念是内心的忆念、系念(可通于称名、观相),并不等于我国佛弟子所想象的口念(因而造了个「念」字)。然口称佛名,内心同时忆念,依称名而导入「心不散乱」,那就是「称名念佛」而可以往生极乐了。大本『阿弥陀经』的专念、忆念,是不限于称名念佛的。小本『阿弥陀经』说:「执持名号」,名号的梵语为na^madheya ,所以是重于「称名念佛」的。不知为什么,玄奘译na^madheya为「思惟」,也许是不满当时提倡的口头散心念佛,而故意改为「思惟」吧!依上来所说,可见「一心念乃至十念」,是内心不散乱的念。王日休编写的『大阿弥陀经』,说下辈「每日十声念佛」(9),专在称名的数目上着想,那是中国佛教的习俗,与印度的「大乘佛法」不合!

  注【19-001】参阅拙作『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一一章(七五九──七六二)。

  注【19-002】『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上(大正一二‧三00下)。

  注【19-003】『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上(大正一二‧三0二中──三0三 [P228] 上)。

  注【19-004】『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四0(大正一0‧八四八上)。『普贤菩萨行愿赞』(大正一0 ‧八八一上)。

  注【19-005】『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下(大正一二‧三一六中)。

  注【19-006】『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大正一二‧三四二上)。

  注【19-007】a.『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下(大正一二‧三0九下──三一一上);『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三(大正一二‧二九一下──二九三上)。b. 『佛说无量寿经』卷下(大正一二‧二七二中──下)。c.『大宝积经』(五)『无量寿如来会』(大正一一‧九七下──九八上)。d.『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卷上(大正一二‧ 三二三中──下)。

  注【19-008】『佛说阿弥陀经』(大正一二‧三四七中)。

  注【19-009】『佛说大阿弥陀经』卷下(大正一二‧三三七中)。

  第二节 往生净土的抉择

  这里要论究几个问题。一、往生极乐国土的,有没有声闻s/ra^vaka与缘觉pratyaka-buddha [P229] ──二乘?世亲Vasubandhu的『无量寿优波提舍愿生偈』说:「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1)。这是依三十六愿本说的,如说,「我得菩提成正觉已,所有众生令生我剎,虽住声闻、缘觉之位,往百千俱胝那由他宝剎之内,遍作佛事,悉皆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2)。这是说:极乐国土中,现住声闻、缘觉位的,到处去作佛事,是一定要成佛的。然四十八愿本中,虽说到没有女人与六根残缺不全的,却明白说:极乐世界的声闻与缘觉,数量是多得难以了知的(3)。在古译二本中,处处说到「诸菩萨阿罗汉」。经说出入不同,是净土思想的先后不同。早期的大乘经,说大乘法而含容二乘,如『般若经』,「为诸菩萨摩诃萨宣示般若波罗蜜多」,又说:「或声闻地,或独觉地,或菩萨地,皆于般若波罗蜜多,应常听闻,……如说修行」(4)。『佛说舍利弗悔过经』,是大乘的易行道,而经上说:「欲求阿罗汉道者,欲求辟支佛道者,欲求佛道者」,都应日夜六时,向十方佛忏悔、随喜、劝请,而回向众生成佛道(5)。发愿往生极乐净土,是大乘法,却又说极乐国有无量无数阿罗汉。从 [P230] 佛法发展史来说:这是「大乘佛法」初兴,传统的声闻教团强固,所以采取含容二乘的立场:阿罗汉是究竟的,但也应学习大乘,净土中也有阿罗汉。等到大乘佛法兴盛,信众增多,那就要说二乘不究竟,二乘不生净土,再就二乘也要回心成佛了。对于净土中的阿罗汉,要解说为佛、菩萨的示现了。这样,迟出些的四十八愿本,说三辈往生,都是发菩提心的;『阿弥陀经』说:「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6),是合于大乘净土法门发展倾向的。

  第二问题是:有罪业的,能不能往生净土?约现生说,从少到老,人那里会没有过失呢!善业与不善业,一直是不善业强就堕落,善业强就上升,在此消彼长,此长彼消的状况中。古译二本,似乎没有提到这一问题,只是通泛的说五戒、十善,说要有怎样净善功德,依功德而分三辈往生的高下。「佛法」一向说有业障,是障碍佛法进修的,所以四十八愿的晋译本说:「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唐译本作:「唯除造 [P231] 无间恶业,诽谤正法及诸圣人」(7)。五逆即五无间罪,是「佛法」所称为业障的。「大乘佛法」兴起,说诽谤大乘正法的罪业,极重极重。隋、唐所译经本,每增列诽谤圣者。依四十八愿本说:造五无间罪及诽毁大乘的,即使发心念佛,也为恶业所碍而不能往生。但『观无量寿经』,说三品、九生;下品三生,都是造有恶业的。下品上生是:「作众恶业」而不谤大乘的;下品中生是:「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以诸恶业而自庄严」;下品下生是:「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 (8)。这样的恶业重大,也有往生净土的可能。从所犯的罪业来说,是声闻佛教所说的罪业,就是一向不知或不信佛法,或知有佛法而不知有大乘佛法者所作的恶业。所以「命欲终时,遇善知识」,在最迫切的重要关头,知道大乘净土法门,就能至心归向,不堕落而往生极乐。「佛法」不是也说:滥杀行人的恶贼鸯掘魔罗An%gulima^la,一闻佛法,就证入圣果吗?如平时知道阿弥陀佛Amita^bha,知道往生极乐,以为只要信仰,不分持戒犯戒,作善作恶,依阿弥陀佛的悲愿, [P232] 都可以往生极乐,那是颠倒解义,自误误人了!

  三、念佛能否即生往生?如『称扬诸佛功德经』说:「其有执持斯佛名者,复劝他人令使诵持,增益功德,必当得往生此佛国,求最正觉,立不退转,疾成不久」(9)。执持佛名号的易行法门,主要能:忏除罪业;得陀罗尼dha^ran!i^ ,往生清净佛土;不退转于无上菩提。念佛名号而求生净土,在「大乘佛法」中,可说是十方一切佛所共的。重信心的大乘易行道,经典不少,流通极广,到底为了什么?「大乘佛法」主流,是甚深广大的菩萨道。菩萨发大菩提心,凡是有利于众生的,没有不能施舍的,没有不能忍受的;菩萨行难行大行,而能历劫在生死中,利益众生。菩萨实在太伟大了!但由于法门是「甚深难行」,众生的根性,又是怯劣的多,所以向往有心,而苦于修行不易,深感自己的业障深重。即使发心修行,也容易退失。这所以有念佛方便的易行道,如『十住毗婆沙论』所说:『宝月童子所问经』的十方佛名;还有「阿弥陀等佛,及诸大菩萨,称名一心念,亦得不退转」(10)。这样的「称(十方佛及菩萨)名一心念」,就能得 [P233] 不退转吗?「求阿惟越致[不退转]地者,非但忆念、称名、礼敬而已。复应于诸佛所,忏悔、劝请、随喜、回向」。「能行如是忏悔、劝请、随喜、回向,福德力转增,心亦益柔软,即信佛功德,及菩萨大行」。由此能引发悲心、慈心,进而能修行施、戒等波罗蜜──菩萨的大行难行(11)。龙树Na^ga^rjuna的『十住毗婆沙论』,立难行与易行二道,然所说的易行道,是通于诸佛菩萨的,有二行差别,而终归于菩萨道的正方便,六度等难行大行。无着Asan%ga的『摄大乘论』,立四种意趣,解说经说的意趣所在。第「二、别时意趣:谓如说言:若诵多宝如来名者,便于无上正等菩提已得决定。又如说言:由唯发愿,便得往生极乐世界」(12)。世亲Vasubandhu解说别时意趣为:「谓此意趣,令懒惰者,由彼彼因,于彼彼法精勤修习,彼彼善根皆得增长。此中意趣,显诵多宝如来名因是升进因,非唯诵名,便于无上正等菩提已得决定。如有说言:由一金钱,得千金钱。岂于一日?意在别时。由一金钱是得千因,故作此说;此亦如是。由唯发愿,便得往生极乐世界,当知亦尔」(13)。这是说:由称名、发愿,能得不退转 [P234] ,能往生极乐国,是说由此为因,展转增长,才能达到,而不是说称名、发愿,就已得决定,已能往生。这一解说,与龙树『十住毗婆沙论』所说易行道,展转引入六度大行的菩萨道,意趣相合。不过,『十住毗婆沙论』说:「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的难行),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14),分明的说有二道差别。『大智度论』也说:「菩萨有二种:一者、有慈悲心,多为众生;二者、多集诸佛功德。乐多集诸佛功德者,至一乘清净无量寿世界;好多为众生者,至无佛法众处,赞叹三宝之音」(15)。这也分明说菩萨有二类:一是慈悲心多为众生的,多去没有佛法处化导(成佛也就愿意在秽土);一是乐集佛功德的,就如往生极乐,见阿弥陀佛的一类。所以,易行道应有通别二类,在通泛的称十方佛(阿弥陀等)名外,更有特殊的易行道,就是念佛发愿,往生极乐的法门。『大乘起信论』也这样(大正三二‧五八二上、五八三上)说:

  「若人虽修行信心,以从先世来多有重罪恶业障故,……有如是等众多障 [P235] 碍,是故应当勇猛精勤,昼夜六时,礼拜诸佛,诚信忏悔、劝请、随喜、回向菩提」。 「众生初学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于此娑婆世界,自畏不能常值诸佛,亲承供养,惧谓信心难可成就,意欲退者,当知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谓以专意念佛因缘,随愿得生他方佛土,常见于佛,永离恶道。如修多罗说:若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修善根,回向愿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见佛故,终无有退」。

  所引『起信论』文的前一段,为了消除修行过程中的障碍,修礼佛、忏悔、随喜、劝请、回向,合于念佛等能消多少劫罪业的经说。依此而能信心成就,进修六度等,与『十住毗婆沙论』的易行道,完全同一意趣。但在佛前忏悔等,也可为往生极乐国的方便,如『普贤行愿品』的十大愿,导归极乐。这是一般大乘经义,通于念一切佛(也通于念阿弥陀佛)。依大乘通义,『大品般若经』说:「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中众生,闻我[佛]名者,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欲得如 [P236] 是等功德者,当学般若波罗蜜」(16)。『广博严净不退转轮经』说:「若有众生,已闻、今闻、当闻释迦牟尼佛名者,是诸众生,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所说的不退转,是「彼诸众生,种菩提种子,渐次增长,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不腐败,不可毁坏」(17)。与『摄论』的别时意趣相合,也就是念佛不退转的一般意义。『起信论』文的后一段,念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与从易行而引入难行菩萨道不同,是特殊的易行道。阿弥陀佛因地发愿:「令我为世雄,国土最第一,其众殊妙好,道场逾诸剎」(18)。极乐的国土,可以适应「其心怯弱,……惧谓信心难可成就」的众生,因为生到极乐,一定不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依此,世亲造『无量寿优波提舍愿生偈』,立五念门,往生极乐而浅深不同。第三「作愿门」,是「一心专念,作愿生彼,修奢摩他寂静三昧行」,那是与定相应的念佛。第二「赞叹门」,是「称如来名,依如来光明想修行」,与第一「礼拜门」,虽没有得定,也一定「心不散乱」,如「赞叹门」已修如来光明想──胜解观了。第四「观察门」是智慧相应的,从事相观到「 [P237] 第一义谛妙境界」。由于修行不同,往生极乐也浅深不同,「愿生偈」比喻为:「近门」,「大会众门」,「宅门」,「屋门」,「园林游戏地门」(19)。试为比喻,如从前帝都的北京,到北京是一样的,而境地大大不同。进了「外城」,就是到了北京,但比城外好不了多少。进了「内城」,只见街市繁盛,到处是官署,官员的住宅。再进入「紫禁城」,才见到皇帝,大臣们在这里朝仪。帝皇的住处,还在内宫。往生极乐也这样,生极乐国是一样的,而境界不同,所以有三辈等差别。二十四愿古本,在中辈与下辈,有念佛而信心不大坚定的,如临终悔过,那末在「阿弥陀佛国界边,自然七宝城中」,「于七宝水池莲华中化生」 (20);要经五百岁(不知极乐的一岁,等于人间的多少时劫?),才到极乐国见佛。四十八愿本说:信心不大坚定而悔过的,是胎生的;三十六愿本,否定净土有胎生的存在(21)。这是经典在流传中的演变,是不必要会通的。『菩萨处胎经』,称之为「懈慢国」:「欲生阿弥陀佛国者,皆染着懈慢国土,不能前进生阿弥陀佛国;亿千万众(中),时有一人能生阿弥陀佛国」(22),往生极乐 [P238] 竟是那样的难!这是为一般厌恶秽土,想在净土中享乐的懈慢众生,作当头棒喝。往生极乐国,是殊胜的易行道,不是为了享受安乐,而是修习佛道。在那边修行,不会退落,一定能得不退。如阿弥陀佛,为大众「广说道智大经」(23) 。「诸菩萨皆悉却坐听经,听经竟,即悉讽诵通(利),重知经道,益明智慧」 (24),不断的上进。『阿弥陀佛经』说:「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25)。往生极乐国土,是为了精进修菩萨道;净土中没有障碍而容易修行,所以是易行道。如以为:往生极乐就永远享福;或以为一生极乐,生死已了;或者想象为往生即是成佛。以往生极乐为目的,而不知从此正好修行。这些误解往生极乐的,还能说是大乘的巧方便吗?

  注【20-001】『无量寿优波提舍愿生偈』(大正二六‧二三一上)。

  注【20-002】『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卷上(大正一二‧三一九中)。

  注【20-003】『佛说无量寿经』卷上(大正一二‧二六八上)。『大宝积经』(五)『无量寿如 [P239] 来会』(大正一一‧九三下)。

  注【20-004】『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五分)卷五五六(大正七‧八六六上)。

  注【20-005】『佛说舍利弗悔过经』(大正二四‧一0九0上──一0九一上)。

  注【20-006】『佛说阿弥陀经』(大正一二‧三四八上)。

  注【20-007】『佛说无量寿经』卷上(大正一二‧二六八上)。『大宝积经』(五)『无量寿如来会』(大正一一‧九三下)。

  注【20-008】『佛说观无量寿经』(大正一二‧三四五下──三四六上)。

  注【20-009】『佛说称扬诸佛功德经』卷上(大正一四‧九0下)。

  注【20-010】『十住毗婆沙论』卷五(大正二六‧四一上──中、四二下)。

  注【20-011】『十住毗婆沙论』卷五‧六(大正二六‧四五上、四九中──下)。

  注【20-012】『摄大乘论本』卷中(大正三一‧一四一上)。

  注【20-013】『摄大乘论释』卷五(大正三一‧三四六中)。

  注【20-014】『十住毗婆沙论』卷五(大正二六‧四一中)。

  注【20-015】『大智度论』卷三八(大正二五‧三四二中)。

  注【20-016】『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二二一上)。

  注【20-017】『广博严净不退转轮经』卷四(大正九‧二七四中──下)。『不退转*轮经』卷三(大正九‧二四三下)。 [P240]

  注【20-018】『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一(大正一二‧二八0下)。『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上(大正一二‧三00下──三0一上)。『佛说无量寿经』卷上(大正一二‧二六七中)。

  注【20-019】『无量寿优波提舍愿生偈』(大正二六‧二三三上)。

  注【20-020】『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下(大正一二‧三一0中──下)。『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三(大正一二‧二九二上──中)。

  注【20-021】『佛说无量寿经』卷下(大正一二‧二七八上──中)。『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卷下(大正一二‧三二五中)。

  注【20-022】『菩萨处胎经』卷三(大正一二‧一0二八上)。

  注【20-023】『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上(大正一二‧三0七上)。『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二(大正一二‧二八七中)。

  注【20-024】『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上(大正一二‧三0六下)。『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二(大正一二‧二八七上)。

  注【20-025】『佛说阿弥陀经』(大正一二‧三四七上)。 [P241]

返回目录

-----------------------------------------------------------------------------------------------------------------

更多印顺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