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证严法师:心灵之窗 三、福田心耕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27日
来源:   作者:证严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证严法师:心灵之窗 三、福田心耕

 

  福分来自多造福

  人生有幸与不幸,三十多年前,慈济刚开始做慈善工作时,有一个案例令我印象非常深刻。

  当时,我按照地址找到个案的住处时,心想:这怎能算是「家」呢?因为房子已倾斜,只用简单的草皮搭盖起来。我问案主:「你的家呢?」他用手一指,说:「就是这里啊!」

  我问他:「你们晚上都睡在这里?」他说:「对啊!」「那你在哪里煮饭?」他说:「在里面。」然后带我们进去看看,里面有一只锅子斜放在三块石头上;我伸手掀开木板锅盖,看到一些地瓜藤和小地瓜,我问:「你们家里有养猪吗?」他说:「没有。这是我和儿子要吃的。」听了真的好心疼!

  反观另一位居士,他经营一家卫浴用品公司。有一次我到他的公司参观时,他指着一项产品说:「师父,这套浴缸售价三百多万元。」我问:「洗个澡要买这么贵的产品?现在景气不太好,有人买吗?」他说:「有啊!而且台湾的销路最好。」

  有很多人餐风露宿、没有地方住,只要有三万元,就可以让他们有个虽小却很安全的家;可是,也有人用三百多万元的浴缸。我想:如果富有的人愿意换成用三万元或三千元的浴缸,就可以省下一笔可观的钱,做很多好事;不但为自己,也可为家人造福。

  希望人人心中有爱——爱家庭、爱社会、爱地球,做一位知福、惜福、再造福的人。

  生命共同体

  菩萨与凡夫之距离,为何如此遥远?原因就在:是否曾下过功夫?其实,只要转个心念就容易了。人心向善或向恶,都是以心为起点,同样是一颗心,但方向不同;只要肯为善,要成菩萨就没有困难。

  有一念善心就是菩萨,人人都能做救人的菩萨,不必一定要到寺院去求,但求自己有一分力量去付出,此时我们就是最有感应的菩萨。

  慈济三十多年来,心愿是在净化人心,使人人心中有爱,不只爱自己的家人或投缘的人,更要爱普天下众生,并且不仅只爱人类,也要善待天下的生灵,甚至包括每寸土地以及植物等等。我们都生在大地之上,与土地及动植物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生命共同体」,所以,要对所有生命付出最真诚的关爱。

  今天付出的因,就是明天的果。想要「明天」能平安祥和,「现在」就要将大爱发挥出来。许多人都有梦想,但只知道要追寻,却不去考虑追求的起点在哪儿?或是只想到追逐的目标,却忽视起点所在,以致理想不能落实。

  长年来,我不断在呼吁人人——将心门打开,为人付出一分爱,有爱就有力量,有爱就有福。未来的路就看我们如何起步,每一个人都应负起一分责任,只要从内心付出大爱,社会就会有希望。

  永不干涸的水

  常有人提起:「有些人认为慈济太有钱了,而不愿捐款。要如何鼓励他们持续行善?」

  对此我常说:「感恩大家为慈济祝福。」但是,我也常说:「有钱啊!钱都在大家的口袋里;我希望把钱存在大家的口袋里,社会需要建设时,登高一呼,大家就来成全护持。」

  我们应该要知道,能够去救人是最快乐的事。平安的人,才能帮助受灾难的人;有能力的人,才能拉拔沉沦的人,所以能救人总比被救幸福多了!去救人,就是为自己造福,因此我们要多提倡做好事,净化人心;人人心中有爱,愿意造福人群,这样福就大了。

  慈济在台湾,第一要净化人心,第二是帮助社会上的许多个案,还要推展文化、教育志业等等,要做事能不用钱吗?我们的钱都是用在很恰当的地方。慈济一向以「信实诚正」为宗旨,为了九二一地震所造成的破坏,我们还要继续做,将爱心人士的善款妥善地用于社会。

  有智慧的人就会知道,虽然有一缸水,不差我一杯水,但是这杯水倒入缸里,整缸水都有我们的分。把点滴的力量流入慈济功德海,慈济会永远都用在社会上的建设,所以每个人的力量都是一滴「永不干涸的水」。

  涓滴凝聚成大爱

  不论是委员或慈诚队都很关心慈济,也十分清楚四大志业的重担,还需要努力劝募,才能因应建设所需。所以大家都希望广招来众,让社会人士点滴的爱能汇聚成大爱的力量。

  但是,劝募时常会遇到困难,委员之间就互相传话——「不然我们自己去做工,帮人打扫或洗衣服都可以,所赚的工资都要捐给慈济。」有位同仁说,每次听到委员们这么投入、这么关心,他就觉得自己也应该为慈济的建设负起一分责任,于是从每月薪资中捐出一部分。

  听他这么一说,我又想起十多年前,花莲慈济医院筹建之初,同样也是如此——很多委员募款募得很辛苦,后来干脆自己去打工;有人则先向老板预支三年薪水,然后去帮佣,再怎么辛苦,都是无怨无悔地要捐助慈济建院。

  而现在大林医院的建设,新店、潭子医院的动工,还有未来的医疗网及希望工程,同样很需要大家积极地投入劝募,把这分大爱更普遍地宣扬流布。「世间无难事」,只要大家同心协力,相信必能逐步完成未来的建设工程,同时也可以藉此接引有缘人,启发更多人的良知良能。

  爱的道路

  有人不愿意做「大陆赈灾」的工作,我们尊重他的意见。但是,仍有许多爱心人士希望慈济能够伸出援手去救济,我们也要尊重这些支持者的意愿。

  最近,真的感受到很大的压力,不过,没有关系!一个人承受压力,若能让很多人做好事,也让受苦受难的人能因而得救,我认为这是很值得的。

  比如:有位老太太送来一百五十万元,告诉我:「这是要救济大陆的!」又说:「我不是来帮忙师父,是来请求师父帮我去救济大陆灾胞。」她有这样的心意,当然我也必须尊重她的意愿。

  希望大家把爱铺成一条路,两岸以「爱」作桥梁,台湾虽然很小,但是,可以开拓的路还很广。总之,唯有大爱,才是通往幸福人生的大道!

  垃圾堆里的孩子

  福田要自己耕耘,才会有收获。世界上每个角落都有福田可耕,只要有心成为福田的农夫,再好好培育优良的种子,每个人都能「耕者有其田」。爱的力量,就是这样一点一滴累积的。

  慈济人到中美洲赈灾时,曾看到一群大人、小孩在垃圾堆里寻找食物。其中,有个小孩找到食物后,立刻就地坐下,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那种情景,令人看了好心疼!再看看台湾的孩子,母亲泡牛奶给孩子喝之前,奶瓶还要经过高温杀菌以维护孩子的健康。

  同样是人,为什么差别这么大?这就是幸与不幸的一线之隔。不幸的人,一生下来就会在那种贫困的地方;有福的人,一生下来就会在像台湾这样的福地。同样都是父母所生,为什么会生长在不同的地方呢?应该说是业力啊!一切都由不得自己,而最能自我把握的唯有现在的此时此刻。

  我们真的很幸运,能生长在台湾这块土地上;这里气候好、社会富裕,在这么有福的环境中,我们更应互相勉励,共同走在菩萨道上,为苦难的众生付出,也为自己培福。

  施慈为乐

  佛陀曾说:「一切之法,以施慈为乐。」意思是:法门无量,但是要想得到快乐、欢喜,唯有一种方法,就是要布施「慈」。能时时以慈处事、以悲付出,这是人生一大乐事。佛陀又说,如果能抱持欢喜心布施,可以得到五种功德——命、色、安、力、辩。

  第一是命;假如看到病苦的人,能欢喜地扶助,让病人解脱病苦,得到内心的安稳,如此布施之人可以得长命,也就是得长寿的果报。

  第二是色;不论是帮助贫困或病弱的人,在付出的同时,如果能用温柔善顺的脸色,面带微笑、口出善言去安抚,就能得到容颜端正、人见欢喜的回报。

  第三是安;若能用欢喜心去布施,则我们所面对的环境都是和乐的顺境;所在的地方,就能平安无事。

  第四是力;所要做的事,只要肯发心、肯付出,就能得到一切的力量;没有人能胜过你的力量。

  第五是辩;用欢喜心去布施的那分感受、欢喜,能使自己增长智慧,自然得到辩才无碍。

  所以,人生不可欠缺的就是以慈施悲,用慈启发悲悯心而付出;付出之后而能心存欢喜,这就是佛陀大慈悲的教育。

  健康之因

  人生最宝贵的莫过于生命,最痛苦的莫过于病痛。这么尊贵的生命,在病痛中跟死神争斗、拔河;赢不了,就被死神拉过去,丧失了生命。

  我们如果能在别人生命临危时,及时去帮助、抢救生命,让他恢复健康,这是不是功德无量呢?

  病是这么痛苦,若能用心体会病痛的苦难,将心比心,病人闹情绪时,也能以微笑、欢喜、轻声、柔语好好辅导,陪病人度过病苦的境界,这的确是功德。

  佛陀说:「八大福田,看病功德第一。」而且种如是因,一定得如是果。

  救别人的生命,让别人能早日健康,这是一个健康的因,所以,自己也能得到长寿健康的福报。

  自我庄严

  人人都想拥有庄严的相貌,虽然学佛了比较不在意外表,但还是希望自己能生得端正庄严。

  佛陀说,如果希望端正庄严,待人一定要轻声柔语,不要发脾气,抱持一分善解、欢喜的心态去付出,你欢喜,接受的人也会快乐。

  付出,不一定是给予物质,有时只是一个轻柔的微笑,一句温柔的细语,对方就能很心安,很快乐啊!

  我们对人能用心地付出,让人看了起欢喜心,这就叫做庄严。否则,如果「没人缘」,人家不欢喜,长得再漂亮也没有用。

  佛陀教导我们要自我端正庄严,以谦和的形态去付出,给人的观感就很亲切,因此,自然就有一分端正庄严的气质。

  祥和之美

  人常祈求日日平安,若能用一分爱心、欢喜心去付出,人与人之间就能安和乐利,过着平安、自在的日子。我们每天都期待能身轻心安,但是必定要自己先去付出。

  一个团体的美,是美在每一个个人。个人如果能照顾得好,整个团体就会很美;想要环境宁静,也是出自于每个人的宁静。像我们共修之时,是不是很宁静呢?一大群人在一起,每一个人都很安静,这分宁静的境界多么美啊!

  这种美,是祥和之美,是静谧之美,也是轻安、自在的境界。所以佛陀说,我们要常常抱持着欢喜而无所争,不计较地付出。

  人生能相安无事,就是大家的幸福,这就是我们所得到的功德——平安。

  满愿的喜悦

  我常说:「发多大的心,就能得多大的福;立多大的愿,就能得多大的力量。」

  好比一位慈诚队的现身说法——他是一位公务人员,每个月只给太太三万元。太太用这三万元理家,却能每天三餐不缺,菜肴也不差,而且孩子都教育得很好,三个儿子都已大学毕业;有一位出国读博士班,一位在台大当医师,还有一位在会计师事务所上班。

  他太太不仅把家庭料理得这么好,而且十几年来也都投入慈济,从事社会服务工作。他说,有一天他来慈院当志工,回去之后就跟太太心得分享说:「师父盖医院真好,我们应该多付出一点力量,帮助师父做四大志业。」太太就说:「那我们多捐一些钱给师父,好吗?是不是以你的名义,捐出一百万?」先生听了吓一跳,说:「可是我哪有钱啊?」

  太太就说:「有啊!我平常就很节省,存到现在已经有一百多万了。」问她是怎么存法?太太说:「省菜钱啊!师父在三十多年前用竹筒让大家每天存菜钱。我就是用这个方法。」

  由此可见,我们不要轻视微小的力量,只要有欢喜心、恒常心,力量自然就很大。这也就是愿力,心中有愿才能实践,所以「有愿就有力」。

  辩才无碍

  俗谚云:「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我们要亲身去感受、体会,然后再去做,做了之后,把宝贵的经验吸收到自己的心里,放入脑海中。若是遇到什么事,就能将这分智慧经验,自然地展现出来;内在充实的人,口若悬河,智如涌泉。要上台说话,一点障碍都没有,好比悬河泻水般,这就叫做辩才无碍。

  财产如火焰

  大家每天在忙碌中度过,究竟为何而忙呢?总不离五欲——财、色、名、食、睡。而五欲之中,以「财」为首;多数人都很努力地赚钱,但只想到要赚更多的钱,却往往不知如何善用钱财。

  佛经云:「如火益薪,其焰更炽盛。」财欲就像火一样——如果要让火焰更烈,必须再添加木柴;生命也像洪炉中的木柴一样,为了让生活更享受,需要不断地辛苦钻营,所以说「其焰更炽盛」。然而,人生在财欲中,就能得到快乐吗?

  慈济医院曾有一位病患,每天都闷闷不乐!他的性情十分孤僻,志工们费尽心思,才慢慢开启他的心门。后来,才知道他烦恼的是:他有几十甲的土地,未来不知道该如何处理?

  这位病人年轻时只顾赚钱而没有成家,现在老了、生病了,也没有亲人前来关怀。当他努力赚钱时,并没有想过:赚了钱要作何用途?现在他已衰老病弱,带给他烦恼的却是这几十甲的土地。

  时间不断地消逝,生命也不断地消耗。我们对空间、时间,到底利用了多少呢?来人生走一道,难道只是空空地来,最后带着烦恼离开吗?我们应该做些有意义、值得欣慰的事,这才是善用资源,储蓄自己的道粮。

  多欲为苦

  社会之所以不能祥和,是因为有些人无法安心守分,以佛教而言是源于贪瞋痴!贪心一起,心无厌足,当然无法安定。

  有一位大企业家告诉我:「师父,您知道以前我刚创业时多么辛苦吗?小时候连一双鞋子都没得穿;想吃白米饭,也只能从祖父的碗中拨一些过来,当时的生活实在很艰苦。创业也是从摆路边摊开始,然后开一家店面,而后有两家、三家的连锁店,再把连锁店扩充为公司,再拓展为关系企业。」

  有了关系企业尚嫌不足,台湾的市场太小,必须往国外发展。而事业发展到国外就可以了吗?他回道:「我觉得责任还很重,因为员工很多,我必须为他们再拓展市场。」问他必须拓展到什么程度?他也答不上来,只无奈地表示实在很累,但又有那么多事必须去做。

  他还告诉我:「师父,我很感谢您能让我太太安下心来,看她每天都快快乐乐的,我好羡慕哦!」我说:「其实你也可以那么快乐啊!天下的钱一个人赚不完,天下的事一个人也做不了,分一些钱给别人赚,别人会感激你的。」

  以前连一双鞋子都没得穿,到现在已有那么多家关系企业,但是,世间财怎么求还是填不满,多辛苦啊!

  法身过年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清净的智慧,如太阳一样;虽然有时乌云密布,是不是太阳不见了呢?不是,只是被云层遮蔽了。

  人生,每一天都应过着清新的日子,不要在年尾才除旧布新、才大清扫一次,应该要分分秒秒过新年,这就是「法身过年」。法身就是智慧,要抱着积极、欢喜、清爽的心灵过每一分,每一秒。

  在凡夫的大社会里,除了让自己的法身天天过年外,我们还要去带动每一个人。要怎样才是天天过新年呢?就是每一天都要转心念,凡夫的心念大都是贪,能够转贪心为布施心,自然能迎祥纳福。

  有贫无苦

  什么叫布施,布施就是付出,不求别人给我们多少,反过来要问自己曾付出多少,这才能转悭贪为智慧。

  在国际间做救济的工作,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贫穷的国家。勘灾团去了解他们的景况,回来就会跟我说:「师父,他们好可怜!「我有感而发地说:「他们是贫而无苦。」

  有些地方,物质的确非常缺乏,但是他们淡泊知足、没有苦。也有人环游世界回来,告诉我「哪个国家很富有」,我说:「他们只是富有财产、文化,但是,当地的民情并不一定快乐。」世间要以有形的物质来衡量苦乐是很难的,因为不知足的人生将永远贫穷、痛苦。

  转恶缘为福缘

  从录像带上看到慈济人去越南义诊的画面,不禁要问:「难道他们的一生,注定要这么吃苦吗?」今生过着极困苦的生活,与过去生的作为不无关系,所谓「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业缘如影随形,若非业力牵引,怎会生在那么穷困的国度、过着几乎没有生机的日子?

  有人认为:他们既然是「带业」而来,为何要去帮助他们呢?其实,任何人来到娑婆世界,谁不是带业而来?但是,佛陀本着大慈悲心,就是为了广度众生而来人间。众生在过去生中因无明、人生方向偏差而种如是因,如今在果报中受尽苦难。

  此时,若多用一点心去引导他们,将他们过去偏差的习性,调整至光明的方向,以后他们还是可以发挥做人的良能,既种下一分善因,将来就有得救的机会。

  我们发悲悯心布施钱财或给予无畏施,即使只是很简单的动作,效用却不小。比如:有人久坐脚麻,我们伸手扶他站稳、不令跌倒,这也能安定他的心;或如有人在惶恐惊惧中,我们安慰他:「不要怕,有我在!」这也能给人很大的信心。能付出爱心,也教他们对别人付出,这就是在散播爱的种子、广结好缘,如此就能转恶缘为福缘。

  善的印迹

  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学问好或地位高,也不是财产多或寿命长;最有价值的人生,是将生命发挥在对人群有用之处,而这必须具有真诚的爱,才能奉献出自己的心力。

  人生百岁,若对人群一无奉献,等于白来人生一趟,这是最贫穷的人生,这种贫穷是因为对人没有爱的付出,所以无法呈现人生的价值。有人说:「有钱才能付出。」并不见得,事实上只要心中有大爱,就能付出。

  布施,是富者的行为,所说的「富有」并不只是钱财,而是富有爱心。有人跌倒了,能去扶他起来的不是钱,而是用自己的爱心与双手;当有人内心彷徨无助时,给予一个笑容,一个温暖的拥抱,也可以使一颗彷徨的心稳定下来,让他对世间保有希望。这种付出毋需花钱,只要将内在的爱心开启,就能发挥很大的力量去帮助别人。

  愿意帮助别人,这点点滴滴所累积的人生很值得回忆,也才有意义。所以,要好好把握时间去付出,不要让人生空过;难得来人世,要将美善的足迹深深留下。

  平等心与感恩心

  人生,最让人烦恼的就是「我执」。对于这个名词,有的人可能会觉得很生疏,「我执」就是凡事很执着,以自我为中心,认为自己最棒;这都是我们内心的障碍。有障碍,就有烦恼,要把我执舍掉,生活才会很欢喜。

  若以为自己很了不起,孤傲不群,就会很孤单。常听到:「某某人啊!他都自以为是,我才不要跟他接触。」我想,大家也会觉得:一个高高在上的人,我何必去找他、求他。所以「高处不胜寒」啊!

  或者有人觉得:自己学问差,地位卑微,人家那么有钱,哪有资格跟他在一起。这种心态也不好,这是「卑劣慢」,也是「我执」,会使自己变得很孤僻、孤单。

  佛陀教育我们——人性平等。对人,要心存感恩;感恩很多人付出力量,彼此合作,才能使我们事业成功。感恩社会上有这么多企业家、士、农、工、商的朋友们,大家用心努力打拚,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供给我们就业机会。

  位高的人要感恩基层的同仁,基层的人也要感恩主管,若能互相感恩,以平等、互助之心待人,人生道上就会有很多同伴。我爱人人,人人也爱我,如此,就是快乐的人生。

  普天三无

  我们要立定心志、发好愿;不要只是绕着自己的家业、财产跑,人生跑到最后,终究还是两手空空地走。凡夫心都是寄托在小爱里,才会发生很多烦恼、争执,不但伤害自己,也不利他人,更造成人间的许多悲苦。我们不要迷失在私我小爱的追求中,应该要发挥人类大爱的良能,庇护普天下的众生。

  人生,往往被贪瞋痴污染了清净的慧命。如果能把悭贪的心念转成布施之心,付出而无所求:将愚痴的念头转成智慧的心念;把瞋心转为慈悲之心,除去贪念、愚痴、瞋心,就能展现出人性的光明。

  人生无常,到底有多少时间可以把握住呢?任何人都难以保证在此生能完成预定的计画。最好的方法是把握因缘际会,从日常生活的待人接物做起——付出爱与宽容、对人礼让、予人成就;这就能播种「善因缘」。

  要如何将内心理不清的烦恼消除?可以应用「普天三无」——普天下没有我不爱的人,普天下没有我不信任的人,普天下没有我不原谅的人,这三句话是最好的清洁剂;清掉内心的垃圾,心灵才有成长的空间,因此,要把存于内心深处的计较、埋怨好好清除,用光明的智慧,迎接清新的每一天。

  功德法财

  每到新年,很多人见面都说:「恭喜发财!」我也是这么说;只不过我所说的「发」是「法」,也就是「法财」。世间财总是有限量,能用的范围很窄;但法财无量无数,能广泛地运用。

  曾听过一件很有趣的事——有位会员事业做得很大,在很多国家买了别墅,一年四季绕着地球跑。有一次,慈济委员去澳洲,他邀请大家到家里住,半夜他想上厕所,绕来绕去找不到厕所,还问:「我现在在哪个国家、哪一间房子?」「这是你家,你怎么不知道厕所在哪里?」他回答:「不好意思,我一年内,曾住过许多地方,但是每个地方都住不久,这里难得回来一趟,所以不熟悉。」

  尽管家产很多,像这样,是不是也很辛苦呢?想要拥有福报绵延的幸福人生,就要懂得知足、布施,去除贪念,这才是所谓的「功德法财」。

  心像一亩田

  一亩田里撒下什么种子,将来就长出什么果实。我们的心就像一亩田,做好事就是播下好的种子;做了不好的事、坏的种子播下去,同样会在这亩田中长出来。

  农夫要播种前,必先耕一小块地,然后把种子泡水筛选过,浮在上面的坏种子去掉,好的就泡着,发芽之后再把稻种拿去播撒,这叫做「撒秧苗」。

  等秧苗长到合适的高度,就开始插秧;过些日子,要开始除草,尤其必须除掉稗草,它和稻子长得几乎一样,只是稻叶摸起来粗粗的,稗草的叶子则是细滑的。

  我当时不明白,觉得那些长得比较漂亮,为什么要拔掉呢?邻近的农夫就告诉我,如果让稗草结了子,一株就会结好几百粒;而稻穗一株也不过结几十粒的稻子;而且稗草很会吸收肥料,所以除草要先学会拔掉稗草。

  同样的道理,做事情要尽量做好事;行善不要掺杂不好的念头,不要抱着「有所求」的心,若是求名求利、自私等等,心地就不纯净了。我们要规规矩矩地做,否则会浪费心田里很多的养分,那就太可惜了。

  好因、好缘、好种子

  学佛修行的人和一般人一样,每天平凡地过日子,但是,在平凡的日子中却要更用心。人与人之间要像镜子对照一样——看别人的表情、听别人的声音,再去感受别人的行动。好的言行举止,我们看了觉得很舒服,有时也具有警惕性、教育性,这都像是我们的镜子一般;看到别人的优点要谨记于心,用在行动上。

  平时不论对人、对事,都要抱着恭敬、尊重以及学习的心态。如果我们能以身作则,时时与人相处有赞叹之心,时时贡献所知来教育人,就是「上求下化」。不只向老师才能求法,其实,有时候小孩子一句天真无邪的话,也可以给我们很好的启示;生活周遭的人,也能给我们很深刻的教育。

  若看到不好的态度则要自我警惕,这都是修行。天天种因,天天结缘;好因、好缘、好种子,这都是将来的福报之源;如果是坏因、坏缘、坏种子,就会累生累世结怨连仇,所以平常就要好好多用心!

  福慧平行

  福田一方,广邀天下善士同耕,以因缘说就是种福。那么「慧」呢?佛家所谓「福慧双修」,在慈济又是怎样衔接?如何理解?慧是什么呢?慧是平等,知道佛与众生平等,佛与众生本性相同。能行善、合佛法,就是在修慧。

  以慈济来说,我把接受我们帮助的人,当作自己的慧命根源。有一句话说:「菩萨所缘,缘苦众生。」世界上之所以有菩萨,是因为有苦难的众生,启发了菩萨的悲心,而成就了平等慧;同理,医师也要有病人才能成就医术!怎能不感谢病人呢?

  我常告诉委员们,富有爱心的人要感谢穷人的贫苦,因为他们贫苦,才有机缘让大家当好人,因此,能修身正心、精勤不懈,慈济自然是个福慧双修的志业。

  爱人者人恒爱之

  我曾听到一位儿童班的班妈妈分享说,去年她与两个女儿为「土耳其震灾」上街劝募,大女儿捧着爱心箱、喊着口号卖力地呼吁。有位妇女经过时说:「好可怜,这些孩子都被骗了。」

  班妈妈担心孩子会有挫折感,便安慰她说:「妳心里会难过吗?」大女儿说:「不会啊!《静思语》说『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因为她不了解我们在做什么;我们能『原谅别人是美德」。」

  一天的劝募结束后,小女儿也说:「好多人说我好可爱,还有一位阿姨问我要投多少钱?我说妳放多少,我就收多少。阿姨翻了钱包后,把一大叠钞票投进我的爱心箱。」

  妈妈问她:「妳今天有没有很欢喜?」小女儿回答:「有啊!今天我心里多了很多爱!《静思语》说『心中有爱,人见人爱』。」

  付出多少爱,就有多少人来爱你;因为有付出,就有体会,心中自然生起甘愿与欢喜。只要每个人时时刻刻付出心中的一点爱、用爱铺路,人生这一条路,步步走来都是充满温馨与美好。

  拉车向前行

  有一位委员,将近十年前他来花莲参观慈济医院时,摸着墙壁,感叹地对资深委员说:「当师父在盖医院时,我还没有进来。看!医院这一大片墙壁,没有我的一粒沙啊!」

  言下之意非常懊恼。我就告诉他:「不要紧,『慈济列车』没有末班车,慈济志业是永续的,对社会的建设也是永远的,更何况净化人心是永无穷尽的使命!只要你及时进来,还是有很多机会可以参与建设。」

  这位陈居士后来也成为慈济的荣董和慈济委员,并且还负起两项重任——一是骨髓移植关怀小组,一是教师联谊会的职务。总之,只要有心,不怕缘来得迟;只要发心行菩萨道,就不怕路遥远,我们都可以随分随力地做。

  大家应该还记得一首歌「拉车向前行」,尤其现在「坡度」非常陡,我在前面拉车,假如后面没有一大群人来推,真的没有办法!

  也有人问:「师父这么辛苦,为什么一下子要做这么多事呢?」应知世事无常!佛陀说:「人命在呼吸间。」我现在愈来愈觉得时日过得太快了,趁着现在还可以付出时,应把握时机;在我们的生命过程中,要应用因缘、及时播下善种,这才是最重要的啊!

  不要骑木马了

  曾听到新竹委员的分享——有一天,他们去夜市劝募。当时,有三个小兄弟,一个是幼儿园小班,一个是大班,老大是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三兄弟手牵手,要去夜市骑木马。

  当他们看到委员时,就抬头问委员说:「你们在做什么?」委员蹲下来对他们说:「我们在劝募,因为大地震让很多小朋友很可怜,没饭吃,没衣服穿,还有很多人受伤,我们要去救他们。」

  一年级的哥哥就说:「那我们能不能捐?」委员说:「你捐了,就没钱骑木马了。」这孩子说:「我可以不要玩,我要捐钱救人。」委员很高兴就把爱心箱放低,孩子就把钱投进去。然后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也说:「我也要,我也要捐!」连老三,小班的也说:「我也不要骑木马了,我也要救人。」

  多可爱啊!人性的爱都是平等的,大人有爱心,小孩也同样有爱心。在我们生活的大环境中,一次大型的募款活动,的确可以启发很多人的善心;当然难免也有负面的声音,不过,只要能启发一些社会人士、还有小小孩的爱心,我想也是很值得了。

  有量就有福

  在台南也有个故事——有一个卖龙眼的摊贩,看到委员捧着爱心箱走近摊位,就不高兴地说:「不要站在这里,你们站在这里,我今天就别做生意了。」

  但是不远处,有个卖凤梨的摊贩说:「师姊,妳们来我这里,快来!因为妳们都是菩萨,有这群菩萨站在我旁边,我今天人气一定很旺。」

  委员们很感恩,赶快站在那个摊位旁,卖凤梨的先生赶紧拿了矿泉水、果汁要请委员喝。他说:「妳们太辛苦了!外面太阳这么大,赶快补充水分。」

  半天下来,卖龙眼的生意并不好,卖凤梨的生意却好得很,果然人气很旺,一下子就卖光了!这是个有趣的对照,也是耐人寻味的故事。

  富有的人生

  还有人更发心——有位卖西瓜的摊贩,看到委员劝募很辛苦,人潮总是稀稀少少的。他就拿把椅子放在中间、站上去,然后拿起麦克风说:「来啊!来啊!你们捐一百元给慈济去救灾,我就送一粒西瓜。」人潮就不断来了,他也很慷慨地「送西瓜、募爱心、送爱心」,授受皆欢喜。

  旁边是卖菜的,也被感染了,说:「只要你们投钱进爱心箱,我就送一把青菜。」看到经营小摊生意的人士发大心,有人就感慨地说:「愈有钱的人,有时候愈难劝募,因为捐小钱没面子,捐大钱舍不得,所以愈有钱的人愈难喜舍。」

  其实,台湾也有不少「富中之富」的人。像有些参与「土耳其震灾」劝募的荣董、委员说:「噢!劝募很辛苦,自己捐比较快。」大家既出钱又出力,这正是富中之富的人生。

  何者最有福

  当灾难发生时,什么样的力量让人最有依靠感?就是「大爱」。所以我常常说,人生,有爱才有福。

  台湾有很多爱心人士,有那分大慈无悔、大悲无怨、大喜无忧与大舍无求的爱,这就是最诚恳的爱。希望把大爱的文化,带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让大家都知道人生何者最有福。

  其实,能「安心睡」、「快乐吃」、「欢喜笑」,还有最重要的就是——能「健康做」,这样的人生是最幸福的,还要贪求什么呢?

  人生有很多事是求不得的,我们要自己去开创机运。佛陀告诉我们「众生共业」,我深信这句话。 「业」的意思是「运作」,业有善业、恶业,善业就是福,恶业就是罪。要造福业,还是要造罪业,都是在一念心,所以我们要时时反观自性。

  修福与修慧

  佛经中有一段故事:有两个师兄弟,一个很精进念佛、拜佛很虔诚;另一个只是喜欢修福,帮助困苦的人。

  这两位修行者转世之后,有一天,一位出家人拿着空钵,经过国王的花园,看到一头披金戴银的大象,身上还用绸缎覆盖着,所住的象舍也很豪华,有上好的蚊帐遮盖,并且用上好的毯子铺在地上让牠睡,因为牠是国王最宠爱的象。

  这位已修证的出家人走到豪华的象舍前,说:「师弟啊!我们过去生在修行时都有所偏颇,我轻视造福、只重修慧,所以落得现在常常托空钵,有一顿、没一顿的,吃尽了苦头。而你只修福不修慧,今生生活无忧,受人宠爱、照顾,多么有福报啊!可惜你却堕入畜生道。」

  由这则短短的故事,我们应该有所领悟。社会上有些富有的人,名利心却很重,不曾想过要做好事,不知道要修福修慧;有些人则认为:只要虔诚拜佛就是修行,其他的都不重要。

  其实,这两者都不对,种如是因,也要培养如是缘;如是好因,如是好缘,才能得到好的果报。所以学佛最重要的就是——福慧双修,平行精进。

  自我祝福

  懂得自我祝福,好运才会来;讲不好的话,等于是自我诅咒。有位委员劝募时,对方却说:「我都欠人救济了,哪有钱救别人?」不愿意付出,又要自我诅咒,这是很不好的「口愿」。其实,若能从内心虔诚欢喜、随力付出,或是口头上随喜赞叹,这都有功德。

  委员提起这个案例,让我想起将近三十年前,基隆也有类似的一个例子。当时慈善工作已传布到基隆,当地也有我们的救济个案;会员们觉得自己捐的钱,果真都用于救人,所以又去向别人劝募。

  有位中年人看到大家每月十元、二十元地捐献,他好奇地问:「怎么每月都有人来跟你们收会钱,到底能不能收回本钱?」会员说:「不是啦!这是要救人的。你要参加吗?」他没好气地说:「怎么每个月都要?人家是捐一次就好,哪像你们这样?捐这一点钱就能救人,那先来救我,我需要人救。」

  这位会员和他有点亲戚关系,听了他的话,不以为然地说:「你真的需要人救济吗?」他答:「是啊!我凄惨落魄的,需要你们来救我!」会员说:「哪天你如果真的需要时,我再去救你!」一年之后,这位中年人的儿子出车祸,太太生病,他自己中风,接二连三发生事情,后来真的是慈济在帮助他们。

  有一次,我去台北时,会员告诉我这个案例,我说:「以后我们不要让对方有机会说不好的话,对方如果没有随喜心,就不要再问『要不要参加?』我不希望看到有人因此而造口业,所以不要强求,一切随缘就好。」

  耕耘心中的福田

  我们心中的大地有两种可以造作,这两种都称为福田:一种是「有作福田」,另一种是「无作福田」。所谓有作的福田即是心中有所求,比如:对于三宝、父母、师长,我们都知道要尊重供养,而且会有很大的福报;但是,若为了求福报才刻意去供养,这当然也会得福报,不过,这是有作的福田。

  另一种是无作福田,也就是没有特定对象,抱着尽本分、无所求的心去供养三宝、孝养父母、敬重师长,并且兼爱世间众生万物,把这些都当作本分事。好比农夫,有的会计划经营多少,将来能收获多少;有的则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这就是无作福田。

  学佛要学「无作福田」——只是付出大爱,其余毫无挂碍,因为心中没有挂碍,所以没有烦恼,故能兼得智慧。若是「有作」呢?虽然有爱心,将来也有福报,但因心中尚有挂碍,所以福报是有量的;而学佛的人不要计量,因为无作的福田,才是真正的功德无量。

  无作福田

  佛陀有段时间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有一天,他用手在地上取了一些土之后,问弟子:「我手上的土多,还是大地的土多?」弟子回答:「当然是大地的土多啊!」

  佛陀说:「普天下慈悲心已被启发的人,就像我手上的土这么少;而尚未被启发的,有如大地上的土那么多。」可见佛陀很忧心,因为真正能接受正法、付出爱心的人,数量还是不多。

  佛陀又说:「我们的责任还是很重,要教化的众生还很多啊!大家要发大慈悲心,引导众生知晓人生的目标,启开心门,爱护群生。」

  同样的道理,虽然在慈济的团体中,我们常看到许多「付出不求回报」的人。但是普天下众生之多,还是难以计算!慈济人和天下人相比较,有如佛陀手上的土和大地上的土一样,难免让人担忧。

  因此,还需要人人同心来经营——不管是「有作」的福田或是「无作」的福田,对众生大爱的启发都有帮助。大家要时时培养心灵的福田,自我用心耕耘。

  随喜功德

  看到他人布施行善,如果自己不想参加或无力参加,也应该说:「你们做这么好的事,祝福你们!」这就是随喜心,这也是布施的一种。

  经典中有一段故事,佛陀教大家要「随喜赞叹」这样也有功德。弟子听了很怀疑,赞叹为什么有功德?于是就请示佛陀:「如果我做好事,别人来赞叹,那么我布施的功德,会不会被他分走了?」

  佛陀问:「譬如一间暗室,里面点了一盏很亮的烛灯;有很多人都拿着蜡烛,从这盏烛灯引火,这支烛灯的亮度会不会减少?」弟子回答:「不会,但房间里面会更亮。」

  相同的道理,一个人做好事,十个人、一百个人,乃至一千个人赞叹,本来只有一个好人,却因此可以增加到一千个好人。因为口说好话,启发善念就是好人。所以,要训练自己时时说好话,常说好话,才会让人疼爱与敬重。

返回目录

-----------------------------------------------------------------------------------------------------------------

更多证严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