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证严法师:生活的智慧 你我都是活菩萨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27日
来源:   作者:证严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证严法师:生活的智慧 你我都是活菩萨

 

  有许多人问我:「师父,您出过国吗?」我答:「没有啊!」于是,他们就会把在世界各地见到的风光告诉我。有人说:「师父,其他地方不去没关系!但是尼加拉瓜的大瀑布,您一定要去看、要去听。」我问:「尼加拉瓜的瀑布是什么样子呢?」他就描述一番,尽其所能地形容那里的美。

  我说我体会得到——每天早上,精舍常住众做早课、打坐的时候,四周一片寂静。在精舍旁有一个鱼池,池中有个小喷泉,喷泉的水往上喷再落到池中的声音,好美啊!只要心静,境就静,静境的风光无限美好。所以,虽然我不曾出国周游世界,却可以遍游自己的心地风光,体会那分快乐与美好。

  佛陀在宣讲《法华经》之前,以《无量义经》为开经,在此经的「十功德品第三」中,有一位大庄严菩萨问佛陀:「众生要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要怎么求呢?(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佛的觉道、智慧)到底菩萨是从哪里来?往何处去?又住在哪里呢?」

  佛陀回道:「菩萨是从内心宫宅而来。」宫是皇宫、宅是住宅,意即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仁心仁宅,也就是佛心。所以,每个人都是菩萨。而这个菩萨要去哪里呢?佛陀说:「要去使众生发菩提心。」菩萨住在哪里呢?「住于菩萨所依止的地方。」(原经文「……是经本从诸佛宫宅中来,去至一切众生发菩提心,住诸菩萨所行之处。善男子,是经如是来,如是去,如是住。是故此经能有如是无量功德不思议力,令众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几句话很简单,但是意义非凡,而它也正是慈济历年来努力从事的方向与目标。

  我常常向慈济人说:「最灵验的佛就在我们的心中,最有力量的菩萨就是我们的手脚。」每个人都有一颗佛心,我们的佛心很庄严,内心风光非常美好!不过,相信有许多人认为菩萨离人间太遥远了。其实不然,须知菩萨就在我们身边,菩萨就在人人心中;只要大家能够回顾内在的堂皇宫宅,时时反观自性,培养欢喜、知足、感恩的心,进而贡献己能、帮助他人,那么,我们就是活生生的菩萨了。

  君子之风

  行事不分大小,都应敬重谨慎,不可大意。

  过去,孔子称赞子产有四德:「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一个人在社会上做事,不可离开这四项原则。

  所谓「其行己也恭」,就是决心做一件事时,要很细心去选择;选定之后,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以谦逊的心、谨慎敬重的态度把事情做好;完成之后,也不轻忽大意,依然要保有初发心行事的心态。

  「其事上也敬」——以现代人而论,对尊长应恭敬,对平辈也应以礼相待。做事时,应有群策群力的心态,因为要推动一件事,必须靠大家的力量才能顺利达成。因此,要有彼此感恩之心,以诚相处。即使是同事亲友间的日常相处,也应讲究礼节;若彼此缺少恭敬、感恩的心态,便容易发生冲突。

  「其养民也惠」——执政者若能为民众着想,他必定是一位君子,百姓们也一定会报以忠诚。企业行号的领导若能时时保有爱护员工的心态、处处为员王们谋福利,则公司的营运状况一定更加顺畅。总之,有能力的人要多为人群谋福利,不应只为自己打算。

  「其使民也义」——做事、用人应合于义理。比如有些人雇用劳工,只希望工人多付出劳力,却不愿给予合理的报酬,甚且以各种名义扣除工资,不顾工人的辛苦,这就是不义。

  以现代的观点来诠释孔子所说的「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无非希望大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四项「自度度他」的原则,时时自问:对别人是否存有感恩心?是否待人以礼?是否敬重对方?

  感恩、礼节、敬重,都是日常生活中应有的心态。要记得处处站在别人的立场着想,给予合情合理的对待;这就是修养,也就是做人的原则,君子的风度。

  能受天磨方铁汉

  曾经有一位市长来看我,希望我能到该市演讲。在谈话中,他表示了内心的苦恼:「有时觉得很茫然,人生到底以何为目的?我扪心自问,无论做人处事,都已尽心尽力;甚至经常忙得焦头烂额,却还处处遭受攻击,到底怎么做才是对的?」

  我告诉他:「做人做事,除了耐劳,还要耐烦、耐怨。人生的目的只有一项,就是服务人群。」我们来到人间不怕责任重,只怕没有机会服务人群。「能受天磨方铁汉,不遭人忌是庸才」,不管面临任何坎坷,都应勇敢接受磨练;唯有经过坎坷的人生,我们才会了解自己的力量有多大。

  其实我们来到人世间,若不是从遭遇障碍中克服困难,我们如何成长?若不是苦难加身,如何体会存活的意义?

  有位人士说,他最记得我说过的一句话是「吃苦了苦」。

  人生若没有苦,易生怠慢;有时吃点苦,精神会更清朗,也更能呈现生命的意义。好比一艘泊在湖面上的船,若用两支桨在水中轻轻拨移,就可以到达对岸,然而这样不能算是真正的行船;若真的要行船,就应在人海中接受海浪的冲击。浪有多高,船就有多高;浪低,船就跟着低;如此浮浮沉沉而不翻覆,才是真正会操控航行。同样的,能够承受外境的磨练,而且愈挫愈勇的人,才是一位铁铮铮的汉子。

  前阵子,有两位牧师在参访慈济时表示,他们很肯定、敬佩慈济,很想了解我是如何领导,使这个团体的人心如此契合、形象如此美好?「事情如此多、这么多人来看您,您不会觉得烦恼吗?这又是何种工夫?」

  我回答:「我没有什么工夫,我和大家一样都是凡人,不可能没有烦恼。若有不同的地方,该是烦恼停留在我脑海中的时间极其短暂。是什么力量让我把烦恼很快就推开呢?不外是凭借『欢喜、感恩』这股力量,让烦恼一闪即过。」

  我们若能消除烦恼,让心宁静下来,使精神保持明睿,则不管面对任何人事,都不会烦躁。

  人的烦恼是长久累积下来的,而且会愈积愈重。一个人的智慧就像一面镜子,镜面若增加一分雾气,明亮度就减少一分,亦即多一分烦恼。镜子若经常擦拭,照山是山、照水是水,一点也不会模糊。即烦恼来临时,就如雾气模糊了镜面,无法照明外面的境界。所以,最好不要让烦恼囤积、停留在脑子里。每个人都有烦恼,面对烦恼时,我们要用欢喜心、感恩心去扫除。

  慈济是我自己欢喜推动的,更感恩众人热心地参与慈善、医疗、教育、文化四大志业;人多事繁,我难免会担忧,所以常会唠唠叨叨地叮嘱大家:开车要慢点,要注意交通安全,要照顾好家庭,要柔和声色……。这是因关心而担忧,不是烦恼。但若把事情摆在心上,不由自主地一直生起贪、瞋、痴、慢、疑之念,这些烦恼多令人痛苦。

  担忧里面有爱,而烦恼里面却充满了恨、仇、怨。如果我们能运用欢喜、感恩的力量推开烦恼,就可以时时保有宁静的心;心若宁静,智慧就明睿,面对任何状况也就不致有偏差的反应。

  只要能随时随处怀抱欢喜、感恩的心念,则不论外境如何横逆、波折,终能历经琢磨,益发光亮。

  日日过好日

  有句俗话说:「因缘果报,屡试不爽。」而佛陀也说过:「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事实上,因缘果报都自生活当中形成;若种下一个好因,即得善果,反之亦然。

  人们在过年期间见面时,通常会互相祝福「事事吉祥,日日平安健康」,吉祥健康都是果,凡夫总是喜欢讲「果」,却忽略了「因」。其实,健康平安的「因」,来自「心」的健全;而「心」要如何健全呢?必须祛除贪、瞋、痴等烦恼的根源。若是不能舍弃烦恼、放下执着,身体自然病态衍生。有些病人在就医时检查不出病因,大多源于心理不健康的状况。

  知足无求福中人

  慈济委员经常去探访接受功德会济助的个案,遇到年迈、孤独的老人时,他们总会关心地探询:「阿公,您的屋子会不会太潮湿?衣服够暖吗?吃得饱吗?」八、九十岁的老阿公说:「我住的环境已经很好了,穿得也很温暖,吃的、用的也很满意了!」尽管在一般人的眼中,他们的生活条件都只是最基本的温饱,但是他们非常知足;因为知足,所以「无所求」。对委员们的探访,他们除了表示热切的欢迎之外,并不企求更多的帮助;像这样的人,即使已经八、九十岁甚或年近百岁,身心仍然非常健康。

  有些个案则是委员一进门,他们就开始诉苦,愁眉不展地表示欠这个、欠那个。若问他:「您身体好吗?」他一定说:「全身都不舒服,全身都有病!」由此可知,健康和心理状态有着极微妙的关系。所以,我们要记得时时清除内心的垃圾,种下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等健康的因;有健康之因,才能得健康之果啊!

  用心于分秒之间

  现代人普遍缺乏信任感,经常处在「人怕人」的状态中。彼此相处均有防备之心,担心对方是否骗我?会不会对我不利?如此怎能招致吉祥?人与人之间要能互相信任,才会事事吉祥;能先造吉祥之因,才能得吉祥之果。

  我常说:「过年容易,度日难。」过年时,大家都笑脸相迎、互道恭喜如意;但是数天的年节一下子就过去了,有什么意义呢?我们应该「日日过好日」才要紧哪!但是,要想「曰日过好日」,就要「事事做好事、时时做好人」,这样就会日日快乐;日日快乐,自然「年年过好年」。

  人人都要有「过秒关」的心,分分秒秒皆应谨慎、注意,不说错话、做错事;能够分秒照顾好心念,必能事事平安、吉祥。这样,自然「日日是好日」了。

  爱的管理

  经常有许多企业家问我:「师父,慈济团体如此庞大,您是如何管理的?」我的答案只有一个:「我不懂企业,我只是很诚心地启发大家的爱心,让人人自我管理,同心协力落实『志业』。」

  我有一位弟子,事业做得很大。他非常护持慈济,每有活动,都会很热心地参与。有一次冬令救济时,他也回来精舍帮忙打包东西。正巧,他的一位员工也回来,看到他正忙着打包,就悄悄地绕进屋子对我说:「师父,我们董事长正在外面卖力的工作,我还以为看错人哪,真奇怪,他怎会变成这样?」我问:「这样有什么不对吗?」他回答:「师父,您不知道,我们董事长在公司里好凶耶!他老是绷着一张脸,全公司的员工都好怕他;大家如果正在谈笑时,一听到他来了,就像碰到『瘟神』一样,一句话也不敢吭。所以,只要他不在公司,我们都好高兴哦!」

  等到冬令救济工作做完,新春期间,他带着一家大小来花莲向我拜年。一家人坐下后,我说:「嗯!你很像一位董事长!」他听了很紧张地问:「师父,您怎么这样说呢?」我说:「听说你在公司时,董事长派头十足,员工都对你敬畏有加。」他说:「忏悔、忏悔!请问师父,我该怎么做呢?

  我说:「你是董事长,但董事长是谁在叫的呢?是你那些员工叫你的。你能做董事长,是因为有他们在帮你做事,才能让你的事业发展、稳定。听说你的办公室很豪华,不管是客户或员工,都必须经过好几个关卡才能见到你。你有没有想过:你的办公室如果没有员工帮你打扫,你就变成一位垃圾堆中的董事长了。」

  他说:「师父,以前我都没有想到这些耶!我向来认为那是他们应该做的,现在我知道错了。」

  过完春节开始上班后,他的态度改变了。每次在进入办公室之前,一定先在电梯内向镜子微笑;等到电梯门打开,他就保持这个笑容踏进办公室,然后向员工说:「大家好!」

  刚开始没有人敢回应,他心中有些懊恼!但是一想到「如果没人打扫,我就成了垃圾堆中的董事长」时,他就不断替自己打气:我一定还要笑下去。所以,他每天一进办公室,还是向员工们亲切地道好、问安。

  最近,他告诉我:「师父,和气和关怀真是一股大力量!」他说以前要出货时,他都很气恼!因为要员工加班时,总是有许多人溜走;如今,除了和气地和员工打招呼外,还会常常主动闸怀他们:「如果太辛苦,订单就少接一些。」员工们听了都说:「为了回报老板的体谅,我们应该再『打拚』些。」每看到员工们很晚了还在加班,他会说:「早点回去吧!不要太辛苦了。」员工们口中说好,却仍很卖力地赶工。

  他又告诉我:「师父,我的员工人数没有增加,但是业务却增长了好几倍。」这就是爱的管理。现在的社会,劳工意识抬头,谁愿意被管呢?谁也管不了谁。如果能多用一分关心和爱去启发员工,相信他们会自爱地发挥功能,为公司尽心尽力啊!

  一个人即使拥有很大的事业,很懂得企画经营,但是若欠缺爱心与宽容,就会被批评是「冷漠无情」甚或「为富不仁」,虽然他很富有,却无法避免别人的责骂、批评,这种人生有何价值可言?

  人生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地位有多高或财富有多少;人生的尽头也只是黄土一坏,到底它的价值如何定位呢?

  我想,如果能惜福自己所拥有的,进一步再造福,贡献社会、利益众生,这才是人生真正的价值。

  善的循环

  美国洛杉矶曾发生黑人暴动事件,传播媒体争相报导当地的混乱情势,当时我内心也十分担忧!不久,位在加州的慈济美国分会特地传真一份数据回来,告诉我当地一切平安。

  知道他们人人平安时,大家无比欣慰;而更令人感到欢喜的是,后来我行脚至南部时,高雄一位刘委员兴奋地赶到屏东分会见我,他说:「师父,我有一位吴姓会员,多年前搬到洛杉矶定居。前几天她打国际电话给我,说她蒙慈济的庇荫而逃过一劫。」

  据刘委员叙述,吴女士于日前驾车出门,途中被一群黑人拦截诘问:「妳是韩国人?日本人?还是中国人?」吴女士强忍心中害怕,回答:「我是台湾人。」这群黑人竟一改态度,十分友善地放她离开,并指示她最安全的行车方向,要她「快快回家,这一带很乱。」

  对于自己表明身分后,能得到礼遇的情形,吴女士百思不解。她回到家后,向家中的黑人帮佣询问,才知原来洛城的黑人普遍知道「台湾有个『慈济会』在此地回馈黑人社会」,因此,他们有一致的共识:此次暴乱,以不涉及华人的安危为原则。所以,吴女士才能够逢凶化吉,化险为夷。

  慈济美国分会成立以来,先后做了许多国际性的救援工作。当地的委员、会员也都能坚守佛心师志,就地募款、就地济助个案。他们除了不定时帮忙一些急难事件和流浪汉外,更固定在每年的圣诞节准备了五百份礼品,赠送给洛城的黑人贫民区,并提供奖学金给就读护理学校的黑人学生。

  吴女士在离开台湾之前,曾经是慈济的会员,如今在异国他乡因慈济而幸免于难,遂难掩感激之情,以国际电话向台湾的亲友报平安。她欢喜庆幸自己能和慈济结缘,加入回馈人群的行列,因而得以避离灾厄。

  秉持佛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教化,慈济美国分会的默默作为,发挥了「善的循环」。有句话说:「种如是因,得如是果。」慈济当初对黑人朋友无所求的付出,从未料到会有使国人同胞幸免于难的回报。所以,我常强调:「爱不分种族,爱一定要普施天下。」我们为天下做天下事,福报必然会响应在自己的身上。

  做好事是人的本分,没有什么特殊。事实上,行善之后真正获得利益的是我们自己;如同洛杉矶这位会员的经历,正是「善因善果,功不唐捐」的最好印证啊!

  爱惜物命·珍视资源

  从八十年四月以来,慈济和金车教育基金会合办了一系列「预约人间净土」的活动。我们希望社会大众能够透过参与活动,了解、接受「慈爱、悲怀、喜舍、感恩」的理念,进而改变生活习性、践行善念,使人人发挥所能回馈社会,造就台湾成为一片人间净土。

  要预约人间净土,就要先净化人心;人心如果净化,每个人的行为自然会净化。比如八十年四月十九日,我们发起一项「知福惜福再造福——回收废纸救台湾林木」的活动。当天,全省的慈济人在各县市设立了九个回收点,鼓励民众响应资源回收的呼吁,大家同时发挥「一手动时千手动」的功能。在这股团结力量下,一天之中所回收的废纸总共有一百六十多公吨之多。

  依照专家的评估,一百六十多公吨的废纸,有百分之七十可以再制;而这些再生纸的数量,相当于砍伐二千四百零九棵高八公尺、直径十六公分,树龄在二十年以上的大树来制造生产。

  想想看,我们只发挥一天「一手动时千手动」的功能,就可回收一百六十多公吨的废纸,挽救二千四百零九棵大树。所以,这个社会要净化,需要你我建立共识,为维护清洁美丽的人间净土,一起动手努力。

  地球的资源有限,我们应该为后代子孙爱惜居住环境、保护资源。以台湾目前的用纸人口而言,每人每年平均要用掉八百公斤的纸,这是多么可观的数字啊!因此,我们必定要加强惜物护生的观念。如果人人都能珍惜物命,就能够避免资源浪费。

  相信每个人都不愿与垃圾为邻,处处有人示威、抗议,拒绝与垃圾掩埋场为邻;人人厌憎垃圾,却又制造垃圾。既要丢垃圾又不愿与垃圾为邻,要解决这个矛盾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培养「爱物惜福」的观念。首先,应爱惜所有的物资;再者,是加强保护地球上的资源。

  垃圾为什么会那么多?是因为人的虚荣心作祟。现代人凡事讲究新鲜、时麾,在衣、食、住、行、育、乐中不断追求变化;而垃圾也就在这些不断地追求中,大量地产生。

  台湾今日的成就,是人人努力的成果,我们应该知福惜福。因此,人人都有不让垃圾成为社会问题的责任。

  不久前,有位室内设计师到花莲见我,他说:「师父,听你谈起垃圾问题及惜福的道理后,我非常感动且深有同感。以前我工作时,都会建议客户标新立异、求新求变,将设计方向做大幅度的变动。如今我改变观念,当客户要求重新装潢时,都尽量鼓励他们保留原始设计,而用心地在原有的风格中做修饰和改变;如此,也能创造出一番新的品味,而且省时省钱省事,客户都非常满意!」

  这是多么的有智慧啊!他不但减少有形的垃圾,也鼓励别人惜福,回复无形的节俭美德。深深期望各行各业的工作者都能多用一点心,时时提醒周围的人,要好好珍惜我们的环境,为后代子孙留下一片净土。

  及时报亲恩

  每次听到有关老人的问题时,我就十分感慨!将来你我也都会面临年老,与其到时坐困愁城,不如现在就探讨防治之道;而根本解决老人问题的方法是:提倡年轻人敬老尊贤,提倡为人子女者要克尽孝道、敬顺父母。

  谈孝道,要由本身实际做起。老人问题不要丢给社会,你我都有责任在自己家中侍奉长上、供养老人。尽孝,是人生的根本;人生若不孝,就不算人生。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么一句话:「你们家父母谁在养?」这种话听起来很可怜,父母还需要大家用「养」的?应该说:父母由谁在「孝顺」才对。其实,许多父母不曾「吃」儿女的,甚至他们年轻时努力累积的许多资产,也都留给儿女们。大致说来,他们吃也是吃自己的,并没有让子女养;况且,碗筷也由他们自己端拿,并没有人「喂」他们。

  孔子曾经说过:「侍奉父母若没有恭敬心,就像在养猪狗、牲禽一般。」倘若说有养就是孝顺,那么,养猪、牛、鸡、鸭,不也是在对牠们尽孝吗?所以,真正的孝顺是从内心产生对父母的敬爱,将这分爱落实在日常生活中去关心、陪伴他们。

  有位志工曾说,到了医院才体会到人老的确很苦,也才体会到父母爱子女的心,更体会到老而没有子女关怀的凄苦。他到医院当志工时,被分派在三楼服务,三楼有小儿科及妇科。他看到小儿科里的病童,他们的父母,甚至祖父母、姑姑、阿姨……,所有的亲戚都非常关心地前来探病,充满了亲情的温馨。

  当他转到妇科病房时,却发现有一位老太太没人探望、照顾,于是问她:「阿婆,您的儿子、媳妇呢?」对方回答:「他们各忙各的事。既要工作又要照顾家庭,没有空来陪我。」

  同样是生病,小孩生病,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老人生病,却被遗忘在冷清、孤独的角落。这种强烈的对照,令志工悲叹不已。

  此时,我们都不觉得伶仃孤单的苦;因为每个人都正值黄金岁月,都各有所忙。然而,「老」是悄悄渐至的;当我们开始感觉孤单、需要子孙围绕陪侍时,恐怕就为时已晚、求之不得了。

  人生苦短,没有人能永远拥有「上有父母,下有子女」的景况。在可以把握的因缘下,我们应该珍惜三代、四代同堂的机会,和公婆、父母同住,以身作则展现孝道给儿女们看。若能如此,将来我们年老时,自然就能安享天伦之乐,免去孤老无依的凄凉。

  何其自性·本自清净

  曾有人问我:何谓「菩提心」?我的解释是:「菩提心」即「觉道」——觉悟的道心;而「觉」则为「最清净、透彻的了解」。

  中国字很有趣,以「觉」字为例,它的下面有个「见」字——在未「觉」之前,必须先学;「学」下为「子」,意味着人刚出生时,什么都不懂,必须靠后天的教育、培养。例如父母的爱、兄弟姊妹的爱、老师朋友的爱、社会人群的爱,不断以爱来灌输、教育孩子;如此,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终会「见」到、了解道理。

  因此,在茫然不暸解道理之前,必须先「学」;等到学会了、「见」到了道理之后,就叫「道」。《中庸》有云:「率性之谓道。」每个人都有纯真、清净的本性,这个本性就是佛心、就是「道」。所以,菩提心即是道心,道心就是与生俱来的清净本性。

  学佛,最主要是要「明心见性」,而「心」与「性」,其实是相同的东西。佛陀也一直在教育我们——「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们的心和佛的心以及众生的心并无两样,只不过众生是凡夫心,而佛是清净的觉性——佛心因不受外界污染而保有清净,有清净心就是觉性。

  众生同样也有明净的觉性,只是由于后天环境的影响,致使内心蒙上尘埃,因此转觉性为凡夫心;凡心就会有分别、竞争、功利的产生。

  佛陀身为太子时,就已经具足超然的智慧,所以能放弃富贵荣华,走上苦行的路程,去探讨人间的苦难和修行者的心路历程,最后终于理解人生的真谛。

  悟证得道后的佛陀,教导弟子要行菩萨道。「菩萨」两字是梵文「菩提萨埵」的译音简写,中文意译为「觉有情」;也就是说,觉悟的人不离人间,他在人间奉献爱、教育人群。由此可知,回归清净的本性,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啊!

返回目录

-----------------------------------------------------------------------------------------------------------------

更多证严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