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达照法师:《楞严大义》见道之二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30日
来源:   作者:达照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达照法师:《楞严大义》见道之二

 

  第三节修行基础的五要素

  1、如量地皈依三宝

  《楞严经》的这个缘起,就告诉我们三个道理。阿难尊者他为什么遇到邪咒,自己学的教法却起不了作用,因为他对三宝,生起的信心和信念不够具足。大家就奇怪了,他都是佛的常随侍者,怎么对三宝信心还不足?我们大家以为自己是三宝弟子,我已经皈依过了,你们皈依过了没有?都皈依过了。皈依过了,你是否具足皈依的量?这个不一定的。皈依三宝是什么意思呢?皈是返黑为白,依是依靠、依赖,皈是归宿,就是我们整个生命都归宿在三宝当中。你凡是在现实生活当中遇到的一切烦恼、一切困难、一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都是首先想到由三宝来解决,把身心融入在三宝当中,有没有?不要说遇到大的打击和困难,就是你哪怕一个小小的的情感,或者一个人对你好一点,对你差一点,这种分别心生起来,都会把三宝抛到脑后去,都无法把心安住于三宝当中。所以,皈依并不是一次仪式就解决问题,而是要在每时每刻当中达到这个量,你举行一次仪式,确定自己是三宝弟子,这只是如法。如法是还不够的,还要如量,就像煮饭一样,把水放下去,米放下去,下面这个火烧起来,这叫如法,但是你量不到,这个饭是没法吃的。

  我们皈依三宝也是如此。所以你看你心中,是否把三宝作为你生命的归宿和依靠,可以反省一下。我们待人接物,起心动念,有没有把三宝作为我人生的依靠?佛是觉者,我们有没有觉而不迷?法是正者,有没有正而不邪?僧是净者,净而不染,有没有把清静的心,不污染的心,作为我们整个生命和生活的依靠?如果达到了这个量,我们皈依三宝已经做到了。这实际上不是想一次两次就能做到的,因为有无量劫以来的习气串流,像洪水一样冲过来。我们必须时时看到,三宝始终是我真正的皈依,就如苦海当中的灯塔一般。有这么一个心生起来了,哪怕你打坐腿痛得很不舒服,痛起来的时候,我们心里想这个痛很难受,就更精进地来持这个咒,因为这是法,我就依靠这个法,而不去感受这个痛,痛死了我也不去管它,这个痛就对你没有任何障碍,不管是你的心情也好,生活当中遇到的困难也好,你只有这个心生起来,你的量就具足了。

  所以阿难遇到了这个邪咒,他马上不能自持,晕乎乎就跟她走了。实际上是他心中,在那个时候,他忘记了忆念三宝。大家记住,如果你遇到了情感上的问题,只要你起心动念,觉得心快跟着这个情感跑了,你马上把三宝提起来,安住于三宝,一切灾难完全消失。就是那种带来烦恼的情感、情绪,马上得到控制,得到转化,得到升华,你不会厌恶它,也不会跟着它跑,不会做出错误的事情,所以这个是最关重要的。阿难对三宝皈依的量还是不够,我们大家就可想而知了。这是第一点。

  2、出离心和菩提心

  第二点呢,是发心。发心就是发勇猛的出离心和菩提心。大家看一看,我们有没有生起决定要了生死,决定要成就菩提的这个心?决定了生死,就意味着我们在心中,要舍弃现实的这一切生死烦恼。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凡所有相皆是无常,你看到现实的这一切,都是无常、败坏、不安之相,当生起出离心的时候,我们心中,是不会被世间的任何一尘所污染。当然,这个也不是你想一次,就能大事已办的,而要经过长期的模拟,长期的训练。大家可以不停地去感受,把我这颗心,我现在能感受到的,对这个世界贪着的这颗心彻底放下——我所贪着是世间的哪一种法?是物质的色声香味触,眼耳鼻舌身,还是我们内心的思想境界?外在的山河大地,物质世界和内在的精神世界,全部都是生死的五蕴之法,都是生灭法,那我们想了生死,你就要下定决心,命令自己必须舍弃这一切生灭法。

  大家是不是很苦啊?生活在轮回当中,确实有很多的苦恼。就像一个小孩子,他看到这个火炭烧得很红、很漂亮,于是就去抓。抓起来的时候手很烫,手被烫了。我们大人告诉他,你把火赶紧扔掉,可是他觉得很漂亮:我舍不得扔,我还是要抓住。抓住只有一个结果,就是被它烫,没有第二个结果。我们对于世间的一切五欲六尘,你想把它抓住,你抓住它只有痛苦,没有快乐。所谓的快乐,就是你觉得它好,然后觉得很快乐,只是自己一厢情愿感觉到快乐。那个感觉就像小孩子,他认为这个火很漂亮,我抓住它就快乐。实际上有没有快乐呢?一点快乐都没有!那我们大家看一看,如果我们现实的修行的这个心,这个基础建立起来了,把现在对于世间的这一切,万法的贪着啊,全部舍弃,强行地命令自己:这一切既然是生灭法,我不能在心中留住,哪怕是一个灰尘,一个妄想都不能留住。因为你留住它,这一个妄想,这就是你生死的根,最终继续让你轮回的,就是这一颗灰尘。你贪着色相,就是这个色相会让你留住继续轮回;你贪着一种情绪,就被这个情绪束缚住继续轮回,永远轮回下去,就是这颗妄想的心。

  所以我们要学会生起出离心,不是嘴巴说一说,想到一下说,哦,我要了生死的,这个苦海很苦。说完了,脑子里面根本就没有觉得苦海有多苦,这样我们怎么能了生死呢?所以要生起强烈的出离心,认识到世间一切。特别是不为自己去求世间的这一切,这要成为一种感受,而不是理论,也不是语言,更不是文字,是我们心里面要生起这种感觉,就觉得我不要这个世界,也不要所谓的一切思想。你们不要说,那个经书我是要的;经书讲的那个法很好我是要的。你所体会的经书和经书里面的这个语言、这个文字、这个思想,全部都是生灭凡夫的理解。经书真正的意思,是没有生灭的,是必须舍弃凡夫的受想行识,一切分别都如此。那我们现在,如果观照一下自己的心,把自己的这颗心和外物全部舍弃,这是跟出离心相应。

  如果有这么一种心,你平常不停地去训练自己,锻炼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不受世间束缚的人。这种感觉生起来,无论你遇到任何的灾难,任何的困难,你同样可以在千斤重担之下脱离,虎口脱身。因为你舍弃了这一切,老虎张着嘴巴要咬住你了,而这个老虎咬下来是空的,而不是你。我们大家,如果你正在痛苦当中,你现在就可以观想一下:这个痛苦就像老虎一样咬住你了,可是你心里面已经舍弃了这个世界,舍弃了你所追求的一切,五欲和六尘全部放下。这个时候,你回光返照,看一下自己的心。事实上,在这个时候,世间没有哪个人,没有哪件事能够咬得住你,无论多大的压力,压下来只是自然,而不是你。这就是我们生起出离心的量。如果生起这个出离心的量,你就不会被情感纠缠而感到痛苦;更不会被为其他的欲望而感到痛苦;也不会被为学习佛法、学习世间的其它知识而感到痛苦,因为你的心已经恢复到不受压力的健康状态。这出离心是我们强大的动力,如果你没有想出离的这种认识,如果你没有想出离的这种心,我们会对世间很多习惯产生执着。实际上,世间的五欲只是一种习惯,我们习惯这样好,那样好。像有些人他习惯吃辣椒,他觉得没有辣椒,饭吃不下去;有些人就讨厌吃辣椒,他没有辣椒才能吃得下去。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习惯。所以,世间所谓的快乐只是习惯不同,而没有真正的快乐可言。

  这是出离心,所以我们要观察自己。那么阿难尊者,如果他的出离心非常明确,不是在记忆当中,而就在你感受的当下,我们现在在这里,把所有的世间一切法全部舍弃,无论出现什么情景,都不会有动摇的这个心,大家的心都是寂静安然,随时随处都可以是这样。但是你如果把学来的知识跟现实的心行,这种感受脱节了,你的感受就会顺其自然地随着习惯。所以,当阿难遇到了摩登伽女(因为摩登伽女跟阿难,是过去五百世都是做恩爱夫妻,都是恩爱夫妻,没有矛盾的),当见到她的时候,就被过去的这种习惯吸引了。那个咒啊,只是迷糊一下,实际上是他过去世无量劫的串习,到今天他抵挡不住。假如他出离心非常明确,舍弃了世间这一切,那么,恩爱、情感这一切,在他心行当中构不成障碍,他可以看到她很顺眼,很舒服,但是不会被她所纠缠,这是根本的区别。那我们大家如果发起了慈悲心,你对一切众生看上去都不会不顺眼,但是你不会被一切众生所干扰。

  第二个心就是菩提心。菩提心是我们真正的修行的动力。菩提心就是:我要看到了现实轮回的痛苦,我要舍弃这些生灭轮回;当我想舍弃的时候,我也同时希望,一切众生都能舍弃这个痛苦,把自己这个出离心扩散到九法界众生的身上。你看,我们感受到,我自己不需要五欲六尘,把五欲六尘舍弃了。观想一下,感受一下自己的心,就是此时此刻,当下你观照一下自己,没有任何想追求世间的这个心,全部舍弃,然后把这种舍弃一切轮回的感受,扩散到一切众生身上。我们可以感受一下,就是现场的大众,我们希望现场的大众跟我此刻的心情也是一样,都舍弃一切五欲六尘的生死轮回烦恼。当你这个感受生起来,你就知道,所有的众生都需要解脱生死痛苦,这叫同体大悲。你内心感受到了空灵,希望一切众生都同样应该感受到空灵,这个觉受力量非常强大,哪怕他是仇人,在你面前,你生不起半点的嗔恨;哪怕他是你的爱人,在你面前,你也生不起半点的贪欲,因为都需要解脱,都需要证菩提,而这种情感,在你观察菩提心生起来的时候,完全成为大慈悲心。所以慈悲心的前提就是平等心,只有我与众生都舍弃我执,这个平等心生起来了,我们的菩提心才算真正的发起。

  所以,大家要安住在这种菩提心当中,不停地感受,不停地模仿,让自己这种出离心和菩提心,成为一种串习。串习就是排队,我们买票的时候队排得很长,一个一个接上去,我们现在就是让自己的心念,念头,也像排队一样,这个排的队,就是排的菩提心的队。从出离心发起来要成就菩提,每一个念头都不忘记菩提心和出离心,那我们就随时随处都会在菩提道上,一天打坐的时间可能只有两个小时,可是一天干活的时间、走路的时间、谈话的时间、睡觉的时间、远远都超过我们打坐的时间。如果每天你如法安住的只有两个小时,而另外二十二个小时却不如法安住,你这个队排得一点力量都没有。人家二十二个人在那里排队,你两个人排一下,再二十二个人以后又两个人排一下队,这两个人有多少力量?所以我们要学会让我们的这种动力——发菩提心,要成佛的,要利益一切众生,要舍弃一切轮回生死的法的这种出离心和菩提心,这种发心要成为我每件事情的动力。

  大家感受一下,每件事情都成为我要成就众生,我要解脱生死这样的动力,现在听课,我们是这个动力;我们要明心见性,要见到真心,要成就菩提,也是这个动力;我们吃饭的时候也同样为了解脱,所以必须吃饭,也是这个动力;我们跟一个人讲话的时候,为了他的解脱和我的解脱,为了帮助他,也是以成就众生为动力;包括义工,包括我们盖庙,包括所有的一切的行为,跟别人打招呼,也是为了跟他结这么一种缘,让他以后有机会来接触佛法。所以菩提心可以作为我们整个生命的动力,这样,我们就不会退转。

  在座的修心密也很久了,也有很多修禅宗的,我们看看,很多人在两三个月、半年以内是很精进的,一年以后就是老牛拖破车了,拖两步退两步,拖三步退四步,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你的动力没有了。拖拉机的动力是很小的,宝马的动力是比较大,为什么宝马开得快,好开呢?动力好。那我们修行路上,你动力在哪里?你修行的动力要是没有了,怎么可能进步呢?所以,把这种出离心和菩提心,作为真正成佛路上的动力。一个人有出离心,却没有菩提心,他在现实当中修行非常精进,赶紧要了生死,但一旦他体会到了无我涅槃,从此潇洒人生,再也没有动力了,因为他没有想到要利益广大的众生,而当你的菩提心生起来的时候,即便你是一个解脱的人,“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他一定是,哪怕是一个蚂蚁还没有成佛,我都要生生世世为它去努力,这种动力就永远不会停歇,不会停止。

  所以,真正的这个修道路上,障碍多的、进步不了的,修行打坐,坐着坐着不想坐的,学习佛法,学着又不想学的,看得没劲的,都是因为自己的动力出问题了。有些人开始出家修行想解脱,想成佛,学了几年以后呢,他反而去学社会大学、社会知识、学外语、学语文,如果他的动力不是菩提心,不是想学了这个以后更好地利益众生,而是在佛法里面学得没劲了,那他这个机器就会出问题。就像这个加的油,本来加着油,油加不上去了,你给它加水了,水加上去,机器破坏了,永远开不动。所以,如果没有对三宝,没有时时刻刻归宿、皈依的心,我们修道路上就会迷失方向,会慌张起来,会茫然,不知道我以后该怎么办。

  有些人修了三年以后也问师父,我以后该怎么办?未来不知道怎么样?其实,你观察自己的言行举止、起心动念,你的心是否已经违背了三宝?违背了觉、正、净?你的事情还很多呀,你随时都要把心调节在对三宝的信心上,这是我们的灯塔方向。看到灯塔,你的心就安了,不论你做得好,做得不好;进步是快,还是慢,目标永远在那里。自心即是佛,我们要明心见性,要成佛,这个成佛的灯塔永远不会放弃,只要这个不放弃,我们修道无论遇到了什么的灾难,什么的障碍,你内心一定不会茫然,一定会想尽办法让自己回归到修行路上来。然后,我们不停地增加自己内在的出离心和菩提心。这随时要去感受,你不去感受是没有用的。

  我们看,佛学院学习了很多的教理,听懂了很多的法,在座的也看了很多佛教的书,但是,你的出离心和菩提心是不是落实在你的心行当中?一旦你落实了,你有感受了,才算你学到家了,就是你闻思算到位了。你听来的是否落实在心行里面?或者还是沉湎在原来那种野生的树上面一样(野生的树,那个枝枝杈杈很多,长得弯来扭去的,扭曲的)?

  我们开始修行的时候,自己的动力非常明确,看到轮回的苦,看到烦恼生起来的根源在于我执,在于对世间的执着太重,所以要模仿地训练让自己放下。有些人说,放下谈何容易呀!那我们就要回光返照,要看自己,你当前这颗心,一天总有那么几分钟时间是没有事的,哪怕你上班之前坐在办公室,坐在那里两分钟时间让自己感受一下你要出离,你要解脱,你要利益一切众生。

  这个菩提心跟出离心,你就用心行去感受一下。在修法之前,我们都有仪规——南无咕噜呗,南无布达雅,南无达尔玛雅,南无僧伽雅,你看就是皈依三宝,对三宝生起信心,你不是光嘴巴念完就算了,你念的时候一定要感受一下,这是我的皈依;接下来,南无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金刚护法、神祇,为什么?你要念南无十方三世的时候,心里要想,我皈依是十方三世,十方在哪里?东南西北、上下四维,你的心就要那么大,所有的方向都成为我皈依的对象、我的依赖,这就是菩提心哪。所以,随时要能够感受得到菩提心的存在。修法结束后,从座上下来的时候,要去利益众生,所以,回向文里面又是让我们回向:愿我此生速开智慧成佛,救度众生,不求余果。所以,我们要知道,菩提心和对三宝的这种信心对我们修行的重要性。前面的目标和后面的动力,什么时候都不能离开,上座的时候不能离开,下座的时候,在工作的时候也不能离开,这是真正的一个修行的人所具备的最基本的基础。而阿难出现了这种情况,他其实当时就忘记了出离心和菩提心,如果他有出离心,他绝对就能当下舍弃;如果他有菩提心,他就会把摩登伽乃至这个咒,都看成是对他出离很重要的众生,也不会产生任何烦恼。

返回目录

----------------------------------------------------------------------------------------------------------------

更多达照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