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金刚经专集: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经·现代文)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28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金刚经专集: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经·现代文)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经文】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瞋生恨。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译语】第十四章 离一切相 入寂灭道

  这时候①,须菩提闻佛说了此经,深刻理解这般若妙法的义理和趣向,不禁涕泪交流,悲伤地哭泣起来,向佛陀说道:

  “希有难遇的世尊啊!您说这样精深奥妙的经典,我从证悟阿罗汉果、获得慧眼以来②,还没有听到过这样深妙的大法哩![今天听到了,我感到多么的幸运和宽慰啊!]”

  世尊啊!若是再有人能够闻到这甚精妙的经典,[能远离一切妄想],而信心清净纯正,即能生起般若实相③,当知此人,便是成就了第一希有的功德!世尊啊!所谓这个实相,是无相之相,[本无相状可言,乃是安立的假名],即是非相,所以如来称之为实相。”“世尊啊!我现在[生逢佛世]亲闻佛说这部般若经典,能信解受持,还算不得什么难得希有,假若未来世,五百年以后,有人闻到这部般若经典,能深信、理解、领受、奉持,这种人才算是真正第一少有哩!什么道理呢?因为此人[信解受持,了悟空义],已经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了。为什么能这样的呢?因为我相[是因缘所生],并非实有,所以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同样是因缘所生],也非实有,也是非相。什么道理呢?因为远离一切虚幻的诸相④[不再被一切现象所束缚和迷惑,到达忘我的境界],就名为诸佛。”

  佛陀印可须菩提的悟解,道:“正是这样!正是这样!假若有人闻听到这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内心不惊讶、不恐惧、不畏怯⑤,应当知道,此人的[智慧福德]确实很少有的。为什么呢?再告诉你,须菩提啊!如来说的这‘金刚般若波罗蜜’[在诸波罗蜜中,是最胜最上]的第一波罗蜜⑥,但是般若无相,体性空寂,不可说,不可取,不可执,依胜义谛说”即非第一波罗蜜,[约性而说]六波罗蜜以般若为前导,故曰是名第一波罗蜜。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⑦,[在与般若相应行持时,能忍的我,所忍的境与法都不可得,]所以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为什么呢?须菩提啊!例如我于往昔因地中修菩萨道时,被歌利王无辜用剑割截了身体⑧,可是那时,[我以大悲愿力,安忍于心,不为所动]没有我相,没有人相,没有众生相,没有寿者相,什么道理呢?当我的身体四肢及耳鼻被一节一节支解的时候,如果有我、人、众生、寿者四相,一定会生起极大的恨心来。

  “须菩提啊!我又想起:在此事之前的五百世中,我修忍辱行作忍辱仙人时⑨,在那许多世的生命中,我就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了。所以说:须菩提啊!发心修菩萨行的人,应当远离我人众生寿者,以及法与非法一切诸相,而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当住着色相生起菩提心,不应当住着声、香、味、触、法尘相生起菩提心,应当对一切相无所住着而生菩提心。若是一个发菩提心的人,心若有所著,[执相取相,心住于六尘境界]就是非住,[就不能安住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上]。所以佛说发菩提心的人,不应当停留于色相行于布施,须菩提,菩萨[布施的目的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的缘故,所以应当不停留于色而行布施。如来说的一切诸相,[皆是缘生之法,体性本空,]所以说都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皆是五蕴假合,性不可得,一旦见性就不是众生,]所以说即非众生。”

  “须菩提啊!如来所说的是[亲证体验的]真情话,实在话,如真理的话,不是欺诳的话,没有相违不同的话。如来所证得的法,是[自性真如,既不可说,又不可得,]是无所谓实,无所谓虚的,须菩提,假如菩萨住着于一切法⑩而行布施,就如同进入漆黑无光的暗室内,一无所见;若是菩萨发心不住着一切法而行布施,犹如人有了明亮的双目,在明朗的日光照耀下,能见到种种境界的相状。”

  “须菩提啊!未来世中,假如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受持读诵这部般若经典,如来以大觉的智慧,一定会知道这些人,完全照见这些人,他们都能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

  【注释】①这时候,是指前面佛说此经,有人受持读诵以及为人演说的功德,已校量完毕。现在是当机者须菩提对般若妙法深一层理解,表明见地的时候。

  ②慧眼,是二乘圣者之眼,除具有天眼的功用外,并能识出真空无相,洞悉一切现象皆为缘生性空之相。这是证悟诸法实相的智慧,故名慧眼,是阿罗汉见地。所谓见地,是见解的意思,表明这位证四果的圣者,以观照之功获得真空无相的智慧,亲证诸法一如实相。因此,慧眼不能单纯当他眼根观察来理解。

  另有种解释说:“阿罗汉的慧眼只能见到人空之理,菩萨的慧眼才能见到法空之理。”

  ③实相:唐代译作“真实想”,为性体的别名,是宇宙中万有之本体。但实相无相,是离一切文字、言说,思量的毕竟空寂。所以名实相者,因为约性来说是实,表明性非虚妄而是真实的;再以性的功用来说,住虽无相而能生起一切相,这样,非性不能说实,非性不能现相,故名实相。性本不可说,说为实相,也是假名。因为本来无相,故又曰非相,非相即性,性即如来。说为相者,不过使人明了本性之状况而已。又古德对实相下的定义称:无相无不相。意思是性体本没有相,故曰无相,虽然无相,而十法界依正因果的种种差别相,皆依缘而起。故又曰无不相。性体是绝对的,性相是相对的;绝对是空,相对是不空,不空而空,空而不空,不可以说有,不可以说空,正是中道第一义,也是金刚般若波罗蜜。总之,不可以把这个“相”看死,若是看死,便是着相,违背实相的本义了!

  ④诸相:即人相、法相、非法相;有相、无相、亦有亦无相、非有非无相等。

  ⑤不惊是。初闻此般若经典,对其义理之深,功德之大,不惊讶疑惑,表示深信不疑。不怖是:思维经义,深刻理解一切法皆空之理,不感到恐怖不安,表示深深理解。不畏是:信解以后,能如法实践,精进不懈,不感到难行畏怯,表示奉行不退。

  ⑥第一波罗蜜。即般若波罗蜜,在六波罗蜜中,排列末位,而称为第一,正显其常作先导之力量。因为修布施等前五波罗蜜,虽可培植多种福德,但不能到彼岸[获究竟解脱],原因是没有般若引导。因此般若有诸佛之母之称。《大智度论》云:“五度如盲,般若为导”,就是此意。五度所以称波罗蜜者,正因为有般若作先导,若无般若在其中,五度就不能称为波罗蜜了。《大般若经》云:“当知布施等五波罗蜜多,皆由般若波罗蜜多所摄受故,乃得名为波罗蜜多。若离般若波罗蜜多,布施等五不得名为波罗蜜多。”所以,般若被称为第一波罗蜜。

  ⑦梵语“羼提”,汉意译为“忍辱”唐代译为“安忍”,为六波罗蜜之一,是菩萨道最难修的一种法门,忍是一种无畏大慈悲精神的具体表现,不同于软弱无能,含垢忍耐,忍气吞声,胆怯卑屈的退让。他与般若相应,离人我四相,令心安住不动,对外来的侮辱、伤害、苦恼等种种精神与肉体的无端加害,能以坚毅不拔的意愿力,安然处之,不怨、不想、不起半点嗔恨心,而用慈悲心念,以德报怨。这是行大乘菩萨道的人必修法门,就行持来说,此度较之其它五度难行得多,没有般若相应是难以做到的。

  ⑧歌利王割截忍辱仙人的故事,出自《大涅槃经》与《吡婆沙论》。释尊在因地中修菩萨道时,在南天竺国富单罗地的山中,修行忍辱波罗蜜。某日,国王歌利,又名迦罗富(汉意为恶生),率领宫女及随从到山上去游猎。游玩倦了,就地休息,不觉入梦。宫女众人见王熟睡,便各自随意走动,行至一茂林中,见一仙人,相貌端严,禅坐入定。众宫女纷纷跪下,请求仙人给她们讲道。菩萨为悲心所使,应众所求,就开示她们断除贪欲的道理。歌利王是一个凶残暴戾的君主,一觉醒来,环顾左右,不见人,大为不悦,便气冲冲地提着利剑四处寻找,找到茂林中,见宫女们围着一个修道者,听其侃侃讲道,不觉怒火上升,喝道:“你是什么人?敢于诱我的宫女来此!”菩萨很安祥地回答道:“我是修忍辱行的仙人,宫女们是自己来求闻佛法的”。歌利王听菩萨说是修忍辱行的,便随手一剑割下菩萨的耳朵问道:“你能忍吗?”菩萨没有丝毫怨恨的神色,慈和安稳地回答说:“我不起嗔恨!”王又一剑割下菩萨的鼻子,菩萨的面容照旧不变,依然和颜悦色。旁边的大臣们见此情景,看出菩萨确是一个不平凡的圣者,便劝大王不要再加伤害了。王不听,又斩下菩萨的手足,问道:“你究竟有没有嗔恨?”菩萨还是慈祥地回答说:“我于无数世来,修习慈悲,行持忍辱,所以心无一丝嗔恨。”歌利王仍旧不信,又问菩萨说:“有何方法能证明你心底无恨?”菩萨道:“若我真无嗔恨心念,愿我被支解的身体能恢复如故。”菩萨说完这句话,说也奇怪,他的身体立即恢复原状,一无所损。接着菩萨发愿道:“未来世时,我成正觉,第一个就度你大王!”此时歌利王深信不疑,放下利剑,惊恐跪下,向菩萨求哀忏悔,并感谢对他未来的救度。这位菩萨就是现在的释迦牟尼佛,国王即佛陀初成正觉后,初度的五比丘之一的桥陈如尊者。

  ⑨佛经中常说的仙人,是指在印度出家修道有一定成就的人,表示不同于一般的凡夫俗子,不是单指印度某些修行的外道,也不同于中国神话小说中腾云驾雾的神仙。《阿含经》中的“古仙人道,古仙人迹”,是指古佛而言;大乘佛经中所说的大仙,是指佛陀。所以佛有时被称为金仙。《般若灯论》曾说道:“云何大仙?声闻、辟支佛、诸菩萨等亦名为仙。佛于其中最尊上故,已到一切诸波罗蜜功德善根彼岸,故名为大仙。”“忍辱仙人”是佛在因地五百世中,常修忍辱波罗蜜的德称。

  ⑩法。在佛典中的含义很广,用意也不一,总括世间的有为法,出世间的无为法两大类。本经所云的一切法,是指外境、实行、果位而言。外境即蕴、处、界三项,包括主观的有情活动,客观的宇宙万有。实行即修习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万行等法门。果位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乃至等觉、妙觉。境行果三项归纳起来不出世出世间两大法。而这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自性是空;但菩萨修行六度万行不是虚,执虚就是落于偏空;又不能执实,住于六度之相,执实就是心住于法。永嘉大师云:“住相布施生天福,招得来身不如意。”因为天福享尽,必堕三途,此即是心住于法之果。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