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华严宗>>正文内容

宣化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10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01日
来源:   作者:宣化上人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宣化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10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10

  上海佛学书局印行

  美国万佛圣城宣化禅师讲述

  卷二十三 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一

  卷二十四 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二

  卷二十四 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二

  卷二十四 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二

  卷二十五 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三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十)

  目录

  卷二十三 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一 第一 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一四

  卷二十四 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二 第二 不坏回向..................................八三

  卷二十四 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二 第三 等一切佛回向..................................一二八

  卷二十四 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二 第四 至一切处回向..................................一六四

  卷二十五 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三 第五 无书功德回向..................................二○四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

  唐于阗国沙门实叉难陀译

  美国万佛城宣化禅师讲述

  卷第二十三 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一

  十回向品第二十五

  十回向品,是华严经中的第二十五品,现在所讲的是这一品中的第一部分。甚么叫做回向?回,是转,回转之意。向,是趣向。回向,就是说回转有形,趣向于无形。回转有相,趣向于无相。回转虚妄,趣向于真实。回转自己的功德,趣向于他人。回向,有很多种的解释,现在把它综合起来,可分为三方面:(1)回向自己的功德,趣向于一切众生。(2)回向自己的善根,趣向于菩提。这两种是随相。(3)回向自己所积的善根,趣向于实际。实际就是无相,亦即是离相。以上所说的三方面,第一是众生,第二是菩提,第三是实际。这是综合而言,如果要分别解说又可以分为十种回向:

  (1)回自向他:把自己所行所作,回向给他人,就是回向给众生。经文说:“若有善根,不欲饶益一切众生者,不名回向”。你要是所行所作的一切善根,只知自利,认为一切善事功德,是为自己的福报资粮,不肯分给他人,这就是“不饶益一切众生,就不能叫“回向”,假如你有一点点的善事善业,就立刻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才是“饶益一切众生”才是真正的“回向”。

  (2)回少向多:自己一人是少,所有的一切众生是多。菩提修诸善根,极令是少,但用这最少的善根普遍摄持一切众生,以大欢喜心,发广大回向。无论任何善根,都是普遍施给法界一切众生。这也是“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3)回自己的因行,向他的因行:修菩萨行的菩萨,把自己所修的一切善根回向于佛,然后再将此善根回向给一切菩萨。自己是在修因行,其他菩萨也是在修因行,以自己在因地所修的善根,回向给果地未满的一切菩萨,令他们的愿满。使心没有清净的,得到清净,很快成就正等正觉。

  (4)回因向果:回自己的因华,向无上的果德。令无上正觉菩提,迅速得到圆满。

  (5)回劣向胜:劣,就是陃劣。胜,是殊胜。陃劣,一切二乘、凡夫、外道,都是陃劣。殊胜,大乘、菩萨、正觉佛果、菩提,都是殊胜。回凡夫所行所作的劣行,向大乘菩萨,正觉世尊所修的胜行菩提觉果。

  (6)回比向证:比是比较一下。我和佛比,我是没有证得佛果的未来佛,佛是已证佛果的已成佛。我和一切菩萨比,我还没有得到清净,菩萨已经得到清净,证到初地,我仍然是个凡夫。这样一比较,就立刻发勇猛精进心,早证无上菩提果位。

  (7)回事向理:我们平时所行所作的一切事相,一切有为法,都回向于真实的理体,使证得无余涅槃。

  (8)回差别行门,向圆融行门:回向我们所修行的种种差别行门,趣向于圆融无碍的行门。

  (9)回世间法,向出世间法:回世间所有的一切有为法,把它趣向于出世的无为法,随顺出世法教化众生,令众生知道出世法才是真实的。成熟一切众生,得无上菩提。

  (10)回顺理事行,向理所成事:回顺理所修行的一切事行,把它趣向真理所成就的事。

  以上十种回向,简略说说,在经文里再详细解释。第一至三是回向众生。第四至六是回向菩提。第七、八是回向实际。第九和十是通于果及实际。实际就是实相,实相也就是无相。做一个修行人,应该明白追求真实的法,进而要能扫一切法,离一切相。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尔时,金刚幢菩提,承佛神力,入菩萨智光三味。

  当说完了兜率宫中偈赞品之后,紧接着说十回向品时。会主金刚幢菩萨,他仰承释迦牟尼,毗卢遮那佛以及十方三世诸佛的大威神力,而入“菩萨智慧光明”的定中。

  入是三味已,十万各过万佛刹微尘数世界外,有十万佛刹微尘数诸佛,皆同一号。号金刚幢,而现其前。

  金刚幢菩萨入到菩萨智慧光明的定中之后,从娑婆世界十方之外,再超过十万佛刹微尘数世界之外,有十万佛刹微尘数的诸佛,他们都是同一样的名号,名为“金刚幢佛”,同时出现到金刚幢菩萨的面前。

  咸称赞言:善哉!善哉!善男子!乃能入此菩萨智光三杯。善男子!此是十方各十万佛刹微尘数诸佛神力共加于汝。亦是毗卢遮那如来往昔愿力,威神之力。及由汝智慧清净故。诸菩萨善根胜故。令汝入是三昧而演说法。

  出现在金刚幢菩萨面前的十方诸佛,异口同声称赞他说,真好!真好!你是一位德行完美的,最好的男士!你竟能入此‘菩萨智慧光三昧’。善男子!这是十方各十万佛刹微尘数诸位金刚幢佛的大威神之力,共同加被于你。也是毗卢遮那佛在往昔因地时所发的大愿力,和大威神之力所加被于你。也是由于你的智慧清净的缘故。更加有十方微尘数的菩萨,他们的善根增胜加被于你的缘故,所以才能使令你入于这种三昧——‘菩萨智慧光三昧’。是希望你因此三昧之力,而能为一切众生演说不可思议的妙法。

  为令诸菩萨,得清净无畏故。具无碍辩才故。入无碍智地故。住一切智大心故。成就无尽善根故。满足无碍白法故。入于普门法界故。现一切佛神力故。前际念智不断故。得一切佛护持诸根故。以无量门,广说众法故。闻悉解了、受持不忘故。摄诸菩萨一切善根故。成办出世助道故。不断一切智智故。开发大愿故。解释实义故。了知法界故。令诸菩萨皆悉欢喜故。修一切佛平等善根故。护持一切如来种性故。所谓演说诸菩萨十回向。

  为了令诸菩萨都能得到清净无染,无畏的力量的缘故。也能具足无障碍的这种辩才的缘故。法无碍辩,义无碍辩,辞无碍辩,乐说无碍辩,名之为四无碍辩,又名四无碍智。得到了这种无碍辩,便能摧伏一切异论,决不会屈服。入无碍智地,就是进入不受一切障碍的定。这种智是圆融无碍,能照了诸法实相,能长住一切智地发大菩提心。入此菩萨智光定,又能成就菩萨无尽的善根。又能满足不受任何障碍的白善法。又能普遍深入法界,以普门示现来教化众生。入此菩萨智光定,又能得到佛所现一切神力,通达妙用。“前际念智”的意思,是指最初一念的智慧。也就是最初一念发菩提心的智慧。这一念的智慧是永远不断,接连继续下去,所以你所发的菩提心也是永远长存而更坚强的。因之得到一切诸佛常常护念你、护持你的诸根。信、进、念、定、慧,以及一切善法,谓之诸根。入此“菩萨智慧光三昧”,又能生无量的智门,普遍而广泛的演说无量妙法,教化一切众生,令众生一听就能明白了解,尽形寿受之于心、持之于身,永远不会忘记。所谓“一历耳根,永为道种”。

  像有些人的记忆力特别好,能过目不忘,这种是前生所植善根,今生才能这样。又能摄受菩萨的一切善根。又能成办帮助出世的道业因缘的法门,使其成就。又能继续一切智中的最殊胜的智慧。入此“菩萨智慧光三昧”,又能使令一切众生都发大誓愿,早成佛道。又能为一切众生解释真实的义理,使其能明了法界的一切道理。入此菩萨智光三昧。能令十方一切诸佛菩萨都欢喜。能修习一切诸佛平等的善根。又能护持一切如来的种性。如来种性,就是如来的种子。如来的种子,就是一切众生。“护持一切如来种性”,就是要护持一切众生。佛曾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就是说众生都有佛的种性,即是种子的性,即是成佛的那一点种性。所以要护持,要好好护持一切众生的成佛种性。因为这种种的缘故,所以诸佛加被你,希望你演说诸菩萨所行的十种回向,以利益初发心的菩萨及一切众生。” 以上所说的一切,是十方世界的金刚幢佛对金刚幢菩萨所说。

  佛子!汝当承佛威神之力而演此法。得佛护念故。安住佛家故。增益出世功德故。得陀罗尼光明故。入无障碍佛法故。大光普照法界故。集无过失净法故。住广大智境界故。得无障碍法光故。

  十方各十万佛刹微尘数金刚幢佛称一声金刚幢菩萨说:“佛的弟子!你现在应当仰承十方诸佛,大威德的神通之力,而来演说此法——即是十方诸佛所说的十回向法门。你曾在“菩萨智光三昧”,之中,得着十方诸佛的加被,而今演说十回向法门时,也会得到十方诸佛的护念。不单得到加被和护念,你还会常生在佛家,同诸佛住在常寂光净土中。甚么叫做“佛家”?就是能破除一切执着。没有了执着,就是住在“佛家”。破除一切贪欲,清心寡欲,去欲断爱,邪淫之念不生,爱欲情感断尽,这就是住在“佛家”、安住“佛家”,“佛家”是清净无垢的。诸位善信!修道人就是修“去欲断爱”。如果能常常保持清净,所谓:“心清水现月,意定天无云”。能达到这种境界,你也就住在“佛家”了。佛则,时刻妄念丛生,弄得昼夜颠倒,昏天黑地,脾气大得象火山,那就不是住在“佛家”了。增益出世功德故;“增”就是增加。“益”是多一点力量。意谓你能演说十回向的法门,不特利益众生,也可增加利益自己的“出世”功德。出世;是超出三界,出世的功德日益增大,就永离生死,近趣菩提。得陀罗尼光明故;陀罗尼是梵语,中译为“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如能身心精进,就可获得无量智慧,智慧生出大光明,即“陀罗尼”的光明。入无障碍佛法故;“无障碍” 是说所有能障碍佛法的异论等都破除了,达到圆融无碍的解脱境界。菩萨因为受了十方诸佛的加被和护念,故能深入圆融无碍的佛法解脱境界,真实性空之中。大光普照法界故:“大光”就是佛光。大光普照,就是佛光普照。佛光普遍照着尽虚空遍法界,使整个三千大千世界都沐浴大光之中,这个大光形成一个大光明藏,这个光明藏就是我们都知道的“○” 字所化出来的。“○”字大而无外,小而无内。 “○”字放出的光,只在 “○” 内,没有到“○”外,因为它无外。这个 “○”,没有人能把它打破。这个大光明藏,也没有方法可以把它打破。如果打破了这个大光明藏,就是黑暗了,无明了,所以“大光”永远普照着法界。集无过失净法故;“集无过失”,是说知道有过失,就改过,就坦白承认,就忏悔。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则勿惮改,善莫大焉”。勇于改过的人,是有志气、有智慧的人。有了过错不要覆藏、不要掩护、不要遮盖,要发露忏悔。如果总是覆讳,怕人知道,那就像藏在黑暗里,永远是不着光明。人的心意识中如果常为黑暗遮盖,没有光明,就不会生智慧。 因为有智慧就有光,愚碍就没有光,就是无明。人不怕有过失,就怕犯了过失不肯悔改。若能常常自己警觉,随时知道改过,一天一天的过失就减少了。一点一点的忏悔,就得到清净了。古人说:“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怙”。“集无过失”就是一点过失都没有了,皆改过迁善了。“净法”;即清净法,因为没有过失,就是没有了染污。在三业方面都没有染污,自然就清净无为,而很自然地显出来净法。在意念上更不着住一切“色法”,不着住一切“心法”,不着住于“心所法”,不着住于“不相应法”, 也不着住“无为法”。一切无着,这就是“集无过失”得着“净法”的缘故。住广大智境界故;“住”就是常住在广大智慧的境界里边。如能常在广大智慧的境界里,就是没有“愚痴”,就是把“无明”破了。得无障碍法光故;得到没有障碍,这种法的光明。无障碍即是无一切烦恼。有烦恼障,就有所知障。有所知障,就有业障。有业障,就会生出种种报障,于是种种障碍,烦恼困扰,而不得安宁。现在菩萨因为入了“菩萨智慧定”而能演说“十回向”的法门的缘故,所以能得到以上所说的种种智力和智慧之光明,以及法无障碍的智慧光明。

  尔时,诸佛即与金刚幢菩萨无量智慧。与无留碍辩。与分别句义善方便。与无碍法光明。与如来平等身。与无量差别净音声。与菩萨不思议观察三昧。与不可沮坏一切善根回向智。与观察一切法成就巧方便。与一切处说一切法无断辩。何以故?入此三昧善根力故。

  当十万金刚幢佛对金刚幢菩萨说前面的这段经文的时候。说完之后,诸尊金刚幢佛立刻加被赐予金刚幢菩萨无量的智慧。(1)给与无能阻碍的辩才,口若悬河的语言三昧。(2)给予能分别一切文句和义理的方便理解力,以一义能演绎成无量义,最后归纳为一义,这种的分别智慧。(3)又给与不受一切障碍的智慧光明。(4)又给与和佛平等的智慧——平等身即慧身平等。(5)又给与无量的清净音声。一个人的音声清浊喑亮,都是由宿世修得。对于处事接物,非常重要,尤其弘扬佛法的法师,如果讲经说法时,吐字清楚,声音响亮如洪钟,特别明朗,使听众格外容易吸收,很快就信受皈依佛门。(6)由给与一切菩萨不可思议的,善能观察种种业行的三昧。(7)又给与不会被任何外力所破坏的善根,而回向无上法界的智慧。(8)又给与能观察一切法,知道那一种法最能帮助成就善巧方便的智慧。(9)又给与无论在任何地方说法,或与异道辩论时,都不会受到中断,不会被人催伏——这种不畏辩才智慧,不屈不挠的毅力。是甚么原因能有这种智慧和力量呢?因为入了“菩萨智光三昧”定的缘故,所以得到这种智慧和善根的力量,而不能不断不屈。

  尔时诸佛,各以右手摩金刚幢菩萨顶。

  当十方诸位金刚幢佛与金刚幢菩萨以上种种的智慧,和加被他无量威神力之后,每位佛又各用他们的右手,轻轻触摩着金刚幢菩萨的头顶,充分流露出诸佛对金刚幢菩萨的慈心和爱护。在佛教里,摩顶是长者对后起者一种爱护的表示。在者菩萨修行的功德圆满,即登佛果位,也要受摩顶受记礼,以表示认可位新佛。这是金刚幢菩萨受到诸佛的摩顶爱护。

  金刚幢菩萨得摩顶已,即从定起。

  自“尔时诸佛……至即从定起”,这是结集经藏的菩萨所说的话。

  告诸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有不可思议大愿,充满法界,普能救护一切众生。所谓修学去来现在一切佛回向。

  金刚幢菩萨得到十万诸位金刚幢佛摩顶之后,即刻就从“菩萨智光三昧”定中出定,而对法会中的诸位菩萨说:诸位佛的弟子!菩萨中的菩萨,他们都有令人想像不到的大誓愿,广大得充满了尽虚空遍法界。没有一粒微尘的地方,不是菩萨的大愿所成。菩萨在他往昔生中,从初发菩提心开始,就发下大誓;“愿生生世世,在在处处能普遍救护一切众生,令诸众生都早成佛道”。自己不论任何功德,大小功德都回向给众生,愿助众生得到解脱。菩萨救度了众生,而更进一步做到离一切众生相,一点不执著于自己曾经救护过一切的众生。这样所行的菩萨道,是学习过去诸佛所行的回向,未来诸佛所行的回向,现在诸佛所正在行的回向。所谓“难思议”;因他所发的愿深似海,体充法界,行同诸佛。所谓“大”:就是“普救护诸众生”。“摩诃萨”是大的意思。大菩萨者:是愿力大、行力大、智力大、悲心大,如是堪称大菩萨。

  佛子,菩萨摩诃萨回向有几种?佛子!菩萨摩诃萨回向有十种。三世诸佛咸共演说。

  诸位佛的弟子!你们可知道菩萨中的大菩萨所修行的回向,有多少种呢?诸位佛的弟子!菩萨中的大菩萨,所修行的回向有十种。这十种回向,不特菩萨中的大菩萨们必须修学,就是三世的诸佛,也都同演说这个法门。

  何等为十?一者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二者不坏回向。三者等一切诸佛回向。四者至一切处回向。五者无尽功德藏回向。六者入一切平等善根回向。七者等随顺一切众生回向。八者真如相回向。九者无缚无著解脱回向。十者入法界无量回向。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回向,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已说,当说,今说。

  前面所说大菩萨们修行的回向有十种,是那十种呢?现在把十种的名目说出,略加解释,后文会一一详加说明的。(一) 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这是菩萨的大愿,要普遍救护一切众生,而不著相。 是“回自向他的离相回向”。如金刚经上说,“如是灭度一切众生,实无一众生得灭度者”,就是说的离相回向,离众生相。菩萨救度了一切众生,而不居功、不著相、不炫耀、不自夸。他把自己所行的一切善业功德,都回向给法界众生。离却诸相,就离却了执着。如有所执着,救会自满、就会骄傲。一生骄傲心,永远不会开大智慧。修行最困难的、最重要的,就是修离执着、离却骄慢,否则徒负其名,终不能得到解脱。执着就好像用绳把自己捆上一样,所以说不能得到解脱。执着的人,心量小不能容人容物,绝对不会有大智慧,不会有智慧之光明。不著于“人、事、时、地、物”的人,才能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来回向,最后自然达到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开大悟,得大智慧。

  (二) 不坏回向:不坏甚么呢?不坏善根、不坏善功德、不坏菩提心,不坏金刚心、不坏戒定慧,不坏于三宝的坚固心。把自己所有的善根功德菩提心等等,统统完完全全的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令众生的善根功德,菩提心金刚心等等也不坏灭。我所发的四大宏愿,也就是等如来众生所发的,这就是不坏回向。

  (三)等一切诸佛回向:我愿意学三世诸佛所修行的回向法门,跟随着三世诸佛所作的回向,把自己所作的一切功德,如同诸佛一样回向给法界众生。

  (四) 至一切处回向:知一切处就是到达究竟处,就是达到了佛的果位。我希望成佛,也愿意一切众生早成佛道,作这样的回向。

  (五)无尽功德藏回向:由于回向的缘故,能成就无尽功德之藏。众生无尽,功德无尽,所行的回向也无尽。

  (六) 入一切平等善根回向:深入一切平等的思想,心无分别,令一切众生都得到善根,顺理修善,事理无违,入于平等的回向。

  (七)等随顺一切众生回向:观察众生,不计多少,不分亲疏,不别善恶,不分美丑贫富,以我所有的善根功德,随顺众生,利益众生,平等回向一切众生。

  (八)真如相回向:前面七种回向,都是有形有相的。但真如是无形无相,绝对对待,冥于言思的。虽然如是,但善根可以合于真如,所以有这一门回向。

  (九)无缚无著解脱回向:不为“相缚”,不于“见着”,生活在任运自在的真理中,不受一切的束缚,得到自由解脱。菩萨得到了“无缚无著的解脱”,也希望一切众生都得到“无缚无著的解脱”自由,于是把自己所得,回向于法界众生。

  (十)入法界无量回向,菩萨深入法界,行无量无边的善功德,尽虚空遍法界,无一处没有诸佛菩萨布施的善功德,大佛事。菩萨将此善根功德,回向给法界无量无边的众生。诸位佛的弟子!以上所说的就是菩萨中的大菩萨所修行的十种回向法门——后文详释。 过去诸佛,未来诸佛以及现在诸佛,过去曾经说过。将来的诸佛一定会说。现在的诸佛,他们正在对诸菩萨演说十回向妙法。

  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第一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金刚幢菩萨称一声诸位佛的弟子!你们可知道,甚么叫做菩萨中的大菩萨,救护一切的众生,而又不着住于众生相的回向呢?

  佛子!菩萨摩诃萨行檀波罗蜜。净尸波罗蜜。修羼提波罗蜜。起精进波罗蜜。入禅波罗蜜住般若波罗蜜。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修如是等无量善根。

  诸位佛的弟子!修这种救护一切众生,而能离一切众生相法门的大菩萨们,他们首先修檀波罗蜜——就是布施波罗蜜。因为布施是对治贪的,舍弃了贪的染污,生起普遍爱护众生的慈悲心,爱护众生如己,也能舍己为众生。布施有三种:(1)财施。(2)法施(3)无畏施。财施分内财外财。内财是头自、脑髓、身肉、骨血。外财是国城妻子。法施是能为众生讲经说法,教化一切众生。经云:“诸供养中,法供养最”。以法惠施于人,这是布施中最上的布施。无畏施是常能令人没有怖畏恐惧,令人得到平安的感觉。如此修行檀波罗蜜,就可达到涅槃彼岸。其次(二)

  净尸波罗蜜:“净”是清净,没有污点。“尸”是尸罗,梵语,中译为戒,就是修行的六众弟子所因该遵守的“戒律”。戒律的重点就是“着恶莫作,众善奉行”。“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守戒要严密,持戒要清净。清净的程度,要像十五夜的满月,一点瑕疵也没有。修行人能持清净戒,不为天下,业定生人间富贵之家,也是登涅槃彼岸的资粮。(三)修羼提波罗蜜:“羼提”也是梵语,中译为“忍辱”。“忍”是忍耐、忍受、容忍。能忍的人,一定对忍心平气和,待人宽宏大量,一副菩萨心肠,和颜悦色,绝不会经常如怒目金刚,见人就暴躁如雷,脾气来得像火山。忍辱是能容受人加之于身心的无理言行,不特不反讥报复,更能受之泰然,不以为怪。菩萨修生忍,法忍、圆满成就无生法忍,也是到涅槃彼岸的功德。(四)起精进波罗蜜:菩萨修六度万行,随时生起精进心,勇猛精进不休息、不退转,以期早成道业,救度众生。(五)入禅波罗蜜:菩萨“深入”禅定,修习“思惟修”的法门,增长智慧,成就不思议的神通,任运自在,度脱众生,同登涅槃彼岸。(六)住般若波罗蜜:“住”是不离开,菩萨修六度万行,无一度一行可以离开智慧的,所谓“以智化情,以般若领导万行”。没有般若,等于一个人没有眼睛,任何事都行不通,那怎能行菩萨道教化众生!

  所以应该修“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契和“实相”般若,以完成佛果,到达涅槃彼岸。最后还要修四无量心——慈悲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菩萨中的大菩萨修像前面所说的无量无边的善根。

  修善根时,作是念言:愿此善根,普能饶益一切众生,皆使清净,至于究竟。永离地狱、饿鬼、畜生、阎罗王等,无量苦恼。

  菩萨中的大菩萨,修种种善根功德的时候,心中作这样的想法:愿将我所修的一切善根功德,普遍能够利益一切众生,使一切众生都能得到清净,得到真正的清净,一点染污都没有,到于究竟佛果的境界。永远离开地狱的苦痛、饿鬼道的苦恼、畜生道的苦迫。以及受阎罗王所管辖的痛苦。种种无以言形,不能度量的苦恼,统统都能远离。

  菩萨摩诃萨种善根时,以己善根如是回向,我当为一切众生作舍,令免一切诸苦事故。为一切众生作护,悉令解脱智烦恼故。为一切众生作归,戒令得离诸怖畏故。为一切众生作趣,令得至于一切智故。为一切众生作安,令得究竟安隐处故。为一切众生作明。令得智光灭痴暗故。为一切众生作炬,破彼一切无明闇故。为一切众生作灯,令住究竟清净故。为一切众生作导师,引其令入真实法故。为一切众生作大导师,与其无碍大智慧故。佛子!菩萨摩诃萨以诸善根如是回向,平等饶益一切众生,究竟皆令得一切智。

  菩萨中的大菩萨,当他们修行菩萨道,行十回向行门的时候,种诸善根,诚意谨慎,抱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从不以善小而小不为,或恶小而为之。菩萨就是这样种诸善根,在众生的身心上种诸善根。如果没有众生,菩萨也没有地方种善根,所以要为众生回向。菩萨在众生身上种善根,就是修菩提道,修菩提道才能广种善根。假设不要修菩提道,也不能种善根。菩萨广种善根,还要能离种善根的相,所以要回向“实际”,实际就是空无所有。换言之,就是种善根不执着善根。离一切执着,离一切束缚,才能得到解脱。菩萨种善根时,他就作这样的回向:我应当变成众生所住的房舍,因为房舍是避风雨,能令众生在内安住。令其免受许多的苦恼,如像饥饿寒冻、风吹雨打的身心之苦。苦有苦苦、坏苦、行苦、又有八苦及无量诸苦。菩萨又这样的回向:我应当常常保护一切众生,使他们不受任何侵害。应当救护一切的众生,令他们离苦得乐。应当护持一切众生,令他们都得到解脱。解脱断除一切烦恼,而令他们都得到真正的清净。菩萨又这样的回向:我应当令一切众生都身有所归,心有所依,作他们的归依之处,远离一切恐怖畏惧的威胁,而有所依靠。菩萨又作这样的回向:我应当作一切众生正确趣向的指标,作一条趣向正法的大道路,令一切众生都从这样大道,顺利的到达智慧之地。菩萨又作这样的回向:我应当作一切众生的平安处所,令一切众生得到真正的安稳之感,平安快乐。菩萨又作这样的回向:我应当作一切众生的光明,令一切众生得到智慧光明,把一切愚痴黑暗,都灭除殆尽。菩萨又作这样的回向:我应当作为一切众生的火炬,把他们的无明闇昧都破除。菩萨又作这样的回向:我应当作一切众生的大明灯,令一切众生都住到真正清净的佛国土。菩萨又这样的回向:我应当作一切众生的导师,引导他们行走正道,而能到达真实无相的正法道路上。菩萨又作这样的回向:我应当作一切众生的大导师,教化所以十方一切的众生,给他们圆满无碍的大智慧,能破除他们所有的愚痴闇昧。诸位佛的弟子!菩萨中的大菩萨,一他所修积的种种善根,如上面所说的那样回向。,对于十方众生,一视同仁,不偏不倚,平等饶益一切众生,普遍都能受益,究竟都能成佛。

  佛子!菩萨摩诃萨于非亲友守护回向,与其亲友,等无差别。何以故?菩萨摩诃萨入一切法平等性故。不于众生而起一念非亲友想。设有众生于菩萨所,起怨害心,菩萨亦以慈眼视之,终无恚怒。普为众生作善知识,演说正法,令其修习。

  诸位佛的弟子!菩萨中的大菩萨,对于与自己没有亲属关系的人,和他不是朋友的人,而是一般普通不认识的人。若遇上灾难困苦,菩萨对他们保护看守,善根回向,就和自己的亲属朋友,同样看待,不存丝毫分别心。因为菩萨修行的是平等行,起无缘大慈,生同体大悲,平等待遇一切众生。所以菩萨的心眼中,没有亲、疏、远、近、爱、恶的区别,一律平等守护回向。这是甚么缘故呢?菩萨中的大菩萨他已深入于一切“法的平等性”,了知“是法平等,无又高下”。所以他没有亲疏远近爱恶的观念,而能自然自在的平等对待一切众生。菩萨不特能以平等的大慈悲心对待众生,就连一念非亲非友的念头都不会生起,绝不会想这个众生与我没有关系,那个众生不是我的亲戚,这个我喜欢,那个我讨厌的种种差别思想。菩萨看一切众生,都视为我过去的父母,未来的诸佛。假设有这样的众生,他在大菩萨的地方,生起一中怨恨大菩萨的心,或者想杀害菩萨的心,但菩萨还是以慈悲心眼来看待众生,怜愍众生,决不会因为生起了怨恨杀害的心,就要来报复众生,惩罚众生。极令偶尔稍有吓唬的表示,也只是警惕众生的意思。菩萨的心肠,总是可怜众生的愚痴,造业受报还如在梦中,何忍责怪,只有原谅。 所以说“诸佛中的菩萨不见众生过”。菩萨以慈悲心原谅众生,以容忍心宽待众生,普遍作一切众生的善知识,无论众生又甚么难于解决的问题,菩萨都为他们解决。还常常为众生演说正法,教化他们,令一切众生信受正法,发菩提心,修学一切佛法。

  譬如大海,一切众毒不能变坏,菩萨亦尔。一切愚蒙无有智慧,不知 恩德,瞋狠顽毒,憍慢自大。其心盲瞽,不识善法。如是等类诸恶众生,种种逼恼,无能动乱。

  菩萨对于众生,其心量之慈悲宽厚,犹如大海。大海的浩瀚深邃,包藏万物,亘古不变,任你用甚么方法来破坏他,也不能把它损坏分毫。如果想把它改变,也不可能改变一点。如果放下一切的毒素,也不可能把它毒坏。菩萨的心量就和大海一样,不论众生用甚么态度对他,都不会改变他的慈悲心肠。众生多数无知无识,愚痴迷蒙,没有真正的智慧,极令有点小聪明,反而障碍了真正的智慧。善知识苦心教诲,也不知道“知恩报德”,反而发瞋,脾气躁烈,用心狠毒,食古不化,冥顽不灵,不听教化。毒,是心中怨恨到于极点。像这种瞋恨顽毒的众生,他必定态度憍横,对人傲慢无礼,狂妄自大,唯我独尊。这种人的心,就像盲瞽。盲是瞎子,有眼看不见东西:瞽是不辨是非。心智被无明遮盖住了。所以不认识善法,也不认识善知识,就是当面见到真的杀知识,他也不认识。所以说这种众生愚蒙无智,菩萨唯有怜愍他们。像这等类,诸恶具足的众生,他们纵然用出种种的恶劣方法来逼迫菩萨,恼害菩萨,也不能激动菩萨的定力,扰乱菩萨的慈悲心,令菩萨的心摇动、慌乱而改变初衷心。

  譬如日天子出现世间,不以生盲不见故,隐而不现。又复不以干闼婆城,阿修罗手、阎浮提树,崇岩邃谷,尘雾烟云,如是等物之所覆障故,隐而不现。亦复不以时节变改故,隐而不现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

  前面用大海作譬喻,是譬喻菩萨的心量犹如大海般的宏大深厚。 众生再怎样对菩萨无礼,菩萨也不会动心或者见责的。因为他是以大慈大悲心为首。现在金刚幢菩萨又再举一个譬喻:好像日天子——即太阳,太阳为什么叫日天子呢?因为太阳悬在虚空,传说为帝释天所献奉,因名日天子。太阳出现日间,普遍照耀。譬如有一个一出生眼睛就不能看见东西的人——生盲,他先天就是瞎子。他看不见太阳,也不知道太阳的形状。假如有人告诉生盲说太阳是四方的,生盲也不知道四方的是什么样子。有人告诉生盲太阳是三角形的,长方形的,圆的,生盲一概不知道,也不能断定说的此人说的是对或是不对。但是太阳并没有因为生盲看不见,不知道,就隐藏起来而不出现于世间。他仍然是日日时时,高悬在天空,放出光明温暖的光芒,普照世间。他也不因为干闼婆的城——干闼婆是把部天神之一,为帝释的乐神。乐人幻化的城邑宫殿,因蜃气映日光而现于大海或沙漠上空之相,名之为化城。阿修罗的手——阿修罗的手可蔽日。阎浮提的各种大树也可遮着太阳。还有崇高的山峰岩石,耸入云霄,也可遮着太阳。还有深邃的幽谷,那处不见着阳光。或者有许多尘土、大雾 、浓烟、乌云种种类似的东西,都可以覆盖着太阳,障碍着阳光。但太阳不会因为这许多缘故,就隐藏而不出现。也不会因为时候、节令的改变——春夏秋冬、寒来暑往种种的关系,太阳就隐匿而不出现了。太阳他不受一切的障碍,永远照着世间。菩萨中的大菩萨,也和太阳一样, 他绝不因为有某种障碍就不修行了,不行菩萨道了,不救度众生、教化众生了的。不管众生用甚么手段破坏他,阻障他、扰乱他,再怎样困难,他也不以为然,仍然勇猛坚苦卓绝的依旧行他的菩萨道。

  有大福德,其心深广。正念观察,无有退屈。为欲究竟功德智慧。于上胜法,心生志欲。法光普照,见一切义。于诸法门,智慧自在。常为利益一切众生而修善法。曾不误起舍众生心。不以众生其性

  弊

  恶,邪见瞋浊,难可调伏,便即弃舍,不修回向。

  菩萨之所以有前面所说的种种表现,是因为他有大福大德。他因为有福德,所以从不惧艰苦,这是在行菩萨道中积聚的功德所成就的。 他的心量如大海般的深广。他慈悲济世的光明,如太阳般普照万物。他待人接物,平等如己,观察事理时正念不乖。立定救世教化众生为宗旨。不因众生刚强难教而生退心。不屈伏于恶势力和强权之下。不向困苦艰难低头。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之下,他不会受人的威胁利诱而改变作风或向后转。为什么菩萨能这样卓绝呢?因为他有大愿,这个愿出自他的深心。愿力领导他勇敢向前,希望成就的心,令他精进不懈,也是为了要得到究竟的功德,真实的智慧。换言之,就是想获得功德具足,智慧圆满。如像前面所说的种种特殊法门。他都立志一心修学,并愿意行持不怠。因为他愿志求胜法,永不退屈,所以他就得到法光普照,于义理正见光明,于一切法——八万四千法门,以他的智慧,都能了达,而自在任运修行这些法门。菩萨为什么有常修诸法呢?他是为了一切众生,希望常能利益一切众生而修诸善法。菩萨从不曾为自利而忘记众生,就是在无意之中也不会误起舍弃众生的心,他无时不是念兹在兹的教化众生,度众生得到解脱。菩萨修菩萨行,行菩萨道,一定要在众生的身上修,才能积聚所有的功德。如果没有众生,菩萨就没有对象修功立德,没有成就菩萨道的机会了。菩萨教化众生,也不会因为众生的生性弊恶——弊就是很坏,恶是不善——而舍弃不教化众生,他仍然想尽方法,循循善诱,把他的坏天性改恶向善。这种生性弊恶的众生,满脑海中充满邪知邪见,脾气大,瞋心重。不见真理,不悟正道。一切事理,本来是中道才对。怎样叫中道?就是不太过,也不是不及,不左不右,这才是中道了义。如果偏于一边,就形成了邪。瞋是瞋恚,脾气大、躁烈,自我为中心,浊是愚痴,不容易调伏。因为这种众生是生性弊恶,所以怎样教化,他都不听信教诲。菩萨虽然遇着这种刚强愚昧,难调难伏的众生,但他并不灰心,不会不度他或把他舍弃,或不给他回向的,菩萨绝不这样做。就是再难度、再难教化、再刚强、再坏的众生,菩萨也要用最大的忍耐心来度他、教他,使他改恶向善。将自己所修积的善根功德,时时为这一类的众生回向。

  但以菩萨大愿甲胄而自庄严。救护众生,恒无退转。不以众生不知报恩,退菩萨行,舍菩提道。不以凡愚共同一处,舍离一切如实善根。不以众生数起过恶,难可忍受,而于彼所,生疲厌心。

  菩萨是因为甚么力量,使他不畏艰辛,不生退心呢?是以他往昔所发的大誓愿,以及此生又发“众生无边誓愿度”这种大愿,作他的甲胄。古时军人上阵作战,所穿的一种特制的武衣,护身用的名为甲。军人戴的帽子为护头用的名为胄。意思是说菩萨以大愿作甲胄,护着他的身心,所以使他不畏不退。以行菩萨道修积的善根功德,而作庄严菩提果的庄严具。菩萨的大愿,就是救护一切众生。他不畏艰巨,永不退转,以救护众生为本怀。他也不会因为众生不知道“知恩报德”。就生退心,退失菩提心,不行菩萨道了。众生愚蒙无智,言行乖戾,不识好歹,不知感恩,反而毁谤三宝,菩萨也不会因此抛弃众生,因而舍菩提道。菩萨也不会因为与凡夫愚妇共处一方,自己就不修行了,就舍离一切如理如实的善根。也不会因为众生常常出生一些过错恶劣的思想,就感到难于忍受,就对众生发生厌恶的心理。不会因其难度,难于调伏,就生出疲厌心。菩萨对于众生这些坏毛病,他是视之平常,不以为怪。 仍然本着他的慈悲心,愿力, 于一切众生,谆谆教诲,不计时劫,必定达到刚强者调伏,过恶者纯善为止。

  何以故?譬如日天子,不但为一事故,出现世间。菩萨摩诃萨亦如是。不但为一众生故,修诸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普为救护一切众生故,而修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甚么原因使菩萨不怕艰苦而始终要救护众生?不灰心不退心,不生厌弃心,而不舍弃众生呢?不要说是大菩萨有如此坚毅的志愿,就是一位善知识他教化众生:有的众生非常善良听话,教他礼佛就礼佛,看经就看经,常随善知识在佛法里熏习,很快就受到大利益。有的众生开始很虔诚很受教,但过了一个时期,就改变了,就远离善知识和佛法。这好像一颗种芽,它停止了茁长,甚至从此枯萎了。还有一类众生,生性弊恶,不听教导。虽然有如是等性别的众生,善知识是否舍弃不易教的,而只教听话的呢?不是的!善知识也是如同大菩萨的心一样,决不会舍弃坏劣而只摄受善良。他仍然是平等平等, 一视同仁,普遍教化救度。菩萨不舍众生,就好比日光一样。日光它不是因为一件事,或者为某一种类的事,才出现于世间。他是为所有一切万事万物而出现到这世间来。菩萨中的大菩萨也像日光一样,并不是单单为一个众生的缘故,而修种种善根,来回向无上正等正觉。 他是为了能普遍救护一切众生的缘故,而修善根。为了普遍令十方世界的众生,都如同自己那样修积一切善根,回向于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

  如是不但为净一佛刹故,不但为信一佛故,不但为见一佛故,不但为了一法故,起大智愿,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普净一切佛刹故,普信一切诸佛故,普承事供养一切诸佛故,普解一切佛法故,发起大愿,修诸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像前面经文所说的义理,菩萨修善根,发回向心的动机,他不单单是为只清净一个佛刹,不单单只为了信仰一位佛,不单单只为想见一位佛,不单单只为了明白一种佛法,他才生起大智慧的愿力,来回向无上正等正觉的。而他是要普遍清净所有一切诸佛的刹土,普遍信仰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普遍承事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普遍了解一切佛法,他才发大誓愿,修积种种的善根,回向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由此可见菩萨是没有丝毫自私心的。他并非为自己一个人成佛而修善根,发回向心,他是为了一切众生发大誓愿,为使令所有众生,皆同成佛道,而修诸善根,发回向心,回向无上正等正觉佛果。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诸佛法而为所缘。起广大心,不退转心。无量劫中,修集希有难得心宝,与一切诸佛悉皆平等。菩萨如是观诸善根,信心清净,大悲坚固。以甚深心、欢喜心、清净心、最胜心、怜愍心、摄护心、利益心、安乐心、普为众生真实回向,非但口言。

  金刚幢菩萨称一声诸位佛的弟子!菩萨中的大菩萨,他一心所追求的,就是佛法。以求得佛法为他修行的目的。所以说:“以诸佛法而为所缘”。诸佛所说的种种妙法,就是他所缘求。他为求得佛法,所以发尽虚空遍法界的广大心。遭遇任何苦难打击都不改变,不退失他所发的菩提心。菩萨不像凡夫,遇顺境就高兴,就精进修行,偶尔遇逆境就灰心退转了。菩萨中的大菩萨,他从无量劫直到如今,修积世上稀有的,不容易得到的“心宝”——心宝就是心法,心地的法门,是诸佛之母,所以叫“心宝”。这种“心宝”如果修得了,就和诸佛平等无二。菩萨中的大菩萨他以心地法门,来观察所积聚的一切善根, 他对于诸佛所说的法,信而不疑,起信根既坚固又清净。大悲心也是坚定不移,和众生是同体的。所谓“无缘大慈”,对没有缘的人,越要有慈悲心。“同体大悲”,与一切众生,都视如同体。没有彼此的分别,这就是“大悲心”,“大悲心”不是一时的,而是要经常的坚固的。以甚深心来求佛法。以欢喜心来求佛法。以清净心来求佛法。以柔软心来求佛法。以最胜心来求佛法。以柔软心——就是忍耐心,教化众生就要忍耐心,用慈悲心来救度众生。因为怜愍众生在苦难中,发菩提心来救护一切众生。摄护心:“摄”是摄受,“护”是护念,保护众生并愍念他们。摄受有两种方法,一是对刚强的众生用折伏的方法。二是对善良的众生用摄受的柔和方法。菩萨的摄护心,是善巧方便因人使用的。菩萨虽然以慈悲为首,但他并非乱用慈悲。利益心:菩萨对于所有众生。起心动念,无不以有利于众生为前提,深恐稍损或恼害众生。安乐心:菩萨处处为众生谋利益,同时也为众生求安乐,令每一个众生的都能安居乐业,常行八正道。菩萨所行的任何功德,他都普遍为所有众生做真实的回向,愿令众生都获得他回向的利益。菩萨爱人如己,没有彼此亲疏的分别。他不是单单只在口头回向,不经过深心的。菩萨是心口如一,心里怎样想,口中就怎样说,不像众生口是心非。所以说“非但口言”,他的心中也正在作这种观想。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诸善根回向之时,作是念言:以我善根,愿一切趣生,一切众生,皆得清净,功德圆满。不可沮坏,无可穷尽。常得尊重,正念不忘。获决定慧,具无量智。身口意业,一切功德,圆满庄严。

  诸位佛的弟子!菩萨中的大菩萨,当他用自己所修积的善根,回向给众生的时候,其心中就作这样的观念,口中也同时念念的默祷:以我所修积的一切善根,回向给一切趣生的一切众生——“趣生”是指四恶趣(1)阿修罗(2)地狱(3)饿鬼(4)畜生。一切众生则是包括九法界的众生而言。希望他们都能得到清净,所修的功德,早日圆满,也不受人的破坏,犹如金刚。他们的善根,也没有穷尽的时候。常常受到别人的尊重,正念不忘,从不起一点邪念。得到决定的慧,和无量无边的智。身口意三业的功德也都清净。所以一切的功德,都能早日圆满,庄严菩提。

  又作是念:以此善根,令一切众生,承事供养一切诸佛,无空过者。于诸佛所,净信不坏。听闻正法,断诸疑惑,忆持不忘,如说修行。于如来所,起恭敬心。身业清净,安住无量广大善根。永离贫穷,七财满足。

  菩萨中的大菩萨,修回向时,他又作这样的默祷:我愿意把我所修的一切善根,都回向给一切众生,希望一切众生,都能承事诸佛,供养诸佛,不会漏掉一位或两位佛没有承事供养到的。假如十方三世诸佛的道场,便生起清净的信心,不会在任何环境下而损坏你清净的信心。希望你们能够常常听到正法,断除过去的疑惑,从此再不会有丝毫的疑惑。听到了正法,断除了怀疑,就能永远忆念不会忘记,受之于心,持之于身,遵照正法,按着佛所指示的方法,如理修行。在如来的道场,菩萨随时由内心生起恭敬、虔诚、谨慎的心,在行为上无时不是谨守身语意三业的清净。不要说不招杀盗淫的身业,就连最微细地方,都不会去触犯三业,所以菩萨的身业常常是清净的。在无量无边的境界中,身心安然,广修大善根。善无大小,他都去做,因之菩萨永远离开了贫穷,七种财富都圆满具足。七财是:信财、戒财、闻财、惭财、愧财、慧财、舍财,这叫七圣财。另一种叫七法财:信财、进财、戒财、惭愧财、闻财、定慧财、舍财。菩萨有这七种财,一方自己受用,一方面可以栽培众生修善根。有了善根,就是有财产,所以说七财满足,永离贫穷。

  于诸佛所,常随修学,成就无量胜妙善根。平等悟解,住一切智。以无碍眼,等视众生。众相严身,无有玷缺。言音净妙,功德圆满。诸根调伏,十力成就。善心满足,无所依住。令一切众生,普得佛乐。得无量住,住佛所住。

  菩萨在佛的道场里时,他是常随佛修学佛法,从不空过一点时间的。因为他勤于修学,所以才能成就无量不可思议的殊胜善根。这种善根,能使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就是当你一发菩提心,就可证得佛的神通妙用。所有堪称之为胜妙善根。菩萨勤随佛修学,对于诸法,都能平等悟解,了达诸法实相,圆融无碍,与佛的智慧,几乎相等,所有才说住一切智。菩萨用他不受任何障碍的眼光,平等看待一切众生,心中从不稍存分别,不分别众生有否善根,或者是否易于教化,都一律看待。菩萨修慈悲平等的行门,具足众相,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自身,没有一点玷缺。——“玷”就是美玉的上面有瑕疵或斑痕,于是不圆满、有缺憾了。中国的论语上有这样几句话:“白圭之玷”,尤可磨也。是言之玷,不可为也”。“白圭”,就是白玉。白玉上如有一点瑕疵,可以把它磨掉,可以使瑕玷没有。“是言之玷”,如果尽说些无谓的语,在出言上就有些瑕疵。言语上有黑点,那是不能去掉的,所以说“不可为也”。因之说话一定要谨慎,不可胡言乱语,于人于己,都是不利。尤其修道人,最重视戒行清净,“谨言”就是口业的戒行。三业清净,戒行才能圆满,就可令众相严身。持戒清净,应如满月。身语意都清净,就是一点犯戒的行为都没有,就是没有“玷缺”。如果不谨持戒行,极令不犯大戒,但常犯小戒,也是不清净有“玷缺”了。这一点做佛弟子应该知道,随时注意,不要在自己身上弄上一些污点。严持戒律,就不会有“玷缺”。“众相严身”是众戒严身的果。因为能持众戒,也就是能“众善奉行,诸恶莫作”,所以就得到犹如美玉的“众相严身”。菩萨修得了相好,同时也修得了语音清澈响亮,使令众生一听到就欢喜,讲经说法,能摄受无量众生,皈依正法;度众的功德,很快圆满。诸根调伏——诸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调伏是说六根不被六尘所转,不受外界所牵制,不为一切所摇动了。十力成就——十力是佛的十种力用。(1)知觉处非处智力。(2)知三世业报智力。(3)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4)知诸根胜劣智力。(5)知种种解智力。(6)知种种界智力。(7)知一切至处道智力。(8)知天眼无碍智力。(9)知宿命无漏业力。(10)知永断习气智力。因为诸根都已调伏,所以能成就佛的十种力用,善心自然圆满,不必着意于增长善根而生起善心故意去从事善业。菩萨到此境界,一切行为均本着自性,无修而修,尽虚空遍法界,无不是菩萨的道场,无有所依赖之所。令一切众生,普遍得着如佛的佛乐。佛乐有十种:(1)不思议佛所住乐,即是不可以心思,不能用言诠。佛是住于常寂光净土中的寂静之乐。(2)无有等比佛三昧乐。(3)不可限量的大慈悲乐。(4)一切诸佛解脱之乐。(5)无有边际的大神通乐。(6)最极尊重的大自在乐。(7)广大究竟无量力乐。(8)离诸知觉的寂静乐。(9)住无碍住恒正定乐。(10)行无二行的不变异乐。这十种佛乐,也是一切修道人所追求所欲得的道果,希望诸位信心坚定,勇猛精进,早得如佛之真乐。菩萨希望一切众生都得到如佛的真乐,也能得到无量安隐的住所。怎样才算安隐的住所呢?住佛所住,才是安隐常乐的住所。住于常寂光净土,常得寂净之乐,所以叫无量安住。佛住亦有十种:(1)不可思议佛所住。(2)常住大悲。(3)住种种身,作诸佛事。(4)住平等意、转净*轮。(5)住四辩才、说无量法。(6)住不思议一切佛法。(7)住清净音、遍无量土。(8)住不可说甚深法界。(9)住现一切最胜神通。(10)住能开示无有障碍之法。

  佛子!菩萨摩诃萨见诸众生、造作恶业,受诸重苦。以是障故,不见佛、不闻法、不识僧。便作是念:我当于彼诸恶道中,代诸众生受种种苦,令其解脱。菩萨如是受苦毒时,转更精勤,不舍不避,不惊不怖,不退不怯,无有疲厌。何以故?如其所愿,决欲荷负一切众生,令解说故。

  诸位佛的弟子!菩萨中的大菩萨,眼见一切众生,造种种的恶业。 其身就造杀盗淫,心就生贪瞋痴,口就出绮语、妄言、两舌,自己造作种种恶业,自己就受一切苦。人人都不愿意受苦,可是个个却都在受苦,这并非他人所授,也不是天老爷不公平,随便施之于你,也不是佛菩萨不护念你而使你遭受的。这是在多生多劫中自作自受,造业感苦。因为恶业的报障的缘故,不能见到佛,闻不到佛法,也不认识贤圣僧,终身听不到三宝之名。菩萨见到这种情形,于是就在心中作这样想法:我应该到三恶道里,代替这些众生来受种种的苦,令那些受苦的众生都得到解脱。菩萨像这样受苦毒的时候,却是越受苦,反而越更勇猛精进,越勤修戒定慧,越更息灭贪瞋痴。他不舍众生而逃避苦痛,纵有再苦难的境界临到身上,他也不惊慌失措。就是到地狱里去代众生受那些惨痛的极刑,他也不生恐怖心,决不因为太苦就生退心,改变愿心不代众生受苦,或者畏怕而生怯弱心的。菩萨愿心坚固,他永远不会退怯,永远不会感到疲倦和烦厌。他认为“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他认为越受苦越好,越苦越愿意,他要和苦斗争。诸位善信!你是否觉得这位大菩萨很愚痴?为什么好日子不舒舒服服的过,而却遍要去找苦受!诸位要知道菩萨受苦是本着愿力,不像凡夫受苦是被业报所系缚。好像现在人人都吃三餐,睡“席梦思”的大床,他们吃的饱饱的,长得肥肥的,睡得暖暖的,而我们每天只吃一餐,常常带点饥饿的感觉,也不会那么肥胖。这并不是说我们前世造了恶业,今世来受这种苦,而是我们乐意受点吃不饱睡不暖的苦,以此来了苦。没有人教我们这样做,而是全面愿意这样做。菩萨他并不是愚痴,以苦为乐,他要代众生受苦,才能圆满菩提道的功德,才能成就佛的果位。凡夫自认聪明,避苦求乐,投机取巧,结果不但不能成佛,反而造下好些罪业。如果我们想成佛的话,就必须学菩萨的愚痴,能代人受苦,多造善业。假使你不想成佛,就用自己的聪明鬼、伶俐虫去钻营,以为是不受苦,等到苦报临头,那时悔之不及,才知道究竟是学菩萨的愚痴好。何以故?菩萨为甚么原因发这种愿呢?菩萨他是自愿发这种代替众生受苦的愿心,他下决心愿意代替众生荷负起这苦担,希望能令众生得到解脱,离苦得乐,反迷归觉,了生脱死。 就为了这种缘故,菩萨乃发下了这大愿,修积善根回向给众生。

  菩萨尔时作是念言:一切众生在生老病死,诸苦难处,随业流转。邪见无智,丧诸善法。我应救之令得出离。

  菩萨在这时候,又作这一种的观想:一切众生,都在生生死死,老残病苦这些地方旋洄,相继不断,随着自造的善恶业,流转于生死诸苦难处,起惑造业,种善因得善报,种恶业得恶报,各随其业受报,六趣四生,如游园林。众生都是邪知邪见,没有真正智慧,因之丧失了一切的善法,实在是可怜愍!我应该救度这一类的众生,令他们都能脱离生老病死的苦难之处。

  又诸众生,爱网所缠,痴盖所覆。染着诸有,随逐不舍。入苦笼槛,作魔业行,福智都尽。常怀疑惑,不见安隐处。不知出离道,在于生死,轮转不息。诸苦淤泥,恒所没溺。

  再者,菩萨又见所有众生,都被爱网所缠,不知被缠的苦。众生都是从爱欲而生,又因爱欲而死,由无明生出的情爱心,就像一张罗网,把众生缠得迷糊颠倒,不知道出离这个生死的爱网,还常常打爱的妄想,情的妄想,执着得不能解脱。内心为情所缚,痴迷得发狂。痴就是愚痴,愚痴就像一个大盖,把众生的心眼都遮盖得甚么都不明白,就染着三界中的廿十五有,追逐不舍。就等于入到痛苦的笼子里,好像坐监狱一样。在这樊笼里,所作的业行,都是魔所作的魔事。福也没有了,智慧也丧失了,就常常在苦难中受苦。因为没有智慧,就常常对真理生怀疑心,生疑惑心,生颠倒心,到甚么地方也感到不平安。觉得危险,但他并不知道避免,更不知想方法出离三界廿五有,或者寻求善知识领他到出离三界的道路上。永远在这个樊笼里生了死,死了生。在六道的轮回中有时做畜生,有时堕地狱,有时转饿鬼,有时作人,有时作阿修罗,有时生天上。如此在六道里轮转,循环无端,永无停息。在这些苦道里就像一个人掉到淤泥中爬不出来,以至于被淤泥淹溺而死。众生堕在爱网里,被爱网所缠,爱水所淹殁,被众苦的淤泥没溺。

  菩萨见已,起大悲心、大饶益心,欲令众生悉得解脱,以一切善根回向,以广大心回向。如三世菩萨所修回向。如大回向经所说回向。愿诸众生普得清净,究竟成就一切种智。

  菩萨见到众生没在淤泥中不知出离,而受种种苦难,因之激起他的大悲心,发愿要把这些受苦的众生,从淤泥中拔救出来。有发愿心,不光只拔救他们,还要给这些众生种种的利益,使令他们都能得到解脱,享受真正的自由之乐。菩萨用他所修积的各种善根,来为这些受苦的众生作回向。他以最广大的菩提心回向与众生,也希望受他回向的众生也发菩提心。菩萨像过去世的菩萨一样回向,像现在世的菩萨一样回向,像未来世的菩萨一样回向。像大回向经上所说回向法门,菩萨依着它的方法为一切众生回向,愿一切众生普遍得到清净的境遇,身心安乐。成就真实正确的正知正见的种智,早证佛果。

  复作时念:我所修行,欲令众生皆悉得成无上智王。不为自身而求解脱,但为救济一切众生,令其咸得一切智心,度生死流,解脱众苦。

  菩萨又作这样的思念:我所修行积聚的善根,是为了使众生都能得到最殊胜、最高上,无以等比的智慧之王——就是希望众生都能成佛。并不是为我自已求得解脱才修行,才愿代众生受苦,才作回向的。只要众生都能成佛,我就是受最大的苦,我也愿意的。诸位善信!我们听到这段经文,知道修回向的大菩萨们的悲心切切、大公无私,为众生而受苦难的精神,我们都应该见闻随喜,把我们的自私心赶快舍离,自利心赶快消灭。一定要发大菩提心,普为一切众生回向!如果人人都能发这种心,人人就都是菩萨。假使不能发这种心,假使凡夫,就是众生。菩萨愿意救度一切众生,为的使令一切众生都能得到无上智慧——般若智慧。众生有了这种智慧,就可以了脱生死,把一切苦也没有了,所谓“度生死流,解脱众苦”。

  复作是念:我当普为一切众生备受众苦,令其得出无量生死众苦大壑。我当普为一切众生,于一切世界,一切恶趣中,尽未来劫受一切苦。然常为众生勤修善根。

  修十回向法门的大菩萨,又作这样的观想:我应该普遍为九法界一切的众生来备受众苦。备,是完全的意思。意谓所有一切众生的苦,我都愿意完全代他们承受,希望他们因而能脱离生死的大壑。山涧深不见底的地方,地的低洼处,都叫壑,大坑。譬喻生死众苦就如一个大坑,众生堕在里面受无量苦,没有出离的时候。菩萨发愿代替众生到生死众苦的大壑中受苦。令众生能出苦壑,所谓“拔众生于苦壑之中,令得解脱”。菩萨又发这样的愿:我应当普遍为一切众生到十方世界中的四恶趣——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里去,代替众生受没有穷尽时劫的苦。纵然这样,我还是要常常为所有的众生勤修种种善根,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将自已所修积的善根功德,毫不吝惜的完全回向给十方世界的众生。菩萨这种作为,发如此大誓愿,心恒不舍众生,不忘众生,饶益众生,愿代众生受无量苦,因为他心中已没有了自己,从不为自己计算,一心一意只希望救众生出苦海,了脱生死,得毕竟快乐。所以他虽身受众苦而心恒快乐,他仍然为众生勤修善根,精进求佛道,一切为众生回向。我们修道的人,应该学菩萨舍己为人的精神,不能自私,不能懒惰。否则,善根就不具足了。普贤菩萨在十大愿王中第九大愿是“恒顺众生”,很清楚的告诉我们说……“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因为菩提觉道是属于众生的。所以我们要为众生勤修六度万行,用以栽培一切善根和菩提觉果。这是修行的人,应该时时刻刻不可忘记的。

  何以故?我宁独受如是众苦,不令众生堕于彼地狱。我当于彼地狱、畜生、阎罗王等险难之处,以身为质,救赎一切恶道众生,令得解脱。

  是甚么缘故使菩萨勤修善根回向法门呢?菩萨是以众生的苦视为自己的苦,属于他愿意代替众生受苦,一他自己所应享受的安乐,而布施回向给一切众生,因之他说:我宁愿单独一人来承受众生所受的苦,决不愿意眼见众生堕落到地狱。我应当到地狱,畜生、阎罗王,那些最危险、最苦恼的地方去,用我的身子来作质。也就是用我的身体作抵押,来换一切受苦的众生。赎,是用钱把被扣留的东西换回来。菩萨是用他自己的身体去换回那些受苦的众生,而甘愿自己留在恶趣中代替众生受地狱和畜生的苦,令众生得到自由安乐,得到解脱。

  复作是念:我愿保护一切众生,终不弃舍。所言诚实,无有虚妄。何以故?我为救度一切众生,发菩提心。不为自身,求无上道。以不为求五欲境界,及三有中种种乐故,修菩提行。

  菩萨又作这样的思念观想:我愿意保护一切众生,不令他们受到外来的侵害和不平安。即使因保护他们而受到任何麻烦和打击,我也决不会抛弃他们不顾,或者变更初衷,终于舍离他们不管了。我决不会这样做的。我一定要救助他们,离苦得乐,因为我所说的化一定要做到,我所说的都是诚实话,真诚不虚的。我决不打妄语,说假话,或说好听的话。我发的愿必要达到目的,决不半途而废。为什么呢?因为我是为救度一切众生而发大菩提心,并非为我自己的名誉地位,让人人来恭敬供养我才发大菩提心。也不是为自己要成佛,成就无上的道果而发大菩提心的。也不是为了贪求五欲的境界,想自己享受五欲之乐而发菩提心,或者贪求三界中种种的快乐,才修菩提行的。五欲是财、色、名、食、睡。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

  诸位善信!我们听到这一段经文,应当生大惭愧心,想一想我们无始劫以来,经常在四恶趣里生了又死,死了又生,菩萨亲到四恶趣里,在四恶趣的主管者的面前,用他的身体作抵押品,把前我们赎出来。他代替我们在那儿受罪受苦,而我们来到人间,不知行善,更不知发菩提心,救助他人,仍然犯旧病——贪瞋痴,起惑造业,转而又堕入四恶趣里去。像这样菩萨一再救助我们,他虽然一再代替我们受苦,而终不曾生厌弃救护众生的心。他默默的修菩萨行,行难忍能忍的苦行。我们如果再不发菩提心修行向道,怎能对得起菩萨对我们的以片慈悲爱护的悲心?现在我们能听到这一段经文,知道了菩萨这种舍身救护众生的伟大精神,我们应该赶快发大菩提心,以方面为忏悔自己的业障,发心救护众生;一方面也是报答菩萨赎我们的恩德。这样既可减少一点菩萨的负担,同时也为自己积聚一点善根功德。尤其在现在已经出家了的二众弟子,不能再在名誉地位上来用功夫,要效法菩萨“不为自身求无上道,也不为求五欲境界和三有中种种乐而修菩提行”。要有代替众生受苦的精神,要有普救一切众生的平等心,要没有亲疏、爱恶、美丑、善恶、人和非人的分别心。希望六众弟子,努力向菩萨学习,特别注意这点,才不辜负听到者一段经文。

  何以故?世间之乐,无非是苦。众魔境界,愚人所贪,诸佛所诃,一切苦患,因之而起。地狱饿鬼,及以畜生,阎罗王处,忿恚斗讼,更相毁辱。如是诸恶,皆因贪着五欲所致。耽着五欲,远离诸恶,障碍生天,何况得于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

  为什么缘故菩萨不贪五欲的境界,和三有中种种的快乐,而愿意修菩提行呢?因为菩萨了知世间上所有一切事都是苦的因,所谓快乐都是短暂的,不究竟的。由于贪图这种短暂、不究竟的五欲之乐,最后所得的却是苦果。譬如世人都喜欢穿美丽的衣服,常常花费数千元制一身最美好的衣服,鲜艳夺目,穿起来真是增色不浅。可是一不小心,就弄肮脏了,或者弄坏了,这时心中就出生了烦恼,老大的不开心。本来是一团高兴,结果懊恼的要命。这不就是“乐为苦因”的明证吗?再如世人最喜欢吃美味的饮食,一遇上好吃的东西,就狼吞虎咽,大快朵颐的饱餐一顿,结果有许多人因贪嘴而丧身,或者大病小病、奇奇怪怪的病不知若干。这不是一场快乐而惹来的懊恼吗?这不也是乐为苦因的真证吗?人生有关衣食住行以及五欲的享乐,三界中种种的快乐,无一不是苦的因,所以说:“世间之乐,无非是苦”。“众魔境界”,即是所有一切的境界。能令你高兴的,令你发脾气的,令你不高兴、忧愁、痛苦。烦恼、悲哀的,种种七情六欲的境界,都是魔的境界。还有忽然发生一种境界,令你迷糊,不认识他的真象,而又放不下,看不破,被它所转,这也可说为魔的境界。诸如此类事相,则为愚痴的人所最喜欢,贪恋执迷,还自得其乐。诸佛对这种境界,是洞若观火,最清楚明白的,所以他不希望众生执迷在这中间。他教导众生,也不许可众生犯这种愚蠢病。世间一切的乐,都是苦的因,我们所遭受的种种苦患,就是由此而生起的。众生为什么堕地狱?因为贪瞋痴的心太多了。为什么会做饿鬼?因为贪瞋痴的毛病。为什么会做畜生?还是因为贪瞋痴的缘故。众生执着一切的境界,贪恋一切五欲的享乐,所以堕入地狱,或做饿鬼,或转畜生。这些贪瞋痴过分的众生,一旦到了阎罗王的法庭,便好像打官司的人,两方面对头见面,还是脾气暴躁,忿忿不平,斗讼纷争,各执一辞,互相毁辱。本来的贪瞋痴的恶习气,还是那么重,一点都不能忍让,仍然放不下,象这样只有在诸恶道里流转,就是因为贪着五欲的境界所造成的。因为放不下五欲的境界——耽着就是放不下,和诸佛也就远离了。因为放不下五欲的境界,也障碍住不能生到天上。既见不到佛,又不能生天,那怎还能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位呢!像这样的遭遇,要不是一个大愚痴的大笨人,他怎会去贪恋这种短暂的快乐,而把永恒的究竟真乐都失去了呢?

  菩萨如是观诸世间,贪少欲昧,受无量苦。终不为彼五欲乐故,求无上菩提,修菩萨行。但为安乐一切众生,发心修习,成满大愿,断截众生诸苦罥索,令得解脱。

  修十回向行门的菩萨,像这样观察所有世间上的一切众生,看到他们为了贪图暂短的欲乐,沉迷五欲,受无量苦,在三界恶趣里流转不息,不知苦因,不明白出离的道路。菩萨他决不会受五欲的引诱,被三界之乐所迷惑。菩萨修菩萨行,求无上佛道,他也不是为贪图财色名食睡的享受,也不是为追求色声香味触的滋味。这种短暂的,不究竟的世间欲乐,菩萨是真实的了解,早已大彻大悟了。他是为了令众生得到真实安稳,毕竟大乐,才发心修菩萨行,求无上菩提佛道。他必须修习六度万行,才能圆满成就他救护众生的大愿。他要以他成就的神通智慧,为众生斩断苦因,那种像罥索般的五欲的诱惑魔力,和三界中的贪瞋痴的业力,把众生紧紧束缚。菩萨乃用他的智慧剑将它斩断,把众生从束缚中解脱出来,令众生见到佛、闻到法、亲近僧、得到自由安乐。

  佛子!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我当以善根如是回向。令一切众生得究竟乐、利益乐、不受乐、寂静乐、无依乐、无动乐、无量乐、不舍不退乐、不灭乐、一切智乐。

  诸位佛的弟子!修回向法门的大菩萨,他又作这样的思想:“我应当用我修积的善根对众生作这样的回向:希望一切众生得到了我的回向以后,也像我一般得到真正的快乐。能受得利益而有助于他们的快乐。能永远不受痛苦束缚的快乐。离一切苦的快乐。能领受清净无染的寂静之乐。能从此不必依赖于人,自立自强的无畏之乐。能了达如如不动,不受境界转移的定慧之乐。能得到无量无边、无贪无求的法乐。能坚定信心不舍菩提心,不受威胁利诱,不退菩提心的向道之乐。能知道精进修道,慈悲修慧,永不断灭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心地平安之乐。以及能得到一切智慧的快乐。”

  复作是念:我当与一切众作调御师。作主兵臣。执大智炬,示安隐道。令离险难。以善方便,俾知实义。又于生死海,作一切智善巧船师,度诸众生,使到彼岸。

  这位修回向行门的菩萨,又作这样的思想。他说:“我应该发愿做一切众生的调御师”。古时驾驶车的人,叫调御师。“调”是调和、调伏。“御”驾御,统御。此处是喻菩萨调伏刚强众生,教化使其驯服,并领导众生走上佛道。佛是调御丈夫、天人师。这儿说的调御师,是调御三界的一切众生的导师。是领导三界的众生超出三界,令其了脱生死的一位大善知识,大导师。领导众生出三界,领导众生入涅槃,领导众生成佛果,这都是调御师的意思。因之菩萨要发愿作众生的导师,领导众生由生死的此岸,经过烦恼的中流,到达涅槃的彼岸。菩萨又想到要作众生的兵部大臣,掌管国家的军事,捍卫国土,保护人民,降伏一切天魔外道,令众生悉皆安乐。这即是转轮圣王的宝之一的兵宝。亦即如今各国的三军统帅。菩萨又作这样的思想:我应当为众生作一个执智慧火炬的人。因为智慧的火炬可以照破一切的黑暗,可以照明危险、崎岖不平的道路。当我高举着智慧的火炬时,那些在黑暗业海中浮沉的众生,可以见到光明而走出生死的苦海,在痛苦的深渊中的众生,可以走到安稳的大道上,使令一切众生远离困苦险难。如果没有智慧的火炬,众生将永远沉沦在困苦中,所以菩萨要作众生执大智炬的人,菩萨深知众生根器不等,难于教化。所以他用种种善巧方便的方法,为的就是要令众生明白真实的义理。菩萨又想到应该在生死的大海中,作一个最有经验的舵手,有充分航海的知识与技能,有大智慧,会运用善巧方便,如遇着狂风大浪时,也能平安渡过。领导众生出生死的业海,平安地到达涅槃彼岸。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所谓随宜救护—切众生,令出生死。承事供养一切诸佛,得无障碍—切智智。舍离众魔。远恶知识。亲近—切菩萨善友。灭诸过罪,成就净业。具足菩萨广大行愿,无量善根。

  诸位怫弟子!菩萨中的大菩萨,以他所积修的种种善根。对众生作这样的回向:我应该随时随地,遇着任何受苦的众生,便立刻救护他们,令他们都能出离生死的苦海,渡过烦恼的中流,到达涅槃彼岸。并且能于彼岸承事供养十方诸佛,而得到无所障碍,一切智慧中的最高智慧。舍弃邪行,远离种种不正当的邪魔,不作魔王的眷属。不接近邪知邪见、思想荒谬的人。亲近所有菩萨,以及菩萨的善友。也可以说亲近所有的菩萨,与菩萨结为道友。因为亲近了菩萨和诸位善知识,所以便消灭一切过去的罪恶和过失,从此再不会犯过失造恶业,而自然成就清净的道业。具足了菩萨曾发的广大行愿,圆满了菩萨无量的善根功德。这虽然说是菩萨为众生回向,而无形中也获得了自利。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诸善根正回向已。作如是念:不以四天下众生多故,多日出现。但一日出,悉能普照—切众生。又诸众生不以自身光明故,知有昼夜,游行观察,兴造诸业。皆由日天子出,成办斯事。然彼日轮,但—无二,菩萨摩诃亦复如是。修集善根回向之时,作是念言:彼诸众生不能自救,何能救他。唯我一人,志独无侣。修习善根,如是回向。所谓为欲广度—切众生故。普照—切众生故。示导—切众生故。开悟一切众生故。顾复一切众生故。摄受—切众生故。成就—切众生故。令—切众生欢喜故。令—切众生悦乐故。令—切众生断疑故。

  诸位佛的弟子!修十回向法门的菩萨中的大菩萨,他作了以上不违背正道,合乎真实义理,诸佛所赞叹的,正确的回向之后,乃静默思惟,作这样一个意念:他想到并没有因为世间上有生命的众生多,就也有许多的太阳出现。其实还不是只有一个太阳出来,就能普遍照到一切有情无情、高山幽谷吗?再者,一切众生并不是他们觉得自己身上有光明的缘故,而知道有昼夜的差别,也不是因为他们各处行走,到处观察研宄,而兴起若干的思想,作出种种种不同性质的业行,乃是因为太阳出来,照遍大地,一切众生在阳光普照之下,才造出各种善恶业行,成办了种种善恶事体。然而造成斯事的日天子,却是独一无二的,并末因众生多而增加。菩萨修回向法门,救度众生,也是这样。并未因众生多而感到疲劳奔命。虽然菩萨只有一位,但他仍然乐于普救众生。当他修集善根,为众生作回同时,他不禁感叹得自言自语地说:“这些可怜愍的众生,自救都无能,怎样还能救他人呢?因为他们从无始以来,被无明遮盖着真心,没有大智慧,如盲瞽者,故觅不着出离三界火宅的门路。唯有我一人,愿意救度他们,也没有与我志同道合的同伴,发同我一样的愿心的人。”菩萨修集善根,作以下这样的回向:就是(1)我要广度一切众生,不生分别心。(2)我要像太阳一样普遍照一切众生。(3)我要作众生的响导,为其指示正道。(4)我愿意教化众生,令他们都能开悟,得到真正的智慧。(5)我要照顾所有众生,好像慈母照顾子女一样。(6)我要摄受一切众生,以免他们归于外道。(7)我愿意尽力辅导众生,令他们成就善业,使未来善者令生,已生善者令增长,已增长者令他们早日成就圆满。(8)我愿意领导众生常在正法的熏习中,得到真正的法喜。(9)我愿意令一切众生常行于八正道,常住在真正的快乐中。(10)我愿意对一切众生常阐扬诸佛的正法,令他们断除一切疑惑,生起广大的智慧。

  佛子!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我应如日,普照一切,不求恩报。众生有恶,悉能容受,终不以此而舍誓愿。不以一众生恶故,舍一切众生。但勤修习善根回向,普令众生皆得安乐。善根虽少,普摄众生。以欢喜心,广大回向。若有善根,不欲饶益一切众生,不名回向。随一善根,普以众生而为所缘,乃名回向。

  诸位佛的弟子!菩萨中的大菩萨,又作这样的意念:我应该行菩萨道,像太阳一样普遍照耀万物,令一切有情无情都得到我的温暖。 但我并不希望众生对我有如何的酬报、对我有所感恩。众生如果有甚么罪恶,有什么过错,或者对我有何轻慢,我都能原谅他们。容忍他们的无知无礼,不以他们的罪恶为罪恶。我决不会因为他们犯了过错或者难于教化,就放弃我曾发的誓愿,退失初衷的。我也不会因为一个众生犯了罪恶的缘故,而舍弃一切众生。我仍然精进勤勉修习善根,为一切众生回向,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得到平安快乐。我所修的善根虽少,我仍用以普遍摄受一切的众生。我要用欢喜心来作广大的回向,把我所修集的一切,统统回向给一切众生。假设我有了善根,不愿情意给众生回向,不意使众生得到利益,那就不能叫做修回向法门。我应该不拘泥于善根多少,而普遍顺应众生的欲求而为他们回向,这才能名之为回向。

  安置众生于无所著法性回向。见众生自性不动不转回向。于回向无所以无所取回向。不取善根相回向。不分别业报体性回向。不取业回向。不求报回向。不染着因缘回向。不着五蕴相回向。不坏五蕴相回向,不分别因缘所起回向。

  上面的经文,说菩萨修集的善根,不拘多少,都回向给众生。这一段经文就是叙述菩萨所回向给众生的种种回向。“安置”的意思,就是实际。实际也就是法性。法性本来就是无所著的。(1)“安置众生于无所著法性回向”——是说菩萨所回向给众生的善根,皆能契合实际的回向,令众生明了法的自性,是本来无著的。这一句是总括下面的各项回向。菩萨对于众生,无时不在关心,他想到应该给诸众生作了达实际,不著于法性的回向,既平等的回向。菩萨修回向法门时;(2)见一切众生的自性,平等无著,凝然不动,随缘不变,本来就是恒常寂灭的相,所以不动不转。(3)于回向无依于悲,不取于相,悲愿双遣,行所无事。(4)不执着我所有的善根之相,但一概回向实际、回向菩提、回向众生、回向虚空。(5)不著于所造的业,不计较于将来所受的报之体性,不加分别,统体回向。(6)不着住于五蕴色法之内——色、受、想、行、识之内回向,因为“即真故不着”。(7)也不必把五蕴的相破坏了,惑空了来回向, 因为“即俗故不坏”。(8)不存希望报答的回向,决不会以为我将善根回向给众生,众生将来就应该报答我。(9)不沾染污秽的因缘来回向,要本着能成诸事的清净因缘来回向。(10)不执着分别一切因缘怎样生起,以及将来又如何结果,不在这些枝节上着眼来回向。

  不著名称回向。不着处所回向。不着虚妄法回向。不着众生相、世界相、心意相回向。不起心颠倒、想颠倒、见颠倒回向。不着语言道回向。

  菩萨修回向,把自己所修集的善根都回向给众生,饶益众生,他并没有希望因此得到人人的赞扬,使人人都知道他在修回向。菩萨是不著于虚妄名称而修回向的。菩萨把善根回向给众生,既不求名,也不执著于回向的处所和对象。他决不坚持一定要有个地方或目的来回向。他不著于“有”,也不著于“空”,不著于“虚妄法”上回向。他也不着住到众生相上,或世界相,或心意相上来回向。他心中于一切时、一切处,都是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从来不会生起颠倒的心意, 或者思想上生起颠倒,或者见解上发生颠倒的回向。也不落于语言道,而是作离着诠名的回向。

  观一切法真实性回向。观一切众生平等相回向。以法界印,印着善根回向。观诸法离贪欲回向。

  菩萨修集善根回向时,他观一切法,不空不有,即空即有,二义不二,了诸法实相,以真实性来回向。又观一切的众生,其相平等, 无有分别而回向。因为明白妄空,一切皆空。实有,是一切妙有。即前之空,是此之宝,二义不二,为真法印。所以以法界的印,来印证诸善根回向。换一种说法,菩萨修一切法,都是即相离相,即法非法, 无所执着,不像凡夫做了一点善事,就执着的以为有了甚大功德。菩萨的心,常处空寂,行所无事的,所以他能以法界印,印一切善根回向。菩萨观察诸法,了达诸法,故不执着诸法而生法执。菩萨离了一切贪心、欲心,所以他能平等回向,印诸善根回向。

  解一切法无,种种善根亦如是。观诸法无二,无生无灭,回向亦如是。以如是等善根回向,修行清净对治之法。所有善根,皆悉随顺。出世间法,不作二法。

  明白一切法,都是不一无二的,所以说不见有少法生。也不见少法灭。种植善根也是这样。“善根”可以独修,但说“种植”。菩萨观察一切法无二,了解“真有本有,湛然不生。妄惑本空,空无可灭”。本着这种认识,修集回向法门,行所无事。用前面经文上所说的无著无碍,无染的善根回向,而修集清净法行。因为清净法是对治染污法的。所修集的一切清净善根,都是合乎出世间的宗旨——即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等法。法是不二法门,相也无二相。不但无二相, 连一相也没有,所以说“不作二相”。

  非即业修习一切智。非离业回向一切智。一切智非即是业,然不离业得一切智。以业如光影清净故,报亦如光影清净故,一切智智亦如光影清净。

  菩萨并不是在业行上修习一切的智,可是又不是离开了业行而回向一切的智。因为离业则无可回向。如所造的善业,就不会离了善业回向一切智。一切的智并不依着业,智不是业。然又不能离开业, 而得到一切智。因为离了善业,就得不到一切智。所以说不即不离,不即业,才能得一切智。是什么道理要这样说:业不离智,智也不离业呢?譬如这个业,如同光和影一样清净的话,那么,报也一定和光影样清净。报能如光影一样清净,那么一切的智,最殊胜的智,自然也像光影一样清净。

  离我我所,一切动乱,思惟分别。如是了知,以诸善根方便回向。菩萨如是回向之时,度脱众生,常无休息,不住法相。虽知诸法无业无报,善能出生一切业报,而无违诤。如是方便善修回向。

  菩萨通达上面经文研说的道理,所以他能离我。不存“唯我独尊”的观念。亦离了我所,没有一切为我所有的占有欲。又离了一切若随若离的动乱思想。这种思想,就像微尘在虚空中不停动荡。毫无秩序,沓杂纷乱。又离却对事对物的主观分别意识。也已明白了业和智都像光和影一样没有一个实体,清净也没有个形相,都是如幻如化。如果说光是真实的,能否拿个光来看看?如说影时是真实的,能否把影子拿来?清净也是如此。菩萨明白这种道理,所以他能以他所修集的善根,离相离分别,而又不坏相,来作方便的回向。回向于众生,方便回向菩提,方便回向实际,方便种种回向。当菩萨作这种回向的时候,他不求报酬,祗要认为有利于众生的,便不怕艰难辛苦去做。所谓“但知耕耘,不问收获”。也不管众生对他如何,他是只知利人,从不想到利己的。他救度众生离苦得乐,得到解脱,昼夜匪懈,从不好逸恶劳,放弃受苦的众生,自己寻求安适休息。他如此做法,非为有所希求,只是觉得救度众生是自己的本分,应该如此。不特如此,他更不以此为在修功德,而着住于一切法相上。菩萨虽然已经知道一切法的本体,也没有业,也没有报,开始在这个法上却又能出生一切业和报。 由一切法上出生一切的业和报,而法的本体又没有业和报;可是它能出生。这个道理和本来无业无报的道理,并不相违背,或者发生冲突而起诤论。这种相互的因素,是圆融无碍的。因之菩萨能总摄如是多的道理,任运无碍,而能善用方便方法,来善修一切的回向法门。

  菩萨摩诃萨如是回向时,离一切过,诸佛所赞。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第一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菩萨中的大菩萨,遵照像前面经文所说的道理,修回向法门的时候,于事于理,都能通达无碍,认识清楚,所以绝对不会有违背真理的过失。而又能不执着度众生的法相,是既度众生而能离众生相。 因之十方诸佛,在常寂光净土中,也非常赞叹这位菩萨,认为他所表现的,都能契合诸佛所说的法。诸位佛的弟子!这就是菩萨中的大菩萨所修的回向法门中的第一种回向,名为“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主要的意思就是救护一切众生,而不执著于救护的功德,要扫一切法,离一切相,行无所事归无所得,所谓离相回向。如果有了执着,觉的自己救度了若干众生,有了不起的功德,应该人人知道,为他歌功颂德,称赞他是位了不起的大善人,活菩萨。一旦有了这种思想,不仅是没有功德,简直完全不懂得回向的真正意义!所以我们应该明白;饶益众生,代众生受苦,这是每个修道人应有的本分,不必执著于我度众生的相。

  尔时,金刚幢菩萨观察十万一切众会,暨于法界,入深句义,以无量心,修习胜行,大悲普覆一切众生。不断三世诸如来种,入一切佛功德法藏。出生一切诸佛法身。善能分别诸众生心。知其所种善根成熟,住于法身,而为实现清净色身。承佛神力,即说颂言。

  金刚幢菩萨说完了前面的第一种回向法门之后,就在这时,立刻观察十方世界中,与此同等性质的法会,也同样有释迦牟尼佛在那儿主持法会,演说十回向的法门。乃至于尽虚空遍法界都入了这种甚深微妙法的句义里,入了究竟的义理中。以广大无量无边的深心,来修习这种无上殊胜的法门。用大悲心平等普遍覆护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都离苦得乐。继续十方三世诸如来的种性而不断绝。深入十方三世诸佛所修的功德法藏里,然后出生诸佛的法身。又很了解一切众生的思想心性的差别,知道他们所种的善根达到了甚么程度,是成熟了或者还未成熟,菩萨都清楚明白。虽是住在诸佛的法身,然而他还是能为众生示现清净,没有丝毫染污的色身。金刚幢菩萨非常谦虚有礼的表示,我是仰承十方诸佛的大威德神力,才能演说这种回向法门的。于是他说出了以下二十八个偈言,分别颂扬“回向”法门的殊胜。

  不思议劫修行道

  精进坚固心无碍

  为欲饶益群生类 常求主佛功德法

  “不思议劫”的意思是说时劫究竟有多少,不可以用心来思,亦不可以用言来议。说也说不完,究竟有多少,所以叫“不思议劫”。金刚幢菩萨说:“不思议劫修行道”,是赞叹诸佛菩萨用他们最大的忍耐心,来修行这种菩提觉道。我们众生不管作甚么事情,都犯五分钟热度的毛病,过了五分钟,就慢慢凉下来,如一般发心修行的佛教徒,修行了一个短短的时期,觉得没甚么成就,就生了怀疑心,说修行没有甚么好处,懈怠下来,甚么放弃不信了、不修行了。而今听到金刚幢菩萨的赞叹,菩萨之所以能有成就,都是经过了不思议劫的修习,而且是生生世世都勇猛精进,常常衣不离体,体不离衣,衣冠整齐的修行。衣,是指出家人身上披的袈裟。凡是剃除须发,割爱舍亲,发心终生遵守佛制,心受身持的男女,乃出世俗的家,为比丘、比丘尼。 必须先受沙弥戒,脱去俗服,着出家人的坏色服,披搭上五条一长一短的“五衣”。梵语“安陀会”,中国译名“中宿衣”。亦名“下衣”。又名“杂作衣”。凡执劳服役,外出路途往还,都着此衣。搭衣时有偈云:“善哉解脱服(自利)。无上福田衣(利他)。我今顶戴受,世世不舍离(发愿)。”经过两年以后,受比丘、比丘尼戒,即搭披七条衣,二长一短,梵语“郁多罗僧”,中译名“上着衣”,亦名“入众衣”。凡礼佛、修忏、诵经、坐禅、赴斋、听讲、布萨、自恣,都是此衣。搭披衣时有偈云:“善哉解脱服,无上福田衣,我今顶戴受,世世常得披”还有二十五条衣,梵语“僧伽黎”,中译名“主衣”,亦名“杂碎衣”。凡道重要地方应供,升座说法,当着此衣。 搭衣时有偈云:“善哉解脱服,无上福田衣,我今顶戴受,广度诸群迷。”受了比丘、比丘尼戒以后,再受出家菩萨戒,这时就完成了出家二众的具足戒。这件衣——袈裟,不是普通人随便可以披搭的,必须受佛制的大戒,经由三师七证,登戒坛,代表佛授传的。所以出家修道的人,必须重视此衣。凡受过具足戒的出家人,就应该衣不离体,时刻披搭上袈裟。如果需要沐浴、入厕,即脱下好好整齐折好,放在高处,或者挂在清净的地方。应该重视它,不可以脱下随便乱放活弃之于地。 出家人搭上这件衣,并不是贪着好看,或者贪庄严,或者以此作为一个佛教出家人的标记,都不是这个意思。而是搭上此衣,就等于见佛一样,还要作如是观想:“我搭如来衣,入如来室,升如来座”。搭衣,并不是祗为形式而已,而是遵守佛的制度和规律。从前的出家人,本来是时刻搭衣,后来因为操作粗重农事杂务,感到不方便时就脱下。还有许多出家人的经济很困难,在当时作件袈裟也很不便宜,所以就特别爱惜,平时不搭。还有些人搭了短时间,认为麻烦,没有什么意思,也不搭了。诸位!我们为什么不想一想,我们不是天天吃饭,天天穿普通的衣服吗?为什么佛的衣就不能天天穿呢?这是个错误的见解,尤其我们既已出家,就应该一举一动都特别重视、遵守佛的制度规律,和佛教的传统。因为以上数种不成文的流习,就慢慢的形成了平时不搭衣的陋习,只有上殿、过堂(吃饭)、礼拜佛、诵经、作佛事。应供种种较为重要的场合,才搭上各自应搭的五衣、七衣、祖衣等。在印度因天气热,穿衣少,只须把袈裟向身上一披一围就可以。看在中国因气候不同,四季寒热常变化,身上穿的衣服、单挟棉,随气候而增减,在冬天每个人都是内外数件。搭上袈裟,衣不注意就滑落下来,有时行路甚至失落了也不知道。后来经过研究,才想出在两头用一环一扣的办法,使其扣牢固定,并把环扣装饰成为如意,取其美观而吉祥之意。不搭衣既成了习惯,见经常搭衣者反为怪异。我过去在香港时,偶尔外出也随和不搭衣,但在自己的道场,则衣不离体。自到美国来弘法以后,我则决心提倡衣不离体,恢复佛制,重视佛制。何况我们现在有没有从前的那些障碍,清凉国师曾说过两句话,我觉得非常值得我们出家人遵从。他说:“身不蠲沙门之表,心不违如来之制”,这真是至理之言。“身不蠲沙门之表”者,就是说的我们不应该有失沙门的仪表。“心不违如来之制”者,心中不可以稍有违背佛所立的制度。衣,又叫福田衣,我们出家人自己种福田,一方面也替众生种福田。众生见到出家人,就在出家人的身上求种福田,所以我们不能不常着上福田衣。至于出家人常穿的长衫短衣,衣领的形式不同于目前普通人的,这种衣领形式,是中国古时人所穿的样式。普通人的衣式常在改变,而中国出家人的衣衫,一直未曾改变。如果谨穿上长衫短褂,实不异于在家人。我们都是人,为什么别人见了我们要礼拜,就因为我们是佛弟子。穿上佛制的福田衣。 金山寺的出家人,四众弟子,都是衣不离体,这并不是我们故意标新立异,而是我们遵守佛制,重视沙门之表。这一向时天气特别炎热,有居士问我“为什么这样热的天气,你们还要随时搭上袈裟呢?”既有此因缘,我乃顺便向诸位说一说“衣”的来源和区别,以及搭衣的功德和重要的意义。

  每搭一次衣,就增加一次功德,而且受众生、鬼神的恭敬。诸佛菩萨之所以能圆满佛果,都是从不思议的时劫中,勇猛精进,坚固他的信心得来的。精进就是时时刻刻修行,身心都不马虎。坚固是不改变信仰的宗旨,从最初发心,认定了正确的目标,其间不受任何的诱惑,信心终不改变。如果修行一会就退心了,这样就会有障碍。心理一生怀疑,这也是障碍。所以信佛的人,一定要明白佛教的真理,深信佛所说的教理是真实无虚的。时刻身心精进,把信心常住在坚固的定力中,不要只在皮毛上用功夫,这样才能心无障碍。“为欲饶益群生类”:诸佛菩萨为什么要发菩提心?为什么要求无上道?他的目的,就是要饶益一切众生,不管是人或者非人等,他都要利益他们。“为求诸佛功德法”;诸佛菩萨为了利益众生,他必须先充实自己。 古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像一个木匠,他想要把他的木工做好,雕琢得精致,就一定要有一套良好完备的工具。那么菩萨想要饶益众生,首先必要明白诸佛所修行的法门,圆满成就功德的道径要旨,依教勤修,求得通达无碍的智慧,所以说“常修诸佛功德法”。“求”也就是修。常常修诸佛的功德法,是说常常遵照诸佛成就功德的方法而修行。

  调御世间无等人 修治其意甚明洁

  发心普救诸含识 彼能善入回向藏

  “调御”,调伏驾御的意思,“无等人”,是指这世间是无量无边,没有方法计算,没有可譬喻的这么多的人。金刚幢菩萨说:我们一种众生,都受到菩萨的“调御”。菩萨修菩萨道的时候,对于那些难教、难调、难伏、难驾御的刚强众生,他都能把他教化驯良,调伏安顺,使其心悦诚服,奉行教理,令一切众生都发菩提心,能超出三界。菩萨想要调伏众生,必先要调伏自己的身心,令自己的身没有杀盗淫,心没有贪瞋痴。这就是“甚明洁”,就是清洁。因为杀盗淫和贪瞋痴,都是身心上的染污。菩萨修治他的身心,没有丝毫的染污了,他的身意自然非常明净纯洁。所以他就能“发心普救诸含识”。菩萨发菩提心,普遍救护一切的蠢动含灵。“含识”,是指一切有情有识的,包括人和有生命的各种动物,都称为“含识”,又叫“众生”。发菩提心的菩萨,将他所修积的善根功德,以平等心回向给一切众生,所谓“回自向他,回因向果,回少向多,回事向理,回小向大”。所以说“彼能善入回向藏”。

  勇猛精进力具足 智慧聪达意清净

  普救一切诸群生 其心堪忍不倾动

  无论是勇猛,或是精进,都是应该拿出真实的力量来,踏实去做,才能说得是“勇猛精进力具足”。修菩萨行的人,这两种力量是必须圆满具足,才能达成道果。智慧聪达是根据意清净而得的,有智慧的人,对于事理一定聪明通达无碍,因为他的心意里一定清净。菩萨力具足,慧具足,所以他发心行菩萨道,普遍救护一切群生。堪忍,就是堪能够忍受一切的境界。菩萨行菩萨道时,遇着任何境界,他都能忍耐、应付、决不会被境界所摇动,而有所改变的。

  心善安住无与等 意常清净达欢悦

  如是为物勤修行 譬如大地普容受

  菩萨的心,是善良的、慈悲的,经常安住在正法上,从不生一丝歪念。菩萨的心,没有任何人的心可与他等比。菩萨的意念中,也总是清净无染。因为他的心意清净。所以他有智慧。有智慧就不会受境界的影响,不会随便被境界所转。心胸旷达明智,就不会生烦恼,常常都是欢喜愉快的。菩萨为了救护一切众生,精进勤勉修学无上佛道,这就譬如大地一样,他普遍容受一切万物,无一点分别心。普覆载一切万物,从不生怨劳心。

  不为自身求快乐 但欲救护诸众生

  如是发起大悲心 疾得入于无碍地

  菩萨发心修菩萨行和行菩萨道,他并不是为了自己,希望求得快乐享受,而是为了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救拔一切众生出烦恼的生死苦海。菩萨因之发大慈大悲的心,普摄群生。菩萨度众生的心,是平等的,他不选择好的先度,坏的后度,而是冤亲平等,不念旧恶,不辞辛劳,都视之如一子。菩萨把所度的众生,教化他们了达诸法,使令人人都能入于无一切障碍的地方。安享真乐。

  十方一切诸世界 所有众生皆摄受

  为救彼故善住心 如是修学诸回向

  十方是指东南西北、四隅、上下而言。十方中所有无法以数计的世界,在这些世界上又不知有多少种类的众生人及非人等。菩萨对于这些众生,他发心都要救度,祗要见到众生在苦难中,他都要摄受教化他们。菩萨为要救拔那些众生的缘故,他就你然要善于安住菩提心来修行菩提道。他依着前面经文所说的法门,谨严奉行,勤勤恳恳的修学各种的回向法门。

  修行布施大欣悦 护持净戒无所犯

  勇猛精进心不动 回向如来一切智

  修菩萨行的菩萨,必须修六度万行。六度中第一度就是布施波罗蜜。菩萨修行布施波罗蜜时,他随时都是生起特别欢喜的心情。他不但在修行布施时心里特别欢喜,在戒行方面,也是特别注意,随时随地,大小事上,他无不严谨守持,如护眼珠。令戒行清净如满月,丝毫不触犯、不染污。所以菩萨“能护持净戒无所犯”。菩萨在修学佛道时,专诚一心,夙夜匪懈,勇猛勤修精进度波罗蜜。他已能了诸法实相,信心坚固而不会受外来的境界所转移,常常是如如不动。虽然心念不动,但菩萨仍然以所修的善根功德,常常为众生来回回,或者为菩提来回向,或者为实相,离一切相这种道理来回向,所以说“回向如来一切智”。就是以所修的善根功德来回向佛道,求佛的一切智慧,能圆满具足一切智慧,运用方便的法门,教化遍十方的众生。

  其心广大无边际 忍力安住不倾动

  禅定甚深恒照了 智慧微妙离思议

  菩萨以万物为身,以众生为体,以法界为心,所以他“其心广大”得尽虚空、遍法界、无边无际。菩萨因为心量广大,能包涵万事万物,对于众生对他不恭敬的行为,毫不怒恼,慈悲容忍,习以为常。他具足了忍耐的力量,安住于慈悲心上,成就忍辱波罗蜜,不会受荣辱的虚名而摇动。菩萨能化荣辱为常态,就是他的禅定功夫已达到甚深的程度了。因为其心能常在三昧中,就会有智慧的光明发出,这种光明常能照了诸法,明达诸法。菩萨修得的智慧,是微妙的,不可以心思言议。他的智慧般若常常现前,一切行事,都是以智化情,以般若领导万行。 菩萨修十度万行,度度都是依智慧般若所完成。

  十方一切世界中 具足修治清净行

  如是功德皆回向 为欲安乐诸含识

  修行十回向法门的菩萨,他在十方各种不同的世界中,修治种种清净行法门,圆满具足。他将这样修积的功德,一概回向一切众生,回向菩提,回向实际。 因为菩萨想要安乐一切的含识,就是说要令一切众生得到安乐。

  大士勤修诸善业 无量无边不可数

  如是悉以益众生 令住难思无上智

  大士是菩萨的另一称呼。修回向行法门的菩萨,他恒常勤勉修积种种的善业。既能增长自己的善根,又能饶益众生的事业,才是善业。菩萨勤修,是说他分秒的时间都不浪费,从不偷懒借故懈怠。好像有些信众,遇有些小事情,就籍此放下应做的功课,应该拜佛的不拜佛了,应该诵经的也不诵经了,这就不是勤修诸善业的行为,而且有点近乎偷懒的表现。勤修诸善业,不特在正规的时间内不松懈,就是在百忙中也要利用机会作善业。譬如有一次我们旅行,因时间的关系, 赶不到寺中的晚课。于是我们全车的人就在巴士上边走边做晚课,一切如仪,没有一点儿因陋就简的地方,也没有把时间空过,这就是勤修诸善业。如果把这时间用来打瞌睡,或说闲话,那就不是勤修诸善业,而是增长诸恶业了。善业要勤修就增多,恶业则随之减少。若不修行,善业就减少,相反地恶业就增长了。善业对于菩萨和众生,同样是越多越好,多到无量无边充满虚空不可以数计。善业如是之多,并不是归为私有,应该以此善业功德,完全回向给那些苦难的众生, 利益诸群生,使令他们都能得到这种不可思议,最高无上的大智大慧。

  普为一切众生故 不思议劫处地狱

  如是曾无厌退心 勇猛决定常回向

  菩萨发愿要普遍救拔一切受苦的众生,他甚至在不可思议的长时劫中,即使常常处在地狱里代替众生受苦,祗要众生能得解脱,离苦得乐,他也是心愿的。菩萨代替众生受种种苦痛,但他并没有因之生退心,并不曾稍生一点厌倦心,认为已为众生尽到了心力,已经够了,不继续这种愿行了,菩萨决不如此。否则,怎能被称为菩萨心呢?不特不生退心,菩萨是越代众生受苦,他越是勇猛精进,坚定信心,决定不移,一定要修此回向法门。把他修积的善根功德,一点不保留的统统回向于法界众生。回向实际,回向无上菩提觉道。

  不求色身香与味 亦不希求诸妙触

  但为救度诸群生 常求无上最胜智

  菩萨修学佛道,他并不是为了贪着五欲,而想追求色声香味触这五欲各种境界的享受,也不是希望求得五欲中触尘的各种奇妙感受。 菩萨都了解他们的虚妄,不会去贪着了。菩萨祗是为要救度一切受苦难的众生, 才如是常常精进修习无上最胜的法门,愿得最胜的智慧。

  智慧清净如虚空 修习无边大士行

  如佛所行诸行法 彼人如是常修学

  智慧,是一个代表性的名词,他无相无礼,看不见、摸不着、拿不起,但在各个人的言语行为上就充分的、明显的表露出来,而且表现出来它的胜劣。这是说一般人的所谓世智。佛经上所说的智慧是不同的,是超过世智的,是真智。不是意,也不是识。这种智慧就是我们人人本具,个个不无,是本有的,与生俱来的,可惜就因为被无明遮着了。好像一面镜子,本来是光明透澈的,如今上面积上很厚的尘埃,甚么也照不见了。镜子就如我们具生的智慧,尘垢使它不清净、不光明了。应该用点功夫,把镜子上染的尘垢除掉,令其恢复清净、光明。尘垢就是无明,无明这个东西也是无形无相,它能使令人生出无谓的思想,表现种种恶劣的言行,你见到那些无理可喻的人事,就可以看到无明的相状了。假若能除去无明,智慧就现前了。智慧是由清净中生起的,它之不同于世智,就是世智常夹有染污的成份。但修学佛道而生起的智慧,是清净无垢,是广大无边的。因为清净的智慧,决不会使令人对任何事有执着的偏见,有我所的独夫之见,所以说智慧如虚空。虚空是没有边际,没有一点空相的,空要空得离一切相。 我们本有的清净智慧就是这样,也是没有一切相。镜子是个譬喻,并不说智慧就完全同镜子一样。菩萨他怎么会有清净如虚空的智慧呢?因为他修习了无边那么多的功德。以及他修学了菩萨(大士)所应修行的无边大行门,和过去诸佛、现在诸佛、未来诸佛所修行的法门。菩萨(彼人)就像这样恒常不懈地修学菩萨行,及诸佛的行门,所以他能得有清净如虚空的智慧。

  大士游行诸世界 悉能安隐诸群生

  普使一切皆欢喜 修菩萨行无厌足

  菩萨(大士)的神通妙用,任运自在,他分身无数,到十方每一个世界中去,教化众生,救度众生出离苦海。菩萨游行诸世界时,不是去旅行,也不是去观光,而是去饶益众生,令受苦难的众生得到安乐,令他们都安隐生活于佛光普照之下。普遍令一切众生所求皆遂,随心满愿,皆大欢喜。为什么人人都有烦恼呢?就因为所求的事常常失望,即是求不得苦,所以不快乐。菩萨修菩萨行,发愿普使一切众生皆欢喜,这就是他修行的目的。菩萨当他达到了修行的目的后,是不是就心满意足,就此倦息呢?菩萨没有这种思想,他随时都愿意修菩萨行,从不自满和厌倦,因为修积善根功德,是越多越好,所以他没有停顿休息的时候。当年世尊住世时,常为老比丘穿针、做衣,又为病比丘送汤药,打扫寮房,弟子们见了问世尊说:“你的功德已无量,为什么还要在众生身上做功德呢”?佛回答弟子说:“功德还怕多吗,越多越好,以此功德回向给一切功德不足的修行者,和受苦的众生,不是很好吗!”

  除灭一切诸心毒 思惟修习最上智

  不为自己求安乐 但愿众生得离苦

  心毒,就是贪心、瞋心、痴心、骄傲心、自私心、障碍他人修道的心,这些都是一般人的心毒。修行菩萨道的人,无论如何一定要把这些内心的毒除净。这当然不是一件很容易做到的事,但既知道这些心毒是阻碍我们向善的绊脚石,我们决不能因为难做就放弃不做,不学佛了,不修道了,不向善了呢。不!不容易做到的事,我们一定也要去做,慢慢的一点一点把这些绊脚石移开,不增加只减少,终有一天会把这些心毒除净。菩萨从初发菩提心,就立志必须把心中的一切心毒除灭干净。他不贪、也不瞋、也不骄傲、也不妒嫉障碍其他的人。 总而言之,祗做有利益于众生的事,对于有利于自己的事,从不费脑筋去想它。我们学修佛道的人,应该学菩萨这种只知利他不知利己的精神。菩萨一心所想的,就是修菩萨行,行菩萨道,他才能把一切心毒除灭干净。如果心中还有一点疲厌和满足的思想,就是还没有把心毒去净,心中不免总有一个我见邪见存在,有时觉得人人不如我,好强好胜,事事表示有聪明才智,处处显现超过别人,无论如何我总要第一。这种念头也是心毒。菩萨修行的涵养功夫,像这一类的想法都没有了,那还有一点心毒呢?我们学修佛道的人,自己反躬自问,有否这些毛病,如果有的话,赶快把它慢慢改掉,改变这种毒素,成一种清凉的良剂,勤习清净的法门,不要再在心中存留余毒。菩萨从诸佛闻法,然后自己思惟诸法,了达诸法实相,修习成就最上的智慧。倘若能修得最上的真正智慧,那还怕不如人,自然就会超过所有的人,自然会在一切众生中为第一、为大、为胜了。假如本来没有智慧而又很愚痴,就是总怕人比自己聪明,比自己有智慧,勉强好强逞能、好勇斗狠、那也徒然表现愚痴的作风而已。

  思惟修习,就是修习禅定,能常修习禅定,可以获得最高无上的智慧。菩萨修习诸种法门,他并不是为了自己想求得某种境界的安乐,而发心修菩萨行。他的愿心是希望一切众生都能离苦得乐。若一切众生能离苦得乐,就是要他永远在地狱中受极苦,他也心甘情愿、乐意而为。菩萨是为饶益众生而修行,但愿众生得离苦。不特菩萨是只为利他而修行,就是任何修学佛道的人,不论凡夫俗子,当你一发心修行时,就立下大愿,为利益一切众生,勤修梵行,不论甚么事情也不为自己求取安乐,满足私欲。甚至发愿修苦行,也不要想到我修苦行,是为的想很快开悟、证道。这样妄想早日开悟,也是贪心。把这些“贪瞋痴”的心都没有了,没有这一切愚痴的行为了,本来不为自己求安乐的,自然也得到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快乐,就是出生真正智慧之本源。有了真快乐,真智慧后,心中就立刻想到,我勤修诸法,求得最上的智慧,但愿一切众生也都能有此最上智慧。要这样回向,不要单单为自己作想,认为我曾为众生做了如何的功,我曾立了甚么德,我有怎样的能办事,充满了自我,完全是一片愚痴思想。我希望明白人不要做糊涂事,糊涂人赶快学做明白事。所以我们都应该从糊涂的路上走到明白的路上来,再不要老在糊涂的“无明”洞中挨着,做那些愚痴的妄想梦。

  此人回向得究竟 心常清净离众毒

  三世如来所付嘱 住于无上大法城

  此人——修回向法门的这位菩萨。他修得了真智实慧,圆融究竟的智慧,因为他的心意经常是清净的,没有一点的染污念头。他已舍离了一切的贪瞋痴骄慢嫉妒等,种种障碍道心的众毒。这位行菩萨道的菩萨,他已曾受过去世诸佛的付嘱,正受着现在诸佛的付嘱,还应当受未来诸佛的付嘱。诸佛付嘱他时说:“善男子!你真是位最完善的人。我把未来受苦的众生都交给你了,希望你能如法教化他们,使他们离苦得乐,早成佛道”。达到如是境界的菩萨,他修持上的成就,等于安住在无上大法的城堡中,后进的菩萨是不能相比的。

  未曾染著于诸色 受想行识亦如是

  其心永出于三有 所有功德尽回向

  修回向行门的菩萨,他的三业早已清净,再不曾染着一切的色尘,以及受尘等都不会染着。他见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他已明了诸法实相,所以能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菩萨的心境已经永远超出了三界——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再也不会为三界中的五欲所迷惑。 除非他随愿受生,来三界教化众生, 他也不会留恋三界的五欲之乐。菩萨他所修积的种种善根功德,毫不保留的完全回向给十方一切众生,回向给菩提,回向给实际。

  佛所知见诸众生 尽皆摄取无有余

  誓愿皆令得解脱 为彼修行大欢喜

  赞佛偈中的第三句说:“世间所有我尽见”,即能都见,当然也尽知了,那还会有佛看不见的众生,不知道的秘密事呢?众生都生存在佛的法身里边,(佛的法身充满虚空)。那么佛自然就都知见这一切众生的心行,何况佛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见的,佛所见到的众生,都是与他有法缘的,所以他都摄取,广度群蒙,平等教化,不令有一个剩余的。修菩萨行的菩萨,他也是遵照佛行道的方法,凡是知道或见到的众生,也是尽皆摄取,不令有剩余。并且发大誓愿,将所摄取的众生,尽心竭力的教化,要令那些众生都得到解脱。菩萨为了众生,发心修行,甘心代众生受苦,一切不为自己的利乐作想,他不愿众生受苦,希望众生受到他的饶益,而离苦得乐,皆大欢喜,如此就达到了他发心修行的目的。诸位善士!世间上有一种人,专门贪图虚名假好,终日到处行假仁假义的事,逢人自我吹嘘一番,就希望受人的赞叹,得一个好听的虚名。如果本身没有做到真正有仁有义的事,没有言行一致的行为表现,用尽心机博得一个好听的假名,那又有甚么用呢?极令你很高明,善于弄玄虚,会做沽名钓誉的事,能把世上的人的耳目都蒙蔽了,甚至有智慧的明眼人也能被骗过来,试问自己有没有被骗呢?如果良知尚存的话,午夜扪心自问,心中愧不愧呢?自己可曾觉得费尽心机挣来的这一个虚名,图谋的一个假好,究竟为的什么?有什么作用?那又为什么不事事往真的方面去做呢?难道虚名假好在自性上能助你开大悟,得大智慧吗!我想不会的。其实你越贪虚名,越图假好,越是不会开悟,越是糊涂,将来恐怕只会开一点小“诳花”,根本不会结一个果实的。因为你总是贪求虚名假好,怎会有个真实的结果!诸位善士!希望能听到我这一段开示,都赶快把这种虚荣心撇掉,不要再沉迷在虚妄的梦幻中了!虚诳的言行,再怎样高明,终会败露,那有真实诚恳对人处事来得受用呢。真实的受用可使你时时刻刻心安理得,欢欢喜喜,自由自在的生活,没有一点烦恼。假设有时被人骂几句,也很好。或者被人打几下,也不在乎。任人怎样对待,就是拿把刀来杀了我,也是欢欢喜喜的不生一点恐惧。如此,是多自在,没有烦恼、没有妄想、没有任何可生的贪心,没有一个人可使我生起瞋念,没有一件事可令我发生愚痴的思想。倘若为人能达到这步程度,才是真正的坦荡荡,安隐真乐。反之;成天打妄想,心中老盘算一些鬼主意,这个鬼就总住在肚里,上上下下,跑来跑去,在五脏殿中耍把戏,弄得神魂不安而常戚戚了。所以我希望诸位为人处事,一点要往真实的方向去做。脚踏实地,一切不要光为自己作想。处处不忘为众生,善根功德尽量回向给众生,这样,众生欢喜,自己欢喜,于是皆大欢喜。菩萨发大誓愿,修苦行,为的是饶益一切众生,为的就是能得皆大欢喜。

  其心念念恒安住 智慧广大无与等

  离痴正念常寂然 一切诸业皆清净

  菩萨修回向法门,他的心念,常常都安住在回向法门上用功。把修积的功德,尽都回向给众生,回向给菩提,回向给实际。因为他常为众生修行种种善根,所以他得到的智慧是广大的,没有人能比这位修回向法门的菩萨的智慧更大了。菩萨的智慧广大,是他已破除了一切“无明”,没有了执着,离开了一切障碍,所以他的正念常能现前。现前的这种正念,它是“寂然”的。正念就是“无念”,无念也就是“正念”。如果有念,就不能“常寂然”了。常寂然就是“无念”,就是“正念”。因为没有了“念”,又那会有“业”呢?一切的善业恶业都清净了,就都等于没有了。这里所说“诸业清净”,是指的身口意三业都清净了。怎样会三业都清净呢?就因为无念。所以说:“无心无念福无边,思欲杂念是罪愆”“念动百事有,念止万事无。”“心止念绝是真富贵,私欲断尽是真福田。”“无念”就是“清净”,就是三业没有染污了。

  彼着菩萨处于世

  不着内外一切法

  如风无碍行于空 大士用心亦复然

  “彼诸菩萨”,是说那一些修回向法门的大菩萨,他们居住在这个世界上,是不会执著于内法和外法的。内法,内面心意里不著于贪瞋痴,无明烦恼,和一切的习气,这些都清净了。外法,外边不著于色声香味触五尘,都不染着了。如像上面所说的内法心法,外边的色法,在菩萨的心目中,就像风在空中吹过,没有任何痕迹,也找不到一条风行的道路来。大士——菩萨修回向法门,把修积善根功德都回向给众生,他不著相,不着内法和外法,他的慈悲平等心,就像风行在空中一样,没有痕迹。我们修学佛法的向道者,都应该学菩萨的用心,无所执着。

  所有身业皆清净 一切语言无过失

  心常归向于如来 能令诸佛悉欢喜

  修回向法门的菩萨,他的身业非常清净,因为他没有了杀盗淫的过恶。一切的语言,也不会有过失,所以口业也清净了,语业之所以清净,是他绝对不讲是讲非,不说谁对谁不对。不东说西说,传播那些无谓的话,语言就没有了过失。菩萨心中祗有佛,一心归命,唯求佛道,发大乘心,饶益众生,意业也清净。三业清净,恳切至诚归向如来,所以能令十方诸佛悉皆欢喜。

  十方无量诸国土 所有佛处皆往诣

  于中睹见大悲尊 靡不恭敬而赡奉

  所有十方世界,无量无边那么多的国土,不管那一方的世界,无论那一个国土,祗要有佛在那住世,在那儿教化众生,这位修回向法门的菩萨,他一定到那儿去。他所见到的诸佛,没有一位他不亲近供养,恭敬承事的。

  心常亲近离诸失 普入世间无所畏

  已住如来无上道 复为三有大法池

  修回向法门的菩萨,他的心经常时清净的,因为他已远离了种种过失,所以能普遍到任何世界中去教化众生。菩萨已没有贪求一切的欲念,更没有名闻利养的虚荣心,他一心祗有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信心、恭敬心、慈愍心,所以他勇往直前,无所怖畏,不怕艰苦困难。 这种无畏的精神力量,乃是从菩萨已能了达佛的无上正道,能安住于诸佛所说的正法,坚固的正念所发的力量。菩萨其心已安住于佛的无上道,其身常住在佛的道场中,修学佛道,修佛所行的行门,所以能避免一切困难,摧灭一切外道的扰乱。菩萨更要做三界中的大法池, 令三界中的众生,在大法池中洗净身心的无明烦恼,学习佛法,得到法喜,得到真正的安乐。

  精勤观察一切法 随顺思惟有非有

  如是趣于真实理 得入甚深无诤处

  “事欲求精,须用苦功,工夫既到,默识心通”。这四句话的意思这说:无论你想甚么事,或者手做一件事,总希望成功,圆满达到目的,而且结果特别好,受人称赞你精明强干,能出乎其类,拔乎其萃,想得到这种荣誉,就要专心致志的去做,所以须用苦功。要不辞辛苦,不怕困难的下心去研究。工夫达到了,不须要人来解说,你就自然豁然贯通,默默中就明白了。假若你不下苦功,想要懂得,想明白就不容易。好像读书,能够多读,博览与所研究的学科有关系的参考书;久而久之,在理论方面,自然很容易就明白了。如果书读得少了,理论有时就弄不通。所以要精进勤勉,思惟观察,才能达到治学做事的圆满目的。如想修学佛法,也同样要用苦功,要精勤。这个精,时之细密处,要在极精细的地方下功夫,仔细观察、思惟、特别注意,不要忽略了最细微地方。 微尘很细很小,集多了就可以成一个山,所以研究佛法应该研究微细之处,观察那微细之处,应该勤奋不懈,精益求精,妙中寻妙,观察诸法的实相,寻求诸法的真理。随顺诸法的本体,思惟诸法的大用。“有”就是“妙”,“非有”就是“真空”。思惟“真空妙有”的道理,研求他互不有碍的妙用,在法界中所显现出的圆融无碍事实。由此明白了“真空不空,妙有非有,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这种道理其中包含着无上的妙理,如能明白这种道理,就可趣向于真实的道理。把真实的道理明白了,这时你就明白清净的本体是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的。这个法,就是无诤处。无有诤论的法,为什么没有诤论,因为它是绝对的,不是对待的,这种法就是法的本体。法的本体是离言说相、离文字相、离心缘相。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所以这种法是无诤论的。明白了这无上甚深微妙法,就可以“得入甚深无诤处”。

  以此修成坚固道 一切众生莫能坏

  善能了达诸法性 普于三世无所著

  菩萨修行的境界,已得入甚深无诤之处,了达诸法寂灭之相,知非言诠,悟此妙理,修成坚固道心,成就了圆满的道业。这样的修行功夫,是从天天修,时时刻刻修,恒常不断中,才能成就的坚固道业。 普通的人,看起来修行的六众弟子实在不少,为什么成佛的人不见一个呢?不要说成佛,就连证果,甚至开五眼六通的人也少见,这就因为这些人中,多数是修一天,就要休息十天;再修一天,又要休息十天,所修的比所丢的还要多,那怎能成佛?怎能证果得道?譬如一架明镜,如果时时勤拂拭,永远保持它的明洁,就可以“事来则映,事去则净”,照了一切,而本体无心。如果把它放在那儿,总不去擦干净,让尘土一天比一天积得多,堆得厚,时间久了甚么东西来了也不会显现出来。这就是譬喻我们的习气和烦恼无明,遮盖了我们的自性, 有一生知道修行,等到来生又被五欲所迷,忘了修行。这就好像明镜被尘土封上一样。再想到要修行,就像拭干净镜上的尘垢。等到没有尘垢了,恢复了光明,则能照了一切事物。我们人的本性上如除了无明闇障,就显出了智慧光明。要除掉无明烦恼的遮盖,唯有修行才能破无明显法性。现在我们能够见着佛,听到了佛法,又遇到了善知识——僧,就应该赶快用功修行,以求了脱生死。不要再因循自误,不要以为我老了,来生早修。要知道修行是在发心,不在乎老幼贫富贵贱。现在是人身,以人身修行为最得力,如果不修行,能否来生还保持人身?所以要乘此人身时赶快发心修行。等来等去,修一生,又十生不修,无明习气才这样重。如能发愿生生世世修行,天天用功不懈,就像那架明镜,常常保持它没有尘土,光亮明洁。人的本有智慧也就是如此,能时时现前。这种现前的智慧光明,就是坚固道,它只有日日增长,绝不会退转的。修行的行者,成就了坚固道,智慧的光明领导着行菩萨道,令他没有怖畏之心。不要说一切众生不能障碍他,就是天魔外道也没有办法来破坏他行事的。菩萨他已证得了最高的智慧光明,已能了达诸法的本来体性。普遍深入三个世际——过去、现在、未来,在这三个世际中,所见所闻,没有一事一物,曾令他生起执着的心意。没有了执着,因为菩萨此时已证得了二空——人空法空。

  如是回向到彼岸 普使群生离众垢

  永离一切诸所依 得入究竟无依处

  菩萨修积这种善根功德,无量无边的功德,好像他所修的回向法门的方法,一一回向众生,回向菩提、回向实际。圆满回向的功德, 到达涅槃的彼岸。菩萨自己到达彼岸,他并未舍弃众生自证菩提,同样的他也普遍令一切众生脱离了所有尘垢,使令一切众生也现出本来的智慧光明,永远离开一切所依赖的,得能进入真正、究竟、自由自在的解脱境界,无所依赖的地方。

  一切众生语言道 随其种类各差别

  菩萨悉能分别说 而心无著无所碍

  法界中的众生,不光祗是人类才有语言,飞禽走兽虫蚁,所谓胎生卵生湿生化生等等,只要是能蠕动的,有生命的,它都有传达意思的方法,等如人类的语言文字来作传达的作用。菩萨对各种不同种类的众生,他们各有不同的语言。菩萨都能分别了解,他不用学习各种类别的语文,但都懂得运用,如人类各国的语文,他都能无师自通。 甚至鸟语、兽语,“无入而不自得焉。”没有那一类、那一种的众生的语言,他不是运用自如的。随到那一类众生中,他都会说它们的话而能融洽自得,因为菩萨已得语言三昧的缘故。再者,菩萨的心,无有所著,他不会想到我是人,你是畜生,就生轻视心,不论是那一类, 对所有一切众生,他都以佛眼视之,因为凡是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如是而心无著,就不会有所障碍的。

  菩萨如是修回向 功德方便不可说

  能令十方世界中 一切诸佛皆称叹

  修回向法门的大菩萨,他把所修积的善根功德,不论巨细,毫不保留的回向给一切众生,回向无上菩提,回向诸法实际。这种善根功德所修的方便法门,是不可思、不可议、不可说不可说那么的微妙。 菩萨成就了如是的功德,在十方世界中,应得了十方诸佛的称扬赞叹, 而说:“善男子!善哉!善哉!你是十方诸佛的一位使者,也是受十方诸佛所护念的一位大菩萨!”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

  唐于阗国沙门实叉难陀译

  美国万佛城宣化禅师讲述

  卷二十四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二

  第二不坏回向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不坏回向?佛子!此菩萨摩诃萨于去来今诸如来所,得不坏信。悉能承事一切佛故。于诸菩萨,乃至初发一念之心,求一切智,得不坏信。誓修一切菩萨善根无疲厌故。于一切佛法,得不坏信。发深志乐故。于一切佛教,得不坏信。守护住持故。于一切众生,得不坏信。慈眼等观善根回向普利益故。

  金刚幢菩萨讲完了第一回, , 向之后,接着讲第二回向。诸位佛的弟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不坏回向?”“云何”是对大众的征询之词,用普通的语气来说,就是“甚么叫做菩萨中的大菩萨,所修行的不可破坏的回向行门呢?”在疏钞上解释“不坏”二字,说:“观一切法,但有名有用,这是在事上。念念不住,刹那无常,所以称为不坏,这是理不坏。知善根回向,都能通事事无碍,才是真不坏”。金刚幢菩萨提出了这一个问题以后,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弟子!这位修不坏回向行门的大菩萨,他是在过去的佛所,未来的佛所,和现在的佛所,三世诸佛的道所,听闻诸佛所说的诸法,如理修行,得到了如金刚般的坚固信心,永远不会被任何天魔外道所能破坏他的信心。当他在十方世诸佛的道场,他对每位佛都能尽心竭力,恭敬侍奉心悦诚服的承事供养,所以他能有深厚的善根,这也是他的信心坚固不受外力破坏的原因。再者,他不特对诸佛有如此的诚心信受,就是对于所有的菩萨,甚至对那些能于最初发一念菩提心的人,他都同样生恭敬心。菩萨包括声闻缘觉诸二乘圣者,以及一切众生,已发心的今发心的。修不坏回向行的大菩萨,他的希望,惟有能求得一切的智慧,得到不会被任何境界所破坏的坚固信念之心。所以他发大誓愿,一定要修习一切菩萨所修的种种善根,他永不疲倦,永不厌乏。昼夜匪解,精进勤修善根,积具功德,这也是菩萨能得到不坏信的原因。菩萨对于一切佛法,之所以能得到不被破坏的坚固信心,其原因在菩萨能发大菩提心,志在求一切法乐的至上愿力。菩萨对于诸佛的教理,真实了达,也能守护,住持诸佛的正法,所以能得到不坏的坚固修行。菩萨对于一切众生,他也有不怀疑,不厌恶,不弃舍的信心,他认为没有十恶不赦的众生,他怜愍众生无智,被无明缠绕,所以他用慈悲的心肠,平等观察一切众生的善根,来为众生回向,因为要普遍利益所有众生的缘故。

  于一切白净法,得不坏信。普集无边诸善根故。于一切菩萨回向道,得不坏信。满足殊胜诸欲解故。于一切菩萨法师,得不坏信。于诸菩萨起佛想故。于一切佛自在神通,得不坏信。深信诸佛难思议故。于一切菩萨善巧方便行,得不坏信。摄取种种无量无数行境界故。

  白净法:就是清净法。菩萨对于清净无染的佛法,他已得到不会受任何外力所破坏的信根,是因他能普遍积聚种种不计其数的善根的缘故。他又对于诸先进的菩萨们,所已修成就的回向法门的道理,也得到了深信不疑的不坏信念。这是因为他能够了解回向法门的殊胜,能够满足他所希求的欲望。他对于那些行菩萨道的菩萨法师,他也非常尊敬,信仰不移,得到了不坏的信根。因为对那些菩萨法师,在他的心中,把他们想像到都是过去的佛,现在的佛,和未来的佛的缘故。诸佛都有可思议的自在神通,普通善根薄弱的凡夫,往往不相信,而生出许多怀疑来。可是这位修不坏信回向的菩萨,因为他有坚固的不坏正信之根,所以他深信诸佛都有不可思议的自在神通。他丝毫不怀疑,因为这不是平凡的人,可以用心来想像,或者用言语可以表达的。“自在神通”,是说不特有“神通”,更能任运自如,不受限制。不着意,遂心所欲的运用,才堪称“自在”。神通是从清净的的修持中得来的,它是为饶益众生,必需要时,才善巧方便来运用,而不是拿来眩惑人的。菩萨对于诸位行菩萨道的菩萨们,他们所行使的善巧方便法门,以及种种的示现,他也是深信不改的。菩萨为了广度众生,有时也示现恶人,做坏事受制裁。菩萨他了知这种善巧方便,所以他不受某种境界而就改变信心。菩萨以他这种不坏信根,摄取种种无量无数的行门和一切的境界。

  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安住不坏信时。于佛菩萨声闻独觉,若诸佛教,若诸众生,如是等种种境界中,种诸善根,无量无边。令菩提心,转更增长。慈悲广大、平等观察。随顺修学诸佛所作。摄取一切清净善根,入真实义。集福德行,行大惠施。修诸功德,等观三世。

  诸位佛的弟子!菩萨中的大菩萨,他谨遵着如前面所说的种种道理,安住在不坏的信根中时,他对于十方诸佛、菩萨、二乘圣者声闻、独觉以及诸佛教,还有种种的众生,他们所有各种不同的境界,菩萨在像上面所说的这些不同的境界里,行菩萨道,种无量无边那么多的各种善根。他为的是能令自己的菩提心转更增长,一天一天的趣于圆满,同时也令一切众生的菩提心转更增长。菩萨的慈悲心广大如法界,常用平等的心来观察法界中的众生。随顺众生的根性,修学诸佛所修的一切法门,做诸佛所做的功德。他也摄取所有一切的清净善根,因为要有清净的善根,才能入于真实的义理中。修集福德的行门,就必须行普遍广大的布施,平等给予一切的众生,惠泽均沾。菩萨修积如是种种功德,平等观察三世诸佛,及十方三世诸大菩萨也是这样修积善根功德,具足圆满。成就佛果的。

  菩萨摩诃萨以如是等善根功德,回向一切智。愿常见诸佛,亲近善友。与诸菩萨,共同止住。

  菩萨中的大菩萨,用他在各种境界中所种的善根,以及所修积的种种功德,完全回向一切的智慧和他所发的誓愿。希望常常见到十方诸佛,希望常常能遇到明眼的大善知识,希望常常能和诸大菩萨在一块儿同修共住。

  念一切智,心无暂舍。受持佛教,勤加守护。教化成熟一切众生。心常回向出世之道。供养瞻侍一切法师。解了诸法,忆持不忘。修行大愿,悉使满足。

  修不坏信回向法门的菩萨,希望求得一切智的愿心,甚么时候都不会暂时忘记舍弃的。诸佛所说的道理,他都能领悟于心,持之于身,时时刻刻都是勤恳用心守护着。他在佛面前受得的教化,领悟的真理,又用来教化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也都能心领神受,了达诸法,达到成熟的阶段。菩萨虽然一方面入世教化众生,但他并未为世法所系,一方面心里常常记得修出世的清净法门,把修积的善根功德也回向出世的佛道。菩萨恭敬诸佛,同样也恭敬那些位代诸佛宣扬佛法的菩萨法师。他也亲近侍奉那些位菩萨法师,没有一点分别心和自视不凡的傲慢心。菩萨对于诸法都能明了通达无碍,照了诸法实相。对于经典,也都能记忆不忘,持之不倦。忆是不用看书,能一字不漏念出来。他修行他所发的大愿,希望都能圆满具足。菩萨所发的大愿,就是常说的四宏誓愿:(1)众生无边誓愿度。(2)烦恼无尽誓愿断。(3) 法门无量誓愿学。(4)佛道无上誓愿成。这四种大愿,包括了自利利他,圆满佛果。发菩提心的菩萨,行菩萨道时,就是遵照这四大誓愿,不计时劫,不选地方,不择对像,不问收获,但祗耕耘。如是不怕艰苦的修积善根功德,终必成就菩提。这位修不坏信回向的大菩萨,也是恒常这样修行他的大愿,悉使满足。

  菩萨如是积集善根,成就善根,增长善根,思惟善根,系念善根,分别善根,爱乐善根,修习善根,安住善根。

  菩萨像前面所说的方法,修习佛法,广种善根,普遍做教化度生济苦的功德,不计善事的大小,以积少成多,自粗而细,由浅至深的作法。他从不舍弃善事不做,犹如积聚微尘而成高山一样,所以说菩萨是从积集善根做起。积集的意思是本来没有,现在一点一点把它积聚成多。因为积聚多了善根,就可成就大的善根,所以要先“积集善根”,然后才能“成就善根”。成就了大的善根,就可增长一切的善根。因为善根日渐增长,当然它就日益茁壮了。增长善根和积集善根又有多少不同之理:积集是本来没有的,后来因为修善行,一点一点的积起来。增长是已经有了而且已很大,现在因为勤修善行,善根便更深厚。在本来已经很多很大的善业信根上,更增多了,故显得更壮大了。 要想增长善根,就必须常常思惟诸法。思惟就是修习禅定的功夫。定能生慧,修菩萨行的行者,修六度的功德,度度不能没有智慧来领导。 所以菩萨发心修行,时时不忘求无上智,就是需要智慧来领导万行。 因之菩萨要修禅定,要有思惟善根。思惟诸佛所说的诸法,诸法的真理,实相,思惟诸佛所修的行门,思惟诸佛的功德。思惟与系念是有密切关系。系念就是不要忘记,把一切有意义的真理正道,都深深印在脑海中,随时系念不忘,忘了也就不能思惟了。系念善根,要念兹在兹,像用一条绳子把它栓上似的。接接连连的把所有的善根聚起来,永远不中断,思惟系念种种善根。分别善根:这个分别,不是有好恶成见的分别心,而是斟酌善业的轻重缓急而言。菩萨用他的智慧来判断,那一件事应该先做,就赶快去做。比较不重要的,就慢慢再做,所以要能分别善根轻重。爱乐善根:菩萨的爱乐,也不是他私心的爱乐。菩萨所做所为,目的都是为众生。菩萨观察众生的爱乐,随顺众生而修集善根,众生爱乐的先修,次要的慢慢来修。这样所成就的善根功德,就是“爱乐善根”。众生欢喜的,就是菩萨欢喜的。安住善根:菩萨修集种种善根,他整个的心念,常常观照在这些善根上,不令散失。思惟系念,勤修不懈。

  菩萨摩诃萨如是积集善根已。以此善根所得依果,修菩萨行。于念念中,见无量佛,如其所应,承事供养。

  菩萨中的大菩萨,就像前面的经文所说,一点一点的修集所有种种善根之后,因这些善根功德, 得到胜报回向,然后依此胜报修菩萨行。在每一念中,念念都可以见到尽虚空遍法界无量的十方诸佛。如他所想要的,应该承事供养诸佛的,都能如愿亲近供养。

  以阿僧祇宝,阿僧祇华,阿僧祇鬘,阿僧祇衣,阿僧祇盖,阿僧祇幢,阿僧祇幡,阿僧祇庄严具,阿僧祇给侍,阿僧祇涂饰地,阿僧祇涂香,阿僧祇和香,阿僧祇烧香。阿僧祇深信,阿僧祇爱乐,阿僧祇净心阿僧祇尊重阿僧祇赞叹,阿僧祇礼敬阿僧祇宝座,阿僧祇华座、阿僧祇香座,阿僧祇鬘座、阿僧祇栴檀座、阿僧祇衣座、阿僧祇金刚座。阿僧祇摩尼座、阿僧祇宝缯座、阿僧祇宝色座、阿僧祇宝经行处、阿僧祇华经行处、阿僧祇香经行处、阿僧祇鬘经行处、阿僧祇衣经行处、阿僧祇宝间错经行处、阿僧祇一切宝缯采经行处、阿僧祇一切宝多罗树经行处、阿僧祇一切宝栏楯经行处、阿僧祇一切宝玲网弥覆经行处。阿僧祇一切宝宫殿、阿僧祇一切华宫殿、阿僧祇一切香宫殿、阿僧祇一切鬘宫殿、阿僧祇一切栴檀宫殿、阿僧祇一切坚固妙香藏宫殿、阿僧祇一切金刚宫殿,阿僧祇一切摩尼宫殿。皆悉殊妙,出过诸天。

  “阿僧祇”是印度的数目名字,是最大最极的,意思是无量数。以万万为亿、万亿为兆计之,一阿僧祇凡一千万万万万万万万万兆。 这位修十回向中不坏回向的菩萨,他在念念之中能见到无量数的诸佛,如他所应,承事诸佛,供养诸佛。他以无量数的宝物,供养诸佛。以无量数的名华,供养诸佛。以无量数的锦幔,供养诸佛。以无量数的宝衣,供养诸佛。以无量数的珍宝华盖,供养诸佛。以无量数的宝幢,供养诸佛。以无量数的宝幡,供养诸佛。以无量数的种种庄严具,供养诸佛。又以无量数的听慧伶俐俊彦之士,供养给诸佛作侍者,应承给使。又以无量数的上等美好的涂香脂油,供养诸佛,以作涂饰道场地面之用,使地面发出光亮、香气。又以无量数的名贵涂香,供养诸佛,涂于佛的身手。又以无量数的末香,各种名香合在一起的香,和梵烧在香炉中用的长香线香等,供养诸佛。菩萨用世上最好的物质供养诸佛,以最多的数量,一点不悭吝,竭诚供养,但他还觉得以物质供养,不够圆满。更以无量无边,不可言喻的至深信心,充满爱乐的情绪,清净无染的心意,无上诚意的尊重、心悦诚服的赞叹,五体投地的礼敬,随时谨慎肃穆,承事诸佛,供养诸佛。又以无量数的七宝做成的宝座,供养诸佛。如华座、香座。鬘座、栴檀座、衣座、金刚座、摩尼座、宝缯座、宝色座等。经行处是修行人在饭后散步的地方。跑香也叫经行,修行的道场,也叫经行处。又设计建筑各式各样,室内室外的散步地方。这种种经行处,如用各种宝石镶嵌的、名华排列的、充满香气的,宝鬘装饰的、彩衣陈列的、无量各种宝石间错镶嵌的、一切宝缯、彩色鲜艳夺目装饰的、各种宝多罗树,荫映蔽日、精工雕琢的七宝栏楯。还有用各式珍宝织成的铃网,弥覆于空中和花间树丛之上的。如是精心设计建造无量经行处,以供养诸佛经行时用。还有无量无数的上妙宫殿,如宝宫殿、华宫殿、香宫殿、鬘宫殿、栴檀宫殿、既坚固又有上妙名香藏之于内的宫殿、金刚宫殿、摩尼宝珠宫殿等。像这样种种的无上殊胜供养物品,供养诸佛,没有一样不是超过了诸天宫殿的庄严。

  阿僧祇诸杂宝树。阿僧祇种种香树。阿僧祇诸宝衣树。阿僧祇诸音乐树。阿僧祇宝庄严具树。阿僧祇妙音声树。阿僧祇无厌宝树。阿僧祇宝缯彩树。阿僧祇宝珰树。阿僧祇一切华、香、幢、幡、盖所严饰树。如是等树,扶疏荫映。庄严宫殿。

  菩萨又以无量数各种杂宝的树、种种的香树、不同的衣树、能奏音乐的树、各种珍宝庄严的树、还有可以发出美妙音声的树。又有用各色无量数珠宝,装饰在一片业林,令人见了,就生欢喜心的树。无量数彩色丝织品所庄严的树。还有无量用玉石做的珰环庄严树上,微风吹动,发微妙音的树。还有许多树上,装饰无量数的上妙香华、宝幢、宝幡、宝盖等等奇妙庄严之具。像这样无量数的众宝装饰的许多树,每株树都发出光辉,互相照耀,灿烂夺目。枝叶茂盛,荫映蔽日。林林总总,葱葱翠翠,庄严着重重叠叠的宫殿,以之供养诸佛。

  其诸宫殿,复有阿僧祇轩槛庄严。阿僧祇窗牖庄严。阿僧祇门闼庄严。阿僧祇楼阁庄严。阿僧祇半月庄严。阿僧祇帐庄严。阿僧祇金网,弥覆其上。阿僧祇香,周匝普熏。阿僧祇衣,敷布其地。

  这重重叠叠、高耸云霄的瑰伟宫殿,里面的设计,布置真是美轮美奂。有无量数的小房间——轩,有不计其数的九曲槛——栏干之类。 有无量数的大窗小窗——牖,有千门万户,通畅无阻。有层层重楼,无数精巧绣阁。又有无数的半月形的门户、窗、栏干、水池、花径、花圃等,点缀各处。又有无量数的各种针织刺绣的精致幔帐,张挂四处。又有无量数的金属网,弥覆于空间树上,庄严林间。又于处处用上好名香,普遍熏习,令人清心。又用无量数的天衣,敷布在地面上,如像现在王宫中铺的名贵地毯一样。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如是等诸供养具,于无量无数不可说不可说劫,净心尊重,恭敬供养一切诸佛,恒不退转,无有休息。一一如来灭度之后,所有舍利,悉亦如是恭敬供养。

  诸位佛的弟子!菩萨中的大菩萨,他以前面所说的种种无量数的珍奇诸宝、香华幢幡鬘盖、宫殿楼阁等等,供养十方诸佛。他不是偶尔如是供养,而是在不可数说的时劫中,经常这样以他的清净心至诚尊重恭敬,丝毫不疏忽地供养十方诸佛。菩萨像这样恒久不变,念念相续,无有退转。精进修学,也不曾感到疲倦,而是常精进不想休息。 菩萨供养现佛是这样的虔诚,等到诸佛一位一位的入涅槃之后,所有佛的舍利,菩萨也是像供养现佛一样的恭敬来供养。

  为令一切众生生净信故。一切众生摄善根故。一切众生离诸苦故。一切众生广大解故。一切众生以大庄严而庄严故。无量庄严而庄严故。诸有所作,得究竟故。知诸佛兴,难可值故。满足如来无量力故。庄严供养佛塔庙故。住持一切诸佛法故。如是供养现在诸佛、及灭度后所有舍利。其诸供养于阿僧祇劫,说不可尽。

  菩萨修不坏回向的法门时,在无量劫中,恒常以无量的上妙供养具供养诸佛,将修积的善根,悉皆回向众生。为的是希望众生得到法益,能生起清净的信心,能够摄受善根。不仅自己所修的善根,也能摄受那些少善根的众生,和那些徘徊在善恶之间、可善可恶的众生,令他们皆接受度化,转变为纯善业的众生。一切众生领受了菩萨回向利益,不忘所修的善根,日渐增多,永离诸苦,得到真实的法乐。又可令一切众生得到广大的智慧,能明了一切法,永远记得正道,勤修善根。又希望一切众生能发大菩提心,修积善根,以此功德,来庄严道场和诸佛。用修积的善根功德,无量的庄严,庄严自己的善根,也庄严佛道。一切众生所行所作,也希望他们能如理如法,得到圆满究竟。菩萨他知道诸佛出现于世,是难逢难遇的,所以他要勤修善根,希望能圆满具足有如佛一样的神力。因之,所以菩萨他要用修积的善根功德,庄严诸佛的道场,承事诸佛,供养诸佛,以及诸佛的塔庙而修不坏回向。也是为护持诸佛所说的正法能长久住世,而勤修不坏回向。总之,菩萨修此不坏回向。不是为的自己,而是为一切众生和护持佛法。菩萨像这样供养现在的十方诸佛,和佛灭度后所有的佛舍利。 这位修不坏回向的大菩萨,他供养诸佛的功德,是穷劫也说不完的。 修不坏回向法门的菩萨,是大菩萨才能修习的。也必须有相当功德行位的菩萨,才能发如是的心,才能以无量无边这么多的殊胜供养,供养诸佛。像我们这些初发菩提心的四众弟子,虽然不能有如是的供养, 来供养诸佛,我们也应该发大菩提心,广大的菩提心,供养十方诸佛。

  如是修集无量功德,皆为成熟一切众生,无有退转,无有休息,无有疲厌,无有执着,离诸心想。无有依止,永绝所依。远离于我,及以我所。如是法印,印诸业门。得法无生,住佛所住。观无生性,印诸境界。诸佛护念,发心回向。

  菩萨像前面所说的,修积一切不坏回向善根功德。菩萨究竟为什要修不坏回向呢?他的目的何在呢?菩萨为的要成为一切众生,他的目的是要令一切众生都得到解脱。因此他在修行的进程中,发大誓愿,勇猛精进,不怕艰苦,不畏困难,永远不生退转心,永远不懈怠,永远不休息,永远不会感到疲倦,永远不会生骄傲自满心。菩萨如此绵绵不休,锲而不舍,将所修积的功德回向众生,令众生也能速早成熟善根功德。当菩萨回向时,他是以平等心普遍的回向,不着意于爱恶,不分别亲疏。他是离相、离执着、离心思忆念地回向于所有的众生。他无有依止,没有了需要依靠、依赖的思想和必要。因为菩萨已了达我空,所以他永远断绝了依靠的念头。没有了“我的”观念,也没有了一切属于我的自私心。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中的第九大愿,就是恒顺众生。为什么要恒顺众生呢?因为修菩萨行、行菩萨道的大菩萨,他要圆满他的功德,成就他的菩提觉道,就必须在众生身上生大悲心,以众生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众生的痛苦为自己的痛苦,发愿要救拔一切众生出生死苦海,得究竟乐。菩萨为了要度众生,常常不惜身入苦海,祇要众生能听他的教化。譬如有种刁狡的众生对他说:“你要度我吗!那你就先跟我下地狱受苦,然后我就跟你出家。”菩萨为了要度这种刁狡的众生,他毫不犹疑的就随顺他下地狱,甚至受极苦。终于感化了这刁狡的众生,把他从地狱里接引出来,令他发菩提心,出家修道。这就是菩萨没有自己,随顺众生,远离于我的作法。他不单没有我的主宰观念,连我所的执着也破除了。菩萨已然实实在在的通达了解诸法真实道理。这种真实的道理,就是妙法,他是不动不变的。好像元首的印玺,能处处事事都通行无碍。是可以证明为佛的正法,诸佛互相印可,心心相传的,才能称为法印。以此法印,印证种种的“业”所生起的不同因素,所得的业报就有不同的类别。菩萨到达这种境界时,他即了知法之所以无生的妙理,就是所谓的无生法忍。他的品位,已可住于佛所住的地方。也就是说他可以与佛平等,列入了佛数。菩萨观察诸法,知“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所得的结果,深信诸法是无生的。以他所观察的结论,印证了诸法的真实性,同时以诸法无生的道理,印证种种不同的境界。菩萨了诸佛如幻如化,身心泰然,三界来往,无贪欲系缚之苦。善巧方便,度众生处一切苦厄。在这种阶段修行的菩萨, 都能得到十方诸佛的忆念与保护,和佛力加持。菩萨更加发心,以所修积的善根功德回向众生、回向菩萨、回向实际。

  与诸法性,相应回向。入无作法,成就所作方便回向。舍离一切诸事想着,方便回向。住于无量善巧回向。永出一切诸有回向。修行诸行,不住于相善巧回向。普摄一切善根回向。普净一切菩萨诸行广大回向。发无上菩提心回向。与一切善根同住回向。满足最上信解心回向。

  菩萨发心修回向的内容,大概可以分为两方面:一者离相回向;好像(1)能与诸法的真实理性相应,就是可以相契合的理事回向。(2) 能够入于无所作法,而可以成就所作的方便回向。(3)把对一切事情的想和着,都离弃了,用种种方便随缘回向。(4)安住在无量善巧中来回向,就是有定力,有智慧,能不被境界所转,而可以很机智的转移境界的这种回向。(5)永远出离一切诸有——就是令众生永远脱离了三界,作这种回向。(6)教化众生修行各种法门,并令众生知道不著于相的真理,以善巧方便回向。另一方面是随相回向,如像普遍摄受一切众生的善根的回向。普遍能令一切菩萨所修的各种行门都清净,发大菩提心,以此能作广大无边的回向。又发最高无上大菩提心的回向。愿与一切众生共同修积善根,永不退转,以此善根回向众生。希望圆满具足最上的坚固信心,深入经藏的理解心的回向。菩萨以这两方面的修学善根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回向给无上菩提觉道,回向给实际真理。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时,虽随生死,而不改变。求一切智,未曾退转。在于诸有,心无动乱,悉能度脱一切众生。不染有为法,不失无碍智。菩萨行位,因缘无尽,世间诸法,无能变动。具足清净诸波罗蜜,悉能成就一切智力。菩萨如是离诸痴暗,成菩提心。开示光明,增长净法。回向胜道,具足众行。

  金刚幢菩萨讲不坏回向法门修行的过程,讲到此地时,他为了提高法会中听众的注意,就称一声诸位佛的弟子们!菩萨中的大菩萨,他以所修积的种种善根,作以上经文所说的回向时,他的身体虽然随顺生死而生死,在生死的流转中,来去流转,但他的信念坚固,能够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始终不会改变他本来所发菩提心的志愿。菩萨救度众生,就必须身入众生之中,所以他要随众生的生死而生死,不过菩萨他随生死之流,则与众生的随生死波逐是不同的。众生是随业力在生死之流之中沉沦,菩萨是乘愿力入生死之流救度众生。所以他虽在苦中,不以为苦;虽在生死的流转中,而能不改变初衷,仍然在修行度众之中,不断的求一切智慧。虽然因为度众生受种种困扰磨难,他始终百折不屈,决不生退转心,再回来到一切诸有的境界上的。这种卓绝的力量,乃是他的心念常是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的缘故。所以他能不为生死五欲所摇动,也不会被生死五欲所扰乱。菩萨虽在生死流转中,仍能籍着生死的苦海,把一切众生度到彼岸,也不会染到世俗的有为法上,也没有失去圆融无碍的智慧。菩萨其所以能有此成就的原因,是他已然了达法性,语默动静,无一不能与法性相应,所以能随生死不变。以入无作,成所作故。求一切智慧就不会退转。能舍离诸想着,即不为诸有所动。能度众生,故知多运用善巧方便。已永出诸有,所以不会染到世俗的有为法上。修行不住于相,就能不失无碍的智慧。菩萨修行的果位,是有一定的等次,他的因缘则是无尽的,因为他普摄一切善根的缘故。世间上所有种种的五欲世事,都不能变动菩萨的心意了,因为他已普遍清净了他的大愿。菩萨具足圆满了一切清净到彼岸的法——波罗蜜,因为他曾发大菩提心,勤修十度万行。菩萨由于善根同住,具足十力,所以他能成就一切智慧之力。菩萨他像这样修积善根功德,就可以把一切的愚痴暗钝,都离弃了,消除了。成就了菩提心,开示一切光明智慧,增长一切的清净白法,回向胜道。胜道就是菩萨道,也就是佛道,是最殊胜的正道,也是殊胜的人所修的圣道。具足众行——即万行,意谓把万行都修得圆满了,无一点欠缺,这样就可说是“具足众行”。

  以清净意,善能分别。了一切法,悉随心现。知业如幻,业报如像。因缘生法,悉皆如响。菩萨诸行,一切如影。出生无著清净法眼。见于无作广大境界。证寂灭性,了法无二。得法实相,具菩萨行。于一切相,皆无所著。善能修行同事诸业。于白净法,恒无废舍。离一切着,住无著行。

  清净意:就是圣人的心意,圣人的思想。菩萨即等于圣人。菩萨他以圣人的心意、思想,对于诸法明了透彻,清清楚楚,善于分别诸法实相。明白一切法,都是从心生起的,所以说:“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佛为什么说一切法,就因为众生有一切心。假设没有那么多的种种心,有何用说一切的法呢。由此可知法是随心所现。 华严经上的觉林菩萨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菩萨知人的心,能生一切法,如果没有心了,做个无心道人,一切法就寂灭了。这个心,它何时出去,你也不知。何时回来,你也不知道。它到何处,你也不知道。古人形容这个心,有这样几句话,说的非常透彻,更值得人人警惕。他说:“三点如星布,弯勾似月牙。披毛从此起,作佛也由它”。人为什么会常常生烦恼?烦恼就是那些不正当、不清净的欲望和思想,我们叫他为“无明”。他的魔力很大,一发作起来,就把本有的清净心——智慧的光明遮盖了。没有了智慧光明,就被烦恼充满了身心,不知不觉的起惑造业,作出种种愚痴的罪业来。如果你能发菩提心,就可把无明破除了,烦恼便转为菩提了。这时,这个心就是清净的。清净意,也就是菩提心。我们常常说:你心里不要执着,因为执着就是烦恼。没有了执着,就是菩提。要怎样做才没有执着?放不下、看不破,这都是执着。一旦能放得下、看得破,而且很自在,这样就没有了执着,得到解脱。我们现在知道一切法皆随心现,不单一切法从心现出,就是一切山河大地、房廊屋舍,所有的有情世间和器世间,无一不是由心所现。修不坏回向法门的菩萨,他觉悟了一切的业障如幻,但他仍然发忏悔心。 他说:“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又说:“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亡时罪亦无”如能心不执着,甚么罪也没有了。可惜凡夫就不能把心亡了,就不能看破放下,所以业障就如影随形,紧跟着人跑。“心亡最灭两俱空”——亡都亡失了,那还会有罪业可造呢!所以说两俱空,两者都没有了。“是则名为真忏悔”。这就是“业如幻”。业报就像的“像”字,不是说真的人像的“像”,而祗是一种影像而已。一切起惑造业受果报的事,仅如一种影像似的。这种境界,是站在菩萨的立场而言,因为菩萨已了悟诸法实相,他的智慧已达到这种境界。在我们凡夫来说,决不可有这种思想。在理事两方面,我们都没有到达解了诸法的程度,更谈不到修积善根功德深厚。故对于起惑造业受报,随时应该谨守心城,勿令放逸。“诸行如化”——所以一切的行为表现,善恶业果,也都好像魔术一样,变化出来,不是真实,是因缘所生的。佛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这种因缘所生的法,好像一种东西发出的响声,既无形又无像,刹那消逝。菩萨所修的诸行,也不能把它看得太认真,同样一切如幻如像如化如响,不必执著有所得。在这种不执着的自在心境中,久而久之,就能生出一种无著的清净法眼,所谓清净法眼,即是清净智慧的别名。他能照了一切诸法的实相,他能见到一切的一切,都不需要假以造作,因为一切的一切,他本来就是如此,尽虚空遍法界的境界亦是如此。菩萨了知法性,常是寂灭的。法性本一,没有差别,没有两个,所以说不二法门。菩萨通达实相的道理,证得了理体。又具足了菩萨所行的一切行门,六度万行,无有差池。功德圆满,对于世间上一切的有为法,都没有执着了。诸位善士!你不妨想一想,如果你能对一切相都无所执着,那还有甚么好烦恼的。不著相,放得下,就是不执着了,甚么事也不会引起你的烦恼。你常在自如的境界中,自己清凉快乐,别人见了,也欢喜亲近你。那些烦恼多的人,终日处在愁城中,还事事迁怒于人,就因为他看不破一切相,把一切都看得太认真,执着我见,认贼作子,染苦为乐,不认识世间上一切都是虚妄的。菩萨他已破除了一切所著,故善能修行。如果凡夫能破除我执,就能同菩萨一样,修行种种的善业。菩萨修行,他是修清净法,勤修不懈,决不会浪费光阴,修修停停的,把修善行的事忘却了。他舍离了一切的执着,所以他是常住在无著无依的行门里。

  菩萨如是善巧思惟,无有迷惑,不违诸法,不坏业因。明见真实,善巧回向,知法自性。以方便力,成就业报,到达彼岸。智慧观察一切诸法,护神通智。诸业善根,无作而行,随心自在。

  菩萨像这样子用他的善巧方便智慧,来思惟诸佛所说的甚深微妙法,了达诸法的实相,事事通达无碍了。他于是对任何事也没有疑惑。 凡处事接物,在他的心里,就像一面镜子似的,照了一切境界,所谓“事来则映,事去则净”。明镜它也是“物来则照,物去则无”。菩萨不迷惑于事理,也不违背一切诸法实相。语默动静,也不会把业的因破坏掉。业还是业,因还是因,这是菩萨已能明见真实的道理的缘故。 同时他也知道如何运用智慧,善巧回向一切所修的善根。菩萨明白诸法的自性,是清净、寂静的,是感而遂通的。一切的因缘业报,依智慧生出方便力,善巧运用,而才成就业报,才能达到圆满究竟的阶段,即是到达涅槃彼岸。思惟观察诸法,不是用凡夫的意识可以能了达诸法实相的。而是需要用无著无依智慧之力,来观察一切诸法。所以就获得神通智慧。一切善业的善根,不必着意造作;换言之,就是没有目的,没有企图而作,自然修行这种的法门。菩萨他是随心自在修行,获得了如意自在的境界。

  菩萨摩诃萨以诸善根如是回向。为欲度说一切众生,不断佛种,永离魔业。见一切智,无有边际,信乐不舍。离世境界,断诸杂染。亦愿众生得清净智,入深方便。出生死法,获佛善根。永断一切诸魔事业。以平等印,普印诸业。发心趣入一切种智,成就一切出世间法。

  菩萨中的大菩萨,以他修六度万行而积集的种种善根,像前面经文所说的,用种种方便的法门,善巧地作这样的回向:回向给众生,回向给菩提,回向给实际。菩萨为什么要作这些回向呢?他为的是要度脱一切众生,是希望众生能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并不是为自己有什么好处。再者也是为的能不断佛的种子,希望人人都能成佛,永远离开天魔外道魔业的缠缚。能见到智慧的本体。即是证得了真实的智慧,智慧的本体是没有边际那么广大,你要深信不疑有如是胜妙的智慧,就能乐于享用这种智慧,达到事事无碍的境界,不会轻于放弃又舍离世间上五欲的诱惑和断绝六根六尘的境界,没有了种种染污世法,成就一切清凉的白法。菩萨自己得到如是的清净智,这并不是他修行的本怀,他更愿意一切众生也得到这种清净智慧。菩萨行住坐卧, 在他心目中,不曾一时一刻舍弃过众生,随时都与一切众生同在,所以说“入深方便”。菩萨他所入的方便是甚深的,广大的,任运自如的方便。用这种方便法,自己已超出了三界。也能使令众生超出三界。 出生死的法,就是超出众生的情爱网,超出众生的愚痴网,超出众生的无明网,超出众生的生死大网。这就称之为出生死法。要怎样去实行,才能出生死、证菩提呢?唯一的方法,就是要破除无明,破除烦恼。无明烦恼是生死的根本,这根本的来源,就是爱欲。要能把爱欲断灭了,身心自然得到了清净。事事能不动心,对七情能不动念,任何境界也不能动摇你。到此境界上,所谓“八风吹不动”,这时便可超出生死的大关,获得佛的善根,就可以成就佛的果位,永远断绝了一切诸魔的事业,再不会与魔为伴侣。诸位!我们生活在这世间上,多数人都是做了魔的眷属,所行所为,尽是魔事。种种的魔事——就是魔业,交织成为一个大网,把我们紧紧罩在里面,六道沉沦,而不自觉。所谓魔业,皆由一念的妄想。你如有一念的真心,就成为菩提的道果。如今我们皈依了三宝,有的出家了,就超出了魔业的网,永断一切诸魔的事业。假设你不能超出三界,仍然在人天中流转,那还是免不了与魔王作眷属,互相往来,断不了魔事业。如果已经断绝诸魔事业,便得到了平等大智,了达诸法平等无二。以此平等大智的宝印,能印证一切的业,普遍印证所造的种种善业。发心,就是发大菩提心。趣入,就是要人去修行,依教奉行,脚踏实地的去做,才能趣入一切种智。如果你知而不行,就不会趣入一切种智。一切种智,它能照了无明,照破无明。无明来时是个甚么现象呢?凡是自我观念重,我见深的人,稍有拂意之事,心里就不高兴了,迁怒于人,周身热血沸腾,大发脾气,满心烦恼,这就是无明军在你身心中发动了攻势,像一把烈火,烧毁了功德林。这时唯有以修行的功夫,用智慧宝剑,才能斩无明军,扑灭烦恼的烈火。诸位可曾见到大智文殊师利菩萨手中捧的一把宝剑,那就是智慧之剑,象征着以智慧宝剑斩无明军。斩除了无明军,趣入了一切种智,然后才能成就一切出世间法。 否则,无明军将永远侵占了你的身心,没有快乐,只有烦恼,更谈不到得出世间的清凉法了。譬如我曾说过人都是魔王的眷属,我想一定 有人反对我这种说法。大家可以按下心仔细思惟一下,如果现在你想去拜佛,若稍停,心中就生起另一念头:“等一等!现在不去拜佛。或者想读读经,心中又一转念,不好意思,怕人说假用功。再想打打坐,修习正定,忽然又另起一念,修行究竟有什么好?你看金山寺的那些男女出家人,日中一食,夜不倒单,那样精进,也没见到有几个成了佛?”像这些现象,很多人曾经体验过。这种现象就是魔。魔就是常常与你讲道理,用说服主义拖着你向后转,软硬手段兼施,教你不吃亏,专占人的便宜。叫你多享受,不吃苦头,这都是引诱人的魔法。等你真的照他所说去做,所谓作魔事,作魔业,造魔业,堕落受苦煎熬的时候,他就高兴得拍着掌哈哈大笑!这就是做魔王眷属的结果。你们可曾体验到,心中常常好像有两个人在那儿争论?一个说:“你出家吧!修行办道才是人生的正道。”另一个则说:“有钱有势,结婚生子才是人生的幸福,比出家修道更好。”这就是一位佛,一个魔,在你意念中互相争论。还有,好像有钱的人,本想多做点布施功德,但另一个念头就说:“你真傻,把钱都布施了,自己想吃点好的也没有钱,想穿点好的钱也不够用,为什么不多留点钱,买栋好房子,买部新式的汽车,一家人过的舒舒服服,不是很好吗?不要再布施了。”这都是魔在作怪,不让你精进修道,就希望你懒惰不精进,永作魔的眷属。这种现象,藏在心的深处;而一般人的心理,又多偏向物欲私有,所以不容易觉察到它是颠倒的。这个心,就是一个理欲的战争场。理,就是真理;欲,就是爱欲。当你的思想趣向真理时,爱欲就像一片乌云,立刻就将你的真理之光遮盖。理欲就这样在人的内心交战,造成矛盾,把人的心情弄得坐立不安,精神恍惚,颠倒发狂,啼笑皆非,所以说这心就是“理欲的战场”。这心又是一个“阴阳交关处”。阴,是黑夜,就是魔。阳,是光明,就是佛。出家修道本来是条最好的路,是件最无上的好事,但多少人都被亲情所牵制,因循虚渡此生,等到真能放下一切时,不是老迈了,就是将死了,真实危机四伏!虽然如此,也祗是一念之差,一念善就是佛,一念恶就是魔,说人是魔王的眷属,又何尝不可说人是佛的眷属,菩萨的伴侣呢?祗要你心中常存善念,积种种的善根功德,就和佛菩萨常在一起了。这种道理很明显,但多被人忽略了。我们能常自仔细警策,多亲近善知识和闻法,处世接物,不违真理正道,念念中不忘众生,自然永断了诸魔业,成就一切出世间法。

  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第二不坏回向。菩萨摩诃萨住此回向时,得见一切无数诸佛。成就无量清净妙法。普于众生,得平等心。于一切法,无有疑惑。一切诸佛神力所加。降伏众魔,永离其业。成就生贵,满菩提心。得无碍智,不由他解。善能开阐一切法义。能随想力,入一切刹。普照众生,悉使清净。菩萨摩诃萨以此不坏回向之力,摄诸善根,如是回向。

  为什么我要讲魔事、魔业,和人是魔的眷属呢?因为我现在正在讲不坏回向。不坏回向是不坏善根,但是要坏一切魔王和他的眷属。 金刚幢菩萨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弟子!以上所讲的,就是菩萨中的大菩萨,行六度万行时所修的第二不坏善根、不坏信心的回向。菩萨中的大菩萨,他修行这个回向法门的时候,其身心都安住回向上,不稍疏忽。他专心致力于勤修善业,积集善根,故能常见十方三世无量那么多的诸佛。

  对于诸佛所说的无量清净妙法,都能通达,都修行圆满成就。对于众生用慈悲心,普遍以平等的待遇,没有分别心,没有憎爱心,没有亲疏的成见,所谓同体大悲,无缘大慈。善恶美丑,男女老幼,皆一视同仁。对于因缘业果,一切色法、心法、心所法、不相应法、有为法、无为法等等法,他已没有了疑惑,因为他已得到不坏信,所以信而不疑。因此之故,他能得到十方诸佛的神通力量。常常加被护持。 对于诸魔外道,他本着自己修持的定力,回向功德的利益,和仰承诸佛的威力,能降服众魔外道,永远离弃了魔事魔业,成就生贵住。生到法王家,圆满具足菩提道业,得到圆融无碍的大智慧。一切的一切, 都是自己明白了解的,是无师自通,因为菩萨已得了无碍智。否则, 怎能一切自解,不用他教呢?有些人一知半解,得了点皮毛,就自满起来,骄傲贡高,自以为我什么都懂,不需要跟那一位善知识,也不必去亲近谁,我就是天生的土祖师,自己成就的佛菩萨。

  前时,有个美国人来到庙上,自言已开悟,和中国的六祖一样。 于是我说:“那很好!”六祖圆寂了,别人还要偷他的头去供养,你现在是活的祖师,我借你的头来供养不是更好吗?”他一听说要借他的头供养,吓得站起来就跑了。像这种妄想的狂人,这世上不知有多少,真实可怜愍者!不由他教而能自解,是必须证得了无碍智的。没有修到某种程度,没有证得无碍智,尽管自说我是老天爷、天王,那又有什么用呢?只落个疯狂的名号而已。得到无碍智的行者,他是不识字、不看经本也能讲经。有关佛法的问题,他都能解答如流,令人满意。纵使没学果其他国的语言文字,他也能听能说,这才叫不由他解。前年还有一个加拿大的人,来到金山寺。他要我为他印证,他就是班禅喇嘛。这时他也不知道班禅是活着还是已死了,但他就这样招摇,到处对人自说是班禅活佛。而居然有人相信他,附和他,久而久之,弄得他自己也有些迷惑了,所以特别跑来求我印证。我说“好的,班禅是西藏人,如果你没有学藏文藏语,而能通达藏文藏语,我就为你印证。”他一听我这样说,也是不敢多留,随即就走了,以后再也没有听见这位活佛的下落了。班禅喇嘛为西藏人奉为活佛,在他们的教里有转世的传说,历代都沿用这个规定。当这一代的活佛圆寂时, 他留传下来一定的信物。至于如何去寻找一代的活佛。是教外不可能知道的秘密。那有那样容易简单的事,随便就可以自称活佛,冒充班禅喇嘛,何况所寻访的是小孩不是成人。在这世间上,像这样莫名其妙的人,举目皆是。我到美国以后,遇着了很多次。假设能开阐一切法的正义,对佛法确独具明眼,为人的气质,处处显的开朗豁达,平易近人,对人平等慈悲,不计日月,恒常如是——有这样的表现,方可算为开悟的人。反之,自以为是,而所表现的一切行为又恰相反,那算开的甚么悟!

  菩萨又能随自己的想力——观想的力量,任意到十方国土,在那儿现身,行菩萨道,教化众生。普遍照顾众生,令他们离染污的环境,得到一切清净智慧。菩萨中的大菩萨,以此修不坏回向法门的力量,摄受自己所有的善根,也摄一切众生的善根,用这些善根,如前面所说的回向,而回向众生,回向菩提,回向实际。

  尔时,金刚幢菩萨,承佛神力,观察十方,即说颂言:

  这时,金刚幢菩萨,仰承着十方诸佛、释迦文佛、和毗卢遮那佛,诸佛的大威神力,而普遍观察十方一切众生的因缘,和法会的大众,用偈颂的方式,把前面的长行,重复再说一遍,以便一切众生更容易明白。

  菩萨已得不坏意 修行一切诸善业

  是故能令佛欢喜 智者以此而回向

  菩萨,是指的修不坏回向的这位菩萨。这位菩萨“已”得。“已”得的“已”字,在中国字里有三个相仿佛的字样。如:“己、已、巳”,这三个字祇有很少不同的地方,但意思则大不相同。 第一个读“几”, 是自己的意思,又是天干的第六位(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天干是中国古时用以计时的字,配合十二个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计年号用。第二个读“以”,就是已经得到,已经过去的意思。第三个读“似”,如上午九时到十一时就叫“巳时”,是地支的第六位。这句偈颂说菩萨已得,说他已经得到了不坏的智慧。不坏的意思,一则善根回向,皆通事事无碍。二则不会被天魔外道所破坏。菩萨已经得到了这种智慧。“修行一切诸善业”,这一句乃是解释第一句颂的。第一句颂是修不坏回向的果,这一句就是因。因为修行一切的诸善业,所以能得到不坏的智慧。如小修诸善业,就得不到这种智慧。菩萨成就“不坏意”,实在是修诸善业功德的关系。“是故能令佛欢喜”的“是”字,是承上颂句,说:就是这个原因,所以菩萨能够令十方三世诸佛生大欢喜心,诸佛欢喜,菩萨欢喜,皆大欢喜。如果你、我、他任谁发心修此不坏回向,行诸善业,得到不坏意,十方三世诸佛同样都会欢喜。智者,就是有智慧的人。他用这不坏的善业善根所成就的不坏智慧,来回向给众生,回向给菩提,回向给实际。

  供养无量无边佛 布施持戒伏诸根

  为欲利益诸众生 普使一切皆清净

  修不坏回向的这位菩萨,他所修的善业,是从供养无量无边诸佛的做起,在三宝前种诸善根。他又对众生广行布施,所谓内财——头、目、脑、髓、皮、肉、筋、骨,如有众生向他乞求,他没有一样不乐于施舍的,而无吝惜懊悔之心。外财——国、城、妻、子、七宝,凡是身外之物,他都能慷慨给予。还有法施——法施就是教化众生,为众生宣扬佛法,阐解法义,接引众生皈依佛门,令众生行八正道,普使众生身心安乐,法喜充满。无畏施——众生如有内忧外患,遭受厄难恐惧之时,菩萨不惜牺牲自己,在精神上,实际行为上,都能给予众生一种安全之感,使令众生如获一位依护者。菩萨又严持清净戒——戒是止恶防非。戒律分多种,普通受五戒,杀、盗、淫、妄、酒。受戒已后,有戒神保护,每一戒有五位戒神,倘若你犯了一戒,就少了五位戒神。如能在内心、外行为上都守着清净戒,那些戒神就永远保护着你,所以我们持戒要清净如满月,就像十五的月亮,圆满无缺。 布施、持戒都做到了,最重要的还要“伏诸根”,才能成就无上道,伏诸根,根是指我们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要把六根调伏,使它不乱驰。如眼欢喜美色,你要令他不受色尘所转,这就是调伏了眼根。耳欢喜听好听的声音,就要不令它受声尘所转,这就调伏了耳根。鼻能不被香尘所转,舌不为味尘所转,身不为触尘所转,意不被法尘所转,这样就调伏了诸根。达到这种程度,修习圣道,比较顺利。菩萨忍苦耐劳苦修,他不是为自己,而是为想要利益诸众生,希望能令一切众生,普遍的得到清净智慧,恢复清净本原,妙真如性。

  一切上妙诸香华 无量差别胜衣服

  宝盖及以庄严具 供养一切诸如来

  菩萨供养十方诸佛的供养物品,吃的、用的、装饰道场的,没有一样不是上好的。 譬如供养香华,一定拿最名贵、稀有、颜色鲜艳、香味清幽的。衣裳服饰,无量无数各种式样,都是上好质料。差别的“差”字,有三种读音,三种意思,看它用在那儿,与上下文有关系,所以读音就不同,讲解也不同(1)读叉:两数相减的余数,叫差数。事情有错误,谓之差错。东西不同,谓之有差别。数目不够有欠缺,差一点儿。货物不精良,说太差。做事不努力,说太差劲。(2)读“雌”:形容东西部整齐,常说参差不齐,等级不同,谓之等差。(3)读“柴”字的阴平:叫一个人去做事,叫差遣。被人使唤的人,叫差役。代表公家出去办事时,叫出公差。中国字,常常有一字几个读音的,有语音有读音的区别。跟着读音,它的用法就不同,意思也有改变。这只是顺便浅浅的举个显浅的例说说,如果想知道得多点,还要求详细,那最好是研究中国文字学,对文字的变化沿革、构造、用法,就更能详细了解。菩萨供养香华衣服之外,还供养许多宝盖、香盖、华盖、幔盖等等之外,及其他庄严道场用的装饰珍宝各物。菩萨用以上这些庄严物品,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如是供养于诸佛 无量无数难思劫

  恭敬尊重常欢喜 未曾一念生疲厌

  菩萨像前面所说的方法,供养十方三世诸佛,他并不是偶尔一两次,也不是高兴就供养,不高兴就算了。菩萨他根本不在时间上着眼,他是日日如是,年年如是供养。经过无量无数的大劫,他都是这样供养诸佛,恭敬诸佛,尊重承事诸佛,欢欢喜喜的亲近诸佛。虽经无量大劫,他也未曾一念生过疲厌的心。

  专心想念于诸佛 一切世间大明灯

  十方所有诸如来 靡不现前如目睹

  这位修不坏回向法门的菩萨,恒常是专一其心,思惟诸法之外,就祇是观想思念于十方诸佛。因为十方诸佛,就是照明一切世间,驱除一切黑暗,使一切世间都光明,像一盏大光明之灯。菩萨修行达到了这种境界,能不动于身,十方三世的诸佛,随时都可以现在他的面前,不异于亲眼目睹。

  不可思议无量劫 种种布施心无厌

  百千万亿众劫中 修诸善法悉如是

  菩萨在不可心思,不可言议的无量大劫以来,他总是没有间断的作种种布施。不计内财外财、法施、无畏施,他从没有生过吝惜心和厌倦心。他总是布施给人,绝没有想到要别人布施给他,或者希望得到如何的报酬。我们出家人接受别人的布施,固然不算非分,但也应该多少布施于人。出家人千万不要贪图利养,要学菩萨难舍能舍的布施精神,要有再多布施,也觉不够的思想。不要学贪心鬼,祇想别人对他布施越多越好。菩萨在百千亿那么长的时劫中,他修种种的善法, 都是这样的无厌足。善法是包括众善奉行,布施当然是其中之一。

  彼诸如来灭度已 供养舍利无厌足

  悉以种种妙庄严 建立难思众塔庙

  菩萨所供养的诸佛,功德圆满具备了,行化的因缘已满便灭度,即是入了涅槃。但菩萨供养诸佛的诚意仍不改变,供养诸佛的舍利亦如生佛,殷勤恭敬同样没有厌足的时候,依旧用种种最上好最奇妙的物品,尊重恭敬供养和庄严诸佛的舍利塔。“难思”,是不计较财力的困难和来源,也不考虑自己的力量能否达到目的,不计一切就勇往执行,以建立塔庙为己任,以宏扬佛教为家务。故说建立难思众塔庙。

  造立无等最胜形 宝藏净金威庄严

  巍巍高大如山王 其数无量百千亿

  菩萨发心建造的塔庙,其数量之多,其形式的殊胜,没有任何的塔庙可与他等比。他用种种的宝藏,最有价值的纯净金子,庄严粉饰塔庙的内外各地。塔庙的高广,巍巍然好像须弥山王似的。像这样的塔庙,并不是造了一个两个就算了,而是造了无量数的百千亿个。他看到甚么地方没有塔,就造一个塔,甚么地方没有庙,就起一座庙。

  净心尊重供养已 复生欢喜利益意

  不思议劫处世间 救护众生令解脱

  菩萨以他最清净的至诚心,尊重供养诸佛之后,随即又生起一种欢喜心,和利益众生的心。菩萨上恭敬诸佛,下化一切众生,除这两种心意之外,再没有任何的心念,可以分占他的心思。菩萨修菩萨行,行菩萨道,于不可思议的时劫,他都与众生同居处在这世间上。他并非贪图世间五欲之享乐,而是为要救护一切受苦难的众生,希望这些众生都脱离苦缚,而得到真正自由自在的大乐。可是众生对于菩萨的苦心,一点也不认识,不明白,不了解,不知以恩报德,故劳烦菩萨跟着众生在六道中奔波。看起来菩萨没有知音同道,好像很不合算,但菩萨救护众生的心,是永不疲厌,永不退转的。有许多人认为作菩萨太辛苦,不如作个鬼还好一点。你们可以考虑一下,究竟作那样好!

  了知众生皆妄想 于彼一切无分别

  而能善别众生根 普为群生作饶益

  如果你有了作鬼比作菩萨好的思想,这就是愚痴的众生的妄想。 作菩萨极令没有人了解,没有知己同道,他还是要作菩萨。那做鬼的,再有多少人认识他,再有多少的鬼知己同伴,他还是个鬼。菩萨明白世间上种种众生皆是妄想所生出。众生的意识,就是众妄所成。众生是从虚妄而生,有随虚妄而死。你看有的人,希望读个博士,成个专家,努力到差不多要成功了,忽然又死去。在生所学的,所明白的一切,死了就没有了。如果能再转得人身,又要从头学起。等于一块铁,投入洪炉中冶炼,炼来炼去,刚要炼好时,又死了。这就是比如众生总在妄想中打滚,而妄想终归幻灭。虽然如此,菩萨对于众生总不舍弃,他明白这些众生都是妄想所成,所以他对众生不生分别心。而且他能很清楚知道众生的根性,针对着众生的根性,用种种方便善巧的方法,教化、接引他们。根性已成熟者,就先度。还未达到成熟机缘者,就等一等再度。菩萨对于众生不生分别亲疏爱恶的心,普遍为这些众生作有利于他们的事。

  菩萨修集诸功德 广大最胜无与比

  了达体性悉非有 如是决定皆回向

  修不坏回向的这位菩萨,他对于善业,不计大小都去做。所积的大小功德,久而久之,便无量无数,广大殊胜,没有其他的菩萨可以和他相比。菩萨明了通达一切的一切,都是虚妄,没有体性,空无所有的。虽然如此,他仍然决定把所修积的善根功德,通通都回向给法界众生无上菩提,和回向真实的实际。

  以最胜智观诸法 其中无有一法生

  如是方便修回向 功德无量不可尽

  修不坏回向法门的菩萨,以他最坚固、最殊胜的金刚智慧,来观察一切诸法——色法、心法、心所法、不相应法、无为法等。菩萨观察了悟种种法,都是无生的,因为“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既然是寂灭相,所以不见有少法生,也不见有少法灭,恰到好处。那又为什么还要修回向法呢?为了教化众生,启发众生,引导众生深入佛门,深信诸佛所说的一切正法,发菩提心,向最上圣道,而以种种的方便方法,修这回向法门。虽然诸法是不生不灭,但所修的供德还是不会唐捐。换句话说,功德不会白费的。这种能把自己的功德回向给法界众生,令众生得此利益,成就菩提的功德,较之祇为自己不给别人的功德,其利益是无量不可穷尽的。

  以是方便令心净 悉与一切如来等

  此方便力不可尽 是故福报无尽极

  菩萨修回向,上面已经说过,这是方便法,是为引导众生修学佛法,令众生都能舍离染污心,得到清净的心,能返本还原,显真实法性,成就无上智。如果修行的境界能达到这程度,那么,所证得的神通智慧,都可以和诸佛平等了,同诸佛同坐一佛座了。方便法门的力法,是无法度量的,无边无际不可穷尽的。因之,所得的福报,也是没有穷尽的时候。方便法,是藉种种因缘、利用种种言辞,举种种譬喻为众生演说诸法。

  发起无上菩提心 一切世间无所依

  普至十方诸世界 而于一切无所碍

  修不坏回向的菩萨,他所发的是无上的菩提道心,再没有比他所发的这种道心更高上了。一切世间上,众生找不着可以依止的人和地方,唯有这位发大菩提心的菩萨,才是众生的真正皈依处。菩萨行菩萨道时,他是不限于某一个地方。他所发的菩提心,是要到十方世界中去,普遍救度一切受苦的众生。菩萨已得了圆融的智慧。又有种种方便法门,所以他到任何世界,也不会受到一点障碍,也不会被任何境界所流转,菩萨还要转变一切的境界呢。

  一切如来出世间 为欲启导众生心

  如其心性而观察 毕竟推求不可得

  诸佛出现世间因缘,在妙法莲华经内,世尊——释迦牟尼佛曾对法会的大众说得很清楚,他说诸佛为什么要出现于世呢?为的(1)要把众生被五欲所蒙蔽的佛性,启发开来,令众生都能得到清净的智慧。 (2)要指示众生,令众生知道也有如佛的知见,(3)要教化众生,令众生都能明白佛的知见,和觉悟佛的知见。明白了就生信心,觉悟了就实践修持。(4)要令众生深入佛教,依教奉行,得大智慧,入无上道,永不退转。为了这些因缘,诸佛才出现于世。这四者开、示、悟、入,综合而言,就是为了启发众生的心智,使它清净,而发菩提心。引导众生的行为,令众生舍离五欲,行十善道,终成佛果。这就是诸佛出世间的目的和希望。菩萨根据众生的心性,而观察他们的心性,他知道众生的心,了不可得。为什么呢?因为过去心,过去已灭。未来心,未来未至。现在心,现在空寂。三际求心,毕竟不可求得。

  一切诸法无有余 悉入于如无体性

  以是净眼而回向 开彼世间生死狱

  菩萨三际求心,心不有。心既没有,法又从何而生?所以说“一切诸法无有余”,根本就没有,那还有剩余,是无欠无余的。一切的法,都归入于“如”了。这个“如”字,应该这样解释:以“如如智、起如如理。一如无二如。事也如理也如。有为法也是如。无为法也是如。无论甚么法都是悉入于如”。另一点解释:“如”就是寂静。寂静就没有体性。诸法之所以无有余,就因为它没有体性。菩萨深深的明白这个道理,以他的清净心、清净眼,无著无依修此回向法。以此无形的精神力量,把世间上一切的生死牢狱都打破。五欲过患,都可算为生死的牢狱。菩萨修道的成就,舍离了五欲,所以他本身出了世间生死牢狱。他把修积的善根回向众生,令众生脱离世间生死牢狱。回向给菩提觉道,回向给真如实际,就开启了世间的生死牢狱。

  虽令诸有悉清净 亦不分别于诸有

  知诸有性无所有 而令欢喜意清净

  诸有,是指一切的染污。虽然诸佛把一切的染污,都转变为清净了,但菩萨对于染污和清净,他不生分别心,也没有执着和偏见。菩萨是心净国土净,他也知道一切有都是虚妄。所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是如来”。这就是说他知道诸有,等于无所有。诸佛令诸有都清净的目的,为使众生生欢喜心,皆大欢喜,同时也令众生的心意常常得到清净。

  于一佛土无所依 一切佛土悉如是

  亦不染著有为法 知彼法性无依处

  菩萨不执著于某一个佛土,也不依赖于某一处佛土。他对于一个佛土是这样的观念。对于一切的佛土,也是抱定这个原则。菩萨对于诸法的认识,既不染着世间的有为法,也不执著于出世间的无为法。因为菩萨已经知诸法是无体性的,是空无所依处的。

  以是修成一切智 以是无上智庄严

  以是诸佛皆欢喜 是为菩萨回向业

  菩萨本着无著无依,行所无事的修持工夫,修得了一切智慧。以这无上的殊胜智慧,庄严诸佛国土。因此诸佛皆大欢喜,为他印证。这就是修不坏回向法门的菩萨,所修的一切善业,所得的福报。

  菩萨专心念诸佛 无上智慧巧方便

  如佛一切无所依 愿我修成此功德

  专心,是专一其心,没有其他的思想和妄念。菩萨他的心里,祇有两种念:一者上求佛道,系念诸佛;二者下化众生,不舍众生。众生也有众生的专一其心,不过不同于菩萨所专一的。菩萨专心想念诸佛,众生则专心在生死道上,疲劳流转。童年时候虽在初学习阶段,但多半不知所学何事,为何而学。及长,学尤未成,又被色欲所诱,追逐异性,堕入家宅的牢笼,妻子儿女,重重系缚,碌碌终生,不知出离,这就是众生的专心系念。菩萨与众生思想不同的地方,就在这儿。菩萨专一其心忆念诸佛,就得到了无上的智慧,和善巧方便的无碍智,辩才无碍智,以及好像佛所有的一切无依无著的神通威力,独立自主,不受任何障碍的自在妙用。修不坏回向的菩萨说:希望我也能修成好像佛一样功德福报。

  专心救护于一切 令其远离众恶业

  如是饶益诸群生 系念思惟未曾舍

  菩萨勤修佛道,就是为要救护一切众生,所以他无时不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拔救众生,令他们都远离诸恶业障。菩萨像前文所说的道理,修行菩萨道,把所有的功德回向给众生,作种种有利益于众生的事业。系念众生与诸佛,思惟诸法,无有休息。菩萨看待众生犹如诸佛,因为佛事已成的佛,众生是未来的佛。菩萨上乞法于诸佛,下乞食于众生。所以菩萨对于众生,是念兹在兹,未曾一时舍离的。

  住于智地守护法 不以余乘取涅槃

  唯愿得佛无上道 菩萨如是善回向

  菩萨常常住于智慧之地,守护一切佛法。菩萨所修的是上乘佛道——大乘佛法。大乘佛法与二乘佛法的区别,在于以大悲心为体。大悲心是因众生而生起的。因为有悲心,就发大菩提心救护众生,行菩萨道,功德圆满具足之后,而成正等正觉的佛果。二乘人畏生死流转,舍弃救护众生,不敢行菩萨道,祇求自了。大乘菩萨他不急于了生死,他不放弃救护众生的大愿,所以他决不会改变宗旨,退修二乘而取涅槃的。他唯一的愿望,就是能得到佛所修行的无上道,和如佛的智慧,如佛的威神之力。这位修不坏回向的菩萨,这样去修行佛乘。不修声闻、缘觉、辟支佛所修的二乘法。并且善巧回向给一切众生,回向无上菩提,回向实际。

  不取众生所言说 一切有为虚妄事

  虽复不依言语道 亦复不着无言说

  菩萨不采取众的言说,即是不采取众生的知见,不随声附合,妄加赞同。因为众生的思想言行,种种都是与正法背谬,邪见颠倒偏歪,以自我为中心,所以菩萨不取众生的言说。但菩萨他能以智慧教化众生,悲心慈面地去纠正众生荒谬的思想和言说,所以他不离众生的言说,也不著于众生的言说。一切有形有相的,都属于有为法。有为法都是虚妄的。众生因为执著有为法,故所行的一切都是虚妄事。菩萨了然一切有为的虚妄事,他也不着不取这些虚妄事。虽然他不依赖言语道的方法,但也并不会执着在无言说的相上。菩萨是不著有、不落空、空有不二。他恒守中道,修中道了羲,修诸佛的行门。

  十方所有诸如来 了达诸法无有余

  虽知一切皆空寂 而不于空起心念

  十方诸佛,在佛的本体上,是佛佛自如,是无说无传的。我们应作这样的观念,诸佛于诸法,同样明了通达一法不生,一法不立的道理,故说诸法无有余。不证到无生法忍,又怎能圆满具足佛的果位。诸佛都已知道一切法的本体空寂的,决不会再在空上又生起其他的心念。因诸佛已经了达三空——我空、法空、空空。可是他们也不会着到空上,不能生妙有。其空里面能生妙有,妙有里头又有真空。这空有不二的妙理,身为佛弟子,应该勤加思惟。

  以一庄严严一切 亦不于法生分别

  如是开悟诸群生 一切无性无所观

  菩萨用一种庄严来庄严一切佛土。换言之,也可说用一切庄严来庄严一个佛土。一就是一切,一切也等于一。因为一是个基敷,再多的数目都是从一而来。所以对于以一庄严而庄严一切,不要感到奇怪,菩萨对于诸法,也不会在法的本体上,空性上,生出任何分别。十方诸佛就是用这个“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的道理,来教化众生,令所有众生都能了解诸法的实相,能得开悟。即知一切法都无自性,就不需要来观察它了。菩萨所说的这种境界,是已到达究竟的阶段,不是说一般初学佛的凡夫,也可以如此的。就是初发心的凡夫僧,也可以这样作。在还没有达到究竟的时候,仍是须要用观察的智慧,勤奋研究一切诸法的实相,才能明白佛法的真谛。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

  唐于阗国沙门实叉难陀译

  美国万佛城宣化禅师讲述

  卷第二十四 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二

  第三等一切佛回向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等一切佛回向?

  金刚幢菩萨讲完了前面的偈颂之后,随即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弟子!甚么是菩萨中的大菩萨所修的。等于一切诸佛所修的回向法门呢?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随顺修学去来现在诸佛世尊回向之道。如是修学回向道时,见一切色,乃至触法,若美若恶,不生爱憎,心得自在。无诸过失。广大清净。欢喜悦乐,离诸忧恼。心意柔软,诸根清凉。

  金刚幢菩萨说了上面的征询之后,随即作了如下的解释。他说:诸位在坐的佛弟子!你们可知道这位菩萨中的大菩萨——修等一切佛回向法门的这位大菩蓬,他是随顺着诸佛的教导,修学三世诸佛所修的回向之道。即是过去佛所修的回向之道,现在佛所修的回向之道,以及未来佛所修的回向之道。当他在修学这种回向佛道的过程中时,他对于一切色——五尘,以及触法、不论是好色坏色、好声坏声、好香坏香、好味坏味、好触坏触、是善法、是恶法,都不会引起他生出爱恋和憎恶的心思。菩萨安住于修学回向之道,不被六尘的境界所转,这就是所谓“人能转境界,而境界不能转人”的意思。要怎样才能做到这种程度呢?必须调伏六根,而使六根不随六尘转,六根六麈即不能互应,不能合作,就生不起作用了。如此视若无睹,听若不闻,如如不勤,又怎能摇动这位等一切佛回向之道的大菩萨!所以他这时是“若美若恶,不生爱憎,心得自在”。但假如不调伏六根。任令六根六麈合作,便生起六识。这时它就作了你心的主人翁,一切由它驰骋支配。见色迷色、闻声着声,如是尽在六尘中奔波往来,爱憎之心,不能自觉,无明烦恼,常伴左右,终此一生被境界所转。有了爱憎之心,怎能得到自在?现在我们知道菩萨之所以能心得自在的原因,就是他能不动心。不动心,就不生憎爱,就能心得自在。“自在”两个字的含意,包括了看得破、放得下、不着、不偏、不动心念、不为七情所转、不被五欲所惑。若六根安稳,则心恒清净,意常欢乐,身体柔软泰然,举止安祥和悦。对人接物,无一不令人乐于亲近,没有丝毫的忧愁烦恼。

  这位修等一切佛回向的大菩萨,因为心得自在的缘故,所以他已离诸过失,无过咎可说了。他的心境爽朗,如广大虚空般的清净。欢喜悦乐的情绪,充满了他的身心。一切的忧愁苦恼,都如轻烟般消失在他豁达的心胸中。他因而心意调柔绵软,诸根极端清凉,决无热恼的现象生起。菩萨恒常在这种境界中,永不改变。一切欲念也永不再生出来。不像一般凡夫,情绪不自在的时侯,就发癫发狂,甚么壤事都做得出来。平时见不到的真面目,一齐现出,令人畏惧,深恐逃之不及。菩萨修道,远离了过失与忧恼,恒在常、乐、我、净的三昧之

  中。他不入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不仅不被六麈的境界所转,更能转六麈的境界,进而得到六根互用的自在。好像眼根本来只能观物,现在又可以见、闻、嗅、尝、觉、知,这个眼根就能有其他五根的作用了。耳根也是这样,鼻、舌、身、意诸根,都是这样,各具六根的功能。原先六根只有六用,现在一旦六根互用,顿增至三十六种功用了,这岂是一般凡夫想像得到的事!这种境界,谓之收摄平等无二,对六麈不生分别,没有美丑、香臭、好坏种种的区分,这就是不入色、声、香、味、触、法,也就是“入圣人的法性流,逆凡夫的六麈流”,得到了法性的自在无碍。这种不可思议的妙用,可惜我们凡夫没有得到。就糊里糊涂的,见到如自己心意的六麈,立刻就生出爱心、恋恋不舍。见到不合己意的六麈,就生憎心,遭惹烦恼,完全被六麈所转。这好譬喻同时有许多人聚在一块儿,所吃的东西是一

  样,但各人所感受的味道就不同。同看一样的东西,各人爱好的地方也不同。同听一样的声音,各人的感觉也不同。看花赏月,各人的心情不同。种种类似的境界,各自的反应不一样。而独执一面。这并不是六麈会有各种变化,而是各自的主观作用,也就是因为有爱憎心,不得自在的缘故,因为不能逆六麈之流。

  修等一切佛回向法门的诸位大菩萨,他们就不会被六根六尘六识的境界所转,因为他们不生爱憎。故心得自在。我们如果也想得到这种自在境界,就要常修梵行,持戒清净,由戒_生定,由定发慧,然后就能达到“眼观形色内无有,耳听尘事心不知。”的境界。所谓:见而无见、闻而无闻、嗅而未嗅、尝而未尝、触而未触、法而不法——一切的一切。都在不可思议的境界中过生活。

  佛子!菩萨摩诃萨获得如是安乐之时,复更发心回向诸佛。作如是念:愿以我今所种善根,令诸佛乐,转更增胜。所谓不可思议佛所住乐。无有等比佛三昧乐。不可限量大慈悲乐。一切诸佛解脱之乐。无有边际大神通乐。最极尊重大自在乐。魔大究竟无量力乐。离诸知觉寂静之乐。住无碍住恒正定乐。行无二行不变异乐。

  诸位佛的弟子!菩萨中的大菩萨,就是修等一切佛回向法的这位大菩萨,当他获得像上面所说的清净自在、无有憎爱、无有忧恼的真实之乐的时候,他深深感到这种安乐是诸佛所赐予的。他为了恭敬尊重诸佛,感激荷恩诸佛,故愿意把自己所修集的善根功德,回向十方诸佛,以增佛乐。其实诸佛无一位不是福德具足,功行圆满者,这祇是表示菩萨的虔诚恳切的真实之心而已。诸佛本具有殊胜之乐,如今菩萨将所种善根回向诸佛,使诸佛的佛乐转更增胜。于是他发心回向给以下十种佛所证得的快乐:(1)佛所修的,佛所住的这种不可思议的快乐。(2)佛所证得的无上三味,没有可与这种正定相比的三昧之乐。(3)佛的慈悲是无可限量的,所以说不可限量的大慈悲之乐。(4)十方三世佛所修证的无拘无束、自由安祥的解脱之乐。(5)诸佛由于有清净的智慧,获得了广大无边的大神通,任运自在之乐。(6)诸佛的清净自在,已达到登峰造极。而又最受人尊重敬仰的大自在之乐。(7)诸佛的十力,是广大而且究竟的一种大威德之神力,这种快乐,没有能望其项背的。(8)诸佛又有能离诸知觉,超过见闻觉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的一种寂静之乐。(9)还有住无所障碍住,恒常在正定之中禅悦之乐。(10)诸佛修行的功德圆满,永绝了二行——见行和爱行,获得金刚般若,住于不二法门的不变异之乐。以上十种佛乐。菩萨皆悉回向,愿此种种快乐,都转更增胜无量无穷的快乐。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诸善根回向佛已。复以此善根回向菩萨。所谓愿未满者,令得圆满。心未净者,令得清净。诸波罗蜜未满足者,令得满足。安住金刚菩提之心。于一切智,得不退转。不舍大精进。守护菩提门一切善根。能令众生舍离我慢,发菩提心,所愿成满。安住一切菩萨所住。获得菩萨明利诸根,修习善根。证萨婆若。

  金刚幢菩萨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弟子!菩萨中的大菩萨,用他所修的善根回向给诸佛之后,接着又将他所修的善根,回向给其他的菩萨。他所回向的内容,包括自利利他。譬如他首先回向的对象,就是那些曾发了大愿,到现在还没有圆满具足的菩萨。这位修等一切佛回向法门的菩萨,愿意将自己所修的善根,回向给大愿未满足的菩萨,希望他们得此利益,早日遂心满愿。其次就是有些菩萨,虽然努力不懈,但他的心还没有得到真正的清净境界。那么,这位修等一切佛回向菩萨,就把自己修积的善根功德,回向给他,希望他很快就达到心地清净的境界。再就是有的菩萨修十波罗蜜,还未究竟圆满的,修等一切佛回向的菩萨。就将自己修积的善根回向给他,以便他早日圆满,登上菩提彼岸。再者初发心的菩萨。心犹未十分坚固,修等一切佛回向的菩萨,就将自己所修的善根回向给他,帮助他安住其心,如金刚菩提心一样,永不退转菩提觉道之心。于一切的智慧,一切的种智,也不会退转。因为菩萨得到了回自向他的利益,不特安住金刚菩提之心,且已达登地之上,证到不退转了。修等一切佛回向法的大菩萨,他修行的境界已达到八地的无功用行——又名大精进。神通妙用,任运自如,了达一切法,名守护菩提门一切善根。菩萨如是回向。能令众生拾离我慢,发大菩提心,圆满成就所发的大愿。安住于一切菩萨所住之处。获得菩萨所有的明利诸根——信、进、念、定、慧。修习种种善根,令众生都证萨婆若,——一切智,终成佛果。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诸善根如是回向菩萨已。复以回向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所有善根,乃至极少,一弹指顷,见佛闻法,恭敬圣僧。彼诸善根,皆离障碍。念佛圆满。念法方便。念僧尊重。不离见佛,心得清净,获诸佛法。集无量德,净诸神通,舍法疑念,依教而住。

  诸位佛的弟子!菩萨中的大菩萨,好像前面经文所说的内容,回向于一切菩萨之后,接着又将他所修的善根,回向给一切众生。他默默的祈祷说:我愿一切众生,本着他自己所有的善根,和我回向予他的善根,就是最少最少的一点,也能令他们获得胜利。在一弹指的时候,便能见到佛,闻到佛说法,同时也可以见到许多大德的贤圣僧,恭敬礼拜三宝。这些善根,都能令众生离开种种的障碍。乃至祇有少善根的众生,也同样离一切障碍,生起念佛的心。以深心念佛,没有一时一刻不念佛。

  念佛念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念到圆满究竟,不念自念”的境界,这就是所谓的念佛三昧,就达到“念佛圆满”的阶段。念法方便:菩萨在念佛方面,已得三昧。在念法方面,自然亦获无量法喜,因他已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了知八万四千法门,无一不是方便法门。无一不是不二法门。他用种种方便行使一切法,无一不遂心满愿。念僧尊重:于十方的贤圣僧,忆念景仰,恭敬尊重,从不疏忽。他三念具足,成就了念三宝的功德,所以能不离见佛。常常见到诸佛,心中因此不生一切妄念。没有了妄念,心就得到清净。于是获得诸佛所说的法,所行的法,所修的法,这都是因为心得清净,才能获诸佛法。如果心不清净,则不能获一切法。集无量德,净诸神通;获得诸佛无上法之后,一定要能修能持能行,才能得到利益。依法而行,则可积集无量善根功德。修清净梵行,可得无上智慧。亦可成就无量神通。智慧与神通,都是由于修清净行和念佛三昧而证得。众生受到菩萨回向的大利益,把过去对佛法不明白的一切疑惑,现在都扫净了,安住于诸佛所说教言,依法奉行,永不退转。

  如为众生如是回向,为声闻辟支佛回向、亦复如是。

  修等一切佛回向法的大菩萨,为一切众生回向,已如前面的经文所说。对于二乘圣者——声闻、辟支佛,他也是这样为他们回向。

  又愿一切众生,永离地狱、饿鬼、畜生、阎罗王等,一切恶处。增长无上菩提之心。专意勤求一切种智。永不毁谤诸佛正法。得佛安乐。身心清净。证一切智。

  修等一切佛回向法的大菩萨,他最先以善根回向诸佛,以表示报佛恩,然后回向给其他发心的菩萨,再回向给一切众生,再回向给二乘圣者。现在他又以所修的善根,回向给三恶道中受苦的众生。菩萨悲心切切,等念善恶众生。他说:愿意将我所修的善根,回向给三恶道的众生,希望你们得此利益,永远离开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和阎罗王道等一切恶处,受罪的地方。得生善道,见佛闻法,增长无上菩提的道心。专一其心,精勤上进,求一切的种智,一切的道种智。 永远不毁谤诸佛的正法,得到和佛一样安乐。身心清净,证得一切的智慧。

  佛子!菩萨摩诃萨所有善根,皆以大愿,发起,正发起。积集,正积集。增长,正增长。悉令广大,具足充满。

  诸位佛的弟子!菩萨中的大菩萨,他所有的善根,都是因为他所发的大愿而生起的。如果本来没有善根的,后来发了大愿,而且力行。因为力行,未生的善根就令生起。发起就是力行。正发起,是离弃了一切过失,力行正道。积集,由于力行正道,就积集许多的善根。正积集,是说在行一切正道之中,包含了所有的善业,成就助成菩萨道行。也可以说由于愿力,摄此善根所成的诸胜行,令它不散失,故说积集,正积集。又因为愿力,摄此善根所积集的诸胜行,再生诸胜行,就叫增长。在一一诸胜行中,更生一切诸胜行,则名正增长。菩萨令这些善根,都能广大、具足、充满。

  佛子!菩萨摩诃萨在家宅中,与妻子俱,未曾暂舍菩提之心。正念思惟萨婆若境。自度度彼,令得究竟。以善方便,化己眷属。令入菩萨智。令成熟解脱。虽与同止,心无所著。以本大悲,处于居家。以慈心故,随顺妻子。于菩萨清净道,无所障碍。

  诸位佛的弟子!菩萨中的大菩萨,他在自己家里,与妻和子女们相聚时,也不会稍稍忘却菩提心。大乘菩萨常常示现平常人。有妻妾子女僮仆等。如登地菩萨,多示现转轮圣王和国王、大富长者。有的菩萨示现凡夫,甚至示现恶人,其目的都是为了教化众生,随缘示现,随愿示现。所以菩萨有在家菩萨和出家菩萨。可以从服饰上区分。在家菩萨都是身穿华服,头戴华冠,身佩缨络。出家菩萨则是光头圆顶,身披袈裟。袈裟又名福田衣,众生见着出家人就顶礼,就是见着福田衣,而向它求福,所以出家人要时时搭衣。搭衣是现出家菩萨相。从前清凉国师曾有两句话:“体不损沙门之表,心不违如来之制”。因为身披袈裟,是佛在世时对出家人的规定。我来到美国弘法时,就发心一定要恢复如来之制,所以金山寺的男女出家人,不论天热到何种程度,也一定是衣不离体,除了到洗手间和沐浴时才脱袈裟。

  菩萨在家宅中,是指的在家菩萨,他虽然示现一位在家菩萨,有妻子僮仆围绕,但他并不为五欲所染,亦不曾暂舍菩提觉道之心。正念思惟:菩萨有大慈悲心,故能随染无污。有大智慧,能居于清净之道。知舍相入实,离邪分别,而念法的实性。思惟诸法,一心求萨婆若的境界——萨婆若即一切种智。又修一切羲理,悉皆通达成就之智,诸佛究竟圆满果位的无上之智。菩萨修学菩提觉道,求无上佛果,他的目的是为自己了脱生死,也度其他的人。得到解脱,达到究竟的境界。用各种不同的方便法门,善巧化度自己的六亲眷属,令他们得到如同菩萨的智慧,明了诸法的真实理性,信念成熟,真实解脱。菩萨虽然日日与妻子六亲眷属同住在一处,但他的心并没有被五欲所著,亲情所牵。他仍本着他往昔所发的大愿——悲心救度众生的愿心,与家族和睦相处。用大慈心,随顺妻子,彼此之间,相敬如宾、菩萨以这种柔软的心,和谐的态度,居家处世,对于他所修的清净菩萨道业,没有一点障碍。

  菩萨摩诃萨虽在居家,作诸事业,未曾暂舍一切智心。所谓若着衣裳,若啖滋味,若服汤药,澡漱涂摩,回旋顾视,行住坐卧,身语意业,若睡若寤,如是一切诸有所作,心常回向萨婆若道。系念思惟,无时舍离。

  菩萨中的大菩萨,虽然生活在平常人一样的家族之中,所行所为的一切表现,无不是以智化情,以般若领导万行的。她从不曾稍稍舍离一切智心。菩萨在表面上看来,使这世界上的一个凡人。他的身体处于凡尘,可是他的心是超出凡尘的,这就像井里栽花不染尘,莲花出污泥而不染一样。菩萨日常的生活,好像穿着衣裳的时候,吃饭的时候,或者有病吃药的时候,沐浴、盥洗、涂香、运动的时候,饭后经行,月下散步,佛堂绕佛的时候。乃至顾盼俯视,不论是在走路、站着、坐着、或者躺着,没有一时一处,他不注意检点三业的清净和威仪的。再如睡眠时,或假寐休息时,像这样每天生活的细节,出入往返,语默动静,一切一切的表现作为,他的心里总是观照佛道,回向萨婆若道——一切种智。他专一其心系念思惟诸法的真实道理,永远没有舍离智心的时候。

  为欲饶益一切众生,安住菩提无量大愿。摄取无数广大善根。勤修诸善,普救一切。永离一切憍慢放逸。决定趣于一切智地。终不发意向于余道。常观一切诸佛菩提。永舍一切诸杂染法,修行一切菩萨所学。于一切智道,无所障碍。住于智地,爱乐诵习。以无量智,集诸善根。心不恋乐一切世间,亦不染着所行之行,专心受持,诸佛教法。

  普萨为了想要利益一切众生,就常常精进修学菩提觉道,以完成他所发的大愿。安住,既是不退转或懈怠。菩萨所发的大愿,以利益众生为首,从不为自己着想。菩萨要摄取无数广大善根,所以他勤修诸善。诸善是包括大小善业而言,不拣择善业的大小,不着眼于善业的对象,是否亲疏,而是普救一切众生,本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平等救拔一切众生,今众生永远舍离一切憍傲自满的心,和贡高我慢的态度,以及放逸的邪行。放逸是众惑之根。憍为染法所依。慢能长沦生死。如果能离此三惑,其他的惑业都可离掉。菩萨得清净心,决定趣向于一切智地的路上走。终久不会改变心意,再走上邪道。他常常观察诸法实相,正念思惟菩提觉道。永远舍弃一切不清净的杂染法——世间的有漏法。专一其心修行一切菩萨行道。勤求于一切有助智慧的增长之道,开大智慧,证得圆融无碍的智慧。菩萨断尽了一切烦恼,舍却了理事二障,而住于智慧之地——般若法门之地。他身心安乐,法喜充满。专心爱乐读诵大乘经典,修学上乘佛法。以这样无量智慧,积集无量的善根。心里不贪恋世间的五欲,亦不贪着世间的虚妄快乐,更不会沾染凡夫的污行,也不执著于自己所修的行门。其心专一,深入诸佛所教的一切佛法,依法修行,依教行持。

  菩萨如是处在居家,普摄善根令其增长,回向诸佛无上菩提。

  菩萨虽然这样与家族眷属相处,但他仍然守护着自己的善根,不令散失。普遍摄受一切善根,令它增长,令它日渐成就。菩萨以这积集的无量善根,回向于十方三世诸佛的无上菩提觉果。

  佛子!菩萨尔时乃至施与畜生之食,一搏一粒。咸作是愿,当令此等舍畜生道,利益安乐,究竟解脱。永度苦海,永灭苦受,永除苦蕴,永断苦觉、苦聚、苦行、苦因、苦本及诸苦处,愿彼众生皆得舍离。菩萨如是专心系念一切众生。以彼善根而为上首。为其回向一切种智。

  诸位佛的弟子!修等一切佛回向法门的这位菩萨,他行布施功德,并不完全以人为对象,当他施饭食给畜生的时候,就是少至一搏或者一粒食,他都是发同样的大愿,决不因食物的多寡,而所发的愿望就有区别。他同样希望得到这点食物的畜生,能因他的愿力,而舍弃畜生的道果。而赖于他的回向愿望,得到利益安乐,得到真实究竟的解脱,迅速度过生死的苦海,永远灭却一切苦的感受。受,是苦的自性,所以要灭掉,永远除脱一切苦蕴。蕴是苦依,如五阴炽盛苦。永远断绝一切苦觉。觉为苦相,也摄怨憎会苦,爱别离苦等。乃至一切诸苦所聚,如生、老、病、死、三苦八苦。苦行,是诸苦所行的罪业。苦因,为一切苦的起因,就是由心所起的诸惑。苦本,苦的根本,都是从贪欲而生。以及种种受苦的地方。那些是受苦的处所,就是三涂——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以及许多变异所依。以上诸苦,菩萨皆希望众生得到回向的利益,永远舍离这些苦难。菩萨像这样修回向法,为的什么?菩萨不为自己求安乐,为的度脱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所以他才专心系念一切众生,菩萨为众生的利益,修集善根是他的第一件事。为了令一切众生,都得到一切种智,得到菩提觉果,所以他把所修的善根,为一切众生回向,为一切种智回向。

  菩萨初发菩提之心,普摄众生。修诸善根,悉以回向。欲令永离生死矌野。得诸如来无碍快乐。出烦恼海。修佛法道。慈心遍满。悲力广大。普使一切得清净乐,守护善根。亲近佛法。出魔境界,入佛境界。断世间种,植如来种。住于三世平等法中。菩萨摩诃萨如是所有已集当集、现集善根,悉以回向。

  修等一切佛回向法的这位菩萨,当初发菩提心时,他就普遍摄受所有的众生,修行种种的善根,以此善根,统统回向法界众生。他回向的目的,是想要令一切众生永远脱离生死的矌野。意思是说这些众生,生时无所依处,死后也没有归宿,生死两途,都无著落,没有办法了这生死,所以用“矌野”两字来形容。众生能永离了生死的矌野,自然是得到菩萨教化之益,能深信正法,知道修行办道,进而就获得十方诸佛无所障碍的快乐——不受任何事物所能扰乱的真心快乐。

  这时,一切众生无尽的烦恼,犹如大海,无形地断灭了。他们都出离烦恼的苦海。因为众生都明白要修学诸佛的法道。菩萨的慈爱心遍满了法界,他悲心切切,愿力也特别广大,充满虚空,普遍使一切众生,都能得到清凉的快乐。守护自己所修的善根,也守护一切众生的善根,令一切众生都知道亲近佛、亲近法。自己也亲近佛、亲近法。出离天魔外道的所有境界。入于佛正知正见的境界。菩萨常行菩萨道,就是为了不让众生入魔的境界。断世间种,世间种就是一切的染污法。菩萨自己早已断尽了染污,所以他教化众生,令众生也断世间的染污法,更要断除世间法的种子。继而要种植佛的种子。甚么是佛的种子?就是殊胜的智慧。智慧是要修积的,所以要修学佛道,等如栽培种子,需要勤加耕耘灌溉一样。如来的智慧,就是佛的种子。修学佛道,就是播种智慧的种子。菩萨住于诸佛所说的三世平等法中。于一切事理,不生分别的偏见,一切本着平等大慈。三世,是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菩萨中的大菩萨,像这样把他过去所积的善根,将来应当积集的善根,和现在正在积集的善根,毫不保留,完全回向给一切众生,回向给无上菩提,回向给真如实际。

  复作是念:如过去诸佛菩萨所行,恭敬供养一切诸佛。度诸众生,令永出离。勤加修习一切善根,悉以回向而无所著。所谓不依色。不着受。无倒想。不作行。不取识。舍离六处。不住世法。乐出世间。

  菩萨又作这样的观想:我要学过去诸佛和菩萨们所修行的行门,我愿意像他们一样修行。同他们一样恭敬一切诸佛、供养一切诸佛、亲近一切诸佛、礼拜一切诸佛、赞扬一切诸佛。度一切众生,常对他们阐扬正法,接引他们离苦得乐,令他们永远出离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恒常勇猛精进,勤加修习一切的善根。一切善根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此增长自己的善根。把自己所修积的善根,都回向给一切众生,回向无上菩提,回向给实际。菩萨作这样回向时,一点也不执著于自己所行的事,也不执著于我教化了一切众生。如不依著于色,即不依着一切有形的物质,不执著于受蕴,不执著于想蕴。没有颠倒的思想。不作意于行蕴。也不著于识蕴。色受想行识五蕴,都不着住。舍离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处的境界。远远离开这六处的诱惑。总之,菩萨决不留恋于五欲六尘之中。他的心念是远离尘忿,获得清净的法乐,所以他不住世法而欢喜修行,乐于修出世间的佛道,乐于出世间,因为他知道世间上一切都是虚妄的。

  注:(应该是分在上,土在下,或忿坋)

  知一切法皆如虚空。无所从来。不生不灭。无有真实。无所染着。远离一切诸分别见。不动不转。不失不坏。住于实际。无相离相,唯是一相。如是深入一切法性。常乐习性普门善根。悉见一切诸佛众会。

  修等一切佛回向的大菩萨,他之所以不著于五欲六尘的种种境界,是由于他已知一切法都是像虚空一样,没有实体,如幻如化,所谓法吗,它祇是从缘无性,不知它从何处来,也不知它归何处去。它不生,所以才不灭。一切法都是虚妄不实的,那有个真实的体?既然没有真实的体,又有什么可染着的呢。菩萨通达了法性本空的道理,遂远离了一切分别的知见。任何境界也动摇不了他的正见,他更不会随着境界流转。不失不坏,菩萨能不着,即是得无所得,那还会有失有坏的观念,所以他不失不坏。住于实际,见实成观,了诸法的真实理体。实际即是无相,心境寂静,无任何相。离相就是离一切虚妄相,显真实相。无相是在理上说,因为诸法本自无相。离相是依据智上说。离取相即不会为相所障,也就是无著无依,才能生出智慧之力。唯是一相,上句说明了无相离相,十相均离,接着说唯是一相。在文句的表面看,好像说祇有一相,其实一相的意思,也就是无相。“相”字,概括有十种,就是色、声、香、味、触相、生、住、坏相,男相、女相,共十种。菩萨对上面所说的这种道理,都能依教奉行,深入一切法性,契合法性随相而修。以一摄一切,常乐意发大愿,修尽虚空遍法界,普遍一切法门,修积善根。十方三世诸佛他也能常常见到,而且常常亲身参加诸佛的法会,听诸佛讲经说法。

  如彼过去一切如来善根回向,我亦如是而为回向。解如是法。证如是法。依如是法。发心修习。不违法相。知所修行,如幻如影,如水中月,如镜中像,因缘和合之所显现。乃至如来究竟之地。

  修等一切佛法回向的大菩萨,他决心要学过去世诸佛所修的善根回向。“我也要照着他们所修的方法而修回向”,并以此善根为众生回向。菩萨他自己思惟:我已经明白了所有一切法。我也证得了不可思议的妙法。我就是依照这不可思议的妙法修行的。我曾发下大菩提心,修习诸佛所说的不可思议的妙法。我虽已知诸法无相,修无相法,但我并不违背所谓法相,这祇是为了教化众生,假以言说而已。我知道如理修行,然而我并未执着能修所修,因为一切的一切,皆是如幻如影的,无有真实。又像水中的月亮,镜子里的影像,都是没有实物,是因缘和合而生起。镜子的本身,是一片明净,物来则现,物去则无,必须因缘和合,才有所显现。遵照这个道理去修行,终必达到圆满究竟,成就佛的果位。

  佛子!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如过去诸佛修菩萨行时,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未来现在悉亦如是。我今亦应如彼诸佛,如是发心。以诸善根而为回向。第一回向。胜回向。最胜回向。上回向。无上回向。无等回向。无等等回向。无比回向。无对回向。尊回向。妙回向。平等回向。正直回向。大功德回向。广大回向。善回向。清净回向。离恶回向。不随恶回向。

  金刚幢菩萨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弟子!菩萨中的大菩萨——就是修等一切佛回向法的这位菩萨,他又作这样的观想:我应该像过去诸佛修菩萨行门的时候,以所修积的种种善根,回向给一切众生、回向菩提、回向实际。未来的诸佛,和现在的诸佛,他们所修行的回向法,也是同样的。我现在应该向三世诸佛学习,如同他们一样发心,以我修积的善根,回向给法界众生、回向于无上菩提、回向给实际。第一回向:菩萨修习种种法门,以回向为首,所以谓之第一回向。胜回向:菩萨把自己所修集的善根,回自向他,他的慈悲心量等虚空,超越了凡夫和小乘人修行的目的,祇求自了,所以说胜回向,即是胜过二乘圣者的回向。最胜回向:回向法是最殊胜的,超出了因位。上回向:最上的、独出的回向,故称它为上回向。无上回向:没有比回向法再高出的。无比回向:没有可与回向法齐比的。无等等回向:回向的善功德,已到达极点,没有可与它相比的,连没有可比的也没有了。无比回向:没有可以与回向相匹的,找不到一个可以与它相提并论的,无对回向:绝对的、无敌的回向。尊回向:最尊贵的回向。妙回向:不可心思、不可言诠的,诸之妙回向。平等回向:平等是称理无差,本着慈悲心平等视众生,以种种善根,平等回向给众生,普遍饶益。正直回向:以正直的心胸,不念旧恶,不憎恶人。平等正直给一切众生回向。大功德回向:菩萨无德不备,以他修行的大功德,普遍回向给一切众生。广大回向:周遍法界的大愿回向。善回向:作种种善业的回向。清净回向:以最清净的心所修的清净善根而回向。离恶回向:离开一切恶业,没有一点垢染的回向。不随恶回向:不随恶境界转移的回向。从“尊回向至不随恶回向”,这十回向,都是表现菩萨自体的殊胜,善根功德,无一不臻上乘。

  菩萨如是以诸善根正回向已。成就清净身语意业。住菩萨住。无诸过失。修习善业。离身语恶。心无瑕秽。修一切智。住魔大心。知一切法,无有所作。住出世法。世法不染。分别了知无量诸业。成就回向善巧方便。永拔一切取着根本。

  修等一切佛回向法的这位大菩萨,用他修集的种种善根功德,正心诚意、正直无私、正念无邪的慈悲心、清净心,回向给法界众生、回向无上菩提、回向实际之后,成就了清净的身、语、意三业。住于菩萨所住的果位,息灭了一切的过失,得到了真正的无染无垢。修习一切的善业。远离了身业的恶——杀盗淫。语业的恶——绮语、妄言、恶口、雨舌。心,即是意,心裹也没有一黠瑕疵和污秽。意业的恶——贫、瞋、痴。如此三业清净,勤修诸法,自然出生智慧,因位智慧是从清净中所生。若有污染的心,智慧绝对不能生出。修行,就等于修一切智。住广大心:心量广大如虚空,能包涵一切。能行大布施者,其心一定广大。肯行布施的入,贪瞋痴的心就少。凡贪心瞋心痴心重的人,他的心量一定狭窄,有己无人。菩萨又能知道一切法,没有一个作者,也没个受者。安住在正法的正念中,绝对不会再被世间法所染。分别了知无量诸业,菩萨清清楚楚知道,种种不同的、无有数量的业因业缘业果。把自己所成就的善根,回向给所有众生,用善巧方便的法门,教化众生。接引众生,把众生从执着的观念中拔救出来,令他们永远除掉执着的根。众生执着的根本,就是贪瞋痴三毒。

  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第三等一切佛回向。

  诸位佛的弟子!这就是菩萨中的大菩萨,他修习的十回向法中的第三回向——等一切佛回向。

  菩萨摩诃萨住此回向。深入一切诸如来业。趣向如来胜妙功德。入深清净智慧境界。不离一切诸菩萨业。善能分别巧妙方便。入深法界。善知菩萨修行次第。入佛种性。以巧方便,分别了知无量无边一切诸法。虽复现身于世中生,而于世法心无所著。

  菩萨中的大菩萨——修等一切佛回向的这位大菩萨,他安住在第三回向中,他深入诸佛的觉道佛业,而修习诸佛业。又勤勉精进,修学佛业,趣向于佛的胜妙果德。又入到甚深清净,智慧境界而向菩提。恒常修学不懈,从不稍离诸菩萨所应修的道业。善于分别诸法的实相,用巧妙的方便法门,教化众生。入深清净法界,常转大*轮。又非常清楚修菩萨所应修的法门,应该从六度万行上着手。修行办道,都有一定的次序。若盲修瞎炼,则徒然浪费有限的光阴,所以必须依止善知识受其教导,循序顺次,而入于成佛之道。入佛种性:能够与佛的种性契合,正念思惟,能符诸佛之意。又能运用善巧方便的法门,分别清楚,明白无量无边的一切妙法,用这些妙法,教化众生,度众生出生死苦海。菩萨虽然一次复一次来到这世界中,但他是乘愿力而来度众生,并非为贪恋世间五欲的享受而来受生。菩萨对于世法既不执着,心更不会贪染声香味触,或财色名食睡的五欲。

  尔时,金刚幢菩萨,承佛神力。普观十方,即说颂言:

  彼诸菩萨摩诃萨 修过去佛回向法

  亦学未来现在世 一切导师之所行

  当金刚幢菩萨讲完了第三回向的时候,他随即仰承十方诸佛和毗卢遮那佛,以及本师释迦牟尼佛等的大威神力,普遍观察十方一切众生的根性和因缘,又用偈颂的方法,简单把前面的长行经文,重说一遍。令当时的众生、未来的众生,容易明白,容易修行,容易成就。

  他说:这位修回向法的菩萨,是菩萨中的大菩萨。大菩萨修大法、发大愿、成大果,广度无数众生。这位大菩萨所修的法门,是学习过去世的诸佛发的大誓愿——回向法门。他也学未来的诸佛,和现在正在修此回向法的诸佛,以及十方诸佛所修的法门,证佛所证的果位,说佛所说的种种妙法。导师,是称佛的另一名字。

  于诸境界得安乐 诸佛如来所称赞

  广大光明清净眼 悉以回向大聪哲

  一般的人,为什么总有很多忧愁烦恼?为什么常常感到不快乐呢?就因为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执着。什么东西使执着发生如此大的力量,能生生世世左右着众生的思想行为?就是三毒——贪瞋痴,二者互为因果。由于贪瞋痴的妄心重,就生出执着,起惑造业。因为执着,烦恼恼重重,内心充满忧愁苦恼,贪瞋痴的心念就越加深厚。这样做一个人,现在是一生不能得到安乐,以后的生生世世又是如何呢?像这样的人,烦恼重,终日忧愁苦恼重,并非全由现世所染。这也是由于过去生中的因缘种子和习气所致。菩萨为什么对于一切境界都感到自在安乐呢?因为他没有烦恼执着,他的心目中有人无我,他慈心平等看待一切众生,护念一切众生。生生世世在十方世界救护众生、教化众生、领导众生,从黑暗引至光明,离苦得乐。菩萨这样做,自己安乐,也得到十方诸佛共同嘉许、赞美。佛有广大的智慧,修回向法的菩萨。他也有广大的智慧光明、清净的智慧眼。菩萨将他修集的善根,回向至上最有智慧、道德具足的人——十方诸佛。

  菩萨身根种种乐 眼耳鼻舌亦复然

  如是无量上妙乐 悉以回向诸最胜

  菩萨的身根,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根清净,一切自在快乐。菩萨由于意根得到了清净,眼中见的尽是清净境界,耳中听的都是上妙法音,鼻中嗅的清香,口中尝的无上法味,身所触的处处清泰。如是六根四肢,无一处不充满自在妙乐。菩萨自身安乐,更以众生之乐为乐,也不自乐、不触乐,他要与众生同乐。他与众生苦乐同共,所以他修六度万行,护念众生,看众生为一体,而无彼此的分别。像这样的无量上妙之乐,菩萨统统都回向给最胜、最高的菩提觉道,回向实际,回向给众生。

  一切世间众善法 及诸如来所成就

  于彼悉摄无有余 尽以随喜益众生

  十方世界所有的种种善法——就是佛所说的一切正法,能离苦得乐,了生脱死,出三界,证觉道的法。以及十方诸佛修行成就,圆满证得佛果的妙法。对于这些种种上妙诸法,修十回向法的大菩萨。他于每一个法门都学习,摄受而勤修习,无一空过的。菩萨以他随喜的功德,又回向给九法界的众生,令他们得到利益。菩萨不曾一时忘记众生,只要是有利益的,他一定饶益众生。

  世间随喜无量种 今此回向为众生

  人中师子所有乐 愿使群萌悉圆满

  世间上可以成就随喜功德的事,有说不尽的种类。菩萨修六度万行种种成根,如果能跟着随喜,就成就了无量的功德。随喜的意思,是“随他修善,喜他得成”。若见人作一切善业功德,如布施等,而自己无力量作大布施,不能常以财力物资供养三宝;则若见人布施供养,亦应随喜赞叹。又如佛在法华经,专有一品说随喜功德无量。又如普贤菩萨说的十大愿王中笫五愿,也是强调随喜功德,他并具体提出随喜的方所。他说:“诸佛所修的难行苦行,难舍能舍的种种善根,我皆随喜。十方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种类,所有功德,乃至一尘我皆随喜。二乘圣者所修的一切功德,我皆随喜。诸菩萨众所修的难行苦行,为求无上菩提的广大的功德,我皆随喜。”以普贤菩萨的善根功德,已入如来家,等诸佛的果位的大菩萨,他都如是重视修随喜功德,连六趣四生之类的功德,他都去随喜,由此可见普贤菩萨是多么的慈悲,而等视一切众生。凡能知道修随喜功德的人,这人一定心量宽大,不会对人有嫉妒心。如果觉得自己心量不够宽宏,就请你尽量学修随喜,用诚恳心随时赞叹他人的善事善行。随喜功德,可以灭嫉妒他人修善的罪。修十回向法的大菩萨,他告诉我们世间上可以修随喜法,可以因随喜而成就善根功德的事,有无量无边的种类,真是俯拾皆是。菩萨说:“我今回向为众生”;我现在修回向法,就是为众生。所以我要把所修的善根,所积的功德,以及所修的殊胜法门的心得,完全为一切众生回向,希望他们得到我回向的利益,早成道业。更能得到人中师子——佛——所有的上妙法乐。我愿意能使得群萌——就是所有种种不同的、有血有情识的众生,愿他们都得到圆满的、如佛的快乐。

  一切国土诸如来 凡所知见种种乐

  愿令众生皆悉得 而为照世大明灯

  一切国土,是说的十方诸佛的国土,和国土内住世的诸位佛。诸佛所有的知——遍知,见——平等正见,以及无量的智慧和种种的佛乐。修回向法的大菩萨说:我发愿要令所有的众生都能得到佛所有的快乐,如佛所有的善根,如佛所有的智慧光明,而为照耀十方世间的一盏大明灯、大智慧之灯,一位大觉悟者。希望每个众生都成佛,皆共成佛道。这就是修十回向的大菩萨他所发的大愿,也就是菩萨修行的目的。

  菩萨所得胜妙乐 悉以回向诸群生

  虽为群生故回向 而于回向无所著

  修上乘佛道的菩萨,他从不舍众生,从不忘记众生,为拔救众生而修行,决不为自己作任何打算。虽然菩萨也有身体,但他却以众生为他的身体。菩萨行的是无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菩萨道。无缘是说这人与他没有因缘,没有任何沾亲带故的关系,可是菩萨对他仍以慈眼视之。好像那些最不修行的人、最放逸的人、最不持戒律的人、最常犯佛制的人,菩萨对他们不念旧恶,也不厌弃,仍以慈心护念,坦诚相待,教化他们。菩萨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菩萨是以众生为体,他已没有人我的观念,他的目的是要令众生欢喜安乐,所以他不计艰辛,向这个方向去做。这就是菩萨,这就是被人人称扬赞叹,而为依止的菩萨。菩萨他爱护一切不明白道理的人,他也爱护那些颠倒愚痴的人,他同样以无缘大慈和同体大悲的心教化他们,希望他们都能改恶向善、改过自新。诸位!你们试睁开眼睛看一看;世间上那一个人是真的好人,那一个人是没有罪过的人,那一个是完全善良的人?我恐怕找遍了整个世界,也不容易找到一个。极令他没有大过,总有点小过。没有小过,又还有个心中未生出的过。这好像一个人纵没有大病,也不免有点小病。纵没有小病,也会有少许的毛病。到那儿去找个十全十美的人呢?菩萨愍念众生,不管是善的恶的众生,他都平等看待。所以我们修道人,教化众生。千万不要有成见,不能尽选择好人去教化,好人已经很好了,用不着人去教化。应该要注意那些有缺点,向恶路上走的,或者正徘徊于善恶之间的人,正需要教化的人。不要怕费精神,越不好的人,越要去教化,不要放弃,要用最诚恳、最真诚的心待遇他,令他受感化,知道回头改过。这就是修道人学菩萨的行为,才不辜负身为一个佛弟子,才能长养大悲心。修回向法的菩萨本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行菩萨道,普遍护念一切众生,所以他得到的快乐,是殊胜的上妙之乐。这种快乐,是不可以用心来思,不可以用言喻。这种快乐,就是所谓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菩萨把这种快乐、这种功德、这种善根,一一都回向给所有众生,令这些众生也都发菩提心、修诸善法,行菩萨道,而得到同菩萨一样的胜妙之乐。菩萨虽然为众生修回向法,又把所修的善根回向给众生,但对于回向的功德,并不曾执着,也没有觉得我把所有的功德都回向给众生,你们看我对众生多慈悲,给他们多大的恩惠,只有我才是在行菩萨道。菩萨没有这样想。如果有这个念头,极令有头发丝那么一点的想法,就是执着,就是著有我、有人、有众生、有寿者四相了,就不能称为菩萨。这位修等一切佛回向法的大菩萨,他则是行所无事,作而未作,虽行回向而无回向的执着。菩萨视一切法皆空,了知诸法实相,深入人法俱空的境界。

  菩萨修行此回向 兴起无量大悲心

  如佛所修回功德 愿我修行悉成满

  菩萨是简称,全名为菩提萨埵。中文释为“觉有情”,或为“有情觉”,或为“大道心_”的众生。菩萨心量宽广,犹如虚空,无不包容。慈悲为首,不拾众生。菩萨修六度万行,回向法门是他的大愿,将所修万行的善根功德,然后回向给法界众生、回向给无上菩提、回向给实际。在回向时,内心涌起无量的大悲,因为菩萨愍念众生,愚蒙无智,身处苦海,而不知自拔。菩萨见此情况,悲心切切,发愿要拔救这些受苦的众生,为他们解除无量苦恼,令其得到安稳快乐。菩萨中的大菩萨萨,他修的回向功德,有如三世诸佛所修的回向功德。菩萨发愿说:愿我修行的功德和种种的善根,都能成就,得圆满的佛果。

  如诸最胜所成就 一切智乘徽妙乐

  及我在世之所行 诸菩萨行无量乐

  修回向法的大菩萨所修的善根功德,如同十方诸佛一样,成就了最上圆满的菩提觉果。最胜,是指佛而言;诸最胜,即十方诸佛之意。一切智乘,即是佛乘。诸佛证得的智慧是无上的,所得的佛乐是微妙不可思议的。菩萨也愿意得到这种快乐。以及我在十方世界所修积的种种善根,行菩萨道的种种功德,也能得到如同其他诸位菩萨修行所得的无量快乐,一样的快乐。

  示入众趣安隐乐 恒守诸根寂静乐

  悉以回向诸群生 普使修成无上智

  菩萨修菩萨行,普度众生,看到那儿众生在苦难中挣扎时,他就乘愿到那儿去受生。有时示现到四恶趣里,他同样感到安稳快乐。若示现到人道天道时,他也不会为天福和人间的五欲所沉迷,因为菩萨能恒常守护他的六根,随时回光返照。得到寂静之乐。不像凡夫的六根,终日向外乱跑,到处作怪。菩萨所修的种种善根,所集的无量功德,所发的菩提心,完全回向给一切众生,希望那些众生,个个都能修行无上道,成就无上的智慧。

  非身语意即是业 亦不离此而别有

  但以方便灭痴冥 如是修成无上智

  非身语意的意思,就是身语意都清净。即是业的“业”字,是指善业。业有善业恶业。三业若清净了,就都是三善业了,并不是没有业,只是没有了恶业。譬如能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贪、不瞋、不痴、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就变成了十善业。并不

  是说身口意只有恶业,也不是说离开了身语意,还另外有一个善业。身语意它是能作善业,也能作恶业的。这就是“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的意思。又如说冰就是水,但水可不能说是冰。可以说冰是水所凝冻成的,水是因冰融化而有的。离开冰不会有水,离开水也不能是冰。所以说亦不离此——身语意,而别有——业。但要用方便的法门来息灭贪瞋痴三毒。像这样一天一天的勇猛精进,修学佛道,最后一定能够成就无上的智慧。

  菩萨所修诸行业 积集无量胜功德

  随顺如来生佛家 寂然不乱正回向

  菩萨所修的是六度万行,所行的是菩萨道,所集的是无量善业。因之,积集了无量的善根,成就了无量的殊胜功德。菩萨常随佛学,依教奉行。随顺如来的悲心,普度众生,功德具足,觉行圆满之后,生入佛家。不久证得佛的果位。菩萨无著无依,思想行为恒在正定之

  中,安稳寂静,有条不紊,正心诚意的修回向法,诚诚恳恳地回向予众生。

  十方一切诸世界 所有众生咸摄受

  悉以善根回向彼 愿令具足安隐乐

  世界,不只单单我们所居住的这一个世界。所谓“此世界、彼世界、十方无量诸世界。此国土、他国土、十方无量诸国土”。这些世界上的国土,同样有无量种种众生,菩萨到十方世界的国土中行菩萨道,他慈眼等观,普遍教化,所有各类众生他都摄受,加意护念。他把自己修集的善根功德,完全回向给所摄受的众生,愿意那些众生都发菩提心,勤修佛道,圆满具足菩提,得大安稳的快乐。

  不为自身求利益 欲令一切悉安乐

  未曾暂起戏论心 但观诸法空无我

  菩萨发菩提心,修六度万行,积集一切善根功德,他并不是为自己本身的利益而作,而是想以所修的功德,回向众生,饶益众生,令十方诸众生都能得到安乐。菩萨的心终日在正念中,他从来不会稍有一点嬉戏的思想行为,和无谓的言语。他是恒守正念,思惟观察诸法,都是无常、苦、空、无我、无可执着的。

  十方无量诸最胜 所见一切真佛子

  悉以善根回向彼 愿使速成无上觉

  修回向法的大菩萨,在十方无以数量的诸佛国土,见到十方诸佛座下的许多真修实学的佛弟子。菩萨把他修积的善根功德,完全回向给他们,并祈诸佛放光加被他们。令这些真修实学的佛弟子,都发大菩提心,修菩萨道,很快得成就佛的果位。无上觉就是佛的果位。

  一切世间含识类 等心摄取无有余

  以我所行诸善业 令彼众生速成佛

  一切世间;包括了十方三世的世间,有正觉世间,器世间,有情世间。含识,就是凡有情、有识、有血气的,都叫含识。所谓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舟车所至。人力所通达的地方,这些有生命的东西在那儿活动,这都叫含识。人也叫含识,这是众生的一个别名。含识类

  ,是各种不同的有生命的动物,都包括在内了。菩萨用平等的慈悲心,普遍摄取,不拣别、不舍弃、不有余剩。无论那一类的众生,他都慈心教化,都度他们了生脱死,超出三界。并以所修的种种善根,回向给一切众生,希望他们早成佛道。

  无量无边诸大愿 无上导师所演说

  愿诸佛子皆清净 随其心乐悉成满

  诸佛菩萨所发的无量无边的大愿,都是依据无上导师——佛所演说的正法而发的。愿所有诸佛的弟子们,都能得到清净的法身和无上的智慧。随顺众生的心愿,都圆满成就。

  普观十方诸世界 悉以功德施于彼

  愿令皆具妙庄严 菩萨如是学回向

  菩萨普遍观察十方一切的世界,用他所有的功德,平等布施给十方世界的众生。愿意令十方世界都得到清净,具足一切的庄严,而成为上妙庄严的世界。修回向法的菩萨,就像前面所说的种种道理,修学一切回向法。

  心不称量诸二法 但恒了达法无二

  诸法若二若不二 于中毕竟无所著

  菩萨明了诸法的真谛,心无有疑,所以他心裹从不称量也不计较,不想也不说,那些法是第一义谛,那些法不是第一义谛。如果有这种思想和言说,就落于有形了。菩萨他已了达诸法都是不二法门,没有第一第二的分别。于诸法空相,彻底究竟了达无惑,所以没有一点执着。

  十方一切诸世间 悉是众生想分别

  于想非想无所得 如是了达于诸想

  所谓在十方所有的各个世间说法,都是根据每类众生的分别思想所造成的,才有这个世间,那个世间的说法。如果你把这种想和非想都空了,无所得,无有所得,就是空无所有。如能明白这个道理,就知道一切想都是妄想,虚幻不实的,没有实体的。

  彼诸菩萨身净巳 则意清净无瑕秽

  语业已净无诸过 当知意净无所著

  这些诸位菩萨的身业都清净了,没有了杀盗淫的邪行。他的意业清净了,没有了贪瞋痴的思想,没有一点瑕疵和污秽。贪瞋痴就是瑕疵污秽。语业已经清净了,就不会发生一切过失和忧患,因为人的种种过失忧患,都是从口出的。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你应该知道意业清净了,显出了一片明洁的光明智慧,对于一切就无所执着了。

  一心正念过去佛 亦忆未来诸导师

  及以现在天人尊 悉学于其所说法

  菩萨专一其心,正念过去世的诸佛,也忆念未来世的诸佛——导师;即佛的另一尊称,所谓人天的师表。以及现在天人所尊敬的佛。三世诸佛所说的种种妙法,这位修回向法的菩萨。他都一一潜心学习。

  三世一切诸如来 智慧明达心无碍

  为欲利益众生故 回向菩提集众业

  三世——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纪中的诸佛,他们都是智慧殊胜,明达诸法实际,心念无一点障碍,一切任运自如。为了想利益众生的缘故,以修集的善根功德,回向菩提法,集一切的众善业。

  彼第一慧广大慧 不虚妄慧无倒慧

  平等实慧清净慧 最胜慧者如是说

  彼一切诸佛的智慧是第一的智慧,是广大遍虚空的智慧,是不虚妄的智慧,是没有颠倒的智慧,是平等真实的智慧,是清净光明无染的智慧。这是由最殊胜的智慧者——佛,这样说的,这样来告诉我们的。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

  唐于阗国沙门实叉难陀译

  美国万佛城宣化禅师讲述

  卷第二十四 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二

  至一切处回向第四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珂萨至一切处回向?

  金刚幢菩萨说完了前面的偈颂之后,接着他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弟子!你们可知道?怎样称为菩萨中的大菩萨,所修行到一切处的回向法?你们明白吗?不管你们明白不明白,现在我来为诸位解说一下这回向法的内容。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修习一切诸善根时,作是念言:愿此善根功德之力,至一切处。譬如实际,无处不至。至一切物。至一切世间。至一切众生。至一切国土,至一切法。至一切虚空。至一切三世。至一切有为无为。至一切语言声音。

  诸位佛的弟子!这位菩萨中的大菩萨,当他在往昔发愿修习回向法,积集种种善根的时候,他曾做这样的观想并立下心愿:但愿我所修习的善业,成就的功德力量,能遍虚空法界。譬如一切法的真实之际,是无所不到、无时不在的。又希望这种功德的力量能到一切有形的物体上。到一切众生的身心中。到一切世间内各个国土里。到一切法,令一切正法善法,得到功德的力量,发扬光大。到遍虚空中,令虚空充满这善根功德的力量。到达三个世际——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都有菩萨修积善根功德的力量。到一切世间的有为法和出世间的无为法。到一切有语言有声音的地方。菩萨希望他的善根功德力量,到以上所说的那些地方,那种时间,都能发挥它的作用,令一切众生都获得利益。

  愿此善根,亦复如是,遍至一切诸如来所。供养三世一切诸佛。过去诸佛所愿悉满。未来诸佛具足庄严。现在诸佛及其国土道场众会,遍满一切虚空法界。

  菩萨又说:希望我修积的善根功德的力量,像上面所说的一样,也能普遍到十方三世诸佛的国土。又愿以此善根功德之力,供养十方三世诸佛。又愿过去世的诸佛愿愿都圆满。未来世的诸佛,修因已圆满,证得具足庄严——福具足慧具足、百福庄严。现在的诸佛,他所居住国土裹的道场法会,因我的善根功德之力,能遍满一切虚空法界。

  愿以信解大威力故。广大智慧无障碍故。一切善根悉回向故。以如诸天诸供养具而为供养。充满无量无边世界。

  菩萨之所以能以他所修的善根功德的力量,达到他供养十方三世佛的目的,这完全是他的愿力,和信解殊胜,能随心转变的大威德神通之力的缘故。次则是菩萨巳证得大智慧,所行所至。都没有障碍的缘故。同时也是因为菩萨修集善根功德,他并不是为了利己,而是为一切众生,他把所修集的功德善根,毫无吝惜,统统回向给众生,所以他能称愿以成。菩萨供养诸佛的供品,皆为稀世珍奇,可以与诸天王所供养诸佛的供品齐等,其量充满无边世界,供养的功德也同样充满虚空。

  佛子!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诸佛世尊,普遍一切虚空法界。种种业所起。十方不可说一切世界种世界。不可说佛国土。佛境界。种种世界。无量世界。无分齐世界。转世界。侧世界。仰世界。覆世界。如是一切诸世界中,现住于寿,示现种种神通变化。

  诸位佛的弟子!菩萨中的大菩萨——修至一切处回向法的这位菩萨,他又作这样的思维观想:十方三世的诸佛世尊,他们的大威德法力,能普遍到达尽虚空遍法界,这乃是由于他们往昔修集的种种善业,无量无边的善业所生起。又有十方不可说——没有方法能说出它究竟有多少各种不同的世界。又有不可说那么多诸佛的国土。诸佛不可思议的境界。种种不同的世界。无有数量的世界。没有分别、没有齐限的大世界小世界。又有常常转动的世界。不平正的侧世界。向上仰的世界。向下覆盖着的世界。像这样各个大小不同的,形状不同的,种种世界中。都有佛在那儿住世,转*轮,教化众生。诸佛为了教化众生,运用善巧方便的方法,所以他示现种种神通变化之力,摄受众生。

  彼有菩萨以胜解力,为诸众生堪受化者,于彼一切诸世界中,现为如来,出兴于世。以至一切处智,普遍开示如来无量自在神力。

  彼字是指上文所说的那些世界。金刚幢菩萨说:在上面所说的各种不同的世界中,都有菩萨,这些菩萨都有大智慧,有特别殊胜的理解力,对于诸佛所说的甚深微妙法,他们都能领受,通达运用。他们观察十方世界中的众生,那些机缘已经成熟,那些是堪能接受佛的教化的,菩萨就运用他的神通变化,示现佛身,出兴在那个世界,教化众生,接引, 众生, 皈依佛门。菩萨接引那些众生,他并不是敷衍了事,潦草塞责图个好听的名就算事。菩萨是不畏艰难困苦,一直要把他所教化的众生,教到能得到一切智慧,至一切处的智慧境界,并且普遍对众生讲说佛有无量的自在——随心运用的神通之力。

  法身遍往无有差别。平等普入一切法界。如来藏身,不生不灭,善巧方便,普现世间。证法实性,超一切故。得不退转,无碍力故。生于如来无障碍见,广大威德种性中故。

  法身遍往:这是说佛的法性身,他能遍往诸佛的国土,处处一样没有不同的。平等普入:则为佛的智身,他普遍深入一切的法界。如来藏身: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灭的。如来藏身是以善巧方便,普遍出现到一切世间。证得诸法的真实性,因为诸法实性能超越一切有形有相的缘故。菩萨能得到念不退,是他有菩提心,行菩萨道,修六度万行,菩萨是修大乘果位,他决不会退转到二乘的果位。他恒常精进,修习正法,因为他已得到圆融无碍的智力,不受一切障碍的缘故。菩萨已生如来家,得如来藏身,永绝二障。得到如来权实无碍的知见,和如来广大威德的妙用,因为他已生在佛的种性中的缘故。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其所种一切善根,愿于如是诸如来所,以众妙华,及众妙香,鬘盖幢幡,衣服灯烛,及余一切诸庄严具,以为供养。若佛形像,若佛塔庙,悉以如是。以此善根如是回向:所谓不乱回向。一心回向。自意回向。尊敬回向。不动回向。无住回向。无依回向。无众生心回向。无躁竞心回向。寂静心回向。

  诸位佛的弟子!菩萨中的大菩萨——修至一切处回向法的大菩萨,以他所种的一切善根,愿在十方诸佛的道场裹,用很多的上妙名华,很多种名贵的香,很多的锦绣鬘帐、华盖、高幢、长幡、宝衣、宝灯、巨烛,以及种种稀世的饰品,奉献诸佛,庄严道扬,供养在世的诸佛。若佛形像;菩萨不仅供养现世的诸佛,就是已入涅槃的过去诸佛的形像,和后人为灭度诸佛起的舍利塔,纪念诸佛造的庙,菩萨一概这样供养,没有差别。同时对于三世诸佛,也都一样用他的善根诚意回向,以回向而作供养。菩萨回向的时候,所谓不乱回向:不乱就是心裹没有杂念,也不妄想纷飞,而是正心诚意的回向。一心回向:心念集中,专心注意的回向。自意回向:自己开悟,不是藉其他的因缘所开的悟。以自己的善根回向,令获此回向利益者,亦能自己开悟。 尊敬回向:为恭敬三宝,因之回向。不动回向:不为善恶的境界而动摇,不为逆顺的境界而转移,以不动之定力来回向。无住回向:即不着住,不着住于人,不着住于法,人法皆空的回向。无依回向:乃不依于境界的回向。无众生心回向:菩萨为饶益众生,以自己所修善根回向一切众生,但不执着众生,亦不执着回向的功德,因菩萨无我相,众生相,知道我空,故行所无事,不著相回向。无躁竞心回向:躁是心急躁、脾气急躁。竞是竞争,事事好与人争胜负。无躁竞心就是内心不急躁,心平气和处事接物。在行为上平易近人,事事谦和,不于人争长短。如果一个人好胜心强。则每事好强逞能,不能歉让,易流于贡高我慢,恃才傲物。这种性情的人,即不能修道。所谓“诤是胜负心,与道相违背。便生四相心,由何得三昧?”寂静心回向:寂静就是涅槃,正顺着涅槃来回向。以上十种回向,是分别显现菩萨修回向的心相。菩萨以此十种回向,回向给法界众生,回向无上菩提,回向实际。

  复作是念

  :

  尽法界虚空界,去来现在一切劫中,诸佛世尊。得一切智。成菩提道。无量名字,各各差别。于种种时,现成正觉。悉皆住寿,尽未来际。一一各以法界庄严而严其身。道场众会,周遍法界。一切国土,随时出兴,而作佛事。

  修十回向法中至一切处回向法的菩萨,又作这样的观想:尽法界遍虚空界,过去劫、未来劫、和现在劫,在这些时劫中的十方三世诸佛世尊,他们都证得了所有的智慧。他们修行圆满,功德具足,成就了菩提觉道。他们随愿示现种种身,在无量劫中随处示现,因之有无量的名字,每个名字都不同。在各个不同的时劫里,示现成等正觉——成佛。在种种的世界里住寿——住世,教化众生。佛的寿命是长住在世的,尽未来际也不入涅槃。有时为了应众生的机缘而示现入涅槃,那祇是一种善巧方便的度化方法而已。佛的悲心重,他是不会舍众生而入涅槃,其实他是到另一个世界去教化众生。每一位佛都是以法界的庄严而庄严其身。因为佛身就是法界,譬如我们常诵念的:“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这是佛的法身,所以遍满一切处。也就是以法界的庄严而自庄严其身。诸佛的道场,道场里离举行的各种法会,也是周遍法界,遍满所有的国土里。诸佛在十方的国土,随时都出兴于世,教化众生。在每一个国土里,都是平等广度众生,大做佛事,做佛所做的事。佛就因为要教化众生,所以他才修证成佛。我们现在想成佛,就要依佛所说的教法来修行。学佛的人,一天没有开悟,就应该常常生大惭愧。我们要知道从无量劫以来,就因为懒惰、不修行,所以才在六道轮回里流转生死,出不了生死的苦海。今生我们遇到了佛法,如果再不勇猛精进,那么,要等到甚么时候生死才能了!所以我们要时时刻刻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不要好逸恶劳,躲懒偷安,以为这是便宜事。其实,从无始劫以来,我们就因为犯了躲懒偷安、好逸恶劳的毛病,所以到现在还是生了死,死了生,轮回不息。想到这里, 真令人痛哭流涕,生大惭愧。为什么我要这样懒惰?为什么我不精进修行?为什么我不勇猛用功?如果能常常这样回光返照,反求诸已,问问自己我做一个佛教徒,我对佛教有过甚么贡献?倘若有贡献,那我今后就应该增加我们的贡献。倘若没有的话,就要赶快努力,做一个佛教徒中最有力量的大护法,来帮助推动佛教的发扬,把法界推行到全世界,整个宇宙,遍法界,乃至推行到太空去,星球、月球去。也应该推行到每一个角落去,无一处不受到佛光普照,无一处不见闻到*轮常转,把才是我们佛教徒护法的本分,那才算尽了我们身为佛教徒的一点责任。为什么我要这样说呢?因为我观察到这儿修学佛法的六众弟子,有不少人希望开悟,想得胜妙的法益、开大智慧。这本不是妄想贪求,这是每个佛弟子应该有的希望和目的。不过我们不能光用心想,抱着希望不努力、不下功夫、不尽本分。那是得不到的,世间上没有空白说白话就可以得到成果的。要想开悟的人,必须要勇猛精进,拿出你的真心来,脚踏实地修行用功,为佛教尽责任,贡献自己的诚心和能力,那一定可以达到你的目的,实现你的希望。否则,空费时光,一无所成时,你决不能怪佛菩萨不接引你,因为佛菩萨他不骗人,但也不会受人的骗。

  现在社会上有许多不同的宗教团体,虽说每个宗教的旨趣和目的各有出入,但却同样都在宣扬化人心,谋求人类和平,希望能达到世界大同的目的。这些宗教中,则以佛教的义理究竟、最深广、最真实,远胜其他各个宗教。佛教是尽虚空、遍法界,不特爱人类、救人类,佛的慈爱是普及一切生灵有情无情的。佛教在横的方面说,是量包尘沙;在竖的方面说,则是竖穷三际。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向外跑,跑不出法界。往里钻,是钻无可躜。佛教是无在无不在,无所不在的。佛教的精神,就在这个地方。佛教是全人类的,不是那一个国家私有的。虽说释迦牟尼佛是出现在印度,但佛教并不限于印度一个地方,而是遍法界的。所以每个佛教徒都应该坚信佛的教言,佛所说的真实道理,才是真能救人于生死的苦海,救世界达到如理的和平。这个责任是艰巨的、远大的,但愿身为佛的弟子们,要本着诸佛的教言义理,荷担这付重担,共同努力,自救救人,自度度人。

  如是一切诸佛如来,我以善根普皆回向。愿以无数香盖,无数香幢,无数香幡,无数香帐,无数香网,无数香像,无数香光,无数香焰,无数香云,无数香座,无数香经行地,无数香所住处,无数香世界,无数香山,无数香海,无数香河,无数香树,无数香衣服,无数香莲

  华,无数香宫殿。

  修至一切处回向法的大菩萨他说:像前面所说的十方三世诸佛国土裹,出兴的无量诸佛如来,我愿意正心诚意以我所修的种种善根,普遍回向诸佛,也回向菩提和一切众生。我要用无数的香宝盖、无数的香宝幢、无数的香宝幡、无数的香宝帐、数的香宝网、无数的香宝像、无数的宝香光明、无数的宝香焰、无数的宝香云、无数的香宝座、无数的宝香经行地、无数的宝香居住的地方、无数的宝香世界、无数的宝香山、无数的宝香海、无数的宝香河、无数的宝香树、无数的宝香衣服、无数的宝香莲华、无数的宝香宫殿。菩萨供养诸佛的供品、无一不是上好的、珍贵的、无量数的,这是表示菩萨对于十方诸佛的尊重恭敬,真心、诚心,并以此庄严道场。

  无量华盖,广说乃至无量华宫殿。无边

  鬘

  盖,广说乃至无边

  鬘

  宫殿。无等涂香盖,广说乃至无等涂香宫殿。不可数末香盖,广说乃至不可数末香宫殿。不可称衣盖,广说乃至不可称衣宫殿。不可思宝盖,广说乃至不可思宝宫殿。不可量灯光盖,广说乃至不可量灯光明宫殿。不可说庄严具盖,广说乃至不可说庄严具宫殿。不可说不可说摩尼宝盖,不可说不可说摩尼宝幢。

  菩萨又用无量的华,做成伞盖供养十方三世佛,如果要详细的说,乃至于有无量的华宫殿。又有一望无边际的鬘盖,都是用珠宝做成的,如要往详细的说,乃至有无边际的鬘宫殿,用鬘造成的宫殿。 又有无与等比的涂香盖,如要往详细的说,乃至有无量涂香所造成的宫殿。又有不可以数计的未香盖,如广义的说,乃至有不可数无量那么多的以末香粉饰的宫殿。又有不可称量的衣盖,如往广大方面说, 乃至有不可称量的衣宫殿。又有不可以心思的宝盖,如往广大方面说, 乃至有不可以心思不可以度量那么多的宝盖宫殿。又有不可量的灯光明盖,如广大的说,乃至有不可能量度那么多的光明宫殿。又有不可能用言语说的庄严具盖,如想广说,乃至有不可能说得清楚的那么多庄严具足的宫殿。又有不可能用言说,不可能用言说那么多的摩尼宝盖,和不可能用言说,不可能用言语表达的那么多的摩尼宝幢。菩萨以不可能用心思计度,用言语表达的无量无边上妙奇宝,供养十方三世诸佛,并庄严佛的道场。

  如是摩尼宝幡,摩尼宝帐,摩尼宝网,摩尼宝像。摩尼宝光,摩尼宝焰,摩尼宝云,摩尼宝座,摩尼宝经行地,摩尼宝所住处,摩尼宝刹,摩尼宝山,摩尼宝海,摩尼宝河,摩尼宝树,摩尼宝衣服,摩尼宝莲花,摩尼宝宫殿,皆不可说不可说。

  摩尼:是宝珠的总名,它的宝光,特别清净光明,不受一切的垢秽所染污。此宝珠所在的地方,必定增其威德。如果投到浊水裹,水即澄清。又名如意珠,它能遂心所求,皆能满愿。这种宝物,唯有德行的圣者才能享受,贪心的凡夫是见不到的。纵使侥幸获得,必遭受杀身之祸。不可说不可说是印度的数目名字,为大数目之一。

  像前面所说的,不可说、不可说那样多用摩尼宝珠做成的宝盖。和又有不可说、不可说那样多用摩尼宝珠做的宝幢。以及用摩尼宝珠做的长宝幡、摩尼宝珠做的宝帐。摩尼宝珠做的宝网、摩尼宝珠做的佛宝像,摩尼宝珠的光芒远照十方无尽国土。摩尼宝珠的光辉好像火焰。直射到有顶天。摩尼宝珠的光彩如祥云飘浮在空中。用摩尼宝珠所做的佛座。用摩尼宝珠铺饰的经行地面。用摩尼宝珠装饰的住处。摩尼宝的刹土。摩尼宝的山。摩尼宝的海。摩尼宝的河。摩尼宝的树。摩尼宝珠贯串成的宝衣服。摩尼宝的莲花。摩尼宝珠庄严的宫殿。以上这种种以摩尼宝珠做成的饰物,没有一样不是无量无数,不可以用言语形容。

  如是一一诸境界中,各有无数栏楯,无数宫殿,无数楼阁,无数门闼,无数半月,无数却敌,无数窗牖,无数清净宝,无数庄严具。以如是等诸供养物,恭敬供养如上所说诸佛世尊。

  如前面经文所说的每一个境界中,都有无数的七宝栏楯——栏干显现,无数的宝宫殿显现、无数的楼阁显现、无数的门闼显现、无数的半月型的门窗显现、无数的城墙垛口显现¬——却敌就是城墙上的垛口,用以退却敌人的。无数的大窗小窗显现、无数的清净七宝显现、无数的庄严宫殿及道场的供具显现。菩萨用这些最珍贵七宝所成的宫殿住处等等供养物,恭敬供养如上所说的十方三世诸佛世尊。

  愿令一切世间,皆得清净。一切众生,咸得出离。住十力地。于一切法中,得无碍法明。令一切众生,具足善根,悉得调伏。其心无量,等虚空界。往一切刹,而无所至。入一切土,施诸善法。常得见佛,植诸善根。成就大乘。不着诸法。具足众善,立无量行。普入无边一切法界。成就诸佛神通之力。得于如来一切智智。

  修至一切处回向法的这位大菩萨,他又发愿,说:我愿仗十方诸佛的大威神力,令一切世间都得到清净。愿所有的众生,都能永离恶道,和六道的轮回之苦,而能住十力地——住到佛地,永远不受轮回的痛苦。又希望一切众生能修学正法,了达诸佛。对于诸法能真知实解。得到圆融无碍的智慧光明。不单自己得大善根,也令一切众生具足善根,所有不良习气、烦恼无明,都调伏柔和,灭除尽净,使心如虚空,清净明朗。菩萨虽然常常在十方国土中来住,可是并不动于身,而无来去的迹象,这就是菩萨的心等虚空无量的修行功行。菩萨常深入其他国土裹去,他并不是去观光游览,而是应机赴缘到那儿去度生,布施种种善法,教化众生习行一切善法。菩萨慈悲为首,普度众生,所以他能常常见佛,供养三宝,亲近三宝,在三宝前种植种种善根,修行菩萨道,成就大乘的功德,圆满修集大乘行门。菩萨的成就,如此殊胜,但他对于诸法,却没有一点执着。菩萨具足了一切众善,建立了无量功德,普遍入于无边的所有法界,成就了犹如诸佛的神通力量,也得到了如佛一样的智慧中的大智慧。

  譬如无我,普摄诸法。我诸善根,亦复如是。普摄一切诸佛如来,咸悉供养无有余故。普摄一切无量诸法,悉能悟入无障碍故。普摄一切诸菩萨众,究竟皆与同善根故。普摄一切诸菩萨行,以本愿力皆圆满故。普摄一切菩萨法明,了达诸法皆无碍故。普摄诸佛大神通力,成就无量诸善根故。普摄诸佛力无所畏,发无量心满一切故。普摄菩萨三昧辩才陀罗尼门,善能照了无二法故。普摄诸佛善巧方便,示现如来大神力故。普摄三世一切诸佛降生,成道,转正*轮,调伏众生入般涅槃,恭敬供养,悉周遍故。普摄十方一切世界,严净佛刹咸究竟故。普摄一切诸广大劫,于中出现修菩萨行无断绝故。

  修十回向至一切处的大菩萨,他能成就大乘,不着诸法以及得如来一切智智,是因为他能普摄,普遍摄受。譬如说无我的我空法,和普遍摄受种种法。所修集的善根,也能和无我法相摄,如同摄受诸法一样。我的善根也普遍和诸佛的善根相摄。诸佛所修的行门,我也修。诸佛所行的功德,我也行。我普遍摄受诸佛,都能一一供养,从不忘漏一位佛不供养的,决不会发生有余和不足的情形。我又普遍摄持种种无量诸法,对于诸法的真实义理,我也能完全悟入,完全明白而能实行,没有一点障碍。菩萨不仅摄受诸佛的善根和诸法的实意,他也普遍摄受十方世界一切行菩萨道的菩萨,修菩萨行的菩萨,他们所修所行的,都同样究竟,他们所集的善根,也是相同的。诸菩萨所种的善根,他也种这种善根。诸菩萨所修的善根,他也同样修这种善根。诸菩萨最初所发的菩提心,增长种种善根,他也是在最初发菩提心,以增长诸善根。他又普遍摄受十方世界诸菩萨所修行的行门。修至一切处回向的大菩萨,以他从前发的大愿大力,使令诸菩萨和他自己所发的愿,都能圆满,也圆满得到如佛的十力。他又普遍摄受十方世界诸菩萨所修的妙法,和他们证得的清净光明的智慧。菩萨因为得到了一切法的光明智慧,所以他能了达诸法,深悟诸法宝相,彻底通达无碍,妙用圆融。又普遍摄受十方诸佛大威德大神通力,也能成就这种威神之力。菩萨权巧方便,教化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成就他们的善根。又普遍摄受诸佛的十力和四无所畏,发佛所具有的四无量心——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满一切众生的愿。又普摄十方世界诸菩萨的三昧和四无碍智。四无碍辩才是法无碍辩才、辞无碍辩才、义无碍辩才、乐说无碍辩才。四无碍辩,就是四无碍智。陀罗尼是梵语,中译为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修至一切处的菩萨,他普摄了诸菩萨的三昧、辩才、陀罗尼,他都能照了,能观照诸法,了达诸法,都是不二法门,第一义谛。又普遍摄受诸佛所具有的善巧方便法,教化众生,而且能示现如佛的大威神力。又能普遍的摄受三世中每位佛,从兜率天降生人间,八相成道的过程。如入胎、住胎、出胎、成道,以及转正*轮,调伏众生,乃至入般涅槃。并且恭敬供养十方三世诸佛,每一个国土,都有一位佛,他无不周遍供养的。又普遍摄受十方一切的世界,令每一个国土,每一个佛刹,都以他的善根功德,而成为清净的国土,庄严的佛刹,无一不达到究竟的境界。又普遍摄受一切广大的时劫。这位修回向法门的大菩萨,他在每个时劫中都出现于世,修菩萨行,行菩萨道,饶益众生,拯救众生,教化众生,这些佛事永远不会断绝。以上十二句普摄,分别说明这位菩萨的愿望,以普摄善根回向,于理事方面,靡不周全,成就菩萨自利的德行,然后利及众生。

  普摄一切所有趣生,悉于其中现受生故。普摄一切诸众生界,具足普贤菩萨行故。普摄一切诸惑习气,悉以方便令清净故。普摄一切众生诸根,无量差别咸了知故。普摄一切众生解欲,令离杂染得清净故。普摄一切化众生行,随其所应为现身故。普摄一切应众生道,悉入一切众生界故。普摄一切如来智性,护持一切诸佛教故。

  上面的一段经文,是说修至一切处回向法的大菩萨,他普遍摄持十方诸佛的善根,普摄诸佛所说的诸法实义,普摄诸世界中诸位菩萨的法门,而得到大智慧的清净光明,以及诸佛的大威德、大神通之力。现在特别表扬菩萨是慈悲为首,平等护念众生的伟大精神。菩萨不仅是普摄诸佛和诸菩萨的优点,和诸法的实相,他也普遍到四恶趣的众生中,到六道轮回示现种种众生的身形,受生各类的众生,摄受各类的众生,教化各类众生,令他们脱雕六道。又普遍摄受一切众生,令那些众生都具足犹如普贤菩萨所修的菩萨行,修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又普遍摄持一切诸惑,像粗惑、细惑、麈沙惑、见惑、思惑、无明惑等。令众生的诸惑习气都得到清净。又普遍摄持一切众生的诸根,众生的根性,各个不同,菩萨都能了解,纵然有千差万别,菩萨仍然很明白众生诸根的趣向。又普摄一切众生所了解的,所欲求的。如果了解的是邪知邪见,所欲念的是杂染的、污垢的,就教化他们远离不正当的解欲,而得清净的本体。又普摄一切教化众生修行的行门,随众生能相应的,而为众生现身说法。又普摄一切与众生相应契合的。佛说的正道,用神通变化的善巧方法,深入各类众生裹去,同类相摄,方便教化。又普遍摄受十方三世诸佛的智性——就是诸佛成就的智慧,菩萨用所摄受的智慧,护持诸佛所说的教法。这一段经文,是显明修至一切处回向法的大菩萨。成就利他的功行。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时,用无所得而为方便。不于业中分别报。不于报中分别业。

  诸位佛的弟子!修至一切处回向法的菩萨中的大菩萨,以他所修的种种善根,如前面经文所说的方法回向时,他是本着无有所得,一切皆空的功行。虽归无所得,而仍能圆满菩提。不著于意自在方便而不违真实义理。菩萨他不着重在造甚么业,受甚么果报;不在这上面用心思,因为他知道“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的道理。虽然他能知道这个道理,但他并不在这个业中,来分别有什么果报,更不执着,在所受的果报里头,来分别他造的是什么业,受的是甚么报。菩萨对于受苦,他认为是了苦,受报是了报,所以菩萨是畏因不畏果。反过来说,众生是畏果,而不知道畏因的道理。菩萨在因地时,随时谨慎小心,决不造诸恶业,就不会担心将来受恶报。所以我们每个人,能事事慎重于开始的时候,一定不会受不善的果报。如果是应该受的业报,菩萨也是受之泰然,乐而安之。

  虽无分别而普入法界。虽无所作而恒住善根。虽无所起而勤修胜法。不信诸法而能深入。有于法而悉知见。若作不作,皆不可得。知诸法性,恒不自在。

  修至一切处回向的大菩萨,他虽然对业和报不执着,不在这上面费煞心思,但他的行为,自然地造成种种的善业,因为菩萨已舍离了一切的恶业。不必着意,顺其慈心,普入于法界,教化一切受苦的众生。菩萨他虽早巳知道诸法皆空、行而未行、作而无作。无作而作,作而未作,他仍恒常修种种善根,从不曾忘了栽培善根,修积福慧,所谓“栽培心上地,涵养性中天”,这就是恒住善根的一种表现。菩萨了达法性本空,知业无实体。倘若业有实体的话,不要说每个人的业充满虚空了,就是一个人的业实体,就可尽虚空界,不能容受。幸亏业性本空,无形无相,虚空仍然是虚空,众生的业障仍然是各自的业障。虽无所起:一切法的本体,是寂灭性的,无生无起的。心经上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就是说的法的本体。虽说如此,但是菩萨并未因此而放逸,他还是勤修圣法,精进勇猛修学种种殊胜法。虽知业性本空,他还是随时注意造诸善业。不信诸法:这并不是说,菩萨已经知道法性是空的,就不相信一切法,而是说菩萨知诸法空,不执著于法空,仍然能深入诸法实相,这是菩萨的境界。众生是先要能信,所谓佛法如海,要信才能渡。众生是要信,才能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菩萨是已入圣流了,故没有一个信的拘束,也没个不信的荒谬言论。所以说菩萨虽不信诸法,而仍能深入一切法,他的心中也没存着个法相,可是他确能知道一切法的实相理体,也见着一切法的寂灭相。不有于法,而悉知见:无论是有,或者没有,都能知能见。若作不作,皆不可得:不管你作,或者不作,都是空的、无所得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一切法性,它是常常不存在的、空的。菩萨知道诸法的法性,恒不自在。

  虽悉见诸法而无所见。皆知一切而无所知。菩萨如是了达境界。知一切法因缘为本。

  菩萨是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了达诸法空相,对于诸佛所阐扬诸法的生灭道理。悉知悉见,可是菩萨他并不执着他有所知、有所见,而是空无所见。菩萨他普遍知道一切法,但他却能无所知。这能知而不知,见而不见,以不动的大定来照了一切,只有菩萨才能这样的毫无执着,而又能了达一切境界。因为菩萨知道一切法,都是从因缘所生。因缘就是能生法的根本,是无形无相的。“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又云“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又云“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这就是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两位尊者追求多年,在偶然的机绿下,见着马胜比丘对他们所说。两位尊者立刻去谒见佛,并皈于佛的座下,顿证得阿罗汉的果位。这两首偈颂把因缘所生的法,说得非常清楚,也就是代表了佛教的重要义理,别于其他宗教的特点。

  见于一切诸佛法身,至一切法离染实际。解了世间,皆如变化。明达众生,唯是一法,无有二性。不舍业境,善巧方便。于有为界,示无为法,而不灭坏有为之相。于无为界,示有为法,而不分别无为之相。

  菩萨因为能明了诸法因缘所生的道理,所以他能见到十方诸佛的法身。他离开了一切的染污法,就可以达到法的究竟实际境界。菩萨修行的功行,知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开世间的染污相,即是法的真实际。菩萨了解世间上的一切事事物物,都是如幻如化,凡是有形有相者,都是无常;凡有生有灭者,都是虚妄。菩萨明了通达,离了理就没有事可言,知道众生本来也有同佛一样的佛性,众生也都是由无为法中所生。无为法是无形无相,永恒的,佛性也是永恒不变的。因此众生唯是一法,无有二性。所以不需要舍离业和报的境界,而来教化一切众生,用善巧方便的方法,随顺机缘,适合众生业报的境界,分明事理因缘,面对现实教化众生,决定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用。如此,菩萨在有为法的境界上,示现无为法的妙用,而不会因无为法妙用的缘故,而损灭破坏有为法的相。这个有为法的相还是存在,在无为界——无所为而为的、不为而为的法界里,示现有为法。他也不会分别执着无为的相。有为法是有形有相的世间法,是无常的,与真理相违,所谓世俗谛的。无为法是出世的、清净、真实、无形无相,永恒不变的,即第一羲谛。离开了世间法,没有佛法,常说佛法不离世间法。就因为有世间法,方显示出世间法的妙用、真谛。离开了无为法——佛法,世界就没有光明,没有了真理,众生等于沉在海底深渊。

  菩萨如是观一切法毕竟寂灭。成就一切清净善根,而起救护众生之心。智慧明达一切法海。常乐修行离愚痴法。已具成就出世功德。不更修学世间之法。得净智眼,离诸痴翳。以善方便,修回向道。

  修至一切处回向法的大菩萨,他根据前面经文所说,所以他能洞观诸法实相,知诸法毕竟寂灭相,是不生不灭的,寂然不动的。因此才能成就菩萨的清净善根。有了清净的善根,智慧增长,发菩提心,大悲为首,发愿救护一切众生。佛法如浩瀚的大海,菩萨有了如海的大智慧,所以他能明了通达如海一般的大法,深入法的究竟境界。菩萨为救护众生,常常乐于修行,因修行就可以离开愚痴我慢种种障碍,增长清净智慧。菩萨已经圆满具足成就了出世的善根功德。更不会再贪着诸世间的一切颠倒法,不清净的染污法。得到了清净智慧的明眼,离弃了一切愚痴,好像扫除了眼中的翳子毛病那样光明清凉。用善巧方便的方法,修持回向法门。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诸善根。如是回向。称可一切诸佛之心。严净一切诸佛国土。教化成就一切众生。具足受持一切佛法。作一切众生最上福田,为一切商人智慧导师。作一切世间清净日轮。一一善根充遍法界。悉能救护一切众生,皆令清净具足功德。

  诸位佛的弟子1这位修十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法的菩萨中的大菩萨,用他所修积的种种善根,作这样的回向——回向给法界众生。回向无上菩提。回向真如实际。菩萨这样回向,语语都能符合诸佛的心意,恰恰正好。菩萨又愿以他的善根回向诸佛,庄严十方的佛土、清净十方的佛土。菩萨以他的善根功德,饶益众生,教化众生,并且令众生都能成就道业。菩萨受持十方诸佛所说的法,圆满具足,无有余者。菩萨已修到了无所得的境界,所以他堪能被称为众生最良好的福田。有可以作寻求七宝的商人大队里最有智慧的大导师。又可以作世间上一轮清净的大日轮,好像太阳照耀着虚空一样。菩萨每一种善根,都充满了十方法界。每一种善根,都有救护一切众生的功能,令一切众生都得到清净的智慧,具足功德,圆满成就佛果。

  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回向时,能护持一切佛种。能成熟一切众生。能严净一切国土。能不坏一切诸业。能了知一切诸法。能等观诸法无二。能遍往十方世界。能了达离欲实际。能成就清净信解。能具足明利诸根。

  诸位佛的弟子!这位修回向法门的菩萨中的大菩萨,他作像前面经文所说的方法回向时,能有甚么样的功用?有甚么利益?金刚幢菩萨说:我现在可以归纳起来,大概有十种的成就。(1)回向的利益能护持一切佛种。护持——是保护、支持的意思,保护成佛的种子,支持佛的慧命,不令断绝。甚么是成佛的种子?修行办道的人才能续佛的慧命。(2)菩萨将自己所修的善根,回向给法界众生,令他们得到回向的利益,善根增长,发菩提心,习行善法,善根功德,早日成熟, 圆满菩提佛果。(3)菩萨回向的功德力量,能够庄严十方诸佛的国土,又能使十方诸佛的国土更清净。(4)又能不坏一切诸业,即是不坏一切众生的善业,而且令其增长。一切的恶业,则使他消灭,破坏无余。 (5)佛法深如大海,浩瀚无际,但菩萨他已修证得殊胜的智慧,所以能深悟诸法的实相真谛。凡夫为什么不容易明了诸法,接受诸法的道理?就因为普通人的心智,为五欲所遮盖,没有清净的智慧。智慧是由清心寡欲的禅定中生起的。(6)菩萨因为修回向法门,意境清净,心量宽宏,所以他能了达诸法,而且不着诸法,能平等观察诸法。佛在金刚法会上曾对诸大弟子说过:“是法平等, 无有高下”。平等二字,不特祇说一切法平等无二,而且还包含有仁慈的意思在内。平等是真性的体,能等观诸法,就能修善,发挥诸法的妙用。修回向法门的菩萨,他是悲心切切,慈心平等关怀一切众生,这就是他能等观诸法无二的原因。(7)菩萨又能往十方世界,他道十方世界的目的,是去教化众生。他不会偏爱那一个世界好,或者他特别喜欢那一个世界的众生,而是普遍到十方世界,随愿随缘,普度众生。(8)菩萨因为修回向法门,得到最胜利益,参悟了明白诸法实际的方法,就是必须舍离欲念。假如不能离欲,贪爱执着五欲,就永远不会明白诸法真实道理。众生为什么不能成就道业,证得佛果?就因为被欲念所蒙蔽,颠颠倒倒,起惑造业,永堕轮回。如果能断欲去爱,尤其更要断绝淫欲的念头,修清净梵行,就能达到了诸法实际的境界。 这时,更应注意的:欲纵能断绝了,还要进一步去扫除能断欲的执着,那才是真正的断了欲。倘若你心中存著「我是离欲了,我是个离欲的阿罗汉,我已见到法的真际了,我已开悟了”,这样,不特可以证明这个人还没有断欲,恐怕他还被欲所牵着呢!真离了欲的人,是不会著于离欲的思想。他的心境空明,已无所谓欲的存在了。菩萨修此回向法门,能了达离欲的方法,无著无依,见到诸法实际的境界。诸位信士!为什么要离欲?因为佛所以能证得妙觉佛果,就是没有欲了。想要学佛者,第一就要学佛能离欲——离世间的一切贪欲。所有三藏十二部经典,无论讲多少,都是叫人离欲。不管那一部经,都是讲这个。所以这次讲经,必定要强调这个“欲”字, 因为这个“欲”字,他可以演变出无量无边,不堪设想的后果——大而成佛果,小而能身心安乐,都在这个“欲”字上转变。成佛或者堕落,都是它的因素。 离了这个“欲”字,则没有可说的经典。你们不要轻看这一个小毛病, 无论在家人、出家人、佛弟子、非佛弟子,都不容易把这个小毛病除去。如果能把它去了,任何人都可以证得阿罗汉,证得佛果。阿罗汉就是已离欲了。在金刚法会上须菩提对佛说:“世尊!您说我是第一离欲阿罗汉,可是我不会作这个想法,我也不会自赞我是个离欲的阿罗汉,是人中的第一。倘若我这样想,这样说,那我还是着住在这个相上了”。不能离开这个相,而又自以为了不起,那是根本错误的。(9)菩萨又因为修此回向法门,成就了清净的信解。以他的回向功德,得到真正的、清净的、唯一不离染的信心,从此不会再有不清净的信解,诸魔外道再也不能动摇他了。清净信解是能上契诸佛之道的正解。(10)菩萨修此回向法门,能令他得到具足和明利的诸根。诸根是指人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具足诸根,就是六根都完全,不会没有眼,或者纵使有双眼睛的外形,而是瞎的、看不见东西。有对耳朵在头的两边,而是聋子、听不见声音。有个鼻子挂在面上,而嗅不出香臭。有条舌头在口内,而尝不出味道。有个身体驱壳,而不生触觉。有个意根但不能缘法,这都是六根不具足,缺乏它本来的功能。具足明利的诸根,则是六根即圆满无缺,而又明又利。 如眼能看得清清楚楚。耳能听得清清楚楚,所谓耳聪目明。鼻能嗅得清清楚楚。舌能分别五味清清楚楚。身的触觉也很敏感。意缘法也缘得明了正确,这就是名利的表现。菩萨修此回向法,就能得到诸根具足圆满,和它本有的功能明利的利益。以上就是菩萨修回向法的成就。

  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第四至一切处回向。

  诸位佛的弟子!以上所讲的,就是菩萨中的大菩萨所修的十回向法门的第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法的过程和境界。诸位善信士!我们听到了这段经文,应该学这位菩萨,脚踏实地,用功修行。不是听了就过去了,就完结了这一次听经的事了。听了如不实行,等于没有听一样。听经闻法,是给我们一个指路的明灯,藉灯的光,照明我们应走的大道,就要照着这条路向前去修行。假如你已知道这条路而不去走,便始终不会达到你的目的地。假使你希望到达到你要去的地方,就必须要依教奉行,依法修行,真真实实勇猛精进的修行。

  菩萨摩诃萨住此回向时,得至一切处身业,普能应现一切世界故。得至一切处语业,于一切世界中演说法故。得至一切处意业,受持一切佛所说法故。得至一切处神足通,随众生心,悉往应故。得至一切处随证智,普能了达一切法故。得至一切处总持辩才,随众生心令欢喜故。

  这位修至一切处回向法的菩萨中的大菩萨,当他正在修此法门的时候,这并不是说他住在回向中不动了、停止了。也可以说他一心专注这个法门,心不生他念。经中常称菩萨摩诃萨,“摩诃萨”是大的意思,是指菩萨中的大菩萨。这个大,是分别这位菩萨不是初发心的菩萨,他曾发大菩提心,修行已历若干时劫,有最上的智慧,大悲为首,慈心普度众生,难行能行,难舍能舍,难忍能忍,普遍行菩萨道,像这样的菩萨,就被称为大菩萨。凡夫如果发大心学修菩萨行,对人慈悲能忍能让,肯布施能舍,恭敬三宝,精进学道,这样的人,不论在家出家,也常被人称为菩萨,这叫凡夫菩萨。如能生生世世发心修行,也就会成为登地的大菩萨,进而圆满达到佛果。这儿说的大菩萨,是说他因为修这个回向法,而得到三业上的大用。他虽然还没有证得佛果,可是他已经能有千百亿的化身,好像观世音菩萨,“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做渡人舟”。这位菩萨他也得到至一切处的随应身的身业,不论那个世界,随缘应现,教化众生。这就是菩萨修至一切处回向法,所得到的身业的利益妙用。他又得到至一切处的语业上的利益。菩萨能在一切世界中演说佛法——遍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地方的众生,都能听到菩萨说的佛法,也不需要麦克风,或者有电台转播。无论有多远,所有有缘的众生都能听得清清楚楚,同佛一样。“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菩萨他因为修得了遍至一切处的语业利益,所以每个世界的众生,都能听得到他说法的声音,每一类的众生都能听懂他说的法,而且还觉得菩萨是在那儿专对他们说法呢!这就是菩萨所得到的,在语业方面的神通妙用,所以说能于一切世界中演说法故。菩萨在意业上,也得到至一切处,受持诸佛所说的法。他能到众生的心里去说法,能普入一切众生的身,而为众生来回向,令一切众生渐渐改恶向善,发菩提心。如像我们每个人发的菩提心,能日渐增长,精进真心修行,这就是菩萨的意业,到我们的意念里来了。我们的菩提心才一天比一天茁壮,才能受持一切的佛法,深印在八识田里,永远不忘。记忆经典、辽达佛法的义理、背诵陀罗尼。 我们之能身受心持,就是受了菩萨意业的帮助,这就是菩萨在意业方面所得的妙用。这也是菩萨修至一切处回向法,在意业方面的成就,所以他才能受持一切佛所说的法,自利而又利益众生。以上是说菩萨修此至一切处回向法门,所得的三业之体。

  菩萨又得到至一切处的神足通,尽虚空遍法界,无入而不自得焉。他愿到甚么地方去,就到甚么地方去,再有多远他也不需要飞机轮船,一刹那间就到达了,这就叫神足通,神速快捷,不受任何障碍。随着众生的心念,观察所得,便到那儿现出一个应化身,教化众生,满众生的心愿。菩萨有因为修此回向法,得到至一切处的随证智。这种智慧能令人不论遇到甚么困难,不管是怎样复杂的事,就能立刻明白困难的症结,而顺理成章,有条不紊的处理圆满。不但明白发生的境界,还明白一切法是从缘生从缘灭的道理。 菩萨怎么会明白的呢?就因为他得到了随证智。这种智慧是无障无碍的,所以对任何事、任何境界,都能很快的迎刃而解,好像用快刀斩乱麻,立刻了断。用刀刃比喻随证智,是很恰当的。随证智就是能见事省事的智慧。古德常说:“见事省事出世间,见事迷事堕沉沦”。堪称“见事省事出世间”的贤人。普通人因为没有随证智,所以就遇事糊涂,不知如何处理,往往凭着自己的我执偏见,颠倒行事,后果不堪设想。或者左右为难、彷徨无主,弄成“事绊人”,绊在那儿如入了大定,不知怎样做才好。 这一停顿,把一切事都耽误了。人办事,是迎刃而解;事绊人,就堕沉沦。菩萨得到随证智,普遍能够了解诸法实相,行事通达无碍。

  菩萨又得到至一切处的总持辩才,能随顺众生的心愿,令众生皆大欢喜。总持,即梵语陀罗尼。总一切法,持无量羲。持善不令散,持恶不余生。辩才,即四无碍辩,又称四无碍智。即法无碍辩,羲无碍辩,辞无碍辩,乐说无碍辩。菩萨因为修至一切处回向法,得到了总持上的无碍辩才。因之菩萨能随处教化众生,随顺众生的根性,因材施教。随众生的欢喜心,接引众生,令众生们都能遂心满愿,如意吉祥,皆大欢喜。众生心性各个不同,譬如吃东西就各有所好,有的愿吃甜,他就给糖。有的喜酸,他就给柠檬。有的好辣,他就给辣椒或芥末。总之,他总是令众生满意,不会令众生失望。菩萨是真心慈悲,为了满众生的愿,他甚至下地狱代众生受苦,都不发一句怨言。他祇希望看到众生欢喜,决不愿见到众生愁苦。学佛的人,应该跟菩萨学习,常常记得令他人欢喜,不要只为自己的好恶着想。学菩萨道、修菩萨行,是利他,不是利己,应以众生为前提。众生欢喜的,于众生有利的事情,就应该踊跃去做。菩萨从不考虑对自己有无利益。菩萨就是这样愚痴,以上是菩萨修至一切处回向法,所得的三业之妙用。

  得至一切处入法界,于一毛孔中普入一切世界故。得至一切遍入身。于一众生身,普入一切众生身故。得至一切处普见劫,一一劫中常见一切诸如来故。得至一切处普见念,一一念中一切诸佛悉现前故。

  菩萨因为修至一切处回向法,又得到至一切处,深入十法界的功用,能够在一根毫毛孔里,普遍入一切的世界。法界可以分为十种的法界:佛、菩萨、缘觉、声闻——这四个称为圣法界。天、人、阿修罗——这三者称为善法界。畜生、饿鬼、地狱——这三个称为恶法界。有时也称为佛道、菩萨道、声闻缘觉道、善道、恶道。阿修罗多由于瞋心重、憍慢、多疑的原因生于此道,他性好勇斗。男丑女美。人及畜生、饿鬼中,凡好斗、脾气壤、憍傲、多疑者,都可列入修罗类,他有天福没有天德,所以还算为善道。菩萨修这个至一切处回向法的缘故,就能很自由的普遍到十法界去,见佛闻法,普度众生。最神妙的是他能于一毛孔中普入一切世界,这不是幻术,而是菩萨修行的功夫才能有此境界。这就是所谓的“圆融无碍”的境界。能于小中现大,大中现小,大小无碍,事理无碍,自他无碍,一切一切都圆融无碍。所以才说“于一毛孔中普入一切世界”。毛孔虽然小,十方世界现在裹边,也不觉得狭窄。十方世界虽然大,纳入其中也不觉得世界怎样大。有云:芥子纳须弥,就是这种境界。又得至一切处遍入一切众生的身的功用,而且能于一个众生的身,普遍入到一切众生的身。菩萨一身入一切众生身,一切众生身也没有离一菩萨身,这是自他无碍的境界。菩萨又得到至一切处,能普遍见到三世的时劫,在每个时劫裹,又能常常见到十方三世出兴的诸佛,以及佛大转*轮,度一切众生,最后示寂入涅槃等,八相成道的境界,无一不历历在目,这是时间上的无碍智。菩萨又得到至一切处的普见念,在一一念中一切佛都能显现在他的面前。人最微细的就是一念,在一念中心里想的什么,常常自己都不能觉知,可是修至一切处回向的菩萨,他不特能知道自己的念,而且还能普遍知道一切众生的念。在每一个念裹边,前念、后念、今念,念念之中十方三世诸佛都现在其前,所以菩萨常常见到诸佛。这一节经文,是说修至一切处回向法的大菩萨,他在三业的功用上,得到了任运自在的利益,自利利他圆融无碍的境界。

  佛子!菩萨摩诃萨得至一切处回向,能以善根如是回向。

  诸位佛的弟子!菩萨中的大菩萨,修此第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法的经过中,能以他所修集的种种善根,像经文中所说的,给十方三世诸佛回向,给遍法界众生回向,为菩提觉道回向,为真如实际回向。

  尔时,金刚幢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内外一切诸世间 菩萨悉皆无所著

  不舍饶益众生业 大士修行如是智

  金刚幢菩萨演说完第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法,当尔之时,他仰承十方诸佛,毗卢遮那佛,和释迦牟尼佛,诸佛世尊的大威德神通之力,普遍观察十方世界中的众生因缘,以及法会中诸位菩萨的反应,于是又用偈颂把前面的长行,综合其重要的义理,再说一遍,以便利后世一切众生——包括目前的我们,容易明白。

  菩萨修此至一切处回向法,就可普至内外一切世间。内而身心,外而诸世间。尽虚空遍法界,菩萨面对着如此广大的境界,能够内无身心,外无世间。菩萨什么都不执着,既不执著于他的身心,更不执著于一切世间的境界。虽无所著,但他时刻不忘于众生。为了饶益众生,他精勤行道,慈悲修慧,不舍离修行饶益众生的善业。菩萨所修行的、所追求的,是如何能令众生得到利益,用怎样的方法,而能善巧方便教化众生的智慧。

  十方所有诸国土 一切无依无所住

  不取活命等众法 亦不妄起诸分别

  在十方的世界内所有无量无数的诸佛国土,菩萨他都无所依恋,也不厌恶那一个国土,也没有一定永远住在某一个国土里。他是遍十方每一处佛土都去,但并不执着是自己私有的地方,菩萨不贪名闻利养,更不会修不正当的五邪命法,以为活命的手段。五邪命法是出家人,用一种不正当的方法,巧骗别人的钱财为生活。五邪命法就是(1)诈现异相。(2)自说功德。(3)占相吉凶。(4)高声现威。(5)说所得利以动人心。菩萨也不随便动妄念,或者对于人生分别心,或者对于事生偏见。菩萨修的是至一切处回向法门,所以决不会执着所依,采取邪法活命,和妄起分别的心念。

  普摄十方世界中 一切众生无有余

  观其体性无所有 至一切处善回向

  菩萨度众生,没有亲疏善恶美丑的分别心,没有爱憎的观念,而是普遍摄持十方世界中的一切众生,平等护念。他心中不会存著「这个众生不是我的亲友,就等以后再度;这个众生他是恶人,或者曾对我不友善,就慢慢再度;或者这个众生看来不顺眼,太丑陋,就不度;或者太穷了,没有给我供养,也不度”。菩萨没有这些好恶心和私见,他是普摄一切众生,不舍弃一个众生不度的。菩萨为什么要行菩萨道?就为了要利益一切众生,要教化一切众生,希望每一个众生都能成就佛道,所以说无有余——一个不令剩下,也不会度这个众生不度那个众生。菩萨观察每个众生都有佛性,没有其他的另一种体性。菩萨修此至一切处的善回向法,是要把所修集的善根功德回向给众生,令众生早成佛道。但他并不因此而执着这是他给众生回向的功德,菩萨是没有这种执着。佛在金刚法会中对须菩提和大众说:“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就是说不著相,广度众生然不执著于自己的功德。

  普摄有为无为法 不于其中起妄念

  如于世间法亦然 照世灯明如是觉

  发菩提心修菩萨行的诸大菩萨。他们不是只修某一种法门。不像一般凡夫,一定选择与自己契机的法门来修学。菩萨他巳了解诸法实相的道理,所以他普遍摄受一切法。他不分别有为法——世间法、有漏的,和出世间法、无漏的无为法。他通达诸法,知道佛法不离世间法。他不会在有为法和无为法的中间,乱生出一些怀疑、臆测、妄念分别心。他对于世间法的看法,也相当重视。一个人如果对世间的正法——十善,都没有做得圆满,那还能修出世的无为法?常言:“未成佛道,先成人道”。人道就是世间的有为法。菩萨对世间法也是这样看法,他是看十善正法——人道。照世明灯,是说佛像一盏光明的大灯。普照世间,把世间的黑暗照破,成为光明的世间。金刚幢菩萨说:佛也是从这种道理中觉悟的。

  菩萨所修诸业行 上中下品各差别

  悉以善根回向彼 十方一切诸如来

  这位修至一切处回向法的菩萨,他所修的种种业行,就是一切的善功德。这种善功德——十善的功德,有上中下三种口品类的区别。如果修大的十善,就成就上品的十善功德。修中等的十善,就成就中品的十善功德。修小十善,就成就下品的十善功德。所谓功不唐捐,只要为善,总有它的功德存在。所以每个人要随时谨言慎行,稍一不慎就种下了一个恶因。念念存着善心,就种下了善因。毋以善小而不为,积无量小善,也会成为大功德。菩萨把他所修的善根功德,完成回向于彼——彼就是一切众生,回向十方的一切众生,和回向给十方诸佛世尊。菩萨的心目中,时时不忘利益众生,时时不忘尊敬诸佛。

  菩萨回向到彼岸 随如来学悉成就

  恒以妙智善思惟 具足人中最胜法

  菩萨修此回向法门,为的是度一切众生,希望法界的众生们得到他回向的利益,能够同登解脱的彼岸。他自己常随诸佛修学上妙佛法,都得到了成就,以所成就的功行又教化众生,令众生也知道修学佛法,也得到成就。菩萨恒时善用他自己修得的殊妙智慧,正念思惟诸法实相及审察所修行的六度万行,是否能符合诸佛之语意。菩萨就像这样勤修诸行,具足了人中最殊胜的妙法,和圆满的功德。

  清净善根普回向 利益群迷恒不舍

  悉令一切诸众生 得成无上照世灯

  甚么是清净善根?就是修出世法成就的善根,纯净无一点杂染的善根。世间的一切法,即令做到至善至美,总不免有点染污。修行人欲达到佛果,须经历三大阿僧祇的时间,还要生生世世不间断的修学,才能把染污、习气和无明惑断尽,才能威就圆满的清净佛果。修回向法的菩萨,他已修行历若干时劫了,所以他已成就清净的善根。他以所成就的清净善根,普遍为一切众生回向。群迷就是众生的代名词,一切众生都是迷而不觉,迷惑得颠颠倒倒,黑白不分,是非不明。不是少数这样,而是无量数,所以说群迷。菩萨大慈大悲,一心愍念众生,看到众生这样迷误不觉,颠倒沉沦,所以他恒不舍弃这些众生,把善根回向他们,教化他们,令这些无量数的群迷,都知道“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都能了生脱死,永离轮回,到达涅槃彼岸。更愿意令一切的众生,能成就无上的道业,将来证菩提佛果。智慧之光普遍照耀世间,犹如照世的明灯,破除世间的黑暗。

  未曾分别取众生 亦不妄想念诸法

  虽于世间无染着 亦复不舍诸含识

  这位修回向法的大菩萨,他对于众生用慈眼看待,平等心教化,没有分别心,无所选择。不是说这个众生,他给我叩了一个头,我就欢喜他、教化他。那个众生没有向我叩头,我就不理他、不教化他。凡是有缘的众生,他都欢喜都接引都教化,没有生过分别心,也不取著于众生相。菩萨对于诸法,从不怀疑和妄加臆测,他是本着自己的妙智,观察诸法,正念思惟一切诸法,用正法教化一切迷误的众生。菩萨虽与凡夫同处在一个世间、和世俗人一样生活,可是他能不染著于世俗之境。他虽随顺众生,也不染著于众生的习气。他虽然勤修梵行,也不因之而就舍离众生,远遁深山,做个自了汉,独善其身。所以说他也不会舍弃诸含识。含识,也是众生的代名词。菩萨是人在尘心出尘,犹如井裹栽花不染尘。

  菩萨常乐寂灭法 随顺得至涅槃境

  亦不舍离众生道 获如是等微妙智

  菩萨所修的是寂灭无为之法,他的心念已很自然的常呈现寂净的境界,所谓八风吹不动,决不会被外境所转动。他乐于修寂减法,更乐于安住寂静。虽然如此,但他不舍众生,要度化众生,而众生的根性又不齐等,必须用种种方法,善巧方便去摄受众生,就得随顺着众生的心性,采取契机的方便法,慢慢地把那些迷惑的众生,引导到正法的路上,教化他们生信心、发菩提心、学修菩萨行、学行菩萨道,以至能令一切众生明白不生不灭的道理,到达究竟的涅槃境界,和具有常乐我净的涅槃四德。亦不舍离众生道——众生道包括六道:天、人、阿修罗三善道。畜生、饿鬼、地狱三恶道。菩萨他并不是只度三善道的众生,他也不会舍离三恶道的众生。众生起惑造业,总在这六道中打转,菩萨为要度众生,也只得跟着众生在六道中漂沉,一直要把他所度的这个众生,度到解脱彼岸,他才放心再去度另一个。他的身随着在六道轮回裹转,但是他的心愿不会受到染污,因为菩萨已经获得到大智慧,无上微妙的大智慧。

  菩萨未曾分别业 亦不取着诸果报

  一切世间从缘生 不离因缘见诸法

  菩萨修行不辞艰辛,他为的是要济度众生,他不曾着意在自身的业和报上。他本着慈悲心,行所无事,决不会先存着获一个好果报的心,才去行菩萨道。修行人能达到菩萨的果位,他的三业早巳获得了清净,所做的一切事,无一不是善业了,何用再去计较修善业得甚么 好果报的事。一切世间上的事事物物,没有一样不是从因缘生的。释迦牟尼佛当年教诲诸大弟子时,对于诸法的生灭解释,说得非常明确,许多弟子因了解佛阐明的道理,证得罗汉果位。如:“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又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修此回向法的大菩萨,他已通达明了这个道理,所以他才能发大菩提心,修这个回向法门。如果每个修行人都能明白离了因缘,就见不到诸佛的道理,放下一切执着,自然也就成了菩萨。

  深入如是诸境界 不于其中起分别

  一切众生调御师 于此明了善回向

  修回向法的大菩萨,他已经深入于前面所说的这种寂灭境界,了达诸法空相,不会在有为法和无为法上生分别心。一切众生的调御师——就是说的这位修回向法的菩萨,他是所有众生的调御导师,和驾御领导众生的大善知识,教导有方的好导师。菩萨明白了种种法,得到了通达无碍的智慧,任运自如,以此善根功德,回向一切众生。回向无上菩提,回向实际,而无有执着。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

  唐于阗国沙门实叉难陀译

  美国万佛城宣化禅师讲述

  卷第二十五 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三

  无尽功德回向第五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无尽功德藏回向?

  金刚幢菩萨讲完了十种回向中的第四回向之后,紧接着称了一声佛的弟子!然后就提出第五回向法来,征询大家。诸位!你们可知道?甚么叫做菩萨中的大菩萨所修无尽功德藏的回向?在下面我当为诸位解说。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以忏除一切诸业重障,所起善根。礼敬三世一切诸佛,所起善根,劝请诸一切诸佛说法,所起善根。闻佛说法。精勤修习,悟不思议。广大境界,所起善根。于去来今一切诸佛,一切众生所有善根,皆生随喜,所起善根。去来今世一切诸佛善根无尽,诸菩萨众精勤修习,所得善根。三世诸佛成等正觉,转正*轮,调伏众生,菩萨悉知,发随喜心,所生善根。三世诸佛从初发心,修菩萨行,成最正觉,乃至示现入般涅槃。般涅槃已,正法住世,乃至灭尽,于如是等皆生随喜,所有善根。

  金刚幢菩萨又称了一声法会中的诸佛弟子后,接着就开始阐演第五种无尽功德藏回向的法。他说:这位菩萨中的大菩萨,他是怎样修行这回向法的呢?是以忏除一切诸业重障,所生起的善根,回向给法界众生的。忏是觉悟已犯的过失,在佛前陈露。悔是既经觉悟过失,以后改过再不重犯,清净修行。所以“忏悔”两个字经常连在一起用。佛教中常举行礼忏仪,就是集体诵忏悔文和礼佛,以求消业障和悔过自新。佛弟子们不论出家在家,日必在佛前自忏,为自净其心的修持。忏除是忏悔而除罪的意思,要除灭一切的诸业所造成的重障。这儿说的诸业,是指一切的恶业。恶业能成为很厉害的障碍。就以听法师讲经来说:人的身躯虽然坐在佛堂,但你不一心两耳专一听讲,时而打闲岔,打妄想,或者看其他的书;这样都会成为业障,也会错因果。障就是障得令人愚痴,生不起智慧,更不能生起善根。如果不忏悔。障就不能消除。倘若你希望生智慧,起善根,就必须在佛前诚心忏悔。

  经上告诉我们:“忏除罪障,随喜福德”。怎样又说会错因果呢?你们不见社会上许多人作事,总是落后别人一步。比如买彩票,自己的号码往往与那个中头彩的人,就上下差一号。又如做生意。眼看别人做这笔买卖赚了大钱,等你去做时,刚好行市变了,不特没有赚到,反而丢了老本。很多事,就这样差之毫厘,而结果天地悬殊。这都是在听经时不专一其心所造的业报,这个报就成了障。这个报障,令人事事赶不上机会,事事落在别人的后面,障得不如意事常八九,愚昧闇钝,颠倒颓丧。所以说凡能专心诚意听经闻法的人,他必定可以获得大利益,一定不会错因果。

  这位修此回向法的大菩萨,他因为不忘忏除种种的业障,使令生起智慧,增长善根。回向众生,故成就了无尽的功德之藏。这无尽的功德就像宝藏,也可说宝库里所藏的,都是无尽的功德。菩萨由于在遍法界中,在无尽的境界中,将自己修积的善根,随时随地回向的缘故,所以成就了无尽的功德之藏。修此回向法的大菩萨,他对于十方三世诸佛的态度和礼貌,无时不是发自内心的毕恭毕敬。用最恭敬的身心,五体投地,入深法性,礼拜三世——过去、现在、未来的十方诸佛世尊,而除我慢障,并且普遍代表十方世界的众生礼诸佛法僧三宝。菩萨这样修行,所生起无尽功德善根,并以此回向。菩萨又常常劝请诸佛,愍念众生,常住在世,转大*轮。说法教化众生,令众生能恒闻正法,离苦得乐。因为劝请诸佛说法住世,而获得无尽的功德之藏。菩萨闻佛说法之后,又能依法修行,而且是勇猛精进,精益求精的勤奋修习佛法。假若只听而不实践,那是得不到利益的。菩萨就因为能专一其心的听,切实依教修习,所以他能领悟。能有所领悟,则不思议的境界,广大的境界,就可以显现。这种境界不是普通人可以用心意来思想,用世俗的的言语可以述说或描写的,乃是由切实的修行功夫中自然成就的。当修行的功行达到某种程度时,就有这种不可思议的境界,广大无边无际,这时就明白了这种境界。由于有了这种功行,就在其中生出无量无边的善根。菩萨如是闻佛说法精勤修习,获得无尽功德之藏,并以此回向。

  菩萨又对于过去世诸佛所修的善根,过去世众生所有的善根;未来世诸佛所修的善根,末来世众生所有的善根;现在世诸佛所修的善根,现在世众生所有的善根——不分别是佛也好,是众生也好,菩萨皆等观随喜,而且赞叹。因为能随喜赞叹的缘故,其心量一定广大、柔和,就不会生嫉妒心和瞋恚心。菩萨修此随喜功德,所生起的善根,获得无尽的功德之藏。去、来、今十方三世诸佛所具有的善根,是无尽数,不知有多少的。十方三世的诸位菩萨,依如来的教言,精进勤奋,随喜修学诸佛的善根。这位修回向法的大菩萨,同样随喜修习,获得无尽的功德之藏。十方三世的每一位佛,当他们成等正觉——成佛之后的时候,必定大转*轮,演说正法,使令一切众生,能身心调伏。令刚强乖愎的众生,也都被调伏得合理合法,谦虚慈和了。菩萨对于这一切的善业,教化众生的方便法门。他都能领悟。也发随喜心,随喜诸佛转大*轮,如是生起种种善根,获得无尽的功德之藏。

  三世诸佛从最初发心的时候,就发心修菩萨行,修菩萨所修的六度万行,普度众生的难行苦行。经若干时劫。功行圆满具足,方成最正觉而证得佛的果位。成佛之后,教化众生,乃至示现入般涅槃——就是他教化众生的因缘,在这一方可以告一段落了,就示现入般涅槃,入灭了。佛示现入涅槃,离开了人间广大的众生之后,正法住世一个时期,渐渐进入末法阶段,乃至到佛法灭尽。这其中所经过的历程,各种不同的境界,时间空间上都有显明的变化。修此回向法的菩萨,他一一都随喜,以所生的随喜善根,成就了无尽的功德之藏。菩萨修行,昼夜六时,不舍忏悔、礼赞、随喜、回向,所以成就功德无量。

  菩萨如是念不可说诸佛境界,及自境界,乃至菩提无障碍境。如是广大无量差别一切善根。凡所稹集,凡所信解,凡所随喜,凡所圆满,凡所成就,凡所修行,凡所获得,凡所知觉,凡所摄持,凡所增长。悉以回向庄严一切诺佛国土。

  修此回向法的大菩萨,就像这样念不可说、不可说那么多诸佛的境界。这个念字在这儿不仅只是心念口念,它还包含了观察的意思在内。菩萨正念思惟,观察诸佛无量无数的善根功德,成就的胜妙境界。菩萨是以他的胜妙智慧,深入思念诸佛的境界。菩萨也思念观察自己现在和过去一切所作,其中有如意的和不如意的事相,但他已了知这种种境界,祇是虚伪不实的现相,所以决不会令他起贪爱之心,也不会生瞋恚的执着。乃至于因发菩提心所得的无障无碍的智慧境界,菩萨也不生得失心。如是广大无量的种种不同境界,成就了广大无尽,种种不同的善根功德之藏。菩萨修行回向法门,凡是他所修积的种种善根。凡是他所深信了解诸法的善根。凡是他曾随喜十方三世诸佛菩萨,和其他法界的众生所修集的种种巨细善根。凡所修的六度万行,功德具足,圆满成就的善根。凡所修习的法门,而成就的一切善根。凡所修行种种行门所有的一切善根。凡所修证而获得的胜妙善根。凡所能了知而觉悟法性生起的善根。凡所摄受诸佛的教义而心领行持获得的善根。凡所增长的一切善根——菩萨无一不是完全用以回向给法界众生,回向给菩提觉道,回向给真如实际,并以来普遍庄严十方诸佛的国土,及诸佛的道场。

  如过去世无边际劫一切世界,一切如来所行之处。所谓无量无数佛世界种。佛智所知,菩萨所识,大心所受,庄严佛刹。

  修此回向法门的大菩萨,他不仅祇回向现在诸佛的国土,也同样回向给过去世,无边无际劫那么长的时间中所有的十方世界,以及十方世界中诸佛修行的道场,和诸佛曾经降临过的地方。所谓无量无数佛的世界种,菩萨是一一诚恳回向,并回向给法界众生,回向给无上菩萨,回向给真如实际。凡佛的智慧所知道的,菩萨的智慧所能认识的,大菩提心,大慈悲心所能接受的容纳的,菩萨均以此庄严十方诸佛的佛刹。

  清净业行,所流所引。应众生起,如来神力之所示现。诸佛出世,净业所成。普贤菩萨妙行所兴。一切诸佛,于中成道,示现种种自在神力。

  清净业,就是无漏业。由于修六度万行,生起净行。因此净行而得自受用,亦即自利。这种清净业行,就是所流,像流出的清净泉水。诸佛菩萨将所修得的清净业行自利复以利他,以此教化众生,救拔众生于苦海中。随着众生的业缘,又助成而增长自己的清净业行。这 就如像凿一个池,把清净的泉水蓄起,即引水入池。所以说诸佛菩萨的清净业行,皆是由于修无漏的净行,和度化众生而成就的。在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的第九大愿内有这样几句经文:“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 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由此就知道菩萨化度众生,即成就了增上缘。清净业行就是所流,增上缘就是所引。菩萨所修清净的业行,乃是广众生一切的因缘而生出来这种无漏法,也是佛的神力所示现,也是修出世清净业所成就,也是普贤菩萨的妙行所兴起的。所有的十方三世诸佛,都是在清

  诸位佛的弟子!以上所开演的长行经文,就是菩萨中的大菩萨,所修行的回向法门中第五种回向,名为无尽功德藏的回向。

  菩萨摩诃萨住此回向,得十种无尽藏。何等为十?所谓得见佛无尽藏,于一毛孔,见阿僧祇诸佛出兴世故。得入法无尽藏,以佛智力,观一切法,悉入一法故。得忆持无尽藏,受持一切佛所说法,无忘失故。得决定慧无尽藏,善知一切佛所说法秘密方便故。得解义趣无尽藏,善知诸法理趣分齐故。得无边悟解无尽藏,以如虚空智,通达三世一切法故。得福德无尽藏,充满一切诸众生意不可尽故。得勇猛智觉无尽藏,悉能除灭一切众生愚痴翳故。得决定辩才无尽藏,演说一切佛平等法,令诸众生悉解了故。得十力无畏无尽藏,具足一切菩萨所行,以离垢缯而系其顶,至无障碍一切智故。是为十。

  菩萨中的大菩萨,当他修治圆满了第五种无尽功德藏回向法之后,便得到无穷尽的利益,犹如宝藏。现在归纳为十种无尽藏。是怎样的十种呢?金刚幢菩萨一一分别解释。每一种都先把它名目标出,然后加以说明:

  (1)见佛无尽藏:菩萨修习圆满第五回向,可以得见无数量的佛,甚至在一毛孔中,都可以见到阿憎祇那样多的佛,出现到世间来教化众生。这是表示心性无大小,一多无碍之意。因为悟了、明白了就转识成智,智净影明,所以就有这种境界,并不是凡夫以意识显现的幻觉。

  (2)得入法无尽藏:得到深入法之义理的智观。以如佛的智慧之力观察一切法,就等于一法。观一切法也是如同一法,因为菩萨已证知法理义趣。能以妙慧知法的密义,方便善巧,权实自在运用,所以他观一切法悉入一法。

  (3)得忆持无尽藏:忆是记忆。持是受持;受之于心,持之于身。忆持就是说一个人的记忆力很强,所谓过目不忘。俗语说好记性。无论什么经典,祇要经过他的眼睛看过一遍,就永远记得。十方三世诸佛所说、今说、当说的佛法,他只要听过、看过,就永不会忘失,他必定能心领神会,依教奉行,古人说:“一历眼根,永为道种”。这就名之为忆持无尽藏。

  (4)得决定慧无尽藏:决定就是有真知卓见的智慧,不会犹疑不决,人云亦云,优柔寡断的跟在别人后面作应声虫。面临任何事情,立刻就能把握着重点,认清是非,用智来决断,用慧来简择。菩萨的智慧是清净的,第一义谛的出世智慧,没有偏见、我见。凡夫的智是世间智慧,是不纯净的,一种我见偏见的愚夫表现。菩萨不但有无穷尽的决定智慧,他更善于明白诸佛所说的秘密方便法。甚么叫秘密法?就是为甲说,乙不知;为乙说,甲不知;甲乙彼此互不相知。方便法是根据众生的根基,对着众生的了解力,说出来的法,使众生很容易接受。这是教化众生不可缺少的智慧妙用。

  (5)得解义趣无尽藏:义是法的真正道理。趣是义理的趣向。解义趣;是说菩萨得到了明白法的义理之所在。不特了一法的义理所趣,种种的法,种种的义理,种种的趣向。法理有深奥的道理,有浅显易见的道理,往往同样一件事,发生的时间、地方、人物的不同,运用法理分析时,则有出人之处。菩萨因为得到了解义趣的无尽智慧,他就能知道诸理趣的分齐。分齐就是指轻重、缓急、大小、深浅而言。

  (6)得无边悟解无尽藏:悟是明白了,这儿说的悟,不是说懂得了一件事,而是说一悟百悟,千千万万的事理都明白了。修行人时刻都在求得开悟,就因为开悟之后,清净的智慧就涌现了,对于世间上万事万物都能清楚觉照。解是了解,对一切的疑难都能迎刃而解。菩萨得到了无边的悟解智,就像虚空那样空明,无边无际。因为有了这种无上的智慧,所以他就能通达十方三世诸佛所说的微妙甚深法,不假着意,一一能悟解。

  (7)得福德无尽藏:菩萨修此回向法,完全是为了利益众生。因为众生困在迷惑中不知出离,菩萨慈悲为首,故把自己修积的善根功德,一点不保留的回向给众生,因之,他得到了无穷尽的福德。这些福德并不是他独自享受,庄严自身,而是使其充满于一切众生的意念中,绵绵不尽,令众生也因之得到无尽的福德。

  (8)得勇猛智觉无尽藏:菩萨得到了无上智慧,通达一切法,自己觉悟了,又能觉悟众生,除去众生的愚痴,为众生消灭种种的疑惑。 这种愚痴和疑惑,就像好人的眼睛上生了一层病翳一样,障碍视觉,而看不清一切东西的真实相状。菩萨以他的觉悟智慧,为众生除灭痴惑,了悟真理,这就如除去众生眼中的愚痴翳。菩萨以勇猛无懈的精神,教化一切众生;他的般若智觉是无穷无尽。

  (9)得决定辩才无尽藏:人的智愚各有差别,多为先天的善根所成。后天的教育和修持,当然也有培育的功效。就如各人的口才来说,有的人辩才无碍,有的人生来木讷,纵然有满腹经论,但无法宣扬表达。这位修无尽功德藏回向的大菩萨,他因为修此回向法,而得到了决定性的辩才无尽藏。所谓决定性,必须通达诸法实相,才有坚固不破的真理立场,然后运用圆融无碍的智慧,义正辞严,滔滔不断,口若悬河,舌战群魔,摧伏诸魔外道的谬论,这样才是真正的得到了辩才三昧。修无尽藏功德回向大菩萨,他就得到了这种决定辩才无尽藏。 他能演说十方诸佛的平等法。佛在金刚般若法会上,曾对法会中诸圣者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诸佛所说的法,都是平等平等的,希望后世修学佛法者,不要偏见,而起纷诤。菩萨演示诸法时,众生听了,各随其根性而都能获大利益。每个闻法的人,都能明白佛法的义理。

  (10)得十力无畏无尽藏:这位修无尽功德藏回向的大菩萨,他因修此法门,而得到了佛的十种神力,四无所畏的无尽藏。圆满具足了一切诸菩萨所修行的行门。用离垢缯系在他的头顶上。缯是丝织品的总名。用上好纯净的丝织品系在最尊贵的头上,以显示菩萨的清净梵行,离一切尘垢染污。菩萨证得的智慧,已到达一切无能障碍的境界。智慧本是由于清净无染中得来,有清净无染的灵明心,就可以有智慧,有智慧就没有障碍,而通达无阻。没有智慧,就因为愚痴、偏见、执着的缘故,所以处处受到障碍。

  以上十种,就是这位大菩萨修无尽功德藏回向所得的十种无尽的智德宝藏。这十种的前六种是说菩萨得的自利的宝藏。第七、八、九种是说菩萨得的利他之藏。最后一种是菩萨所修行的成果。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一切善根回向时,得此十种无尽藏。

  金刚幢菩萨又语重心长的称一声诸位佛的弟子!这位修无尽功德藏回向法的菩萨中的大菩萨,他之所以能得到十种的无尽藏,不是轻易可以得到的,是以他修积的种种善根,毫不自私,一点不保留的,真心诚意回向给无上菩提,真如实际,十方三世一切众生的果报,才有此十种无尽藏的收获。

  尔时金刚幢菩萨承佛神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当金刚幢菩萨说完了第五无尽功德藏回向的长行经文之后,他又仰承着十方诸佛,毗卢遮那佛,和释迦牟尼佛等的大威德的神力,普遍观察十方三世一切众生的因缘,而用偈颂,把前面的长行重说一遍, 以便利三世一切众生容易明白,容易了解,容易依法修行。

  菩萨成就深心力 普于诸法得自在

  以其劝请随喜福 无碍方便善回向

  深心力就是般若之力、智慧之力。这位修无尽功德藏回向的菩萨, 他修此法门成就了,而得到了深心力——般若之力,智慧之力,所以才能对于诸法通达彻悟,运用自如,受用自在。诸法就是佛所说的八万四千法,这也是为了针对众生的根性,故采取善巧方便,以便普度众生,教化众生。菩萨善于运用,所以说普于诸法的自在,这是灵活运用之意。因为这位大菩萨常劝诸佛常住于世,常请诸佛转大*轮,又随喜诸佛修习一切功德,同时还随喜诸位大小菩萨修积一切功德。因劝请和随喜的缘故,所以得到无量福报。菩萨有了殊胜智慧,无量福报,又了悟诸法善于运用,于是他用圆融无碍善巧方便的法门,把一切的善根功德,回向给无上菩提,真如实际,法界一切众生。

  三世所有诸如来 严净佛刹遍世间

  所有功德靡不具 回向净刹亦如是

  三世——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在这三世中,十方无量诸佛,他们所居住的刹土,都是清净庄严的。这种佛刹并非祇在一处,而是遍满十方世界。修无尽功德藏回向的这位大菩萨,他所修积的种种功德,没有一样缺少,都圆满具足了,同样遍满了十方三世的佛刹,以此功德都回向给十方三世诸佛,庄严清净诸佛的刹土。

  三世所有诸佛法 菩萨皆悉谛思惟

  以心摄取无有余 如是庄严诸佛刹

  修无尽功德藏回向法的大菩萨,他对于十方三世诸佛所说的法都能通达其真理,依法修持,静念思惟诺法的真实意义。他用他的智慧一一摄受,无欠无缺无有余。他对诸法没有偏见执着,也不分别这个法高,那个法不究竟。他不会想:这个是大法,修此法门就有功德,可以见佛,能够成佛。那个是小法,修来没有利益。菩萨不执着,没有分别心。凡是诸佛所说的法,他一概一心专注摄取无余。以其所修积的善根功德,庄严每位佛的刹土。

  尽于三世所有劫 赞一佛刹诸功德

  三世诸劫犹可尽 佛刹功德无穷尽

  菩萨以三世那么长的时劫,来赞叹一位佛刹的功德。三世的时劫,在凡夫看来虽然很长久,但是它还有穷尽的时候,而佛的功德是无有穷尽的,穷未来劫也赞叹不完。赞叹佛刹所得的功德,也是无穷无尽的。

  如是一切诸佛刹 菩萨悉见无有余

  总以庄严一佛土 一切佛土悉如是

  在虚空中有如恒河沙数那么多的佛刹,这位修无尽功德藏回向的菩萨,以他修持所得的无碍境界,没有一个, 佛刹看不, 到的。他并不是庄严一个佛土就认为满愿了,而是要庄严所有的佛土,使每一位佛的刹土都同样清净庄严。

  有诸佛子心清净 悉从如来法化生

  一切功德庄严心 一切佛刹皆充满

  诸佛的弟子们,他们的心都清净光明了,因为他们从佛闻法,依教修行,深得闻思修的三昧,舍弃了过去一切的污垢,得到清净的身心,犹如从佛的佛法中重新化生出来一样。他们的清净光明智慧之心,是由于修积的善根功德所庄严而成的。佛刹中充满了心清净的佛子。同样一切刹土中充满了无量功德。

  彼诸菩萨悉具足 无量相好庄严身

  辩才演说遍世间 譬如大海无穷尽

  在一切佛的刹土里边,都有无量无数的大菩萨。这些菩萨每位都是相好庄严其身,不但相好庄严,更都具足了无碍辩才,能演说一切佛法,普遍到每个世间,去教化一切众生。好像大海一样,不拒细流,有无穷无尽的容量,和深不可测的境界。

  菩萨安住诸三昧 一切所行皆具足

  其心清净无与等 光明普照十方界

  菩萨虽说夙夜匪懈,普度众生,看起来他是忙得马不停蹄,可是他的心确常能安住于种种的三昧定中,不受外边的境界所扰乱。菩萨所修的六度万行,一一具足圆满了,广引菩萨道,自觉觉他,自度度他。菩萨的心没有一点杂念,也没有任何染污,他的心清净得没有东西可以与它相比。他的智慧之光,就能普遍照到十方法界去。

  如是无余诸佛刹 此诸菩萨皆充满

  未曾忆念声闻乘 亦复不求缘觉道

  像上面所说的既清净又庄严的佛刹,遍满了尽虚空遍法界。这些大菩萨,都充满在每一个佛刹里。他们都是修大乘的六度万行,行大乘的菩萨道,从不曾想退转来修声闻乘的法门,以求自了。更不妄想改求缘觉的二乘道理。诸大菩萨自始至终是发大菩提心,不畏艰苦,也不考虑时劫遥远,也不急急于求证佛果,入般涅槃。菩萨一心一意在普度众生,不念众生的旧恶,也不舍弃难度的众生,所以说菩萨心就如慈母的心。

  菩萨如是心清净 善根回向诸群生

  善欲令其成正道 具足了知诸佛法

  菩萨的心是如此的慈悲,如此的清净无为,如此的平等无私,如此的广大宽宏。菩萨对众生的心意,有说不尽的伟大慈爱,犹如和熙的阳光。他把自己修积的善根功德,毫不藏私,统统回向给一切众生。他的用心并不在与众生结好,令众生来感激他、供养他,他的目的是希望每个众生得到他回向的利益,而能早成佛道,和能明白诸佛所说的一切佛法,知道依教奉行,切实依照诸佛所说的道理,做个心地善良、品德优良、行为端正的佛弟子。

  十方所有众魔怨 菩萨威力悉摧破

  勇猛智慧无能胜 决定修行究竟法

  众生有多少,魔就有多少。佛有多少,魔也就有多少。古德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道高一丈。魔在头上”。每一个修行的人,必须经过几番磨练,才能知道是否经得起考验,能否走这条修行的路,倘若受不了折磨,就成不了佛。如果经不起苦难,就换不来福享。要想成佛,必须先在魔王队里经过一番锻炼,认清楚了佛魔的差别,就自然会转变魔境界为佛境界了。假如你想有好福报,首先就要受得了种种的困苦艰难。十方世界都有佛,十方世界也同样有魔。这个魔,其实他也是助人成道的,不过他所引导的方向不同,他是在反面来帮助人。他以引诱的方法来迷惑你,考验你,在这种关头,如果能清楚善恶业,不受引诱,不被迷惑,就不会做魔子魔民了,就冲出了众魔怨的包围。修无尽功德藏回向法的大菩萨,他成就了大威德神通之力,可以把一切魔怨都降伏、都消灭、都摧折破坏干净。菩萨有勇猛坚强的威神之力,没有人能胜过他的大智慧,所以他能决定应该修行的正法。真正圆融无碍的大法,就是究竟的佛法。

  菩萨以此大愿力 所有回向无留碍

  入于无尽功德藏 去来现在常无尽

  凡是修菩萨行的,一定要发大愿力。什么是大愿力?就是恒不舍离众生。菩萨于长久的时劫中,随众生来往于生死海中,不过他是乘着愿力来去的。过去世的菩萨,他已发了大愿。现在世的菩萨正发着大愿在行菩萨道。未来世的菩萨也应当发最大的愿力。没有大愿是不能入菩萨之流。这位修无尽功德藏回向的大菩萨,就根据他发的大愿修此回向法门,将修积的无尽功德善根,全部都将它回向,一点不保留地回向给一切众生。回向给圆满大菩提。因为此回向的功德,而入于无尽的功德宝藏。这是没有时间的限制——过去、现在、将来。他的回向无有限量,他的功德也是无穷无尽。

  菩萨善观诸行法 了达其性不自在

  既知诸法性如是 不妄取业及果报

  修无尽功德藏回向的这位大菩萨,他善于观察种种修行的法门,他明白通达所有一切法都是无常的,都是生灭的法,所以说他能了达 其性是不自在。既然已经知道诸法的法性是苦空无常无我,所以菩萨就不会妄生分别心,来分别善业恶业,也因此没有善恶业的果报了。

  无有色法无色法 亦无有想无无想

  有法无法皆悉无 了知一切无所得

  没有色法,也没有无色法的区别。色法就是五蕴法,包括色、受、想、行、识。色是有形体的,受、想、行、识是无形体的,具是空假。 菩萨能理解这种道理,在他的眼中,根本无所谓五蕴的色法和无色法的观念。没有想蕴,也不会有想蕴的看法。无论是有为法,或者是无为法,都是空幻。如果能明了一切的法都是空的,没有相的,更无所谓愿。智和得也是虚空的。所谓“无智亦无得”,心经上说得最透彻了。

  一切诸法因缘生 体性非有亦非无

  而于因缘及所起 毕竟于中无取着

  所有一切的种种法,无论是五蕴,十二因缘法,和四谛法等,都是从因缘生出来。这种从因缘所生的法,它的体性既非有,亦非无,因之,不能说它有也不能说没有。总之,“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它既不是有为法,也不是无为法,它只是随着因缘而生灭。由这道理, 就不必再在种种法中生出执着心来,自己困扰着自己。

  一切众生语言处 于中毕竟无所得

  了知名相皆分别 明解诸法悉无我

  种种的众生,具有种种语言。语言是无相、空的,如要追究言语的实在处,则是无有所得。如果你能明白一切有名有相的事物,它乃是没有分别而成的道理,就可以触类旁通,以此类推,自然就了然一切法都是无我的。

  如众生性本寂灭 如是了知一切法

  三世所摄无有余 刹及诸业皆平等

  一切众生的本性,本来都是寂灭的。根据这个道理,就能明了所有一切种种的法,都是一样的道理。三世在时间上看,似乎不同,但它所摄一切法,同样无有剩余。无论是佛刹,或者众生所造的善恶业,都是平等平等的。

  以如是智而回向 随其悟解福业生

  此诸福相亦如解 岂复于中有可得

  用前面所说的无上智慧,来给一切众生回向,随着自己的悟解力明白了一切诸业,一切的果报,而不执著于法,不困惑在诸业和果报里,心意宛然自在,福业就随之而生出来。对于所谓的一切福德相,也能了解它是如幻如泡影的。业障本来也是虚妄空假的,在这种通达无碍的智解中,又能找出个甚么呢?又有何可得呢?

  如是回向心无垢 永不称量诸法性

  了达其性皆非性 不住世间亦不出

  这位修无尽功德藏回向法的大菩萨,他将所修积的善根回向给一切众生的时候,是用他的清净心来回向。他修的是清净行,所演释的是清净法。以清净法来教化五浊恶世中的颠倒众生。菩萨虽然累劫在颠倒的众生中周旋,来教化这些颠倒众生,但菩萨的本性始终是清净,没有一点染污。他离开一切过恶,永无恶业而修一切善业,决不会再受境界的沾染和转变。菩萨以殊胜的智慧和定力,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所以说他在修回向时,其心无垢。垢字在这儿,也可当执着的意思讲。如果有了执着,就会生出垢染。若无所执着,就是清净,无往不通利的。菩萨因为不执着,就没有我见,就不会生分别心,就不会说:“这个法有很多长处和优点,那个法不究竟,有很多缺点。这个法的价值高,有它的分量,这个法没有价值,不值得学习。”菩萨从来不妄加批评,不去思量这些无谓的事,也不以言语来议论度量诸法的本性。因为诸法的本性,本来是空寂的。既知它是空寂的,怎会再去称量,猜度它呢。菩萨的心,没有颠倒的成见,当然不会再生出颠倒的妄念和臆测了。菩萨早已明了通达诸法都是没有一个真实的体性,假名安立,是一种善巧方便而已。这个法,它也不是常住世间的,也无所谓出世。我佛大沙门,早已对诸大弟子说过:“诸法从本来,常住寂灭相,不可以言诠”。就为了生恐诸弟子破了我执,又迷于法执。所以学修佛道的人,一定要远离一切的执着,要我执法执俱离。

  不住世间亦不出,就是说不应该有个法的执着。什么叫我执?譬如一般人,总是说:“这是我的,这是我所有的,我所做的,我的一切都是好的,对的,我样样第一。”一旦有了一个第一的思想,就不能了生死出苦海,因为有所执着。烦恼痛苦都是由执着所带来,起惑造业都是受执着的影响而作出恶事,种下恶因。要求得平安自在,就不要事事争强逞能,争取第一,而要放弃我执,没有什么第一、第二、第三的思想。更明白了诸法无常,无自性体,法也没有可执着的。我法二执皆空,无有存在,这就是菩萨的境界。

  一切所行众善业 悉以回向诸群生

  莫不了达其真性 所有分别皆除遣

  一切所行众善业:包括菩萨所修积的种种善业——身口意三方面的善业,如立功、立德、立言、立行。菩萨所立的功,他不自居为功而为私有,而回向给众生,令众生得此利益而增善根。菩萨所立的德行、德性、和恩德威望,他不以自得、自傲、自耀,也回向给一切众生。菩萨言不虚妄、不诈伪、不花言巧语,所说的句句都是良言善语,苦口婆心,无一言不是以利众生而说的。菩萨的作为,更是仔细谨慎,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佳言义行,给众生做最好的榜样。菩萨为了教化众生,是不计艰辛、不计时劫。菩萨心目中祇有善,没有恶。因之他自自然众善奉行,任何恶事也不会作。菩萨行善,不拣大小,不好大喜功,不自我吹嘘,不求名闻利养。至于他所见到的恶事,再小他也不作;再对他有利,他也不作,所以说菩萨是“众善奉行,诸恶不作”。也因为如此,他的三业——身: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口: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意:不贪、不瞋、不痴。这就是菩萨教化众生修学的十善道。菩萨将他所修积的一切善根,统统回向给所有众生。菩萨对于这种善业的真实性,他没有一点不明白的。所谓为善最乐,所以他将此善业回向给众生。菩萨能够有这样的心量,就因为他已没有人我的分别心,他把众生都看成为和自己是一体。他本着无缘大慈,不管有缘无缘,他都用大慈心待人。慈心能予人安乐。同体大悲,他认为一切众生和自己一样,应该没有彼此分别,他心中从来没有以为我是菩萨,他们是众生,我和他们不一样的这种分别思想。菩萨他觉得全世界的人都是一体的。全世界的众生,也是一体。整个法界的种种众生,都是一体,这样才是真正了达人我众生的真性。

  所有一切虚妄见 悉皆弃舍无有余

  离诸热恼恒清凉 住于解脱无碍地

  世间上充满了种种虚妄不实的事,每个人都有他自我的知见,因此明争暗斗,各逞私欲,贪瞋痴的乌云,弥漫于整个宇宙,令人见不了光明,得不到清凉,祇有菩萨把这一切虚名、假利、虚空的生死,令人堕落、缠缚人的五欲——财色名食睡等,都能舍弃无余。因之他的真实智慧就能显现出来。如果这种虚妄知见放不下,缠缚不解脱,那真实的智慧是绝对露不出来的。所以我常对大家说:“舍不了假,就成不了真。舍不了死,就换不了生。”人人都怕受苦,祇贪图享受,我告诉你们:“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要想享福,要想了生死,你要把虚妄放弃。倘若不能把虚妄弃舍掉,那个真实的东西就永远得不到。为什么呢?因为你尽跟在虚妄的后面跑,怎么会认识真实的面目呢?想要明白真实的道理,就赶快先把虚妄的知见放下,把五欲的缠缚解脱。离诸热恼恒清凉;诸热恼,就是很多的烦恼。烦恼有多少呢?大概有八万四千那么多。虽然有这么多烦恼,假设你能把它放下了,就是清凉。能离开一切烦恼,就常常在清凉中生活。好像白天烈日炎炎,热得汗流夹背,喘不过气来;一到晚间,凉风习习,就不热而凉快了。

  人的烦恼,就是热恼,热恼得心烦意躁,坐立不安。谁叫你生烦恼的?其实都是自己自找的。我见太重,稍有一点不遂自己的心意,脾气就来了,就像老虎发起威来那么凶,弄得别人不安,自己也无利。如果能想透了,发脾气无济于事,烦恼也解决不了问题,把这种愚昧的行为改了,就像绵羊一样的纯静了,清凉了。离,是舍离,也可以说是改变。转变如所谓“转烦恼为菩提”,转变了烦恼也可以恒常清凉了。菩萨他已没有了烦恼,所有他是恒时住在清凉之中,常处于解说圆融无碍之地。什么叫解脱?解脱是说你的身心被一种东西所束缚着了,现在把这束缚你的东西解掉。人的束缚有一种是有形的,别人可以替你解除。有一种是无形的,如内心的烦恼,精神的束缚,这是别人无法代你的解除的,也不是别人加诸于你的——这就需要自己来解脱。从前有一个修行人,向一位老修行请求指示他求解脱的方法。他说:“请问上座,要怎样才能得到解脱?”老修行反问他:“谁绑着你了?”这人一听,心中一想:“是呀!谁绑着我了,我为什么要像蚕一样,自己把自己束缚住呢?”于是他立刻开悟了,马上得到了解脱。你能无挂、无碍、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这就是解脱,也就是前面所讲的没有我执、没有法执、没有一切的执着,就是解脱。人们为什么得不到解脱,就因为我执、没有法执、没有以前的执着,就是解脱。我们为什么得不到解脱,就因为我执太重,这东西是我的,身体是我的,房子、地皮、财产都是我所有的,就这样自己把自己迷住了,得不到解脱。如果能知道一切都是假的,都是有为法,都是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谁能把你绑得住?你要上天入地,到东到西,到欧洲不要飞机票,到澳洲用不着坐轮船,无入而不自得焉,是多么的安然自得!像这样就是到了解脱无碍地。于是,还有甚么可求的,还有甚么可执着的?甚么都可以放下了。放下真心佛自成,还到甚么地方再去找成佛之道!放得下一切,那还有个我?我都没有了,还有甚么烦恼可离的。我相不空,想不透,看不破,放不下一切,才得不到自在。要能甚么都看得破,放得下,这时候整个法界都属于你了,还有甚么可贪求的!

  菩萨不坏一切法 亦不灭坏诸法性

  解了诸法犹如响 悉于一切无所著

  修无尽功德藏回向的这位大菩萨,他对诸法了然通达,他知道一切法都是无形无相没有一个本体的。既然是个没有体相的抽象东西,又有甚么可破坏的呢?又怎么样使它坏呢?但是颠倒迷惑的众生,他们就能把好法变成坏法,把善法变成不善法。这话怎样讲呢?其实法的本性并没有被变失掉,好还是好,善还是善。可是,因为世上一切的一切,都是法的表现,你若顺着善法去做,表现的是善法。你若不依照法去做,这就是坏法不善法的表现了。众生劣弊的多,常常颠倒行事,不依法则,看起来好像是把法变坏了,那只是众生起惑造业,而法的本性并未因众生起惑造业而有所改变。菩萨的一切行动,语默动静,没有一处不是依法修行,那怎会坏一切法呢!所以说菩萨不坏一切法,不违背一切法。既不坏不违背,也就不会灭坏诸法的本性了。菩萨是护持一切法,倡明弘扬一切法,精进勤修一切法,所以他不会破坏损灭诸法的本性。菩萨明白一切法,就如你敲击一个东西发出的响声。如果你不去敲打,就没有声音发出,一敲就有声音出来了。好像钟,叩之则鸣。又如树木,因受风的吹荡则鸣。又如海涛,遇有大风时,水被风击,它也发出浪涛的响声。人间有残酷的事发生,欺凌弱者,就会引起公愤。草木无声,风荡则鸣;人情乖戾,不平则鸣。法性也是这样,不说就不能显现;不说法就不知道有法。一说法就有种种的法。菩萨他了解一切的一切都好像响声一样。法性是空寂的而无体相,祇须循着它的轨则去做,不必执著于法。假如执着,就会把自己束缚起来。菩萨了解法的法性,他既不违背法则行事,也不灭坏法的本性,他知道法是如响应声的,所有他能不执着一切法。没有执着,就是破除了法执,没有法执,就是明白了诸法的空相,既明白了诸法的空相,又执着个甚么?

  了知三世诸众生 悉从因缘和合起

  亦知心乐及习气 未曾灭坏一切法

  菩萨具足了六通三明,所以他能明白知道一切众生的三世因缘。众生是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广泛的说,包括有情无情。有情不特有生命,还有知觉灵性。有优秀的有情、中等知能不好不坏的有情,还有下劣的无知能的有情。人就是有情中优秀的一种。无情还是有生命,不过没有灵性而己。佛经常常说的众生,则大多是指有生命有灵性的人类和其他动物。众生的来源,乃是和合许多因缘而成的,所有叫众生。所谓因缘就是业网。和合就是生生世世的业网交织,错综复杂,源源不绝的轮回递偿。众生藉因缘而生,它也依因缘而灭。菩萨了知现在世、过去世、未来世的众生,都是从因缘和合而生起的。他也很清楚这些众生的心性习气,以及他们所爱恶的。因缘所生法,本来都是空;既然众生皆是依因缘和合而生,那当然众生也是空的,众生虽是空,但他并不曾灭坏一切法的本性。

  了达业性非是业 而亦不违诸法相

  又亦不坏业果报 说诸法性从缘起

  菩萨明白通达业性也是空的,业的本身也没有一个实在的体积,也没有一定的体相可得。这种说法,是在菩萨的立场,因为菩萨不妄说高论,他是由真修实学而证得了大智慧,以智了达诸法的实相,舍弃了执着,永绝了染污、恶念、所谓业与报,在菩萨的观照中都是空的。凡夫生存在业网交织的轮回中,业果是有的,法相宛然,果报是丝毫不爽的。种善因,结善果。种恶因,结恶果。菩萨了业性空,但他并不坏业的果报。他演释诸法性和法的根源,则说明它是从因缘生出来的。

  了知众生无有生 亦无众生可流转

  无实众生而可说 但依世俗假宣示

  菩萨也明了众生是众缘和合而生的,缘灭则灭,众生也等于没有。 既然没有众生,也就没有来流转生死。众生空,业相空,诸法也空,所以没有实实在在的众生可说,那还有甚么可执着的。而今经文上随时提到菩萨不舍众生,菩萨为了拔救众里生修六度万行。为了教化众生,勤修诸佛法,这又是甚么意思呢!这是不坏假名,依着世俗的习惯方便——既是世间法,又称俗谛,故给他们一个假名,叫“众生”。如是方便向世间宣说诸佛教化人的真正道理。

  ◎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此经书由尹国富(普觉)请,上海刘敏莉居士发心打字并校对,智诚法师校对。有错误之处敬请大家体谅,并指点。全套二十四册总共历时三年,让大家共同研究佛法,共同精进,共勉。愿把此经回向给各人父母、师长,以及法界一切众生,愿生者消灾免难,增福延寿,阖家平安,生活幸福,身体健康!社会和谐,大家都能了生脱死,百年以后都能往生极乐,各人各姓堂中亡者老祖宗、历代宗亲、各人过去七世父母、冤亲债主齐超生!净的业行中,成就无上的道果——成佛,圆满菩提觉道,并示现种种自在大威德神通之力。

  尽未来际所有如来应正等觉,遍法界住,当成佛道。当得一切清净庄严功德佛土。尽法界,虚空界,无边无际,无断无尽。皆从如来智慧所生。

  不可穷尽的未来时劫里,所有如来——言其无计其数的如来,在那些时劫,功行圆满,应成正等觉,证得佛果,法身充满虚空,遍法界住。教化众生,也成佛道。诸佛的佛土,因他在因地的功德,得到最清净,和一切胜妙庄严具,令佛土清净庄严。尽法界,虚空界,没有边,周圆无际,没有长短的分别,难于测度。不会断绝,也没有穷尽的一天,因为这种佛土,都是从诸佛的殊妙智慧里,所生起的上妙境界,成为清净的庄严佛土。

  无量妙宝之所庄严,所谓一切香庄严,一切华庄严,一切衣庄严,一切功德藏庄严,一切诸佛力庄严,一切佛国土庄严。如来所都,不可思议同行宿缘诸清净众,于中止住。

  前面所说的诸佛清净庄严国土,是尽虚空遍法界,有无边无际无断无尽这么样的多,皆是从十方诸佛智慧之身所生。有无能计度的上妙奇宝。不能想像的种种妙宝而为庄严刹土。好像各种的宝香,种种的奇华异卉,应有尽有的衣物,以这些殊妙的物饰,来庄严佛的道场。又有诸佛的功德之藏,又诸佛十种大威德的神力,所共庄严。十方诸佛的国土,都是这样的清净庄严。如上说的这种殊胜国土,祇有功德完满,福慧具足的佛才能住持摄受,不是其他诸菩萨众所能住持的,所以说“如来所都”。另外有许多,不计其敷的菩萨和诸清净众,都是过去生生世世与佛有缘的佛弟子,随佛修清净行的诸大圣者,在这殊胜清净庄严的道场中,依佛止住其中。

  同行宿缘,就是共同在一起修行的同道者。比如目前的金山寺,有不少的四众弟子,大家同在一寺中。早晚共修读诵经典。礼佛持咒。参禅打坐,每个人都是昼夜六时勇猛精进,毫无懈怠疲厌之心。这都不是偶然的遇合,乃是过去不知多少生曾经同参修过若干时劫了,以至将来世,大家还会在一起修行,直到同证菩提觉道,圆满佛果。所以大家应该尊重这份同行宿缘,和睦互济。这就是“同行宿缘”的意思。

  学修佛道的人。一定要时时刻刻往真的方面做,思想行为不可以夹杂丝毫虚伪狡诈。就像微尘那么一点点也不要有,否则修道心就会起岔念。当我们初发心向道时,知道一点,就做一点;能做多少就做多少。慢慢进展,能修一点就修一点,务必求其实际,不要做表面的功夫,贪求虚名。修学佛道,依教修行,这是自己的事,不是给外人看的,也不是图个好名。所以能有同行宿缘的道友聚在一起,同修清净的业行,不要沾到染污的业。人人清白,个个干净。没有私心,没有自利心,没有贪念,没有瞋心,没有痴心,有如是种种的优点,所以才被称为清净众。

  道,是要修行才能得,要勤修清净的业行,才能证得真正的道行。不是祗用口说,而是要切实做到的。与其口说一丈,不如能做到一尺。修清净业行的清净众们,依善知识在同一个道场,安住其中,朝夕相聚,同修共参,应随时互相警策劝勉,以求无上道业。

  未来世中当成正觉,一切诸佛之所成就,非世所睹。菩萨净眼,乃能照见。此诸菩萨,具大威德,宿植善根。知一切法如幻如化,普行菩萨诸清净业。入不思议自在三昧,善巧方便,能作佛事。放佛光明,普照世间,无有限极。

  修学佛道的清净众,若能真正勤修清净的善业,若干时劫以后,一定能够成就正觉的佛果。假如不勤修清净的善行净业,就是生生世世剃除须发,出家为僧为尼,想成佛,也是非常缓慢的。一个能成正觉的修道者,虽说要自己勇猛精进,但也需要仰仗诸佛的加被,才能成就佛果菩提觉道,所以说一切诸佛之所成就。这种境界,是祇有出世圣人才能明白的,不是普通凡夫所能看见,能认识。这种境界,祇有菩萨的净眼方能照见,因为修菩萨道的菩萨,他已修得五眼六通。净眼就是清净的智慧之眼,要有智慧之眼,才能照见这种境界。能知道、能明了这种境界的大菩萨,他已具足了大威德和大神通之力。这种威德神力,不是偶然,轻易可以得到的。这是由于过去世中,做过很多的善事,栽培了很深的大善根,才能成就,所以说宿植。宿植,就是往昔种植的。菩萨知道一切法,都是好像幻术一样,虚伪的。如化、因缘结合、幻化而生,它没有个真实的体性。菩萨他虽然已了知诸法空相,但他仍然普遍修行诸菩萨所修的清净道业。这位修回向法的大菩萨,他能入这种不可心思、不能用言语表达的胜妙而自在的定中。他善于运用他的大智慧,用巧妙方便,随缘教化众生。菩萨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行住坐卧,处处表现,都在说法。广度众生,大作佛事。所放的光明,能和佛的光明一样,可以普遍照到十方所有的世间,没有限度,也没有边际。

  现在一切诸佛世尊。悉亦如是庄严世界。无量形相、无量光色,悉是功德之所成就。无量香,无量宝、无量树,无数庄严,无数宫殿、无数音声,随顺宿缘诸善知识,示现一切功德庄严,无有穷尽。

  现在的一切诸佛庄严这个世界,是根据过去诸佛庄严这个世界的行持,所以他也这样庄严世界。无量的形体,无量的相状,无量的光焰,无量的彩色,这些形相光色,无量无数,都是菩萨所修的功德积聚而成就。又有无量的种种宝香,无量的七宝,无量的宝树,无量的 庄严具足,无数的宝宫殿,种种的妙音声。如是种种,都是无量无数,都是随顺着前世的因缘,以及曾经亲近过的诸位善知识,所示现的一切功德所庄严。菩萨自己所修行的种种功德,又藉着往昔曾亲近的善知识的加持,而积聚的功德,用以庄严世界。如是种种功德庄严,无有穷尽,尽未来际,也不会终止。

  所谓一切香庄严,一切鬘庄严、一切末香庄严、一切宝庄严、一切幡庄严、一切宝缯彩庄严,一切宝栏楯庄严、阿僧祇金网庄严、阿僧祇河庄严、阿僧祇云雨庄严、阿僧祇音乐,奏微妙音。

  上面所说的无量的庄严等,其中有凡夫未见过的,说来也不容易了解,普通人能知道的、可想像的,如世上所有的名香——沉香、檀香、牛头栴檀香等。又有种种精制的宝长鬘。又有用种种名贵的末香。又有各种的珍奇宝石名珠。又有用珠宝装饰的许多宝幡。又有精工绣织的绸子缎子的无量缯彩。还有无数处的栏干,也都是用宝石雕琢的。还有无以数计的金网,无以数计的宝河在国土中,无以数计的微妙宝法云宝法雨,充满虚空法界。以及还有不知多少的天音妙乐,演奏神圣的佛曲,有如是等种种不可知、不可说的上妙奇珍的稀世七宝,庄严诸佛的道场和国土。菩萨庄严佛世界、佛道场,没有一样不是精益求精,以多为胜。

  如是等无量无数庄严之具,庄严一切尽法界虚空界,十方无量种种业起,佛所了知,佛所宣说,一切世界,其中所有一切佛土。

  如上面经文所说的那么多,既不能用心思或算数来度量的庄严之具,以此庄严尽虚空遍法界的佛土和道场。这些殊妙的庄严之具,乃是由于十方世界无量无边的种种清净善业所生出来的,是诸佛菩萨所修积的善根功德,成就的依据,不是凡夫能见、能了解。这种清净善业所生起果报,唯有佛和登地菩萨才能了知。佛了知业报成就的因缘,也唯有佛能宣说。一切世界成就是由业因所显的真理。尽虚空、遍法界的一切佛土,都是这种道理所成就,都是无量种种业所生起的。

  所谓庄严佛土,清净佛土,平等佛土,妙好佛土,威德佛土,广大佛土,安乐佛土,不可坏佛土,无尽佛土,无量佛土,无动佛土。无畏佛土,光明佛土,无违逆佛土,可爱乐佛土,普照明佛土,严好佛土。精丽佛土。妙巧佛土,第一佛土,胜佛土,殊胜佛土,最胜佛土,极胜佛土,上佛土,无上佛土。无等佛土,无比佛土,无譬喻佛土。

  前文所说无量无边的世界中,有一切的佛土,现在大略举出二十九种,它们的名字,是随着各位佛所成就的体、德、用,稍有差别而立名不同。如所说的。

  庄严佛土:这个佛土的住世佛,他的名字就称为庄严佛。因为他修积的万善具足,以万善的功德庄严他的佛土和道场,亦以万善之庄严为自己的德号,和佛土的名字。

  清净佛土:这个佛土的住世佛,他从初发心在因地时,就严持净戒,修出世的清净梵行。当他的功行圆满,证得佛果之后,佛号为清净,佛土亦因之名为清净佛土,表示他的佛土是纯净无杂,没有一点染污。

  平等国土:这位佛的尊号名平等,佛土亦名平等。因为这位佛明了“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他度化众生也是一视同仁,没有一点分别心,所以平等是他的胜德,因之名为平等国土。

  妙好佛土:这位住持佛成就的果德,殊胜微妙,所以被尊为妙好佛,所应化的国土,亦名为妙好佛土。

  威德佛土:这位住持佛,他有威有德,教化众生时,是恩威并用,所以他的尊号名之为威德佛,国土名为威德佛土。如人能生大念——即正念,有慧行,谓之威德。

  广大佛土:这个佛土的面积一定很广大,住持的佛是法雨普滋,对众生以慈悲为首,不憎恶人,不念旧恶,心量宽宏大量,可包太虚,德行也广大。因之尊称为广大佛,国土亦名之为广大佛土。

  安乐佛土:这位住持佛,名为安乐佛,他所住的国土,非常的安乐,生到他的国中,是既安稳又快乐。所以称之为安乐佛土。

  不可坏佛土:这位住持佛,名位不可坏佛,他国中的众生的善根功德,正信正念,永远不会受到外道的破坏,善业永不会被损伤破坏。但他们以正业可以破魔军坏恶业,所以称之为不可坏佛土。

  无尽佛土:这位无尽佛,他的国土永远存在,他住世的时劫无有穷尽,教化众生的慈悲心永不停止,说法度生永不疲厌,他的眷属也无穷无尽,佛名无穷,国土亦名无尽。

  无量佛土:无量佛的德行无量无边,国土无量,殊胜的庄严之具无量,眷属无量,法财无量。

  无动佛土:佛名无动,意思是说他的定力殊特,如金刚的山岳,没有任何境界可以动摇他,所以有大心的圣者和有善根福德的清净众,都乐于依持他,修学佛道,因之国土继佛的德行,也名之为无动佛土。

  无畏佛土:观世音菩萨在娑婆世界行道,普遍救拔众生。所以娑婆世界的众生,称他为施无畏者,因为他不畏艰苦困难,邪魔外道。这位佛他也是有摧伏魔势力,主持正羲,以大无畏的精神住世,佛名无畏,国土亦名无畏佛土。

  光明佛土:这位佛有大智慧,他的智慧之光,照遍十方世界。他的国土内无幽暗的地方,无三恶道,以琉璃为地。他国内的众生,人人喜笑颜开,从内心明朗到面色和蔼,这都是光明佛的智慧之光,所显现光明灿烂的境界。所以他的国土被尊称为光明佛土。

  无违逆佛土:这位佛慈悲得像位慈母,他爱护众生犹如独子。对于众生,慈心等观,用善巧方便的方法,和颜爱语,随众生的意欲,令人人都能如意满愿,从不违逆别人的心意,决没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因此他圆土内绝对没有恶人恶业出现,而显现出一片和睦的气象,充分表现为礼让之邦,这就是无违逆佛的无违逆佛土。

  可爱乐佛土:这位佛也是如同无违逆佛一样慈爱,没有一点脾气,不管在甚么时候,甚么地方,任何人见到他总是那么亲切和蔼,平易近人。你再有多大的困难,无计的烦恼,甚至忽然遭受到意外的灾难横逆,祇要能见到这位佛,就一切冰消了,无形中就得到了自在安乐,想不到的身心愉悦。这位佛真是令人敬爱,愿生到他的国土中的众生,有无量无数,人人称他为可爱乐佛,其国土,也就叫做可爱乐国土。

  普照明佛土:这位住持佛的德号就是普照明,他广化的国土,亦名普照明。这种能普遍照耀,普遍光明灿烂的现象,惟有大福大德的佛才能有此果报。

  严好佛土:严是庄严清净,好是殊胜。这位佛的德号尊为严好佛,他的德行是最极清净,他的国土也是最极清净,故称之为严好佛土。

  精丽佛土、妙巧佛土、第一佛土:佛土的名称,是依据佛的德号。佛的德号则是他修证的殊殊功德的代名词。精丽佛土就是精丽佛的功德所成就的国土,因为他在因地修行的时候,从不懈怠,总是勇猛精进。事事不马虎,一切都是精益求精,无微不至,所以他才能成就圆满瑰丽的国土。妙巧佛土和第一佛土,顾名思羲,就知道都是依持无量功德所成就所庄严,大宝华王众所建立。

  胜佛土、殊胜佛土、最胜佛土、极胜佛土:这四位佛他们已经把遍法界的种种法门都修圆满,如像最殊胜的三解脱门等,已圆满无缺,所以他们被尊称为胜佛、殊胜佛、最胜佛、极胜佛。彼佛土也就依彼德名而被世人称之为胜佛土、殊胜佛土、最胜佛土、极胜佛土。

  上佛土、无上佛土:这雨个佛土的名称著重点在佛乘,因为大止妙观是为无上的缘故。佛名上佛和无上佛,国土即为上佛土、无上佛土,也可以说是这个国土是上佛的佛土、那个国土是无上佛的佛土。

  无等佛土:无等佛的国土,没有任何的佛土可以与他等量齐观,所以这位无等佛的应化世界就被称为无等佛土。

  无比佛土:这位佛的功德无量,没有谁可以与他比较,所以称为无比佛,国土亦称为无比佛土。其实佛与佛是相等的,都是功德圆满,福慧具足的,这些称号乃是尊敬之意,并没有含着差别高下之意。

  无譬喻佛土:无譬喻的意思,是赞扬这位佛的功德,世间上找不到一样东西、一句话、或者一种文字,来作譬喻,或者言形,因为他的德行至高无上,殊胜达到极点了。所以称为无譬喻佛,其国土亦称之为无譬喻佛土。

  如是过去未来现在一切佛土,所有庄严,菩萨摩诃萨以己善根,发心回向。愿以如是去来现在一切诸佛,所有国土清净庄严,悉以庄严于一世界,如彼一切诸佛国土所有庄严。皆悉成就,皆悉清净,皆悉聚集,皆悉显现,皆悉严好,皆悉住持。

  如是十方三世——过去世、未来世、现在世所有诸佛的佛土,所有种种的庄严,这位修回向法门的菩萨中的大菩萨,他以自己所修聚的种种善根功德,发大菩提心,回向给十方三世诸佛的国土。菩萨发愿,他说:我愿意三世诸佛的国土,都能成为最清净,极顶庄严的佛土。以这种无上的庄严,庄严于一个世界,而这个世界的庄严,也如同那无量诸佛国土所有的庄严一样。菩萨以庄严诸佛国土而为自己的庄严,以自己的善根功德而庄严诸佛的国土。这些庄严都能成就。菩萨所修的善根,也能成就这种种的庄严。但愿十方三世诸佛的国土,都能清净。都能成就为众宝所聚集的国土。这种殊胜的境界,皆能明显的显现于世。这都是最清净最庄严上妙极胜的国土。都能常住持在世间上,每个道场都有三宝常住持教化众生。菩萨用他所修善根,诚恳的这样回向。

  如一世界。如是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世界,悉亦如是。三世一切诸佛国土,种种庄严,皆悉具足。

  菩萨回向,发愿庄严十方三世诸佛的国土,先庄严一个世界,然后普遍庄严尽虚空遍法界的一切世界。三世诸佛的国土,都是这样。所有一切庄严,也同样充满尽虚空遍法界的佛土,具足上妙的庄严,等量分齐,无有差别。一佛土具足无尽庄严,即十方三世诸佛土悉皆庄严。一佛土庄严即一切庄严。一处圆满具足,则一切处皆圆满具足。重重无尽,无尽重重,这就是华藏世界海的境界。

  佛子!菩萨摩诃萨复以善根如是回向:愿我所修一切佛刹,诸大菩萨,皆悉充满。其诸菩萨,体性真实,智慧通达。善能分别一切世界及众生界。深入法界及虚空界。

  诸位佛的弟子,这位修无尽功德藏的菩萨中的大菩萨,他又以他所修积的种种善根,作这样的回向:愿我修行的善根,所成就的诸佛刹土,在诸佛刹土里边,有无数大菩萨充满其中。此中诸大菩萨,每位修行的功行,都已证得了体性真实不虚的境界。他们的智慧也特别殊胜。所以能通达一切事理,圆融无碍。他们又善能分别十方世界的差别,和十方世界里的众生各种不同的习性。他们都能深入所有的法界,和所有的虚空界,与法界和虚空界合而为一。

  舍离愚痴,成就念佛。念法真实,不可思议。念僧无量,普皆周遍。亦念于舍,法日圆满,智光普照,见无所碍。从无得生,生诸佛法。为众胜上善根之主,发生无上菩提之心。住如来力。趣萨婆若。破诸魔业,净众生界。

  “舍离愚痴”,愚痴是众生的大克星,罪恶的源头,生死的根。能把愚痴舍离,就已步上了圣道。怎样才能舍离愚痴呢?唯有念佛;念佛的慈悲,念佛的功德,念佛的庄严。如果能常常心念佛口念佛,就会把愚痴抛弃了。可是愚痴这个克星,如影随形,非常不容易把它舍离,所以念佛也不容易达到心念口念,一心不乱的程度。倘能舍离愚痴,念佛一定成就。不舍离愚痴,念佛是很难成就的。

  “念法真实”:就是正念思惟诸法不生不灭的真实之理。真实就是不可思议的法。可以思议的法,就不是真实的法。极乐世界的众生,都已舍离了愚痴,所以他们是生活在念佛念法的法喜中。修此回向的大菩萨,也是常常念佛念法念僧,他念法的真实,了知不可思议的法性。

  “念僧无量,普皆周遍”:菩萨他常念三宝,功德无量,这种清净功德,是能普遍充满到尽虚空遍法界,庄严佛土和利益众生。亦念于“舍”——这个“舍”字的意思,不仅是祇舍一切恶,而且要能舍一切相,和舍却一切执着。断一切恶,不执著于我已断一切恶。修一切善而不执著于我修了一切善。菩萨念于舍,而能把这个念于舍的念也舍了。“法日圆满”:菩萨修行六度万行,功德圆满,智慧之光无上,犹如太阳的光芒,普照十方法界。虽处深邃幽谷,亦能见无所碍。菩萨的如是大念大行,皆从无所得中成就。以无所得,生出一切的佛法。作为众生中善根最深厚最胜的首脑——领导者。发大菩提心,修学佛道,普度众生。“住如来力”:仰仗着如来的十力,趣向萨婆若。萨婆若是般若波罗蜜的异名,即一切智,诸佛究竟圆满果位之智。又解作一切种智,因为世间和出世间上种种品类,一切义理,无一不了知,无一不通达成就。“破诸魔业”:成就了一切种智,就可以凭着智慧,把一切的魔事魔业、损伤众生利益的恶势力,都破坏铲除。“净众生界”:令十方法界的众生,都能生活在清净的净土中。修此回向法的大菩萨,如是回向,发此大愿。

  深入法性,永离颠倒。善根大愿,皆悉不空。如是菩萨,充满其土。生如是处,有如是德。

  能够修行圆满功德具足的菩萨,都是大菩萨,他们都已修证得了一切种智,故能深入佛法的空性中,与法合一。永远舍离无明贪爱,种种颠颠倒倒的思想行为。所修的善根,修一分就有一分功德。所发的大愿,发一次就有一次的成就。所谓功不唐捐,决不会落空的。如像这样的大菩萨,无量无数,充满于这位修回向法的大菩萨的国土里。能生到这样清净庄严的国土中的菩萨,以及发大菩提心的众生,他们都有像诸佛所修的功德,最胜的善根。

  常作佛事。得佛菩提。清净光明,具法界智。现神通力,一身充满一切法界。得大智慧,入一切智所行之境。善能分别无量无边法界句义。于一切刹,皆无所著,而能普现一切佛土。心如虚空,无有所依,而能分别一切法界。善能入出不可思议甚深三昧。

  好像上面经文所说的诸大菩萨,他们所作所为,都是合乎佛法的,所以说他们时时都在做佛事。他们也都已证得了菩提觉道。清净光明的智慧,具有遍法界的一切种智。因为有智慧,就可以显现种种的神通力,虽然只有一个身体,他以神通力可以使一身充满法界。因为已经得到最大的智慧,于是见事省事。一切的表现,能深入契合于智慧的境界。又善于分析法界中无量无边的文理和句义。这些大菩萨的文字般若,已深得文字三昧。诸大菩萨们对于所有的经典,每一句的意思,都分别得很清楚。他们到任何刹土,都不留恋,也不执着,以一身能普遍现身于一切诸佛的国土中。大菩萨们的心量,犹如虚空,无著无所依赖。虽然如是,但是对于种种的法界,还是分别得很清楚。菩萨修的三昧有不计其数的种类,其中最甚深的三昧,他也不用着急,出定入定都非常自由自在。修此回向法门的大菩萨,是善能出入甚深三昧,所以他才能得无尽功德之藏。

  趣娑婆若,住诸佛刹。得诸佛力,开示演说阿僧祇法而无所畏。随顺三世诸佛善根。普照一切如来法界,悉能受持一切佛法。

  菩萨修行的目标,就是趣向于诸佛的一切种智!能与诸佛共住同一刹土里,亲近诸佛,得到诸佛神通妙用的力量。既得到诸佛神力加被,辩才无碍的力量之后,遂教化众生,开导指示众生应修学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演说无量无边诸佛所说的修行法门,摧伏外道异论邪说,义正辞严,而无所畏。随顺着三世诸佛所修的善根,而自己修习。普遍观照到十方诸佛的法界,诸佛所说的法。菩萨一面自己依教修行,同时能对众生阐演诸佛的佛法,令众生也能依教奉行。

  知阿僧祇诸语言法,善能演出不可思议差别音声。入于无上佛自在地,普游十方一切世界而无障碍。行于无诤无所依法,无所分别,修习增广菩提之心。得善巧智,善知句义。能随次第,开示演说。

  得到了一切种智的大菩萨,他又能知道无量数各类众生的语言。九法界中各类众生的语言他都懂得,也能演出他们同样的音声,不管与那一种品类的众生在一起,他就可直接与他们互通言语,交换意见,不须用翻译。菩萨有此语言天才,度化众生的效果,可以收事半功倍的成果,因为语言是沟通彼此之间的桥梁。菩萨不仅在九法界中活动,他同样也可深入到佛的无上自在的境界中。他到遍法界十方所有的世界中去观光游览,也不会有一点障碍。教化众生,阐扬佛法,处事接物,无一不是圆融无碍,通达顺利的。

  菩萨行于无诤的“诤”字,是直言劝告的意思,但在此处则与“争”字通用,就成了争论某种事的是非曲直,如争论争夺等。为什么会发生诤呢?人类由于自私心、好胜心、占有欲的作祟,看不破、放不下,就发生了入与人争名夺利的行为。一有诤,就会有是有非、有胜有负,有善有恶,有好有坏,有毁有誉,逞强论胜等。这就是诤的结果。假如能把名利、善恶、毁誉都看破了,放下了,那还有甚么值得诤论的?这一切我执都没有了,心中没有了名利存在、胜负存在、善恶存在、好恶存在、毁誉存在,好强逞胜的脾气也没有,心中祇有和乐、谦让,甚么都好,无时不自在安然,这就是行无诤三昧。既已无诤,也就无所需要依赖何种法来作保障,更不必依靠何人才能生存。能够入于无诤的人,他一定是慈和自立的,决定是受人爱敬的。希望能亲近他、依止他的人,不知有多少。菩萨能用智慧了达一切事理,心中对于名利、善恶、是非、毁誉这些观念,从不起分别,不在这上面用功夫。菩萨一心修习正法,增长善念,广大菩提心。菩提心增广了,就获得善巧方便的大智慧。因智慧之力,于一切经典文字的辞句和义理,一目了然,通达无碍,也能随顺经典的义理,依着层次有条不紊,阐发他的道理,演说真实的佛法。对众生详细开导,指示一条正确的理路,令众生都能依法修行,舍迷归真。

  愿令如是诸大菩萨庄严其国,充满分布随顺安住。熏修、极熏修。纯净、极纯净。恬然宴寂。于一佛刹。随一方所,皆有如是无数、无量、无边、无等、不可敷、不可称、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诸大菩萨,周遍充满。如一方解,一切方所,亦复如是。如一佛刹,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佛刹,悉亦如是。

  修无尽功德藏回向的这位大菩萨,他又希望像前节经文所说的那些位大菩萨,都来庄严他的国土,甚至充满世界,分布到一切的国土随顺安住。随顺着所在地的国风民俗,与众生安适相处。熏修的意思,可以举一个譬喻:好像金山寺的七众弟子,大家一同用功修道,天人生活在佛法里,这就像用燃香来熏,熏得把原来的颜色都改变了。修就是修习,依照佛所说的道理,来修改我们过去的不正确知见,和错误的行为。像这样熏修身心,无有间断。修习到了极点,就名为极熏修。熏修到这种程度,就达到了纯净的境界。纯净到了究竟的顶点,就是所说的极纯净。纯的意思,就是不杂乱。净就是清净,没有一点染污存在了。这种现象,就是极纯净而实际的表现。恬然宴寂;恬是柔和安静,很柔和安然自在。宴寂也是安静,在这儿有照寂之相。恬然宴寂是根据上文极纯净的境界,而形容菩萨生活在这种境界中自在安然的状态。于一佛刹,在一个佛刹,是这样的纯净而恬然宴寂。随一方所,方是指小地方。好像一个角落。所是处所,指大的地方而言。随一方所,是说不论那一个小角落里或广大的处所,都是这样纯净的地方,也都有这样纯净的大菩萨,其数不知有多少,没有方法可以数,没有方法来等量,没有边际,无法称度,不能用心思,不可能度量,不能以言语来表达,有不可说不可说——这是印度的大数目之一——这么多的大菩萨,周遍充满在一个方所中。在一个方所是这样,一切方所都是这样。不特如此,就是整个佛刹中,甚至尽虚空遍法界,一切的佛刹中,都是充满了极熏修极纯净的菩萨,恬然宴寂而生活其中。这些菩萨都是德行圆满,犹如普贤大愿王一样。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诸善根,方便回向一切佛刹。方便回向一切菩萨。方便回向一切如来。方便回向一切佛菩提。方便回向一切广大愿。方便回向一切出要道。方便回向净一切众生界。方便回向于一切世界,常见诸佛出兴于世。方便回向常见如来寿命无量。方便回向常见诸佛遍周法界,转无障碍不退*轮。

  金刚幢菩萨又称一声诸位的弟子!他说:菩萨中的大菩萨,以他所修的,所集聚的一切善根,用善巧方便的法门,回向给一切诸佛的刹土。又以他所修的,所积聚的一切善根,方便回向给十方世界中的诸位菩萨。又以他所修习积聚的一切善根,方便回向于菩提觉道。又以他所修习集聚的一切善根,方便回向于诸佛和诸菩萨们所发的大愿,希望他们能够愿愿都圆满成就。又以他所修习集聚的一切善根,方便回向于法界中所有真修实学的佛弟子们,精进修学的出世要道。出世要道,包括小乘大乘两乘。好像三十七道品、四摄、四无量心、十度、止、观、智与悲。所以十地品上说:“菩萨以大悲为首,智慧增上。”又以他所修习集聚的一切善根,方便回向以清净一切众生界,令诸众生都能安住于清净的国土。又以他所修习积聚的善根,方便回向于一切世界。菩萨愿意一切世界的众生,都能时刻见到十方三世的诸佛如来,出兴到他们的世界上。又以他所修习积聚的善根,方便回向于诸佛如来,希望诸佛的寿命无量无尽,永远常住于世。又以他所修习集聚的善根,方便回向诸佛,希望常常见到诸佛,周遍法界,在尽虚空遍法界之中转无能障碍,永不退转的*轮。

  所谓转*轮,大凡为佛教工作,能使佛教收到教化效果的工作,都可说是转*轮。如印经典或佛像流通于世,讲经说法直接开导接引众生,甚至仅为一人解释一点佛法的道理,不论大小多少,都可称为在转*轮。念经、拜佛、诵咒,只要你时时都依佛的教言而行事,思想行为、处事接物,没有丝毫违背佛教的表现,那么,就无一不是在转*轮。佛转佛的*轮。菩萨转菩萨的*轮。声闻缘觉转声闻缘觉的*轮。众生也有众生的*轮。各有各的*轮,都是在转之不停。佛的*轮所以无障碍,是因为佛的教理是圆融的,无一处无一事不通达的。不退转是指念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就是只有大乘的思想,没有二乘的思想。位不退是果位不退,时时都安住在大乘菩萨的果位上,决不退到二乘声闻缘觉的果位。行不退是修行不退,始终修六度万行,决不做自了汉,或者做佛教中的焦芽败种。这就称为转不退*轮。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时,普入一切佛国土故,一切佛刹皆悉清净。普至一切众生界故,一切菩萨皆悉清净。普愿一切诸佛国土佛出兴故,一切法界一切佛土诸如来身超然出现。

  诸位佛的弟子,这位修无尽功德藏回向法门的大菩萨,当他以所修习集聚的种种善根,好像前面经文所说的回向时,他不但深入一个佛的国土,也能普遍深入十方一切诸佛的国土。这乃是他所回向功德的缘故,所有十方诸佛的国土也因而清净庄严。又能普遍深入所有的众生界内,也是因为他回向的功德。一切的菩萨也都得到清净庄严。 他又愿一切诸佛的国土,都有佛出兴于世。一切法界,一切佛土,诸佛出兴的时候,都是非常安然自在,没有一点阻碍,随时随处就有佛现身。

  佛子!菩萨佛子摩诃萨以如是等无比回向,趣萨婆若。其心广大,犹如虚空,无有限量。如不思议,知一切业即以果报,劫悉寂灭。心常平等,无有边际,普能遍入一切法界。

  金刚幢菩萨又非常慈和的称一声诸位佛的弟子!以来振奋法会中听众的精神,加强注意力。他说:修此回向法的菩萨,是菩萨中的大菩萨,他以无可比拟,没有更高超的,不可能再增加一点儿的殊胜回向法,所修积的善根功德,来趣向于萨婆若——一切智,即是诸佛究竟圆满果位的智慧。这位大菩萨他的心量境界之大,犹如虚空,因为他修行的功夫,已达到离相回向的程度,所以他的心广大而寂照无涯。也不可以限量,更没有边际,已入于不可以心思,不能以言议的境界。因之,他能知道一切的善业和恶业,将来所应得的果报。这种果报在菩萨的心意中,都是寂灭的。这种境界,应该分作两方面来说:即凡夫的境界与菩萨的境界。所谓知一切业,是包括善恶业和其他的种种业。善业就是清净行,如修梵行,慈悲心待人接物,所得的果报就是善报。恶业就是所作所为都是不清净的染污的,所得的果报就是恶报。平时我们常说种善因结善果,种恶因结恶果,修清净行就得到智慧果。这是在一般的因果律上说,成为一般凡夫的因果循环,流转生死的根本道理。在菩萨已是三业清净,了知一切业都是从心而现,亦从心灭。心里有,一切都有,心里无,一切就都无了。所以说:“了即业障本来空”。如果能明白这种道理,一切业障都是空的。要是不明白呢,就应该了还宿债。这儿说皆悉寂灭,意思就是说本来是没有的。凡夫因为不明白这种道理,所以不慎重于种因,等到因成熟受报的时候,不免怨天尤人,求神拜佛,那又有何补呢?菩萨慎重种因,同时他了解这种业性本空的道理,受也好,不受业好,他都是视之空寂。菩萨以智观照,一切均能即事契真,他的心念自然而然是平等平等,没有任何差别,普遍能入于若事若理的无碍境界,可所以说入于十方三世法界,而无障碍。

  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回向时,不分别我,及以我所。不分别佛,即以佛法。不分别刹,即以严净。不分别众生,即以调伏。不分别业,即业果报。不著于思,即思所起,不坏因,不坏果。不取事,不取法。不谓生死有分别,不为涅槃恒寂静。不谓如来证佛境界,无有少法,与法同止。

  诸位佛的弟子!菩萨中的大菩萨,当他将修积的善根功德,诚心诚意地回向给无上菩提、真如实际、法界众生的时候,他的心中没有一丝儿分别的杂念头:他不曾想到这是我能回向的,那是我所回向的。他也不分别这是我应该恭敬的佛,那是我所欢喜修学的佛法。也不分别这是谁的刹土,或是佛的刹土。是佛的刹土就既庄严而又清净。他也不分别这是善的众生,还是恶的众生,我给这个众生回向,或者调伏那个众生,利益他们,摄受他们。他也不着意自己所作的业,是善是恶,将来要得甚么果报。这位修回向的大菩萨,他全不执着在意思中,也不去想这些念是怎样生起的,因为他知道缘成是无性的,自然就能离掉种种妄念。他也不坏因,因有因的种子,随其自然;果也有果的自然成其果报。菩萨也不执妄执空,以其能了“知以即真”的缘故,不碍存在,不坏假名。实相无相,不坏因果。菩萨他也不取著于事相,也不取著于法理上。他也不说生死,生了死、死了生有这么多的分别。他也不说涅槃是寂静的,一切皆空。他也不说佛证得的境界,为什么呢?因为无有少法可得,与法同止。法也是空的,所以他的身心犹如虚空,不着一切境界,不取任何相,故说与法同止。佛即法界,不应以法界更证法界。因之菩萨无有少法为智所入,也无少而入于如。

  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回向时,以诸善根普施众生。决定成熟,平等教化,无相、无缘、无称量、无虚妄,远离一切分别取着。

  诸位佛的弟子,这位修回向法的大菩萨,当他像前面经文所说的回向时,他又以他所修积的种种善根,普遍回向施给一切众生,希望一切众生得到他回向的利益,也能增长他们的善根,能够得到决定性的善业,成熟善的果报。菩萨教化这些众生,是一视同仁,既没有取舍心,也没有怨亲的观念。他㈠不见众生相。㈡不取化缘,不论有缘无缘,他都平等教化。㈢不称量根性,不去分别比较,不管美的、丑的、聪明的、愚笨的、善的、恶的,他都同样教化愍念,不说这个众生我教化,那个太丑太笨我不教化。㈣没有一切的虚妄分别心,没有能度、所度、我相、人相、众生相的思想观念作祟,他都是用实实在在的心去平等教化。菩萨远远抛弃了一切分别心,和取著相的偏见心。

  菩萨摩诃萨如是回向巳,得无尽善根:所谓念三世一切诸佛故,得无尽善根。念一切菩萨故,得无尽善根。净诸佛刹故,得无尽善根。净一切众生界故,得无画善根。深入法界故,得无尽善根。修无量心等虚空界故,得无尽善根。深解一切佛境界故,得无尽善根。于菩萨业勤修习故,得无尽善根。了达三世故,得无尽善根。

  菩萨中的大菩萨,好像前文所说的无虚妄分别心,无执着的偏见,无取舍的著相我执,本着平等的深心回向一切众生之后,他就得到了无穷无尽,没有止尽的善根。像他能常念十方三世诸佛的功德的缘故,就得到无穷的善根。又如他不但常念诸佛,而且还常念十方一切贤圣僧,这些贤圣僧都是十方的大菩萨。他们湣念众生,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行菩萨道,所以这位修回向法的大菩萨也常念这一切菩萨的慈悲,而得到无穷尽的善根。又如他以自己所修的清净行的功德,来庄严诸佛的刹土,因之也得到了无穷尽的善根。他不单祇庄严佛刹,令佛刹清净,他也教化一切众生,使令一切众生界也都得到清净,所以也能得到无穷尽的善根。

  他不仅庄严佛刹和众生界,他还深入法界,令法界普遍清净庄严,也得到无穷尽的善根。他又修四无量心——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令心量犹如虚空那样的无边无际,也得到了无穷无尽的善根。菩萨又能深切的了解一切诸佛的境界,所以也得到了无量的善根。对于菩萨所应修习的一切善业,譬如要立功立德,就要常常勤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切实修行六度,就是菩萨的善业。再加方便、愿、力、智,合起来是十度,由十度中可实践为百行、千行、万行,所以常说菩萨修十度万行。菩萨修此十度,又叫十波罗蜜,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

  菩萨修习种种善业,是不能懒惰的,一定要时时刻刻精进行道, 才能栽培成就善功德,更要停止一切的罪行业过。菩萨他是勇猛精进,精进更精进,夙夜匪懈,所以他能得到无穷尽的善根。菩萨又能明白三世的一切已成、将成、未成的事事物物,如明白过去世的诸佛,已成就的功德,是已成的佛。明白现在世的诸佛,现在成佛了。明白未来世的诸佛,正在精进行道,当来就要成佛了。对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境界,都能明白。同时也明白过去世的众生、现在世的众生、 未来世的众生,三世的众生都可以成佛。因为了达三世的缘故,也得到了无穷无尽的善根。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一切善根如是回向时,了一切众生界无有众生。解一切法无有寿命。知一切法无有作者。悟一切法无补伽罗。了一切法无有忿诤。观一切法皆从缘起,无有住处。知一切物皆无所依。了一切刹悉无所住。观一切菩萨以无处所。见一切境界悉无所有。

  诸位佛的弟子!菩萨中的大菩萨,以他所修积的种种善根,如前文所说的方法回向时,他明白一切众生界,无有众生可度。如佛在金刚般若法会上所说的:“佛灭度一切众生,而无一众生得灭度者。”这种心境,就是不着,就是行所无事。菩萨了达这个道理,纵然度尽众生界的众生,他也是觉得无有一个众生是可度的。菩萨又能了解一切是没有寿命的,因为没有众生,故没有一个众生相。这一切法,本是无常的、寂灭的,没有一个法的寿命和寿者相。也就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菩萨也知道一切法没有个作者,也没有和支配操纵的人。佛说:“诸法从本来,常住寂灭相,不可以言诠”。这就是说“法无作者”。悟一切法是无补伽罗,译为“数取趣”。就是指不知道修善业,不明白因果的凡夫,总是在生死轮回的六道中,这儿生、那儿死。有时为人、有时为畜生、饿鬼、地狱,在生死轮回中,循环不息。在凡夫的知见上看来是实有的,这是在迷昧时候的一种知见。但在菩萨以他觉悟了的知见看来,则是虚妄的、不真实的。这可以举个譬喻:好像作戏一样,不过是扮演剧中人而已。戏完了,一切皆过去,幻灭了。不过作戏的时候,未来作得真切动人,就必须作得越真越好,如实真有,其实都是因虚妄而有,不真是那么一回事。悟一切法,就是觉悟了一切法,这法就是人的生死轮回,众生迷妄为真的颠倒法。一旦觉悟了,就不会再数数不断的投生到其他“趣”中。

  又因为了悟一切法,就没有了忿诤。忿是忿根,心中既忿怒又瞋恨,这都因我见我执太重,自以为是的偏见引起。诤是诤论。诤论是非、诤论人我、诤论强弱、诤论胜负、诤论损益,这一切一切的诤论,皆由于固执、偏见、自我为上而引起的不平,所以就到处有忿诤,大而国与国诤论,小而人与人之间的诤论,无有一时停息。诤论的实相,可以用海里的波浪来作比喻。在没有风的时候,就水平如镜,水天一色,一望无涯。一旦风起,就吹破了水面的平静,继而小风小浪,大风大浪。人间的诤论也是同样越诤越激烈。海中的浪大了,行船覆没,人财丧亡。人间的诤论到了极点,兵戈相见,国破家亡,损人而不利己。就以近代数数而起的世界大战、中日战争、韩战、越战,人人都知道,还不是由于忿诤而生起吗!这种惨痛,究竟利益了谁?因为忿诤,就惹出了无限的烦恼。这儿说了一切法,前面说是指人的生死法, 现在又可说是指烦恼法。佛告诉我们:众生有八万四千种的烦恼,要求得自在解脱,首先就要断除一切烦恼。修行的目的在求解脱,所以我们第一就要发愿“烦恼无尽誓愿断”。烦恼能否断除,这要从事与理上来决定。在事上看,凡夫因为不了一切法,意念里充满了贪瞋痴。 由于绵绵不绝的自私自利心,所以转而生出无尽烦恼,缠缚着凡夫的心。因为不了诸法,故凡夫至死仍脱不出烦恼的束缚。但凡夫发心修行的时候,他就发弘誓愿“烦恼无尽誓愿断”。

  在理上说,菩萨已经了悟诸法皆虚妄,因为已悟,所以烦恼就没有了。因为凡夫还没有觉悟,故有一切虚妄不实的烦恼。烦恼它本来是菩提的反面,是另一别名。一物两面有两名而已。古德说“转烦恼为菩提”。把烦恼转成为菩提,烦恼就没有了,显现出来的就是大菩提心,所以说烦恼不是断而是转。这也可以用一种比喻。像冰与水,冰的本体原就是水。冰就等于烦恼,水就是菩提。在正常的气温中, 水永远是清澈平静的,不会有浪涛,不会结成冰。凡夫若能学菩萨修行办道,常住在清净无为的平静道业中,自然就会转烦恼为菩提,变生死为涅槃,那儿还会有忿诤,还会再有烦恼!修回向法的大菩萨, 他因已了达一切法皆虚妄不实,所以他无有忿诤。

  菩萨又能观察一切诸法之所以生起的原因,他明白诸法皆是从缘生,仍然随缘而灭,这种依因缘所生的法,是空的,假的。佛当年对他的弟子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 其实空又不是真空,但是也必为他安上一个假名,如果能明白了这个道理,就知道里面是含有中道的意义。所谓中道,是非空非有,不落于空,也不落于有,故说“因缘所生法”——菩萨能观察明白这个真谛,他就知道法是不会有个固定的着落处。法是没有本体,没有相状,它怎会有个住处呢?这也是叫人不要执着。一旦有了法执,就会生法障。执著于法,等于没有麻烦而自找麻烦。菩萨又知道一切事事物物,都没有个依附之处。这里所谓的一切物,包括了器世间的一切有情和无情的众生。这些事事物物在菩萨的眼界中,都是虚妄的、空的、假和合的,何须有所依,也没有所可靠的,彼此都是因缘所生。说可依,都有连锁的关系,说无所依,也实在不可依持。菩萨又明了一切的刹土,佛的刹土,也都没一定的住所。在凡夫看来,山是山、水是水、大地是大地、虚空是虚空,但在圣人的眼界中看,一切都是虚妄不实在,所以他就不执着,就等于是没有一个固定的刹土观念。菩萨看所有的大菩萨、小菩萨,他们所修行的功德,所积聚的种种善根,所行的六度万行,在凡夫的心目中,希求得万一而了不可得,但菩萨并没有将它当作宝贝看待,把它存到一个可靠的地方,或者买个保险,以便一旦若有损失,就得保险的赔偿费。菩萨行菩萨道的时候,他从未想到他是在做功德,在积聚善根。他祇是行所无事,因为菩萨观一切菩萨行,没有个实体,即没有实体,又怎么会有个处所,又何必斤斤计较呢?菩萨见一切境界,都不足以引起他的注意,因为他已照见五蕴皆空。菩萨见任何境界,他就能清楚明白这个境界。他不特不会被境界所迷,他还能转变这个境界,这就是菩萨的定力,和无著无依的智慧之力。 他明白一切的境界如幻如化, 没有真实的体性, 所以说悉无所有。这种道理,是大菩萨的功行境界。这位修无尽藏的大菩萨,他才有这种境界。在我们凡夫的心目中,是不能这样说的。如果这样说,就是打大妄语、欺骗人了。凡夫看一切都是有的、真的、实在的,凡夫的思想和菩萨的思想是有相当悬殊,完全不同的。菩萨的心愿是利他,凡夫的愿望是利己。所以凡夫视一切就是有,菩萨则能了空,明白一切都是虚妄,故见一切无著。无著则一切无所有;有所执着,就觉得一切都是有,都是真实的。

  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回向时,眼终不见不净佛刹。亦复不见异相众生。无有少法为智所入,亦无少智而入于法。解如来身非虚空,一切功德无量妙法所圆满故。于一切处,令诸众生积集善根悉充足故。

  金刚幢菩萨惟恐三世众生不注意,所以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弟子!这位修无尽功德藏回向的菩萨,是菩萨中的大菩萨,当他作以上所说的种种回向时,他的眼中始终不曾看见过不清净的佛刹,因为他已了解秽即空的缘故,同时他的心是极端清净,所以在他的眼中一切佛刹都已清净了,再无有不净的佛刹。他又不曾见到有异相的众生,因为众生也同一空缘故。而且众生也都有如来智慧的德相,和佛无二无别的。菩萨见佛刹净、众生净、法也净。因之,他知道没有一点点的法是以智慧来发觉的,因为智外没有东西可以令智所入,法性是寂然的。 也没有一点点的智慧而能入于法理去,再发觉多出一法。因为智是寂而常照,没有甚么不同的。菩萨又能了解佛的身并不是真的虚空一样,虽然常说佛身犹如虚空,这是形容佛的法身之宽大,其心量犹如虚空,能包涵一切。虚空是广大的,但它是沉寂、无知、无灵性,没有功德的,没有妙法的。佛身是具足智慧,他虽如如不动,但他无时不在寂照中观念怜湣十方一切众生。佛身是一切功德具足、无量妙法所圆满,而成就的法身、报身、化身。所以说佛身非如虚空。菩萨他又能在一切的地方,使命令一切的众生,都能积集无量种种善根,所有一切的善根,都充足圆满。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于念念中,得不可说不可说十力地,具足一切福德,成就清净善根,为一切众生福田。此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意摩尼功德藏,随有所须,一切乐具悉皆得故。随所游方,悉能严净一切国土。随所行处,令不可说不可说众生,皆悉清净。摄取福德,修治诸行故。

  诸位佛的弟子!这位修无尽功德藏回向的大菩萨,他在每一念念之中,就能得到不可说不可说那么多的十种佛的力量。他具足圆满了诸佛所有的福德,成就了他所修积的清净的善根。清净善根,就是出世法。放弃一切的染污法,而修出世的清净法,以修此净法成就的善根,就是清净善根,而作为一切众生的良福田,令众生在他面前来供养种福。这位大菩萨,因为修此无尽功德藏回向法门,成就了一种叫如意摩尼功德宝藏。这种宝藏的功能,可以遂心如意,变化无穷。如有所需无不满愿。如果他想要种种音乐的乐器,立刻就可以得到。无论他想到任何地方去观光游览,或者到那一位佛刹去礼拜参访,随时就可以到达,而且所到的地方,诸佛刹土,都能使它清净庄严。随便他想到什么处所,都能令那地方,不可说不可说的众生,都得到清净。这一切殊胜的境界,都是菩萨曾摄取了无量无边的福德,修治了诸菩萨所修行的种种行门的缘故。

  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回向时,修一切菩萨行,福德殊胜,色相无比。威力光明,超诸世间。魔及魔民,莫能赡对。善根具足,大愿成就,起心弥广,等一切智。于一念中,悉能周遍无量佛刹。智力无量,了达一切诸佛境界。于一切佛,得深信解。住无边智。菩提心力,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

  诸位佛的弟子!菩萨中的大菩萨,修此无尽功德的回向,修一切所修的种种菩萨行,使他得到无尽的福智,超过一切的福智。因其福德殊胜,故有三十二种无有能比的端庄色相,八十种随形好。他的大威德的力量,和智慧光明,超过世间一切福德者的威力和光明,使魔王和他的子民,没有谁能睁开眼睛对着菩萨看一眼的。菩萨修治到这种阶段时,他已具足了所有一切功德,成就了他曾发的一切大愿。他的福德殊胜,其心广大可包太虚,其量弥广而周沙界,其智慧可等佛的一切智。在一念动之中,就能普遍深入十方诸佛的刹土。他智慧的力量,不可限量,能够通达十方诸佛的境界。对于诸佛所证得的道理,深信不疑而能了解,因其安住在无边的智慧之中。菩萨他发的菩提道心,广大得有如法界,真切究竟有如虚空,无处不到达。

  佛子!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五无尽功德藏回向。

 

返回目录

--------------------------------------------------------------------- 

更多宣化上人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