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雪歌仁波切:入菩萨行论讲记 第四十四讲(第9品)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09日
来源:   作者:雪歌仁波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雪歌仁波切:入菩萨行论讲记 第四十四讲(第9品)

 

  雪歌仁波切讲授,法炬法师翻译

  2007/03/04

  以前寂天菩萨是非常常修菩提心和空正见,空正见是应成派最高的见解,寂天菩萨是应成派的行者,他在菩提心的修行上面也是非常强的,可以说在以前像寂天菩萨这样修菩提心的从来没有出现过,所以,我们可以学习他所造的《入行论》,这是非常难得的。

  我们已经讲到第九品,学习空性不可以看成像外面学术上的研究,这样是学不到空性的,因为我们内心有各式各样深浅不同的烦恼,其中最根本、最细的烦恼可以说是执着心,我们要能够抓到它破除它才能够说是了解空性。如果是从外面研究性的角度的话,永远是达不到的。我们从宗喀巴大师的传记看的话,宗喀巴大师学习空性时就请教龙树菩萨怎样学习空性、怎样了解空性,龙树菩萨就说:「你要好好修心,主要是要观察自己的内心,然后去调整自己的心,然后慢慢就会了解空性。」从寂天菩萨所造的《入行论》也会看得出来,在讲空性之前的第八品讲的是我们至少要先将内心的贪、我爱执等烦恼清净,第八品里面就是一直强调这些,如果能够把这些清净掉的话,才能够学习空性,才能有一点点可以靠近空性这个主题,如果没有的话就永远没有办法碰到空性。所以,空性应该是要这样学习的。

  另外,我们在学习空性的时候,内心不要觉得:这个太深了,我还没有到达能够学习空性的程度,它是非常遥远的。不要有这种感觉。应该要有怎样的感觉呢?我们平常都一直会从宗派的角度去讲空性,从经部宗、唯识一直到中观,这样讲的时候我们内心要有怎样的感觉呢?我们的执着心不管怎么细,都还是可以用智慧去破除它。必须要有这样的感觉,为什么呢?经部宗认出来的执着心可以破除它,更细的唯识所讲的执着心也有一些智慧能够破除它,比它更细的自续派所讲的执着心也有能力可以破除,再比它更细的应成派所讲的执着心也有能力破除。这样越来越细,在对境上面没有任何一个可以执着的情况,什么都已经去掉了。所以,任何一个执着心的想法都没有办法成立,因此,我们的内心就要有一种欢喜、希望:「如果是这样子的话,真的是有一天会成佛的,因为所有的执着心都是没有办法成立的,一定有一个智慧可以破除它的,一定有一个正因可以破除它。

  以我们现在来说,我们可能都还没有办法认出应成派所讲的执着心,我们现在可以认出的应该是经部宗以下所讲的执着心,慢慢要去认出这些执着心,所认出来的执着心越来越细,不管是怎么细的执着心也都有一个智慧可以破除它,我们要有这种感觉。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就不用怕不会成佛了,因为不管什么执着心都有一个可以对治可以断除它。所以,我们不要感觉学习是很遥远或跟我们是没有什么关系的,我们不要有这种感觉,因为这些学习是要使我们能够在心中增加对于成佛的渴望。

  也可以想:比如我们有时候心里很烦,我们觉得好像没有办法离开这个很烦的情况,就有一点受不了。我们就去想一想烦的根本来源是执着心,一定有一个对治可以断除它,所以就不用怕,烦恼一定可以离开的。很多应成派所讲的那么多的论典、理由,唯识和经部宗也讲了那么多的理由,我们如果去学习的话,一定可以将我们平常烦恼来源的执着心断除掉,所以就不用那么烦,可以这样自己安慰自己。

  上次讲到破除经部宗的主张,经部宗提出来的那些问题,我们想一想好像也有道理,其中有一些问题也是我们自己的问题,我们有一些想法跟经部宗的想法也是非常相应的。所以,经部宗提出问题的时候,我们也会觉得「好像的确是有这个问题」,会有这种感觉产生。

  经部宗提出了五个问题,我们上次讲到第四个问题。经部宗的第一个问题主要是说:中观应成派说一切法都是无自性,只不过是名言安立而已。当他们讲「名言安立」的时候,经部宗就头痛了,所以就产生了很多问题出来。如果是名言安立的话,解脱可以安立轮回,轮回也可以安立解脱,什么东西都可以颠倒了。经部宗就会提出像这样的问题,这是第一个问题,我们就先去破除这种问题。

  经部宗的第二个问题是:我们不断去累积资粮,结果就会越来越好,最后就会成佛。成佛的果报是那么圆满,要出现那么圆满的一个果报的话,因本身一定要有能力,如果累积资粮这个因没有什么力量的话,怎么能够感出这种果报呢?所以,累积资粮一定有它自己的自性。

  经部宗的第三个问题是轮回的问题,我们的心一直不断在轮回中,如果这个心没有它自己的自性的话,怎么会一直不断去轮回呢?前面这三个问题都已经破除了。

  我们现在要讲的是第四个问题,经部宗的第四个问题是:一切法无自性的话,善跟恶就没办法区别。善跟恶有区别一定是它们自己本身有一种特性,善不会感出苦的果报,恶也不会感出乐的果报,但是,它们有一种特性,如果没有自性的话,这些就没有办法区别。这是经部宗的问题。

  请看第二六一页,「午四释不应有罪福差别难」,这就是善恶差别的法难。经部宗在辩论时说:如果杀幻化的士夫是没有杀生的业,因为有生起杀的心而有杀的加行,可是,因为对方是幻化的士夫就没有杀的根本罪,也就是没有杀的正行。所以,经部宗就对应成派说:依着应成派所说的,既然所杀的士夫并不是真正的士夫,那就如同幻化的士夫一样,杀了他也就应该没有杀士夫的正行了。

  请看文,

  「杀实有情等有罪,若杀幻化士夫等,彼无心故罪不成。」

  这里说杀幻化士夫不会造成罪恶,这里说的幻化士夫就是指他不是真正的人,因为他没有心,杀了他也不会构成罪恶。请看文,

  「于具幻化之心者,饶益生福损生罪。」

  这边的「幻化」就跟前面的不一样,这边的幻化是指无谛实之心者。

  前面的杀幻化士夫,因为他没有心,所以杀了他是没有罪的。回答时说:如果这个无谛实之心者是有心的话,杀他就是有罪了,对他做饶益会生福德,对他做损害会生罪恶。

  从《入行论》的偈颂字面上看来是看不到问题的,只有看得到答案而已,是要从间接去了解到他有这样的问题。我们想一想的确也是有问题,在杀人的时候,所杀的对象是名言安立、假有的,我们心里这样一直想的话,好像会感觉到实际上这个对境是不存在的。修密续应该也会有这种味道出来,因为我们修密续的时候观想一切是什么样子,慢慢的,我们每一个人自己的心不同,所以,自己的环境就不同。我们自己觉得我们大家都共同在这个房子里面,但是,每一个人的感觉完全不一样,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世界,这样一直修的话,以后就会有一个非常清净的世界出现。这里讲的是:不管对方是物质或一个补特伽罗,都是从我们的内心示现出来的一个世界。

  我们在修密续时一直观想就会有这种感觉,慢慢的,不好的世界会一直消灭、消灭,然后自己就会出现一个非常清净的世界,然后就永远没有障碍。所以,可以说现在那些不好的世界有一点点是假的一个世界,它只是从内心里面示现出来而已,实际上好像是不存在的,如果实际上不存在的话,那么,杀了他也不会有什么杀业了,因为它只是一个名言安立的假有的东西。经部宗听一听应成派讲的之后会有这种感觉,他会觉得:如果是这样子的话,杀业也就没有什么道理了,因为这个对境只不过是心里想出来的而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既然是不存在的,杀了他也就不会有什么杀业了。经部宗会有这种感觉,我们也会跟他们有同样的问题,也会认为杀业是不成立的

  应该是这样说,我们内心的执着心、烦恼、不好的念头的习气一直累积,然后爆出来,各式各样的境就出现了,然后就会一直非常痛苦,好像是自己骗自己的样子,自己先乱想了之后,就从习气那边爆出各式各样的境,然后就一直痛苦一直痛苦。我们一直把心里扰乱的烦恼清净掉的话,不好的境就不会出现了。

  显教里面也会讲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比如佛的舌头遇到一个非常不好吃的东西,这个东西会变成非常好吃,我们遇到则会觉得很难吃,这就是境会转,很难说它不存在,也很难说它存在,就会一直变化,每一个心的习气不一样,从习气出来的境也就不一样。所以,这个人遇到这个境的时候,这个境就变了,那个人遇到这个境的时候,它又变了。显教也会提出这样的讲法,这里经部宗提出来的大概就是这样的一个问题。

  下面讲到有心或无心是如何出生罪与福,请看文,

  「咒药等无此力故,不能生起幻化心,从种种缘所出生,幻化亦是众缘性。」

  这是回答,而问题则是间接的表示出来,在解释里可以看到,就是「等同无自性,云何所生或有心或无心」。经部宗认为:既然你们认为一切都是我们去安立的,如果仅仅是安立的话,又怎么去区分一个有心、一个无心呢?间接就提出这样的问题。《入行论》的根本颂在字面上只有做回答而已,「咒药等无此力故,不能生起幻化心」,虽然我们可以依于咒语及药幻化出士夫来,可是,咒和药本身并没有生起幻化心的能力存在。

  请看文,「从种种缘所出生,幻化亦是众缘性,若一因能生多法,如是之事未曾有。」如果要生出各种不同的果的话,就必须要有各种不同的因,不管是应成派所说的幻化的士夫或是真正的士夫都是幻化的,不管示现出来的是大或小,反正要产生各种不同的果就一定要有各种不同的因,绝对不可能是由一个因产生各种不同的果的。如果说由一个因可以产生出各种不同的果的话,那么,由一个咒也应该可以产生出有心的士夫和无心的士夫。

  一个咒只能生起一个示现的样子,它本身没有办法生起一个心,所以,一个因只能生出来一个果而已,它只能生起表面的人的一个样子,它没有办法在这上面另外生起一个心,因为一个因只能感一个果而没有办法感两个果。

  问题:刚刚开始时说「杀实有情等有罪,若杀幻化士夫等」,藏文里面并没有第一句,请问这第一句是怎么来的呢?中文有十一句,但是,藏文只有十句,而这十句是分成两部分,前四句是在解释有幻心或无幻心,下面六句是在讲咒语,如果是这样的话,中文就兜不起来了。

  回答:我看过很多《入行论》的版本,但是没有看过像这样多一句的版本。我在九岁或十岁时就已经将《入行论》背诵下来了,到现在还是没有忘记,而且也常常去看各种版本,有些地方的词句会顺序颠倒,并没有看过像这样多出一句的。没有关系,这边的意思并没有错,多出一句可能累积资粮多一个。

  「午五释不应有生死涅槃各各决定差别难」,这个偈颂当中就有实际的指出问题,问题就在前面四句。请看文,

  「若由胜义成涅槃,由世俗故成生死,如来亦转生死中,修菩萨行复何益。」

  这是问题。

  这里的「胜义成涅槃」,藏文只有「胜义涅槃」,并没有「成」字,反正就是指胜义涅槃的意思。轮回是无谛实成立的,轮回的法性就是指自性涅槃和胜义涅槃,胜义涅槃就是指在胜义上是无轮回的,也就是轮回上的空性及轮回上的无谛实两者是相同的意思,就是指轮回的法性(自性涅槃和胜义涅槃)而言。

  轮回是无谛实的,我们未来都将能成佛,这就是因为轮回无谛实的关系,如果轮回是谛实的话,我们就将无法成佛。「轮回无谛实」这一点就是指轮回的自性就是这样,轮回的自性既然是无谛实的,就表示它的体性可以转变,既然可以转变的话,我们将来就可以成佛。所以,轮回实际上的自性是无谛实的,所以才说我们是具有堪能成佛之自性。我们现在是暂时被尘埃所蒙蔽,因此现在不能成佛,可是,一旦慢慢将这些尘埃去除掉了就可以成佛了。所以,轮回实际上的自性是无谛实、是清净的,也可以说轮回无谛实的清净性是佛。在这样讲之后,或许有人会说:「如果轮回无谛实的自性是佛的话,岂不是佛在轮回当中流转吗?」

  大家应该有听过自性涅槃吧!为什么称自性涅槃为涅槃呢?其他教派说的有一点像,我们的心本身就是清净的,所以,自性都是清净的,就是涅槃了,以本性来说的话,佛的心跟我们的心就没有什么区别了。心本身就是清净、涅槃,自性涅槃主要是讲心上面的特性、空性。自性涅槃是空性,主要是说我们心上面的清净就是自性涅槃,以后我们成佛的时候,我们的法身有智慧法身和自性法身两个,自性法身也分为两个,就是自性清净自性法身和客尘清净自性法身两个,这两个都是佛的智慧上面的东西,佛的智慧上面的灭谛就可以说是客尘清净自性法身,灭谛的所依是心,以道谛和灭谛来说的话,道谛上面就有灭谛,灭谛所依的就是道谛,灭谛和道谛是从见道就已经有了,慢慢累积到了成佛时,佛的心就是道谛,佛的灭谛的所依就是道谛,在道谛上面就有灭谛,这个灭谛就是刚刚讲的客尘清净自性法身。那么,自性清净自性法身是什么呢?这也是他的心上面的一个东西,就是佛的心上面的空性。为什么称它是自性清净呢?在他还没有成佛之前,他心上面的空性还是存在的,它并不是突然之间跑出来的。因为是他本来就有的,所以是自性。

  可以称为自性清净的另一个原因是:本来它就是无自性的,它本来就是无谛实有的,清净的意思就是无谛实有,本来就是无谛实有的,所以,自性清净的意思是本来无谛实有。「佛的心无谛实有」这一部分是不是佛的心上面的空性呢?是的,这样的特性在还没有成佛之前也有,在还没有成佛之前,「心上面无谛实有」这种特性是本来有的,所以,佛的心上面无谛实有的部分(空性)可以说是自性清净,为什么是自性清净的呢?因为本来就是清净的,本来就是没有一个谛实有的,这种「本来无谛实有」的特性就称为自性清净。

  在还没有成佛之前的心上面的空性就是刚刚讲的自性涅槃,我们每一个众生心上面都有一个空性,这个空性就是自性涅槃,以后慢慢到了我们成佛时,它也就会变成自性清净自性法身。所以,刚刚说自性涅槃主要是心上面本来就清净的意思,因此,心上面的空性就是心上面的涅槃,本来就是清净的,涅槃就是清净的意思,它本来就是清净的,但是,它还没有变成自性法身,到成佛时才会变成自性法身,「自性清净自性法身」的前阶段「自性清净」的部分在还没有成佛之前就已经有了,后面的「自性法身」要到成佛时才会有。所以,「自性清净」有一个意思是「自性涅槃」,我们现在轮回中的每一个众生心上面都有自性涅槃。

  如果要在更深细了解的话,我们心上面的空性为什么称为涅槃呢?为什么它本身是清净的呢?它不只是无谛实有的,清净的意思是不管众生怎样的烦恼都没有办法染污到它。没有办法染污它的意思是:我们烦恼本身是因缘具足才会出现的,我们的心本身因缘具足就会快乐,因缘具足就会烦恼,这些都是可以改变的,所以就没有办法染污它。如果那些真的都是谛实有的话,那就染污了,因为必须要因缘具足才会染污,所以说这个染污是可以改变的。「可以改变的」的这个特性就是「因缘具足」的这个特性,「因缘具足」的这个特性就是「无谛实有」的特性,所以,「无谛实有」的特性就是它本身的一个特性,这是永远无法被染污的,都一直会是它的特性,这就是自性清净或自性涅槃的意思。

  自性涅槃有一点「本来就是清净」的意思,所以,经部宗觉得这样的解释是没有办法接受的,他们为什么没有办法接受呢?如果这样讲的话,自性涅槃、自性清净都是空性,经部宗都是不接受的,因为经部宗根本就不认同空性、不认同自性涅槃、不认同自性清净,所以,中观宗这样解释自性清净和自性涅槃,经部宗一听到就觉得这是有问题的。什么样的问题呢?他们会说:如果这样讲的话,「心无谛实有」的本性就是清净的,既然它的本性是清净的,为什么还在讲轮回呢?这两个就互相矛盾了,如果这样的话,变成佛就会轮回了。

  这里讲自性清净和胜义涅槃,胜义涅槃就是自性涅槃的意思,这样讲的话,他们就会觉得在轮回里面有一个清净。中观会说轮回本身有两个特性,一个是它的胜义谛的特性,一个是它的世俗谛的特性,每一个法上面都有这两个特性,所以,轮回上面也有胜义谛的特性和世俗谛的特性。世俗的特性我们就会说轮回,胜义的特性我们就会说自性涅槃、自性清净,这是中观应成的讲法。经部宗没有办法接受一个法上面同时有清净和染污,他们说:如果这样子的话,清净和不清净的在一起,佛就会在轮回当中了。这是经部宗的一个问题。这一段的解释说:「复于世俗轮回中以生死之流而生死,则生死涅槃同一所依。」 在同样这个轮回的所依上而言,就胜义而言就称为胜义涅槃,就世俗而言就称为轮回,因为这样的安立,他们就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些菩萨为了成佛而修种种的艰难行,这样做岂不就变成没有意义了吗?既然成佛之后还要再继续轮回,这样修又有什么用呢?」请看解释,「若尔,佛亦当流转生死,诸菩萨何用为成佛故修菩萨行,应成无义。」

  为了成佛而去学习菩萨行是有意义的,有什么样的意义呢?在未成佛之前,我们的心相续当中虽然有自性涅槃,可是,只有自性涅槃却尚无法成佛,必须要依于世俗才能够成佛,既要依于世俗就必须要依于因缘,如果成佛的因缘不具足的话,那是无法成佛的,如果没有遮除掉流转轮回的因缘的话,连幻化都无法遮止了。请看文,

  「若时诸缘流不断,则亦不能遮幻化。」

  意思就是:虽然我们心相续当中有自性涅槃,可是,仍然要依于成佛的因缘才能够成佛。

  「若彼诸缘流断时,世俗中亦无流转。」

  也就是如果能够遮止掉流转轮回的因缘的话,自然就可以遮止掉轮回,自然就可以成就客尘清净自性法身。

  我们知道轮回上面有胜义谛的特性,同时也有世俗谛的特性,世俗谛的特性慢慢转过来就变成客尘清净自性法身,它上面本来有的「自性清净」的部分以后就会变成自性清净自性法身。

  问题:在第 262 页解释的第五行有「自性涅槃与忽然清净之涅槃」,这边谈到一个「忽然清净之涅槃」,这跟后面谈到的「胜义涅槃」到底是不是一样的东西呢?仁波切刚刚又提到客尘清净法身自性,这三个东西到底一不一样呢?

  回答:忽然清净涅槃就是客尘清净涅槃,翻译为「客」就是「暂时」的意思,也就是「忽然」的意思。胜义涅槃就是自性清净,但是,自性清净跟自性清净自性法身又不一样,这在刚刚讲解过了。自性清净是每一个众生本来都有的,我们心中胜义谛的特性是自性清净,慢慢到了成佛时,我们心上面的胜义谛的特性(空性)就会转变成自性清净自性法身,现在只是自性清净,但是还没有后面的「自性法身」。所以,刚刚讲的胜义涅槃在我们现在轮回中就已经有了,但是还没有「涅槃」,一般讲的「解脱涅槃」主要是讲清净染污的涅槃,以佛的涅槃来说是客尘清净涅槃,这是佛的涅槃。以自性涅槃来说,我们心中的空性就叫自性涅槃,这跟我们心上面的胜义谛是一样的。

  这里会讲大乘菩萨内心里面的菩提心或空正见,都是藏文说的「竹巴」,这个字眼在藏文中是非常麻烦的,有时会翻译成破除跟成立的「成立」,摄类学里面有成跟破的「成」,也有这样的意思。有的时候这个字是「成就」的意思,有的时候是「努力修行」的意思,要看它使用在那个地方,意思就会不一样。

  大乘的修行者(菩萨)的内心的菩提心、空正见都是为了成就佛陀的果位,心中生起这样就已经是正行了,这就是「竹巴」,所以,这里翻译成「正行」也可以讲得通。

  这里它所依的是法界自性,一般来说,空性跟法界自性是同义的,所以,法界自性是非常广的,这里讲的法界自性是什么呢?当我们了解空性的时候,这个心就有空性的一个心了,这个了解空性的心的了解空性的力量为什么会一直增长而且能够对治烦恼呢?为什么它有这样的力量呢?理由是这个心本身就是靠因缘,因为它有这个特性,所以,因缘越多就成就越多。心本身有这种靠因缘的特性,也可以说缘起的特性,也可以说心上面有一个法界自性,这是无谛实有的一个自性,因为有了这个,我们越修才能够成就越好,就是心有这个特性才会成佛,如果心没有这个特性的话,那就不会成佛了。所以,一个菩萨的心了解空性的时候,为什么了解空性的力量会一直增长到后来成佛呢?理由就在于心上面有一种特性,就是靠缘起的一个特性,可以说是无谛实有、无自性的特性,所依是这个,然后他会成佛,没有这个就不可能会成佛。所以,菩萨修习正行最后会成佛就是靠法界自性,就是成就大乘所依之自性住种性,意思就是自性住种性是成就大乘的所依,也就是要成就大乘,就必须要依于自性住种性,这样才能成就大乘。

  说到大乘的资粮道、加行道、见道和修道,我们要在这整个道上不断的进步,菩萨就是依着这样不断的进步,那是因为心上有必须要依于因缘的缘起的自性在,也就是有无谛实的自性存在的缘故,所以,心才能够不断往上增长。我们的心能够不断往上增长的原因也是一样,也是因为在我们心上有无谛实的自性在,也有缘起的自性在的缘故,所以,我们的心才能够不断往上增长,也才能够成佛。但是,我们会变坏也是因为这样。

  我们说心上的无谛实及缘起的自性,就是我们刚刚说的自性涅槃及胜义涅槃。在我们未成佛之前或成佛之后,我们心上的无谛实的自性、缘起的自性都是一样的、不变的,它不会变大也不会变小,所以才说是自性涅槃,它不会变坏也不会变好。

  因为有刚刚说的那两个自性的关系,我们的心也可以增长成无量无边,比如我们的悲心或慈心也可以成为无量无边的。相反的,我们的烦恼就不可以像悲心或慈心一样变成无量无边的,因为它的靠山是虚假的,这些烦恼实际上跟我们的心的无谛实的自性、缘起的自性是不符合的,因为我们的心有了缘起的自性及无谛实自性的关系,所以,我们的心可以增长成无量无边。

返回目录

-----------------------------------------------------------------------------------------------------------------

更多雪歌仁波切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