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衮却格西: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第十八讲 因果七教诫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07日
来源:   作者:衮却格西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衮却格西: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第十八讲 因果七教诫

 

  今天我们得到了这个非常难得,并且是极具义利的暇满人身,又能遇上这难以值遇、圆满无误、显密双运的圆融教法,不过是自己不修学罢了,如果愿意以这个教法修学,一定可以成办一切的义利。我们本身具有能够分辨善说及恶说的智力,同时身心也没有蒙受到让你非常不能忍受的痛苦,因此可以顺利地去修学佛法。

  而你的人生,只不过是因你的常执(执着恒常),所以一直没有想到无常。其实不应该是这样子的,要时常忆念无常的课题,然后把你剩下的人生,即使不能百分之一百,至少也要有百分之五十来投入佛法闻、思、修证的学习,并以下一世的义利作为需求的对象,这才是正确的。

  如果仅仅为了今世的义利去降伏今世的敌人,守护今世的眷属,这和畜生没什么两样。如果这样做,那么平等舍及知母的修行根本就没有安立处,如此一来,菩提心的功德永远都生不起来,这是一种很下劣的做法,是凡夫的做法。无始以来我们很多的做法,只是随顺着我们的习气去做,这样的做法不仅会让你生生世世修学佛法的一些善根无以扩展,甚至予以摧灭。

  在我们得到这个暇满人身的时候,应该取其心要。这心要就是“为一切众生的义利,一定要成佛”。但是除非你靠着闻思修证(听闻、思惟、修习、证悟)这个诸佛的正法之外,再也没有其他的路可行了。而在闻思修证正法的当下,我们的动机不应该是为了今生的义利,或是希求来世得到人天的福报,甚至于为了自己得到轮回解脱,这都是不应该的。我们的心中要忆念“爱他胜自”的菩提心,在修学爱他执之上,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我一定要成佛”,以这种菩提心的意乐来闻思修证我们现在所要听受的教法。当下所要讲说的教法是菩提道次第。

  菩提道次第中,如何取心要之理分:共下士道次、共中士道次以及上士道次。当下我们所讲授的是上士道次的修心内涵。于上士道次的修心分三项科判来说明,就是“显示入大乘门唯是发心”、“如何发生此心(的)道理”以及“既(已经)发心已(之后),(如何修)学(菩萨)行(的)道理”。

  “显示入大乘门唯是发心”,是说明菩提心的功德。不论是哪一个众生,当他的心中能够生起菩提心的时候,他所修的法都是大乘教法。也就是说,所修学的佛法是不是大乘教法?是不是已入大乘之道?是取决于行者心中是否能生起菩提心。当你的心是基于“为利众生愿成佛”,一定要把所有众生安立在佛陀果位,所以要先成佛。当你心中生起这种造作的、刻意的菩提心,因为是假立的,不是甘蔗原味,只是像蔗皮一样,所以称为“蔗皮”的发心。

  什么是非造作菩提心的生起呢?就是在行住坐卧中,一切时处(任何时候)、一切空间(任何地方、处所),不需先基于正理的安立,你就能任运自然地生起菩提心。当你心中生起这种非造作的菩提心时,你已经同时证得大乘下品资粮道,你也趣入大乘道之门了,你已是菩萨了,这是同时的。我们知道,二乘(声闻乘及缘觉乘)圣者、阿罗汉圣者虽然已经亲证空性智慧,但是因为他们心中没有菩提心的功德,所以还是远离或者是被摒除在大乘门之外。如果心中能够真实生起具相菩提心,即使是一只动物、畜生或是个愚痴的人,他也是一位菩萨,而且是已经趣入大乘教法之门了。

  不论你是出家、在家,是比丘或比丘尼,沙弥或沙弥尼,当你心中能够真实生起菩提心的时候,就入大乘道的门了。事实上,从来都没有允许说哪一个众生不能够修菩提心的,谁都可以修菩提心,特别是我们很多人都灌过顶了。从现在开始,如果你心中生起菩提心,你就得到佛子(即菩萨)之名。也就是说,如果你心里可以生起具相菩提心,你就会得到一个非常妙善贤善的名字,而且已经入如来族,就是佛的种姓子了。当我们心中能生起菩提心,变成菩萨的时候,十方诸佛菩萨会非常高兴。就像这个世间产生无数的转轮圣王一样的,诸佛菩萨是非常高兴见到一位新佛子的产生,并会为他祝愿的。

  我们要知道,如果你心中真的可以生起具相的菩提心,那么在菩提心生起的当下开始,你就可以映蔽百千万劫声闻阿罗汉的等持空性功德,以及他们百千万劫以来所积累的福报,这是从种姓上映蔽过二乘。如同王子出生的时候,因为他是国王的孩子,种姓是王族,所以即使大臣们非常具有办事能力,可是在种姓上,他们没有办法胜过初生的王子。大鹏金翅鸟是很高贵的鸟族,他生下的当下,虽然也没有什么能力可以飞翔得很高,但却因为种姓的关系,超过很多一般平凡的鸟。就像这个比喻一样,王子经由国王的培养,日后能够继承王位的话,就可以从智力上、心智上映蔽过大臣。初发菩提心的菩萨,经由资粮道的修学,加行道的修学,见道位的修学,登至大乘七地菩萨的时候,他已经证得很高的智慧,所以在心智上也映蔽过二乘;不论是种姓或是心智上,皆能超越映蔽过二乘。

  要知道,当你心中可以生起真正的菩提心时,当下你就变成十方一切人天众生的礼拜处,也是最好、最超胜的供养处,最殊胜的福田。有这样的说法:如果一个发起菩提心的菩萨要去城镇,但是没有坐骑,佛说他都会化身为坐骑,让菩萨可以趣往城市,初发心的菩萨就是这么的珍贵。与其你礼拜十五的圆月,倒不如礼拜初弦月,如果可以礼拜初弦月,就等于礼拜满月。就像这比喻一样,如果你真想礼拜诸佛,就可以礼拜菩萨,礼拜菩萨等同礼拜诸佛。因为如果你只礼拜诸佛,并不代表你能够礼拜菩萨;但是如果你能礼拜菩萨的话,你等于礼敬了诸佛。这么珍贵菩提心的功德是来自于大悲心,所以如果我们能够恒常礼敬大悲心,就表示已经礼敬了菩提心、菩萨、十方诸佛了。大悲心有初中后三际,因为初期、中期、后期都重要的缘故,当我能够礼拜大悲心也等于我礼拜一切,所以吉祥月称菩萨在造《入中论》的时候,第一个赞颂就是礼敬大悲心。所以,菩提心是一切最胜福田的供养处,菩提心是最殊胜的修行法门。

  菩提心的功德不用多讲,诚然如是,即使只是生起大悲心,你个人的福报也能无边无量的增广,资粮易于速得圆满。无著菩萨以十二年观修弥勒菩萨,开始的时候,因为他的业障(障碍)太重,福报不够,一直不能亲见弥勒菩萨,最后弥勒菩萨慈悲,为了让无著菩萨能够生起大悲心,圆满他的福报,弥勒菩萨善巧地化身为一只下半身溃烂的母狗,去度化无著。也因此,启发了无著菩萨的大悲心,所以才能够见到弥勒菩萨。修学菩提心的殊胜是在,修这个法门的同时可以净除罪障,集聚资粮,而且它是无比的猛利、快速、圆满,就像劫火一样可以烧尽一切。菩萨行者修了菩提心,即使罪障很重,菩提心就像劫火一样,一下子把他的罪障都销尽,所以我一定要以三大阿僧祇劫的资粮来圆满菩提心。当你心中生起具相菩提心的时候,你就列入下品资粮道了。而资粮道是什么意思呢?让你开始积集第一大阿僧祇劫的资粮,称为资粮道。也就是你生起菩提心的开始,已经列入资粮道,开始积集成佛的资粮了。我们知道,第一大阿僧祇劫从资粮道、加行道到见道位。

  我们现在研讨菩提道次第教授并不是用实修教授,而是以讲说来教授。如果是实修教授,师徒之间必须要有很多时间,同时前行、正行、后行都要做得非常详细而且持续,才有一个法可以入行。前行之前,更一定要好好祈请整个传承师长然后仔细地净罪集资。如果是修菩提心,我们顶门的上师佛不是世尊而是观世音菩萨,因为观世音菩萨是十方一切诸佛大悲心本体的化现,是以大悲心为主体,因此行者要生起大悲心、菩提心,就以他为本尊,将他安置在顶门上去修学,有他不共的缘起和殊胜效果。如果是修止观,因为是属于空性慧的证悟,所以要以十方诸佛智慧本体的文殊菩萨像做为我们的本尊,来安住在顶门上。

  由于大悲心的所缘是一切众生,是要把一切众生,从痛苦以及苦因中救拔出来,而且这个救拔是不假他人完全由我自己来承担。如果可以这样修学,而在你心中真正生起大悲心,等同你对一切众生所造的罪恶都去除,诸佛很欢喜,一定能够作你的助伴来圆满你的佛道,所以大悲心的生起是很重要的。进一步说,如果没有菩提心的话,密续就没有所谓的甚深广大的说法。修密法有两种悉地成就,共的成就和不共的成就,即共同悉地及不共悉地。共同悉地有八种,是世间的;不共是指佛位,最胜悉地是指佛陀果位。如果没有菩提心,这些都不可能成办。

  我们最大的错误是认为菩提心很难生起,就说把它扣掉,不要修了!如果把菩提心放到一边去,那么很高深的生起次第及圆满次第就修不起来,往上修习二次第,往下修菩提心,全没有了根基,更没有甚深的引导,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提起来!不要怕!要自豪的说:“舍我其谁!我生不起菩提心,谁生得起来!”在今天得到暇满人身的时候,认为自己生不起菩提心、修不起来,然后退却,那么以后投生为猪狗的时候,还能生得起菩提心才怪!整个修学佛法最大的障碍就是退却,认为自己太差了,什么都不行。如果这样想的话,那就真的是完了,菩提心生不起来了。可是你们还是很勇敢的去受菩萨戒,如果没有菩提心,难道是向别人借菩提心来受戒的?

  其实,没有大悲心,压根儿就不会有菩提心的生起。更基本的,心中如果没有住平等舍的功德,以上讲的都没有办法生起。像画唐卡一样,画布要非常地均匀柔和;要播种,地要先整平。一样的,如果没有住平等舍的证量,往上的大悲心、大慈心、菩提心根本是没办法生起来。很多菩提道次第讲说,如果你真的想生起菩提心,即使月复一月、年复一年,花好几年修住平等舍都是应该的、都是必要的。不要因为害怕而不修,否则就表示你不想要菩提心!要知道,当心中有真正的菩提心,一切魔障(障碍)不能得其便,不能扰害你,有这样大的义利。

  有一个噶当派大德朴穷瓦的公案,他当时在西藏的朴穷专修菩提心法门。那一带有很多非人、魔怪聚集,他们曾开会想要联合起来伤害这位朴穷瓦大德。其中有位精灵就说:“伤害不了的,他为我们一一修行,他是为了成办我们的义利而修行,修的是菩提心。我们怎么可能伤害得了他呢?”另外的一个公案是有一个魔怪,很多当时的修行者都被他所伤害,只有一位行者无著贤论师(萨迦派的大德,《三十七佛子行》的作者),因为他是真正具有菩提心的佛子,所以伤不了他。

  事实上,你具有菩提心的话,所有其他的福报都不会被覆盖或萎缩,它不会伤害任何的福报,只有增广,而且五道十地功德也很容易圆满。基于菩提心的力量,空性慧也很容易证得,很容易能够彻悟空性(诸法实相),这有很多故事可以说明。若你没有菩提心的力量做助伴,做为资源,空性慧的产生是很难的。以前有位印度小乘有部的大德,虽然他的见是小乘的见,但是因为发了菩提心,他的行是大乘菩萨行,所以证了空性,有这种说法。

  如果你已证得大乘资粮道中品,这个生起的菩提心是不会再衰微退转了,但是如果是刚入大乘下品资粮道的话,菩提心还是会退失的。也就是说,当行者已经登到大乘中品资粮道的时候,由于菩提心的摄持,道谛功德一定会越来越增广圆满,不会退堕。但是即使你证得大乘中品资粮道,你还要能够证得大乘加行道的忍位以上(加行道分四品,就是暖、顶、忍、世第一法)(附录一),到忍位的时候才有把握不堕三恶道。忍位以下的菩萨由于业力的关系,还会堕三恶道),还是会害怕堕三恶道的,大悲心投生的菩萨,即使是堕三恶道也不害怕,那是由于他一心勇敢欢喜地想回入娑婆,再入生死度化众生。就像莲花出于淤泥而不染的比喻,淤泥是很染着的,菩萨投生三有生死,可是不染着三有生死的过失。

  如果你心中生起真正的菩提心,你就成为三界六道所有如母有情的父母,是所有如母有情的依怙,也是一切六道如母有情的安乐之源,你是最大的福田,是众生的最终皈依处。总之,这一切轮回涅槃二边,任何安乐的获得,都来自于菩提心。而成就众生心中的善业、善根,只有依靠佛行事业来成办。

  因为善业的成办,必须靠佛陀的一切种智当增上缘,讲授教法,让你可以去行善业。佛行事业只有两个,其一是佛心中的功德,这是佛行事业(功德)的结果;另外一个,是众生心中的功德、善根,这也是佛行事业的结果。《入中论》说:“声闻、缘觉、菩萨由佛所出生。”在圆满成佛之后,佛陀展示声闻道与缘觉道的教法,使得缘觉及声闻种姓的行者可以修学,最后成就他们的果位,所以说,声闻、缘觉因佛而生。

  对佛陀成佛之因──“菩提心”礼拜,等于礼拜一切诸佛。倘若没有菩提心的因,根本就不可能成就佛陀果位。但是如果没有共下士道所说的三途苦的出离心,以及中士道次所讲的生死苦的出离心,那么大悲心的生起是很困难。

  成佛之道可摄为三主要道,就是出离心、菩提心、空正见。菩提心与空正见是方便分和智慧分。大乘道必须以方便分和智慧分,互相不分离地去修学。这好比鸟需要展开双翅才能飞过天空,菩提心与空正见必须一起展示,才能飞至彼岸。出离心是根本,没有出离心,菩提心就生不起来,那空正见的见与行也都没有办法生起。

  曾经有一个人牙痛,另外的一个人以前没痛过牙,就对病人说:“牙痛没关系,牙齿只有骨头而已,骨头不会有感觉,不会痛的!”不久之后他自己也牙痛,才知道牙齿并非是没感觉的骨头,而且会让他痛得哀号、呻吟、受不了。以前他说别人牙痛是骨头痛,没什么关系,现在才知道原来牙痛是这么的痛苦,才因此产生出悲心。我们听过地狱的寒热之苦、烧灼之苦、饿鬼的饥渴之苦,但是一般人像是不相信似的,如同看节目一样,认为只有一个文字相。不过菩萨是真的现修“我就是堕在地狱、饿鬼道中”,亲自去体会那种真实的苦,亲自尝受饥渴、灼热之苦,所以对众生的苦才能够真实体会。如果你能亲自去蒙受体会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的痛苦,真实的去修,并且持续一直修,就会真实地生起愿众生离苦得乐,愿一切众生得到乐及乐因之心。因为你知道众生失去什么快乐,得到什么痛苦,那是很真实的,就像我之前的牙痛比喻一样,于是就想如何令众生远离痛苦,你的大悲心也就真实的生起来了。

  噶当派的教法其特殊处,就如同一张四只脚的桌子,当你牵动一脚时,其他三只脚会跟着动。比喻什么呢?修菩提道次第的行者,应该将三士道相关联。当你修上士道时,虽然修的是上士道次,也要能同时引导或是牵动整个下士及中士道次;如果你修学中士道次,可以同时牵动或是涵盖到上士及下士道次,这样才是善巧的修法。至于修学次第,你不能只念高年级,而不念低年级,总要依序将之修完,串习后再依次修上去。

  讲到菩提心的生起,其不共的因是增上心,即增上意乐。如果没有增上心,菩提心没有办法生起。大悲心与增上心有些不一样,什么是大悲心?就是众生的苦及苦因我要荷担起来,我要将一切众生从苦及苦因中救拔出来。而增上心是再进一步地,不但要荷担,而且令虚空一切如母有情远离痛苦及痛苦的因,是由我一个人亲自来成办,不假他人、不靠别人,称之为增上心。譬如说,当看到有人被水冲走的时候,我们会想,多么希望那个人能够赶快上岸,不要受痛苦,这种心二乘行者也有的。我要把他从水里救上来,这是大悲心。然而决定说,就由我一个人去做,不假他手,这是增上心。要做生意与决定做生意,是不一样的。

  大悲心生起的方法有两种,一个是《广论》的说法,是从修知母、念恩、报恩、修悦意慈,进而修大慈心,接着再修大悲心。依照师长的口诀就不一样,是先修大悲心,再修大慈心。总之,真正利他的心,是安立在大悲心及增上心之上,而大悲心生起的因,确实是知母、念恩、报恩以及悦意慈。

  利他是指什么呢?是指成就,我之外的一切众生,心中的无住涅槃果位。如果这样的话,那所谓的慈心和悲心是不是利他,还得思辨一下,还有得辩论。不过我们安立慈心与悲心是利他的心思,之前要修知母、念恩及报恩。

  悦意慈是观一切众生都是最可悦爱的那种心态。为了能成就悦意慈的修法,你必须观众生如母,了解众生都曾当过你的母亲,然后对之念恩。因为观众生都是亲眷,而亲眷中最殊胜、最亲的莫过于母亲了,将母亲当做你最亲的亲眷是有道理的,而且是与事实相符,所以修知母应该是合理的。如果你不这样作观,而基于贪心的理由,把一位不是对我很好的对象,来缘他的相修,那就是非理作意,变成贪心了。或者因为母亲对我不好,所以我以其他对我很好的人,例如以我贪恋的对象来修,这也许是贪心,而不是真正的内涵。

  至于为什么要修学住平等舍?我们知道世间的做法、心态,就是对于不喜欢、伤害你的安立为敌人,然后启发嗔心想伤害他;而对你有利益的人安立为亲友,生起贪心而想利益他、回馈他;对于不损害你也不利益你的中庸众生,对他漠不关心。因为这三个角色的安立,所以安立三种对待方式:守护眷属、降伏敌人、对中庸众生漠不关心,这是标准的世间做法,是错误的,而修住平等舍是要将这种做法完全遮止。如果可以真正基于住平等舍正理的安立而修学,就会摧破你降伏敌人的作为;对于亲友也不会那么地贪着,一定要利益他、守护他;对中庸众生也不会认为与他没有关系,因为事实上你和他已经建立关系了。就是为了这个缘故,所以我们修平等舍,“舍”是很大的关要。

  我们每个人都有《广论》的书籍,也修学菩提道次第。做为一个修学道次第的人;在边学边修的当下,对敌人的嗔恚心、伤害心要越来越减少;对亲友亲眷的贪着心也要越来越减少。能将动心中贪心之水,以及燃烧你心的嗔恚之火,应该越来越减少、越来越熄灭才正确。修学道次第的标志(效果),在于你心中烦恼越来越减少。否则《广论》背得很熟,所缘境守护得很好,就这样守护起所缘境修学,但是心中同时又致力于对敌人的嗔恚和损害、并对亲友贪着守护,这是学东往西的做法,根本是法归法、心归心,那是不正确的。贪嗔痴三毒是我们烦恼的根本,如果可以把贪嗔痴稍微调伏降低一下,那些根本的法才可能建立起来。所以当我们修学菩提道次第教授的时候,应该边修边净化自己内在的贪嗔痴,以做为根基、基础,然后往上修学;否则越学贪嗔痴越猛,烦恼越炽盛,那是我们最大的错误。如果你心想,有关菩提道次第的教授我录音带听两遍,也经过三轮的研讨班,因此生起我慢,我懂好多喔!贪嗔痴照旧,这就不值得了。

  什么是修行?就是把耳朵听到的东西,去思惟;把思惟到的东西在心中串习,让它与心结合,以对治心中的问题。是将思惟到的法,用来同你的心结合在一起,让你的心可以更柔软、更调伏。如果你有工作也没关系,你可以去工作的,不是一定要叫你停下工作,也不是要你一副正襟危坐的样子,这不是修行;是要将所听到的去思惟,所思惟的去修行,让心法结合,这样去修的。

  住平等舍、知母及念恩都讲过,我们现在说报恩。众生对你恩泽那么大,现在是报恩的时候了。如果你感报投生到地狱、饿鬼、畜生,是三恶道身体的话,你怎么去报人家的恩呢?而且若你只是像世间的人一样,对有恩于你的众生,渴了给水喝,饿了给食物吃,寒了给衣服穿,满足他的现实所需,这当然是很好的,但是这不是报恩,这只是很短暂的利益而已。这也许并不是真正的圆满报恩,以后也许还有反效果。

  所谓真正的报恩,是把一切众生所不要的痛苦根本断除,把一切众生所需要的安乐全部圆满,让众生究竟圆满的离苦得乐,把众生安置在这样的佛陀果位,这是最好的报恩,也才是真正的报恩。如同我们上次所比喻的那个瞎眼、发疯,并往悬崖走过去的母亲,众生也是这样,众生被无明暗蔽,像瞎眼一样,没有抉择善业的智慧,同时又没有明眼人(师长)的引导,告诉他增上生及决定胜的法道,然后又刹那刹那地造三恶道的业,所以也刹那刹那地往赴悬崖去了。这种情况之下,你若观想众生是最可爱的对象,那么众生处在悲苦之境时,你要报恩。

  我们与众生是一样的颠倒──“以苦为乐,以无常为常,以无我为我,以不净为净”;也与众生一样的想要安乐、不要苦。尽管如此,我们与众生所不同的就是,得到了具足十八要件,可以修学佛法的暇满人身,而且值遇大乘教法,特别碰到了可以实修显密双运的圆融教法,只不过是自己不修罢了。事实上教授口诀都在,宗喀巴大师可以让你一世成佛的速圆善业,那种成佛的显密双运圆融教法都有了,若去修,一定有能力成办的。或许你会想,我怎么可能做得到呢?这只是你心中不想成办罢了,你的心退了。有什么比用这个身体成佛更好的事?印度与西藏的很多祖师都成就佛菩萨果位了。你可能认为,他们的身体是无价之宝,比起我们更超胜,我们现在所得到的身体是比较卑劣的!不是这样的,他们成就佛菩萨功德的身体,和我们现在的身体一模一样。密勒日巴尊者更是悲惨,他还没有地方可住,住山洞,又没有东西吃,只吃那荨麻,吃得整个身体变成绿色,但是他成佛了。我们现在吃的东西比尊者吃得更好、更丰富,怎么不可能成佛?我们的问题出在我们舍不掉身体,却舍掉了我们的心!我们的心提不起来,这是我们的错误。

  假使众生知道你一定要成就佛道,同时他们又一直都没有得到任何快乐,因此他们就只有寄望你来救了。他们一生中开一个会,说:“我们这么的悲惨,想要离苦得乐,到底有谁能够让我们离苦得乐?”共同决议说,就是要你来救他们,指定你。我们现在已经碰到这么好的教法,却不修行,而只是去做那个降伏敌人、守护眷属的工作。众生到了临死的时候,就说:“啊!原来他也是颠倒的,我怎么寄望于他,怎么寄望这个人来救我们。”我们求受皈依律仪的时候,众生是很欢喜的,对我们的寄望也很大。之后我们又受菩萨戒,进而受密乘戒,众生更是欢喜。结果我们没有修,这种做法是让人很讶异的,虽然承诺很多很大,然后修的却是那么的少。有这么一说:“《大白伞盖》的经书,水不能漂,火不能烧,毒不能侵。”有人不相信,就把一只驴子及经书绑在一起,放在水中,结果驴子被水冲走了,经书也漂流散掉了。那个人就说:“一切都不可相信,都是骗人的!”就像这比喻一样,我们不但受皈依,还受戒,所以一只狗很寄望我们能救它;结果我们都不修行,死的时候反而是我们先到地狱去,狗还没到地狱呢!它不会很讶异吗?所以他们没有到地狱之前,我们不要先到。如果我们先到了地狱,面对它也很不好意思吧!

  在知道众生这么寄望于我们的情况之下,我们更不要妄自菲薄,只有我们有能力被寄望,我们应该很谨慎地好好把握自己拥有的机会,来闻思教法。特别是皈依的时候,我们要依着佛陀的身功德、语功德、意功德,还有事业功德,这些功德都是我要得到的,我有能力得到的。我们知道,如果成佛的话,佛陀每个毫光都可以成办无边众生的无边义利。如果你可以这样修佛陀功德,对众生启发大悲心,诸佛菩萨真的会一直很高兴的守护着你,一点都不用害怕,所以要有自豪的心,要提起这个心来报恩。

  基于知母、念恩、报恩之上,我们修第四点悦意慈。事实上知母、念恩、报恩之上,并不需要刻意修悦意慈,也顺便会得到这功德的。悦意慈是说,我们观众生都像是母亲爱独子一样的,看众生是最可爱的心,称为悦意慈。与大慈心不一样,大慈心是说对于失去快乐的众生,希望他们得到快乐及快乐的因的那种心。大悲心与大慈心,何者先修不一定,你可以先修大悲心,之后再修大慈心;也可以先修慈心,后修悲心。

  大慈心的功德是很殊胜的,如果以一切失去快乐的众生做所缘境,然后想说,多么地希望他们得到乐及乐因,祈愿他们得到乐及乐因!而且一切众生得到乐及乐因的工作,皆由我来成办!并以这样的心去向观世音菩萨祈愿。这样的来修慈心,经书上说可以得到梵天八德,或许更多功德。总之,修慈心一刹那,功德是无量无边的,这在佛经里有讲到。

  有这样的比喻,种田需先犁地,以六道众生父母观这个法,把心地整平,在平等舍平坦的心地上,种下大悲种子,再灌浇慈水,这样菩提苗芽可以很快生长。如果说可以先修平等心,对众生的慈悲心才会一样,不会说对某些人慈悲,对某些人不慈悲,会平等的对待众生。

  总之,如果你可以得到具量的住平等舍功德,那是最好不过的,但是因为住平等舍很难修,如果一时之间修不起来,你可以先修慈,对象先从自己的亲眷开始修,因为你最爱他们了,所以先修让他们快乐。推而广之,朋友、中庸众生、最后怨敌,然后一切众生,依次往上修,这样慈心才能够真正生起来。修大悲心也是如此,你不可能一下子做到让所有众生离苦,这就像我们念经一样,有口无心是没有功德的,生不起那种量。也就是从悲心能生起来的地方修起,就以市场上的鱼为例,你想想鱼的痛苦吧!虽然现在仍活着,但是卖鱼的人可能很快地就要抓它起来剖腹刮鳞了,它无处可逃只能在那边等待着被宰杀,你想想它的苦境,去思惟,就这样,以最苦的众生做所缘境,开始修。诸如畜生道的苦很多吧!人道的苦也很多吧!就以这些所缘境。从最容易修学的地方开始修起,一直推演,悲心就容易生起来了。

  菩萨什么时候会掉眼泪呢?想到众生一天到晚,不断地以身与心造苦及苦因的恶业,想到这些恶业会引导众生到三恶道受苦的情景,他就无时不在哭泣、落泪。有唐卡画菩萨掉眼泪,用蓝色的颜料去书写一个种子字,以表示菩萨一直在那里为众生的悲苦而掉泪。菩萨看到众生受苦的情景,因着他内在的菩提心,外相上眼睛落泪了,然后身体也毛孔直竖,很畏惧、很苦,不知道怎么来救护。有水的地方才有水鸟来栖息,所以你看到水鸟的时候,这地方一定有水;你看到山上有烟的地方一定有火。这比喻什么呢?比喻菩萨因为内在有真正菩提心,所以当他看到众生的痛苦,并为苦所侵逼的时候,他的外相是掉眼泪、毛孔直竖,内心很畏惧、很不忍心。真正有菩提心的菩萨,当他看到众生受苦的时候,是有这样一个外相征兆。

  噶当派格西朗日唐巴,《修心八颂》的作者,因为一直修大悲心与菩提心的关系,他那一世只笑过三次,大家称他为“黑脸大悲行者”。他是因为众生而不微笑的,他一直惦着众生的悲苦,就不由得很严肃。而他笑过的三次,是为什么事呢?我就举一个例子说,树木长在湖中,有一个人说,“我要去挖水中的树根。”树木头的根深植水底,怎么可能把树木的根挖出来呢?他是因为这个人的愚痴而笑了出来。现在我们看电视综艺节目,里面很多开怀大笑的故事,我们一天笑几十次,这表示我们是菩萨?

  那么什么是真正生起具相大慈心与大悲心的量呢?格西博朵瓦说,当你的孩子受苦时,你觉得不能忍受的这种心情,以此对待一切众生,这是大悲心生起来的量。当你以希望你的孩子得到快乐的那种心去对待一切众生的时候,就是大慈心生起来的量。像对你孩子一样的,希望并且去做让众生离苦得乐的事业,这种心,就是大悲心与大慈心生起的量。

  至于怎么修大慈心及大悲心?你应该思惟:“一切众生根本就没有无漏的(没有烦恼)的快乐,就连有漏的快乐也没有,所以多么希望他们具足有漏的快乐(指世俗菩提心)。”从这样开始修起。把他们看做是失去快乐的众生,以此当做所缘,这样依次向上修慈心。大悲心的修法也是一样,你以受苦众生当所缘,去修“多么希望他能够脱离痛苦,让我来成办让他脱离痛苦”,依次地去修,并且要从最痛苦的地方去修。若以没有痛苦的众生当所缘去修,悲心是生不起来的,应该从具有很大痛苦的众生那里去修,你会很容易地生起真实的悲心。

  真实的修学大悲心并不是在法座坐着,闭眼暝思,念一遍“愿一切众生远离苦及苦因”就算数了,那没感觉,不是修法。应该依次第缘苦境来修,依着不同的阶段循序一直往上修,然后圆满它。挂在嘴巴上的大悲心,不是真正大悲心的修法。就像碗中有很多水,初把糌粑粉放进去,糌粑粉只会浮在水面上,不会沉到水里,你还要用手指去搅和,才会结成可以吃的糌粑,就像这样,你刚开始修悲心,就想要一下子现起,这只是嘴巴上的悲心,不是真正的悲心。

  所缘境很重要,以大悲心来说,你要以悲苦众生、特别是以最悲苦众生做所缘境来开始;而忍辱就要从你最嗔恚的众生着手,以他们来做你的所缘境来修;大慈心的修法要以饥渴难忍,并且失去一切快乐的众生当所缘境去修习。就像要甜,就修糖果,要辣,就修辣椒!从你周遭的受苦众生开始,推及这个城市、这个国家的众生,之后推广到别的国家、一个洲际、整个世界、阎浮提众生、三千大千世界众生,然后无边刹土众生,以他们做所缘境去修悲心。

  悲心与大悲心是不一样的,当你生起说:“啊!愿一切众生都能够离开痛苦及苦因!”这些是和二乘(声闻、缘觉)所共的,不是大悲心。若是救护的大悲心,你必须有:“这一切众生的苦及苦因,都由我一个人来荷担,由我来救护。”这样子才称为大悲心,否则只是悲心而已。悲心二乘也有的。所以在救护之上,你必须要有增上心。虽然你发愿立誓说,一切众生的苦及苦因由我来承担,不假他人,然而你是否真有此能力呢?当被问到这些问题的时候,你可能需要了解,真正能够让一切众生圆满地离开一切痛苦,圆满地得到一切快乐的,是众生心中的无住涅槃果位。

  菩提心有两种欲求──欲求利他及欲求菩提。这个欲求利他,就是所谓的增上心,也就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把所有众生安置在无住涅槃的果位,而这工作就由我一个人来承担!这是增上心。

  然而应该如何来成办呢?如果是一位利根菩萨、利根行者,这个时候一定会修空性。怎么说呢?因为他会发现,他和众生是一样的,心中仍有很多烦恼以及障碍(烦恼障及所知障)没有去除,如果不修空性慧,就无法去除二障的根源──无明、我爱执、我执,也就绝不可能成办众生的义利。基于发这增上心之上,去修学空正见、证悟空性慧,而在这之上,导出菩提心,就有能力、又有把握地迅速成就佛道,这是利根菩萨的修法。在增上心和菩提心之间,加入空性慧的修学,基于二障的净除,就有能力成佛,也就有能力、有把握救众生。

  不过菩提道次第里不这么讲,因为传承来自于金洲大师,而金洲大师的见是唯识派。依着唯识派的见,认为可以相当程度地把恶行、恶业去除,但是不可能断除轮回的根本无明,是以不可能解脱生死。所以会说先起增上心,再发菩提心,菩提心发起之后,再来修空正见,道次第里头是这样安立的。而我之前讲的是利根菩萨的做法。

  我们在皈依的时候,曾忆念三宝的功德,知道佛陀的众多功德,确定佛陀可以令众生圆满地得到快乐,并圆满地去除痛苦;而二乘的阿罗汉,虽然也可以让众生离苦得乐,可是他是少分少分的,并不圆满。只有佛陀才能有如此圆满功德,所以要生起欲求菩提的心,欲求佛果位的心。例如供水的时候,真正要供的是水,不是杯子吧!但是没有杯子怎么装水呢?就像这比喻一样,你的目的是要利他,为了圆满利益众生的缘故,所以你必须先有装水的容器,你一定要先成佛,就如同你为了要供水,先要有杯子一样。所以事实上,菩提心的真正目的不在于成佛,而是在我一定要把所有众生安置在无住涅槃果位,让众生成佛。因此弥勒菩萨在《现观庄严论》讲到“发心为利他”很清楚,就是为利他而发心的。又说:“发心为利他,欲正等菩提。”目的虽然是为了利益他,可是你要先欲求自己的无上菩提才能够利他,这是菩提心的定义。

  因此什么是菩提心呢?就是具有欲求利他,以及欲求菩提的第六意识的心王,称之为菩提心。以上,简要说明六因一果(因果七教诫)。

  【解惑篇】

  问:利根的菩萨是不是要先证空性,再发菩提心呢?大悲心要不要?

  答:菩萨三法是什么呢?《入中论》有简示三法,这我们有学过。龙树菩萨造的《宝蔓论》有这种说法,就是你要先有大悲心;再有菩提心;然后要有无二慧(空性慧);这三法是成就菩萨的三个条件。不过这里的菩提心,不是具相菩提心,是蔗皮菩提心,是假立的。大悲心是根本,一定要有大悲心,再生起空正见,这是利根的说法。利根是先证空性,再修菩提心。钝根的话,就先发菩提心,再修空性。

  问:观一切众生为如母有情,我们是观女的一切有情是我们过去生的母亲,还是男女都要观?

  答:没有专修男相或者女相,没有这样的。因为我们知道大乘不共皈依时,观想自己的右边、左边,分别是母亲和父亲,母亲代表所有的母性众生,父亲代表所有的男性众生,前面是你的怨敌,后面是你的亲友,这样做所缘,涵盖了所有众生,没有说单修男相女相,没有这样的修法。不过劫初的时候,没有男女相,不需要分男女相来修。

  问:如果对境的时候,不太能够用视众生如母这种方法,反而能够用众生皆有佛性,众生皆是未来佛的这个方法来对治,调伏自己,是否可以?

  答:这是你的自由、你的善根,只要可以帮助、利益你的心,就是教诫、就是口诀。口诀如果被狗衔住,赶快把他拉回来。如果对你有用,有利益的话,就是口诀。一般嗔恚的对治力是修慈心,如果你觉得要起嗔心的时候,思惟他具有佛性、如来藏,只要可以对治的话,那就是口诀,对你有用就修。不管你用什么方法,只要可以摧灭就可以。以前有一个印度的大圣者,挺直着坐,生不起证量来,他到牛堆(牛吃草的地方)去躺着,证量却生起来了。

  问:修念恩、报恩、慈心时,是依次先亲眷、然后中庸、尔后怨敌,那修平等舍也是这样吗?

  答:不是讲过吗?先把三个角色抓出来。你心中有不同的三个心,对待三种不同的众生,先把亲眷、怨敌及中庸众生三个角色在你眼前明现出来,然后思惟,你用三种不同的心对待他们是没有道理的。然后修舍,对他们的心情就一味平等,这是修舍的意义。所以不是依次,而是把你最爱的人抓出来,最讨厌的人抓出来,然后不相干的人抓出来,在你眼前明现着,这样来修舍。因为要让你的心住平等舍,所以先把那三个角色明现出来,倒不是说先从亲友开始,不是这样的。三个角色对你来说都是平等的,你对三个角色的心都要平等,这是修舍的意义;必须把三个角色现出来。

  问:要我们一下子这样做,不是很难吗?在《广论》215页,这里的修平等舍是从中庸先开始,因为我们贪嗔的境比较浅一点。

  答:这没有差别的,如果你先修一个中庸众生当眼前的所缘境也可以,他一样对你做过其他角色。道次第的说法是你先现中庸众生在眼前,一个就好了,然后想到他曾经对你当过亲友、怨敌及中庸。再过来是亲友,一样有三种角色扮演,最后是怨敌,这是道次第的说法。总之,三尊也好,一尊也好,只要到的地方是一样的就可以。从左从右从中,只要可以做到就好。

  问:我们本来就很贪着了,又对亲友修慈心,这样会不会变得更贪着?

  答:亲眷不是让你起贪心,不会的!你会对你妈妈起贪心吗?悲心的所缘是这样,以受苦众生当所缘境,然后希望他离苦。慈心是以失去快乐的众生当所缘境,然后希望他得乐。所以你不是要贪着母亲,你要修慈,不是吗?比如说,你母亲她失去快乐了,你希望她得到快乐,这样不会生起贪心的!你想她的情况,即使她有有漏的安乐,她还造有很多苦因,造了很多恶业,更何况她也没有无漏的安乐。以这样做所缘,想到乐的内涵去缘她,希望她得到快乐,这样不会生起贪心吧!不管怎么修,这书上讲,先从亲友修,这没错。但是对你而言,这样可以让你很容易生起慈心、让你具有让众生离苦得乐的慈悲心,从那个地方开始修就可以了。经书这样讲说从那边开始修,事实上还是要观察一下,要从你自己最容易生起的地方起修。

  问:有啊!对妈妈会生起贪着的心。

  答:怎么对妈妈不生起慈悲心,而生起贪着心?她没有快乐,她失去痛苦,有什么好贪着的?因为贪着是以非理作意的寻伺分别心作助伴,生起来的贪心。对母亲,观她是最可爱的、最悦意的,那不是贪着,那是如理相应,是与事实相符合。当你有欲求心或是需求心,那个爱不表示就是贪着,因为你贪爱佛位,你也想成佛,对不对?你可以说那是贪欲吗?这不是一般的烦恼贪心吧!你贪爱众生得到快乐,那不是贪心喔!那与烦恼贪心是不一样的。你看众生是最可爱的,那不是贪心,这要分清楚喔!你希望众生离苦得乐,那是一种与实相相符顺的心所。

  附录一

  五道十地十波罗蜜对照表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