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衮却格西: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第十讲 皈依三宝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07日
来源:   作者:衮却格西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衮却格西: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第十讲 皈依三宝

 

  今天我们已经得到非常难得,具足十八要件的暇满人身;同时碰到非常难以值遇的师长,并且蒙其摄受;所以当下应该断除那些没意义而散乱的世间事,一心求取心要。因为死无定期,而且死的时候除了佛法之外,其它一切都没助益,因此我们应该以这个身体、以当下这个因缘,来成办究竟的根本安乐。

  能够成办究竟根本安乐的,唯有修行正法。修法时不应把目标锁定在下一世得到人天增上生(人天果报),或只为自己成办解脱果位而已,应该以菩提心的意乐(意乐、动机、等起,三者同义)来听受。为了轮回中如虚空般有情的义利、为了让一切有情能圆满佛道,我一定要成佛,为了这缘故来修法。为了要修法,我必须了知;为了要了知,我来听受,以这种意乐作为听受的前行。

  我们想要把众生引领到究竟彻底的圆满果位,自己的心相续一定要能够断恶及证德圆满,之后才能圆满的成办自他二利。为了要成就断恶、证德,并且究竟彻底的成就二利,只有修学菩提道次第。菩提道次第是显密圆融的道体,能使众生在一座之中,从开始的第一步到最后一步,完全依着无误的次第而趋向修学的成办。只要我们肯修,绝对是有这样的效果。因此我们要好好的趋入修学道次第的闻思。

  我们现在的作法是根本就不害怕堕到三恶道,不害怕轮回生死;相反地,却对修学正法非常的退却、没有心力。这样的做法是颠倒的,应该倒过来。如果你存有“那些无上的功德我无法成办”的退却心理,那是成就无上功德的大障碍,是要不得的。相反地,你应该说:“这些无上的功德我一定可以成办,我发愿绝对要做到。”你之所以有能力去成办无上的功德,是因为你已经得到修学佛法最好的顺缘──具有十八要件的暇满人身,同时你也值遇到这完全无误而且圆满的道次教授,只是自己不做罢了,否则绝对有办法成办。修行不得力、不能增上的理由有两点:第一点是太过于重视没有意义的世间事,放太多心力在世间的事情上了。第二点是认为自己没有办法去成办修学佛法的众多功德,产生卑下慢而退怯。这两点是修法上很大的障碍。

  今天所听受的教法是菩提道次第。菩提道次第的引导有四个门径:“甲一、为显其法根源净故开示造者殊胜”;“甲二、令于教授起敬重故开示其法殊胜”;“甲三、如何讲闻二种殊胜相应正法”;“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学徒之次第”。第四个门径“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学徒之次第”分两点:“乙一、道之根本亲近知识轨理”;“乙二、既亲近已如何修心次第”。

  道次第的开头在于依师之理,佛法的开头在于皈依,实践奉行的开头在于奉行业果的道理。我们看《广论》59页科判:“第二依已如何修心之次第分二:一、于有暇身劝取心要;二、如何摄取心要之理。”(74页科判)“正取心要分三:一、于共下士道次修心;二、于共中士道次修心;三、于上士夫道次修心。” 于共下士道次修心又分三:“一、正修下士意乐;二、修此意乐之量;三、除遣此中邪执。” 正修下士意乐分二:“一、发生希求后世之心,二、依止后世安乐方便。” 我们现在是讲到正修下士意乐的第二点。

  我们的传承告诉我们说:“在教授之前必须把科判的要点依次讲说,其理由在让各位把以前所听受过的法做一个忆念修。”师长讲的时候,你可以把以前所学过的部分同时随着科判的讲说做观,串习思惟,让法意在心中显现起来,所以一定要先讲科判。如果没有这种意义的话,我们只是浪费时间,我可以直接讲正行的!

  思惟三恶道的痛苦,是为了让你能够生起希求后世义利的心,如果根本就不畏惧三恶道的痛苦,那所谓的皈依是不可能真切的。比如说,有一个人犯了很大的过失,由于怕被判刑关入监狱,就会及早准备去寻求救怙。就像这样的比喻,一个人能思惟三恶道的痛苦,产生畏惧的心,就会产生寻求归投依靠救怙的心情,这就是皈依主要的原因。(98页科判)“第二习近后世安乐方便分二:一、趣入圣教最胜之门净修归依;二、一切善乐所有根本发深忍信。”第一点是说,基于畏惧三恶道的痛苦而寻求皈依、趋入皈依。内道与外道的分野在于有没有皈依;是否趣入大乘道是在于有没有发菩提心;而是否趣入密乘道,则在于有没有灌顶。

  有人认为皈依是前面的法行,是一个很小的法,所以不是很重要,这是错误的。皈依是一个很大的法门,如果广说,显教和密教所有的法在皈依里头都涵摄了。皈依分两种:“因”皈依和“果”皈依,这里面涵盖了所有的佛法。

  和我一样的众生,不畏惧三恶道的痛苦是不行的,因为下一世要投生到哪一道去?我们是不能自由选择的。只有在得到大乘加行道的忍位时,才有相对的灭谛功德,才有把握不堕三恶道。此外,即使你发了菩提心,还是有可能堕到三恶道。我们所造的各种恶业,都可能让我们多次的投生到三恶道去,而以我们这个身体是不可能忍受三恶道的种种痛苦的。既然不能忍受三恶道的痛苦,又没有把握死了之后不堕三恶道,所以一定要以至诚的心来归投依靠三宝。皈依的理由在此,再没有比皈依更殊胜的了。

  皈依的法门以四项来说明:一皈依之因:“由依何事为皈依因”;二、什么是皈依之境?“由依彼故所归之境”;三、如何皈依之法“由何道理而正皈依”;以及四、皈依之后如何次第修学“既皈依已所学次第”。

  皈依的因有很多种,基于不同的法类而安立不同的因。目前我们所讲的是下士道次的皈依,所以它的因是:“畏惧三恶道的痛苦”以及“信三宝能救护”,重点在于“畏”与“信”。如果我们没有办法真实的畏惧三恶道的痛苦,根本就不会去寻求归投依靠三宝,或者即使寻求了也不会相信。如果你没有以真诚的心来净信三宝,皈依的心力就不完全,那皈依的功德也就达不到。所谓皈依是指你“真的畏惧三恶道的痛苦,然后一心寻求救怙,而且完全净信三宝能救你。”这种心行称之为皈依。

  只用嘴说“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那不是皈依,那是皈依的语词。皈依取决于净信心,三宝有大乘的铁钩,我们必须具有净信心的铁环,铁钩才钩得住铁环。所以如果我们本身没有具足净信心的铁环,即使念了百千万遍的皈依词句,还谈不上皈依,因为皈依是建立在净信心,这个心所法的心法之上。《广论》有讲到(100页第4行)“一切外支力,尊已正成办(外支三宝已具),由内力(自己信心不够)未全”如果不具备内支因(信心),而三宝却可以救护你的话,那我们现在应该都不在这里,地狱也没了,众生都被救走了。这足以证明得到皈依的根本理由,在我们本身必需具足皈依的因。文字念诵不是皈依,真实皈依的安立在于你有没有具备这样的心行,以及你本身有没有同时具备这两种(内、外二支)皈依之因而定。

  中士道次的皈依在于“畏惧三途苦”以及“畏惧生死苦”,基于这两种畏惧,相信三宝能救,这样称之为中士道次的皈依。上士道次的皈依是指,行者在“畏惧三途苦以及生死苦”之外,还必需“具足大悲心的意乐”。我们要生起大悲心是很困难很困难的事情,我们很容易对我相信的、我喜欢的生起悲心,事实上那只是贪心。如果你不能够对怨敌产生具相的悲心,这样的悲心不够圆满。如果你可以对怨敌产生具相的悲心,那么对于贪着的这一方生起悲心就很容易。

  总之,下士道次的皈依有两个因──“畏惧三途苦”及“信三宝能救”。中士道次的皈依有三个因──“畏惧三途苦”及“畏惧生死苦”之上“相信三宝能救”。上士道的皈依有四种:就是同时畏惧三途苦、生死苦及具有大悲心之上,信三宝能救,而行皈依之门。

  “第二由依彼故所归之境”(99页第1行)皈依境是指哪些?分两点来说明:一、正明其境(三宝皈依境),以及二、应该皈依的理由何在?

  对于皈依境有必要认别一下。世间的神祗,如大自在天王、遍入天,以及其他外道的神祗,因为他们本身仍堕在生死轮回的痛苦中,如果你向他们求救,他们不可能让你得到救怙,因为他们没有能力,所以不堪为皈依境。

  真正的皈依境是任何时候都不欺骗你的。无欺诳的皈依境中,佛宝是指皈依的示教大师(展示教法的大师);法宝是指僧宝及佛宝心中所具有的功德,就是修学佛道的道谛,及依着道谛断除了所断品──灭谛,所得到的功德;这道谛与灭谛二者称之为法宝,也称为胜义的法宝。即使尚未得到灭谛(断除所断品)功德,但已能生起对治过染的道谛功德,这样的众生称之为僧宝。《皈依七十颂》讲说:“佛法及僧伽是求解脱者的依靠。”佛宝是示教大师;法宝是指心相续中的灭谛及道谛功德;僧宝是具有灭、道二谛功德的人。

  何以说三宝是无欺诳的皈依处?理由有两点:第一点是,如果我们能够依着佛陀的教诫去修行,当心中成就了道谛及灭谛的功德,就具有了法宝,而具有法宝的人就是僧宝;僧宝继续将法宝修学圆满,最后僧宝的本质会转变为佛宝的本质而究竟圆满,所以三宝皈依境能让你修成三宝本身。第二点就是,三宝的皈依是在于境、道、果上,也就是在轮回的时候、修道的时候,以及成佛的时候都不欺诳你,所以堪称为无欺诳的皈依处。

  我们皈依佛的理由有四点:第一、自离怖畏;第二、有度化众生离怖畏的善巧方便;第三、具有大悲心,所以能平等饶益众生;第四、不管众生对他有利益(行供养等)或没利益,都能平等对待。

  佛陀已经自离怖畏,如果自己都不能离开一切畏惧,如何能引导别人离开怖畏?不可能的。因为佛陀已经离开一切伤害及怖畏,所以提婆达多就不能伤害到他。提婆达多曾经想要用大象来伤害佛陀,但是大象来到佛陀跟前,不但不能危害佛陀,反而为佛陀所调伏。另外还有一个公案,有一个印度人将佛陀当成凡夫,想害佛陀。于是请佛陀到家中用餐,却暗中在门槛底下安置了火坑,上面并用东西掩盖着,另外还在饭菜里下了毒,结果佛陀跨过门槛时,火坑变为清凉的莲池。这位居士看到后很讶异,以为佛陀有神通,因此就对佛陀坦白:“不要吃那饭菜,里面有毒。”佛陀说:“没有关系,我吃了不会有事。”佛陀还是用了饭菜,因为佛陀已经离开了水、火、毒、刀器、兵剑等等的一切怖畏。只要证得大乘初地菩萨的功德,就离开这五种怖畏了,何况是佛陀。

  只是自己能离开怖畏,但对救护其他的众生离开怖畏没有善巧方便的话,仍然没有用的。例如孩子掉在水里头,母亲虽然不怕水、会游泳,可是她没有手,仍然救不了她的孩子。佛陀不是这样,他不但自离怖畏,并且有非常多的善巧方便救护他方众生离怖畏。

  还有一个典故,指蔓尊者曾经是一位嗔恚心很重、非常残暴的人,不论任何人听到他的名字都会害怕,佛陀却善巧地调伏了他。如何调伏的呢?当指蔓听到一个外道传法,说是要杀1000个人才能够成就,信以为真,就连着杀了999人,并且把这些人的指头串在脖子上。为了凑足一千人,指蔓想要杀了妈妈来凑数。他母亲正因为疼孩子,担心他会饥饿,送饭给他吃。佛陀知道这事之后,化现为一个比丘,对她说:“你不要去,他会杀了你。”他母亲说:“没有关系。”还是去了。结果疯狂的指蔓要杀母亲凑足一千人。佛陀化现的比丘对他说:“你不要杀你的母亲,我来代替好了。”指蔓说:“好啊! 反正只要凑足一千人就可以。”因此指蔓就追着要杀比丘,可是怎么追都追不到。指蔓说:“你等一等,让我杀吧! ”比丘回答道:“我早就在等你了,我等你的四向四果,等了好久。可是你却被无明、贪、嗔、痴所转,在贪嗔痴的邪道中轮回生死,我一直在等你。”指蔓尊者就这样开悟,依止佛陀修道。这典故告诉我们,嗔如指蔓,佛陀能以凡夫的比丘相去度化他,可谓具足善巧方便。

  有位国王很骄慢,在佛快涅槃之前,也因听受佛的教法而皈依佛陀。最愚痴的众生莫过于周利槃陀伽,这个人愚笨到极点,没有人要收他做弟子,认为他这么笨如何能入佛门。但是佛陀慈悲收容他,并教他扫地的方法,结果周利槃陀伽就以此扫地的方法而证得阿罗汉果位。另外还有一位老居士,因为受尽了俗家的痛苦,去佛处求出家,僧团中具有神通的尊者看他八万劫以来都没有出家的善根,而不愿收容他,但佛陀说:“八万劫之前的善根你们没能看到,八万劫前他曾投生为虫,有一次他停在被水流冲走的牛粪上,正巧绕塔三匝,依此善根他可以出家。”这位老居士就以此出家修道而成就。

  论贪欲,莫过于阿难陀尊者,因贪于家室而躲着佛、不愿意听佛说法,后来佛陀以种种方便教化他,使他趋入道心而成就。故事是这样的,阿难陀因为贪着家室不想出家,佛陀想办法让他入道,最后幻化出地狱的景象,带阿难陀去看。在地狱中,阿难陀看到有一锅油正烧着,于是问狱卒道:“这油锅为什么是空的?”狱卒回答说:“因为阿难陀贪着家室,以后会到这里来受煎炸,现在正为他预备着。”阿难陀因此心生害怕,只要一想到这空着的油锅就吃不下饭,就算吃了也会吐出来,他怕得要命。佛陀看了之后,这样也不好,又化现天界的景象让阿难陀看,天界中有天女,但是这些天女并没有服侍任何人,于是阿难陀问天女说:“你们等着服侍谁呢?”天女回答:“是阿难陀,他出家后会到这里来。”佛陀以不同的方便善巧,来引导阿难陀出家,之后阿难陀也因精进修行而得道。

  除了释迦牟尼佛有这种自离怖畏而且离他怖畏的善巧,十方诸佛也都有这种功德。但是,如果没有大悲心为依据,即使你具有离他怖畏的善巧,还是不够的。从我们不净的觉受来看,才有所谓的清净的、不清净的,和所谓的亲疏爱憎;在佛清净的觉受看来,一切都是清净的,一切都是平等的。刚刚提到那位想加害佛陀的提婆达多,有一次为了想学佛陀的神通,吃了一种毒物──毒鸠,很痛苦,于是向佛陀求救。佛陀说:“如果我心中对你与对我很好的人,有亲疏爱憎的分别心,那么你的病就不会好。反之,如果我没有所谓亲疏爱憎之分别心,你的病会马上好。”果然,提婆达多立刻就好了。如果我们不具大悲心的话,就会有亲疏爱憎的分别心,而去分别是否要利益这个人。佛陀因为具有平等的大悲心,所以平等地饶益众生。佛陀对身心很痛苦的众生和病人,还有贫乏的众生特别予以救护。

  佛陀自离怖畏、离他众生怖畏有善巧方便、具足大悲心,以及不论众生是否利益他,佛陀都平等的饶益,由于具有这四种功德,我们说佛陀是不欺诳的皈依处。同时,佛陀所展示的法宝以及修学法宝的僧众──僧宝,此二者也是堪能皈依处。

  “专心依仰,必无不救(专心依止仰投三宝的话没有不救怙的),故应至心发起定解。由能救自二种因中,外支或因,无所缺少,大师已成,然是内支,未能实心持为皈依,而苦恼故。”(99页倒数第3行) 救护的两种因当中,佛陀处支已具,只是内支的我们自己,没有具足皈依的因,所以会因未能实心依止皈依而苦恼。“是故应知,虽未请求,由大悲引,而作助伴,复无懈怠,无比胜妙真皈依处,现前安住为自作怙,故应归此。”

  由何道理皈依三宝?分四项:(100页科判)“知(三宝)功德、知差别、自誓受、不言有余而正归依。”首先要先了知三宝的功德──了知佛宝功德、法宝功德及僧宝功德。佛陀的功德由身、口、意与事业等四方面说明。

  佛陀的身功德有哪些?我们应该好好地来想佛陀所具有的三十二相、八十随行好。姑且不提佛陀三十二相的功德,就说八十随行好(虽然它是支分,主要是三十二相)其中的每个功德,把十方一切菩萨、声闻及缘觉所有的功德积累起来,都不及佛陀随行好的功德。如果可以亲见佛陀的金颜,我们心中的烦恼可以马上去除(也许当你遇见的时候会去除烦恼,不见的时候又还是烦恼吧! )可惜我们不能遇见佛陀。瞻仰佛颜不会生起烦恼,佛陀有令人观不厌足,目不暂舍的功德。但是善星比丘和提婆达多两人不能看到佛陀的功德,只看到佛陀的缺点(在了义不知道,不了义是这样显示),为什么?他们根本看不到佛陀的功德,把佛陀认为是敌人,所以提婆达多对佛陀说:“我只看到你的圆光与我不同而已,其他都和我一样。”他对佛陀有颠倒见。佛陀走路的时候,脚不触地,被他足轮所涵盖的众生会蒙受七天快乐的觉受。佛陀相好庄严的功德百千万种,我一时也想不完、说不尽。一般讲,佛陀顶髻的功德是很大的,以前我曾对一些人讲法时,讲说顶髻有如此这般多的功德,他们问我:“为什么需要顶髻?”这是没有意义的问题。总之,佛陀的身功德说不尽。

  关于语功德,一般讲佛具足六十种妙音,佛的语功德是无法测量的。目犍连尊者曾经测试过,结果发现超过无数恒河沙刹土,仍可听到佛在宣说妙法。宝藏佛曾说,目犍连尊者为了测试佛的法音传到多远,变化神通,越过了恒河沙刹土到了宝藏佛的刹土。因为那里的比丘身体很高大,所以目犍连尊者看起来像只小虫。有一位比丘就问说:“怎么有位小虫(尺寸)比丘在这里?”宝藏佛回答说:“你不要轻视他,这是来自娑婆世界的一位比丘,释迦牟尼佛座下的大德。”目犍连尊者为扫除被轻视,于是又把自己的身体变得和宝藏佛刹土的众生一样的大。

  佛的语功德中,主要的是指佛在说法的时候,佛以一音演说佛法,众生随类各得其解。如果众生同时各提百千万种的问题,佛以一个声音,可以同时解答所有众生的问题。以我们而言,总是问一个答一个,不能同时回答。但是佛就能同时回答不同的问题,而每个人又都能得到不同的理解。(101页第1行)“《谛者品》云:‘若诸有情于一时,发多定语而请问,一刹那心遍证知,由一音酬各各问。由是应知胜导师,宣说梵音于世间,此能善转正*轮……’”虽然佛陀是以印度语回答,可是众生可以随自己的语言得到理解。佛经讲到天龙八部的听受是这么说的,佛陀以梵文说法,天龙八部各以其语言听受。对于我们来说,不要说使用天龙八部的语言,以人间的语言来讲经都很困难。

  不过,佛法布施就与讲佛法不一样,如果在你修行的地方念诵经文,或者持咒语等种种的法行时,观想该地方充满天龙的众生听你诵经持咒,虽然念的是中文,但是你心中认定,他们可以各以天龙语言音声听到而得到佛法的理解,这也是法施。所以佛法的布施不一定是在法座上讲,如果我们在课诵《阿弥陀经》及持弥陀圣号时,观想大殿里充满着天龙等的众生来听受并得到不同的了解,这样认为他们得到法时,就是佛法的布施。

  第三意功德。意功德分二:大智及大悲。(101页第2段)“智功德者,谓于如所有性(根本智),尽所有性(后得智),一切所知,如观掌中庵摩洛迦,智无碍转,能仁智遍一切所知。”佛陀的智功德含遍一切、通达一切,除了法本身不存在所以看不到之外,佛陀能洞悉一般人看不到的一切事物,遍知真俗二谛,没有所谓的障碍,如观手中的庵摩洛果(注一)那样的明晰,包括轮回三毒的情况也都能了了遍知。“除佛余者,所知宽广,智量狭小,悉不能遍。”此是说明佛的大智功德周遍一切,无有限量。

  第二是指佛的大悲功德。一般而言,我们是为烦恼所系缚,而佛陀是受大悲心所指挥、为大悲心所系缚。佛陀对众生的悲心较之于我们对自己的爱心,不知道高出多少倍。我们的悲心称不上悲心,有时是基于骄慢,有时是基于嗔恚,基于自己之上而有的,这叫做什么悲心!(102页第3行)“若见(众生)欲蔽意,大爱常耽境,堕爱贪大海,胜者(指佛陀)发大悲。见烦惑众生,多病忧逼恼,为除众苦故,十力生大悲(悲心无限)。”

  业功德者,佛陀的身、口、意三业以任运自然以及无间(没有间断)这两个原因,而能真正饶益一切有情。一切众生心中的善业功德都是来自于佛陀事业。由于所度化众生的差别,凡是堪能化导具因缘的众生,佛陀无不令其远离衰损,令其功德圆满,如此作一切能利益众生的事。所以我们应该由种种(身、语、意、业等功德)门径去忆念,使能数数思惟(不断忆念),而生起皈依佛宝的功德。所以应该恒常猛利地修学佛宝的功德,对法宝及僧宝亦应如是修学,以启发对三宝的净信心。

  “故于初时修心稍难,后时于彼能任运转。又若能念,愿我当得,如所随念,如是佛者,是发菩提心,一切昼夜恒得见佛,于临终时任生何苦,然随念佛终不退失。”(103页第2行)这样去忆念三宝功德。(104页第1行)“故当数数思佛功德,励力引发至心定解。此若生者(皈依佛宝的信心功德生起来),则于佛所从生之法及修法众(指法宝及僧宝),亦能发起如是定解”,这是皈依的扼要。

  接着讲法宝的功德。(104页第4行)“谓由敬佛而为因缘,应作是念,佛具无边功德者,是由证修灭道二谛,除过引德,以为自性,教证二法,而得生起。”在此解释一下灭谛及道谛,所谓的道谛是指证得空性的智慧,开始时是对空性的道理听闻、了知,然后串习、修证,这时候所证的不过是空性的义共相(空性的影像)罢了,不是亲证。再继续持续、猛利的修学,若干时候你可以亲证空性,就称之为道谛。

  有时候你会想,“我”是怎么来的?是这样的,你去看万法,从来不会觉得它不过是假名安立而有,而会觉得法是有的、是实有的,因为境上“显现”实有,就进而“执”为实有,所以产生烦恼、贪、嗔、痴,造业受苦,轮回生死。如果你能知道“我(补特伽罗)”或是“法”,这两者是自性空的,本是无自性(无谛实成立),不过是名言假立罢了,依这样去了知自性是空的,你就能知道“无我”,从来境上根本没有实有,这种无我的智慧称为解脱之道。

  如果,你把境上所“显现”的存在方式,当成是境本身“实有”的存在,而不是名言假立,这样已经把解脱道关上,开了轮回道。反之,如果你能够知道,显相与实相(需现证)是不相符(不相随顺)的,当轮回界中一切法显现的时候,你知道这是骗你的、是虚假的,根本没有自性实有,这时,虽然并没有亲证空性,只是证得空性的义共相(空性的影像)罢了,但是依这样修行,慢慢地就可以导致空性的亲自证悟。如此经过若干时日的不断串习,显现实有的那一方就完全没有了,所谓的二现(能、所二现)隐没,本质空性,看到空性而没有看到其他,亲证空性就出来了。以亲证空性的心为基础,一直不断的串习并等持之,虽然刚开始没办法马上断除烦恼障,但若不断反复串习、等持,一段时日后就能断除所断品(烦恼障)了。因为把痛苦的因断了,所以苦不会再来。断除痛苦所缘的那一部分称为灭谛,所以它是最好的法宝,真正的法宝是指这个,可以救护我们的也是这个。

  【问:“这只是见道位而已,怎么说是解脱呢?】

  见道位当然是清净智慧,但是他还没办法解脱,虽已具有灭谛功德,可是它是有限的。经由所见到的法的内涵,持续串习修行,就是修道。假以时日,就变成无学道,罗汉果位就称为解脱,是这样来的。

  现在我们必须依靠外在的佛宝及僧宝来教化我们,根据所接受的教法去修学,经过若干时候,当心中成就灭谛及道谛的功德之后,就具有法宝。具有法宝功德的人就称为僧宝。换句话说,开始时依靠着外在的佛宝及法宝的教诲,去修学;当我们内在得到法宝的功德,我们就成为僧宝,僧宝的当下还不圆满,一直要等到法宝修学圆满,我们本身就成为佛宝。

  事实上,真正究竟的皈依法应该怎么修呢?首先依着皈依的外在因──三宝,然后证得自己的果皈依。法宝的功德是很广大的,包括十五道(声闻五道、缘觉五道、大乘五道)以及十地功德,这都是法宝,这样的理则与内涵要了知可不容易。从初地到十地,各地的功德为何?以十地来说,可以养成百尊佛,可以到百种世间听受教法等等,从初地一直往上增的求学次第,都可能牵扯到法宝的问题,这可能不容易了解。

  僧宝功德,主要是指圣僧而说,(104页第7行)“正谓诸圣补特伽罗,此亦由念正法功德,由其如理修行门中,而为忆念。”佛宝是皈依的示道大师,法宝是正皈依处,现在我们修的只是随顺的法宝,并没有修胜义的法宝。下士道所指的法宝是指相似的法宝,不是胜义的法宝,是基于佛陀展示断十恶,让我们能够依教奉行,去修学断恶修善,让我们能有不堕三恶道的异熟、等流,还有增上果等果报,可以把我们从痛苦中救离出来,它之所以称为正皈依是这个原因。佛陀是示道大师,法宝是正皈依处,僧宝是皈依的助伴。比如说,我们要渡过一个大海(指轮回大海),船就是法宝,船主是佛宝,船主底下有很多助手是僧宝。由佛宝带领告诉我们怎么走,以僧宝作为助伴,而实修是指经由这艘船来渡过生死轮回的大海,以此来比喻三宝的不同。

  说完皈依之后要讲业果的修行,因为奉行业果的道理是正修法宝,如果我们下一世要得到人天果位及往生净土的话,不一定要皈依三宝,皈依一宝就够了。念阿弥陀佛、念佛宝就有办法往生净土,等到你往生净土后,想要能够完全离开轮回大苦海的痛苦,就必须依止阿弥陀佛的教法去修行,最后还是少不了三宝的依止。比如患了很重的病,要好起来必须靠三个角色,就是所谓护士、药,还有善巧的医生。《入行论》中说,我们的病是最坏的病。在前面提到弟子相时说过,听法必须具有病想,可能你会想说:“我明明没有生病,为什么要说生病?”是这样的,我们确实是在大病当中,要做病想是很有道理的!我们现在罹患了三毒的病,而且病得很重,所以才会在轮回及三途中受恒常、猛利、无边的痛苦。一般世间上的病治不好,大不了死了,病也就没了。一般的病要治好不需要那么大的工程,可是无始以来这种贪、嗔、痴的大病,使我们轮回生死、受无边的苦报,要解决这些痛苦及苦因,不靠善巧的医生及好的护士,还有服下最好的药,怎么可能成办呢!

  如果有人说:“因为我死了之后没有把握不堕三恶道,所以一定要皈依三宝。”能说这句话,深信三宝可以救护我,非常之好!但从奉行业果的道理上来看,这句话并不太好!因为我们把皈依三宝看得太容易了,所以只是等着三宝来救我,却不奉行业果的道理。事实上,如果能基于业果道理之上去深信业果当奉行这世间的清净正见,就不会堕三恶道。在我们的心相续里有所谓的增上三学,但是这增上三学并不是真正的增上三学,而是相随顺的(先做准备)。要具有真正胜义的增上三学必须证空性,我们现在还没证得,只有随顺的增上三学功德。

  依知差别(依着知道差别)而皈依有六项,第一是相差别,(104页最后1段)“现正等菩提是佛宝相,即彼证果,是法宝相,由他教授,而正修行是僧宝相。”第二是事业差别,“业差别者,如其次第(指佛法僧三宝),善转教业(教授教法是佛宝的业),断烦恼苦所缘为业(法宝的业),勇猛增长业(僧宝的业)。”欲求胜义善业、欲求解脱称为僧宝,所以是勇猛增长善业。第三是信解差别“信解差别者,如其次第,应树亲近承事信解(对佛要这样做),应树希求证得信解(对法宝应树立起希求证得信解),(对僧宝)应树和合同一法性共住信解。”第四是修行差别,“如其次第,(对佛宝)应修供养承事正行,(对法宝)应修瑜伽方便正行,(对僧宝)应修共受财法正行”。第五随念功德,随念差别应该观阅《随念三宝经》,里面讲得很清楚。有关《随念三宝经》在《广论》(105页第5行)只提到“谓世尊等。”一句,以下就没有了。不过,刚刚讲很多关于佛、法、僧的功德,都出自《随念三宝经》。第六生起福报的差别,“谓依补特伽罗及法增上,生最胜福”。一般来讲,圣僧不一定是指比丘、比丘尼,不一定是出家众,当众生心中证得无我智慧,具有道谛与灭谛功德,不论是居士、男女,或是小虫,他就是僧宝。如果是凡夫僧,要四个人以上才称为僧宝。供养四位凡夫僧等于供养僧宝,对四位凡夫僧承事等于承事供养文殊菩萨。三宝里最大的福报是供养僧宝,因为现在佛没有亲自住世,佛在世当然要亲自供养,佛不在世就观想供养。现前真实供养的对象是僧宝,比如说,你供佛一朵花,只有供佛的功德,没有被接受的功德,因为你不知道他有没有接受,但是供僧宝一杯茶,他立刻就喝到了。这是由知三宝的差别而皈依。

  第三自誓受而皈依佛为示道大师,依涅槃为修法之正皈依,皈依僧伽为修行的助伴。

  第四不说有余皈依处,(105页第7行)“由不言余而归依者。谓由了知内外大师及其教法,诸学法者,所有胜劣,唯于三宝执为归处,不执与此相违师等。”换句话说,皈依的行者必须了知内外道的大师、教主的功德差别才行,对矛盾或相违的外道大师就不应该皈依,如果皈依外道就变成舍弃皈依三宝了。

  【解惑篇】

  问:请问清净正见与菩提心的差别?

  答:菩提心如果衰微,会堕三途,不衰微的话就不会。即使你积造了很大的恶业,可是你有菩提心,堕入三恶道也是如同拍球般,一拍就跳上来。如果得到菩提心,只要不衰微,那是恒常的。至于世间清净正见的获得也许只有今天这一次罢了,不是一直能得到的,它只是当下可以救护你不堕三途,以后如果没再生起,还是会堕三恶道。如果你随时都想修行世间的清净正见还好,可是你就不会在任何时候都想得到世间的清净正见,这就是问题所在。

  问:我们一般都是求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不知道在密乘死后是求往生何方?

  答:依个人的修行而不同,不一定是净土。如果是菩萨,会投生到众生最苦的地方去,众生界不空就一直在那边,而不会往生净土。

  问:想要当生成佛,但确实很难做到,无法今生成佛,该如何修行?

  答:目标还是要锁定在成佛。假设是修密法,也已经灌好顶,就依你学过的法去修。修密法很容易下地狱,也很容易成佛,一旦你证得佛位,其他佛位的功德也会得到。

  问:从现在到成佛之前这漫长的时间,要往哪里去?

  答:你可以修皈依,只要好好修皈依就不会堕三恶道,还有奉行业果道理,或者修出离心,常常对生死苦厌离。而往生净土的想法不能存有自利心,应该是以利他的心来往生净土。心里要想,往生净土之后,虽然是承佛教诲修学佛法,但是我还是要以应化身来度化众生,有这种愿行才对。因为如果你是想我一个人要离苦得乐、我怕苦,所以往生净土,那是标准的修行我爱执和我执,以我爱执和我执当你的朋友去修往生净土法,这是不对的,应该祈愿为利他而往生净土。其他,依各人的心量,还可以修出离心或菩提心等各种法,并且要依个人当下的根器而修不同法。往生西方净土是希望能够以莲花化身,以莲花为父母,莲花开了之后,听受教法;不是希望能够待在净土享受,应该是以应化身去度化众生。现在没有办法证空性,没有办法修具相的菩提心,可是你已经听闻过了,所以当你一心想往生净土时,就要想说我是为了众生的义利要成佛,因此要往生净土。到净土之后,我要听受阿弥陀佛的教诫来修法成佛,成佛之后要满我的愿去度化众生,以这样的心去念佛。不管众生死活,只顾自己往生,以这种念头想要往生净土,太难了吧!

  问:清净正见的等流为什么隔世就没了?

  答:你不可能随时都具有“世间”的清净正见,它会衰退,这是无奈的。修学佛法的目的在于“出世间”的清净正见,就是空性慧。不是只想得到世间的清净正见,那只是救脱你不堕三恶道的方法。学佛是要畏惧生死苦,要想办法得到出世间的清净正见,这是我们的目标。只得到世间的清净正见,根本就还没入佛道,还在道外呢!

  问:为什么世间清净正见之获得,是只有现在的一次或今生的一世?

  答:当你基于黑白业果的道理,对业果产生净信、断恶修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种定解很强时,称之为得到世间清净正见。但这只是当下而已,有可能会忘记或衰微,不能长持就丧失了。不过努力向上走的话,不但能断烦恼,同时可以断除烦恼所导出的十恶业;因为断烦恼,得到出世间的清净正见,可以把造作十恶业的根本断除,所以称为出世间的清净正见。一般来说,我们要好好去希求出世间的清净正见(空性慧)。因为我们目前根本没有真实皈依,而且没有得到真正的出世间的清净正见,只是先告诉我们一个比较容易的方式──世间清净正见,并不是一个究竟目标。

  【专有词汇】

  注一:新鲜庵摩洛迦果,果如橄榄,表里莹洁,清澈透明。观所知界,如观掌中庵摩洛迦,一目了然。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