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雪歌仁波切:入菩萨行论讲记 第二十讲(第6品)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09日
来源:   作者:雪歌仁波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雪歌仁波切:入菩萨行论讲记 第二十讲(第6品)

 

  雪歌仁波切讲授,法炬法师翻译

  2005/10/16

  仁波切教大众于迎请时,唱颂密集码。

  「入菩萨行论」是一部有关菩萨修行的大论。其中忍辱度的着墨最多。因为我们有众多烦恼,在众多烦恼中就会瞋恚,正面对抗瞋恚的就是忍辱,所以此论特别强调忍辱度这一品。

  忍辱品主要分为要去修三种忍:①安受苦忍②谛察法忍③耐怨害忍。目前讲到第三种耐怨害忍,此忍分两种①遮止瞋恚之因②遇不欲之事当思己过,用此思惟方式来修忍辱。

  藏文将入行论分为大和小。第十品回向品是小入行论,第一品到第九品是大入行论。入菩萨行较完整的,应是大入行论。此论为何会忍辱占的比例最多?众多烦恼中,需要对治的也很多,要对治的烦恼中主要的是瞋恨心,瞋恨心是最障碍修菩萨行,所以要修忍辱的用意在此。

  早上我们讲到需思惟轮回当中的苦逼迫的情形,让我们生起厌离的出离心;此处入行论告诉我们要依于苦来修安忍,也就是对苦我们要欢喜的来接受,不可生起不要接受苦的心,这两者看似相违。广论及略论的中士道都提及,我们应该要知苦;入行论告诉我们,遇苦心不可慌乱。这两点一个是知苦,一个是心不可以慌乱,这两者并不相违。

  在他人如何伤害我这一点,不断作意思惟的话,那只会徒增内心的瞋恚,心会越来越往坏的方面去想。在耐怨害忍之时就要反过来,也是一样作意思惟,可是思惟的角度转过来,以心转念。耐怨害忍,「耐怨害」就是你可以修忍辱、忍得下来;如果「不耐怨害」的话就是瞋恚,瞋恚就越会发起来。同样是思惟作意,一个是消减瞋恚;一个是增长瞋恚。此处讲「耐怨害」,上次曾讲「有情有时偶不慎」,由思惟、找出瞋恚的因,然后将它消灭、遮止掉。今天讲的是思惟自己的过失而将瞋恚遮止掉。

  (午三、遇不欲之事当思己过 分二: 未一、正义…申一、他人损我当思己过 广论293+5):

  「由我昔于诸有情,曾作如斯损害事,故应有情受害者,于我如是做损恼。」

  别人的伤害都是源自于自己过去业的的关系。因为有前面的「业」为因,所以现在遭受他人的伤害。由现在遭受他人伤害这一点可以推知:以前曾造作伤害别人的因。别人来造作伤害的事,是自己造的因,因不是别人所造的;是自己曾经造过这个因,所以现在别人才来造作伤害。

  刚才的偈颂是说:自己前生的业,引生现在受他人的伤害。下面一个偈颂,讲到此世被他人用兵杖、器械所伤害。痛苦的因除了他人用器械来伤害之外,我们自己的身躯也是引生痛苦的因。如果没有这个身躯就不会有这些苦了。就像早上说的:我们现在所拥有的有漏五蕴身躯是会引生生、老、病、死的,那这些因是谁造的?是我们自己造的,不是他人所造的。所以若要生起瞋恚的话应该瞋此两者。不是只瞋他人,也要瞋自己才对,只瞋他人是错误的。

  (申二、苦因是身执过患 广论294+3)偈颂说:

  「由他兵杖及我身,二者共为生苦因,若由他杖我身出,二者之中何所瞋?」

  「人身苦聚如疮疤,偶一触之痛难忍,贪爱愚盲自取之,于彼损恼当咎谁?」

  我们因为对这身躯有强烈爱执心及强烈的「我」这个念头,认为我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只要别人稍加伤害马上会生起强烈的瞋恚心,这就在于有强烈的我爱执之故,因此他人对我稍造作伤害,马上会生起如火般的瞋恚心。

  (申三、前身贪着苦因之过患 广论293+5)偈颂说:

  「愚夫于苦非所欲,而于苦因常贪慕,咎由自取受其害,何能瞋恚责他人?」

  过去我们欢喜去造作会引生痛苦因的这些工作,那现受这些苦果的时候,又何以不喜呢?往昔喜欢这些苦因的话,现在这些苦果也应当要欢喜啊!

  「譬如地狱诸逻卒,亦如刀山剑叶林,皆由自业之所生,当于何人生瞋恨?」

  现在我们若造作恶业的话,将来就会投生到地狱里面去。投生到地狱里面去就没什么可瞋的,因为是你造了恶业。同理,你以前造做苦因,现在感苦果,有什么可瞋恚的?有什么不喜呢?

  (申四、以自业故为他苦因不应瞋彼 广论293+7):

  「由我先业所感遭,遇诸有情为我害,彼若因此堕地狱,岂非由我令颠堕?」

  这些来伤害我们的人,他是来造恶业啊!他们的造作恶业,实际上是为我们净化恶业,所以他是很可怜的。他为了要净化我的罪障,所以他来造恶业;他为了要净化我的罪障,而造了苦因,这样的人我们不应该反而去瞋恚他、去伤害他。

  (申五、以自业故为他苦因不应瞋彼 广论293+7):

  「由依彼等修忍辱,令我重罪得袪除,由我彼等堕地狱,长劫沉沦受诸苦。」

  「是我于彼作损害,彼等咸皆饶益我,云何作是颠倒行,于彼悖忤生瞋恚?」

  那些来造作伤害的伤害者,当他来造作伤害时我们如果能忍辱下来的话,就可净化自己先前的恶业,也就是先前的恶业可以消失殆尽。对方来造作伤害时,却造作长劫堕落地狱的这些业。对于他来帮我们净化过去所造恶业的这一点,何以要对他生瞋恚?反而要感谢他,对他说谢谢才对啊!

  未二、断诤分三 申一、遮他不应能于我做饶益:

  「若我意乐有功德  何能堕于地狱中」

  上文说到,当别人伤害我时,还须对他道谢,这不是很奇怪吗?有人提出两点辩论:1.如果他来造作伤害等于是净化我们的罪的话,我们应该跟他说谢谢!我们跟他道谢等于他不是在做坏事,他等于是在做善事、造善业啊!他做善事应不堕地狱啊,那他云何会堕地狱?2.如果我现在这样做,会助长他将来引生新的苦因的话,那么我自己是否是一个造做罪恶者?我若是一个造作罪恶者,我是否会堕入地狱?

  先讨论第二题,回答是:「若我于己善防护  于彼有何福可生」如果我的所作所为是助长他将来引生苦的因,那是否我就是造恶者?是否将来会堕地狱?此处的回答:我的所作所为没有瞋、反而有利他的心,如此就不会助长他去造作恶业,自己将来就不会堕入地狱里面。

  第一个问题:他人来造作伤害,我们跟他道谢,变成他是造善业吗?(申二、释难我不应能于他作损恼):

  「若我于己善防护 ,于彼有何福可生?」

  若自己是以善良的心来思惟,善的果报是自己得,不是他人所得。因为果报的好坏观待于造作者的意乐,果报与善根功德是由自己所得,他不可能会得到此功德,他若想得此功德,他的心要善良。

  (申三、破于饶益颠倒行)

  「若以损害为酬答,即于彼不能防护,我之善行即失坏,且亦坏我忍辱行。」

  有人问:当我被别人伤害时,可思惟他是在利益我、净化我;那当我伤害别人时,是否我们也是在利益他人呢?有人会这样想:他来伤害我时,我要想说他是在利益我,那我们应该马上就要回报、去利益他才对啊?此处回答:这样想是错误的。因为你若马上这样做的话,等于你未锁好自己的内心,将慈悲心防护好,这么一来将会失坏你的菩萨行、所修的苦行也会失坏。

  这部入行论所举的理由非常好,并非告诉我们傻傻的这样忍就可以,此论透过我们的思惟用各种理由去修持,绝不是儍儍的修而已。

  前面所谈的三种忍①安受苦忍②谛察法忍③耐怨害忍,皆指个人遭他人伤害如何修忍辱,也是指他人伤害我们的身躯如何修忍。下面讲述另一种伤害,如他人来轻蔑、藐视、责骂等名誉上的损害该如何修忍辱行?

  (辰二、于作轻蔑者应忍 分四:己一、轻骂等于己无损 广论296+1):

  「心非色质无形体,谁由何处能损坏 若于色身起贪着,此身始为众苦侵。」

  「或说轻蔑粗恶言,或作讥诽不悦耳 于汝身肢无损害,汝心何用瞋于彼?」

  我们的「心」是心识,不是色法,是无形体的,没有任何人能使我们的心变大、变小、变好、变坏。当他人来作轻蔑、批评的伤害时,我们的心也不会变大、也不会变小。「心」本身是无形体的、无阻碍的,「心」不是有形体的东西,有形体的东西才会受到阻碍。别人口出轻蔑的言辞,这些言辞也无法伤心,心是无阻碍的。

  要是「心」像身体一样是色法、有阻碍的话,那么可能会碰到什么东西。但「心」不是啊!所以他人轻蔑的言辞无法伤害到我心,甚至别人轻蔑的言辞也伤不到「身」,因为言语也是无形体的,也无法伤害到身啊!所以这样思惟,我们为何要起瞋呢?没必要啊!

  这里主要是讲:我们被害到的对象是「身」和「心」。心是抓不到、看不到的,既不能剖开也不能切割,更不会变大或变小,是无法抓到的实体,因为它不是色法,所以完全没办法害到它,能受到伤害的是「身体」。

  现在能作者是「语」,也就是「粗恶语」、声音的部分;能害到的就是我们的身体。「身体」与「语」相较之下,我们的身体比较强,所以对方讲什么都不怕!「语」既伤不了心,也没办法伤到身体。

  (巳二、为瞋所缠之补特伽罗,我不应瞋彼。 广论296+7):

  「他人对我心不喜,或于今生或他世,若彼不能吞食我,我心何用不乐为?」

  不理他、不管他想什么,这里有这个意思。对方对我起瞋心时,他的内心是不快乐的。他心不快乐也不会伤害我的今世或来世,那我的心又何以不乐呢?他人对我起瞋恚,他心不快乐,我们何必跟着他不快乐?

  当人家批评我们时,是无法伤害到我的心和身体,所以就不必管,就不用生气的意思。

  「无法伤到我的身心」,可以思惟他的言语和批评的声音,可是,我们仍会想:真正的是他的心,他的内心一直想伤害我、恨我,我不喜欢的。我们还会看他的心,看他的心之时,他的心也是没办法害到我的身体、今生和来世他都没办法伤害我。所以我可以接受你的不高兴,因为你伤不了我,所以我欢迎、欢喜的接受!就是此意(哄堂大笑)。如果我们在这样心态下大笑的话,他一定会笑!有人会更生气喔?我们都没有生气啊!气就气不了啊!生气就没有意思!

  上次仁波切去达隆沙拉,雪歌寺的六、七位喇嘛去听法王的释迦心咒,其中一位喇嘛说:「每次到达隆沙拉时,内心的瞋恨心和贪心都会降下来,菩提心和出离心会一直升上来。」旁边另一位喇嘛,不动声色的静静的听。直到晚上就寝时刻,等灯关了就用力打他、问他说:「你生气吗?」前一位喇嘛就一直说不会起瞋恨心…等等,另一位喇嘛就去试试看,就打他看他会不会生气?被打的喇嘛表面虽没有生气,但心里就很难说啰!

  (巳三、于障己利得者不应瞋 分五: 午一、所得速坏故不应瞋于比为障者 广论296-1):

  「若由障我之所求,故我于彼心不悦,所求必舍终归尽,瞋心诸罪恒坚住。」

  此问题是,他人若对我说出轻蔑言词,势必影响别人,导致别人将来轻视我,间接的障碍到别人对我的利养恭敬,这种情形我们是否也要起瞋?

  回答:「所求必舍终归尽, 瞋心诸罪恒坚住。」你所求的利养恭敬终将速即失坏的,但瞋心所造的罪恶就恒住下来了,那就更糟糕啊!此处就说:「瞋心诸罪恒坚住」。一切所求、利养恭敬终将会不见,所以我们不应该对别人的轻蔑等而生起瞋恚。为了心不生起瞋恚之故,我们的心宁可舍弃追求这些利养。

  (午二、遮邪命得利 广论297+1)

  「我宁今日舍寿命,不愿长生邪命活,如我纵能长寿住,死时痛苦亦犹是。」

  如果为了追求、获得利养而这样做的话,自己本身所得的利养将会成为邪命的。享用因邪命而得来的利养对自己没有任何利益,也会伤害自己的修行。如果是一位行者的话,无法成为真正的行者。享用这些邪命而得来的利养虽可得长寿,但这种长寿是无义的,到死亡时将会引来猛厉痛苦。临终时刻,也会生起贪着利养的痛苦的心;另外,也会生起自己没有好好修行的痛苦的心。

  这些利养、享受只有这一世而已,这一世是很短暂的。这一世享用这些利养,到死亡之时仅仅留下一个名字而已,譬如说:自己曾经享用过什么、什么…这些名字而已啊!那享用这些利养,只有使得自己的福报迅速消失殆尽、自己的烦恼增长而已啊!所以享受这些利养,对自己的损害是很大的。

  用比喻来说(午三、喻明不应贪利 广论297+1)

  「梦中受乐经百年,梦觉之时何所有?余人梦受须庾乐,梦觉之时亦犹是。」

  「于斯二人久暂乐,觉时同一难再得,人寿长短虽不同,死时均等亦如是。」

  (午四、不应贪之理 广论297+3)

  「纵能获得诸所求, 复于长时受安乐, 终如被劫寸缕无,命终独往唯空手。」

  这一世很努力追求利养,死亡时却一样也带不走。唯一能带走的只有自己所修的善行、忍辱、慈心、悲心和菩提心,这些修行才能够带走。这一世你若自视很高、贬伐别人、追求利养,临死没有任何一点帮助。最后一句是最好的写照:「命终独往唯空手」

  (午五、破应求利 )

  「若谓求利为支身, 消除罪业作福德,若为求利生瞋恚,宁不折福生罪愆 。」

  「我为此事而活命, 即令其事成失坏,唯作恶事邪命生, 如此生存亦何益?」

  此处有人提出一个问题:我的利养可以用来活命,而且可以用这些利养来做忏悔、供养本尊、上师…累积这些福报,若是这样的话,那是否可去求得这些利养?回答是可以的,若为法是可以的,但若为得到利养而失去修行,这样做就不可以。

  刚才问题的回答就是:「宁不折福生罪愆。我为此事而活命」,如果是为了要活命、为了法、为了积聚福报是可以去得到这些利养;但为了利起瞋恚是会折福而生罪衍的,所以应该是为了法的缘故求利养活命的。

  「唯作恶事邪命生, 如此生存亦何益?」 如果只为了得这些利养而做邪命恶事,那么所求的利养又有何意义呢?那是无任何意义的。我们常会做出的错误行为。我们会说:为了佛法必须做这样必须做那样,结果反将主要的佛法退居其次。

  因为要宣扬佛法,须有一个中心、中心里的资产、设备…。一直惦记着要这个东西,为了这个东西、为了钱,就乱了内心,就去想很多不一样的方法。为了这个东西,就连学佛法的心也乱了,法就会有问题不是吗?我们是为学习佛法要用这些,不是为了这些东西,反而将佛法去掉了就是不对的。我们常常会想错,我们主要的目标是什么?其他的皆是助伴嘛!为了助伴影响主要目标,这是本末倒置的错误做法,是不对的。但,我们常会遇到的问题。

  (巳四、他人于我不敬不应瞋 分二 午一、若因道吾恶名能坏信心故瞋,则于道他恶名者亦应瞋 )

  「若谓为坏有情信, 对彼恶颜生瞋恼, 若于他人播恶名,尔时汝何不生瞋?」

  为了利养即使别人对我有轻蔑,我也不应生瞋这已经讲过了。如果他人对我做轻蔑,障碍他人对我生信心,因而生瞋的话,这样也是不应该的,道理何在?如果有人说其他师长或僧众的坏话时,相同的,也会障碍另一人对师长或僧众的信心,此时你又何以不生瞋?

  在那么多人当中,他就批评我、不屑我。为何对他生气?若我心里的原因是会伤到那些人对我心里面的信心。本来他们心里面的信心是一种善根,因为伤到善根所以我生气。若是如此,当别人批评你时,我也要生气,为什么呢?因为别人对他信心的善根伤到了。但实际上别人批评你时,我并不生气。所以对我批评时,也不应该生气。

  (午二、若能忍于他不信,则以烦恼为缘而于不信己者亦应忍)

  「若对他人心不信,于不信者能安忍,依烦恼生出恶言,汝心何故不能忍?」

  前面所说:如果他人来伤害我们身体、伤害我们的心、名誉、他人口出恶言…,我们要如何修忍辱的方法。接下来讲到:如果他人伤害到我们的亲友、师长或善知识,我们该如何遮止瞋恚的忍辱法。

  此处说明他人来对自己的亲友做伤害之时,我们如何修忍辱行。这里面就没有包括安受苦忍,因为安受苦忍是自己遭受苦而能甘心接受的忍辱。此处是讲别人伤害到自己的亲友,所以无安受苦忍这一条,只有谛察法忍及耐怨害忍

  (卯二、遮瞋于己亲友作恶者 分二:辰一、以谛察法忍遮止 分二: 巳一、于损坏佛像等者不应瞋之理)

  「若于塔像及正法,或作诽谤或毁损, 我仍不应生瞋恼,佛等无人能损故。」

  从师长身上可追溯到佛,伤害师长等同伤害佛一样。对于佛像、佛典或佛塔等与法相关的圣物,或以火烧或以轻蔑行为去毁坏这些圣物的那些人,我们也不应起瞋心,因为他们的所做所为是伤不了佛、佛法及佛塔的。

  佛也是我们的传承上师。从我们的上师的上师的上师…如此一直往上追溯,不难发现根本是佛。比如说上次阿富汗那边将佛像爆炸、毁坏掉了,那时我们一定会生气嘛!所以就要如此思惟。因为佛是不会被伤害的,再怎么做也只是他们自己造恶业而已,我们不用生气。

  (巳二、于损害亲友等者亦应如是忍)

  「若于师友及亲知,作侵损者亦如是,依前述理而观察,见从缘生息瞋恚。」

  所谓的「师」可包含1.为自己说法的老师2.协助我们的师长。「友」指法友,「亲知」指自己的亲人、亲友。上述的这些人之所以被伤害即表示过去也曾造过这样子的业的关系,所以他现在就会感受这样的果报,因此没必要对这些造作伤害的人起瞋恚。佛亦如是,佛早已成佛,任何人都伤不到他了。去造作伤害佛塔、佛像、佛殿的话,事实上是造作者自己的恶业。如果我们修依止善知识,以修密续的角度,我们一直观想善知识是佛的话,如此思惟,则任何侵损对上师就根本伤害不到。

  (辰二、以耐他怨害忍遮止 分四:己一、不应唯瞋有心者)

  「于有情作损害者,有心无心有二类,曷唯简择瞋有心?故于损恼当安忍。」

  造作伤害者可分两类①有心的②无心的,如刀、剑等是属于无心的。那我们如何检择去瞋恚「有心的」而不瞋恚「无心的」呢?要瞋的话应该是两者都要瞋啊!何以只选有心的有情来瞋呢?这样去思惟之后,就应该要遮止,遮止瞋恚修安忍。

  (己二、不应瞋之理 广论294+4):

  「一人愚昧作损恼,一人愚昧生瞋恚,若无过失何待言,若有过失当咎谁?」

  有些人由于对业果不了解,愚蒙于业果关系而造作伤害;也有些人对起瞋恚的过患不了解因而起瞋,这两者如果都无过失可言的话,那么我们该归咎于谁呢?这里最主要是要我们去思惟没有起瞋恚的理由。例如:我们造作了杀生恶业,因为对业果道理愚蒙、不了解的关系,所以去造做恶业;别人对我们造作伤害,是因为对方没有思惟起瞋恚的过患而造作伤害。这样思惟的话,我们是愚蒙于业果而造作恶业;他则是愚蒙于瞋恚的过患而造作伤害,这两者都错了。这二者都错了、很难以去区分,若要起瞋照理说两者都应起瞋才对啊!也就是说两者都须去对治不应起瞋。

  (巳三、思惟己过):

  「所有能作损害业,昔时何故而造成?一切唯依业力转,我于此事何必瞋?」

  不论自己或他人,全都是随业而转而造作的,既然一切都随业力转的话,那又何以对这些损害的事起瞋恚呢?

  「如是知已任何时,悉皆相对起慈心,我当如是自奋勉,于诸福业勤造修。」

  不论自己或他人皆应相互帮忙协助,为了净化恶业之故,彼此间也要相互用慈心相待,努力积集福业。平日与我们有接触的人,彼此间是最有关系的。我们的业和他们是有特别关系的,这表示彼此间有许多共业,除了有我的业、也有许多他人的业。我们生生世世若要增上,也应该清除周围那些众生的恶业。不好的业不让它增长,就要一直把它清掉。所以彼此间用慈悲心对待,去除彼此间的恶业,努力累积一些善的资粮。这段是讲这意思。仁波切说入行论是蛮好了解的,只是不好修而已。应该没有问题,因为我们的问题寂天菩萨都帮我们问完了啊!

  问:有朋友在职场上只要认为不能发挥所长,或工作不能如愿,就另谋他职,就这样不断换工作,不断换职业,这样是否会有不好的结果?若依仁波切所讲授的,要努力去除人与人间之恶缘,上面情形是否有相违?我们要如何思惟?

  答:寂天菩萨讲的要看自己的心,自己内心与对方相关的部分状态如何?所谓「共业」,并不是这边没有、那边没有、只有中间一部份是连接的,不是此意。「业」是在心上面的,我心上面的一个业,此业跟我有关系而已。「能不能」或「要不要」消除此业,是属于我个人的事。若要去除这业,那么我们对别人上面起的,比如说:瞋恨心,那就自己一直调心,把瞋心消除。想要害他的不善念头、造作出来的习气把它消除掉,这就是共业,共业就是这个意思!

  在一个团体或刚才所说的公司中,都会有造作善及恶的业。共业中如何消除自己所造作的那一部份,还是要靠自己的心。在公司中我如果存有害他人之心,这就是不好的共业。反之我一直存有帮助他人的心,不存害人之心,这就是好的共业。因为我本就没有想到害人的念头。

  在公司里因为我没办法活下去,仍然不可有害人心,只要安安静静的离开就好了。因为是我自己无法再继续的留在公司的,所以平静的离开、另找出路。如果以充满瞋恨心离开,这是最不好的心态,也是造了不好的共业。

  问:以前曾和别人吵过架,应该忏悔吗?应以何种心情与对方见面互动?

  答:先把那时候的烦恼认出来,它从哪里生起?比如说:我自己想法上面的执着心,我对他人上面不尊敬、不理他,这种心态都是不对的。能思惟的话:空性!思惟执着心的对境不存在。也可以思惟对他上面的悲心生起,这些可消除原有的恶业,不一定要见面但要用这种心去观待。

  问:仁波切说过,「随喜」是积福德资粮最快的方法。不明白随喜为何有这么大的功德,旁边的人那么辛苦做事,我只是一声「随喜」,难道所得的功德就跟他一样?

  答:「随喜」不是嘴巴说说而已。真正的「随喜」是真的心里很想做,我也想能够做到像他这样子。这是一种动力很强的心,这种随喜一定会有这样的功德!

  为什么呢?功德不是以外在事情的多寡来看待。善根及功德的多少,非取决于外在事相的多寡,应看内在善良的心动力多强烈?如果用心随喜则心力很强,心力很强就可以得到如同自己去作的功德。

  问:这么听来好像是随喜比自己亲自去做还好?

  答:若我自己不要作而随喜,那是不对的。真正的随喜是我很想做、愿意做的心。

  问:那他为什么不就去做?

  答:他有做或没做是另外一回事,心里有没有这种随喜?若有,这种功德就得到了。若心想我不要做!我随喜!那是不对的,这不是真正的随喜。

  问:从造恶业的角度看。我并没有亲自造恶,只在心里想,这样是否也会有跟他一样的恶业?

  答:一样的。「随喜」的意思有我要跟随、像你一样的心。随喜功德也有大小不同,并不是全部一样。随喜程度很高的随喜与实际有做,何者功德大?当然实际上有作功德大。随喜时功德像他一样,功德像他一样的意思是,比如说:我颂一部般若经,有颂般若经的功德;他这个随喜,也是颂般若经的功德,但颂般若经的功德大小就有差别。「一样」是指都是颂般若经的功德,但功德大小有差别,不是所得功德相同的意思!

返回目录

-----------------------------------------------------------------------------------------------------------------

更多雪歌仁波切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