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雪歌仁波切:入菩萨行论讲记 第五讲(第2品)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09日
来源:   作者:雪歌仁波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雪歌仁波切:入菩萨行论讲记 第五讲(第2品)

 

  雪歌仁波切讲授,法炬法师翻译

  2004/11/28

  先前讲到供养、顶礼、皈依及忏悔四个主题,其中的供养、顶礼已经讲完了,再来应该进入皈依的部分。为什么要作这四个加行呢?原因就在于二十七页(癸 一、供养所为)讲到的「为应受持如是妙宝心」而做的。

  皈依,请看三十四页(壬三、皈依):

  「乃至未证菩提间,于诸如来我皈依。于诸正法菩萨僧,我今皈依亦如是。」

  要发起像珍宝一般的菩提心,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我们必须要有广大的福德为靠山才可以,否则如果没有广大福德为靠山的话,菩提心是很难思议得到的,我们想都想不到的。我们为什么要去做供养、顶礼、皈依、忏悔,为什么要去做这些是呢?也就是我们要去做集资净罪的工作,这里讲的供养、顶礼、皈依、忏悔,这只是一个代表而已。

  第二品主要讲的是忏悔,忏悔之前我们必须要先做供养、顶礼、皈依等等,我们要舍弃贪着的心而去利用一切我们可以利用的事物。自己对皈依境要从内心深处生起极恭敬的心,身体要有很恭敬的态度,心里则是很坚固、虔诚的信仰心来求皈依。在忏悔之前,先做供养、顶礼、皈依之后,当我们做顶礼的时候,要思惟自己身处在皈依境面前,要用非常恭敬的态度,心要非常专注的去缘念皈依境,心中要想着「您是我唯一的投靠之处,我深心的向您求庇护」,要发出这种心才称为皈依。

  依境就是指佛法僧这三者,我们要去了解如何来做皈依,也就是如何来皈依佛,如何来皈依法,如何来皈依僧,如何来向他们求庇护,也就是如何来向佛求庇护,如何来向法求庇护,如何来向僧求庇护。我们在做皈依的时候,要从内心深处深深的生起一心投靠的心,要想:「除了你们之外,我没有其他的投靠之处。」除了佛之外,我没有其他的投靠之处,没有任何的导师是胜于佛宝的,没有任何真正的依止处是胜于法的,没有任何其他的助伴是胜于僧宝的,要发起这种心。

  要皈依三宝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就像《现观庄严论》里面次第的建立而言,它是先讲二谛以及四谛的建立,要让我们先去善为了解二谛和四谛的建立,了解之后才知道所谓的法,对法有深刻的了解之后,才会对究竟的佛生起信心,也才会对于修行的助伴–僧宝–生起信心。如果能够对二谛和四谛的建立有深刻的了解,才能称为对三宝有所了解,否则只有嘴巴说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那也只不过仅止于言词而已,是不是生起真正的皈依,那还值得讨论的。

  我们如果要去了解何谓皈依,就必须要透过学习这些论著和法本,才能了解它里面真正的意义,这样子心中才会生起真正的皈依。上次讲到皈依有八种利益,我们如果在心相续当中已经生起了具量皈依的话,那皈依的功德可以说随手可得。

  对皈依的部分,可能我们就不广说了,因为先前有说过了。在我们心中要以皈依为基础,然后再进一步的来做忏悔,忏悔要依着四力对治法来忏悔。 请看三十五页的科判,「癸一、摧坏徧行力,癸二、依止力,癸三、对治徧行力,癸四、遮止罪业力。」

  第一是摧坏徧行力(第二是依止力),也就是生起去追悔的心,追悔往昔所造过的罪恶,要思惟自己是处于皈依境的面前,生起懊悔自己过去所造罪恶,这些皈依境就是我们的依止之处,所以这个就是依止力。接着就是对治遍行力,也就是直接用对治法去对治,可以修空性,或者念佛名号或者来念诵百字明咒等等,这些直接来对治罪恶的法门。比如说你如果贪欲很强,你就直接去修不净观,或者瞋恚很强,就去修慈心等等,这就是第三个力。第四是遮止罪业力,就是去防范罪恶再返回,也就是下定决心尔后不再犯的这股力量。

  接着就正式进入忏悔的部分,请看文(癸一…丑一、显明了知忏罪之境):

  「普于十方善安住,圆满正觉诸菩萨,具足大悲诸圣前,合掌至心而启请。」

  要再思惟自己处在忏悔的对境跟前,向他们很真诚的来做启请,请他们能够鉴知我、垂念我。

  请看文(丑二、由时因种类等门总忏所造罪):

  「从于无始生死来,或于今生或他世,无知自作诸罪愆,或复教他令作罪,

  愚痴扰乱所胜故,或见他作而随喜,所作罪愆悉观见,依怙尊前至心忏。」

  从无始生死以来,无论此世或他世或其他的生生世世当中,我曾经造过种种恶业,这些恶业是因为无知的关系而去造作的,或者是明知故犯,不只是自己做,甚至还叫别人做这些罪恶。因为愚蒙于善恶的取舍,而去造了这些罪恶。或是看到别人造作这些罪恶时,心生随喜之心,仁波切说或许我们也会对自己的罪恶发起随喜之心。请祂们都能垂鉴到我所造作的罪恶,在所有皈依境的面前,从内心深处发起最真诚的忏悔心,而且是发露而不覆藏。

  在我们发露忏悔的时候,最主要的,还是要思惟罪恶会带来的果报,在实际做忏悔的工作时,还要去忆念起以前所做过的罪恶。比如何时做过这些罪恶,在做的时候,加行的阶段是生起怎样恶的意乐,正行时又是如何去造作这个恶业,结行是否有发起随喜、欢喜的心。所以在未作、正作以及作已这三个阶段,都要清清楚楚的想起来。然后在自我发露忏悔的时候,最好能够举出一、两个你曾经造作过的罪恶,就是想起以前曾经造作过的罪恶。如果只是念百字明或念经,而不去想起曾经做过的某一个罪恶,没有正对治哪一个罪恶来做忏悔的话,这样子的力量就不会那么的强。所以,我们真正在做忏悔的时候,从小时候开始,能够回想起多少罪恶,就尽量去回想起。

  我们在忏悔的时候,一定要先去想这些罪恶带来的这些异熟果报,甚至要去想它们所带来的等流果、增上果等等这些。比如说等流果,要去想领受等流果、造作等流果会是什么,要去想异熟果。否则当你想到某一件过去所造过的罪恶,有可能你又再一次发起瞋恚了,或是说再一次的生起嫉妒心、生起贪欲心,你有可能又会去随喜你所造的罪恶,那烦恼就会越来越严重了。所以我们要去想异熟果、等流果、增上果。

  我们要尽量的去回想起在什么时间造做过或如何造做过这些罪恶,那是有原因的。再来讲到我们会去造作罪恶的对境,由于对境的差别,我们所造作的罪恶就会有大小的差别。造作罪恶的对境有三宝、父母、师长等等,我们可能会对三宝生起邪见,对于父母或师长等会生起瞋恚、蔑视等等,所以当我们在忏悔的时候,应该要特别举出自己曾经造过的什么样的罪恶及是什么样的对境。

  寺院里面有纠察师是管规矩的,纠察师往往是做一年或两年就会轮替,比如明天他要卸任了,今天早上起来,做早课的时候,大众都会念三十五佛忏,在念的时候,这些纠察师及他的助手就要站起来,对着所有僧众顶礼。因为你跌倒在地,就要从地上再爬起来。同样的意思,我们是如何生起烦恼、如何造作罪恶、如何对他人生起瞋恚,就要依着那个对境做忏悔,才能够把自己的罪恶净化。这些纠察师在他的任内时,因为必须去管所有僧众的戒律、规矩,往往就会去指责僧众不可以这样、不可以那样,因为好言相劝,他不见得会听,所以有时候就会用骂的方式。如果他们心中没有烦恼的话还好,如果有烦恼的话,因他的对境是僧众,所以他往往也是会有罪恶,故纠察师在卸任的时候,就要对着所有僧众来做忏悔。

  龙树菩萨在一个祈愿文里面就讲到一句:「我不要投胎出生去当僧伽工作者」,也就是「拜托不要让我生为纠察师」。堪布‐住持大部分是管理一般的事务,比较不会像纠察师那么的严厉。纠察师是巨细靡遗的,他会去每个房间里面看,房间里有什么东西,枕头下面放什么东西,每一个小地方都会观察,若有违犯的就会打骂。有的纠察师也完全是不想管的,因为他们想的是龙树菩萨说过的这一句话,不太想管的话,这样子寺院就会很乱。

  以前雪歌寺有一个笑话,有一个和尚,在他以前没有当纠察的时候,经常讲故事给大家听,纠察来的话,他们就会一哄而散。有一次他被选为纠察,纠察手中要拿一个很重、很长的木棍,要打人的模样,在寺庙里到处绕绕。有一次当他这样绕的时候,有另外一群人正在讲故事,当他快要绕到那边的时候,他们就全部都散开了。他也没有想到自己是纠察,也跟着跑了,跑到房间外面时,因为手中的木棍太长,卡住了就进不去,此时才想到他自己是纠察。

  在我们忏悔的时候,就要先思惟我们要忏悔的对境,在他的面前来做忏悔,这个偈颂就是(丑三、忏于殊胜境所造有力之罪):

  「我于殊胜三宝前,父母师长诸尊重,由烦恼门诸所作,身语意之一切罪。」

  我们要去思惟作恶的对境,我是依着什么境来造作罪恶的,还要再去想起来,我在什么时候做的,是如何做的,还要去想这些,接着还要再去思惟造作罪恶的这些果报。下面一个偈颂(丑四、思惟不乐之果追悔求忏):

  「众多过患集我身,极恶重罪难幸免,尽其所有诸罪愆,诸导师前求忏悔。」

  在这个时候你就要去思惟那些果报有什么,然后去求忏悔。这边说重罪,重罪指的就是极为沉重的大罪恶。

  要心生忏悔,要从内心深处生起懊悔的心,想想我们造作罪恶时的意乐及加行,我们是什么时候造的,如何造的,造的次数有多少,造作罪恶的对境又是哪些,那会引生哪些罪恶果报,先要去想这一些。还要去想:我如果带罪而死,我的罪恶还没有净化以前就死了的话,那岂不是很糟糕吗?所以我们很有危险性,会带罪而死的危险性,因为死时不定。所以说(子二、怖畏带罪而死而修追悔皈依):

  「我今罪垢未净治,或遇灾横先时死,故欲解脱诸罪愆,定须速疾求皈救。

  王倏死忽难保信,已作未作不相待,有病无病悉齐等,命如朝露何可赖。」

  这边也讲到,这死主他不会等我们的,他不会看我们这一世的工作是否已经做完,这一世的目标是否已经达成,不会这样子等你。那也不是有病才会死,因为有一些人很健康,没有病就死了,所以,死时无定。

  我们还要去想:我们造作这些罪恶,它有意义吗?甚至我们造作这些罪恶时或许会生起随喜心,那这样做有意义吗?我们努力的去做这些事,说实在,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根本就带不到来世。这一世再怎么努力去赚钱、去从商、去骗人、去杀人,或是这一世求得多好的名声、学术等等,都是一样,死亡时都没有一样是带得走的。为了这些而去造作罪恶,有意义吗?全无意义可言。

  再来(子三…丑一、追悔不知亲眷身财等不可保信为彼造罪 广论P.75+7):

  「悉当弃舍终离散,我于此理昧无知,分别亲及非亲故,造作种种诸罪业。

  所谓非亲毕竟无,所谓亲爱亦非有,乃至我身性尚空,如是别余何所有?」

  (丑二、死时仅成忆念境之喻):

  「宛如梦境之所经,景物斑斑曾亲历,彼彼皆成忆念境,逝者如斯不可见。」

  这边讲到,我们对于自己亲近的一方会去贪爱,对于非亲的怨敌会去贬伐、会去排斥,可是你造作了这些种种罪业,唯一能带走的就是它的果报而已,带走这些罪业的果报而已。这些跟你亲或非亲的,你一样也带不走。这边说「非亲毕竟无,亲爱亦非有」,自己和他人终将成空,唯一能带走的就是自己所造作这些罪业或功德而已,那这些东西别人也不会为你带走。我们在生前还可以看到的这些亲或非亲,及功名、财富等等,等我们死后,也只不过成为忆念之境而已,就像梦境一样。一个人死后就只留下一个名字让人追念而已,其它没有一样能带走的,就像是梦境一样。

  仁波切补充: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都好像希望自己的亲戚要赢而别人要输,主要是这两个,一定是自己要好,此时有一个相反的对象,好像是我要赢给他们看,好像它们要低一点,我要高一点,我们做事情都是这个方向一直走。那这个方向我们做的,有的是为了赚钱,有的是为了名誉,有的是为了财富。那我们得到名誉或财富,自己一直努力的作,也没有办法带到来世,我的亲戚我一直努力为了他们做,他们也没有办法帮忙带这个东西(到来世)。我们的敌人,比如说他们没有赚到钱,比较穷,或是名声也不好,财力也不好,我都一直努力的让他们输,那些输的东西,他们也没有办法带到来世。我的亲戚,他们也没有办法带这辈子那些好的。为什么呢?他们都要走,我们的敌人也要走,我们的亲戚也要走,我也要走,就这个意思。我刚刚讲的是:我也会走,我走了之后,那些名字,那些财,他们也没有办法带,他们也会走。我的敌人输的那些东西,他们也没有办法带,那我还没有死之前,也常常会看到一些敌人也有死,我旁边的人,我的亲戚也有死,但是死了之后,他们有带什么?看一看他们有带什么?他们就只有带着业。所以下面讲,那种的业是跟我有关,我做的是我的方便,我为了他们所做的那些恶业给我留下来,他们是走了,他们自己业的部分他们带走,那跟我有关的那些业给我留下来。

  (丑三、追悔如是现见不可保信任为彼等造罪):

  「或复即于清醒时,众多怨亲悉亡逝,为彼所造众罪业,极重难忍现在前。」

  我们希望自己亲近的能够得胜,而希望怨敌能遭到挫败,那所造的这些谁也带不走,留下来给我们自己的只有这些罪业而已。所以,造作这些罪业根本没有一点意义。

  我们为什么会做这些?因为无知的关系,我们不知会死的关系,所以我们会去造作这些,偈颂就说(丑四…寅一、总):

  「空言年命倏尔尽,无常之理未证如,愚痴贪欲瞋恚力,作诸众罪难数计。」

  自己为他人所造作的这些罪业,事实上是很可怕的,因为在死亡时,这些罪业是自己带走的,没有人能帮你带走。而且,这些罪业也不会凭空消失。

  (寅二、别 卯一、怖畏生命唯减无增决定必死恐带罪而死 广论P.78-2):

  「无间昼夜如逝水,年命消竭不暂留,空乞延年何可得,人生安得长不朽。」

  也就是没有人能帮你带走这些罪恶。

  (卯二…辰一、罪若未净命断之苦亲友等不能救):

  「当我辗转困床褥,纵多亲友相环守,毕竟临终命断时,死苦唯吾一人受,

  堕死落王使者手,亲知何补友何能?」

  (辰二、惧未作福):

  「时唯福业堪依怙,奈余片善亦未修。」

  死亡的时候,即使亲朋友好围在你的周边,可是没有一个人能帮你的忙,还是你自己一个人独自要走,还是你自己独自要受苦,这些罪恶还是你一个人独自带走,并没有一个人能够帮助你。

  请看文(辰三、忧悔逼恼):

  「哀余昔时由放逸,如斯怖畏非所谋,乃为无常现生事,造作众多诸罪垢。」

  造作这些罪恶的话,死亡的时候会产生很大的恐惧,因为我们死亡的时候,心的依止之处是我们曾造作过的这些福业,如果都没有造作过(福业)的话,可以说你那个时就没有福报可以带着走,面对死亡时就会非常害怕。所以,我们现在应该要尽量去回想起自己曾经造作过哪些罪恶,然后加以忏悔。否则当你死亡要断气的时候,你心越来越昏、越来越不清楚,那个时候就快没气、没命了。仁波切补充:我讲的是快要死的时候,就特别会恐惧,因为我们也没有消除那些罪业,所以一定会很恐惧,快要死的时候,可能会心慌掉,不是真正的慌掉,像慌掉一样,很恐惧。我们学佛没有修的话,就会像这样子,明明知道而没有去做,所以会这样。刚刚讲的是,我们为什么会恐惧?没有消除掉那些罪业。这个是我们现在要想:我的那些罪业没有消除掉的话,我以后就会这样子,所以我们现在要想,我的那些罪业赶快把它们消除掉,不然的话,以后就会变成这个样子。这是一个忏悔的方法。

  再来用比喻,请看文来说(卯三、生大怖罪之故):

  「罪人断肢赴刑场,牵引之时犹慞惶,况人吻燥眼根坏,宿业转变见异物,

  死王使者面狰狞,形像现前来攫捕,极大怖畏病苦缠,衰损难堪何待言。」

  在临命终时,你会看到种种这些景象,此时又想到自己所造的罪恶,就会产生极大的懊悔心。

  死亡的时候会生起很大的恐惧心,这种很大的畏惧生起来,这边就讲到(卯四、后时苦逼之理 广论P.98+1):

  「哀呼谁能为救护,令我脱此大怖畏,瞠目仓皇睛肉露,四方狂顾求皈救。

  若见四顾无可归,嗒然自失心颓丧,若时无处可皈投,我于尔时当奈何。」

  在死亡的时候,当你生起很大的怖畏,这种恐惧的时候,你心中会很希望能够有一个寄托之处、救护之处,所以就会四方到处去寻找,可是寻找了半天,还是无法找到可以给你寄望之处。虽然我们现在还没有到死亡的阶段,可是,现在就应该想:那个时候应该怎么办?到了那个时候,我们一点办法都没有,什么事都不能做,现在我们来做还不迟,所以,我们现在可以做忏悔。到这边就是追悔力的部分,我们来念一次(从34页到41页):

  乃至未证菩提间,于诸如来我皈依。于诸正法菩萨僧,我今皈依亦如是。

  普于十方善安住,圆满正觉诸菩萨,具足大悲诸圣前,合掌至心而启请。

  从于无始生死来,或于今生或他世,无知自作诸罪愆,或复教他令作罪,

  愚痴扰乱所胜故,或见他作而随喜,所作罪愆悉观见,依怙尊前至心忏。

  我于殊胜三宝前,父母师长诸尊重,由烦恼门诸所作,身语意之一切罪。

  众多过患集我身,极恶重罪难幸免,尽其所有诸罪愆,诸导师前求忏悔。

  我今罪垢未净治,或遇灾横先时死,故欲解脱诸罪愆,定须速疾求皈救。

  死王倏忽难保信,已作未作不相待,有病无病悉齐等,命如朝露何可赖。

  悉当弃舍终离散,我于此理昧无知,分别亲及非亲故,造作种种诸罪业。

  所谓非亲毕竟无,所谓亲爱亦非有,乃至我身性尚空,如是别余何所有?

  宛如梦境之所经,景物斑斑曾亲历,彼彼皆成忆念境,逝者如斯不可见。

  或复即于清醒时,众多怨亲悉亡逝,为彼所造众罪业,极重难忍现在前。

  空言年命倏尔尽,无常之理未证如,愚痴贪欲瞋恚力,作诸众罪难数计。

  无间昼夜如逝水,年命消竭不暂留,空乞延年何可得,人生安得长不朽?

  当我辗转困床褥,纵多亲友相环守,毕竟临终命断时,死苦唯吾一人受。

  堕死落王使者手,亲知何补友何能?时唯福业堪依怙,奈余片善亦未修。

  哀余昔时由放逸,如斯怖畏非所谋,乃为无常现生事,造作众多诸罪垢。

  罪人断肢赴刑场,牵引之时犹慞惶,况人吻燥眼根坏,宿业转变见异物,

  死王使者面狰狞,形像现前来攫捕,极大怖畏病苦缠,衰损难堪何待言。

  哀呼谁能为救护,令我脱此大怖畏,瞠目仓皇睛肉露,四方狂顾求皈救。

  若见四顾无可归,嗒然自失心颓丧,若时无处可皈投,我于尔时当奈何。

  这里就讲到追悔力,就是我们要对自己所造作的罪恶生起追悔的心,追悔力也就是四力对治法的根本所在,所以才先说追悔力的部分。我们还要对于因果之间的关系要深入的了解,我们如果了解因果之间的关系,当我们见到因的时候,就会想到果,当我们见到果的时候,就会想到因。譬如,当我们遇到痛苦、困难时,会想到先前可能曾经造作过某个恶业的因,才会感受到这个果。用这样子来思惟,对防止我们再造恶会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深入去了解因果之间的关系,对我们而言是很重要的。

  我们可以在自己的身上来做这样的思惟,就是你可以在因上来思惟果,也可以在果上来思惟因。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当我们见到别人遇到困境时, 马上会了解这是他造某个业成熟的果报,从这一点又可以去想到它的因,我们要去想他为什么会感受到这个果报的因。我们去思惟它的因,对自己也会有帮助,思惟他人所感受到的困境、果报,有可能我们也会遭受到,因为这些因我们通通都造过了,只是果还没有成熟而已,等到成熟之后,有可能我们全部都会感受到这些果报。所以这种在因上思惟果,在果上思惟因,这种思惟对我们有很大帮助的。这样才会慢慢的替别人想,否则看到别人的苦也不去理会,自以为这些苦永远不会落到我们身上,好像很有距离的感觉。如果常常去思考因和果的关系,看到人家苦的时候,就会去想到它的因,同时会想到我也已经造过了这样的因,我也会受到这样的苦,慢慢就会替别人着想。否则的话,我们会以为那个苦只是本来就存在那里的,而不会去考虑它的因。

  如果我们对因果之间的关系没有很深入去了解的话,当我们看到别人的困境时,就会觉得没有什么,他本来就是这样的,或是看到他人很穷苦时,也会觉得不在乎,或是认为本来就是这样的。

  问题:死亡时能带走的只有功德或罪业,那么,代替别人忏悔有用吗?比如子女代替父母忏悔,能消除父母的罪业吗?

  回答:这是无法消除掉的。刚刚讲的四力忏悔,都是要自己做的。

  问题:回向有帮助吗?

  回答:善行可能有百分之三十的帮助,有这样子讲。

  所以,我们要好好去做追悔的工作,接下来就是皈依,也就是依止力的部分,这里提到我们要以诸佛菩萨为我们皈依的对境,诸佛菩萨在一切时处都在观照着一切,我们在诸佛菩萨的跟前来作忏悔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防止我们以后再造这些罪恶,因为我们已经在祂们面前发露忏悔了,如果再造罪恶的话,那岂不是在祂的面前抬不起头,不好意思,对不起诸佛菩萨。所以我们应该要了解皈依境是无时无刻遍照一切、了知一切的。

  请看文(癸二…子一、从今时起依止皈依三宝 广论P.98+2):

  「是故有情依怙尊,为护众生勤精进,大力能除诸怖畏,即于现前应皈依」 这是皈依佛的部分。

  「佛心证入微妙法,能除生死诸恐怖」这是皈依法。

  「菩提萨埵贤圣僧,正应皈依亦如是」这是皈依僧。

  接着看(子二、依止具足愿力菩萨):

  「众怖所逼极惊惶,我今皈命普贤王,复于文殊妙吉祥,自以此身为供献,

  大悲心行无动转,观音自在依怙前,疾痛哀号声惨切,恳求于我施救护,

  圣者虚空藏菩萨,地藏菩萨诸圣众,一切大悲依怙前,至心呼吁求皈救,

  死王使者最狞恶,见之恐怖四散逃,谁具威德能如是,持金刚手我皈依。」

  这里面讲到普贤菩萨、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虚空藏菩萨、地藏菩萨和金刚手菩萨,这些大菩萨之所以会成为大菩萨,就是因为他们倚着他们的愿力配合起菩提心而成为大菩萨,我们要向这些大菩萨来呼救。

  最主要我们需忏悔的就是我们去违犯了菩提心的这些罪障,而且也要忏悔因我爱执而生起烦恼所造的这些罪障,要在他们的面前来发露忏悔。发露忏悔之后,还要求皈依,接下来就是求皈依的词句(子三、皈依之后如教修行):

  「昔违诸尊教敕言,今见现前大怖畏,即今皈投诸圣前,愿乞速除诸恐怖。」

  一般来说,到这四句的时候经常要念三次。到此为止是皈依。依止力的部分念一下:

  是故有情依怙尊,为护众生勤精进,大力能除诸怖畏,即于现前应皈依。

  佛心证入微妙法,能除生死诸恐怖,菩提萨埵贤圣僧,正应皈依亦如是。

  众怖所逼极惊惶,我今皈命普贤王,复于文殊妙吉祥,自以此身为供献。

  大悲心行无动转,观音自在依怙前,疾痛哀号声惨切,恳求于我施救护。

  圣者虚空藏菩萨,地藏菩萨诸圣众,一切大悲依怙前,至心呼吁求皈救。

  死王使者最狞恶,见之恐怖四散逃,谁具威德能如是,持金刚手我皈依。

  昔违诸尊教敕言,今见现前大怖畏,即今皈投诸圣前,愿乞速除诸恐怖。

  昔违诸尊教敕言,今见现前大怖畏,即今皈投诸圣前,愿乞速除诸恐怖。

  昔违诸尊教敕言,今见现前大怖畏,即今皈投诸圣前,愿乞速除诸恐怖。

  这边就讲到,我们是不是只要追悔就可以了呢?不可以,还不够!我们还要去做与这些罪恶相反的的这些善行,所以我们要依对治力,接着就进入对治遍行力的部分(癸三…寅一、法喻安立 广论P.17+8):

  「寻常病恼之所怖,犹当谨畏奉医言,况复欲贪诸过患,百千重病常相逼。」

  比如生病的时候,一定会想要快点好起来,快点脱离这些疾病,就必须乖乖听医生的话,医生教你怎么吃,就怎么吃,教你怎么喝,就怎么喝,教你怎么做,就怎么做,要听医生的话,这样子才对病情有帮助,才能好起来。这于像这种寻常的小病,我们尚且需如此,更何况我们从无始以来的这些烦恼重病,更是应该要依着世尊的教诲来对治。

  请看文(寅二、三毒之病过患重大疗彼之药珍贵):

  「即其一端亦已胜,尽陷阎浮所有人,若求他药疗诸病,遍访十方终不得。」

  (寅三、应依圣教妙药修行):

  「惟大医王一切智,圣教拔苦尽无余,若不依教而修行,是大愚痴可诃处。」

  我们现在所染的烦恼病非常的严重,这个严重的烦恼病会因为小小的一个剎那,就导致我们堕入地狱当里面去。如果我们对一位菩萨剎那间生起瞋恚的话,都足以让我们堕到地狱里面去,那更何况三界当中所有这些有情,我们如果对这些有情生起瞋恚,更不用说绝对会堕到地狱里面去。对一位菩萨尚且如此,对所有这些有情更不用说,我们足以到地狱里面去了。所以我们要依着能痊愈我们这些烦恼病的药,来医好我们贪瞋痴的这些疾病,只要有能医好的药,我们就应该去依止它,不要说生病了,不听医生的话,不吃药,那能够疗治我们贪瞋痴烦恼病的这些佛的教言,我们不听,我们不去依教奉行。

  下面就用一个比喻来说(丑二、已险地喻明应净罪):

  「若遇寻常小坑坎,犹须谨畏毋轻玩,况临长劫生死渊,一堕千寻何可忽。」

  一般的小坑洞,我们都要很小心,不要掉到那去里面,一掉下去我们身体就会受伤。更何况整个生死轮回就像深渊一样,我们如果掉下去的话,可能生生世世都会在那个深渊里面爬不出来,在轮回里面爬不出来,所以「一堕千寻」对这个生死的深渊,轮回的深渊,我们怎么可去把它忽视掉?

  请看文(子二…丑一、从今即应励力依止罪之对治):

  「谓尔许时可不死,坦然安住不应理,我身决定归坏灭,死亡无时旦夕尔。」

  如果有什么好方法可以医治这个疾病的话,我们就应该去医,有什么好方法可以从无边的生死深渊当中救度出来的话,那我们就应该去依这个好的方法。不要一直在想「我今天不会死」,所以我今天可以很轻松的继续待下去,坦然安住,不可以这样子想。因为我们会一直念头里面想「我不会死」,「我今天不会死」,你每一天都说「我今天不会死」,好像就似乎变成我就不会死了。那这种「我今天不会死」的念头是一种颠倒识,颠倒的想法,偏偏「今天会死」它是绝定会到的,这「今天会死」它一定会到的,不是今天不会死。所以我们要从无边生死的深渊跳脱出来的话,我们要去吃佛陀所开的药。

  (丑二、更无理由可不怖苦故于修道不应懈怠),:

  「谁能于我施无畏,决定于死得解脱,若无决能解救者,云何坦然安乐住。」

  所以我们不应该没有一点的恐惧而坦然而住,我们应该要想「我今天会死」,赶快去追悔你所造的这些罪恶。这种不畏惧,当我们心中想「我今天不会死」,然后对死亡没有害怕,安然而住的时候,你应该要自我反问自己谁让我能够有这样子的可以安然而住呢?谁让我可以呢?我够资格这样子坦然而住吗?应该要这样子自我反问。所以这一句说「谁能与我施无畏?」有谁呢可以给我无所畏的坦然而住呢?「决定于死得解脱」我们必定会死的,不要想「我今天不会死」不可以这个样子。我们真的可以这样坦然而住,会不害怕、无所畏惧坦然然而住呢?絶对不可能这样子的,所以当你想到这一句「谁能于我施无畏」想到这一句的时候, 你心中可能就会产生一点怕怕的感觉了。「若无决能解救者,云何坦然安乐住?」如果真的没有能解救我从恐怖中脱离的人,那我又怎么有资格这样坦然安乐而住呢?因为死亡一定会来,所以我们不可以这样坦然而住。到此为止是对治遍行力,也就是现行对治力。那我们来念一次:

  寻常病恼之所怖,犹当谨畏奉医言,况复欲贪诸过患,百千重病常相逼。

  即其一端亦已胜,尽陷阎浮所有人,若求他药疗诸病,遍访十方终不得。

  惟大医王一切智,圣教拔苦尽无余,若不依教而修行,是大愚痴可诃处。

  若遇寻常小坑坎,犹须谨畏毋轻玩,况临长劫生死渊,一堕千寻何可忽?

  谓尔许时可不死,坦然安住不应理,我身决定归坏灭,死亡无时旦夕尔。

  谁能于我施无畏,决定于死得解脱,若无决能解救者,云何坦然安乐住?

  我们说的对治法有念诵经典、顶礼、造佛像、念百字明、修空性、念佛号、持咒等等,虽然说这是对治法,可是在我们内心当中,我们要生起很猛励的要依止这些正对治法来对治那些罪恶才可以,从内心深处生起很强烈的这种感觉。入行论里面特别强调,如果我们能依着这对治法来做的话,那是非常有意义可带来很大的利益而且是重要的。

  问题:请问仁波切,为什么依着《现观庄严论》如果了解到二谛跟四谛的话,才可以真正的对三宝的了解?那我们不知道二谛跟四谛有什么功德,为什么对二谛跟四谛的了解,就可以真正的了解到三宝?

  回答:我们如果对四圣谛了解的话,就会认出来法是什么,我们皈依的对象那个法宝是什么,会知道。那法宝了解了之后,慢慢心中会知道,减谛跟道谛它一直进步的话,一定也会出现无量功德圆满的果位,我们也会了解,佛陀应该会有这种的圆满果位。修珍贵的减谛跟道谛的法,为了成佛一直修、一直修,这种修行的人,我们对他也会出现信心。

  主要是讲修四圣谛,我们真正要得到的是减谛和道谛,而苦谛和集谛是我们要消除掉的。减谛跟道谛是针对苦谛跟集谛,所以这两个是真的法,我们皈依对象的法真正是减谛跟道谛,所以这里才会了解法是什么。减谛跟道谛要了解的话,一定要先了解苦谛跟集谛;苦谛跟集谛不了解的话,就没有办法了解减谛跟道谛。

  苦、集、减、道这四个因果的关系我们可从二谛来解释。二谛是世俗谛跟胜义谛,世俗谛是因果的关系,缘起的关系。那缘起关系后面的意义是没有存在,它的涵义全都是缘起,所以没有存在的一个东西,没有存在的意思,就是空性的意思。任何一个人,没有自性存在的,都是靠缘起。所以胜义谛解释的话,先要解释世俗谛。轮回里面的世俗谛解释的话,苦谛跟集谛;脱离轮回的世俗谛的解释的话,就是是减谛跟道谛。

  所以四圣谛,轮回里面的世俗谛缘起的关系是苦谛跟集谛;脱离轮回缘起上面解释的话是减谛跟道谛。所以世俗谛是缘起,是轮回里面缘起的情况, 脱离轮回上面缘起的情况,这两个就世俗谛的。那世俗谛它一直解释、一直解释,很细的缘起的关系、很细的讲的话,就靠空性。它粗的缘起上讲时不算空性,缘起上很细的一直解释时,越细的话就越靠近空性。所以世俗谛一直解释它有帮助到空性胜义谛,所以对四圣谛的世俗谛了解越深,慢慢对空性会越了解。

  二谛跟四谛越清楚,对法上的信心会越强;对法上信心越强对佛的信心会越强,这法跟佛的关系,如法修行的那个人的信心也会生出来。所以皈依三宝的归依心,《现观庄严论》里面讲的次第,大概二谛跟四谛就这样子讲。意思是二谛跟四谛越了解清楚,对三宝会越了解。

  问题:我们在做四力忏悔,第一个追悔力的时候,说我们现在就要想如果我没有做忏悔的话,那么我在死亡的时候,我会后悔,这个是对学佛的人,他知道我会后悔,那如果一个没有学佛的人,它也没有产生这种后悔的话,那他们的结果又是怎么不一样?

  回答:不学佛的话,来世投胎的报,来世投胎哪里,他也会有一些印像,会出现恐惧的感觉,也会。不是真正的看到,他会有印像,好像来世投胎到很恐惧的一个地方,快要死的时候,一些很恐惧的印像就会出现。但是也不一定,有的他投胎也不是那么不好,他投胎是平平的,没有那么恐惧的,他不是学佛也会这样子。

  问题:是说有没有后悔这一件事情,对他们的结果影响会怎么样?

  回答:学佛跟不学佛,一般我们来说学佛的话,他可以说也恐惧,但是这辈子上面不会执着心还在,比较不会。那不学佛的话,这辈子上面的一定会恐惧,或者是执着心、舍不得的心会很强,这上面还是有差别,他们不会很快的惭愧,那种像学佛的惭愧心他们不会,他们也没有想我有造什么样的业、投胎到哪里,这种恐惧他们不会。但是这辈子上面的执着心来说,学佛的他们本身心里已经很熟了,来世我一定会走(去),我的心识还是在。那另外他们呢,他们没有想到我的心识还会走,或者是这种也有一个安心的部分,那些他们都没有,他们(认为)是一离开就断掉了,就什么都没有了,这种恐惧很强。

返回目录

-----------------------------------------------------------------------------------------------------------------

更多雪歌仁波切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