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雪歌仁波切:入菩萨行论讲记 第四讲(第2品)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09日
来源:   作者:雪歌仁波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雪歌仁波切:入菩萨行论讲记 第四讲(第2品)

 

  雪歌仁波切讲授,法炬法师翻译

  2004/11/21

  第一品讲到菩提心的功德,透过了解菩提心的功德,我们要去思惟菩提心能够带给我们什么利益。菩提心能够为我们去除种种痛苦,也可以消灭掉痛苦的因以及所有罪障,菩提心也可以带给我们种种安乐,也可以使我们去成办安乐的因。所以,我们应该把菩提心视为如同大珍宝、如意宝一般,没有比菩提心更能带给我们利益的。所以,没有任何的心能够胜于菩提心,没有任何一个善能够胜过菩提心所能带给我们的功德,菩提心是最为殊胜者。从第一品使我们对这一点了解之后,我们就会生起想要受持菩提心的这种心,然后就进入第二品。

  请看二十七页(癸一、供养所为):

  「为应受持如是妙宝心」

  这里的「如是」在藏文里就是「彼」,「彼」就是指第一品当中的菩提心,这里就将菩提心说成是像如意宝一般的心。第一品讲到菩提心就像如意宝一样,它的功德是非常非常多的,这些功德在第一品中都有讲到。

  发起世俗菩提心之前,必须要先生起增上意乐,在增上意乐之前,要生起大悲心,大悲心之前要先生起慈心,可以透过两种方式来生起慈心,一个是透过寂天菩萨所说的自他相换的方式,另一个是透过金洲大师所传的七重因果的方式。以七重因果来说,以知母、念恩、报恩三者为因生起慈心,接着生起大悲心,再生起增上意乐,乃至生起世俗菩提心。也可以透过寂天菩萨自他相换的方式,再生起慈心,之后再生起大悲心,从而生起清净的增上意乐,再生起世俗的菩提心。

  在修持的时候,你可以从金洲大师所传的七重因果的知母、念恩、报恩,之后更进一步去思惟寂天菩萨的自他相换,因为自他相换的思惟是属于一种秘密的口诀,不广传的。所以在《入行论》提到知母、念恩、报恩之后,应该更进一步去学这些秘密的要诀,因为这是更深入的,去思惟了寂天菩萨的自他相换之后,你再进入慈心、大悲心、增上意乐然后世俗发心。

  七重因果、自他相换的修持方式,乃至于到发心,大家都应该很熟悉了,为了让大家更明白,所以用问答的方式来问你们。

  设问一:第一个:我们是为了一切有情而必须证得圆满菩提,是不是这个样子?第二个:是否为了一切有情而下定决心我一定要证得圆满菩提?第一个就是说,为了一切有情,我“需要”得到圆满菩提;第二个是说,为了一切有情下定决心, 我“务必要”证得到圆满菩提。是哪一个?

  自答;是第二个。

  设问二:四圣谛里面,我们修苦谛的时候,有没有感受到整个轮回苦的情况?应该是有的吧!那时候算不算是出离心?我们修苦谛时,心里会有一个感受,而修灭谛时,心中会知道解脱、了解解脱、对解脱很有兴趣,喜欢成就解脱,这两个(感受)有没有什么差别呢?(听不懂?!)

  修苦谛时,我们心里会很期待,很想出离六道轮回,这种感受算不算是出离心呢?若答是,就错了,这不算是出离心。在修苦谛的时候,我们就会一直去思考整个六道轮回是那么苦,在这种非常强烈的思惟之中,我们心里会很想脱离这个轮回,此时我们的要求是脱离轮回,所要求的对象是不是解脱?

  自答;是解脱,不是轮回。

  设问三:在灭谛修行的时候,有什么样的感受?有没有很想成就阿罗汉?有嘛!那个阿罗汉跟刚刚第一个问题修苦谛时候的解脱是不是一样?那个解脱跟灭谛的解脱就一样嘛!那它们有没有什么差别?灭谛的时候,这种很想解脱的解脱,很想获得阿罗汉,或者成就解脱的果位,这个跟第一个修苦谛时候要求的对象有什么差别?他们有什么差别?是不是两个都是解脱?是嘛!那有什么样差别?那个差别是在对象上面的差别或是自己念头上的差别呢?念头上的差别怎么分类呢?

  中间有人提问:……

  回答:道地的时候还没有行动,修道地的时候是要行动的对象才认识、才清楚而已。

  译者提问:是不是在苦谛的时候,是想获得解脱,但还没有获得解脱,是不是还在因位?到灭谛的时候……

  回答:灭谛修行是…我们还没有进入资粮道之前,四圣谛都要修,修四圣谛的感受一直强、一直强,才会有正确的出离心产生,才开始算是进入资粮道。刚刚讲灭谛是果的部分,成就阿罗汉的时候,才算是修灭谛。

  这就是「我需要」跟「我一定要」的区别,一个是我要但是没有办法做,像这种的。灭谛的时候是自己有信心「我有办法做」,自己很清楚有办法做到。苦谛的时候只是一个期待、愿望,虽然想要做,却是没有办法做。到了集谛就慢慢清楚了,有没有办法做到。清楚了之后心里知道:「我有办法,我要做!」这种决定就是灭谛的时候。

  要把这样的逻辑用在佛陀的果位上面,「我需要做但是没有办法做」,那是什么时后要生的(心)?啊?(学员答:…)也不是!以慈心、悲心、增上意乐、菩提心这四个次第来说,刚刚讲的「我需要成佛,但是没有办法做」的阶段,是在增上意乐和菩提心的中间。增上意乐是我要做,我没有办法,但是成佛的话,才有能力。我有没有能力成佛,还要考虑嘛!所以这增上意乐和菩提心的中间,还要生出来那种「我需要成佛」,就相当于四圣谛中修苦谛的情况。修苦谛时的目标是「我需要解脱」,这种想法、要改变的念头一直要有,还要修集谛;修菩提心时也是要先生起「我需要成佛」这种的想法。然后还要在这中间集谛和灭谛也要加上去这样的修法。

  我们修苦谛的时候「需要解脱」这种的念头会出来,然后这中间要还再加上去修集谛,然后修灭谛。修灭谛的时候才会出现「我要解脱,我要去修解脱的方法」的念头。就像这样的修行方法,也要把它用在增上意乐和菩提心中间,我们也要了解。

  学员问:……

  回答:对,经典中并没有特别讲这中间有什么样次第,没有什么名相,但是还是要修。

  学员问:……

  回答:对,那样的次第。

  增上意乐是我要帮忙众生,这是我的责任,这种时候算是增上意乐,虽然这个事情是我要做的,但是,自己还没有能力做到,要等到成佛才有能力。 所以,心里想着「我需要成佛」,这是第二个嘛!至于有没有办法、有没有能力成佛,还要考虑。在考虑这一点的时候,就要看自己心上面的烦恼障、所知障有没有办法断除,同时心上也要生起空正见,要了解自己心上空正见的力量有多大,是否有办法一直增加;另一方面,它相反的烦恼障和所知障有没有办法整个消除掉,这些要一直去思惟。慢慢地,自己空正见的能力增加,会感觉到「以后一定有成佛的能力」,会产生这样的信心。这样的信心出来之的时后,才会感觉到「我是有能力成佛的」,这样子之后,心里才会慢慢的产生「我想成佛」、「我要成佛」,才会下定决心「我一定要成佛」,这才开始算是愿菩提心。所以这中间,四圣谛也要了解,把它用到这上面。

  翻译者:我们现在学《广论》,从下士道、中士道到上士道,四谛、十二缘起都要学,这和《现观庄严论》的整个次第是否相同呢?《现观庄严论》也是成佛的次第,对不对?

  回答:《现观庄严论》主要是八个事…

  再问:八事不要去管它,是说《现观庄严论》修行的次第,跟《广论》的次第?

  回答:次第是一样的。《广论》里没有讲资粮道修什么、加行道修什么、见道修什么,都没有的。只有讲下士道、中士道和菩提心而已,心中已经生起菩提心的那个时候,算是《现观庄严论》最前面的三品。《现观庄严论》总共有八品,前三品算是修菩提心最总集的修学对象,一个是要特别成佛的,一个是要修菩萨行的,一个是帮助众生的,总集来说这三个就是他修的对象。对于这三者要清楚了解的话,就在前三品,然后一步一步资粮道、加行道修什么,就是下面的四品(四个加行),最后的结果就是第八品果位法身。

  翻译者:我们从下士道、中士道学到上士道之后,就进入资粮道的下品,从那时才真正进入《现观庄严论》最下面开始起修吗?

  仁波切回答:是的。所以,学《广论》等于是《现观庄严论》的前行。

  菩提心,我们说为了一切有情,我们「欲得」圆满菩提,不但如此,而且还必须「证得」圆满菩提,以这个圆满菩提为我们所要得到的对象。所以,在菩提心的时候,并不是只有「我们必须要得到圆满菩提」而已,必须还要有很强烈的一点,就是还要有「我一定要去得到圆满菩提」的心。

  刚才讲到:修苦谛时去思惟整个生死轮回,所生起来的是不是出离心呢?不是。出离心是欲脱离整个生死轮回的心,你必须生起想要脱离生死轮回的欲望,将脱离轮回立为我们所欲得之对境。

  生起菩提心也是如此,不是只有需要得到而已,我们还要有想要得到圆满菩提的思惟,它的根本可以追溯到大悲心,大悲心就是利他之思,这也要看所生起来的利他之思的力量大小。

  说到利他之思,有些人心里会有不平衡的状态,他会有无法容忍别人变得好的心态,这就是一种竞争、嫉妒的心态,这会是一种压力。一个真正生起利他之思的人,一定会很愿意别人比自己好,当他真心去赞美人家时,没有这种竞争、嫉妒的心态,也就没有这些压力。

  我们知道,其他的有情非常的多,数量上有千万亿之多,而「我」则只有一个而已,你如果总是拿一个(我)来对抗那么多的有情,来跟他们竞争、 比赛的话,那你的心永远都会很苦、很乱。如果把心态调整过来,相反的,其他有情既然这么多,那我就不会跟他们竞争、比赛了。我就把他们视为很重要,重视他们更胜于我,那这时后所讲出来的话或做的事就没有竞争的味道了。

  有情既然是无量无边,所以我们就不要对这些有情有竞争、比较的心态,也不要有跟他们疏离、遥远的心态,也不要有无法堪忍他变好的心态。如果能反过来对每一位众生生起一颗良善的心,因为有情无量无边,如果我们对每一众生都生起善的心、善的思惟,我们的快乐也是一样会变得无量无边的。

  菩提心既然这么重要,而我们要去持守菩提心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我们要做很多的准备工作,才有可能去持守菩提心。也就是必须要做很多集资净罪的工作,就好像有一个国王要来,下面的人就必须忙着张罗很多的准备功夫。我们既然要把菩提心迎请入住我们的心中,也要做很多集资净罪的准备工作。

  接着看科判,「戊二、发二菩提心已学菩萨行之法 分二:己一、受持菩提心之法,己二、学波罗密多行之法。」这边就进入到第二品,就是忏悔品的部分,这二品主要讲的就是要做礼敬、供养、皈依及依着四力对治法来忏悔罪障,到了第三品就可以正式受菩萨戒了。要受菩萨戒之前,也要集聚资粮,发随喜心,然后再依着仪轨来正式受戒。

  第二品开始就讲到首先要做供养,供养的对境,请看文(戊二…癸一、供养所为):

  「为应受持如是妙宝心,于诸如来正法菩萨心,

  殊胜三宝清净无垢染,功德大海胜妙供品陈。」

  也就是向诸善士、如来、正法以及菩萨,尤其是向殊胜三宝来做供养。三宝里面包括僧宝,僧宝也包括声闻、独觉众的僧宝,但这边特别指出是菩萨 ‐佛子,有特别指出这一点,因为我们现在是在学发菩提心的阶段,所以要特别向佛子‐向菩萨来献供养。这样献供养是为了能够受持如是的妙宝心‐这样子的菩提心。

  首先讲到要供养,用无主物来供养,就这么一大段的根本颂(癸二…丑一、供物):

  「尽其所有妙花并嘉果,尽其所有良药百味俱,

  尽其所有希世诸珍奇,尽其所有悦意妙香水,

  如是乃至妙宝七金山,园林寂静景物宜人地,

  嘉树奇花绚烂色庄严,繁柯美实茂密枝叶垂,

  天龙世间俱生和合香,如意宝树七珍饰林苑,

  自然香稻不由耕稼生,种种庄严堪为供养具,

  明湖清沼灼灼发芙蕖,凫雁和鸣妙音有哀雅。」

  这一大段很容易了解,不需要太做解释,也就是去取那些非常清净自然长出的无主之物,用这些来供养,像现在清净有机的这些东西来供养。当我们外出的时候,如果到一个风景幽雅、清净的地方,我们可以缘着那个地方的景物,口中念诵供养咒,供养咒就是刚刚念的咒,然后念「嗡啊吽」、「嗡啊吽」,思惟着把它供养出去。如果看到风景幽雅的地方,你不可以想:「啊!我如果在这里住该多好!」

  〔当我们到这种好地方的时候,要把这些所缘念到的美好事物供养给诸佛菩萨,这才是主要该做的。我们这样供养的原因是什么?是为了要利益一切众生。我们可以代表一切众生,替他们来做供养,我们如果以一个人来代表所有众生供养的话,等于所有众生也有供养。〕仁波切更正说:我讲的是对像的那个菩萨,好像各个菩萨,每一个菩萨祂可以代表无量无边的众生,因为他们就一直做为了众生的事情。所以我们供养的对象,表面上看起来是只有一个菩萨,比如说,我们前面供养了一个菩萨,但是却代表了我们供养了无量无边的众生。仁波切又说:(代表所有众生来献供养 vs供养了一个菩萨,但是却代表了我们供养了无量无边的众生)那就两种都可以(成立)。所以我们在供养的时候,菩萨前面我们供养的话,自然会得到,就这个样子。那自己供养的时候,可以想我是代表无量无边的众生来献供,我带领着众生一起供养,这样的观想也可以。当我们诵经、持咒时,随时要这样想着旁边都有众生。

  当我们在献供养给对境时,要想着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献供养,不可以想着对他们供养是希望他们来救度我或是让我好一点。只有想着自己去献供的话,那是不可以的。

  我们皈依上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甚至发起菩提心、持咒或者来修护轮等等,做这些事时,应该是为了一切众生而做。可是,往往我们都不是这样,我们往往都是为了我爱执在做,为了我爱执来皈依上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为了我爱执来生起菩提心、求证圆满菩提,为了我爱执来持咒、为了我爱执来修护轮、观十大明王,请他们来去除所有障碍而不要伤害到我爱执。要改变这样的想法虽然很困难,但是,只要慢慢的调整还是可以修得好的。

  当要陈设供品供养的时候,可是手中却没有很多供品可以实际来供养时,就可以像以下所说的来供养(丑二、如何供养):

  「遍虚空界广博无边际,所有一切无主执持物,

  慧心摄取善巧而献陈,殊胜士夫能仁诸佛子,

  清净功德生处大悲心,愿祈愍念于我垂纳受。」

  以这种方式来献供养。这里说的「清净功德生处大悲心,愿祈愍念于我垂纳受」,就是最殊胜的供养境之清净功德的出生之处,就是大悲心。也就是指最殊胜的供养境就是佛、菩萨。如果供养一尊佛或菩萨的话,就等于是供养一切众生。在这个阶段,我们是为了要能够受持菩提心的缘故,所以需要积聚广大无边的资粮。为了利益一切众生的缘故,所以要受持菩提心,因此必须献供养,献供养最殊胜的对境就是清净功德的出生处。

  我们所供养的这些无主之物,它们虽然是没有主人,可是也不是属于我们自己的。所以在要供养的时候,可以用你的意、用你的心去缘念这些东西, 然后将它们供养给你心意中殊胜的供养对境,而不需要实际将它们采集起来供养,不需要。所以这边说如果你真的一无所有、非常贫困的话,要如何供养?请看文(丑三、供无主物之因):

  「今我福德不具极困贫,别余供具资财悉非有,

  依怙惟为他义作殷勤,饶益我故神力祈受享。」

  我为了要发起菩提心,就必须要积聚无量无边的功德,可是,我现在没有很多的财力,没有很多东西可以供养,非常的贫困,只能用心去缘念这些无主之物来供养,也请你们能接受我的供养。

  问题:请问仁波切,如果是有主物,例如见到路边水果摊的水果,是否也可以供养?

  回答:仁波切说用意去缘取来供养是可以的,这可能牵涉到唯识宗的观念,比如仁波切手中拿的念珠只有一串,可是,你们每一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 “所了相”的念珠存在,就是在你们心中都会现起一串念珠存在,不是义共相,是所了知的念珠,你就用你心中现起的的那一串念珠来供养。我们并不是实际拿人家的东西来供养,而是取自己内心悦意所缘到的部分来供养,这并不是偷盗别人的东西来供养。是他自己业做出来的,水果还在啊!是自己习气做出来的,看到的是自己的部分,不是算那个东西,是习气结果的部分,看到的部分作供养,这是自己的啊!这不是偷偷拿。自己习气的部分就可以拿吧!警察抓的话,就说这是我的习气,哈!哈!哈!习气的部分还是有,没有的话就没办法看到,比如说一些众生,这里有水,但是他们没有看到水,所以习气有关系。…对,业力也是很重的习气。

  供养的时候,如果我们真的是一无所有,就可以用这种方式来供养,但只要还有能力去准备供品的话,就应该要实际去准备供品。有一些人就用这个当理由,从来都不买一样供品来供养,所供的供品也不知道摆了多久都不换的,他就偏偏用这个理由,用观想的方式去缘无主物或者有主物来供养,这样子是不可以的。如果你自己能力还及的话,至少要买个真的东西来供养,所以这里才讲,他为什么不能实际的用这些实质的供物来供养,是因为「今我福德不具极困贫」的缘故,才用这种方式供养。

  这边就讲到,如果我们真的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供养,一无所有,至少还有这个身躯,我们对这个身躯还有权力在,应该用这个身躯来供养。供养时也不是为了我们个人而已,而是为了一切众生,不可以被我爱执所驱使,而是要将自己的身躯供养给诸佛菩萨,所以这边才说自身供。(子二、自身供):

  「我于一切诸佛佛子前,尽我身心无余至诚献,

  祈诸殊胜勇识咸摄受,至心愿为诸尊作臣民,

  我由诸尊咸作摄持故,饶益有情不怖生死轮,

  往昔众罪清净得超脱,别余罪垢此后不再生。」

  这里是虔诚的供养自己的身体,并不是今天供养当你的佣人,但明天有一些自己的事情要做,好像明天是当我爱执的佣人,今天可以当你的佣人,明天就收回来,这样是不行的,他是虔诚的做供养。

  当我们出去的时候,缘念这些外在的无主物来供养时,也可以使我们的我爱执转趋薄弱、变小。可是比起献出我们的身躯,可以更使得我爱执更为缩小。因为身躯是我们绝对必要的,一定需要这个身躯的,外在的物质、无主物等等,却不见得是我们绝对必要的,如果能为了一切有情的缘故,而将此身躯献给诸佛菩萨的话,那我爱执的降低程度可能会更大一点。

  接着讲到心力变现的供养,这里讲到献沐浴等等,刚刚所说的无主物、身躯的供养,这些东西我们的眼睛还可以见得到,可是,到这边的时候,要去迎请诸佛菩萨过来,然后要生起宫殿、澡堂来献沐浴等等,这些我们无法亲眼见到,诸佛菩萨来了,我们也无法亲眼见到。所以,这边就进入用意变的方式,用你的心意变化出来的供养,其中又分为有上供和无上供。

  首先讲到浴具的部分(子三…卯一、浴室):

  「浴殿香熏旃檀气芬馥,水晶布地晃耀色晶莹,

  众宝轩楹辉煌悦人意,珍珠华盖垂覆灿光明。」

  这里讲到澡堂、浴室。(卯一、献浴)

  「于诸如来及诸如来子,奉献众多充盈妙宝瓶,

  善盛悦意妙香甘露水,妙歌天乐无量浴具陈。」

  这边就讲到献浴的部分。事实上,我们如果对诸佛菩萨献浴的话,可以为我们净化很多的罪恶、罪障。如果你去洒扫寺院,或者说佛龛的话,都可以为我们净化很多的罪障、烦恼障,尤其可以净化很多不净的显现,不干净的这些显现,显现出来各种不干净。我们会看到很多东西有不清净的景象显现出来,它最主要是来自我们的烦恼障和所知障,因此,有时候会觉得非常污秽、非常脏。这一点可以看出,我们内在不清净,外在也会显出不清净。所以透过沐浴的供养,可以净化掉我们内在的不清净,也可以净化我们的罪障。

  尤其在我们每天洗澡的时候,也可以做这样的观想。在洗澡时,可以观想自己是最重要的上师,或者观想自己是宗喀巴大师,将洗澡观想成在献浴,献给自己的上师或宗喀巴大师。用这样的观想方式来洗澡,也有净化罪障等等的功德。

  献浴完之后,就要开始为这些圣众擦拭身躯,请看文,(卯三、拭身)

  「无比天衣清洁离垢染,妙香沾洒涂拭如来身。」

  擦拭完之后就是献上衣裳(寅二、天衣):

  「次复于诸圣身敬奉献,芬馥天衣妙色善染成,并及种种轻柔妙天衣。」

  再来献上种种装饰品(寅二、庄严):

  「百千种类殊胜庄严等,奉献庄严大行普贤王,圣妙吉祥观世音自在。」

  再来是献上涂香(寅四、涂抹):

  「香气芬腾遍满三千界,以诸妙香涂抹如来身,

  如炼纯金磨莹露光彩,威光赫奕瞻仰诸能仁。」

  再来是献上花鬘或花朵,主要是挂在他们的脖子上,或是将花散在他们座位的四周(寅五、花鬘):

  「于诸能仁自在胜供境,曼陀罗花妙莲优钵罗,

  种种端严美妙悦人意,芬芳妙花环鬘作供陈。」

  再来是献上鼻子闻的熏香(寅六、熏香):

  「次复奉献夺意殊妙香,遍满虚空涌聚妙香云。」

  再来是献上种种肴馔,也就是种种的美食的意思(寅七、肴馔):

  「肴馔羹汤善调具百味,种种天厨妙善悉进呈。」

  再来是献上灯明(寅八、灯明):

  「次复奉献众宝灯明炬,金色莲花环鬘次第陈。」

  再来为了能请他们多住几天,接着是献上无量宫,(寅九、无量宫):

  「净地无尘妙香善涂莹,悦意杂花遍布极芳馨,

  无量宫殿妙香闻赞咏,珍宝庄严垂履色晶莹,

  遍满虚空无量庄严具,悉皆奉献大悲自性身。」

  然后还要在宫殿顶献上宝伞、华盖(寅十、伞盖):

  「众宝庄严伞盖纯金柄,轮围种种庄严可众心,

  妙相端严见者咸爱乐,常时擎持奉上诸能仁。」

  除此之外,还要献上种种奏乐让祂们很高兴(寅十一、音乐):

  「复以别余供云聚,并诸悦耳和雅音,解除有情诸苦痛,如云普覆处处闻。」

  我们刚才主要是供佛的圣身,那还有供养佛语。佛语的代表就是这些佛典、佛塔等等,也可以供养雕塑的佛像。在这边供养的时候,不是像先前沐浴的方式,而是用散花的方式来献供养,这边就讲到(寅十二、供品恒时不断之加持):

  「于诸正法胜妙宝,塔寺伽蓝妙相严,普雨众宝妙花雨,恒时不断愿降霖。」

  也就是要恒时不断的来献供养,愿祂们都能够接受到,去享用到我们的供养。

  刚刚供的就是属于有上供的部分,也就是透过实质的陈设,或者说由你的心意所化现出来的,看你的能力如何,你就化现出来做种种的供养,这些都是尽我们的所能来做的供养。还有很多是我们不能做到的供养,我们现在所做的供养之外,还有其它更上的供养存在,所以才称我们现在所做的供养称为有上供,也就是在这个上头还有更殊胜的供养在,那就称为无上供。这边就举了文殊师利菩萨及普贤菩萨,祂们所做的供养都是无上供,非常的广大无边、力量非常大的供养,像这样的无上供养,我也要像祂们一样来做这种无上供的供养。所以这边就说(丑二、无上供):

  「云何文殊师利等,于诸如来修供养,如来依怙佛子前,我今供养亦如是。」

  也就是我也要效法他们的方法来做无上供。自己能够观想的要好好的、深细的去观想,如果自己没有办法观想的话,就像最后说的一样,「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你们怎样观想的供养,我就按照这样子去供养。」回向的时候也是一样。

  我们所献上的有上供及无上供,也就是将我们自己的身躯,或者说自己周遭前后左右的这些物质来献上种种的供养。有时候我们在献这些供养的时候,都还会有这个我,还会以这个我为主,我需要什么、什么,所以我来献供养,我们有时候会这个样子,那在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改过来,这个我要把它放下来,就是为了要供养一切诸佛菩萨的缘故,所以我来献这个有上供,献这个无上供,就是这样。仁波切补充:我讲的是比如说,我们前面的那些供养,它有包括看到的东西,或者是自己的身体,整个都已经供养了嘛,那些事我们一看到,一跟它们接触的时候,我们常常的念头是:这是我的,或这是我要,就这种念头常常会出现的。所以我们常常接触自己的身体,或者是旁边的那些东西,都一直舍弃掉、一直舍弃掉,为了众生,为了佛菩萨,这样子一直供养的话,我们那种的念头就会慢慢的减少,为自己的念头会减少。〔有的时候我自己想练习一下,就讲一些国语。哈!哈!〕

  献沐浴、献供养等,是藏系的传统,这是献给诸佛菩萨的。藏人有时候会供给上师毛巾、肥皂、牙膏、牙刷等等(以下这句是仁波切问在座学员,有关于汉系献供的情况)。这边八月份的斋僧,有时候也一样会供养这些东西。

  在献完供养之后,接着就要献上顶礼及赞颂,请看文(壬二…癸一、语赞):

  「我于一切功德海,普以韵音支分海,赞扬悦耳妙音云,一切如来定普闻。」

  在这边我们要去缘念诸佛菩萨们无量无边的功德,之后以我们的身躯实际的向他们来做顶礼,以我们的口实际的向他们来做赞颂。所以说:「于诸悲智等功德大海,我以赞扬无边功德之韵音支分大海而为赞咏。」在这时候就可以思惟:「想一一身出无量首,一一首出无量舌,而为赞叹。」观想每一个身躯化出无量无边的头,以身体来顶礼,以口来做赞叹。「又于诸圣众,我虽未作赞扬妙音时,亦定有无量妙音云随时随处出生想。」此时还要观想我们礼敬的对境,或赞颂的对境,祂们也是无量无边的,用这样子来做顶礼、来做赞叹。

  (癸二…子一、礼三宝):

  「三世如来一切佛,并诸妙法贤圣僧,尽其所有剎尘身,我今恭敬而顶礼。」

  (子二、礼发菩提心所依):

  「于诸菩提心所依,及诸塔庙我顶礼。」

  这边就讲到,我们要礼敬的对境就是佛法僧三宝,佛法僧三宝就涵盖我们一切要礼敬的对境,其中的僧宝涵盖有声闻、独觉和菩萨。这个阶段因为要受持菩提心的缘故,所以要特别向菩萨这个僧宝来顶礼,除了向祂顶礼,也向我们所要学的这些法藏来做顶礼,也向实修这些法藏的补特伽罗(尤其是菩萨)来向他顶礼,也向发起菩提心的出生处(胜义上的代表就是指佛塔)顶礼。所以这边就讲到我们向塔庙来做顶礼,或向佛像来做顶礼。

  (子三、礼和尚阿阇黎等):

  「于诸和尚阿阇黎,持净戒者我顶礼。」

  我们如果受别解脱戒的话,就要向刚出家时传戒的的堪布及阿阇黎顶礼,受沙弥戒或比丘戒也都有这些师长,所以,在受别解脱戒的过程,会有很多的堪布、阿阇黎这些师长,那我们都要向他们来做顶礼。所以偈颂说「于诸和尚阿阇黎,持净戒者我顶礼。」我们今天讲述至此。

返回目录

-----------------------------------------------------------------------------------------------------------------

更多雪歌仁波切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