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160卷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22日
来源:   作者:日常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160卷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160卷

  刚才我们就把这个关于学密教的这个特质,我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它有个原因,因为近代,这个密教在这里渐渐盛行起来了,最开始的时候人家不了解,排斥它,现在也有很多人又不懂得,也莫名其妙的跟着它,就随便结了个缘,以为我就是这密教的根性,就在那里学密了,动不动,这都是一个根本的错误,根本的错误,都不可能像我们所说的,不要说快速不成,就连它慢都慢不起来,都是结了个缘在外面空转,所以我们学了广论以后,才能够真正圆满了解,你应该用什么方式,这样地如理如量次第无误一步一步上去,从这个基础上面,这样的一步一步的深入,那么有了这个整个的概念以后,我们再重新把这三十八个颂子,扼要的来说明一下,这个每一个颂子都有它的这个特点,我们根据我们个人相应的这样去,照它去修持,照它修持,而且每天后面告诉我们把它念一遍,因为我们这是最后的终极目标,眼前正要走的就是从这地方步步上去,你始终这个圆满的轮廓摆在脑筋里不忘记了,所以你做任何情况的时候,那个大目标摆在上头,你不会弄错,这是一个最重要的,不管你从哪里走平常我们很容易犯的就是跑到哪里,执到哪里,因为这是无始以来的习气,你不执要什么条件呢?圆满成佛,可能吗?而对我们众生份上,有这唯一的方法,就是把这个诸佛圆满教授摆在这里,让你一直作为一个目标的话,你随时随地警惕自己的话,你就可以把这个圆满的教法来策励自己,净化自己的执着,结果一步一步的净化,一步步的上升达到最快速成就,那么现在我们看一下这个颂,前面我们不管从广论上面学也好,前头后头乃至于到最后,用法华、华严来引证也好,都了解说这个善知识是最最重要,最最重要!所以这三十八个颂子当中,单单善知识一部份,占了三个颂子,从

  【万善根本从师出,能生利乐如良田,依止违法善根断,如理事师求加持】

  第一,第二,第三颂都说这个善知识,这个地方我也特别加以说明一下,在这个本论,告诉我们说我们依靠善知识,先应该什么?要了解依靠善知识殊胜的利益,以及不依止善知识的种种的过患,那么依止的方法,依止的时候修信,应该用什么样地,所谓说九心,这个分四个项目,关于这一点,我们现在再把它重新来温习一下,温习一下,这个对我们有非常重要的一个,也可以说不管是在哪一个地位,这是最重要的一点,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说开头,开头要善知识;中间,中间要善知识;后来,后来要善知识,善财童子所以能够这么快的成就的根本原因,他就是一直照着这个道理,没有离开过善知识,乃至于最后证其诸佛以后,他还要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干什么?还要依止这个善知识啊,这样。所以我们这个下脚第一步居然这个不要了,那是所以我们怎么弄也不行的原因,现在我们既然温习,我们仍然照着这个广论上面,请翻开来看,广论上面说这个亲近善知识的时候,这个条件,它分几部份,我们先看第二十四页,二十四页上面它那个纲要由是亲近知识之理分六,一、所依善知识之相,二、能依学者之相,三、彼应如何依师之理,四、依止胜利,五、未依过患,六、摄彼等义。前面的我们不去说它了,我们先看一看能依学者之相,在二十八页上头,它告诉我们说什么?能依的需要几个条件?正住、具慧、希求加上恭敬,刚开始我们学的时候,因为我们不了解这个真实的内涵,虽然解释,了解了,但是内心上面,很难生起相应的这个量来,现在我们重新温习的时候,我想对我们就有进一步的这个功效,这个价值了。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不说,可是让我们自己,说我们正住了没有?所谓正住什么样的条件呢?我们是不是拿我们的心情去衡量它,你一旦有了这个心,对不起!那个根本前面那个过都没断还谈得到正住吗?这样,那么单单正住,还要呢?具慧,具慧我们要能够辨别的出来说,正说正道善说,以及似道恶说,我们有这个本事吗?具足了这个二个条件,我们是不是一心希求佛法,是吗?如果不对,不够原因在哪里?我们这个地方一定要把它找出来,一定要找出来,乃至于加上恭敬,为什么我们不能恭敬?原因何在?原因何在?这个地方我也随便说它一下,因为我们惯常遇见一个问题,尤其是我们经过了这一个学期的修学,有很多人的确,哎!现在听见了这个广论了,很欢喜,然后嘛认真的去忏悔,可是这个忏悔的时候,一定要至诚恭敬,欸!说这个理论上面说也懂了,晓得要恭敬,但是恭敬心就是生不起来,什么原因呢?对啊!这个要问你自己啊!那么这个地方呢,我也不妨告诉大家,总之说来说去,如果你真的能够听得懂,照着去做那个时候,必然产生,我们常常说跟法相应,跟法相应,所谓相应的话至少你要听懂听懂了照着去做,那个时候,「懂」懂是什么?懂是懂些什么,做是做些什么,这地方简单的再说下去,所谓懂的话,不是懂得文字,是懂得文字所指的义理,这个义理,实际上,就是指出来我们哪凡夫是什么,都在无明当中,所以尽管我们起心动念,好象认识了,还在无明当中,这个算懂吗?你要认识这个是无明,那个才算是真正懂,这无明很深细的哦!但是显出来的行相呢?我们说这个是我们的贪、这个是瞋,你能够认识这个,然后你拿佛法来对治它,那个时候才叫什么?慧啊!那个是你对治了这个以后,在内心产生那个法相应的喜乐,我们所谓喜乐,有吗?以前一再说过的,假定你真正能够如理如量,生起了这样的内涵的话,你会自己觉得,哎呀!我对治了这个烦恼,并没有再被烦恼转,像以前一样,因为你调伏了这个烦恼,所以你内心得到了清凉,因为你内心清凉,调伏了烦恼,所以解脱了烦恼的系缚,不是吗?这个戒的功效,所以说一定要得到正知见,这样去做,那个时候,你欢喜了以后,你会心里想,哎呀!真高兴啊!这个是法喜,谁给你的法喜!佛陀,那个时候你想到佛陀给你的恩惠的话,你自己不知不觉当中,这种恩感的心情就起来了,恩感起来,恭恭敬敬心随着而来,所以我们在座的同修们,凡是能够真正的,如理如量生起这样的这种的相应的法的内心的状态的话,欸!没有一个人例外的,都有这种经验,说以前怎么说恭敬,说来说去说是会的,做就是做不到,可是到那个时候,叫你不恭敬也做不到,所以这个的的确确不是一个空话!这是一个实在的,在这地方点醒一下,如果还没有如理做到的话,就应该回过头来,从广论哪一部份仔细追求,缺点何在?这样这个是说自己能依学者之相,下面?我们看二十九页,它是告诉我们如是应知,看到前面那个这个科判,倒数第三行。

  【如是应知曾受法恩,特于圆满教授,导心知识如何依止】

  这个依止的方法分二部份:「一个是意乐,一个是加行」这样

  【那么意乐当中又分三部份,一、总示亲近意乐,二、特申修信以为根本,三、随念深恩应起敬重」。】

  就看那个第一个,

  【华严经说以九种心亲近善知识】

  这个我们翻过来,它把那个九个心总摄为四,刚才我们前面曾经在引证这个华严的时候,提到过善财童子,参德生童子、有德童女,这二位大善知识那个都是这个十地菩萨哦,都是十地菩萨的时候告诉他的,说应该具几种心?他说九种,实际上呢?这个华严上面呢具了二十一种,那所谓这个最主要的九种能涵摄了这个意义,而又把这个九种再归纳成功四个大类第一个叫

  【弃自自在,舍于尊重令自在者如孝子心】

  在这个华严上面只是说如「孝子心,如金刚心」它并没说明理由,因为没有说明理由,我们不知道这个原因何在?如何修行?现在呢?本论上面虽然简单扼要,它这个内容说出来。你照着去做的话,你可以了解真正找到我们下手之处,所以说个论跟这个经一配合的话啊,那真如处添翼,像画龙点睛一样,现在我们看文,说「如孝子心者如孝子自于所作,不自在转,观父容颜,随父自在,依教而行」。

  这个文我们前面说过,今天我们同样的学完了以后,重新来回味温习一下,他为什么要把自己自由自在的要弃舍掉,而要跟随着所尊重的善知识像孝子一样,一天到晚看父亲他要什么,想尽办法讨父亲的好,依他父亲的教诫去做,平常我们尽管那道理懂,真正自己去做的时候,不容易,乃至有人说:「嗯!他又不是佛,我跟他干什么?如果真的跟着佛我一定能够做得到。」这种话都是不懂道理的,不懂道理的,真的等到佛来,对不起,我们的烦恼重得不得了,一点用处都没有!你连他幼儿园都没有,你说一开口说,要学学个大学,要学学个博士,有这个可能吗?这是荒唐到极点的事情,现在这地方我把那个道理简单的说一下,善知识之所以为善知识的特质是什么?说他已经能够圆满具足解决掉了他的烦恼,他的惑跟业,而他一切一切无非都是要解救一切众生,像他一样的究竟圆满,无上菩提,这是他内心所期望的,就实说来这不是我们正要所期望的吗?对呀!一模一样呀!那么为什么要舍掉我们自己要跟他学呢?你呀,换句话说,我们自己虽然也同样的愿望要求同样的目的,可不幸的是愿望没有错,可是这个愿望要自己如理行持要如理行持,要有正确的认识,我们现在整个的在无明那大愚痴当中,照着我们自己的行持的话,祇有造恶业流转生死哪有可能,不要说成佛,乃至于得报人天都不可能,行吗?所以同样的,前面说为什么要自己生于病,为什么要舍自自在?这个同一个理由,就这样,以前我们没有办法衡量,现在我们学了这个,去衡量出来现在我们比如说要暇满人身,我们真的懂吗?我们要念死,要知苦,像这个行相了解吗?发菩提心够吗?不够!没有一样有。而我们起心动念,整个的在贪瞋痴的烦恼当中,所以在这地方我们就了解,哦!立刻策发我们的警觉,是!你不想修则已,如果想修的话第一件事情,千千万万不能再让我们的烦恼继续现行,如果继续现行的话,嘿!不要说救人,自己都自身难保,所以你真的认识了这个以后,你不舍自己做得到吗?正因为要使我们自己得到好处,你发现唯一得到好处的办法必须把我们自己内心上头这一种累累愧愧的这种脏垢这种烦恼彻底的拿掉,而要想拿掉的唯一办法呢?只有依靠善知识,所以你有了这个认识,回过头来再看这一点的话,那就非常清楚,非常明白,我们刚开始的时候,总是心里想想,哎呀!这个好象嗯,那个道理是这样做起来很难,实际上,我们根本没真的懂这个理,没真正懂得这个道理,可是我懂得了道理去做的时候,对不起,这个时候说的时候容易,作的时候啊,由于自己无始以来的习气,哎呀,稍微碰见这个又不行,碰见那个又不行,再加上平常所说的话又不行,你很容易随顺着自己的情见,见还是知见,情就是呀平常的贪爱等等而去。所以依靠善知识单单这样的不够,一定还要什么要确定不能动,所以它第二个就说,如金刚心,这个金刚心是什么?这个金刚能破一切,而不被一切所破,这个亲近善知识也是如此,你靠着善知识的力量,能够摧伏一切烦恼,决不会被一切烦恼摧伏你,让你离开这个善知识,所以它说

  【谁亦不能离其亲爱】

  你那个时候唯一的最亲近依靠的就是善知识,在任何情况之下,一定想尽办法舍掉你自己,就像孝子一样的亲近供养诸大善知识,不管起任何的难的事情,乃至于人家说什么,他不能破坏你亲近善知识的心,绝不离开这个善知识,而绝不可以说,哎呀,一下好,一下不好,这些东西是决不可以,亲近了善知识,善知识的用地不仅仅是告诉你那个道理,还有你如法行持,如法行持才行呀!所以呀!下面紧跟着说善知识所告诉我们的一切的行为没有别的,只有二件事情,净除罪障,集聚资粮,这个却是要花很大的努力去做的,而善知识他整个作自己作的,要人作的,也是如此就这样。所以下面说

  【荷负尊重一切事担】

  因为善知识的事业是什么?无非是这个教化众生你能够担起来,这不等于就是你在教化一切众生吗?这就是最好的积聚福德资粮了嘛?你自己力量不够,你自己作的时候,认识又不够,作出来都是有错的,虽然可能有一点功德可是因为你自己的知见不对呀!所以往往得到了三分功德,却造了十分的过错,现在如果你能够完完全全依靠着善知识,作一分功德就是一分,绝对没有一点点过错,所以在这个地方要以孝子心去亲近,要以金刚心坚固,然后呢?要负担起他所有的真正的事业,这个负担的力量要什么样呀?像大地心,这大地是无所不在,要以这种心情,大地绝对不会说,唉哟!我累了休息一下!没有这件事情。所以他说要像这样的心情要没有一点点懈怠。那个时候呢,下面告诉我们有个概念,我们必定有个认识,说我们真正有幸遇见这个大善知识的话,这是我们最大最大的福气!这绝对不是我们的负担,这才是我们真正须要的!所以就像善财童子那样善财童子所以能够一生取办,圆旷劫之因,的根本意趣在哪里?就在这个地方,就在这地方!所以我们到了这里再回过头来想:「原来在个地方啊!」负担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呢?那下面就说如轮围山、如仆使、除秽心、如乘心、如大心这些东西。那个我们就很清楚很明白了,同时那时候我们再看那个颂子说,万善根本从师出,为什么因从师出?那因为一切的善法,一定从正知见开始,而正知见,非要从老师那地方指出来不可,他告诉你这个道理,再给你机会,让你这样去行持。这个就像什么?像良田一样,这个一切的好处,说古代现在我们说当然工业或者什么等等。就实说来,最基础的这个最原始的东西,都从地上来的,所以它能生利乐像良田一样,最好的田所有的一切的好处,一切的快乐都从这个上来的,既然都从个上头来的话,你对这件事情是不能一点错,所以依止善知识,他一定有他的正确的方法,如果说你弄错了话,善根断,对不对?对不起,这个是你的根本,你的根本就断掉了,他就绝不可能。所以我们第一件事情,修学佛法之前要什么?如理事师,连他事善知识这件事情,还要祈求善知识来加持我们,因为我们能够这样去做的话,那自然而然就得到这个好处,得到了这个好处,这个是他绝端重要的第一个概念,第一个概念,那么所以我们重新把这个了解一下,了解一下,念一下

  【万善根本从师出,能生利乐如良田,依止违法善根断,如理事师求加持】

  这个如理跟违法二个字很重要很重要哦!这个佛经当中,有一本特别的经典,叫「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呃!有一天哪阿难尊者就想,嗯?佛说一切都靠善知识,但是有很多人依靠了善知识,却没有得到,当然是大部份有很多人,是因为依靠了善知识依靠佛了得到种种好处,那为什么有一些人得不到呢?他就奇怪,他就怀疑,他就去问佛陀,佛陀就告诉他,没错呀!佛陀就像这个良田一样啊!但是你要懂得怎么去侍候去亲近他呀,如果你去亲近是违反的话,他不但得不到好处而且得到的是坏处呀。这个我们前面一再说过,今天就特别指出来,我们在根本上面要认识一样事情,我们在无明当中,我们所以作对,是因为我们了解了无明,不再信赖自己,一切照着佛陀指示我们去做,那必定得到好处,反过来我们以我们的想法,在广论一开头的时候,我常常提醒大家,我们以在学佛,实际上在学我欸!我们常见的这种状态就是这样,在门外,固然不谈,进来了以后,自己觉的学佛了,实际上呢?在学我,你看了经典的学吗?他不是,依文解义,这产生的效果是三世佛冤,这样尽管嘴巴上面讲的是好象佛法的道理,也看拜佛,对不起你没有弄对啊,你没有如法的依止啊,善根根本断掉了,你还谈什么呢?所以这是第一件事情哦,那么这个里边特别的又告诉我们哪依止善知识到时候什么?「叫一切时处普摄护,诸善知识佛身,但观功德勿寻过,并念大恩求加持」这个要特别说一下,尤其是说但观功德勿寻过,这个对我们初行人往往很难作到,往往很难作到,往往说他明明有过错,欸!要晓得呀!真正的事情的好坏,尤其是我们学过了广论以后已经了解往往不在事情上面可以判断出来好坏来,就是你对这件事情的认识,那个你所站的角度,所以我们所判断的,往往是我们自心内心认识透过这件事情上反应出来的,换句话说我们的内心投射在这件事情上头的这种状态,说不是真的这件事情哪!说我们往往是自己的过错不晓得然后呢看成功人家的过过错,这是他最重要一个问题所在,关于这一点我在这里不特别谈他,现在我再运用另外一样东西,我们在前面哪说过那个十二因缘当中,说这个是佛法的整个的中心,容或大家有不太了解的地方,那么那个时候一定要好好的把它善巧的辨别得清楚,这地方呢运用到这里,这个十二因缘当中说任何一个法,从它的因开始到感果,最快是二生,最慢哪三生,那么我们以前不懂的说,这怎么可能呢?好象无量无边生。欸!为什么无量无边生?就是说当这个因,这个因之感果,中间所以经过无量无边生的原因是为什么?因为你这因并没有正式的去有缘来助成它,触发它成长感果,而是其它的因在感果当中,这个因停在那里,真正的这个因的感果还是什么?特别你有缘去成就它的时候,欸!只要有缘去感就他一定感果,所以就这个因来说感果,最慢是三生,这个在我们这里怎么个用法呢?那么就说一下,这个不管是你怎么你看过失的时候,我们现在了解了,对不起我们看他过失,对你来说有什么好处?我想我们都了解,就算你百分之百的看对了,你百分之百的错了!我们不细讲,以前我们已经了解,回忆过,我们说善知识有三种,一个是尊长善知识、一个是同行善知识、一个是外护善知识。尊长善知识,把那个道理告诉你;同行善知识,在这个互相切磋琢磨当中增上;外护善知识是护持你。如果你能够把他了解了以后,那时候发现什么?很多这种十恶不赦之徒,也是我们的善知识,为什么呀?因为只有经过这些人,然后才成就你的布施,成就你的持戒,成就你的忍辱,成就你的精进,他是成就你的成佛的,怎么不是善知识呢?所以佛陀在因地当中说的非常清楚。提婆达多专门害他,欸!可是他看起来什么?他就是善知识,欸,今天哪有这么个大善知识上门来成就他的布施要他头,他觉得欸!成就他的布施波罗蜜,然后呢,种种的非理横加的时候,哦,这个善知识成就他的忍辱波罗蜜,看这个地方这样的横逆加上来都是善知识,而是真实的善知识,你居然看成过你成吗?所以上面很明白的告诉我们啊,你真正的了解这个内涵以后的话你必定是什么?欸!所以看他的功德的一面,你照着去做,作对了,这个叫功德呀!那么么这些尚且是如此,何况是你的尊长善知识呢?这些人之所以看成功功德的因为是什么?因为如理如量的认识,假定你不认识,你就看成过失,所以同样的不管是哪一类的善知识,你如果不如理、不如量去认识照着去做的话,你看见他就是呀过错。从这个上面我们了「哦!原来这样哦」这个时候你才会感觉到,啊!一点都没错,他对我们是有无量无边的大恩啊。那么你才了解这个偈子的特别意义,那么再下面第一颂子,说完了以后,我们晓得怎么样,对于这个善知识,是说但观功德寻过,并念大恩求加持,我们了解了这一点以后下面这个容易作了,下面怎么说呢?第三个颂子说:

  【殷重敬信为意乐,身却财物如教修,殊胜供养作加行,唯令师喜求加持】

  像前面这个我这个就非常简单的,你如果真实了解了以后你才会发现原来一切都是靠着善知识,那个时候自然而然你会呀到诚恭敬,高高兴兴的满心欢喜的去做,作的非常认真。所以呀说殷重的敬信,那个意乐就是这样这个时候外而一切的财产,内而生命哪无不照着他去做,一切都是供养,那么这供养当中呢就叫殊胜供养,这个殊胜供养特别地说明什么?如法、如理的行持,这个如法如理的行持,不是说我闭上眼睛在那地方就……不是做任何一件事情平常的时候,也许你给他侍候跑得去端一个饭,或者什么等等,就把它那一放,心里面不相应,现在不是,你作任何事情的时候,那是这个意乐内心当中,以法相应的无比的净信、恩感这样的去做,说到这里我们同样的要提起一件事情来。在这个学六度当中,它告诉我们,我们在任何情况之下要记我们的目的何在?所以作任何事情所以啊六种殊胜,他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一定不忘那个菩提心,那个总意乐,这种情况叫什么?叫做殊胜的,最殊胜的在这个广论,比如说我们前面说归依了以后供养,供养的时候又这么事情上面怎么供养?意乐怎么供养?这个意乐不是离开那个事情,就是说当我们供养的时候以什么心情,这个心情如果说跟法相应的话那么这个就比较殊胜,这个法又有高低不同,最彻底圆满的这种心情,所以他前面说殷重的净信意乐,这个不仅仅殷重的净信,而且要跟彻底圆满的教法相应的这种心情去行持的话,这个就是如理完整的这个供养,这个叫殊胜供养,那么那个时候你去做,这就对了,所以关于这个三个颂子,我在这个地方特别解释一下,通常假定我们能够下手的时候,把这一件事情作对的话,下面的事情就好辨了,下面的事情就好办了!那么这个其次的话我也一般来说的话把每一个颂子都大概说一下,大概说一下,关于这个第四个颂子说

  【八难既离十圆满,小大显密总能修】

  那个是在道基础,所谓暇满人身,这本书有个特别好处,这本书旁边哪有个小小的标明,你看那个暇满人身什么地方呢?在第五十九页说依止了善知识以后呢?怎么修行呢,它在正式修之前,又告诉我们说第一个,先劝哪对我们有暇身,自己劝自己呀,怎么个劝法呢?这个文字已经详细告诉我们,他把这个文字也总摄成功,所以我们平常的时候修的时候,要怎么办呢?你必定先把这个内涵,照着这个广论的次第,每一个部份,每一个部份有个圆满的认识,这个认识经过这样的两个步骤,第一个呢就是听善知识讲说闻相应,了解善知识所说的内容是什么?听懂了以后呢要经过自己呀思惟称量观察,有疑问的地方再去资询、抉择,然后呢没有疑问的地方呢?一步一步地深入的思惟,对内心当中产生不但如理,而且如量的这种觉受,那个时候你随便一提,这种心情就起来了。有了这个再一步一步的深入,它每一个部份都是如此的,等到你找到了善知识,又提醒了自己,正式进入这个修行次第的时候,所以说对这个有暇身劝取心要以后,然后正说摄取心要的时候,这个文我们就不必一步一步的说下去,这就是说摄取心要,下面紧跟着这个颂子上面马上就说是

  【死仇决定终须到】

  下面念死,可是在广论上面它在这个念死之前,不!还有一样东西,这个今天也重新再提一下,请翻到广论卷三第六十六页,怎么说呀?看这个科判

  【第二如何取心要之理分二,一、于道总建立发决定解,】

  二、正于彼道取心要之理又分两部份,那么这里呢!先把那个于道总建立发决定解,又说初中分二,一、三士道中总摄一切至言之理二、显示由三士门如次引导之因相,关于这部以前讲过了,今天这地方特别还要重提一下,我不按照这个文字来说,我们只是根据刚才我们前面引这个华严、法华两部经以及广论上面告诉我们的道理,重新再想一想看,那时候我们就得到一个正确的认识,说他所以走的快,以及为什么走的慢的两个真正原因在什么上面呢?固然善知识是最重要,那么为什么得不到善知识呢?因为他不了解善知识的重要!这样,那么善知识重要在什么地方呢?刚才我们已经不同的角度,大概说明了一些,这样,这地方我们现在再从这个角度来说一说,来说一说,说假定啊,我们一开头能够对整个的圆满的次第有一个正确的圆满了以后,那个时候我们这么样一步一步走上去的时候,那就有千稳百当之感,所以我们平常往往说碰到了莽莽撞撞的赶快撞进去,往往不一定好,就算你作对了,因为你并不了解整个的那个次第,那个构架,所以你忙着那部份像我们刚才的比喻当中,这个比喻以前一再说过的,说你今天进到这个大公司去做,自然而然地无始以来的习气,就我们今生来说,眼前的习性,谁愿意跑到那个公司里去,做了刚刚作熟了,马上叫你换一个你重新去换的话又是辛苦的不得了,等到你摸熟,又不晓得花多少时间,等到你摸熟了,又换一个,谁愿意?谁也不愿意,但是呢?你另外一个角度你了解了整个的情况,噢!原来你不是在这地方做一个伙计,而是要将来接任董事长,你必定要这样的话,哦!那时候你心情就完全不一样了,这个策发我们这个认识,能够启发这个原因在哪里呀?就是一定先把这个真实的内涵了解,整个的它目标何在?达到这个目标整个的次第何在?所以说,在我现在的了解,这个广论的次第的构架,是绝端,绝端的重要!绝端的重要!同时我刚开始讲的时候,也曾经一再的说,阿底峡尊者,一生有许多了不起的大上师,他的善知识,这些善知识中都有绝高成就的,但在这个善知识当中,他就把那个金洲大师看为所有善知识当中最重要的理由何在?这个金洲大师给了他两样东西;第一个说把总共的那个次第、纲要告诉他;第二个把这个总共次第当中,这个中心菩提心告诉他。这样,他就把那个金洲大师看成功,所有善知识当中无上无比的原因,我想到这里大家都了解了吧!如果不了解那个时候,你就自己好好的再回过头去反复的温习一下,这个是决定我们哪成就这个快速的,至少说不停止的、真正的原因何在?所以这是我在这地方要特别提醒大家的,当我们念那个颂子的时候,我们很容易,这……念过去了,而不能把握住,这个三十八个颂子所构成功的这个圆满的构架,这样所以在这地方,把这一点提出来,提出来了以后,当我们看到那三十八个颂子的时候,也把那三十八个颂子的构架看清楚,反过来说,你从那个圆满的构架上面,再看所构成功这样的一个圆满的整体的需要这样,那么这个时候,这个三十八个颂子,一部一部分就变成功它绝端重要的,绝端重要的!比如说我们现在说一个房子吧,如果说这是一栋完整的大楼,那一定由这个地方,那个下面的基础然后呢下面这样一步一步上来,说这个是大厅,这个是会议室,这个什么一步一步,一部一部分,你能够在这上面有了认识了以后,它每一部份正好凑成功你这样一个大厦必不可少的,如果你不认识的话那个东西就有支离破碎之感,这样所以把这个地方,我也特别重新的提一下啊!那么然后呢你有了这个认识的话,下面这个就比较好办了,说怎么念死,由于念死了以后的话,不是说停在这个念死,觉得哎哟!念了死就很害怕啊!那么念死了以后,把这个念死,作为推动我们修持的一个最大的动力,使得我们不限于懈怠堕落这条路上去,然后正规的进去的话,我们就要什么念死了,以后怎么办?说念苦还要加深,由于这样的知道世间的真相以后的啊!就找到自己可归投之处,于是下面就去皈依,这样的一步一步的上去,所以呀就从念死,而到念苦,念苦而找皈依,由皈依而进入再下面这个,业,那么这个业,这个是佛法的第一个中心,所以到这个地方为止,我们要停一下,在修学过程当中,所以从第一个颂子到第八个颂子,换句话说,这个所包含的内容,我们一定要很认真的,从头至尾把它把握得住,从头至尾,把它把握住,这个也是什么呢?说列为共下士道,从道前基础开始,作为列为共下士道的原因,那么在这个基础上面,有一个根本建立起来了,或者说这个基础稳固了,由此再深入,绝对不可以停在这里!一停在这里你就走慢路了,那么再继续的深入,而我们现在不是叫我们真正的修行,就是教我们有正确的认识,再下面的话呢就开始进入第九个颂子的话,就说,哦虽然啊,我懂得了前面这个道理,不再作坏事,而且努力的忏悔,但是虽然你修了善净之法,你还在三界轮回当中,不行啊,所以紧跟着就进入中士,那是下面这五个颂子,就是说明这个中士的内涵,中士的内涵,这个下面我就不一步一步的解释了,因为这个广论上面也说的很清楚,从中士而进入上士。上士呢?是菩提心,菩提心这是整个的佛法的纲要,佛法的纲要,在这点上面我们绝对不可以轻易的马虎简简单单的随便说,在知见上面第一个要弄清楚,弄清楚了以后呢?然后由愿心而进入行心,集聚资粮,然后集聚资粮了以后,这个叫,世俗菩提心,怎么样真正能够满菩提心的愿心的话,这个要后面与空正见相应,那个时候才能够从世俗菩提心哪,提升到所谓胜义菩提心,这样有了这个基础的认识以后,你如果真正要走快速的道路的话,那么进入密乘当中,这个就是他这个三十八个颂子,整个含摄菩提道次第广论,而菩提道次第广论又整个把三藏十二部教典,乃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心要究竟圆满的,摄持在这个地方,从这地方来说的话,我们就想到唉呀!我们真是何等的,不容易何等的庆幸啊!虽然生在末法之时却能遇见这样究竟圆满的无上大法,这是何等了不起啊!这个地方才是我们哪真正应该策励自己,应该应觉自庆自幸的,这样你有了圆满的认识,然后呢?自行化他,如果自己的力量够,那么多作一点,力量不够,那么少作一点,至少有一件事情很重要的!不管作的多,作的少,我们在因地当中就认识的正正确确,圆圆满满!所以因地当中一定要说,我一定要究竟圆满,一定要作到这个地方,这个很重要哦!当我们心理上面不断地有这种想法,如果策励继续下去的话,就算你作不到,等到下一世再来的时候,这个心里面的种子策发出来,很快的走上这条直路,否则的话,你没有这个认识的话前面还没作,先已经打了退堂鼓了,在心里上面已经畏缩的种子,不断的种下去,将来成熟的什么,自然而然这个感果。所以注定我们一定不可能走快速的路子,乃至于生轮回当中,不晓得转到什么地方去?而整个的这个概念,整个的这个关键啊!现在在这个上面已经指出来了,所以最后再特别的说一下,说我们学这个,不是说一口气,要我们作到,而最重要的我们要怎么办?要把正知见哪能够建立起来,建立了个正知见以后,然后呢照这个尽我们现在有的能力,这样的去一步一步的这样地走上去,那么关于这个菩提道次第广论部份呢?说到这地方,告一个暂时的段落。那么然后呢这地方要重新提一下,关于这三十八个颂子,应该跟那个广论,就是菩提道次第广论五百五十五页第四行起说,道之总义,那个下面的一段配合着研习,配合着研习。还有呢,各颂的相关部份,都要跟它相应的,就是从本论的前面,每一个地方勾选提要的想办法,作一个纲要,立在这个每一个颂的颂文之下,你这样的话呢?欸!当你念那个颂子的时候,那么你就可以体会到本论的全部的纲要一面念,一面思惟观察、修习,以后在正式修习的时候,你就会从这个三十八个颂子当中,把握住整个的广论的精要,那么作为我们哪每天,或者是早晨一趟,或者早晚二趟,你念的时候,那个概念,就很清楚,自己在那一部份修?那么前面呢相关的,后面的怎么次第的上去啊,整个的这个道的总体,就把握住,这样的一个脉络,这样的一个脉络,那么最后有一点呀,我要在这地方的说明,这次我们讲的时候,本论的这个止观二部份并没有用,前面已经说过了,实际上这个呢,这个却是本论的精华,所以没说是因为这个两部份哪是比较深奥,是比较深奥,如果说基础没有建立,那样的话呢,听起来不容易懂,这样,如果说事前没有作好,随随便便这样的听一下的话,反而失去它重大的利益,所以我们哪先把前面这个修学,然后呢照着这样次第一步一步的上去,慢慢的障碍呢慢慢的尽除清除,资粮慢慢的增长然后到那时候再学,我们准备呀在第三个这个学年的时候,那个时候再给大家好好的讲。那么另外呢这个地方有一点我要特别的说明一下,这次我们从头至尾,认真的把那个广论的纲要全部学了一下,大家都感觉到,都了解这个这部书整个内容的精要,不但是说明了说那一部那一系,实际上说是三藏十二部的整个精要全在里头,那么这次呢?因为我自己,我自己的条件哪,限于自己的条件,虽然我总算能够找到传承的老师可是,我一开始也给大家介绍过,我自己跟我老师学,只是学一个粗略的纲要,不是细部,很认真的去学,所以在这个内容方面哪,有很多精要的部份自己也没学好,那么在我刚开始讲的不久,因为同学的好乐之心,我那时候也经常跟我的这个老师,向他报告,他就来信跟我说呀,他说你有什么问题呀,把这个问题呢写信去,他再详细的给我回答,可是实际上呢,不要说这封信啊,我印度一封信的来往,经常总是要二十多天,就算你能写信的话,因为像这种精要的问题呀,不是当面反复推敲讨论了不大容易把握住这个内涵,所以这个写信是有它很大的困难,那么他还说如果再不然的话呢,叫我到那边去,他还会再划出一部份,特别的腾出的时间来跟我讲,可是这样的话,又要担搁下上课,还有其它种种的条件,所以呢这件事情始终没办法做,以后呢我们就想起来了,说这个广论将来呀,还重新把它以白话批注,来写成功书,我觉得这是个非常好的办法,那么这样一来呢,不但能够把上面我们所感觉到这个几个缺陷,比如说有不够的地方,那么还有呢讲的时候,因为这个讲说的时候,往往就是上课的时候,大家随便说过也就算了,很多细部的地方,也许是没交代清楚,乃至于有的时候,不知不觉当中,说错了,我自己常常就有感觉,这个年纪大了,往往有很多地方自己要说的这个说错了,中间好几个地方,曾经同学指出来,当时他又问我,对啊,我自己回过头来一看,我真正要说的不是那个,结果不晓得怎么会呀讲出来,讲错了,将来出书的时候,这个情况就完全可以完全避免呢,那么因此所以上面关于这个两部份,我们就可以在后面,出书的时候,把这个问题整个的解决,整个的解决。这个是在这地方,特别说明一下。关于出书的时候,是不是,把这个广论的最后止观二部份,一起出呢?这个不!因为我自己了解,以我学的经验来说,有很多精要的地方,从文字上面不大容易交代的清楚,学的人也是一样,不经过这样反复的推敲,这也是个问题,所以我想将来我们还是用这两个方式,已经讲过的部份,将来要会写书,出成书,第一部就把它整个的大概,把它这个录出来,写出来,写出来了以后,再经过修改,那时候我还要请我的老师把那个重要的内涵,希望他能够给我们校对一下,不一定像我们一步一步,至少我会到那个时候再去请教他,那个重要的原则,怎么样?这是一部份,关于止观那部份的话,刚才说的原则上面我还是,先这样的这个讲,讲完了以后呢?然后看那个时候的情形,再进一步说,出书与否?这个大概的清况呢在这一次就到此为止,因为将来还要出书,所以我原始,开始的时候曾经说,呃所以这个整个的内涵,应该有一个圆满的一个这个纲要,我们说刚开始的时候一个玄义啦,什么这个内容啦,那么因为上面所说的理由,既然我们还一个这个重要的、圆满的补充,所以这部份哪到现在呢,统统都省略掉了,省略掉了,就是摆着等着,那个时候一起去做,我想我们关于这次整个的广论的部份,就到这地方为止,那么下面嘛还有一点点时间哪这个已经跟这个本论没什么……应该这么说啦就是说关于跟那个文字方面已经不是很重要的问题,但是在修习上面哪,却是很重要的,就是前二堂曾经哪特别的运用,华严、法华这个二部份来介绍证成本论的特质,这个因为在座的大部份的这个同学们哪对这个两部经都不一定很熟悉,那么法华还比较容易点,一共只有七卷,华严有这么多,有这么多,所以没办法,很详细的交待说明,我倒是希望诸位呀有机会的时候,把这个法华,尤其是法华,好好的把它念诵几遍,那么念诵几遍了以后呢,以后我在这个出书的时候,我就会把这个问题,在那个书上面写出来,那么到那个时候,你们一对比的话,就有很深刻的一个印象哦!了解说这个法华的基本精神,跟华严的基本精神,为什么透过这个本论的介绍以后,才能够充分的显发出来,而像我们平常这样的话,单那个经文上平铺直白念,尽管听起来,哦这个最上乘这个最了不起,对我们就好象是人造卫星,哎呀!觉得好呀!羡慕得不得了,可是你只有看他,他在天上,你在这地方,那么而本论是什么呢?就是说你透过了这样的介绍的话,你发现,哦!原来,这个是造这个人造卫星的这个工厂,而你却是这个公司里的工程人员,一方面固然你可以欣赏,它这个人造卫星,这么样的使你有一种仰望。换句话说,他有这么精采的特质,而你也晓得怎么照着它一步一步的走上去,这个是我在最后顺便呀跟大家特别提一下。现在我们大家一起合掌: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返回目录

-----------------------------------------------------------------------------------------------------------------

更多日常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