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祈竹仁波切:《甘露法洋》菩提道次第广论释义开示 说法与闻法之规矩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05日
来源:   作者:祈竹仁波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祈竹仁波切:《甘露法洋》菩提道次第广论释义开示 说法与闻法之规矩

 

  前面说过,在说入正题前,我们必须先演说造论者之权威性、所说之法本身之特点及说法与闻法规矩。前二者已说过,现在说听法及说法规矩。大家不可轻视这部份。如果说法者及听法者不依规矩而作,大家便不能得到最佳利益。所以这规矩十分重要。

  听法及说法规矩分三部份来讲,它们是:

  (1)    听法之规矩;

  (2)    说法之规矩;

  (3)    听、闻双方于法会后之规矩。

  现在先说听法之规矩。

  听法之规矩

  我们分三部份来讲听法之规矩,一为思维闻法的利益;二为对法及法师尊敬;三为闻法的正确方法。

  现在先讲第一部分:

  思维闻法之利益

  为什么要思维闻法之利益呢?这是因为我们必须预先培养出听法的欲望及欢喜心,否则便不利于吸收与学习。

  闻法有四种利益:

  (1)    透过听闻,我们便明白佛法。每多了一分听闻,便会少了一分愚痴;

  (2)    明白了佛法,便懂得持戒止恶,所以便能遮止恶业;

  (3)    懂了修定后,我们便不被无意义之琐事分散心思;

  (4)    懂了佛法后,我们最终便能成就佛境。

  所以,听闻佛法便如除暗之明灯,又如永不会失去的财富。在听闻佛法后,我们每当面临人生抉择时,便知道何者应作、何者不应作,所以听闻可说是我们的指路良友。在危难时及临死时,我们的亲友都帮不上忙,只有听闻过的佛法能派上用场,故此,听闻亦可说是不离不弃的亲友。

  我们必须在每次闻法前思维一下以上这些听闻的好处,才能培养出听法之最佳状态。

  对法及法师尊敬

  对所说之法,听者必须尊敬。对说法者,我们应视如佛陀般恭敬、远离不敬说法者的过失。

  佛陀在世时,有一次在说法前,佛陀亲手铺设法座,以示对所说之法的尊重。由此可知,连说法者本人也须对其所说之法尊敬,何况听法者呢!

  对说法之师,我们必须视其为佛而恭敬。这是本师释迦牟尼时代开始的传统,亦是成就之方法,并非西藏人自己发明的个人崇拜主义。有关敬师的教法,衲慢一点会提及,现在暂且不说。

  闻法之正确方法

  听法虽有前面说过的各种利益,但这些利益必须经正确地闻法方能获取。

  简单地说,我们应以大欢喜心听法,把不利听法的心去除,亦断除不利闻法的一切事情。怎样才能做到这几个要求呢?我们必须断除三种不良的听法状态及具备六种有利的闻法心理。

  断除三种不良的听法状态

  这三种不良的听法状态称为“器之三过”。“器”是指装水的容器,在此则用此比喻闻法者。

  (1)    如果不专心听法,法师虽在讲经,我们的心却在想着别的事,这样是无法得益的。这种情况就似一个倒扣的杯,怎么倒也倒不进水。这是第一种必须断除的状况。

  (2)    以不清净的动机来听法,例如是为了趁热闹等心态,就如预先涂上了毒药的杯。即使把上好的甘露倒进有毒的杯,甘露也只会变为不可饮用的毒水。同样道理,以不良心态听闻无上的妙法,也不能得到太大利益。所以,我们在最低限度也应尝试硬挤出一点菩提心而闻法,否则利益不大。

  (3)    即使杯子没倒扣也没染毒,也假设倒入的是妙甘露,但如果杯底有孔,最后还是装不到任何甘露。同样道理,如果我们既专心,又有好的听法动机,但听了即忘,最终也得不到太大利益。故此,我们要努力记着所听到的开示。衲在初到西方国家说法时,见到听众很用心地录音及抄笔记,心里十分欢喜。后来多年后,衲却发现许多人只是用心地在录音及写笔记,事后却完全记不起曾听过什么,也并无听录音带的习惯,这些录音带只是被井井有条地排列家中,从来未被动过。多年后,这些人还是连最初级的法义也不明白。如果我们去马戏团看看,会发现畜牲在多训练几次后,尚能学懂不少事情。我们作为人类,总不可比畜牲还差呀!所以,大家在这一点上,应当好好努力一下,不要在离开会场后便忘记得一乾二净。

  具备六种有利的闻法心理

  这六种心理十分容易说明。

  (1)    要把自己视作病人。这个譬喻十分恰当,因为我们的确患了形形式式的烦恼病。

  (2)    要把所说之法视作良药,因为佛法能对治我们的烦恼病。

  (3)    世上有许多良药,但我们病人总不能自己翻一翻医典自行配药,否则轻则病情继续,重则一命呜呼。同样道理,佛陀的众多教法,何者先修、何者后修,我们必须依靠说法的老师来教授。所以,对说法者我们应视为医生。

  (4)    即使有医生处方,也有了良药,若不服药是永不会痊愈的。同样道理,我们对所听之法必须发心奉行,就如听话地准时吃药一样。

  (5)    对开示正法的佛陀及说法者,必须心生尊敬,对其有信心。这一点是忆念佛恩的意思。

  (6)    对所闻之法,我们祈愿能令其久住于世。这一点是报答佛恩之意思。

  如果能断除上述三种过失及具备上述六种想法,以这样的心来听法,才能得到最佳的听法效果。

  说法之规矩

  在座的各位都是佛学院的人材,将来必有机会登座说法,所以亦应通达说法之规矩。

  说法之规矩分四部份来讲述,一为思维说法的利益,二为对法及佛尊敬,三为说法的正确方法,最后为应否说法之准则。

  思维说法之利益

  依《劝发增上意乐经》云,说法能有二十种殊胜利益,例如成就智慧、诸佛护持等等。我们虽并不为自己的利益而说法,但说法的确能感召这许多益处,这些利益亦有利于我们的修持。

  以上所说利益,不限于升座说法者方能获取。在日常中,不论出家或在家众,亦不论是否名列师父之辈,对朋友非正式地讲说佛法,或对畜牲念诵真言使其听闻,甚至是在诵经时观想非人、龙族、鬼类等也来听闻,都属于法布施,所以亦得同样利益。

  对法及佛尊敬

  前面已提过,佛陀在说法时,尚且要对自己所说之法表示尊敬而亲手布设法座。我们在说法时,也应像佛陀般对将说之法生敬重心,说法者同时也应忆念佛陀的恩德。

  说法的正确方法

  在内心上,说法者不应有自赞谤他的心理,不可因自私而存有密不示人之心,亦不可因为懒惰而拖延说法,而应有慈悲的心。为了吸引名声及徒众而说法的心态,是最要不得的。同时,前述闻法者之六种想法,除却第四条对说法人并不适用以外,说法者亦应具备,亦即必须对听法者视为病人、把法视为良药、把自己视为医师、对佛陀念恩及愿正法久住。

  在说法程序上,我们应先作沐浴及换上干净法衣。在步向法座时,应发起清净的说法动机,观想当天将说之法的历代祖师,最上方为第一代祖师,最下方是自己的传承恩师,然后我们对法座顶礼三拜,方可上座。上座后,观第一代祖师降下融入第二代祖师,第二代祖师又降融第三代祖师……最后历代祖师辗转全入了自己的上师身中,然后上师降下而融入坐在法座上的我们身中。

  在上座坐好后,必须诵念《金刚经》文句: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这样地做是为了提醒自己:“我现在虽暂时居高座上说法,但这也不过是无常!”,以防自己生出傲慢的心、自以为是大法师。

  然后,听者与讲者共诵《般若心经》,再由听者供曼达及诵求法偈,说法者先以额顶轻触将说之经论以示尊敬,然后全体同诵皈依文。

  法会中诵皈依文时,听者与讲者所诵内容有少许差别。听者应诵:

  行者皈依直至成正觉 佛陀正法以及圣僧众

  因作闻学等诸修持故 愿证佛境利普有情生

  而说法者则诵:

  行者皈依直至成正觉 佛陀正法以及圣僧众

  因作讲说等诸修持故 愿证佛境利普有情生

  最后,说法者应以后手置胸前作说法手印,并诵:

  天与非天人与非人王  及帝释等护持正法众

  佛陀善说寂静安乐因  我今宣说请临听正法

  有些天神及非人众生亦信佛法,但他们天性有极度的洁癖,不能忍受坐在地上。我们虽无天眼能看到天神及非人等,但他们或许亦会来临听法,所以我们在心中开许他们坐于虚空中听法。

  在如上所说完成说法前程序后,我们便可开始说法。在说法中,应依据佛说经典,辅以诸论所说,再加上个人或自己师父的体验心得,绝不可凭个人臆测而主观地乱说,亦不可夹杂地、无条理地演说,更不可跳过难讲的部份而专挑易讲的部份演说。在正常情况下,我们应尽量保持举止优雅及舒颜微笑,令听者对正法心生欢喜。

  应否说法之准则

  除例外情况外,在无人请求之情况下,我们不应主动正式登座说法。立者不应为坐者说法,坐者不应为卧者说法,坐低座者不应对坐高座者说法。此外,对带着武器、骑在马上或者戴帽的人,我们亦不应说法,以示对法之尊重。当然,这些是为了尊重佛法的缘故而存在的规矩。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可以略为开许,譬如说听法者已病至不能坐起时,因为他并非因不敬法而卧着,我们亦可说法;在某些地区的民族文化中,他们是终生必须戴帽的,而这并非不尊重佛法的心,在这些情况下亦或可酌情开许。有关这些,其实听法者也应留意,例如在听法时不应戴帽及带兵器、应恭请说法者居上座而说法等等。这些都是佛教的教法传统,并非是为了让说法者感到高人一筹的做法。

  以上所说的或许较为沉闷,但如果我们没把初始的部份搞对,后来所作的一切均为浪费时间,所以我们必须重视这些前面的细节。

  听、闻双方于法会后之规矩

  在讲经完毕后,听、闻双方应恭诵《菩提道次第愿文》等回向文。在离开时,听众不可像电影院散场般一哄而散,而应犹如不舍得走似地鱼贯离场。这些是为了依循传统及为了积集吉祥的缘起。

  以上讲法及听法等规矩,大家不但在这十几天内应依循,在日后大家在别处听法时,乃至日后大家有机会应求而说法时,都应依循。

返回目录

----------------------------------------------------------------------------------------------------------------

更多祈竹仁波切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