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法海集一 第一部分:三主要道 2 释正文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17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法海集一 第一部分:三主要道 2 释正文

 

  二、释正文

  敬礼至尊诸上师

  敬礼的是上师,梵文古鲁,是很殊胜,是无上的,具足很多功德,即中文的活佛;如果直接翻译活佛,则无法理解。具足很多功德,对自己有很大恩惠的,有成就者、有凡夫、也有佛。「至」是很重要,有主人的意思,也是殊胜的意思。一般世人贪着今世,他不贪着今世,以后世着想而修持,所以比我们殊胜,是我们的主人。「尊」是不贪着现世的快乐,生起出离心,希求解脱。上师是指最殊胜的,有菩提心。

  这礼赞是西藏造的,西藏有许多经典是从印度文翻译过来的,那时的国王,为要了解经藏、律藏、论藏,所以他所做的礼赞文不同,一是礼拜诸佛,二是礼拜文殊师利菩萨,三是礼拜上师、菩萨。

  宗喀巴大师由上师的教导修持,所以才证得了三主要道,所以第一礼赞时,即礼赞诸上师。

  西藏在七世纪或八世纪时才有佛法,那时赖西藏三个国王来推行佛法。后来到了琅达玛时破坏佛法,这些被破坏前的经律论三藏,我们称为前弘期佛法。到琅达玛之后,那时新译的经典,称为新译,琅达玛破坏前称为旧译。这时才有迦当派、噶居(白教)、萨迦(花教)等。六百年前宗喀巴大师转世,修学所有显密教法。他所修持的依阿底峡尊者传给仲顿巴上师,代代传下来,也就是所谓的迦当派;迦当派上师的外表,看不出来他内在修密法,有些格西去世后,才发现这些格西铃杵,原来有修密法。迦当派修持以三士道为根本,然后再加上密教的修持。在西藏未弘扬佛法之前,都是笨波教。西藏有了佛法之后,笨波教受佛教影响,佛法也变的更广;现在的笨波教,也讲授释量论、现观庄严论、俱舍论及戒论,也讲事部、行部、瑜珈部、无上瑜珈部,以及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其中只有名词不同而已。寧瑪是舊派的意思,自西藏有佛法之后,他的教派慢慢广大。西藏的噶居、萨迦、新迦当(格鲁派)、旧迦当派,全部传承由印度来,都是有根据的大乘法,也都是中观应成派。这些都是佛陀的弟子,我们该好好的修学佛法,不应分党派的去利益其它宗派。例如黄教要去利益其它宗派,在以前就有这种作法。我们对自已的宗派要有特别的修持,但不应排斥其它宗派。以我自己来说,虽然所学的是宗喀巴大师父子传承所写的教授,但我的修持是不分宗派,各派的教授及灌顶均有一些修持,但因自己能力不够,所以无法圆满的修持。

  如果了解其它宗派的教义,对自己宗派深广的教义很有帮助。今天在场有白教、红教、花教、黄教,我很高兴。宗大师的主要论点是菩提道炬论,其中所诠的三士道。今天所讲的圣道三要,是宗大师的弟子昂旺却巴请求,希望宗大师能讲授一种具要道之法,于是宗大师说这个圣道三要,所度也是他。圣道三要与道炬论是有些不同,我等一下会说明。下面说发愿道。

  一、       一切佛语心要义 诸圣佛子赞扬道

  有缘求脱者津梁 我当随力而宣说

  第一句指出离心,第二句指菩提心,第三句指空正见。第四句有二种说法:一是说宗大师自己尽所了解及体会的,尽力去宣说,这表示本身很谦虚。另一种说是宗大师自己用很浓缩的方法说圣道三要。

  一切佛语,宗大师在缘起赞说,是佛陀所说的经典,一切由缘起为基础来解说的,均是为了使弟子得到解脱成佛。所以一切佛语心要义便是出离心。

  诸圣佛子赞扬道,佛子是指菩萨所赞扬的道,便是菩提心;菩萨固然要修持出离心,但他们最重要的是菩提心。

  有缘求脱者津梁,有缘的弟子,为想要众生离苦,只有依解脱方法入门,即从空正见入门。因此上述出离心、菩提心、空正见,我(宗大师)要尽量去宣说。这是发愿。下面是劝诫听闻。

  二、       彼不贪着轮回乐 为令暇满不空过

  劝依佛喜道诸贤 具清净心善谛听

  彼不贪着轮回乐,不贪着今世的快乐,我们所希求有二:一是增上生,一是决定胜。这是为希求解脱者说的,不贪着轮回乐是不贪着增上生。求解脱者要不贪着轮回,而且要有四百论所说:一、不偏着,二、具慧,三、希求心。

  要正直不偏,偏了就被分别心牵走,无法了解世间的真理,无法了解世俗谛及胜义谛。要分辨正理歪理,必须具分辨正理歪理的智能,否则可能朝向邪途。如果只是了解善恶,没有希求心,也不会去实行,所以第三要有强烈的希求心。如能这样,则暇满人生才不空过。

  众生种类很多,有几千万种,人是其中之一。这些众生都想离苦得乐,他们均尽自己的能力、智能去追求快乐。一些众生只追求短暂的快乐,如食肉动物,虎狼等,只有他们肚子饿时,才会去伤害其它动物,不会想法储藏食物;人却相反,欲望不会满足的,今天赚了一些钱,明天想赚更多,有长远计划,而且欲愿永不满足。人为了满足自己的愿望而去伤害众生,而不感到他(牠)们的痛苦。猪吃饱就睡,人自己得到了还不够,还要为儿女为亲人争取,所以有很多的痛苦,而且去伤害众生。

  那末,从另一面想,如果没有人类,他们不是很快乐吗?但从另一面说,很多事情其它动物无法办到,而人可以。例如人可以为众生发菩提心,解救他们去除他们的痛苦。以空正见来说,人有足够的智能去观察,何谓空性及无自性。从第一点或许会想希望世间上无人类,第二点则希望世间上人都很有智能,而且可以利益众生。以这两个愿望来说,第一个愿望是不可能成的,第二个愿望比较可能,而且比较好。一般人类有热忱意乐及增上意乐,利益众生的心态,再加上辨别及了解空正见的智能。能有很好的意乐及空正见的话,暇满人生才不会空过。如果只修一种法而不修其它的,这不算是佛喜道,如果修学佛法很圆满,对道深信才是佛喜道,而且切实实行,要实行就要有很清净心来谛听。

  一、       无真出离难止息 舍求有海安乐果

  贪着有乐能缚身 是故首当出离心

  二、       暇满难得寿不留 修习能断今世欲

  业果不爽轮回苦 数思能断来世欲

  三、       至于轮回圆满事 不生剎那之希愿

  昼夜恒求解脱心 生时即起出离心

  这三偈是出离心。第三偈是需出离心之因,第四偈是如何修出离心,第五偈是修出离心之量。

  出离心若是出离这辈子及下辈子的痛苦,不是真正的出离,真出离是要脱离被烦恼及业所缚、所自在的一些情趣及欲,我们真想要离开它。这些烦恼及业是依无明而生的,无明本身是个错乱识,是颠倒识,会带给我们许多灾祸。所以我们要生真出离心,要对轮回、对增上生、对烦恼、对业,要生起出离心。如果没有真的出离心,是无法止息,无法舍求今世的快乐。譬如天身,就贪着在此,无法脱离。如是具足贪着今世的快乐,被它朿缚的话,是无法解脱的,因此我们首先要生起出离心。四百论说:无论是何种众生,如果没有真正思惟轮回的过失,不生厌离心,是无法解脱的。所以一定要思惟总的轮回苦,及别的行苦。要思惟它的过患,对它生起出离心,这是一定需要的。

  依修持暇满人身无常,可以断除今世的贪着;依修习业果及观想总别轮回苦,可以断除来世欲。暇满,暇是有时间听闻佛法。满即具足修学佛法圆满的资具。无暇有八:三恶道、长寿天天人,另外四个,一是没有生到光明劫,即没有佛法之处。二是即使生到光明劫,但未遇佛法。三是根不全。四是邪见。十圆满是自圆满五,他圆满五,是修学佛法所具足的条件。自圆满是人、生在有佛法的地方、根具全、未造五无间罪、信善法。他圆满:一是有佛或具量的师长转世到世间来。二是佛或具量的师长正在宣扬佛法。三是圆满教法均在世间。其它二是自己有修持而别人来帮助。这是五他圆满。人身,观想人身有义利,可以得到增上生,也可以成佛,有这个能力;人具有很大能力,要做的事均可办到。对暇满人身要有自信心,不要灰心,以为什幺都办不到;灰心是重大的过失。人身有大义利,具足很多特征,很多条件;得人身的因很多很难得,所以我们要思惟义利大,要下决心「我要修持」。要思惟今生得来不易,我一定现在要好好修持,因为人身难得而义利大,又具足很大的能力。

  我们人身虽然具足很好条件,但本身却是无常,我们无法知道何时败坏。难得又易失,死无定期的,不论年龄大小,不敢确定何时死亡。今天我讲法,以为明天也可以听到我讲法,这是难以预料的,因为世上均是无常,所以不知明天是否可以同你讲法,人身是无常,要好好珍惜。当我们临终时,不论是内缘外缘,均不能令我们不死,亲戚朋友无法帮助,到法院去诉状,也不能免,死神也不会怜悯我们而赦免不死,时到什幺办法都用不上。当我们死时,财宝不管积聚多久,均弃舍而不能带走。有些上师很多弟子,甚至弟子愿为牺牲,但当上师走了也是一个人而已。统治者有很大权力,但他走时也无法带走一人。穷人富人走时是一样,连身体都舍弃。我们结生后得到身体,受到许多痛苦,饥渴寒热虫咬,这身体死时,钱财无法挽救。

  第一想,因为无常所以要修行。第二想,死无定期,所以现在就要修行,不要推延等到明天或以后才修。第三想,我死时只有法可以利益我,所以要修持佛法。佛法是心里的功德,身口也可以造善业,如念咒等。佛像经典不是我们真正要的佛法。四百论提及外道的修持,让身体受苦,听一些吠陀的声音,佛法是指心里的功德。我们可以礼佛绕塔来积善业,有时礼佛积善时,也会随便诽谤他人,也不是最究竟的修持;同样的绕塔,藏人最喜欢手拿*轮绕塔,但却诽谤他人说粗恶语,也不是最究竟的修持。以念咒来说,虽然口中念,心中却有杂念,这也不是最究竟的修持。如果心中能生起慈悲心,对佛能生起信心,则瞋心也无法打倒你,这就是最主要的修行。在西藏及汉地,修持时做个漂亮的佛龛,有时还请人看,炫耀自己,要别人认为佛龛很漂亮,把佛法用来欺骗别人,这是很大错误。因此要把法真正用在心上修持。

  修持佛法要集在心上修。迦当派格西说:二证取其主。修持要以自已为证人,观察自已是否有错。暇满人身及无常,以今世来说很重要,处理今世不是靠他人能知道的。我们要依这方法,去除今世欲。通常均以今世为主,这种心是错误的;我们要以后世为主,要有心为后世做些事。道次第说三恶道苦,也说皈依,这种主要是对于希求增上生者说,让他们思惟痛苦以后要皈依,希望可以得到增上生。但这里思惟暇满人身,不只是不要贪着后世的增上生,而是要不在轮回当中,要生起出离心。这与道次第讲法不同。

  业果不爽轮回苦。说明业果是不爽的,如果恶业一直造,以后一定会受到苦果报。每个人都要得乐,不欲痛苦;我们因无明,不了解事相而造许多恶业,受这幺多痛苦。这无明及烦恼是我们最主要敌人;是毒药,进入腹中无法取出。一般敌人我们可以逃避,可以远离。但烦恼无法隔离,它一生起来,心中无法拿掉它,也因为它给我们受了种种痛苦,使我们一再轮回。所以我们要思惟烦恼的过失,要真得生起出离心。

  出离心修习好的话,自然对三宝的信心会增长,更会了解法宝是什幺。宗大师在缘起赞中说,我们如对灭谛有更深的了解,同样的我们对三宝的法宝,会有更深的认识。因此出离心是修菩提心的根本,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要讲生起出离心之量。不只是口说轮回过患,而要时时刻刻串习,如此串习,遇到缘时便会生起出离心。同时菩提心及对佛起虔诚心,均要修持到如此程度。要修持达到任运而生的情况,有四个阶段:一是先要了解。二是自信心。三是只要思惟观察,便能生起。四是不必靠思惟,直接遇到境便能生起,到达任运地步。我们无论修什幺法,均要修至任运地步。这是说明如何修持出离心。

  不论修什幺法,观修及止修均是很重要的。所谓的修,是使你的心同境很接近,一直串习便是修。修可分二:一为观修。一为止修。修虔诚心、慈心、菩提心,把心变成慈心、菩提心的修法。另一种是取境的修法,修无常、无我,这要到奢摩他及毗钵舍那时说明。

  一、       出离若无净发心 执持修习终不成

  无上菩提圆满因 智者当发菩提心

  昨天已经讲完出离心,今天要讲的内容是菩提心,也就是这三偈。第六偈是需生起菩提心的原因,第七、八偈是生起菩提心的方法。第六偈的意思是说,我们虽然有很强烈的出离心,要想早日解脱的心,但是没有菩提心辅助时,那不管我们修持什幺善业,不管怎样修习,不可能成为无上菩提,也就是成佛的因圆满因,因此,为求证得无上菩提的智者,应该当下发起菩提心。何谓菩提心?菩提心即具足二希求的发心;利益他人的希求,以及无上菩提的希求。利益他人的希求,是菩提心的因,但是菩提心本身最主要的,是要证得无上菩提的一种心,这种心我们称为菩提心,这种菩提心想要圆满其它众生的一切利益;而且菩提心是相当有利的,很坚决性的一种心。如我们修持时,想今天不修明天修。但菩提心却不会有此心态,他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的清净意乐而产生的,即是要利益众生的心。

  假使我们证得菩提心,立即圆满我们二大资粮,如果生起菩提心时,自然可以净除自己以前所造的一切罪业,这是希求净除罪业的最好法门。利益他人,就是成就自利,这是很善巧的。倘若生起菩提心,不但无上菩提可以证得,而且在生起的剎那,不要说生起的剎那,就当思惟的剎那,我们对菩提心生起信心,当时的内心都会觉得很安稳,很快乐,有一种很殊胜的感觉。以供养说,没有比菩提心更好的供品,供养诸佛菩萨。以报恩说,我们要报一切众生的恩,没有比菩提心更好的礼物报答一切众生的恩。

  总而言之,菩提心是百分之百的利益一切众生。我本身没有生起菩提心,但我一直努力去修持菩提心。我对修菩提心的看法,如果我修的话,一定会证得,我有这种把握。就是我有时在修菩提心时,也会产生欢喜,有时也会产生悲哀的感觉,所以菩提心是个很殊胜的法门,我们大家都应该努力修习。我们对于自利也好,他利也好,暂时的利益也好,究竟的利益也好,最殊胜的就是菩提心。

  这种法门我该如何修呢?必须要修持他利希求,以及希求无上菩提的愿心。我们必须依靠希求他利之心为因,再慢慢产生希求菩提之心,这才是真正的菩提心。但我们首先必须认识什幺是无上菩提,不只嘴里念念而已,而心中至少要有一点感受,什幺是无上菩提;假如没有这种感受,怎幺能有办法想要利益众生,让他们得到究竟的佛果,所以首先我们必须要认识,什幺叫做圆满正等正觉,这是很重要的。昨天我己经介绍四谛的灭谛,要好好去体会灭谛的涵意,不只是领悟而已,要内心有点感受,原来有个灭谛。有了这种感受,对了解无上菩提才有真正帮助。我们等下会讲空正见,也就是缘起性空,性空缘起的道理;这对于了解无上菩提很有帮助。

  修持菩提心法门分二:自他换及七因果。这二种依据经论不同,传承不同;自他换主要是由龙树菩萨的宝鬘论,慢慢地延伸至寂天菩萨的入行论传下来的。而七因果是另一部论,七因果首先是知母。必须了解我们的生母,或者最接近的亲人也好,要忆念他们对我们做些什幺,我们要抱着报恩的心态;这报恩心态不只仅仅对他而已,要把报恩心态转及一切众生,这是最重要的。七因果首先要了解一切众生,曾经当过如今世的母亲一样,曾经爱我,给我一切。我们要想一切众生好比生母。因此第一是知母。不只要了解他们对我好,而要念他的恩德。所以第二是念恩。不只念恩,还要报答他们以前对我的恩德,所以第三称为报恩。以这三个次第来修持希求利他之心,因此我们必须利益一切众生。但要证得这三个次第之前,先要修持平等舍心;平等舍心就是对怨亲中庸一切众生看成平等,所以是平等舍心。以平等舍心修持希求利他之心,即一切众生都要离苦得乐,何况他们对我有那幺大恩德,我应该帮助他们,利益他们;不只利益而已,我要负起责任去做。所以这是第四次第的慈心。第五是悲心,因为怜悯他们受苦。因为怜悯他们受苦,发起承担帮忙他,这是第六的清净意乐。运用这顺序修菩提心。

  自他换修持时,要观想众生是平等的,这种平等不是地位平等,而是一切众生都有一种心态,离苦得乐的心态,均能尽自己一切力量去离苦得乐,而这一点是大家平等的。自己有苦乐,他人也有苦乐,大家都是想要离苦得乐,这点虽是平等的,但自己不论如何珍贵,毕竟只有一个,但虚空般的众生是无量的。无量众生的苦乐,与我一人的苦乐相比差得太远了。因此,若我能放弃自利,去利益一切众生,不是很好吗?而且我们本身的苦乐,和他人的苦乐,是息息相关的;我们的快乐和痛苦的感受,都是依他人而产生的。所以放弃自己的苦乐,来利益他人是很有价值的,是值得去做的事。一般总觉得对自己要比他人好,有这样认定,所以自己爱自己,贪着自己;假使贪着自己,对自己有害无益;因为太贪着自己,就会轻视他人的利益,甚至损害他人的利益。因此造成了杀生、偷盗、邪媱、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瞋痴等十恶业,有了这十恶业,那后世只有痛苦的果报。假使我们不轻视他人,专为自已做事,最终的果报,也不过是二乘阿罗汉而已,无法真正圆满自己利益,无法圆满无上正等正觉。而放弃自己利益去利益他人,就有办法圆满自利美好的果报。虽然不是针对自己利益,而完全为他人着想去做,但所得果报如同你不想要,而他人却要堆在你面前的感觉。虽然我们的烦恼未尽,如果我们唯有一颗想要利益他人的心态,那来生我们一定得到暇满人身,甚至天人的果报,以及一切美好的事物。有了为他人利益之心,就有这种美好果报。

  以日常生活来说,如果太尊重自己,排斥他人也是不行的。好比去买菜,看到好的想要,别人同样要,跟别人抢起来,别人力气大,自己就挨打了,就是同别人力气一样,打起来那就会上法院也不一定。所以太过于轻视他人,就有这种问题;太贪着自己,也有种种痛苦。所以不要说来生,一天生活中也会遇到很多不吉祥的事;而且太轻视他人,自己也不会快乐,没有同伴,有事也没人帮忙。一个孤独的人,他为了自利,也会做些小事,每天就在小事上打转而已。假使一个人为他人利益而努力,他的内心会充满着快乐,因此我们的快乐是他人的快乐而来的。况且只有追求自已的利益去修持,一定会堕在寂灭边,假使不是为自已的利益,而完全为他人利益,努力去修持,那当然可以圆满佛果,也就是无上正等正觉。

  我们从无始来都在痛苦中,很少得到快乐的机会;我们如果要得到快乐,必须付出很大的努力才可以,这不是我们没有离苦得乐的心态,这种心态是无始来俱生就有的。我们无始来都在痛苦中,因为我们想得到快乐,而不知如何得到真正快乐的方法。我们跟着实执及俱生所有的爱我执这两个仇人走,被他们绑得紧紧的,所以产生了这些苦果。佛陀能圆满自利他利,因为佛陀当初对治这两个仇人之后,才圆满了自利及他利。所以我们从今日起,要决定说:利益他人是一切功德的根源,贪着自己是一切罪恶的根源。无始以来,我们都是放弃他人,排斥他人,贪着自己的利益做事,但所得到是今日痛苦的下场。

  从今天起我们要换一个人,换一种心态:放弃自己,排斥自已。把原本爱自己的心态转向爱他人,那我们就过一种新的生活。无始以来我们都觉得别人的利益不重要,不用管的心态,也不放在自己心上。从今天起把只管自己,自私自利,贪着自己的心态,放在他人身上,这种换法,称为自他换。

  从另一角度来说,我们都念皈依,皈依三宝,皈依佛陀。但是我们至少要以三门,就是身口意三门,要跟随佛陀本意行事才对,佛陀在行菩萨道时,是为了一切众生而努力修持,成佛之后至现在仍继续为一切众生而努力,时时刻刻为众生。佛陀想一切众生得到利益,而我们却放弃,只为自己利益而做事,不去管他人,他人利益与我们不相干,这样对吗?不是同佛陀本意相违吗?佛陀本意想做的事,我们不肯做,而又要皈依佛陀,这不是很奇怪吗?从今起我们至少应该想想他人的利益才对。我们一边皈依佛陀,实际上一边违背佛陀本意,我们不该只为自利做才对。

  我们真正要修持自他换法门,必须先修取舍;就是以悲心取,以慈心舍,以这种取舍方法修持菩提心,这是自他换的修持。假如修持菩提心,有一天我们不管看到任何众生,都会跟他亲近,甚至于喜爱他的感觉;当我们知道他有痛苦,就会很怜悯,不忍心见到他人受到痛苦,而且会把一切众生的利益,以及痛苦,都想要自己去承担,这种承担的清净意乐是不共的,很有力量的。所以说生起菩提心,是非常殊胜的。寂天菩萨在论中说,佛陀所讲法门浩瀚如大海,但最重要最珍贵的法门,唯有菩提心。入行论说:「佛于多劫深思惟,见此觉心最饶益。」就是佛在多劫以来,曾经思惟过什幺法门,是真正有办法饶益一切众生,后来才见到的法门,就是菩提心,是最有办法饶益一切众生的。

  一般开始听到菩提心的利益,以及菩提心的定义时,会感觉这种心虽然殊胜,但是我无法做到的想法。这种想法是一定会有的,但我们不能灰心,我们要慢慢去尝试,慢慢去串习这种心,有一天我们会有一种把握,什幺把握?喔!假如我再继续努力修持,我一定会证得的把握。这一天我们都会有的。阿底峡尊者说过:如同太阳以及月亮的菩提心呀,为了要证得这菩提心,虽然需要千劫,我也不后悔。虽然需要千劫,我也会继续修持下去。

  我是释迦牟尼佛很普通的弟子,也就是很普通的一位比丘而已;我虽然未证得菩提心,但是我每一时刻都发愿早日生起菩提心,在未死之前我会继续发愿,死后我也要继续发愿,无论何时,我都要继续发愿「我要生起菩提心。」因此,我们都要努力学习生起菩提心。(全场鼓掌)这是很好的缘起,因为我说大家都要努力学习菩提心时,大家鼓掌,这是第一次,未曾有过。

  真正的,假如利益他人之心,能遍满了整个世界,我们才能体会到人身是真得有意义,不会浪费了这个人身。上次我开玩笑说,以坏的方面想,一切众生希望世界上的人类都消失。假如有利益他人之心,那个愿就不要了。

  我们要爱的这些珍贵的众生,他们的痛苦是:

  一、    四大瀑流猛漂激 业绳紧缚难挣脱

  既入我执坚铁网 复被无明大闇蔽

  二、    无边生死生复生 三苦逼害恒相续

  审思如斯众慈母 当应引发殊胜心

  这两颂的前六句,以自己来说,是修出离心的最好法门,以他人来说,是等于悲心的修持。以自已为何是修出离心呢?从这六句我们可以体会到,原来真正的痛苦,都是从实执而产生。所谓四大瀑流猛漂激,四大就是生死病死,瀑流譬喻轮回一样,我们现在这大瀑流当中,这大瀑流永无休止的流下去,而且不是慢慢的流,是很猛的漂流着,我们就在这大瀑流中,被业形成的绳子紧紧的绑住我们的手足,很难挣脱的;如果没有业绳绑住的话,在瀑流中我们可以手足,尽量想办法让自己到达岸边,获得救护。假如虽有业的绳绑住,但仍有眼睛,可以观看比较靠近安全地方,把身体移动;但是进入我执的铁网当中,让你动弹不得。所谓我执是俱生萨迦耶见,萨迦耶见是由补特伽罗实执而产生,补特伽罗我执,以及法我执;这种法我执,就好比无明大黑暗,布满虚空的黑暗,什幺都看不见,这好比法我执。人我执从法我执产生,所以无明大黑暗。这表示我们无法解脱的法我执,甚于人我执,俱生的萨迦耶见。我们有了四大瀑流,永远都是痛苦,要离开痛苦,必须消灭以前所造的因,也就是实执,就是人我执法我执,甚于俱生的萨迦耶见。入行论说:这是最主要的仇人。一般仇人,你对他好,他说不定会感恩,最后会变成朋友。但是对烦恼仇人,绝不能这样,跟着它走你就完了。不能善待它,只有完全阻止它。这是我们最重要的仇人,如果我们认识这一点,才可以了解要怎幺对治它。这对自己来说,可以学习出离心。我们本身感受这幺大痛苦,其它人也一样,希望其它人都跟我早日离开这无明的大黑暗。这是悲心的修持。

  发愿修菩提心

  现在念发愿心的仪轨。在念七支供养同时,希望能注视释迦牟尼佛像,要观想佛陀就在那里,虚空有无量诸佛围绕着,自己身边有如虚空般无量有情,然后跟我一起念颂。对无量虚空般有情生慈悲心,对诸佛菩萨生清净的信心及正理的净信心,这两种心态,要希求无上菩提。在念时不只是念,内心要有感受,要有信心,为了一切众生,我必须证得菩提心;但在证得菩提心前,我必须受愿心文,在愿心文的前行,我必须要念七支供养。以这种意乐来念七支供养,慢慢的念,主要的是思惟。

  合掌观想,以自身要观出离心,自己受到这幺多痛苦,别人也同样的痛苦;我们生起悲心,以悲心想一切众生痛苦应由我承担。以此种清净意乐生起,为了这些众生,我要成就无上菩提的菩提心。如此观想三分钟。止修与观修双运,修观要依理由辨别,观察无误,就缘念在那一点上,不须依理由辨别。

  受愿心文

  希愿度脱有情心,诸佛正法与僧伽,

  直至圆满菩提前,我于汝等恒皈依。

  具足慈悲与智能,为利有情我精进,

  今于佛前诚敬住,发起无上菩提心。

  乃至有虚空,以及众生住,愿我住世间,尽除众生苦。(三遍)

  念时要真心皈依三宝,想为了有情的利益,我必须证得无上的菩提心;证得无上菩提心后永远不退转,不只如此,在众生未尽之前,我绝不放弃为利众生的事业,这是大家共同祈愿观想。

  入行论说:我们能观想菩提心,生起菩提心的话,是很有价值,人身不会浪费。又说:大乘种性的事业是利益一切众生。今天发愿要生起菩提心,同时希望不退堕二乘种性。未来一进入大乘道,就是大乘种性,所以我们要做大乘种性的事,就是利益一切众生。因此发愿在直至无上菩提之前,绝不损恼一切众生,最好是利益一切众生。今天受愿心以后,大家要生起很强烈的意乐;但不要以此意乐就是菩提心,这是错误的。有些人以为来此就证得菩萨果位,这是错误的,我们连菩萨的一点功德,也没有得到,而自认自己是菩萨,这是我慢,而不是菩提心。

  一九六O年我有一个朋友,他本身修持不错,很精进的。有一天晚上睡觉做梦,梦到诸佛菩萨围绕他。他醒来告诉我,他见到诸佛菩萨,听说大地菩萨有种功德,即证得初地菩萨,会见到百尊佛,今天我在梦中见到,所以我应该是初地菩萨才对。他这样认为,我未便说不是。所以说:你是,没有错,但初地菩萨有许多功德,但这些功德你是否得到?然后我向他介绍那些功德。他没有说话就回去了。

  西藏有个习俗,可以闭关三年三月三天。有许多人去闭關了,便以为自己很有证量的样子;去闭关是可以,但不要显示那种样子。大不了是念念咒,让指甲磨一磨,这是可能的。但并不代表闭关三年三月三天,便有证量了。今天让你们发心,这颗心好象种子一般,我们要珍惜这种子,然后慢慢培养、滋润它,让它成长。

  我在十五、十六岁时便很专心攻读佛法,到三十岁对空性有点领悟,但我未说证得空性,我是比丘,如果说证得空性,会犯根本罪。在三十岁对空性有点领悟,也对灭谛的道理有些认识。那时我想如能得灭谛,我一定要好好休息睡一个觉,也不会想到他人。后来到四十岁,看到入行论,就以这论点修持,到现在听到菩提心这个名词,会有很接近的感觉。所以从十五岁至六十一岁,慢慢累积下来的,现在才有一点体会。在场当然比我更有善根的人,有这种人是无话可说,如果跟我同善根的人,也要慢慢累积才可以,要一下登天是不可能的。生起菩提心的方法讲完,接下讲空性。

  三、    不具通达实相慧 虽修出离菩提心

  终不能断生死根 应勤通达缘起法

  第九偈至十三偈是修空性,第九偈是说明修空正见的原因。法相的性质,并不是根识现量,它的性质是法本有体性,就是实相,最究竟的性质就是空。实相同空性意思一样,所以涉及二谛道理;外道也讲二谛,佛教四部论师也讲二谛,但是他们二谛的安立都不同的,我们所说是中观的主张,二谛是异体同一性。无论任何法均为互依而产生的缘起,因为是互依的关系,所以本身是无自性的,是空的相,是缘起的相;每一法均具有这二种相,因此认识此二种相的智能,各有个别名词,即思察真实慧及思察名言慧。因为众生根性不同,佛陀所说也分很多种;无我分粗分及细分。佛陀所说经典有些完全依词义安立,有些是不依词义安立。所以佛说:我所说的法,不必完全依虔诚心来相信,必须像炼金一样,观察后再相信。因此,不能百分之百依佛陀所说的词义来相信安立,所以成立四不依: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法不依人是佛陀所说的,不要依词义就相信,主要是佛陀说的内涵,是法的内涵而非词义,所以依义不依语,因为不依词义,所以要依了义,依正理所安立的内涵,所以不依不了义。我们要了解什幺是了义或不了义,必须依空正见,也就是依靠智,所以依智不依识。

  佛陀所说依词义安立的经典分二,了义经及不了义经。了义经是空性的意思,不了义是世俗的意思。以说空性的经典是了义经,以世俗所说的是不了义经,这是中观的说法。唯识那一派的说法,所谓了义不了义是可否以词义能安立及不能安立,可以安立及是了义,不可安立的是不了义。这是两派不同的。

  我们常说真实义谛是空性,空是什幺?我们又说无我,那又无什幺我?因为我们要断的实执,执着真实存在。无我有粗分及细分,所以要断的也有粗分及细分。外道所说的我,是跟蕴体毫无关系的,是常、一、自主的我,这种我是要断的,因为没有这种的我,所以称为无我,是最粗分的无我。

  第二种所断的我,是同蕴体有关;但五蕴好比仆人,「我」好比主人,「我」控制五蕴。好比国王与百姓,主人与仆人。这种我是可以体会的。有个人老了,身体衰弱,而有个身体强壮的人,要来同他交换身体,如可以交换的话,衰老的人一定答应。这表示身体心识,好象主仆,是隔开可以交换的感觉。这种是比较细分的,称为补特伽罗实体我,这种我是所要断的。这是唯识以下各部所说的粗细人无我。

  所断稍微细的法我,即唯识所说的我,究竟是什幺?是外境我。何谓外境我?我们看到一些事物,均认为是存在的,但寻找时却又找不到。能见的识及所见的物是很有关联的,当事物消失时,我们能见的心识也消失了,这东西便无法接触到。因此所接触的事物与心识很有关联,外境我的存在并非无关,这个我是稍为细微的,就是所断的外境我,就是法无我。

  现在讲更细微的我。龙树菩萨说:一切法无真实有,无真实存在。他的弟子分为两派,虽然都承认一切法是无真实有;但一派认为见到的境,是自相存在的让我们见到,就是自续派认为是实有。一切法必须依心识安在而存在,这种我是假有的,如果执为实有,是所要断的。不依其它法安立而存在便是实有,便是自相有,这是自续派所说的。尤其所安立的心识,本身是不颠倒的,是无违害的。所以安立世俗有自相,胜义无真实。

  以中观应成派来说,从境上所见到的,假如是存在的,那就不需依其它法而独立存在,也不需因缘,因为他本身就在境上存在了(自相或自性存在)。事实上不是如此,一切法必需依其它法而存在,这是缘起相。佛陀在经上说:此有故彼有。以及龙树菩萨的论常提及缘起相,以及因果相等。月灯三昧经说:「种种可爱妙花敷,悦意晶宫相辉映,其意未曾有作者,皆从分别心上生,分别假立诸世间。」一切法均是世间的假相,它不是境上自相存在。我们见到一切法是实有相(自性),那是最深的,最细微的我执。龙树菩萨说,缘起便是无自性空,因为无自性,所以空的法是由缘起而成立。一切法是互依的,不依的法就是不存在了。不依的法没有的,不依的真实也不会存在了,这是断了常边、有边;因为是空,必需依其它法而成立,是缘起法,是有的,所以断了断边、无边,称之为中观、中道。

  中论说:「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即是缘起性空,性空当然也不是真实了。我们对外面的事物产生的实执,是可以断掉的,但我们对性空而产生正念,就觉得那是真实的话,如果这样认定的话,那是无法改变的邪见。一切法必需完全依靠其它法成立的关系,因为境上本身没有存在的条件,所以本身没有自性,也没有真实的存在。这种我没有的话,就是最深细的空性,也就是无我。所以我们了解性空,一定要了解缘起的道理,认识性空的话,便会体认到缘起性空,性空缘起的道理,这样不会堕常边及断边,则我们可以很快的积聚二资粮;以缘起法的概念积聚福德资粮,以性空的概念,积聚智能资粮。

  龙树菩萨的弟子,对于解释无实有,有粗细的分别。清辨、月称、佛护、寂天等论师,以他们解释经论探讨,就可知道其中的分别。以清辨论师造的一部论,说到我们的识是「我」的假名施设处,这等于说明心识就是我。清辨论师在破唯识宗的遍计所执无自相,这表示自续派主张遍计所执是有自相的。而且说遍计所执无自相,若是指施设遍计所执的分别心无自相,这是错误的,因遍计所执的分别心有自相的。佛护论师在一部论中,提到诸法不自生,这是破外道的论文,清辨论师在他的般若灯释中,指出这意思是错误的,因为清辨论师主张诸法有自相。月称论师说,如果名言上有自相的话,则无法安立一切圣法,无法安立所破四生,在迦叶问佛经中的诸法自性空,也无法安立。月称论师说过,了解外间事物的量,这是错乱识,因它所现的量,见到一切法,均从自己那方面而产生,事实不是。清辨论师认为一切法是从自已那方面产生,能测度法存在的心识是不错乱的,月称论师认为能测度的心识是错乱识。因它这牵涉到是否有共同的有法。所以说一切法唯名言安立,为分别心安立,不是说只有名言的存在,也不是除了名言以外,名言所诠的意思也没有,一切法均要依名言来安立。

  经说一切法如虚空,虚空是遮自己所遮(依障碍而显)而成立遮遣分而已,是没有自相的,一切法是依自己的因缘而成立,所以这些法是无自相的。以应成派来说,执着一切法从自己方面而产生,如同所现而执着,事实上是如此的事,即是所谓无明。自续派来说这执着不是无明,不是颠倒识,一切有为法是有自性的,如同见到的与事实上是符合的(假名所依的必须实有)。

  如果无法了解空性,则最细微的无明无法断除;因为无法了解空性,轮回的根本----细微的无明无法断除,所以应勤通达缘起法;缘起法是可以把现分现为缘起,而缘起法可以现为现分。证得缘起法之识,是无法直接害到无明,要认识细微的无自性,要靠缘起法的理由去了解它,能依缘起法了解最深的空性,性空缘起最正确的是无自性。一般空性在自续派、应成派、及唯识派见解均不同,一般空性唯遮所破。成立空性的原因是缘起,所以一切法是无自性的。依缘起法而了解无自性,这缘起性空要双修,互相运用。

  一、    能见世出世间法  果随因行永不诬

  能灭实执诸所缘 此乃正入佛喜道

  是说世出世间的因果,是不错谬的法。要真正了解缘起的道理,以缘起理破无明所执,要了解一切法均是无自性的,这样才入了佛喜道。

  十一、现分缘起不欺诳 空分远离实执意

  若时二者别现见 尔时仍昧牟尼旨

  现分和缘起法在同一境上,不去思惟缘起不欺诳的话,则会妨碍法不是空的,如果不了解一切法无自性的话,则无法生起一切法是缘起不欺诳,两者无法同时用在一境上。若时二者别现见,两者无法融会在一起,无法双运,果真如此,那你仍然未得到佛陀的旨意。

  十二、现见缘起全不诬 即灭实执取境相

  若时同起非更迭 乃圆成正见观察

  能依了解缘起的心,了解法是缘起的话,自然了解这法是无自性的,也很容易了解法是缘起的,要依互助去灭实执所取的境,实执是执着一切法有自相的境。同时观察一切法均是无自性,一切法均是缘起法,而且了解这些法不是遮其所断,而是它本身是属于遮所断的本性当中,等于自性空的意思,就是说不存在很自主的自性当中。

  十三、此复现相除有边 及以空性除无边

  若知现空显因果 不为边执见所夺

  在下部来说,现相只能除无边,无法除有边;性空只能除有边,无法除无边。应成派则不同,现相可以除有边,这些法是心识所显现的,可以了解一切法无自主的存在,就断了有边。因为自性空,它的有是相依而有,可以断掉无边。如果可以这样了解,自然不会被边执所影响,而且大小的因果,可以很自然的了解一切均是相依存在的。

  十四、如是圣道三关要 若得如实通达时

  子应依静勤精进 发奋速即修究竟

  因为三主要道是对昂旺却巴说的,所以劝醒他好好修持。圣道三要具足显教及密教的一切基础,我们为了要了解显密教,要了解这圣道三要,而且要去修持,为了修持所以我们要去了解,要证得圣道三要,应该很精进。依静是到深山清静地方修持,希望可以得到最究竟的意乐。子是指昂旺却巴。希望我们也成为这个「子」,要了解圣道三要,通达空性去修行。

返回目录

标签:法海集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