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50-51卷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22日
来源:   作者:日常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50-51卷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五十卷A面

  【昼三夜三,勤修归依。】

  前面这个道理,你经常去忆念思惟,因为你经过了忆念思惟以后,那时候发现,原来你要求的一切的好处,原来都在里头,那个时候,你自然而然勤勤恳恳的归依。我们为什么做不到?就是有好处,就是难舍,结果呢如果说你能够如理如量思惟观察,你就发现一切的好处原来嘿嘿都要归依三宝才得到。眼前这个好处实在是小得不能再小。而且贪了这么一点点小小的便宜,这个大好处都损失了。所以他并不叫你真正的舍弃,他恰恰相反,要让你得到大好处。所以有很多人,这个也舍不得,那个也舍不得,我觉得这些人真没有出息。要舍不得,要舍不得大的,眼前一点点小的东西就舍不得,我觉得不在乎。我舍不得什么?三千大千世界,我舍不得净土,我舍不得华藏,这个才是我舍不得的地方,你有种。然后你真正能够这样舍不得,你一定得到。那个都得到了,这一点点送给你都不要,这个是我们真正要了解的。所以我们的的确确要了解它殊胜的好处。你得到了这么大的好处,那一点点小小的事情都没有问题了。所以为什么它告诉我们,我们要多思惟观察,就这样。平常一点点小小的好处被人家挡住了,阿呀就大发脾气,现在这么大的好处,人家怎么抢也抢不去,就等著那里,所以我说真没有出息,我们要做一个真正有出息的人,这样才好。这是第五,我晓得了殊胜的利益,以后那就容易了。所以常常说,阿呀怎么念佛才好?简单,你只要晓得这个有这么大的好处。你真正晓得了以后,这念佛真容易,教你不念佛都做不到。这个道理现在大家非常清楚、非常明白。那么很清楚很明白,为什么做不到呢?这个答案,暂时停一下,你们好好的去想,好好的去想。想不出来,来问我,我再来告诉你。如果你想出来,你不妨问问我看看,想对、想错?我也不一定知道,但至少我晓得这个经论上面,佛菩萨告诉我们,我可以把这个完整的指示教授指出来告诉你。下面:

  【第六下至戏笑乃至命缘,应当守护不舍三宝者。】

  真正归依了以后,最起码的,哪怕笑、开玩笑,最严重的哪怕送了命都要努力守护,就是守护这个归依,绝对不弃舍。归依尚且如此,所以下面你归依做到了,下面持戒等等自然都做到。所以这个根本只要做到了,上面就都做得到。现在实际上呢,就是我们那个根本没有。所以现在有很多人阿呀希望要求个菩萨戒,乃至于要求个密宗的大灌顶,不要这么忙,你先把皈依做好了,你皈依做好了,下面一样一样东西都很容易,自然都会得到。你如果这个没有基础的话,不要说阿呀这个菩萨戒,密宗的灌顶,佛亲自跑得来,跑到你面前,给你这个东西,也没得用;反过来,你见到了佛,也没得用。佛世这种公案太多太多。下面说:

  【身命受用,定当舍离,若为此故,弃舍三宝,则一切生辗转受苦,故任至何事,不舍归依。】

  我们所以舍不得的话,总有困难,现在最严重,哪怕那个生命,他真正归依的人,哪怕生命可以舍掉,归依不舍。为什么呀?因为你那个生命以及眼前的受用,就算是你现在为了保护,舍掉了归依,对不起,最后你能不能保护它?最后还是死!很多人没有归依的人,他没有长寿,这很明白嘛,要不然到时候照样的死。于是这样的话,你不就冤枉了吗?不就冤枉了吗?所以假定说,为了保护这个本来就要死的、本来就要弃舍的,而弃舍的话,太可惜了,太可惜了。所以你为了这个而弃舍三宝的话,那完了。一切生中辗转受苦,所以在任何情况之下,绝对不要舍弃,绝对不要舍弃。反过来说,当苦恼发生的时候,你能够归依的话,那么这个苦恼却是慢慢的怎么办?可以减轻。因为这是业嘛!由于你正式归依了,然后知道了正确的做,这个业障渐渐净除了,于是这个苦渐渐远离了,而这个都从归依开始,归依正是要为做这个。所以当你遇见了苦,你反而弃舍归依了,那这算什么归依?

  【作是念已,数起誓愿,虽为戏笑亦不应说舍归依语,】

  你了解了这个,这样的思惟观察以后,就下了立誓。咬紧牙关,说这个誓是什么?要对自己所愿求的,一定要做到,这个叫做誓愿。哪怕说笑话,绝不弃舍归依。在任何情况下,绝不弃舍,就是这个道理。

  【诸先觉等说一学处谓随往何方,于彼如来应学归依,未见根据。】

  他下面有一点,说有的一些祖师们说,其中我们归依了以后,有一个学处,现在他下面告诉了我们说,归依了以后应该注意的几样东西,所以有一些祖师们说,有一个应该学的,不管你到什么地方,那么,反正,比如说,通常说密教吧!东方什么如来,南方什么如来,宝胜如来是南方,西方是阿弥陀如来等等。或者到哪个地方,归依这个佛,到那个地方归依这个佛,这样。有这种说法的,但是这种说法,大师说未见根据。真正归依,就是归依十方三宝,就这样,这个意思。而主要学的,就是上面摄分教授当中所出的这几点。关于这一点没有根据。所以这地方顺便提一下。

  【如是六种共同学处,是如道炬释论中说。】

  上面所说的六种共同学处,就是道炬,解释道炬论当中的解释。他为什么要说这个?这个很有关系,表示他的师承。他这样的了不起的一位大成就者,宗喀巴大师也好,阿底峡尊者也好。你看,我们晓得在印度,阿底峡尊者被尊为第二能仁,宗喀巴大师也是。以这么了不起的人,他们一开口,开口都有他传承的,原原本本说,我这个传承从哪里来的,从这个我的老师老师老师,然后上去哪一个,最后推举到佛,论是这么说,经是这么说。他们这么样成就的人,尚且这么谨慎,我们现在一点样子都没有,自己开口就乱盖。还说一定要这个样、要那个样,这就是我们错误的地方。注意啊!所以真正修学佛法,第一件事情要认得的,我在错误当中,千万不要总是我觉得对,然后要别人照我这个样做,那你完全错了。单单你觉得对,那只是害你自己;你要教别人,还要害了别人,这个非常糟糕。这个虽然无关紧要的,好像;实际上这个里面非常重要。就是我们真正学,就要从这个地方学起,要从这个地方学起。

  【各别学处初三种者,契经中说。】

  那么上面是共同学处,这个是来源,然后各别学处前面有三个,对吧?应止、应学,说各别学处,前面三个契经当中,各别学处当中。

  【后三种者,出于归依六支论中。如彼说云:‘应于形像颂,及诸碎黄布,信解为大师,亲口说诸法,不谤应顶戴,净未净诸人,应观为善士。’】

  这个就是跟前面必学当中的这个应修三个一样的内容。

  【摄决择中所说此等。】

  还有摄决择分说也是这样的。

  【迦摩跋云:‘此诸学处,内邬苏跋,想亦宣说,我二同从阿兰若师所闻。’】

  这个就是说他的师承,他说那些师承,阿兰若师,就是阿底峡尊者亲传的主要的康地的三个大弟子之一,亲从内邬苏跋,一代一代传下来,传到宗喀巴大师,表示他这句话有出处。所有的地方由经论,一直推数到佛。

  【此语出于此师所传珑跋邬道次第中。】

  那就是告诉我们这个来源。上面就是我们归依了以后应该学的。继续下去。

  【若有违犯此诸学处,当成亏损及弃舍之理者。】

  你归依了以后,万一有违犯了,怎么办?还有呢怎么是弃舍?这个道理说一下。

  【有说违犯六种成舍,】

  有一类、有一派这么说,如果说你前面所说的这些道理,这个当中有六种违犯了,那么你就弃舍归依了。哪六种?

  【谓初三种各别学处】

  初三种,就是归依了佛,不应该归依其余的大师。以及归依了法,要离于损恼性,归依了僧,不可以与外道共住,就是这个道理。这个共住,前面已经说过了,我们要记得。除了这三样东西以外,下面还有。

  【及恒修归依,】

  我们正式归依了以后,要恒修归依。假定说不经常去,那么又错了。或者,在下面第五:

  【为命不舍。】

  第六,

  【供养三宝。】

  这个六样东西。如果说你做不到的话,那就等于舍弃了。有一派呢,

  【有说由其九种成舍,谓加违后三种】

  另外有一些说要成了,九样东西违背了,那么就是舍弃了,加上后面三种就是。

  【各别学处,】

  后面的三种再加进去。就是上面这个六种加上各别学处的后面三种。

  【其余仅成亏损之因,】

  如果说,你没有像上面所说的违背了六种或者九种,那么这是差一点,亏损了,不是违背。这个是前面说。

  【然作是思,】

  那个地方告诉我们,宗喀巴大师。但是你假定说,脑筋当中以这样的想法、这样的观念,那么这个就错了。怎么样呢?说:

  【若与为命亦不弃舍,有违犯者,实舍归依,】

  假定说你遇见了困难,乃至于是有生命危险,你就弃舍了三宝,那么那个时候,你实际上就弃舍了归依。这样的话:

  【如是虽未弃舍三宝,然俱爱执三宝异品,大师等三,亦违不言有余大师,心未诚归,故亦成舍,】

  为什么原因?他说虽然真正归依的时候,它一定有一个仪轨或者什么等等。当然你要舍的时候,你还是对著某人,我现在不归依了,弃舍了。实际上你的心里面,形式上面没有这么做,可是心里边已经违背了。本来归依了三宝以后,你心里面一定是依止、执取,这个大师是唯一的归依处。然后所说的法是唯一所凭信的行持的准则,而行持的助伴,共同的同伴就是僧。心里面现在你想,这个不行、不行,这样做的话,生命受了伤害了,而不要不要。心里面这样想的话,你违背了你归依的时候这个内涵。那个时候,心里面并没有真正的归依。既然没有真正的归依,当然舍弃掉了。

  【若未犯此,仅违学处,非是舍因。】

  如果你这个心里面没有,仅仅是对上面告诉我们归依了以后应该学的那些道理你没有做好,稍微一点违背,那个就是因地当中不圆满,种了一个弃舍的因,并没有产生弃舍三宝的这个实质上的结果。

  【是故归依,是于佛教,能入大门。】

  所以归依是进入佛教的大门。

  【若有归依,非唯虚言,则是依止最殊胜力。】

  假定说这个归依不是嘴巴上面讲讲,而是内心上面真实归依的话,这个的的确确是最安全、最殊胜、最超胜的力量。这个力量不得了的力量,不得了的力量哦,前面说过太多了。

  【内外障缘不能违害。】

  不管是里边、外边,外面是人家,不管是有情与无情的伤害,里边是种种烦恼惑业等等的,都不能伤害。

  【功德差别,易生难退,倍转增长,】

  归依了以后,有归依这个功德的差别,你归依了以后,它生起功德很容易,而不会退转。就是退转的话,它也少。现在我们功德不容易生起,退转很容易。然后生起来以后呢?倍转增长。加倍加倍的很快的增长。

  【故如前说,由于怖畏及由忆念功德等门,受持归依,励力不违归依学处,是极扼要。】

  由此我们了解晓得了,也必定从前面所说的,由于了解三界之内的真相,无常迅速,死了以后要堕落的苦,所以怖畏这个苦,然后要找解脱,找到真正归依之处,而至心受持。然后呢努力不违背,这个是归依的最最主要的一个内涵。这一点我们要认识,照著去做,一定得到这个功德。

  【设作是念,如是念死及思死后当生恶趣,而起怖畏,能从其中救拔归处,是为三宝。若归三宝不违学处,然其归处,如何救拔,】

  那么进一步我们要想了,对啊!我们念到死,无常的迅速,然后死了以后,要堕落恶趣,阿呀这个又这么恐怖,然后呢就想为了怕苦,要找可以归投依靠救护的地方。结果你找到了三宝,然后呢归依了三宝。他又告诉我们怎么学,然后呢这样去学,他怎么救?他怎么把我们救起来呢?耶对啊!这个我们要了解,下面说。

  【如集法句云:‘能断有箭道,我教示尔等,如来是大师,尔等应须行。’】

  现在就告诉这个道理了,以经上面有证成,然后解说这个道理,经上面怎么说?集法句上面,这个真正能够断除痛苦的有箭道,箭,就是伤害我们,真正能够避开伤害我们痛苦的这个道路,现在我告诉你是谁?那这个是如来,如来是大师,这真正的一个大师,他可以告诉你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尔等应须行,你们应该跟从著他、听著他、照著他去做,那个问题就可以解决了。所以

  【佛是归依的大师,】

  真正的老师。

  【僧是归依正行的助伴,】

  那个僧是归依了以后你修行的时候的同伴,这个很重要的。

  【故正归依是为法宝。】

  所以正确归依的是什么?是法宝。这句话,注意!我们真正归依的是法宝。这地方有个问题提出来了。前面告诉我们我们正归依的是佛宝,不是所有的一切。这地方又告诉我们正归依的是法宝,请问,到底是哪一个?很多经上面都说:哦归依的唯一的是佛宝,现在这地方又告诉我们正归依的是法宝。我现在请问你们,这里面有没有矛盾?你们想一想,这个答案也摆在明天再说。不过,我有时候到了明天,明天忘记掉了。现在记性不太好,所以希望同学当中提醒我一下,提醒我一下。刚才好像也有一个问题,我现在也忘记了,刚才问什么问题,提醒我一下,我来告诉你们。当然我是主要的是鼓励你们好好的想一想,你们如果想一想的话,然后我那么一提的话,你就得到那个宗要,得到那个宗要。不要怕想错,真正说起来,我们是一定是错的,假定我们一定对的话,那我们何必来学?我们都对了嘛!实际上,正因为我们都是错的,所以一定要学,这个道理要懂得。所以不要怕错,怕不懂。不但是不怕错,而是更应该了解不懂。所以经过你思惟的话,更找出来你错误的地方。所以你经过了思惟提出来的话,把你的漏洞都能够遮盖住。这样,我们才能够一步一步好好的增上,懂不懂?这是我所以要你们思的这个原因。你们也应该善巧利用这个机会,这是对你们最佳帮助。如果说你们想著,哎呀要叫你们自己想去了,这对你们自己的最大的损失,这是要注意的。那么继续下去。

  【若能得此,解脱畏故。】

  因为你真实的得到了这个法的话,那么一切的怖畏、痛苦,解脱了。下面就解释这个道理,这个法宝,所谓法宝得到法宝是什么?

  【最下法宝,亦是由其初修业时,远一分过,修一分德,断证二事,倍转胜进而为安立,非离此外,忽从他来。】

  这个才是法宝,法以教证为体,大家还记得吗?法是什么?内涵教证两样东西。教是告诉我们法的特质是什么?如何行?得到什么好处?这样。然后呢你学会了,照这个教去行,验证了如法如理得到这个圆满的东西,叫做法宝。所以最起码的,乃至于一点点,都由于如法的听闻理解,然后呢照著所理解的,如理修持。结果经过这个修持以后,远过、积德。远一分过,就是离开一分苦;积一分德,就得到一分乐。从“远”方面说,叫“断”;从德方面说,叫“证”。所以无非都是这样的断证两件事情,这样的继续的倍倍的增上而得到的,而得到的。不是说这个以外,其他的地方得到。所以绝对没有天上掉下来的事情,这地方说得很清楚。经论上面告诉我们。如果大家不想学则已,想学这里说得很清楚,不要等,白等,白白浪费时间;唯一的办法,要自己去修持。要修持,你必定要懂得修持的方法;要懂得修持的方法,一定要去听闻;要听闻一定要找善知识,所以这个次第非常清楚,非常明白。然后得到了善知识正确的引导指授,你照著它去思惟把握住、了解了修行的特质,然后一步一步深入的话,那么那个时候,你就得到了这个法宝。得到了法宝,苦恼就解决,功德就安立,一样一样都行了。那么现在我们了解了,哦原来最后找到这个根源在这里。要想解决痛苦的根本,从这里,在法上面。这个法又是什么呢?你怎么样修行?怎么样离过?怎么样增德呢?当然你对那个法,应该有正确的了解,所以说。

  【故于此时,是须善巧,善不善业及果差别,如理取舍而修正行,是为修法。】

  所以那个时候,你必定要正确的了解,所谓善巧的话,对它弄得非常熟悉。什么是善业?什么是不善业?善业是感到什么样好的果报,恶业是感得什么样的痛苦的果报。这个种种的关键在什么地方,你了解了,因为你了解了,不想要得到苦,所以要去掉,要舍掉恶业。要想得到乐果,所以要修善业,如这个真理正法这样的取善的,然后呢,弃掉、舍掉这个恶的,这个就是修行正法,这个是修法。好了,从前面这样必然一步一步推上来,跑到那地方,这个结果。如果说你这样的上来的话,你心里面自然而然一点怀疑都没有。然后再加上你深入思惟观察忏悔,把业障净除。那个心里很强有力了,生起来了以后,那时候叫你说不要修行,你办不到。叫你在那里偷偷懒,你不愿意。这个好处都从这上面来了,叫我偷一个懒,我浪费时间,那绝对不愿意、这个关键都在这个上面。所以反过来,你如果得不到的话,叫你稍微多做一点,你不愿意;然后找到机会,缩在那个地方,偷偷懒。结果你了解得很清楚,偷了一点小懒,受无边大苦。现在稍微努力一点的话,将来得到无边安乐。有这么大的好处,都从这个如理取舍,绝对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都要靠你自己如法的取舍,断证两样东西得到的。但是你要得到这个东西的话,你还要什么?除了听闻以外还要如理思惟。努力的思惟,心里面这种决定的胜解生起来了。所以说

  【若不久思二业及果,如理取舍,则不能遮诸恶趣因,纵畏恶趣,然亦不能脱此畏故。】

  假定说,你不努力的恒常思惟这个道理,哪个道理?两种业,善、恶业,由善、恶业感得的苦乐的果报。你了解了,才能如理取舍,现在你不努力的长时期的思惟、努力,糊里糊涂,不清楚,而现在一直在烦恼的现行当中,在这种状态当中,对不起,你眼前种的因是什么?烦恼、恶业之因。纵然你怕苦,对不起,你没有办法透脱出来。所以现在真正重要的,要真正懂得怕苦,要真正晓得求快乐。所以我们要有出息,是怕苦的,是要快乐的,但是要找到快乐的因,也要了解去掉痛苦的因,如理取舍,自然样样得到。所以说:

  【是故救拔果位恶趣,须于因时,纠治其意随不善转,】

  所以你为了避免将来这个恶果,从这个恶果当中救出来,一定要事先不要造这个恶因。在事先如果这个因地上面你能够纠正,不要让他随恶、随不善而转,那个时候避免了这个恶因的话,自然你会避开这个恶果。要想这样做的话,

  【此复依赖于诸业果得深忍信。】

  这个要靠什么?靠对于业因感业果的这个道理,得到确定不移的认识。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五十卷B面

  确定不移的认识,这个确定不移的认识叫做深忍,深深的印刻在心里面,绝不动摇。现在这种状态当中,容或我们听见的道理,说对对对!但是,听的时候是对,等到呢听过了以后,心里面就没有了。这个是没有印刻在心当中。那么要这么样才能够深深的印在心当中呢?这唯一的办法,就是你努力的思惟、观察,多去想、多去想,要了解你不想这个道理的时候,你脑筋在想什么?脑筋在想什么?这个我们要认识的。你不努力的思惟这个三宝,我们的脑筋就在烦恼当中现行,就那么痴痴呆呆,大部分当中,就这么痴痴呆呆一生过去了。所以现在有很多人都是好人,说起来平常看见他就这样,也没有脾气,也没有什么很好,但是就这样。提也提不起,放又放不下,就这样的。然后呢看见一个好东西,眼睛瞪大了,人家骂他几句受不了。然后一点点东西,就这样来了。也未尝不想修行,结果呢虽然你要跳脱痛苦,因始终在这个恶业当中,烦恼当中转,怎么可能得到这个好果?很清楚、很明白。所以说这个地方你认识了,你自然而然晓得了,对对对!现在认识了,那时候你自然就提起心力来。对!不要让我们这个心随著这样的,就是努力的。就是你太累,我宁愿去睡觉,睡完了以后起来。精神很好的时候,努力去思惟观察。然后呢深入去想这个道理,想累了,跑出去,散一下步。回来再来。这样做,你努力去做,保证有效,必然有效,而且。否则的话你就这样,要你做嘛你提不起来,要你放嘛又放不掉,那就这样的。然后呢披了这身衣服,真正的功德没有积,然后呢浪费心思是有余,弄得不好的话,还要去说长弄短,对不起,那除了地狱以外,的的确确没有第二条路好走,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这是我们要了解的。如果你能真正的善巧的话,妙了!你同样做了功德,披了这件衣服,做的这个功德,那在家人是绝对比不上,后面告诉我们,后面会告诉我们的。所以我们今天的的确确不是三生,是无量生的有幸,能够跑到这个佛门当中,又得到了这样的圆满的正法,好自努力!这个岂只事半功倍,你只要一点点的这个努力的话,得出来的功德,是无量倍数!我们现在了解了这个,原来一切真正到最后又找到了,一路上面找进来,这个门愈找愈近,愈找愈近了。最后这个门在那里?对于业果道理正确认识,然后深入的思惟。使它深深的印刻在心当中。所以第二归依以后,必然跑到

  【“引发一切善乐根本深忍信。”】

  对了,怎么样才能够对于这个业果的道理,这个业果是引发一切好处的根本,对于这个道理要深深的思惟,引起内心当中一种强有力的胜解,这个胜解就是深忍、安忍。这个决心就能够安住在这上头,不被动摇。那么分三部份,告诉我们这个道理,我们去思惟。

  【“一、思总业果,”】

  先这个业,整个的总相。

  【“二、是思别业果,”】

  然后呢各别的内容。

  【“三、思已正行进止之理。”】

  了解这个道理以后,那么该怎么样如理取舍;坏的马上停止,好的赶快努力。

  【“初中分二,”】

  那么,总说这个业果的道理。分两部份。

  【“一、正明思总之理,分别思惟。”】

  第一个呢把这个业的整个的道理说一下,然后呢怎么样去一个一个的思惟它、观察它。这个第一个。

  【“今初。初中有四。”】

  整个的业分四个大纲。这四个我先说一下。第一个业决定理,第二个业增长广大。第三个业没有造碰不到,第四个造了以后,绝对不会失去。这个业的特别行相,我们要把握得住。一切的苦乐都有它的原因,你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丝亳不差,这第一点。还有造这个业本身会增长广大,造小小的业,会增长广大,变成很大的果,这个还有这个特质。第三个呢没有造的业,绝对碰不到;造了,绝对不会失去,这是第四个。如果我们了解了这一点,对眼前的事情,没有一点好抱怨。不管是任何一点的苦乐,不要抱怨。抱怨谁?抱怨自己,你造了,就逃不走;你不造,绝对不会碰上你。所以这个道理我们千万要把握得住。你如果能够把握得住这点的话,眼前的很多的是非等等都没有了,一点都没有了。万一有什么不对,你总会反省,很简单。然后你反省净除,就解决了!反之,你不懂得这点,滴滴咕咕的去辗转增上是越弄越糟。现在,所以我们一般世间未尝不想找快乐,未尝不想去苦恼,得不到办法,所以叫做缘木求鱼,南辕北辙,越跑越远。现在才告诉我们正确的道理。看文:

  【“业决定理者,谓诸异生及诸圣者,随有适悦行相乐受,下至生于有情地狱,由起凉风,所发乐受,一切皆是从先造集善业所起。”】

  不但是我们异生凡夫,就是圣者,就是圣人,他一切还是由业来决定的。不管他是受的任何一点点的快乐,适悦的,这种快乐都是欢喜的。这个当然,人间、天上等等快乐不谈,哪怕你生到地狱里面去,这个地狱里面的人,还有快乐吗?是啊!当你油锅里煎完了,然后捞出来,摆在地上面,凉风一吹,那时候有一点快乐的时候,这样。那么等活死完以后,等活他又活过来了。那个时候有一些快乐的时候,哪怕这一点点快乐,还是以前你造的这个善业,你看看。反过来

  【“从不善业发生安乐,无有是处。”】

  这个快乐从不善业来的,绝没有,绝没有这个道理。这个是快乐,苦呢?

  【“有逼迫行相苦受,下至罗汉相续之苦,一切皆是,从先造集不善而起。从诸善业发生苦受,无有是处。”】

  不要说我们凡夫,哪怕罗汉,凡是有任何苦、苦的行相是逼迫,叫我们受不了的,哪怕你已经证得罗汉果的圣者,对不起,这个罗汉的圣者还有相续之苦。还是痛苦的,这个所有的痛苦,都是以前你造的不善业。从善业造了以后得感苦,绝没有,绝没有这样的事情,所以我们一切的苦乐都是业来决定的。所以诸位呀!不要贪便宜,没有便宜可贪。你的一点点的好处都是你造自己的业,你想到这一点的话,你要想找便宜,赶快努力,你造这个好的因造下去,一定有好处在。千真万确的,而造好因,唯一的得到暇满人身,就是现在这个时候。得到了暇满人身,尤其是穿了这件袈裟。你一穿袈裟,你做同样的一点点好处,这个在家人怎么造也比不上。这个道理说起来很简单,我们用两只脚跑,哪怕你飞毛腿,你怎么跑绝对跑不过汽车。要想跑得过飞机呢?更不可能。跑得过火箭呢?那谈都不要谈。我们披了这件衣服,就像飞机一样快。你尽管坐在这地方,对不起,你坐在这地方,它就快得不得了。所以披这件衣服,弄得不好的话,固然是非常严重,弄得好的话,功德也不得了。所以这一点我们晓得,原来这样,一切都是业来决定的。那么下面道理说明了以后,引经论来证成。

  【“宝鬘论云:‘诸苦从不善,如是诸恶趣,从善诸善趣,一切生安乐。’”】

  一切的苦,都是不善业,你不善业越多苦得越厉害,乃至于到恶趣去。善业呢?然后到善趣去,反正总是好的到好的地方果报。坏的因,得到坏的,这样。所以这个道理,决定如此。

  【“故诸苦乐非无因生,亦非自性,自在天等不顺因生,是为从总善不善业生总苦乐。”】

  一切的苦乐不是无缘无故来的,都有它的原因的。也不是自性,不是天生如此的,这是外道。印度有各式各样的外道,他们持的论调,有的人说无因生,这个顺世外道,顺世外道是无因生。像我们现在很多人说,这就是反正你碰运气,因为由无因生,所以世间的种种坏事,他总是觉得莫名其妙可以勉强得来的,得不到。它也不是自性,乃至不是自在天。自在天等不顺因。不顺因,都是从什么,总的这个道理,善感乐,不善感苦,这个道理。

  【“诸苦安乐种种差别,亦从二业种种差别,无少紊乱,各别而起。”】

  一切的苦也好,乐也好,种种的差别,都是从造两种的业不同。彼此间一点不会乱;你怎么样的业,就感什么样的果。现在我们造的都是杂染之业,善中嘛有不善,不善中嘛有善。所以我们感得这个人间叫苦中作乐,乐中有苦,就这个样。现在我们要分别得清清楚楚。赚了钱,对不起,赚了钱,有苦恼。但是你没有钱,没有钱也有没有钱的快乐。这是什么呢?就是善因当中有它的杂染之业。但是恶业当中,也有它的善因在,种种的,一点都不乱的。

  【“若于业果,或决定相,或无欺罔,获定解者,是为一切内佛弟子所有正见,赞为一切白法根本。”】

  这句话记住,这个道理佛法的整个根本。假定我们对于这个由业感果确定的道理,对它一点都没有欺罔,换句话说,你认得的清清楚楚,心里面绝不含糊,而确定不移的话,这个是什么?这个是真正佛弟子的正见。我们所谓的正见、正见,就是什么?就是这个,真正的正见。天下任何事情,没有一个例外的,决定从这个上来的,所以这一切白法的根本,基础就在这里。我们眼前所有这些很多各式各样的是是非非,都从得不到正见,不了解这个。你一旦真正了解这个,得到了这个,天下太平,所有的争论,所有的问题彻底解决。人家偷人家的懒,你最多只有怜悯他。这个人真可怜,我有力量帮忙他,你心里面绝不会生起一点烦恼来。他来打了你了,你也生不起一点烦恼来。他来骂了你了,一样的如此。乃至于他杀了你了,都是如此。为什么?你懂得,就是业感果嘛,他为什么要来骂你,他为什么不来骂我。原因很简单嘛!就是你前面怎么去伤害他,现在还了债。还了债,那当然理所当然!天下的所有事情,前面的固然如此,眼前的也是如此,你也不会随随便便去做这种事情了。这是佛法的根本。因为它,有人说佛法不是讲空吗?一点都没有错。一点都没有错,空故缘起,缘起故空。缘起的相就是什么?业,如是因感如是果,这样嘛。它本不是天生有自性的,一切看你造什么因,感什么果。所以这个道理是佛法真正的根本,正见从这个地方建立起来。那么,现在第一个大原则,了解了是业,还有这个业,还有一个有趣的事,第二个业。

  【“增长广大者。谓虽从其微少善业,亦能感发极大乐果,虽从微少诸不善业,亦能感发极大苦果,故如内身因果增长,诸外因果无能等者,”】

  不但如此,这个业还有,你造了一点点的善业的话,却能够感发大的乐果;反过来,从小小的不善业,可以感发绝大的苦果。为什么?这个业本身会增长广大的,它会增长广大的。这个道理,我们要了解。那么这个从那里增长广大起?从内身因果增长。这个因果的增长,后面会详细讲。业本身是什么?后面会详细讲。我这里简单的说一下。业叫思,思已业。主要的是我们的思心所。就是行心所,这个是业,然后呢有了你这样的思惟的行心所,然后呢譬如你想,这东西好,那你就要动身发语想办法去追求。然后你想这个东西好,譬如说你欢喜吃这个东西。然后你就跑到厨房里边跟人家说,这个营养,这个好!对吧?你的意自然而然就跟著来。然后你不欢喜这个东西,你就说这个不好,这个不好!你的身口就跟著来了。这个是什么?这个就是业。而这个里边,主要的主动者是谁?就是你的思心所。所以往往造一个业,在你还没有说话之前,你想了半天了,说,我要去说它,用什么方式方便善巧?你嘀咕了半天,那段时候,这个业都在增长当中;如果说恶的,那就是恶业增长;善的,就是善业增长,这个我们要了解的。将来真正修行,这是最重要的关键所在。往往行为上面很小一点点,结果因为这个增长的关系,小的善,得到大的善果;小的恶,得到大的恶果。这个道理我们要正确的了解,这地方说这个原则。关于后面也会详细告诉我们,最重要的一部份,这一点,大家务必努力。听完了以后,好好的自己看书,好好的自己再来从新温习思惟。我现在继续下去。

  【“此亦如集法句云:‘虽造微少恶,他世大怖畏,当作大苦恼,犹如入腹毒。虽造微少福,他世引大乐,亦作诸大义,如诸谷丰熟。’”】

  这个就是指增长,虽然你造了很少的一点点恶业,但是感果的时候,感到绝大的恐怖,极大的苦恼。为什么?它增长嘛。就像一点点的毒,一跑到你身上,毒虽然一点点,结果把你这么大的身体弄坏掉了,他会增长的。反过来,造了微小的一点点的福,下一世可感到绝大的快乐。就像谷子一样,那个谷子种下去一粒,长出来这么多。长出来这么多,各式各样的,譬如说,我们种一个随便的一个树,苹果树,一粒子那么小,长出来的满树苹果,说不一定几百斤,它会增长的。就是这个道理。

  【“从轻微业起广大果,此复当由说宿因缘发定解者,如阿笈摩说,牧人喜欢,及彼手杖,所穿田蛙,五百水鹅,五百鱼龟,五百饿鬼,五百田夫及五百牛,所有因缘。并贤愚经说,金天金宝牛护因缘,当从阿笈摩及贤愚经,百业经等,求发定解。”】

  这个告诉我们,轻微的业可以感到广大的果,对这一点我们要正确的认识。那么下面,经论上面告诉我们的,说那些公案,很多公案。比如说,阿笈摩就是世教,还有就是这个贤愚经,百业经,杂报章经,以本生谈当中,很多。这个地方,我们要确定去了解。这里我说一个公案,这个公案,叫金猫因缘。因为这个地方非常多。那金猫因缘是怎样一个因缘呢?佛世的时候,有一个地方,叫恶声王,你听了这个名字就可以晓得这个人不大好,叫恶声王。那么是谁呢?是大迦旃延尊者去化度的。有一天他自己在王家的花园当中玩,一看见一个猫,这个猫从那个东南角跳到西北角,一看那个猫跳过去,金光一闪,一看原来这个猫是金子做的,金颜色的。金颜色的猫总没有看见过吗?他马上找,不见了,一看一个洞,他钻到那个洞里面去了。帝王嘛!这个谁都没有看见过,然后叫人家把它挖出来,一定要去挖挖,挖了半天,猫没有挖到,一下挖到一个铜,一个大的铜坛,好大的一个大铜坛,结果打开来一看!一铜坛,满满的都是金子。这么的多。把它抬出来,抬出来一看下面,还有一坛;再抬出来,下面还有一坛,三坛。这么多金子!结果三坛拿完了,向前面又有三坛,继续的挖,反正他是国王,结果挖了五里路都是这个。这个好啊!那个一大坛大得不得了,那个一坛容量我都忘记掉了,反正那个大坛装几盒,一盒就是十斗,有一石。你可以想一想一石的稻子谷子都一百多斤,一昙的金子,那不晓得几万斤,这么多!结果五里路,这么一排排得去。

  平常他们遇见这种事情都要问那个教士或者婆罗门,那恶声王也信了那个迦旃延尊者,就问迦旃延尊者说,我居然碰见了这种事情,这个是好是坏?这个好的,该你得的。那什么因缘?原来当毗婆尸佛的时候,毗婆尸佛是谁?毗婆尸佛就是七佛之首,现在我们是贤劫,贤劫之前是庄严劫,庄严劫最后一尊佛是毗舍浮佛,最后一尊佛,再下面推,尸弃佛,然后呢毗婆尸佛,所以平常我们说七佛、七佛,毗婆尸佛,毗婆尸佛离开现在,是九十一劫。那么,那个时候说有一些出家人乞食,那个出家人在那个大街上面把一个钵摆在那里。说这个是无尽藏,谁去供养他的话,得到的福是无尽的。那么那个时候有一个樵夫,樵夫就是山里头打柴的,他跑到山里面打柴,拿了柴去挑到街上面卖掉了以后,换饭吃。现在当然工业社会没有了,平常的时候,生活很艰苦的。往往一担柴,卖不了几个钱。那一天就是换了三个铜板,他天天就是换到了,然后呢去吃。回来的时候,看见那地方,他一想我实在太穷了,人家广信供养,我为什么这么穷?就因为以前没有供养过。所以如果再不供养,也不知道穷到什么时候。今天遇到这个机会,就要供养。所以他就舍掉了。他饿著肚子,这个不简单喔!现在我们吃得饱饱的,叫你少吃一点都舍不得。但是饿著肚子,把仅有的三个铜钱,丢在那个钵里边。然后一路回去欢喜。好!越想越欢喜,我以前从来没有种过那个善业,真是欢喜。结果从那个地方跑到他家里五里路,他一直欢喜一直跑,到了家了。然后到了家了想起来了,今天吃的东西没有了,所以这个欢喜的心停了,到那里为止。从此以后九十一劫以来,他生生,生到天上,然后人间,永远是这样。这一世还感得这样的果报,得到那么多。你供养三个铜钱,得到的什么?三坛,然后呢供养完了以后你一直欢喜,这欢喜什么呢?随喜嘛,他一路欢喜跑了五里路,然后呢这个五里路一直在增长,所以五里路一直这么多。

  这个说明什么?业的增长广大。这一点不要小看哦,平常我们一点小小的事情就摆在脑筋里面,成天上万的去想那个事情,这个恶业的增长广大。所以我要告诉你们要思惟,碰到一点小小的事情就摆在那里,对不起!你老在那个地方的话,那个都是你的地狱业,你什么时候放不下,什么时候就在那个地方。反过来的话,你如果一天到晚想那个的话,那个就是好,造的善业增长广大。你们有空好好的去看看那些贤愚因缘经、杂报章经、百业经说得清清楚楚,太多这种类似的公案,上面说得太多的,我也不能一一告诉你们,你们自己去看。所以与其我们浪费时间,你去看,看见了你再欢喜,那个时候你有多少时间欢喜的话,就有多少功德在那里。如果你念佛,你固然念的时候,固然念完了你欢喜,我真欢喜,刚才我居然一直念佛。对不起!这个功德还在那里一直增长,这个就是业的特别。所以平常修行人居然苦苦恼恼,我实在觉得这些人真可怜,不知道修习什么。因为我现在说的千真万确,你修行了、归依了以后,就获大欢喜。懂得吗?前面不是获大欢喜吗?千真万确。你修的时候固然是欢喜,修完了以后,然后你想到这欢喜,眼前是欢喜,将来还得到这么大的果报,这个三宝的威德的不可思议!修行人苦恼的话,这实在是完全弄错了,真是颠倒,也可以说非常可惜的事情。

  昨天几个问题,大家想过没有?第一个是说晚上喝牛奶应该不应该供一供?现在我来问这个里边只有两种情况,一种肯定知道的,一种是不知道。如果说你们对这个答案不知道的请举手,不晓得该怎么办的。好,放下来。那么没有举手的知道,知道的分两类,有一种是该,有一种是不该,觉得该供的请举手。有两个。觉得不该供的请举手。知深你什么意思?你昨天在那里,我问了大家都听了,对不对?所以说过了你应该去想一想,这个地方只有两种情况,知道、不知道。所以你就是不知道,那就以后老老实实说不知道,这个含含糊糊这个不是个办法,注意啊!那么现在我告诉你,这个基本的概念,你们要了解。他前面说得很清楚,净水以上都应该供。昨天问题是说,你现在这个东西是不是清净?清净的该供,任何情况之下,不限时间,就是依你自己的心。如果你是晚上喝牛奶,你不该喝,你本身就错了,你是犯了罪这不清净;如果说你晚上有病缘该喝,为什么不供?这是第一个理由,我们分得很要清楚。然后呢,第一点拿我们的立场上来说;然后呢拿佛的情况来说。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五十一卷A面

  然后拿佛的情况来说,你觉得我们供他,佛真的来享受这个东西了吗?佛要吃我们那个水吗?不要说佛,我们世间最美的东西,这个诸天看起来,那简直是你不能接近的;有很多人在定中或者菩萨的加持,他一离开这个世界,然后呢就得到清净,再回过头来觉得这个世间猥浊不堪;那诸天尚且如此,到了佛的境地我们最好的东西供他,他就吃了吗?这一点我们要了解,是我们的恭敬心去供他的,这个概念很重要。所以佛世有这么一个公案,那时阿育王是个小孩子,看见佛来了,他正在玩那个沙,拿那个沙去供了佛,然后呢得到这个果报。这个沙就能供佛了吗?你们懂不懂这个意思?这个概念要很清楚,所以以后,凡是碰见这种情况的话,遇见这种情况,你如果不太清楚的话,不要妄加是非,拿我们的是非去判别,碰见这一种情况你只能有一个存疑,最多说这情况我觉得怎么样,不要拿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一点告诉别人,要这样、要那样,这个基本。就算我现在告诉你们的这个,这是个原则,我们要把握得住。所以凡是这个清净的任何时刻,任何时候拿你的恭敬心去供养总没有错,这是一种情况;还有一种情况呢要记住,有的时候我们自己懒惰,马马虎虎,看见人家做,还拿自己的理由去否定人家,那是更糟糕更糟糕。所以他前面说净水以上,实际上呢这是真正重要的,更重要的是我们清净心、恭敬心,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呢,前面说皈依,说佛是唯一的皈依处,到了后来又说正皈依是法,那么这个矛盾在什么地方?你们不了解的请举手?这彼此间是有矛盾的,不了解的请举手;那么剩下的了解的,你们说这个矛盾在什么地方?你们说说看,有没有矛盾?首先说这两种有没有矛盾?说有矛盾的请举手,那么是没矛盾了,剩下来的几位,没矛盾怎么解释?你们了解的人说说看。其他的没有几位,有几位没举手的表示了解了,你讲讲看,没关系?(答)好,请坐。还有没有其他的意见?好,坐著说、坐著讲。(答)好,还有没有其他意见?那么原则上面这种话都说得通,不过针对著这个问题的解答并不圆满,所以我们要把握住这个问题的中心在什么地方。真正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你把它中心把握住了,那么剩下来的枝叶问题都没问题。像刚才这两种解释,是,可以,平常的时候是理由之一,但是并不圆满。这地方它前面告诉我们,佛是唯一的皈依处,这个皈依是指什么?就是说我们自己有了痛苦,然后要找一个痛苦的人,做为我们皈依的对象,解决这个问题,那是指什么?指皈依的人,对不对?所有的这个十法界一切有情当中,当然拿我们世人标准来说,还是说这样的有情,这个有情当中唯一可以真正皈依处的只有佛,除了佛以外任何一个大师非所皈依处。所以我们要了解,它前面讲这个皈依,它这个界线在什么范围以内,它那个界线本身就限在说我因为得不到解决,所以譬如说:我现在去找医生,有很多的医生是个蒙古大夫;有很多西医有很多人中医,各式各样的,那么它要能帮你治病的只有自己能解决,在这种情况之下,你选择的是这个,所以根据这个范围之内所选的标准,不是其他的一切有情,而是这样的,具足这样条件的这样的一个人,这个人叫佛。清楚不清楚?那么然后呢,你皈依了佛;皈依了佛,进一步你为什么皈依佛?是要解决苦,在解决苦这一个情况之下,你找的正皈依的对象,就确定如此,再没有第二条路好走。然后进一步说,皈依了佛,说你那目的是要解脱苦,那么怎么才能解脱苦呢?那个时候说:不是说单单皈依佛可以,是佛告诉你的法,然后呢你依法行持,所以从这个地方更深一层的探索到那个才是我们究竟应该依法行持的,所以佛是示道大师,指示我们说:他之所以成佛是依于法,反过来也说,他今天佛是什么?以法性为身,他是跟法完全相应了的,所以你真正的所以选取他的话,他跟法相应,他为什么跟法相应?如法行持。现在清楚不清楚?所以我们任何一件事情,这个界线本身,你一定要辨别的非常清楚,否则的话你会弄糊涂。关于这个详细的情况,暂时我们还没有讲,等到以后慢慢的,所以如果有机会大家肯学,学到因明的时候,在这个里边会说的非常清楚。我们往往会混淆不清、似是而非的把那个事情夹杂在一起。平常我们谈话也是一样,大家谈一个问题随便一个人插进来,跟他风马牛不相干的把它插进来,把那个问题弄得愈弄愈远,所以你要把握住这个问题的中心在什么地方,清楚不清楚这个概念?清楚不清楚?这个如果不清楚的,这里不仔细说,等一下你们可以下了课或者什时候再来。

  那么这地方还有一个问题,“皈依功德殊胜利益大,为何行者无法放弃小利,以至用功夫呢?”这倒是个好问题,说既然我们是了解了这个皈依的功德有这么大的大利益,结果呢我们就偏偏没办法如法行持,而在这个小利益上面,眼前这种事情上面放不下,为什么原因?这个以前也讲过,那你们自己问问看,是,我们也晓得佛法好,乃至于皈依,乃至于这个出了家,为什么还是放不下?所以先问问你们自己,你们好好的思惟观察一下,其实这个道理讲过好几次,所以在这里不详细说它。那么这个今天我们继续下去。请翻到广论一一八页,昨天已经把业果的这个四个项目当中两个讲过了,第一个业决定一切,第二个业增长广大。那么增长广大这个基本的道理说明了,下面就是这一页的第三段第八行。

  【“复次尸罗轨则净命正见四中,后未亏损,前三未能圆满清净,少亏损者,说生龙中。”】

  进一步这地方有一件事情谈一下,为什么把这段话特别的插到这个里边来,这个有它的很大的原因的。因为尤其是现在我们正规修学佛法的人,当我们了解了这个业果之间的必然性的话,是,我们会内心上面,会产生一种很大的震憾,也可以说对于好的人,会绝大的鼓励;对不如法的人,会产生绝大的恐怖,那么这个上头告诉我们,不要这样的害怕。因为我们一个凡夫要想步步上升绝不可能一步登天,一定这么次第慢慢慢慢的来,而修学的过程一定是先亲近善知识,从他那个地方第一件事情要得到正知见,然后呢得到了正知见以后努力修改、修行,修行把以前错误的恶习慢慢慢慢的净除,这个是它必需要的条件。所以虽然你听懂了,但是行持的的确确不是一下能够改得过来的,我们现在看见很多人一下改过来,那是他已经有了多生多劫的薰习,这样;只要你肯努力的向上,一定改得过来,假定说我们害怕而停在这个地方的话,并不是说你因为怕了,停在那里不做问题解决了,你怕了停在这里,永远受无量无边的大苦,所以在这个上面我们要理解到,只有一条路--只有向上努力,这样。那么向上努力的时候你不必这么怕,你真正重要的怕自己得不到正见以及得到了正见不精进,这个才是我们该怕的。所以它下面特别告诉我们,如果说你真正如法修行,然后呢依照著这个戒定慧上去,虽然没办法把那个戒持得彻底圆满,但是他不会堕落,这个条件就告诉我们,不是说你马马虎虎不会堕落,马马虎虎是一定堕落。那么换句话说这个条件他告诉我们,这让我们了解,我们上去这个路线。

  【“复次尸罗轨则净命正见四中,”】

  这个四样东西那就是我们真正持戒的时候,要想圆满的具足四个条件。尸罗整个的所说的戒法,也可以说整个的,那么这个里边细别起来的话呢,是说轨则,轨则就是我们行、住、坐、卧每一个地方有它的仪则,说威仪,行应该怎么行,坐应该怎么坐,乃至于讲话随随便便很多地方。净命呢,主要的是特别对我们活命,为了活命我们种种的行为,出了家什么都放下了,全部精神来修学佛法,可是这个嘴巴还需要。那么往往为了这个事情产生很多问题,这个要想做得很圆满不大容易。正见,正知见这个是整个佛法的这个中心,也是戒律当中的中心,这个四样东西当中如果你不能圆满,最后指什么?正见,正见没有亏损,前面三样东西虽然不能圆满清净,做得很好,而稍微有一点亏损的话,生到龙当中。这龙是在六道当中除了人以外,它唯一还能够进学的,这龙,而且它也不会受非常大的大痛苦。当然不如人,但是比起三恶道来的话,宋龙是非常好的地方。

  【“海龙王请问经云:”】

  引那个经上面来证明。这个我们大藏经当中有这一段,我印象我记不住了,好像在这个海龙王请问经作则品第九当中,第九品当中有这一段话,不过我们现在的翻译的这个经典跟本论上面引的,因为它辗转的经过不同的翻译所以文字不尽相同,内涵大概是这样:

  【“世尊我于劫初,住大海内,时有拘留孙如来出现世间,尔时大海之中,诸龙龙子龙女悉皆减少,我亦减少眷属。”】

  说这个经上面,是沙羯罗龙王请世尊到龙宫当中去受供,然后呢请问佛法的一段对白,说世尊哪,我在劫初,劫初就是那个我们现在的贤劫之初,那么住劫的时候,刚开始的时候,第一个佛出世的是拘留孙如来,那时候海里边龙,龙子、龙女都少,所以我、我自己的眷属也少。

  【“世尊现大海中,诸龙龙子龙女,皆悉如是无有限量,不能得知数量边际,世尊有何因缘而乃如此。”】

  现在,到了现在,这个大海里边这个龙子龙女是不晓得多多少少,数都数不清,说世尊哪,是什么原因呀?那么佛陀就告诉说:

  【“龙王若于善说法毗奈耶而出家已,未能清净圆满尸罗,亏损轨则,亏损净命,亏损尸罗,未能圆满,然见正直,”】

  这个注意一下,

  【“此等不生有情地狱,死没已后,当生龙中。’”】

  原因是为什么?说那些人在佛世的时候出了家,善说法毗奈耶这不一定指戒,是指整个的佛的教法,听从了佛的教法好心出家,出是出了家了,但是他这个戒没有能够圆满清净。总的来说是尸罗,尸罗是整个所受的戒。平常我们说戒的话,戒法、戒体、戒行、戒相,了解戒的整个的内涵是什么?叫戒法;了解了以后然后你如法受持,然后呢得到这个戒体;得到了戒体以后依体起行,就是戒行;然后当你依体起行、行持的时候,自然而然这个戒行一定有它的仪相轨则。比如走路有走路的样子,然后讲话,然后呢做每一个地方都有它的一定的样子,这个时候叫戒相。所以这个戒相是它表现出来的外表的形象,也可以说这个戒的末流;反过来虽然它是戒的末流,但是如果持戒是必然有必然有的,所以现在有很多人,说好像忽视戒相而谈戒,请问你忽视戒相而谈戒,你持的什么戒?那只有你自己知道了,这个绝对没有这件事情。当然如果说你学定,这个得了慧,定共道共,那固然,那个时候你一天到晚安住在这里,你当然你的戒相也不会乱,这个很清楚很明白。所以现在我们要了解,这个戒的特质,戒相的确是末流;但是反过来说,你不因为说末流,说我持戒不重这个相,那又完全错了。这个概念我们要非常清楚非常明白。那么所以对这个戒法的正碓的了解,然后如法受持证得戒体,这个重要的是么?就是正见,这个东西没有坏。可是因为你的无始以来的习气还很重,所以有的时候不小心小的地方,总是没有办法做得圆满、彻底,这个时候所以它轨则,然后净命等等稍微有一点错,所以这个时候说然见正直,不要看喔,这个戒不容易,不要我们这边随便说,我这个得正见,没那么简单。在这种情况之下,他,是的,不圆满或者说乃至于破了一点小小的这种,他不会堕落到地狱当中,那么怎办呢?生到龙当中。

  说到要想圆满持戒真不简单!我在这个地方,也可以告诉你们有这么一个公案。这个传佛法藏的迦叶尊者,阿难尊者,三祖是桑罗阿修尊者,那是个好了不起的大尊者;桑罗阿修尊者所渡的人,渡人无量,他每渡一个人,他就用那个竹筹丢在屋里边。结果他一生渡的人,这个竹筹换句话说他有一个尺寸小小的一根,像我们那个竹签一样的一根,渡了一个人了他成就了,然后呢摆一个竹签放在屋里边,像这样的房子装了好几间房子,你可想而知是渡人无量,这么一个大祖师。那个时候他离开佛世大概是一百年左右,那么那时候,他有一个老比丘尼,那个老比丘尼已经一百二十岁了,那个老比丘尼年轻的时候,小的时候曾经看见过佛,所以凡是那个大祖师,都对这个佛有无比的仰望。有一天,听说这个老比丘尼看见过这个佛,他非常欢喜,特别去拜访她,然后呢这个老比丘尼,听说这个桑罗阿修尊者要来拜访,非常欢喜,他是个好了不起的大尊者,在那个时候的话,那是全国最了不起的,所以迎接他。她迎接他的时候,她想试一下,怎么做?她在这个进门口的时候,平常我们那个上面叫护限,门崁或者这个门崁鼓出来一点,那平常那个门崁是木头做的,她下面挖一个洞,挖了一个洞以后,下面装了一个钵,那个钵上面,实际上不一定钵,就是我们装吃饭用的容器,装了满满一钵的油,上面然后呢草什么盖好了以后,铺得好好的,房子摆在上面。然后桑罗阿修来了,别的人不从上面走过,那桑罗阿修尊者进去。进去了以后,当然这种大尊者的走路这个安详,那个行住坐卧每一个地方中规中矩,然后进来了以后问法,问法了以后谈起这个情形,谈起这个她就赞叹佛在世的情况。那么她进来了以后,她就把那个打开来一看,打开来一看以后那个老比丘尼就说:你看,这个佛世的时候,那个佛世的时候,有六群比丘你们听说过没有?那个六群比丘是专门捣蛋的,专门找漏洞专门犯戒,就这样。实际上那些都是菩萨示现,但是佛制了很多戒,就制了这个戒,他就找漏洞找这个地方又找麻烦去了,这个地方又找麻烦去了。换句话说当时僧团当中最捣蛋那一批人,他们六个人,因为他们都是贵族子弟,他们就很好在一块儿的。这样说当年她这个老比丘尼年纪还很小,她自己家里的尊长供佛,那么那次来的时候,佛弟子当中那个六群比丘也来,那么她家里边的人也做了这么一个事,他把那个油也摆在里边,等到佛来了以后,然后再走的时候拿开来看的话,那个钵里边的油一动都不动,满满一钵油摆在这个地方,这么多人走进来这个油一动都不动,你们可以想像得到,他们这种威仪。结果呢,现在那个桑罗阿修尊者是现在最了不起一个大尊者,就他一个人跑过来,挖开来看看,那个油都跑到外头来了。所以我们不要轻看这个这个戒相,换句话他心里面,一定要有他什么样的东西。平常你看,有很多人他坐在那里无缘无故的腿就咚咚咚抖;站在那里他那个脚会颠,他自己不感觉到的,这是什么?那就他的心里的行相,就是自己不安的行相。现在说实在的,我们这个时候是每况愈下,一等一的大法师,你看他那个样子实在是,平常我们也不谈了,我以前也不懂,因为这是我当年开始我跟仁法师,他在那里坐在那里坐的样子,他如果一坐他自然而然他也不摆,在那儿。一个钟头就一个钟头,两个钟头就两个钟头,就这样,我是很少看见这样。然后呢他自己在房间里看书,看完了他累了,把眼睛一闭他就在那地方,他不会像我们这样,他不会,他绝对不会,乃至于昏沉或者什么,他都不会。他任何情况之下坐在这个地方,他坐得很好,他觉得有一点不对了,站起来跑到外面去转一下。

  以后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见大陆上出来的一个比丘,那个时候他到美国去。说起来我当年大家谈谈,我还觉得他怎么出家了几十年好像很多东西都不懂,尽管他不懂,但是他跑到你,不管他说话、走路、坐,你一看就叫你肃然起敬,所以这个东西的确有它实在特别的威仪,有它的威仪这个意义在里头,那么这个地方我顺便一说。所以佛世的时候,那个时候像大智舍利佛尊者他入佛因缘,为什么?就看见那个马胜比丘在马路上面走,走过去那个样子的威严,他感到无比的感动。当年舍利佛尊者是当年大外道头,是绝顶聪明的人,一看就会得感受。我们中国历史上也是一样,宋朝的大理学家二程夫子跑到庙里一看,说:三代礼仪尽在于斯,就看见那些出家人。所以我们现在说出了家,学了佛以后什么都不在乎,走路的时候马马虎虎,随便的时候,这个东西实在是非常糟糕非常糟糕,所以这地方说到这里,特别提醒一下,尤其这个地方告诉我们,你只要正见圆满,其他没关系,你心里面怀著这个念你就完了。你说怀著正见,什么叫正见?自己觉得我战战竞竞,实在是一点都不能差,虽然你这样战战竞竞,但是因为你的习性使然,所以你不小心的这个自然流露,这个才是正见还圆满,其他亏损了;绝对不是说我只要有正见,其他就马马虎虎就得了,那是一定堕落,那个根本就是个邪见,这是我要特别说明。所以现在如果说我们能够把握住正见步步上去固然最好,万一你不得到正见,你能够把那个戒相牢牢把握住,至诚恭敬说我现在惭愧我不了解正见,但是至少行相我看得见,你做到了,这个,虽然还没有得到正见,已经跟正见相似,你就这个概念你上去的,你就不堕落,你只要真正的形象做得好,你有这个心的话,乃至于龙都可以不堕落,你可以保持人身,这个我们要正确了解的。所以我们不要误解了这个字。现在我们继续下去。

  【“此复说于拘留孙大师教法之中,在家出家有九十八俱胝,金仙大师教法之中,有六十四俱胝,迦叶大师教法之中,有八十俱胝,吾等大师教法之中,有九十九俱胝,由其亏损轨则净命,尸罗增上,于龙趣中已生当生。”】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五十一卷B面

  【“尸罗增上,于龙趣中已生当生。”】

  那么这个经上面说完了,然后下面又说那个拘留孙大师就是贤劫千佛之首,那个时候不管是在家出家学佛的人有这么多,第二个呢金仙大师,就是拘那含摩尼佛,第二尊佛,第三尊佛以及我们本师释迦世尊,有这么多俱胝是个大数字,那些人轨则、净命有了亏损,就是行持小的地方没做好,但是尸罗增上,就是因为他那个正见的力量,他这个力量很强。所以我刚才说,我们虽然做不到可是我心里说恭敬,我惭愧,怀著这个惭愧的心情我总要努力,虽然你想努力,因为习气关系,在这种情况之下,他不会堕落,这个才是真正重要的。当你一无惭愧心的话,对不起,你那正见早就不知到那里去了;凡是有正见的人绝对有惭愧心,正见什么?见到自己,不要说正见,正知见,真正的严格的是正知见,正见两个字很难说的,随顺于正知见的,换句话说我们了解我们在无明当中,我们了解我们在见思粗猛烦恼当中,所以才生死轮迥当中,那时候唯一皈投依靠是努力要学佛,要改善自己。你处处地方觉得我,我是对,我是那样,那不知道错到那里去。当你了解我不对,那时惭愧之心就生起来了,这个是我们要了解的。由于这种力量,因为你一心恭敬,然后呢想努力修学佛法,这个力量的关系,那么你将来或者已生当生,前面那些人已经到龙当中,现在那些人将来也会到龙当中。

  【“吾等大师,般涅槃后,诸行恶行,毁犯尸罗,四众弟子,亦生龙中。”】

  也是这个样。

  【“然亦宣说,彼等加行,虽不清净,由于圣教尚未退失深忍意乐,增上力故,从龙死殁,当生人天。”】

  下面这个很重要喔!但是说他们的加行,就是他们的行持本身虽然不圆满,但是由于圣教尚未退失,换句话说他那个正知见本身在,这个力量在,一心想学佛,这一点很重要。这个我们检查我们自己就对了,尽管你样子,做得很好,但是你心里边不相应的话,这是骗得了别人骗不了自己,修行这个事情完全自己的,这个很重要,自己你心里检查一下。听那个教法有两种心情,有一种听了以后好欢喜、好惭愧,我要努力,我现在做不到,我要努力,时时警惕,这个就是我们应该的。你只要有这个心,不要怕,真正现在我们修学佛法主要的就是这个;另外一种呢,听了以后烦烦恼恼、苦苦恼恼,实在没得办法,只好在这个地方,那种情况,那就很可怕了,这个情况自己只要一检查,就检查得出来的。所以说,前者这种圣教尚未退失,深忍意乐,他的内心当中就是这种,这个力量增上力故,由于这个力量的关系,这个力量他随时随地做错了,他觉得惭愧,这个就是什么?这个对于圣教的力量,增上力量,他处处地方的力量。平常我们做过了,怎么我又做不到,我要努力,他一直这样去想,这个情况之下,他在生虽然做不好,他不会堕落三恶道,然后呢到龙,龙当中完了以后呢,这个力量让他生到人天。下面还有一个好处。

  【“除诸趣入于大乘者,一切悉当于此贤劫诸佛教中,而般涅槃。”】

  生到龙当中以后,他一定在这个贤劫当中,贤劫有千佛,我们下面还有九百九十六尊,那一定会涅槃,换句话说这个是什么?证得罗汉果。有一个话,“除诸趣入大乘”,这种例外,这个例外什么?更好嘛!更好,他直趣大乘。所以假定说他能够有这样的正见增上,即使现在小小做不到,是,你刚开始的时候,对不起,你错一点点,还是要下去的,不怕,到龙当中。等到到龙当中,只要你那个心里面这个保持愈强,他回来的时间是愈快,而且愈好,那时候下一个佛出世,乃至再下个佛出世,那时候就证果了;不证果呢,更好!直趣入大乘,我不要罗汉,我要直接成佛,这一点是我们现在修学佛法的人应该正确认识的,这也是对我们现在最大的一个策励。所以我所了解的,我们极大部份的同修,这点就是我们应该内心好好策励的。下面。

  【“是故微细黑白诸业,如影随形,皆能发生广大苦乐。”】

  一切业黑的、白的,再差再小,就像我们的影子跟著我们的身体一样,有多少业的因就感得多少业的果,一点都不能差,一点都不会差;不但是一点都不会差,而且他由业为增长广大,所以最后都会发生非常大的苦乐,对于这一点,当生坚固决定的信解,然后你了解了以后,

  【“当生坚固决定解已,”】

  了解了以后,怎么办呢?

  【“虽微善业应励力修,微少恶罪,应励力断。”】

  哪怕是一点点坏的事情一定要断除,哪怕一点好的事情,努力去行持。所以真正重要的在什么地方?就是对于业感果这个道理,第一件事情要产生决定信解。眼前我们所以马虎的原因,最主要的你去找一个理由─讨便宜,就这么简单,或者是主动的看见好的东西想去争取,或者是习性,觉得懒得动他一动,不管是哪两种,总结起来就是想得到一点点好处,小好处。而假定你现在对于由业感果的这个道理,产生了决定的信解以后,你那时候了解,在任何一点大小好处,必然有这样的因感这样的果,那个时候你绝对不会想去讨小使宜,你唯一的就想赶快努力去种这个善因断恶果,对不对?这个概念清楚不清楚?非常清楚非常明白,所以我们平常真正重要的,现在真正重要修持的,修行、修行,不是别的。就是这个。

  【“如集法句云:”】

  下面经证这个上面告诉我们:

  【“‘如鸟在虚空,其影随俱行,作妙行恶行,随彼众生转。如诸少路粮,入路苦恼行,如是无善业,有情往恶趣,如多有路粮,入路安乐行,如是作善业,有情往善趣。’”】

  就像鸟飞一样,飞到哪里影子跟到哪里。那么现在这个比喻是说,我们一般人不管你做了什么样的行为,善的就得善果,恶的得恶果。恶的呢,就像我们出门没有带路粮一样,你出门去,路上的资粮没有带,跑到半路上面,肚子饿了,也没钱,那个时候糟糕了,因为你没有善业就到恶趣去;反之,你准备了多了,那你上路的时候,好,就可以往善趣。

  【“又云:‘虽有极少恶,勿轻念无损,如集诸水滴,渐当满大器。’”】

  虽然很小的一点点小的恶事,千万不要忽视,以为无关紧要,就这么一滴一滴滴下来,一个很大的容器集满了,地藏经上面也这么说,实际上我们要晓得成千上万的东西都是从一开始,一、二、三、四这样加起来,这个我们要了解。所以我们往往忽视,觉得好像小的马马虎虎,你心里一有这个马虎的话,完了,你一直就这个起心动念始终在这个马虎当中,于是呢你一生、长劫就这么马虎过去了,这个很重要哦!我们每一个人在这个地方检查一下,我们很多地方就是这样的,自己莫名其妙,你实际上这个状态什么呢?这个状态真正说起来就是我们无始以来的习气,你如果不作意对治的话,你自己都不晓得在马虎当中,就这么一下就过去了。那譬如我们随便想一下吧,我们刚才好像上早殿,自己不晓得做什么,一下跑到几个钟头过去了;乃至于一想好像我们刚开学,一下又几个月过去了,中间做了什么?你什么事都不知道。所以一再告诉我们,这个情况如果你不作意对治的话,你就这样,这个习气就我们完了,这点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所以为什么说你真正听见了以后,不要说听见了好了,回过头来书本一合,你跑出去就完了,那个时候务必在放下书本的时候,你说现在要休息了,但是你为什么要休息?就是休息完了,气力恢愎以后了,那时候真正去努力去做,如果说你在合书本之前先有这个准备,然后你跑出去的,你就想,对,现在差不多了,回来要做。这个概念很重要,太多太多地方,所以我们任何一个地方要懂得怎么样提起来。这个作意对治这四个字一直有用,从下脚第一步开始就要了解,当然作意对治之前第一件事情先要认得你自己,如果你不认得自己的话,那再也没有用,再听、听多,再讲、讲的多,有很多人讲起来,我念了几年书,我都知道,一点用场都没有。不但是如此,反而他因为就觉得知道了嘛,就这样了,这种是最可怜的了,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们要特别要注意一下。所以“水滴虽微,渐盈大器”,那么这个话用在我们心里上,我们人人用得上的,我们每一个心念很短的刹那,就这么过去掉了,结果呢现在我们回想一下,我今年三十岁,三十岁就这么过去掉了,大家想想看,对不对?我今年六十岁,六十岁就这么过去掉了,然后呢实际上我们这个事情还都在打妄想,这个也放不下,那个也放不下,还在造业,啊好可怕,自己不知不觉当中一生溜走!所以在这个地方这个要注意的。

  【“又云:‘莫思作轻恶,不随自后来,如落诸水滴,能充满大器。如是集少恶,愚夫当极满,莫思作少善,不随自后来。如落诸水滴,能充满大瓶,由略集诸善,坚勇极充满。’”】

  下面这个话,看看,不要忽视,不要说做了一点没有关系,你随便做一点什么事情,它后面慢慢的慢慢的就满满的积起来了。所以说自己觉得无所谓的,然后呢以为小的无所谓,结果造了大恶受大罪,这个愚夫;反过来我们不要以为是小的善不去做,你只要努力去做的话,后面大的善业也都积起来了。你稍微能够努力,从小的地方努力去的话,结果呢也得到了极坚固及圆满的善因善果,都从这个地方,所以在每一个地方,就我们念头的当下要提住、要努力。

  【“本生论亦云:‘由修善不善诸业,诸人即成惯习性,如是虽不特策励,他世现行犹如梦。”】

  这个话。由于我们修或者是善业,或者不善业,平常你们习惯养成这个不善的,或者现在努力要努力去做善的,你养成功了以后变成习惯。现在实际上呢,我们每一个人都在我们的习性当中,所以真正修行就要把那个习性改过来,那么这个习性是多生多劫一直会延下去的,当这个习性养成功了以后怎么办呢?下面这两句话,注意哦!“虽不特策励,他世现行犹如梦。”你养成了习惯以后,到下一世它现行的时候像梦当中一样。这梦当中什么意思?你在梦当中梦见你也不晓得,梦当中就是这个样跟著这个梦境转的,对不对?现在实际上我们张开眼睛,我们觉得白天不梦的什么?我们在无明大梦当中,我们每一个人无明大梦当中我们有我们的习性,我们有我们的爱好,我们有我们的行为,请问这个习性哪来的?你们有没有想过?这里就告诉我们了,这个习性就是我们前一生养成功的,真正说起来,后面会告诉我们的,这种潜在的习性就是等流因果。由于我们前生就是这样的,所以现在这个人很劝俭的,这个人就宿生是一个勤俭的人;这一生懒惰的,宿生就是个懒惰的人。所以你从他现在的习性上面看,就多多少少可以看得出来,这个人天来的,天道来的人,这种人都是很爱清净,脑筋比较聪明;畜牲道来的人这个马马虎虎。如果说这个人这种嗔心比较大的,他很容易发脾气,这样说毒蛇、猛兽脾气很容易大,如果猪这些东西它贪心特别强,如果猴子它散乱心特别就是这样。所以这个宿生,当然是一妄分别,一妄分别这个就是宿生带来的。所以这个地方就是告诉我们,反过来我们现在这样也是如此,同样的从宿生到现在是如此,还有一点,不一定从宿生到现在,就是这一生前面的会影响我们现在,这个很清楚很明白。所以我们眼前的一个念头,什么?就是前面这个念头的等流,就是跟前面相续,譬如我们现在正在讲,我们讲,我下面继续的讲下去,你们听,你们继续的听下去,如果你听的时候全部精神贯注的听,听得很起劲,下面一直瞪大了眼睛在听,如果你前面听得没有味道的话,你现在还是含含糊糊,看看钟还不下课,怎么样;就是那每一个不同的心情,就是什么?就是前后的这个等流心识,所以刹那也是如此,然后呢前后、年月也是如此,然后呢一生乃至于长劫都这个样。现在修就是修什么?就修这个,对的把它增长,不对的赶快扭过来,所以修行修行,现在我们开始了解了从那里修起,所以前面告诉我们现在正皈依皈依法,皈依法要怎么样呢?你要认得这个,现在先把那个行相告诉你,进一步才告诉你怎么改,怎么修,然后呢得到什么果,所以这几句话呀好好的摆在心里面,认得它。

  【“若未修尸罗等,随具种色少壮德,极大势力多富财,后世悉不获安乐。”】

  这一个前世来的是靠修,这一世努力去修是生生增上,如果你增上的话,眼前是得增上生,最后得决定胜,这就是我们需要的。假定你没有修;修行次第一定是从这个上头,说大乘--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基本的也可以说戒定慧,所以他总共的说,我们刚开始顺著次第,说布施、持戒等,包含了整个的;假定你没有修的话,不管你眼前多么好,种,就是出身,说起来他家里怎么样怎么样,念书又是如何如何,你不修行没有用。是,这个人长得非常漂亮,然后非常聪明,然后呢年纪又轻,样样东西强人一等;不但如此,而眼前地位又高,财富又足,尽管如此,对不起,到后世悉不获安乐。这些东西到你临终时候像梦一样,最后呢,对不起,到那下面去受苦去了。反过来,如果你修行的话,

  【“种等虽卑不著恶,具足施戒等功德,如夏江河能满海,后世安乐定增广。”】

  尽管你样样东西都差,但是你不做坏事,不但不做坏事,而且具足布施、持戒、忍辱说六度万行等,那就像什么?就像夏天的江河,刚刚开始看看好像干干的,没有什么,愈来愈多,愈来愈多,到后来的话,乃至于把那个大海都充满了,这样。现在是增上生,后来是决定胜,后来是决定得到安乐,所以从这里我们现在真正重要的应该怎办呢?

  【“应善定解善非善,诸业他世生苦乐,”】

  应该善巧了解,善业跟不善业,你有善业嘛将来得乐,有恶业将来就要得苦,所以努力的断恶修善。

  【“断恶励力修善业,无信岂能如欲行。’”】

  你要努力去做,可是要努力去做要什么?要信心,有了信心你就生起这个欲,这个信为欲依,欲为勤依,你有了正确的了解,那个时候才启发信心,有了信心这个善法欲就起来了,有了善法欲精进就起来了。那么了解那来的?听闻,依靠善知识,所以他最后归终到,又是说一定要依止善知识的认真听闻。听闻干什么?要得到正确的信解,然后了解了,你正确的了解了,的的确确修行是最好的事情,没有一个例外的,想想一切的好的事情都从这个里面来的,哪有一个人不想修行的?当你晓得原来在那地方偷懒的时候,自己伤害自己,得到了这个人身这样的话,结果吃了大亏,教你偷懒你都做不到,大家打开了头要去抢来做事情去了,结果好处是你的,整个的关键就在这个上头。那么这个是第二,业的增长广大,是的,一切都由业来决定,不但由业来决定,而且这个业这样的增长广大,所以我们赶快努力,你只要努力的去做一点点,将来得到绝大的果报。所以拼命做好的。小的呢,也一点小的坏事将来就大的恶果,所以既然晓得了这一点的话,一点小便宜千万不能贪,贪得一点小便宜,造了一点的小好处将来得到了大果报、大痛苦,谁还愿意干?这个很清楚很明白,说来说去主要的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对这个道理不了解,所以他前面说一切白法的根本,一切真正好处的根本无不在这个地方。这个基本的概念已经说明了。下面两点,是没有造,碰不到。第三,

  【“所未造业不会遇者。谓若未集能感苦乐正因之业,则定不受业苦乐果,”】

  说你没有造这个业因,感得苦乐的这个业因没有造的话,绝对不会感这个苦乐的果。下面这一句话是特别来策励我们的,特别策励我们修行人的,所以,

  【“诸能受用大师所集,无数资粮所有妙果,虽不必集彼一切因,然亦定须集其一分。”】

  现在我们既然了解了,说原来一切都是这样的,这个道理好啊,这个道理只有佛告诉我们,是的,只有佛告诉我们,那么现在我们在这里干什么?在受用这个,大师无量无边劫,舍头目脑髓,然后积聚的这个妙果,然后告诉我们,今天我们居然听见了,我们所以能够听见,一定有听见的因。所以我们不一定是集圆满的因,如果我们是集圆满的因我们一定感得佛世,听到圆满的教法,我们现在听到一点点,你听到一点点也一定感得这个,所以大家想到这一点,要自己想我原来听见还是以前靠我自己,居然听见了现在放弃掉的话,太可惜。所以当你想到暇满的话你自己晓得这就是我自己的事情,你自己绝对不肯偷懒,人家不管他怎么说,我自己好好努力赚来这么一点点,随便浪费怎么可以,你就拼命努力了。如果得到了以后,随便一浪费的话,下一生得不到,完了,要想再得到的话不晓得千辛万苦!这个地方策励我们一下。那么已造的呢?最后不失,造了以后,对不起,绝对要受,

  【“已造之业不失坏者。谓诸已作善不善业,定能出生爱非爱果,”】

  已经造了以后一定要出生的;善业是可爱的果,不善的恶业一定是不可爱的恶果。

  【“如超胜赞云:‘梵志说善恶,能换如取拾,尊说作不失,未作无所遇。’”】

  这个梵志,就是印度的婆罗门,他们那个婆罗门外道怎么说?那个善恶就像如取舍,什么叫换、能换如取舍?这个外道都是这个天,你供养供养他,然后呢他就来保佑你,这样。所以你供养他多少,就像那个商品一样,你抽他多少钱可以买点东西回去,你造了罪,只要做了些什么东西,那么好了他那个罪就抵消掉了!没这件事情,世尊告诉我们,造了以后一定不会失去,没有造的一定不会碰到,绝对不可以换,没有用。

  【“三摩地王经亦云:”】

  那么下面的经上面

  【“‘此复作已非不触,余所作者亦无受。’”】

  经上面说,你作了以后,对不起,非已不触,触是碰到,不可能碰不到,作了以后一定碰到,“余作者”,别人作的,一定没有你的份,别人作的不是你作的,你没有作你一定碰不到。

  【“毗奈耶阿笈摩亦云:”】

  那么戒经上面也说

  【“‘假使经百劫,诸业无失亡,若得缘会时,有情自受果。’”】

  纵使百千劫,所作的业一定不会亡失,你只要造了业,这个业一定在,等到因缘会合的时候,到那时候你还是自受,所以造了以后一定会在。这个地方就告诉我们这四个业总相,业就是这样,现在总结起来说,第一个,一切的善恶随便一点点的苦乐,乃至于证了圣果的罗汉,为什么这地方不讲佛,单讲罗汉?佛已经是彻底圆满解决了,就这样。实际上呢,是不是?对不起,佛还有余报。所以佛出世了以后有金枪马麦之报,这个我这地方随便告诉你们一下。这个故事先慢慢的说,换句话说前面先说这个业决定,不管是任何情况之下,地狱里面等活地狱当中风吹一下一点点小时候的快乐。

返回目录

-----------------------------------------------------------------------------------------------------------------

更多日常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