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广论学习问答360则:释难中,关于胜义谛非一切种智所行境问题,有何断诤论议?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02日
来源:   作者:郭和卿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广论学习问答360则:释难中,关于胜义谛非一切种智所行境问题,有何断诤论议?

  【第三OO则】

  问:释难中,关于胜义谛非一切种智所行境问题,有何断诤论议?

  答:兹依宗喀巴大师之菩提道次第解释如下:

  依他宗解释:谓于任何一法,彼一一法相之自性,为圣者等持智慧所不见。以此之故,故说圣者等持智慧见空性。自宗谓如实有成就之自性,为胜义慧所不见,以此不见之故,而见胜义境。此他宗与自宗解释之差别如是。总集四难,计三问题:一、如所有智见胜义,则与任何不见相相违。二、如见胜义一切智境,则与超越相违。三、佛地无心心所与佛遍智相违。彼辈以应成派释二谛皆一切智境,[复引证(二谛经说)说:[胜义超过一切知境。]]以为谛论。意谓(一)、若佛之如所有智见胜义谛,故与入中论释任何不见之文相违。(二)、若见胜义谛是一切智之境,又与二谛颂相违。(三)、[又说佛地全无心心所行。谓空性境,心与心所俱不转。]如死后心识于前五粗识俱已遮除。又如眼倦欲睡时,前五粗识已暂遮除一分。彼说月称论师入中论释有此义。以上三点为如所有智之诤。(四)、[又说若佛不见蕴等,则与佛具十力时遍知一切法相违。](论中有此一品)此一点为尽所有智之诤。总上为彼等误解论文所据之诤点。在彼等之意,以为胜义空性,超过一切言说寻思境界,于任何亦不见,谓之最胜见。由是推之,于任何亦不立,方为最胜安立。于任何亦不行,方为最胜行。惰者闻此,极生欢喜,以酣睡即能成佛故。不知此如豢豕,不过徒令长肉而已。此皆由于佛教义少闻思故,堕此邪见。至今犹有谓应离佛一切经教者,深为可怜。彼谓胜义境界,乃离语言文字,故不须经教闻思修学。此乃畜生修法,与雪猪冬蛰何异。彼既不能缘念佛之功德,亦即不知信仰。不知自所受苦,亦即不生怖畏。更不知唯佛能具救护,以此的皈依尚无,更何论其行之清净与否。彼等或依昨梦佳兆,自谓已证初地,或依座间所见白光,遂谓又登二地。吾侪幸不堕如是恶见者,此皆宗喀巴大师大悲摄受所致。

  以下述自宗答辨。曰:[言以无见为见者,非说都不见一切境。是说若无明眩翳力所见诸法真实有者(实有蕴等),则圣者根本无漏智应有所得。然由任何亦不见彼等之门中(世俗法),而示见彼等之真实。若有应破(谓实有成就),应可缘念。由无可缘念,即通达已破所遮而安立(空性)故。]上谓若毛轮真有,则无翳者应见,而实不见。故毛轮之无有,乃是毛轮实相,此喻无明如翳,于蕴等诸法见为实有。如所见实有而执为实。若果是实有,则离尽无明圣者等持智慧亦应见之,而实不见。由此不见蕴等实有,即是彼蕴实相。以未见实有,即见空性故。云任何者,谓如实有等,乃至蕴聚上概无所见。示字谓开未见彼之实相。至云不见世俗方见空性,与二谛颂说佛一刹那双缘二谛相违者,须知佛智超过一切时间空间,不为所限。佛智所知境,于曼达拉一刹间能遍一切有情善行恶行,皆在佛前积集显现,如镜现物。此佛之意功德如此,行者能知此,并可祛除于自之供养,恐佛有不知之疑虑。佛之动(后得)定(等持)合一,为十地菩萨所不见。此由二谛圆融所致,十地以下,则于二谤须交换而修。以上明无见为见。以下明不见实有成就,即是通达空性。云通达已破所遮而安立者,谓若果有实有成就,应有可得而缘。由无可得故,即安立空性为通达所应破。换言之,即以不见实有成就,即是通达空性。谓遮除应断之实有成就,即见空性。在未通达以前,应以无倒正理抉择,有应如何无应如何。如果是有,则应可获得。于无倒理智中,不能获得实有成就之分上,安立空性。此为见空性之情况。如仪轨中诵观空咒,变成空时,自己一无所想。不善思惟时,可将此处所请空性之情况思之。

  佛智既二谛圆融,不能说证如所有性时不证尽所有性,证尽所有性时不证如所有性。应说不能以如见空性胜义之情况,无二无别而见世俗。前说佛于一刹那同见二谛者,谓佛于二现沉没之门而见空性。于二现显有之门而见世俗。境有显隐之二,而有境之心则一。以一心而同时缘二境,唯佛为能,此佛殊胜功德之一。[又说无见即是胜见,亦应如是了知。]过去人士引此,谓由此推论,无知即胜知,无行即胜行,实是误解。应说不见戏论(自性实有成就),即见离戏论之空性。

  若问:可否说不见世俗,即见空性?答:应说此在圣平等慧之前,未见世俗,即见胜义,此称为胜见。[般若摄颂亦说:[若不见色,不见受、想,不见思(思等心所),亦不见识及心意(因见色等之法性,而不见色法),如来说彼见正法(见正法、谓见法性)。若众生说见虚空,当观虚空云何见?佛说见法亦如是,余喻不能见正法。]此说不见者为五蕴,见者为正法。]总谓圣者平等智,未见五蕴,见者乃空性。[此即真实义,如云:谁见缘起即见正法。]此言见正法即在缘起。若于立名处再加追寻,即欢察究竟之理智。推求立名处义之色等不可得,故说未见色等,即见法性。于此喻如虚空者,是唯遮触碍。此佛开示,以此无其他可同喻故,故说如见虚空。南洲即悬于虚空,如电灯然。俱舍谕说:[无碍者虚空。]依世俗说离碍触,即见虚空,与离执实者,即见空性相似,故以为喻。虚空非眼所能见,眼所见者为空之显色。虚空乃意识所缘境,即无触碍之意义。[未见触碍,方为见虚空。]于虚空所应断之触碍,若未见彼,即见虚空。故于唯名安立之色等不以为足,而追寻其立名之义,以为有实有之色,以抉择究竟理智推求,终不可得,即见空性。故于应破分之触碍之见与不见,而安立见未见虚空。吾人反省有时修见虚空,如仪轨中,情器世界摄入自身,又摄入吽字之支分,乃至最后拿打而入于空。当时一切触碍皆破除,固是修见虚空。然非修遮破空性应断分之自性实有成就,而见空性。但此未见触碍,即见虚空之义。如于甚深之中观要义,串习尚未深厚,亦终难达。修密道生圆二次时所修空慧,皆是修见虚空。[言见彼或知彼者,谓触碍若有,应有所得。由不见触碍,即见虚空。此所见者为虚空,不见者为触碍。]此谓见或通达虚空之心,于见虚空时,若有触碍,则应可见,以不见故,故见虚空。此与见者为空性,未见者为实有相同。[若非如此喻而见,谓见真实如见蓝色,即本颂末二句之所遮。]以抉择胜义理智不见蓝色,圣者平等智亦不见蓝色,蓝色非胜义理智所见故。[造论者释云:不见五蕴者,以无漏根本智见真实义之前,示不见有法也。]造论者,指前造般若摄颂者。宗喀巴大师引其释辞,以明其违经之意。谓无漏智慧不见有法之瓶,而唯见法性(空性)。以上答第一难意。

  次答胜义超一切智境。彼等误解胜义非一切智境。复引入二谛经说:[诸天子,胜义谛者,具足一切胜相(功德)一切种智(断二现)之境中而超出。如云如何是胜义谛者,则非也。]此明彼误解超出之意义,复引入二谛经为证。因彼不知经说超出,系谓超出二现,非谓超出一切智境。依自宗说:胜义谛不能超出一切智境。若超出,则胜义谛非一切智之境矣。如是,则有犯或无胜义,或无一切智之过。此宗喀巴大师特显示自宗之义,故说明经义如此。末句如云如何是胜义谛者,谓依此言说时之状况,即当其时说[如何是胜义谛]此语这时,[则非]一切智境也。(世称达赖为[汤切清巴],义即一切种智。五世达赖与杂可让江把相友善,杂在门外徘徊,达赖问:[谁?]杂笑云:[汝为一切种智,尚不知门外人为谁耶?]故言无二相之据。非是说佛地不知胜义这据。以佛见胜义谛时,则见世俗。而在见胜义谛见之面前,则不见世俗。或引入行论:[胜义谛非心所引境。]若如此解释,应无胜义谛。无胜义谛,即无空性。无空性则一切众生皆不须励力,即已脱生死。与[机跷瓦]顿然成佛者无异矣。如瓶若别无瓶之法性可见,则眼所见者,即成瓶之法性。如是,则凡夫之无明眼翳应无。无无明眼翳,即无生死,早俱解脱矣。或又谓:如是则应胜义谛乃一切智之境,而入二谛经何以又说超越?须知彼颂意,谓胜义谛超越境及有境之二现,由二现沉没之门而见胜义。所谓二现,谓境与有境之显现。此谓[若说胜义谛时,于境(所)与有境(能)二者,如其各别显现,则说未见,此为遮二现之根据(出处意),非佛不见胜义谛之根据(出处意)也。]时字,谓依于胜义谛语音之后,即有二现。故说一切种智未见胜义谛,须由遮二现之门,而见胜义谛。有说胜义谛乃离言绝思者,经中无此根据。佛一切智遮二现而见胜义谛者:二现,谓境与有境各异,分离而不相连,如此则不见。须由断此各别二现之门,方见胜义谛。见世俗谛,则二现不须沉没。至于佛正觉地二现沉没与不沉没之问题,甚难解决。有学位圣者之无漏慧,二现沉没。此谓彼之实有显现,已经沉没,境与有境之显现,亦沉没,世俗显现亦沉没。若有世俗显现,即有实有显现,亦即有[境]与[有境]各别之显现。凡有漏智,皆属有二现之知所摄。如眼识所见之实有显现,耳识等亦然。地上菩萨住空性定中时,实有显现沉没,但见俗谛时,仍见其为实有。故于世俗谛,菩提心显现实有,其大悲心亦见实苦,故皆有二现显现。成佛以前,说二现,乃以实有显现为主。至成佛时,有无二现,则应分别说。佛无实有显现,以其为颠倒显现,佛一切时皆无微尘许颠倒故。但佛虽无实有显现,而云有二现者,乃以世俗显现为主而说二现。佛见俗谛时,乃由具二现(世俗显现)之门而见。佛见胜义谛时,乃由二现沉没(世俗显现沉没)之门而见。

  或问:佛见胜义谛时,世俗显现究现与否?于此虽嘉操杰、克主杰二大师皆亲承宗喀巴大师之教,所说亦微有异。至今三大寺亦各说不同。应说以未见之情况而见。意即谓虽有世俗显现,而若未见。以一切种智见胜义谛二现沉没,见世俗谛二现显现。又一切种智见一切种智时(如唯识之自证分),所见之一切种智尚显现否?克主杰谓须由二现沉没之门而见。嘉操杰则谓二现沉没,则不能自见。

  于此不惮烦说者,为听者种难得之习气。又佛为一切有情说诸正法者,为解脱生死苦海故。随机开演,由粗而细,说显密诸法门,最终皆归于空慧解脱生死。若空空洞洞而修空慧,直可谓盲修瞎练。以欲通达空性,先须善了知二谛。欲认知二谛,须知胜义中有无世俗,世俗中有无胜义。故须于见胜义谛时,二现之沉没与否,善为了知。宗喀巴大师于此微细要义,详为开演。若于此不能抉择,而自谓入修空性已得通达者,实堕修观险处。若先不于此广知,于一师前得一二种粗略口诀,依之而修。正串修中另遇一师,或是别一经论,说空性超越言说寻思境界,心生动摇,又随其后而转。人寿几何,如是蓬转,虚度一生,实为可惜。若依宗喀巴大师教义,广为抉择,如何是空性,如何非空性,如何修方得趣入等,已善广学。纵遇他师,亦能明辨是非,如是则究竟成就,可以预卜。入中论释亦说:[于所作诸法,不生触证,唯现证法性。由证空性故名为佛。]此谓佛之如所有智在见空性之前,全不触证依他(世俗)起性,惟契法性。以佛见空性时,于有为事物,由因缘所作者,于心毫不触证,故云佛心不触证,于具因缘所作之诸法,佛之证如所有性智于见空性之见之前,未见世俗仅见法性。佛见胜义谛时,则见世俗,佛见胜义谛之见之前,则不见世俗。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